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春節風俗作文(共38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06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38篇《春節風俗作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春節風俗作文》相關的範文。

春節風俗作文(共38篇)

篇1:春節風俗作文

春節是中國一個十分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全國是上下舉國歡慶,處處洋溢着歡樂和諧的氣氛。

佛山的春節一般在農曆的二十幾就開始了。主要的活動包括逛花街,辦年貨等。佛山人喜愛逛花街,久而久之,這便成了佛山人過春節必不可少的活動。因此,按歷代習俗,都會舉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這句是廣東話。佛山人會在農曆二十八的時候把家裏的每一個角落打掃得乾乾淨淨。把這一年不好的東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來臨。年前,佛山人還會開油鍋、蒸年糕。開油鍋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來年的日子像只油鍋,油油潤潤,富富足足。佛山人還愛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這一天,是整個春節的高潮。這一天,孩子們都會到處燃放煙花爆竹。不僅僅如此,大家還會忙於做年夜飯。佛山人對年夜飯的菜色十分講究,既要美味可口,還要好意頭。一般的年夜飯都會有雞,俗話説無雞不成宴,所以,雞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一些應景的菜,例如:魚,代表年年有餘;髮菜,代表發財;蠔豉,代表好事……吃過晚飯,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點,人氣就越旺。

大年七年級,大家都會睡到近中午才起牀。吃過午飯後,佛山人會到公園去看錶演或到親友家去拜年。拜年時,不論帶了多少禮物都不能是單數,因為俗話説好事成雙。進了門,首先要對象説不一樣的祝福語。對老人要説新春如意,壽比南山;對有工作的人説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拜年時,長輩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利是給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帶給他們。

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春節的另一個高潮。在佛山,有這麼一個俗語行通濟,無蔽翳。這意味着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們都會拿着行運風車和與生財同音的生菜走通濟橋,祈求身體健康、財運亨通。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吃湯圓,寓意和和美美,團團圓圓。

春節風俗作文國小五年級8

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完美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貼窗花和倒貼“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期望。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

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拜年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着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着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齊包餃子過年。

篇2:春節風俗作文

杭州的春節,或許沒有北京的春節那麼熱鬧,也沒有農村的春節那麼隆重,可它過起來,卻別有一番滋味。

杭州的春節大約在除夕的前幾天開始,大人忙完了一年的工作,可還是不能休息。他們得在春節來臨之際,為春節做準備。他們要把屋子打掃得乾乾淨淨,要知道,新年的第一天就這麼髒,可不吉利了!準備飯菜也不可少,這時的人們哪怕再忙,也決不買飯店裏的飯菜,放多少鹽,多少水都做的那麼一絲不苟。

春節最熱鬧的就非除夕莫屬了。這一天,是舊年和新年的“交接日”,也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即使再忙,一般人也會擠出時間來,和“久別”了的家人“重逢”,一家人和和美美地吃着香噴噴的年夜飯,享受着天倫之樂。吃完了團圓飯,大家都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回沖下樓去放鞭炮,“砰砰!”鞭炮帶來了新的一年的快樂、喜慶,當然,“守歲”也是少不了的。這一夜大家即使哈欠連連,也決不睡覺,非要目睹新的一年的到來不可!

正月七年級是春節的第二個高潮,這一天,男女老少穿起新衣,都要 拜年,把自己對新年的嚮往分給他們,並帶給他們一些祝福。而小孩最開心的就是分紅包了,彷彿除夕中沒要夠,走親訪友時,鞠個躬,送上一一句“xx好”,就會得到一個紅包。這一天,杭州熱鬧極了,人們紛紛急着去拜年,家中只有一些老年人,實在走不動了,但也決不閒着,他們得招待前來拜年的親戚啊!

元宵那一天,春節也就要結束了。這一天,杭州又迎來了一個高潮,小區裏,掛上了五花八門的彩燈,讓人眼花繚亂。公園裏,各色各樣的彩燈吸引了一大堆人,大家對那些花燈讚歎不已,沒有人捨得離開,廟會更是元宵的一大特色,那一天,湧動的人羣把吳山廣場圍得水泄不通。小孩子們最開心,那些希奇古怪的小玩意兒太吸引他們了!東摸摸,西看看,即使不買飽個眼福也好。小吃旁邊更是排起了長龍,平時不咋起眼的小吃到了廟會便變得分外美味,香味傳遍了沒一個人心中,讓人不禁流下口水。

元宵結束,杭州城又恢復了平靜,春節結束了。

篇3:春節風俗作文

我們期待已久的大年三十終於到來了,全家人歡天喜地辦好年貨,期待着即將到來的大年三十。

一天晚上,我們早早的包好餃子。我的爸爸在一個餃子裏還包了一枚一元的硬幣,測試一下我們的運氣。晚上八點,在開啟的時刻,香噴噴的餃子問世了。我們一邊吃着餃子,一邊看着,在歡歌笑語中,我們吃的飽飽的。餃子們即將全軍覆沒,可是我們還是沒有看到那個包有一元硬幣的餃子,真掃興。

我的爸爸夾起了一個餃子,沒在嘴裏沒嚼多久,就吃出來了那枚硬幣,簡直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餃子吃完了,聯歡晚會也演完了。新年的鐘聲也敲響了。家家户户都帶着鞭炮和煙花到樓下去放。鞭炮的聲音使我捂住雙耳;在放煙花的同時我抬頭仰望那天上的煙花,他們是多麼得美麗,多麼的令人感歎啊!我看着這些飛向天空的煙花,心裏快活了許多。

篇4:春節風俗作文

苗族在我國分佈之廣泛,主要集中在貴州、湖南、廣西、雲南、四川、湖北。海南等省。

苗族支繁多,各地節日盡不相同,其中最隆重和內容在豐富的是過年。

苗族過年隆重熱鬧、除祭祖、飲宴、吃“過地餐”,拜過年,人們開展各種活動。

湘西的苗族,除夕這天要砍來棵橄籬笆樹,插在房屋周圍,稱為“保年樹”。晚上全家團圓吃年夜飯。飯後,家裏所有人都要洗腳,先從小孩洗起,意為“出門處處有着落”。除夕深夜,人們還佔卜來年氣候,看北斗星周圍的雲霧,預測水澇或乾旱。海南的苗族,除夕晚團年吃粽子,並以粽子祭神。出嫁的女兒、女婿要回孃家,直到過完年才回婆家。貴州的苗族,除夕晚上祭祀祖先夜裏將硬木柴或幹樹都放到火塘燃燒,稱燒“年兜”,燒得旺熱來年生活紅火。正月七年級到,人們開門放鞭炮,迎接新年,稱為“搶年”。七年級開始,各村寨在村頭賽尾擺設花鼓,男女青年則對唱山歌。有的地方還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和挽春。

苗族過年,食品也多種多樣,有米飯、糯米粑、酸肉、酸魚等,還有一種特殊的食品,叫“辣椒骨”,它味香而辣,增進食慾,驅風禦寒,是苗家常備食品,也是待客佳品。還以大塊肉代客以至誠,若切剁太細,就會被譏為小氣、吝嗇。喝酒用土碗豪飲。對於五味,尤其辛辣,每餐不離辣椒,另有喝油茶的習慣。

苗族過年習慣雖然與眾不同,但是所做的意思都為吉祥、平安。

篇5:春節風俗作文

過年時,你吃過”錢“餃嗎?哦!也許你還不知道”錢“餃是什麼東西,就是包着錢的餃子。我家過年時就包這種餃子,現在想起這個餃子,我還垂涎三尺呢。不過並不是餃子的鮮美,而是可以吃到錢,並且可以體會到那種喜悦的心情。下面我就給你講一下我們過年吃”錢“餃的事情吧!

對了,你知道過年吃”錢“餃的寓意嗎?如果吃到包着錢的餃子,表示新的一年裏大人鴻運當頭,小孩子更聰明,所以過年時才會包”錢“餃。

大年七年級的早上,隨着一團團白色的熱煙飄在空中,一碗碗熱氣騰騰的餃子已經盛出來了。餃子端到桌子上,我和爸爸就各搶一碗。我們一口吃掉一個餃子,仔細嚼着,生怕把錢幣吞進肚子。我歎了一口氣:”唉,怎麼沒有錢呀。“正當我準備問爸爸的收穫怎麼樣時,發現爸爸的臉上帶着得意的微笑看着我,手裏舉着一個帶着幾粒餃子餡的一元硬幣。哇!竟然第一個餃子就吃到了錢,並且還是這次一角、五角和一元”錢“餃中最大面值的,太幸運了!

既然爸爸第一個就吃到了,那我吃着錢的機會也絕對不會小。於是,我飛快地吃着。可是我一連吃了五個也沒有見到錢的影兒,這時我的舌頭都燙麻了。我的運氣怎麼那麼差啊!忽然我腦中靈光一閃,我要智取!餃子是軟的,硬幣是硬的,所以我可以用筷子扎一紮嘛!嘿嘿,我可真聰明啊!便拿起筷子一個一個地紮起來,碗裏只剩下兩個完整的餃子了,可是筷子還沒有碰到硬幣。看着一碗千瘡百孔的餃子,我有些失落,但是也要堅持紮下去。筷子穿透餃子的第一層皮,碰到了硬硬的東西,哈哈,皇天不負聰明人,我終於”吃“到了一個”錢“餃,雖然是個五角的,但我還是高興得手舞足蹈,大呼小叫的宣揚,……

這是我吃”錢“餃的春節習俗趣事,你也來與我分享一下吧!

篇6:春節風俗作文

每逢正月十三至十五,我縣農民都有自發舞板龍(板凳龍)的習俗。板龍由一節節板凳連接而成,每橋長1.8米左右,用竹篾扎制龍頭、龍肚、龍尾造型,糊以棉皮紙或絲綢,再彩繪或貼制龍鱗、雲鈎圖案,龍身以紅燭或燈炮裝飾,長度超過百米。

2月14日,又逢元宵夜,勤儉村村民早早就將板龍的龍頭、龍尾裝扮一新,傍晚時分,全村老老少少都在翹首等待着板龍起舞。夜幕降臨,伴隨陣陣鞭炮聲和兩千餘人的歡聲笑語,一條巨型板龍在夜晚的風裏和燈籠照耀下,來回舞動,讓人目不暇接。以鑼鼓伴奏,鑼鼓打得慢就舞得慢,打得快就舞得快,勁舞起來氣勢恢弘,激情四射,令人大開眼界。

所謂“板凳龍”,由龍頭、龍肚、龍尾組成,前有鑼鼓隊開道,還有煙花爆竹隊,引路人,陣容十分龐大。表演時家家户户出一男丁扛一板凳參演,一條條板凳首尾相連,一般都有上百條板凳,200多米長,起舞時巨龍遊走,威不可擋。舞龍的村民齊心協力,或抬或舉,先小步走,後快步奔,再急速跑,一圈圈跑下來,龍頭接龍尾,“火龍”成了個“大火圈”,熠熠發光。隨着激越的鼓點,那道流動的光圈越轉越快,越轉越奇,時而組成了“同心圓”,時而扭成了“麻花”,時而又上下奔騰躍動……鞭炮聲更加密集,白色的煙霧在夜色中升騰,那條“火龍”在煙霧中出沒,神龍不見尾,讓人眼花繚亂,歎為觀止。

篇7:春節風俗作文

我的家鄉在長江以北,這兒有許多習俗。下面我就給大家説説家鄉過年的習俗吧。我們這兒過春節,大概進入臘月就開始了。

在臘月初八這天,家家要熬臘八粥。臘月二十三二十四,這兩天是祭灶的日子。天一黑,鞭炮就接連響了起來。因此我們這兒有“君祭三,賊祭六。”的説法。祭灶時,通常家裏要徹底大掃除一次,接着就要儲備過年的物品了。大年三十真熱鬧。家家做年菜,人人穿新衣。

不少人家早早貼上了春聯,説這樣就沒有人來要賬了。這一晚,家家燈火通宵達旦,鞭炮鳴聲不絕於耳。小孩給長輩磕頭為的就是裝滿自己的腰包。這一夜還要守歲,要熬到夜裏十二點。我是熬不到時間,看着電視就睡着了。正月七年級,人們攜着大包小包,去親戚朋友家拜年。

進入正月,不少地方陸續舉行廟會。廟會上,小販們擺攤賣飲料、食品、各種玩具等等。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都來趕廟會,很是熱鬧。正月十五元宵節,處處張燈結綵,家家掛起燈籠。晚上吃過元宵,孩子們燃放鞭炮,和家人一起放許願燈,讓它帶着自己美好的願望高飛。過了十五,年就過去了。

孩子們開始上學,大人們照常做事。而我又想着下一個年了。

篇8:春節風俗作文

放寒假了,我們去帶外婆家。只見舅外公騎着一輛小小的三輪車,車上裝着一筐濕漉漉的大米。帶我一起去做年糕。我最喜歡吃年糕了,只是不知道它是怎麼做出來的,看來今天可以一探究竟了。

不知不覺我們就到了目的地,一間簡陋的小屋外停滿了這樣的小三輪,小屋裏人聲鼎沸,煙霧瀰漫。一進去就覺得擁擠不堪,好像每個角落都有人排隊。我東張西望,只聽見隆隆的發動機響起來了,只見從裏面傾斜地瀉出白白的麪粉,我大吃一驚,一問才知大米幾經碾成米粉了。我伸手摸了摸米粉,啊,又柔又滑真除服。這時工作人員再把麪粉倒入一個大木桶,沾點清水灑上,一邊用竹棒用力地攪拌。然後倒入上小下大的蒸桶裏。蒸上十幾分鍾,又香又燙的粉團就出籠了。

“做年糕了,做年糕了!”舅外公招呼大家做年糕。做年糕的兩個伯伯一手用竹棒分散粉團,用另一隻戴手套的手把熱烘烘的麪粉塞入機器裏。一條長長的年糕條鑽出來了。像車輪一樣的刀片把年糕切得長短均勻。我連忙拿了一根細細地嚼起來,真是別有風味。

最後,咱們還要把這些竹牀上的年糕一直一橫地碼起來,滿載而歸。“過年吃年糕,一年更比一年高呀!”

篇9:春節風俗作文

今天,是農曆二十三,按老規矩,這一天家家户户要“祭灶”。

一大清早,爺爺就買來了灶糖、年糕、水果和炮仗。我問爺爺:“爺爺,你為什麼要買灶糖啊?你不是不喜歡吃嗎?”

爺爺剛要開口,就被奶奶搶了話:“這你就不懂了,買灶糖是給灶王爺吃的,這樣就會粘住他的牙,讓他到天上只説我們的好話,不説我們的壞話了。在老古代,家家都設有灶王爺的神位,都想讓他跟玉帝説自家好。”

哦,原來是這樣。可是也不對啊,如果牙齒粘住了,不是也不能説好話了嗎?我纏住奶奶,要問個究竟。奶奶笑了:“老底子傳下來的,灶王爺吃了糖,嘴巴就會甜,當然説好話了。”爺爺也笑着説:“大家望好日子,灶糖粘不粘牙齒,只有灶王爺自己知道呢。”

哈哈,原來鬧半天,這只是人們一廂情願的猜測呢。

爺爺奶奶把灶糖、炮仗、魚、肉、年糕按順序擺放在桌子靠後端,再拿出灶台和灶王爺神位擺在了最前端,點着了蠟燭,開始拜神像:爺爺雙手合在一起,標準的九十度鞠躬,嘴裏不停説着:“請灶王爺保佑我們全家平平安安,一生衣食無憂……”

祭灶是個十分有趣的年俗,而且在祭完後還有許多食物可以吃哦。

篇10:春節風俗作文

我的家鄉在民勤,每到舂節,家裏就顯得格外忙碌而熱鬧。

大年三十那天,是全家人最忙碌的一天。因為從早晨起來,全家大小都在忙着做包餃子的準備。最忙的要數大媽、媽媽和奶奶了。她們一個在忙着做餃子餡,一個在忙着和麪,一個在準備盛餃子的傢俱。只要她們三個準備就緒,其他人才可以大顯身手。

一切準備就緒,奶奶一聲令下“包餃子了”全家男女老少圍坐在大圓桌周圍。開始動手包餃子了。就連我這個小不點也忙的不亦樂乎。因為我是大家的運輸兵,媽媽趕的每一個餃子皮都要經過我的手才能到達圓桌。所以我是不可缺少的一員。大家都誇我是他們的好幫手。我聽了心裏美滋滋的。乾的更賣力了。

下午,先貼對聯,後吃年夜飯。可奇怪了。餃子、拉麪、哨子面下在一個鍋裏,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這就叫“金繩釣元寶”。意思是來年人人心想事成。

到了晚上,大人小孩都在放鞭炮。我最高興了。

等到新年的鐘聲一響,全家人就要放開肚皮大吃一頓,那叫“裝蒼”。然後大人們開始娛樂,小孩子去睡覺,大人們晚上都不得休息。還沒等天亮,又把我們叫醒,説是要去跳天盆。沒人口袋裝一個饅頭,然後再門口燒一堆很旺的火,再從上面跳過來跳過去,還要放炮。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以後的日子也很平淡了,我們主要以放炮取樂。

家鄉的春節可真有意思呀!

篇11:春節風俗作文

我的老家在東北,雖然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搬來了深圳,但這並不妨礙我對東北的喜愛。這也是我對東北春節習俗感興趣的原因之一。

説到東北的春節,就一定不能少了廟會。廟會上可以説是人山人海,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還有很多活動,而最精彩的就是踩高蹺和扭秧歌了。踩高蹺俗稱縛柴腳,因為技藝性強、形式又活潑多樣,所以深受人們喜愛。踩高蹺的人腳下踩着兩根細長的棍子,能有兩三米高,隔着很遠就能看到他們在大街上行走的身影。小時候我並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只是單純地以為他們長得高而已,長大後才知道要經過艱苦的練習才能掌握。

而扭秧歌,它的前身是在插秧時的歌詠活動。將勞動期間的吟唱、蹦跳、行走的動作結合起來,變成了現在東北人過春節不可或缺的一種活動。扭秧歌的服飾有很多顏色,每件服飾都以一種單獨的顏色做主色,然後在衣服上加上各種裝飾,看上去既喜慶又富有特色。我家的樓下就是一個廣場,每逢過春節都能聽見樓下的鑼鼓聲和秧歌的音樂聲,人們聚集在這裏,隨着音樂扭動着身體,十分熱鬧。每每聽到樓下傳來秧歌的音樂聲,我就知道,歡慶的時刻又要到了。

在餃子裏包硬幣似乎在整個東北都很流行。把硬幣放進餃子餡裏一起包起來,誰吃到那個有硬幣的餃子,就代表在新的一年裏會獲得好運。這是勞動者對於新一年財富的美好祈願。我小時候就吃到過一次,心裏美滋滋的,似乎咬到了一整年的好運。

凍梨,只有東北地區的冬天才有的一種水果。大的大不過橘子,小的也就乒乓球大小。以前的一般人家在冬天買不起新鮮水果,凍梨就是春節唯一的水果。而凍梨是一定要在吃過年夜餃子後吃的,或許是因為這獨特的時間和甜美的味道,才使凍梨流傳至今。它的外表看起來又黑又黃,就像爛了一樣,其實那才是凍梨好吃的時候。一口咬下去,甜甜的感覺湧上心頭。

每個地區都有獨特的春節習俗,東北的春節習俗可以算得上是別具一格的了。

篇12:春節風俗作文

過春節的時候,人們都穿着乾淨整潔的新衣服。你發現了嗎?家家户户的大門也穿上了紅彤彤“新衣服”——春聯。春聯在我的眼中是高雅、博才的象徵,着濃厚的含義。説到貼春聯,我更是喜歡,因為我喜歡兩隻手被春聯染得紅紅的。

今天是大年三十,我和爸爸、弟弟一起貼春聯,我不僅見識了一幅幅有着深刻含義的春聯,還知道了一些關於春聯的知識。

天快黑的時候,咱們就開始準備貼春聯。“好多的春聯啊!”爸爸讓我先幫他們分類。我在那分類,爸爸一本正經的説:“來我給你們講講關於春聯的知識吧!”他接着説:“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風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説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風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在唐詩中有許多對聯,但對聯成為一種文學表現形式有這樣一個故事.公元964年春節前夕,後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羣臣在“桃符板”上題寫對句,以試才華。可是,當羣臣們把對句寫好給孟昶過目時,孟昶都不滿意。於是,他親手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用紅紙寫春聯始於明朝。春聯的種類可多啦,有街門對、屋門對、大春條、短春聯。每一副春聯都有橫批和一個“福”字,還有斗方和隱蔽單貼、門心和抱柱。”爸爸得意揚揚地説完這些,機靈一動,又説,“就有你幫對聯找家吧!”我信心十足地説:“沒問題!”

春聯找家開始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肯定是貼在灶王爺旁的。“讀書破萬卷,落筆超羣英”。一定是書房聯“烹調應從儉,包涵莫鋪張”這是哪的呢?哦,是廚房的。“招財進寶”應貼在最顯眼的地方……沒過多久,我幫全部的春聯都找到家了。

今天貼春聯,真把快樂和知識都“一網打盡”呀!

篇13:春節風俗作文

大年三十,我和爸爸買了一些禮品,到姑姑家裏面去拜年,到了姑姑家以後把禮品給他們,當時姑父和姐姐還在睡覺,只有姑姑一個人起來了。

爸爸和姑姑在客廳裏面説話,我在旁邊看電視機,沒過了一會兒,我和爸爸就準備回家,姑姑把我的壓歲錢給爸爸,和爸爸説,本來想拿這些錢給我買衣服的,現在就把這個錢當成了我的壓歲錢,爸爸拿過錢回家一看,姑姑竟然給了我1800元錢,這個時候爸爸説,留五百給你當壓歲錢,剩下的1300給姑姑送回去好嗎?我説,反正我也拿不到這些錢,隨便你們。

是我們又來到了姑姑家,把錢還給姑姑,誰知道姑姑不要,説着,這是給小龍的壓歲錢,給小龍買衣服買吃的,大家都是高興,高興的一點小意思,爸爸説,哪能給小孩子這麼多錢呢?只留五百給小龍當壓歲錢,他想怎麼花就怎麼花,剩下的還是還給你。

我聽了爸爸的話,氣壞了,説你説的倒好聽,把壓歲錢給我用,到時候還不是進了自己的腰包,還説用這些錢來交學費?交學費,我當然沒意見,但是這個時候姑姑給我的壓歲錢應該我自己決定,現在我自己長大了,一定不會亂花錢,如果你能把壓歲錢給我,太陽會從西邊升起來。

爸爸和姑姑一直在説話,從樓下説到路上,然後又説到樓下,沒有一點累的意思,我早就站得累了最後,爸爸把100元放在我的壓歲錢裏面,姑姑還説不行,後來爸爸想了一個辦法,把姑姑的錢放在了他家的一個蘋果下面。

折騰到了十點多我們才回家,回家以後不出所料,爸爸並沒有把壓歲錢交給我,理由就是交學費,如果把壓歲錢給我,我會亂用,我説那我把這些錢用來買書,但是他還是不肯,説這些錢對我來説太多了,我真是氣死了,每次壓歲錢我都是拿不到手。

雖然每次我都拿不到壓歲錢,但是春節對我來説還是很高興的。

篇14:春節風俗作文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個節日裏,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習俗。千百年來,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如掃塵,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守歲,爆竹,拜年與春節食俗文化等等等等。春節的眾多風俗至今都代代相傳的。

我的老家就有一個習俗:幹什麼事不能説“完了”,而要有“好了、滿了、圓了”。比如包完餃子不能説“包完了”,得説“包好了”或“包滿了”;吃完飯得説“吃好了”或“吃飽了”。我在想,那要是違背了這一條習俗會怎麼樣呢?

大年三十,為了避嫌爺奶的忌諱,爸媽特意交待我不要亂説不吉利的話。吃餃子時,我想:“假如吃完餃子説‘吃完了’會怎麼樣?會被訓斥幾句?會不讓拿壓歲錢?還是會怎樣?”一個個問號從我腦子裏“蹦”出來,環繞着。“對了,就這樣!”一個鬼點子從我腦海裏跳出。我吃過飯,故意説了聲:“吃完了。”旁邊依就是吃飯聲。突然,爸爸意味深長地抬起頭,意味深長地看了我一眼,然後又意味深長地在我背上不輕不重地打了一巴掌,我悻悻地走開了。

這就是我説話給我的教訓。

“完”在字典裏的意思是“盡,沒有了”,誰想在新的一年剛開始的時候就過完了呢?所以這一習俗也是人們想在新的一年裏祈求幸福美好的意思。

篇15:春節風俗作文

我的家鄉是龍巖市永定區湖山鄉,那兒住的都是客家人。“百節年為首”,春節是客家人最隆重和歡樂的節日,在客家山村,從農曆十二月二十日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家家户户男女老少聚集在土樓裏,歡歡喜喜過大年。

臘月二十這天,湖山鄉舉辦一年一度的傳統大集市,家家户户派人去買年貨,俗稱“交流圩”,一大早象湖村和三來村就人頭攢動,來準備好充足的年貨。

傳説臘月二十三灶神爺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一年來一家人的吉凶善惡。為讓灶神爺多説好話,人們一大早就把灶台洗刷乾淨,擺上清茶、酒肉、蔗糖等,在灶前燒香、點燭,舉辦“送灶神”儀式。這時,奶奶便邊燒香邊唸唸有詞:“一杯清茶三枝香,歡送灶神上天堂;灶神上天説好事,來日下凡降吉祥。”

在臘月二十八,客家人每家每户都殺雞宰鴨,將十幾只雞、鴨在鍋裏煮,有時還加上豬肉、牛肉一起煮,熟後撈起來抹上鹽巴晾乾。煮過的湯加上海蕨菜再熬上一陣,放涼後凝結成凍羹,就做成了美味的“蕨菜。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家家燃響鞭炮,在大門、小門、窗户、廚房、灶台都貼上大紅春聯,大廳、卧室、客房貼上新年畫,在豬圈、雞柵、果樹甚至廁所都貼上寫有“財丁兩旺”、“六畜興旺”等紅紙。我每年回鄉都能在這一天見到許多孩子買來小炮,放一些枯樹枝來炸着玩,一派喜氣洋洋的歡樂景象。

大年三十的晚餐團圓飯,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家宴。長輩們坐上座,按輩份往下排,上座還得留幾個空位,放幾個空碗筷,讓先祖也來團聚。如果不慎摔了碗筷,大人就邊拾邊念:“歲歲(碎碎)平安,大吉大利!”吃飯時,晚輩祝長輩健康長壽,長輩祝孩子學業有成,充滿祥和、敬老愛幼的氣氛。飯後,長輩們給孩子們發“利是”(客家話中的“壓歲錢”),成年晚輩也給老人包“利是”,意味着“人人有錢”。發“利是”時要用新紙幣包在紅紙袋中分發。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大年七年級,爆竹遍地開花,大家吃紅豆,寓示一年紅紅火火;吃年糕,寓示一年更比一年高;吃湯圓,寓示全家團團圓圓。這一天,人們穿得整齊漂亮,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祝賀,真是其樂融融!

正月十五,春節接近尾聲。客家話“燈”與“丁”同音,元宵節“鬧花燈”,寄託客家人子孫後代人丁興旺的心願,老家舉辦“迎古事”,小孩化粧成古代人物,由大人們抬着跑,在鑼鼓和鞭炮聲中你追我趕,緊張激烈,這是客家山村的狂歡節。

我喜歡在家鄉過熱鬧、喜慶的春節!

篇16:春節風俗作文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窗花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篇17:春節風俗作文

照瑞安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儘管沒有其它地區那麼長,但也十分熱鬧。

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冬至。在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會吃湯圓,其中還有饃餈,看着就令人垂涎欲滴,使人忍不住多吃幾個。還有,一定要吃得飽飽的,以此來慶祝自己又長大了一歲。

除此之外,這一天許多小攤陸續開張,有賣燈籠的,有賣對聯的,還有賣一些零食的。最令孩子們開心的,便是那些提前賣煙花的小販。孩子們的口袋裏揣着自己的錢,成羣結隊,一路歡聲笑語,回來時口袋便鼓鼓囊囊的,裏面放着許許多多的煙花。

過了二十三,必須選擇吉利的一天撣新。撣新,其實就是大掃除,把家中徹徹底底地打掃一遍,必須做到一塵不染,營造出辭舊迎新的氣氛。

大人們要置辦年貨,為吃分歲酒做準備。其中包括一些零七八碎兒:醬油肉、鰻鯗、酒、大米等等。他們還得買來新衣新褲,好在過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在二十五左右的這幾天裏,家家都會吃分歲酒。菜中必有年糕和魚,年糕寓意“年年高升”,魚則寓意“年年有餘”。客人們紛至沓來,孩子們可以向大人們要壓歲錢,每説一句祝福的話,手裏便多了一份大大的紅包。總之,一家人都會團聚在一起,營造出一種熱鬧的氛圍。

除夕更熱鬧。家家趕做年菜,一大早就能聞到雞鴨魚肉的香味。一到晚上,熱騰騰的年夜飯端上餐桌,喝着飲料,一種幸福的感覺縈繞在每一個人的心絃。其中,吃餃子最有趣了,還能吃到錢,誰吃到錢了,就寓意着誰在新的一年裏運氣是最好的,所以大家都爭着吃,看誰能搶到那個有錢的餃子。但是不管吃到也好,沒吃到也好,這種氣氛是最令人難忘的。

晚上八點整,我們全家準時打開了電視機,收看《春節聯歡晚會》。那悠揚的歌聲,令人陶醉其中;那優美的舞姿,令人讚不絕口;那精彩的相聲小品,令人開懷大笑……陣陣歡聲笑語盪漾在客廳裏。

一到十二點,鞭炮聲準時響起,日夜不絕,所有人都在守歲。一些小孩子,拿着火山似的爆竹,一道道火焰噴湧而出,時而變成綠色,時而變成紫色;時而變得高,時而變得低,把夜空點綴得美輪美奐。還有一些孩子,手中拿着砸炮,突然在別人背後來了個下馬威。那人被嚇了一跳,馬上開始反擊,偷襲者見大事不妙,立刻逃跑。一個個你追我趕,玩得不亦樂乎!

大人們還把一串串鞭炮排在門口,把一個個圓形鞭炮堆在門口。然後那,拿着打火機把鞭炮全點上了,一串串的鞭炮噼哩叭啦地響起來,圓形鞭炮“嗖”的一聲飛上了天,再在空中跳起搖擺舞來,尾焰噴射出五顏六色的火花,最後“轟”的一聲爆炸,我們幾個小孩都開心極了。

正月七年級這一天,家家都會早早地起牀,穿上喜氣洋洋的新衣,便到親戚家去拜年,走親訪友,迎來送往,熱鬧而愜意。人們全都沉浸在歡樂、幸福、祥和的節日氣氛之中。

多數商鋪在正月九年級這一天開張,但並不很忙,還可以出去玩。

接踵而至的元宵節,可以算得上是重頭戲了。人們可以去看燈會、逛集市,並且可以吃湯圓。在圓月之下,各式各樣的彩燈競放光明,並有各種各樣的活動,豐富多彩,炫目耀眼。

這一天,家家都會吃湯圓。湯圓是用雪白雪白的糯米制成的,有各種各樣的餡兒,一個個被揉得滾圓滾圓的。吃了湯圓,就意味着大家都團團圓圓,美滿幸福。

一眨眼,便到了正月十六,孩子們又開始上學了。儘管春節並不長,但別有一番特色,有時間你也來這裏感受一下我家鄉不一樣的習俗吧!

篇18:春節風俗作文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依照風俗家家户户都要貼對聯、燃放煙花爆竹、看春晚、守歲、給親人拜年,當然重頭戲還是吃年夜飯了……最為關鍵的一件事是長輩給我們晚輩“壓歲錢”了,希望我們歲歲平安,健康成長!

春節到了,人們都會在所有的大門上貼上寫着新年寄語的對聯。當春姑娘來時,朗誦者寄託着人們美好願望的句子,這一誦讀,好運也許就真的來了!當然,同樣富有寓意的事情還有貼“福”字。“福”字很多家庭都倒着貼,路人一看就會説:“你家的福倒(到)了”,不言而喻,福就到你家了嘛!

其實,春節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年”。“年”是什麼呢?對於這個還有一個傳説呢!傳説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年”的怪獸常常在春節時出來禍害百姓。有一次剛到一個村裏正準備吃人的時候,不遠處一個小孩放了一個鞭炮,把“年”嚇了個半死,掉頭就跑,又遇到一個小孩提着紅燈籠走過,“年”看見了這鮮豔的紅色,嚇得屁滾尿流,一溜煙逃走了。從此,人們知道了怪獸“年”的弱點,春節期間,大家在門上貼上鮮紅的對聯,放震耳欲聾的鞭炮,“年”看到這場景嚇得再也不敢出來作怪了。人們再也不怕“年”了,過年放爆竹,貼對聯的習俗也就流傳下來了。

今年的除夕夜,全家人都聚集在爺爺奶奶家,歡歡喜喜地吃着那豐富盛大的年夜飯。這裏年夜飯的第一道菜是“中和湯”,意喻中國大家庭和諧和睦。這裏好好給大家介紹一下這道大菜,它的主原料有:冬筍、豆腐、香乾、蝦仁、香菇,把它們都切成小丁,煮成香噴噴的熱湯。大家一一品嚐後,敬酒祝賀正式開始了。大家一起敬爺爺奶奶的酒,祝他們身體健康笑口常開,接下來相互敬酒説着祝福的話,同時敞開肚子盡情的享受這年的味道!門外的爆竹聲遠遠近近,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當春晚開始時大家圍在火桶旁欣賞着一個接一個精彩地節目。我當然是看春晚的主力軍,但是今年每到整點,爸爸、媽媽、姐姐都在用手機搶紅包,看着他們像“打老鼠”似的在手機上用力敲打,我也加入一個,因為“打老鼠”可是我小時候的強項啊!終於搶到一個“大紅包”0.88元,我和媽媽都高興地跳起來!一轉眼快11點了,媽媽叫我趕緊去睡覺了,我一本正經且堅定地説道:“今年我一定要守歲的,你們累了就先睡吧!”可是沒過多久,我不知不覺就睡着了。

當爆竹聲把我馬上要搶到紅包的夢吵醒時,天已經亮了。我一睜開眼,首先去摸我的枕頭下面,不出意外地發現兩個大紅包,不是手機搶到的,是爸爸媽媽給我的壓歲錢。我趕緊起牀去給爸爸媽媽拜年!又去給爺爺奶奶拜年,一下又收了兩個大紅包!心裏那個美啊!春節裏的這個習俗是最受孩子們的歡迎的啦!哎!遺憾的是我的紅包基本是如數上交的呀!

春節裏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風俗。就拿我的家鄉績溪縣和我的老家祁門縣來説説吧。

先説三十晚的年夜飯吧。績溪縣吃年夜飯的時間一般都和往常差不多。晚上街上行人寥寥無幾,商家基本歇業。而祁門這邊吃年夜時間真是搞不懂,中午過後街上基本看不到行人,大多商家陸續關門回家吃年夜飯了。下午2點多鐘開始就能聽到放鞭炮聲,有的人家就開始吃年夜飯了。爺爺家今年也早了,3點半剛過也放爆竹吃飯了。晚飯後,大家陸續上街逛逛,街上可以説是人山人海,小吃攤一個接一個,遊樂場一個挨一挨。“有意思”裏坐滿了人,KTV裏飄出歌聲,好多商家也開門營業抓住這大好商機。

再説説正月裏拜年。績溪縣嶺北拜年都是在中午之前,誰要是下午去給長輩拜年,那可是要捱罵的。到誰家拜年都要吃三道茶:清茶、甜茶、茶葉蛋,最後吃麪條,還要吃晚飯,一家一户要搞一整天呀。老家祁門拜年時,除了吃清茶、茶葉蛋還要吃粽子。特別是粽子,我的家鄉績溪一般都在二月二龍抬頭才包粽子,大小形狀也不一樣。我相信全國各地還有很多不同有趣的風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家家户户其樂融融,奏響歡快的交響曲!

篇19:春節風俗作文

春節,在中國人的眼中是一個重要節日。春節來臨之際,人們穿梭在大街小巷置辦年貨,家家户户忙得熱火朝天。廣西也不例外,人們祭祖守歲,讓除夕這一天獨具特色。

除夕一大早,天剛矇矇亮,廣西的漁民們就在咚咚的太鼓聲中為祭祖活動做準備了。大家陸續來到祠堂,祠堂前的空地上擺滿了祭祖用的酒肉,祠堂內,一座慈眉善目的神像伴着一排排先祖牌位,在紅燭的映襯下顯得特別神祕。漁民們祭祀的是媽祖,他們堅信,媽祖能夠保佑自己平安出海,滿載而歸。鞭炮在四處繁響,太鼓聲和銅鑼聲不絕於耳。

祭祖儀式過後,便是舞獅表演。漁民們歡聚一堂,興致勃勃地觀看。伴隨着激烈的鼓點,那頭色彩斑斕,裝飾華麗的“獅子”,搖頭晃腦,還時不時一躥一躍,活靈活現。幾個頑童往獅子的腳前扔了一小串鞭炮,“嘣,嘣嘣”!短暫而劇烈的響聲,嚇得獅子慌忙抬腳,向後急退,又背過身瑟瑟發抖,這惟妙惟肖的表演把人們逗得更樂了。

廣西的舞獅,俗稱“南獅”,“醒獅”,人們認為舞獅可以驅鬼避邪,舞獅的形式也豐富多樣。獅子出場,先是“喜”形於色,接着被外物阻擋騷擾,不勝其煩,“怒”發衝冠。好不容易去趕走騷擾,棘手的問題又來了,木樁太高跳不上去,難免傷心,曰“哀”。經過幾番折騰,獅子終於跳上木樁,少不了一番慶祝,扭身搖尾,“樂”在其中。哎呀,一串鞭炮襲來,“驚”也就順勢上場,經過這麼一番折騰,獅子真是懷“疑”此生。喜、怒、哀、樂、驚、疑,這六大表演形式,正是南獅起舞的精髓所在。

舞獅的高潮是“採青”。人們事先在演出場地的最高處懸上一棵生菜。精力旺盛的“獅子”在梅花樁邊上躥下跳,忽一抬頭,看見高處有棵生菜,便躍下地,不斷向上張望,抓耳撓腮,猶豫不決。過了半晌,猛的一躍,叼住生菜,匆匆咬碎,再吐出來。圍觀的人們拍手叫好,這就是“採青送福”。

舞獅表演結束,祭祖活動也就進入尾聲,太鼓銅鑼和鞭炮聲漸息,喧囂過後,留下滿地喜氣洋洋的紅色碎屑。到了晚上,漁民們在自家庭院裏,燃起熊熊篝火,架上烤肉,呼朋喚友,相互聊起今年的收成。孩子們則去海邊點起期盼已久的煙花爆竹,將心願撒向天空。他們追逐着,嬉鬧着,累了就躺在沙灘上,數一數天上的星星。色彩鮮豔的煙花裝飾着夜空,篝火燃着,孩童叫着,大人聊着,家家户户燈火通明。

這就是廣西漁民們除夕守歲的美妙畫卷,除夕大搖大擺離去,新的一年正在大步流星地來臨……

篇20:春節風俗作文

春節到了,家家户户喜氣洋洋,團團圓圓。春節有許多風俗,比如: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等等。讓我們一齊來了解了解它們吧!

貼門神這是幾乎家家户户過年都要做的,關於貼門神還有一段趣味的神話傳説:相傳在古時候,有位龍王總想偷吃玉帝的貢品,玉帝發現後狠狠地懲罰了它,可龍王依然屢教不改,於是,玉帝讓兩位身強力壯的天神看守大門,不讓龍王再來搗亂。可是兩位天神和我們一樣要睡覺休息。於是玉帝想了一個好辦法,把兩位天神的畫像貼在門上,從此貼門神的風俗就這樣代代流傳。

在我國的北方有一種風俗,就是吃餃子,餃子的諧音即“交子”,表達了人們對更歲交子,對新的一年吉祥富裕的一種渴望。而南方人則喜歡在大年的早晨吃湯圓,意味着我們在新的一年裏圓圓滿滿,團團圓圓。人們還喜歡把一種叫“薺菜”的蔬菜和湯圓一塊吃,“薺菜”有被稱作“聚財”意喻在新的一年招財進寶,心想事成。

春節裏,我們更少不了要放鞭炮來活躍一下春節時歡歡喜喜的氣氛了。放鞭炮在民間還有一個傳説:相傳在遠古的時侯,有一隻叫“年”的怪獸,每到春節的時候就出來嚇唬人,於是人們就想了個辦法,用竹筒點燃扔向它,竹筒爆炸後發出很大的聲響,嚇走了年獸,放鞭炮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春節的風俗還有很多很多,它豐富了我們的知識,拉近了人們的距離。它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讓我們一齊去了解它們吧!

篇21:春節風俗作文

人們都明白,春節要放鞭炮,貼對聯。你明白這個風俗是怎樣來的嗎?讓我來告訴你吧。傳説中有一個怪獸——年,常常在大年七年級來騷擾人們過春節,於是,村裏的人們就會到深山去躲避那個怪獸——年。

第二個春節到了,人們都跑往深山去躲避年。正在這個時候,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爺爺擋住了跑往深山的人們,説道:“大家不要慌!我明白怎樣擋住年。”人們不相信,更加快速地跳往深山。

到了晚上,年來了。老爺爺從房間裏拿出一串鞭炮,在身上披了一塊紅布,就跑出了房間。

到了房門口,鞭炮霹靂啪啦地響,紅布在風中飄動,年頓時不敢往前走了,轉頭就跑。人們歡呼着跑下山,稱讚老爺爺很聰明。

哦!原先年怕聲音和紅色。所以,人們過年都要放鞭炮,貼對聯。

篇22:春節風俗作文

“扭秧歌”對我來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媽媽經常提到他;陌生的是,我從來沒見過。

俗話説:“百聞不如一見。”去年春節,我有機會看到了它,那場面可真夠壯觀的,使我終身難忘。

正月七年級的早上,媽媽帶我去逛地壇廟會。廟會上,賣的東西可真不少。光是吃的就有七八十種,什麼“驢打滾”,“艾窩窩”。讓人看了真要垂涎三尺了。廟會裏不僅僅東西多,爾且人也特多。遠遠看去,人羣就像一團亂麻纏在一齊似的,黑壓壓的一片。忽然,我發現東北角的人最多,人們緊緊挨在一齊。

我好不容易才擠進去。往前一看,嘿!這是什麼真棒。只見廣場上幾位老爺爺和老奶奶,身穿紅色的服裝走擺擺步。衣服上掛着一條紅段子,腰上繫着一隻鼓。隨着鼓不停的敲,翩翩起舞。腳步隨着鼓點越跳越快,最終想飛起來一樣。場面十分壯觀。

這時,媽媽擠了進來,對我説:“佳欣,這是扭秧歌。”“是啊。孩子。”這時,一位老爺爺搭上話,“扭秧歌在你出生前就不演了,你是第一次看吧”我輕輕點點頭。老爺爺繼續説:“要不是十一屆三中全會號召我們繼承民族文化,可能你們這輩人盡看不着他了。”

聽着這位純樸憨厚的北京老漢的一番話,看着扭秧歌,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陣陣的波瀾,久久不能平靜。我在想:中國扭秧歌和許多其他民族文藝,都是我國民族藝術的珍品,如果人們一味的去追求洋玩意爾把我們自我的藝術珍品扔掉,那多可惜啊!

“扭秧歌”不可是中國的“土產”,並且它顯示着中華民族的氣魄,把奮進的精神帶給我們每個人,我們必須要繼承他,發揚它。

篇23:春節風俗作文

每次聽到電視上的兒歌聲: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買燒酒……每次聽到這首兒歌:我就興奮不已,盼望着新年快快來到。

大年七年級的前一天叫大年三十,也叫除夕,家家户户吃團圓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魚,而且魚不能吃完,它代表着“年年有餘”。餐桌上有糖、有花生,棗也是必不可少,它代表着“春來早”。當然,餐桌上還有柿餅子,它代表着“萬事如意”,家裏還必須有杏仁,它代表着“幸福美滿”,另外團圓飯桌上還有一種豆類食品,沒想到吧,它就是豆腐,它表示着“有福氣”。下一位就是我們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年糕,不只山西有吃年糕的習俗,中國人都有吃年糕的習俗,它代表着“年年高”。

大年三十晚上我們還要包餃子,晚上十二點吃,它代表着一年和新的一年的交差點,也叫“交子”。包餃子的時候,得少包幾個辣椒的、糖塊的、硬幣的,看誰吃見辣椒,表示他這一年過得紅紅火火;如果有人吃到糖塊,表示他今年過得甜甜蜜蜜;要是誰吃到硬幣的,表示財源滾滾。不只這些,山西的農村總會在除夕的晚上十二點點旺火,窗檐上貼吊錢,門前掛燈籠等各種各樣的習俗。

有關春節風俗作文(三)

去年,除夕的前一天,我家就熱鬧起來了。我們全家一起裝飾屋子,在客廳裏,我掛了一個紅豔豔的小燈籠,爸爸又在別的屋子裏掛了些五光十色的小彩燈,一閃一閃,一亮一亮,有的是小禮物形的,有的是花骨朵形的,還有的帶着細細的尖兒。它們有的紅豔豔,紅得像冬天的糖葫蘆一樣,有的黃澄澄,黃得像秋天的樹葉一樣,有的綠油油,綠得像夏天的小草一樣,有的粉嘟嘟,粉得像春天的丁香花一樣,屋裏很美,我的準備工作終於結束了。

除夕,我去姥姥家,兩個妹妹來了。天漸漸黑了。我焦急地問:“現在幾點了?”“快零點了。”媽媽説。一個妹妹説:“還有多長時間呀?”鐘聲噹噹噹的響了。正好,我的禮花點燃了,突然,衝出一顆金星,在夜空中變成無數金星、銀星,眨了眨眼,像雨點一樣落下來。我又放了一根,有兩個泡泡似的亮點,衝上天空後爆炸,一個紅又一個綠,一個藍又一個黃,一個綠又一個粉。媽媽點燃了一個三角形的禮花,立着點,猶如一個噴泉。當媽媽點燃第二個的時候,我馬上把它弄倒,噴出來的東西掠過台階,媽媽嚇得往後躲,兩個妹妹都跑到了遠處,我站在台階上哈哈大笑,最後大家都笑了。

正月十五,我們要吃元宵,吃完元宵,春節就過去了,我又開始了忙碌的學習。

[有關春節風俗作文]

篇24:春節風俗作文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年夜飯中,除要吃象徵全家團圓的魚丸、肉丸和寓有“食雞起家”之意的雞肉,以及表示“年壽長久”的韭菜,還有各種極富地方風味的油炸食品、湯圓、年糕,特別是吃“烏龜豆沙年糕”,則有益壽延年之意。

湖北團風人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荊州、沙市一帶,第―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篇25:春節風俗作文

今天是除夕夜,也就是春節。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的一個新春佳節。

春節,同學們都知道,它不是一個特殊的節日。所有的人都認為“春節很熱鬧,因為它是一個團圓的節日,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可不是這樣想的,這個節日是用來紀念一個怪物的,它的名字叫“年”,它經常吞食過路的人們,可把人們害苦了。後來,出現了一位白鬍子的老公公,他制服了“年”。人們為了防止“年”再跑下來,就用放鞭炮、貼紅紙來嚇“年”,所以就有了現在過年的習慣。

我的家鄉――桂林過春節有幾“怪”,如果你想聽聽,我就給你講講吧!大年三十的除夕夜,各家各户都會做上一桌豐盛的美味佳餚,還有許多小吃,有餈粑、有糯米飯、有粽子、還有年糕等許多美食。

第一“怪”就是飯菜都擺上桌了可是大人們就是不讓我們先吃,而是先在神台上祭拜後才能一起上桌吃飯,但是吃飯的時候魚還不能吃,一定要留到第二天才能吃,大人們這叫“年年有餘”。

第二“怪”是大家大年三十的晚上都一定會等到大家大年三十的晚上都一定會等到新年的鐘聲敲響的那一刻,各家各户都會同時點燃鞭炮,大家都互相問候“新年好”,睡覺前我們都要吃一碗湯圓,它代表着各家各户美滿幸福。

深夜,家家户户的燈漸漸地熄滅了,整個桂林市進入了夢鄉,這時,一股濃濃的霧包圍了桂林,使春節的夜晚更加朦朧,更加迷人。

篇26:春節風俗作文

過年啦!我懷着激動的心情早早的起牀了。今年我是在鄉下老家過年的,在那裏家家户户門口都掛着紅紅的大燈籠,門上貼着對聯,喜氣洋洋,爺爺家的大門上張貼着一付年畫,吃過早飯,我們舉行了鄉下特有的“謝年”儀式,爺爺説:“謝年就是感謝過去的一年大家倖幸福福,期盼新的一年更加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事業、學業蒸蒸日上”。謝年的時候,把雞、豬肉、水果等擺在祭奠桌上,點上蠟燭,倒上酒水,我把一串長長的鞭炮擺成一個大大的元寶形狀,在祭拜時,我心裏默默地想:‘過年啦,我又長大了一歲,我要變得更加懂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我會做到的,我一定要做到……’

“砰啪”把我的思緒拉了回來,鞭炮聲震耳欲聾般在空中響了起來,一聲聲的炮竹代表一串串的祝福……“

吃年夜飯嘍!”哇!只看見圓桌上擺了滿滿的菜,有魚、有豬肉、雞肉、鴨肉、牛肉、羊肉、對蝦、三鮮(這可是我奶奶親自做的);有芹菜、青菜、筍、藕;還有八寶飯、西施豆腐羹……看到這麼多的美味佳餚,我口水已經流下來了,迫不及待的趕快坐下來拿起筷子往盤子裏夾菜,我們大家吃的津津有味,開心地聊着天,説着祝福的話語。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還給我發了壓歲包。

吃好年夜飯,我和小朋友一起玩着我們的遊戲,新年晚會開始,晚會節目豐富多彩,一個個節目都是那樣的精彩,我最喜歡的是小品《一句話的事》。直到新年的鐘聲敲響,我才慢慢的進入夢鄉!

過年真好,要是天天都是過年那該多好呀!我喜歡過年!

篇27:春節風俗作文

我的家鄉在江門,那裏,每年過年,市民們舉行的活動可多了!

農曆年的`最末一天稱除夕,江門習俗稱“過年”。

除夕前人們就忙碌各式年貨了:買雞、鴨、鵝、魚肉、衣飾、傢俱、器皿、畫、春聯……樣樣都有。餐桌上擺的大魚大肉和糖果,讓人直流口水。

人們還會買柑桔、青橄欖那些象徵吉祥如意的水果。

舊俗過後,男的必新理髮,女的必“挽面”。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和“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採囤”。

過年外出的家人一定要趕回來團聚。家裏還會吃團圓飯。

如果是晚農家的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這樣才能年年好運氣。

農曆二十三晚,俗稱小年夜,人們為表示灶君一年來保護各家各户灶火不斷、飲食平安的謝意,在灶君向玉皇大帝述職時,特地給他賤行。謝灶要擺設貢品,主要有:一碗清水,一碗白米,幾棵帶尾葉的甘蔗,還有炒米餅、柑桔、紅糖和一封利是,以及一份“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請罪,請他上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就是謝灶。

説了這麼多,也該説花市上了。

臨近過年,香港人都喜歡按照習俗購買年花,取其“花開富貴”之意。

那香港的花市和江門的花市有什麼不同?人們可以趁到香港過新年的時候去人潮擁擠的地方年宵花市湊湊熱鬧,看看那金橘、水仙、牡丹、芍藥的年花,以及近年流行的“五代同堂”,據説桃花能為未婚男女帶來“桃花運”,連着葉子的柑桔則代表姻緣“開花結果”……

哎!不説這麼多了,喉都幹了,喝點水,自己查閲吧!我們江門可是有數不清的習俗哦!

篇28:春節風俗作文

我國 過年 ,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説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説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説,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麪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説:“好話多説,不好話別説。”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説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裏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着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説:“灶君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着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裏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説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鉅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篇29:春節風俗作文

巴掌大的一張紅色宣紙,一把小剪刀將線條勾勒。剪刀在紙上游走,如庖丁解牛般遊刃有餘。剪條大鯉魚便是“年年有餘”,若是再剪上幾個元寶,便是“招財進寶”了。整個過程流暢、精細,彷彿一眨眼功夫就能剪出一幅精美的作品,這是我媽媽每年過年前都要展示的精湛剪紙技法。

我是土生土長的天津人,每年春節,我們都會用特有的天津剪紙來裝飾過節氣氛。往年我家的窗花都是由媽媽操刀,今年春節,我也要操刀上陣了,來跟媽媽學習剪福字。

“咦,這個福字的形狀怎麼這麼瘦長?”媽媽笑着解開了我的疑惑:“這個福字是康熙親筆,被稱為天下第一福呢。你看,左邊像不像“子”和“才”字?右邊像不像“壽”和“田”字?再加上個“福”字,就是五福合一,洪福無邊的意思。”聽了媽媽的一番解説,我不禁對這個福字刮目相看。“好,就它了!”

把剪紙圖樣描在紅棉紙上,我拿起剪刀小心翼翼和媽媽一起剪,媽媽邊剪邊給我講:剪紙出現後,它的傳承從未中斷過,後來,剪紙還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呢!剪到快一半時,我輕輕鬆了一口氣,誰成想剪刀一偏,紙上立刻撕了個大口子,半成品頃刻變成了殘品。

再次操起剪刀。我的手不再緊握着剪刀,動作也變得流暢起來。這時,我又發現了一個小問題:有的花紋面積太小,剪刀根本剪不開,媽媽已看出我的心思,從我手中接過作品,拿起刻刀精雕細琢,一張春節福字在刀下變得栩栩如生。媽媽邊刻邊説:“剪紙作品之所以大部分是紅色,是因為人們把對來年生活紅火的祝願融入了其中,媽媽相信,以後你剪出的福字肯定會比媽媽剪得更好看!”

除夕夜,我看着窗上貼着的那張我與媽媽合作剪刻的“福”字,不禁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慨萬千。在我看來,剪紙不止是一門藝術,更是人們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人們將自己的美好心願和祝福刻在紙上,一代代薪火相傳,我也一定要把這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篇30:春節風俗作文

春節風俗作文

春節風俗作文(1):

春節習俗

俗話説的好:“中國文化,博大精神”!確實是這樣的。從中國的傳統節日裏就能夠看出那種精神!

“春節”是每年都會過的節日,也是大家喜歡過的節日。因為每年春節大家都會聚集在一齊,熱熱鬧鬧的吃上一頓年夜飯。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晚上還有更好的春節晚會。

春節也是有許多習俗的,下方我給大家簡單的介紹幾種。

第一種:貼春聯。這是春節必定要做的事。春聯由上聯、下聯、橫批三部分組成,對聯上、下字數相同,橫批均為四個字。如果你的腦袋夠豐富,自我也能夠創造噢!

第二種:貼福字。這就是個十分搞笑的字。一般貼福字都是正這貼,而許多家都是倒這貼,據説那裏隱藏的意思是“福倒了(福到了)”就這樣,它也是重要的環節。

第三種,也是最重要的一種:吃餃子。這就是全家人都喜歡的事,光包餃子可不行,還要在餃子裏放入特殊的東西,例如:硬幣、花生、棗等。每種食材都藴含不一樣的意思,也讓家人在吃餃子的時候分享自我的喜悦!

“春節”的習俗還有好多,我就介紹到那裏,期望大家馬到成功、心想事成!

春節風俗作文(2):

傳統春節

春節是我國各民族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裏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遊串。”這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定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風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曆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曆”,明確規定以農曆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曆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在我國最古的文字記載中,有許多關於歲首的故事,臘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後的農閒季節,漢鄭玄也説過,歲未年初“勞農以休息之”。拿我們這天的話來説,就是勞逸結合的意思。

那麼春節到底是怎樣來的呢?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方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日晷儀。但是,天陰雨霧,影響測量,之後,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遍。

那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時風雲的不測,使他很苦惱。一個名叫阿衡的大臣,為討好皇上,奏稱要設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認為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於事,萬年明白後,忍不住帶着日晷儀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悦,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派了十二童子服待萬年,祖乙對萬年説:“期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光,建立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狀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寫了一些字,阿衡看見後,明白萬年的歷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於日派人刺殺萬年,結果刺客被士衞抓住了,祖乙明白後,懲處了阿衡,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説:“此刻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説:“春為歲道,就叫春節吧。”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之後,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了準確的太陽曆,之後為了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日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傳説就是為了紀念萬年的。

此刻我們過年也有一些習俗,如倒貼“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春節風俗作文(3):

老北京的春節習俗

日落日升,斗轉星移,回首往昔,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繫念和玄想,而這“歲時禮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節習俗成了我國最大的傳統民俗節日。春節在古都更受到人們普遍重視,由此也構成了一套完整的春節習俗。農曆的正月七年級為春節,俗稱“過年”。春節原起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稱:“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後,才把正月七年級正式定名為春節。

就北京地區來説,從臘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向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北京人總是把“福”倒着貼在門裏、衣櫃、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貼春聯也有許多講究,一般百姓家貼紅色春聯,門楣上貼“橫批”,內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紙鑲紅邊;守制者(有父、母喪者)則要用藍紙;廟宇用黃紙。春聯最早始於五代時的後蜀。據説當年蜀太子在本宮門上提寫“天垂餘慶、地接長春。”八個大字,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北京人在屋內廷貼上“抬頭見喜”,屋外貼上“出門見喜”,院內貼“全院生輝”等春條。

過去大多數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講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餅、花糕的面鮮,成堂的水果、成堂的乾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過年講得就是吃喝玩樂,以吃為主。這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為人準備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一齊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羅十、鹹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七年級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還總是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後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着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節的習俗真搞笑!

春節風俗作文(4):

春節習俗——吃餃子

要説到春節的習俗,那我明白的可就多啦!比如放鞭炮啦,走親訪友啦,貼春聯啦,吃餃子啦,簡直是多的數不勝數。但是對於我這個美食愛好者來説,最最期盼和喜愛的,當然還是吃湯圓咯!

湯圓味兒好,做法很重要!這不,今年的春節,我們家又要準備吃湯圓了,我也不時會在廚房中打打下手。

其實湯圓的做法也很簡單。這第一步,當然就是和麪了。面和好以後,就能夠取下一塊,或大或小都能夠,然後將它捏成一個厚度中等的小餅子,再將原有的湯圓餡兒放一些在小餅子的中央,之後將小餅子慢慢地團起來,先團成碗狀,最後團成球狀。而第二步,就能夠將這些做好的湯圓放在有着開水的鍋中煮,直到煮熟為止。

湯圓一出鍋,頓時就香氣四溢,讓人聞了就垂涎三尺。

最後能夠吃湯圓啦!此時的我,情緒可真的是興高采烈,迫不及待地想要吃到這天的湯圓。過了一會兒,餐桌旁的人都到齊了,湯圓也一碗一碗地端了出來。我手裏拿着筷子,看着碗裏那又鼓又熱的湯圓,心裏總是熱乎乎的。——實在等不下去了,於是我從碗中夾起一隻湯圓,然後留意翼翼地咬了一口。哇塞!這味道簡直是美不可言哪!那軟軟的麪皮,還有那又香又甜的餡兒,直朝我的喉嚨奔去。這滋味,可真是給人一種騰雲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

湯圓,在某些地方又叫糰子,讓人有一種在新的一年中能夠團團圓圓的完美期盼。

怎樣樣?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對我喜歡的這個春節習俗有種一種期盼的感覺呢?心動不如行動,此刻就開始做湯圓吧!期望今年的春節,你也能吃到美味的湯圓。在新的一年中,你也能和你的家人團團圓圓,幸福美滿!

春節風俗作文(5):

桂林春節習俗600字

從“小年夜”到除夕

春節踏着農曆12月24日零時的鐘聲,走入桂林的城鄉。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過小年”。過小年這天,人們宰狗、殺鴨,慶賀春節來臨。這天的爆竹聲,帶着人們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的心願噼哩啪啦地炸響,聲傳高宇。人們認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惡功過禍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將盡,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為全家降福免災。祭灶的儀式多由家裏的長輩去辦,他們將糖果放在灶頭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讓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讓他甜甜的嘴巴盡説好話。除夕夜幕降臨後,再放爆竹接灶王爺下凡。這是桂林“過小年”的古俗,此刻即便是鳴放鞭炮,也僅是古俗遺存的儀式罷了。

從臘月二十四到三十,人們忙着置辦年貨,打掃居室內外,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過節的傳統食品種類繁多,且寓有完美的願望:臘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葷、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昇。

除夕的晚餐,人們喜歡闔家團聚,菜餚中必有“圓子”、“歡喜”,取其團團圓圓,歡歡喜喜之意。這個夜晚,萬人空巷,都在家中守歲。守歲時,要把火盆的炭火燒得紅紅火火,以象徵生活歲歲興旺。當零時一到,老老少少喜氣盈盈,以爆竹聲聲迎接新年。這喜炮聲不絕於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靜,人們仍無睡意,爐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會忘記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種,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種猶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財旺、家旺的好兆頭。人們對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許是因為火給人類帶來了禮貌、帶來了温暖吧。愛火就如同熱愛自我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春節風俗作文(6):

春節習俗

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完美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貼窗花和倒貼“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期望。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

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拜年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着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着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齊包餃子過年。

春節風俗作文(7):

家鄉的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國一個十分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全國是上下舉國歡慶,處處洋溢着歡樂和諧的氣氛。

佛山的春節一般在農曆的二十幾就開始了。主要的活動包括逛花街,辦年貨等。佛山人喜愛逛花街,久而久之,這便成了佛山人過春節必不可少的活動。因此,按歷代習俗,都會舉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這句是廣東話。佛山人會在農曆二十八的時候把家裏的每一個角落打掃得乾乾淨淨。把這一年不好的東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來臨。年前,佛山人還會開油鍋、蒸年糕。開油鍋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來年的日子像只油鍋,油油潤潤,富富足足。佛山人還愛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這一天,是整個春節的高潮。這一天,孩子們都會到處燃放煙花爆竹。不僅僅如此,大家還會忙於做年夜飯。佛山人對年夜飯的菜色十分講究,既要美味可口,還要好意頭。一般的年夜飯都會有雞,俗話説無雞不成宴,所以,雞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一些應景的菜,例如:魚,代表年年有餘;髮菜,代表發財;蠔豉,代表好事……吃過晚飯,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點,人氣就越旺。

大年七年級,大家都會睡到近中午才起牀。吃過午飯後,佛山人會到公園去看錶演或到親友家去拜年。拜年時,不論帶了多少禮物都不能是單數,因為俗話説好事成雙。進了門,首先要對象説不一樣的祝福語。對老人要説新春如意,壽比南山;對有工作的人説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拜年時,長輩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利是給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帶給他們。

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春節的另一個高潮。在佛山,有這麼一個俗語行通濟,無蔽翳。這意味着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們都會拿着行運風車和與生財同音的生菜走通濟橋,祈求身體健康、財運亨通。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吃湯圓,寓意和和美美,團團圓圓。

春節風俗作文(8):

搞笑的江蘇春節習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七年級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裏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裏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九年級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七年級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着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閒活動,卻一向延續下來。

春節風俗作文(9):

春節習俗400字

大年三十兒,家家户户都來慶賀新年,但是大部分人都會選取同一種祝福方式——我媽媽十幾分鍾就收到許多條信息,其中有一條信息我很喜歡,開頭是這樣的:“昨日拜年早了點兒;明天拜年擠了點兒;後天拜年遲了點兒;此刻拜年正是點兒!”

這天還是去探親拜年的好日子,於是我和爸爸媽媽一齊去我姥姥家。當然,去那裏的人不光只有我們三個人,還有我的舅舅、舅媽、大姨和大姨父,以及我想念以久的兩個姐姐。吃完那頓豐盛的年夜飯,大院裏頓時熱鬧起來,大家開始放煙花了。我們穿好外衣,拿着兩大包的煙花爆竹向中心廣場走去……

“當,當……”12點的鐘聲剛剛敲響,無數的禮花騰空而起,又帶着滿身的光焰灑向大地,把大地映的光彩奪目。啊!煙花五彩繽紛,千姿百態,爭奇鬥豔,把節日的夜空裝點成了美麗的大花園!人們抑制不住激動的情緒,縱情地歡笑、歌唱。變幻無窮的焰火映照着人們興奮的笑臉。這邊的“閃光雷”剛剛炸開;“躥天猴”又鳴叫着飛上高空;那邊緊追着“金龍狂舞”;這時一朵煙花又炸開了,裏面噴射出火花,越噴越高,越閃越大,慢慢呈現出一棵樹型,一朵朵金色的火花從“樹”上搖落下來。“噢,發財了!”人們望着“搖錢樹”歡呼雀躍起來。

啊!新年是多麼完美!

春節風俗作文(10):

春節習俗

春節是所有學生盼望的節日,但是與此同時老師會留一些作文作業,你是否還在為怎樣寫作文而苦惱,以下是考試吧為大家整理搜索的關於春節習俗的作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春節是我們中國農曆的新年,所以過年對我們中國人而言十分重要的!因此,春節前的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貼春聯,剃頭髮,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着貼,我固然明白為什麼要倒着貼,將‘福’字倒着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説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麼習俗和規矩啊?”媽媽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先,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於“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隻“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後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但是此刻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説是極為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説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喻意“年年有餘”。最後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這天我的收穫太大了,明白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但是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彷彿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的習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篇31:春節風俗作文

春節原起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稱:“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後,才把正月七年級正式定名為春節。

就北京地區來説,從臘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臘八醋,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一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羅十、鹹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七年級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還總是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後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着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節的習俗真有趣!

篇32:春節風俗作文

寒假開始了,轉眼間就要過年了,長輩們都忙忙碌碌的準備年貨,而小朋友們也盼望過年。可大家知道過年有哪些風俗嗎?下面讓我來介紹一下吧。

在全國各地,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有打掃衞生、清洗各種器具、被子等,這種風俗被稱為“掃塵”因為“塵”與“陳”諧音,所以新春掃塵有“除塵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在門上貼上一幅大紅春聯,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聽説這一風俗從宋代就開始了,一直傳到今天。在民間的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人們還喜歡在門、牆、窗花等地方倒貼“福”字。大家知道為什麼要把“福”字倒着貼嗎?因為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到了”,“福氣倒了”。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過年風俗之一。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飯,圍坐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

小朋友們最喜歡的風俗就是放鞭炮和拜年。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牀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小朋友們能收到好多的壓歲錢,不過在此提醒小朋友們:壓歲錢可不能亂花哦!要用在學習上!

篇33:春節風俗作文

我的家鄉是瀘縣奇峯鎮,那是一個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的寶地。在那裏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田地,日子過得非常富足。

每年到春節的時候,我們都會放鞭炮,貼對聯,發紅包,這也是我國的傳統習俗。但是你們能告訴我,我們為什麼要放鞭炮、貼對聯、發紅包嗎?現在就由我來告訴你們吧!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妖怪,他無惡不作,是村裏人們的噩夢。有一次那妖怪又來襲擊村子了,夜晚所有的村民都關上燈,房門緊閉,唯獨有一家卻燈火通明。那妖怪急忙跑向那户人家,想把他們通通吃掉。突然,響起一陣鞭炮聲,那個妖怪嚇得連忙抱頭鼠竄,原來這家人在辦喜事兒,結果剛一放鞭炮,妖怪就被嚇跑了。從此放鞭炮就成了人們對付妖怪的最佳手段了。對了,人們還會在門上貼上紅紅的對聯,在小孩子的枕頭下塞紅包,因為那妖怪怕紅色的東西。從此以後人們就再也不怕妖怪了,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們春節除了放鞭炮,貼對聯,發紅包,還要吃團圓飯。這個團圓飯必須要有雞鴨魚,意味着年年有餘,還有各種蔬菜水果,還要邀請親朋好友一起慶祝。飯後大人們有的洗碗,有的聊天,還有的在陪孩子們,孩子們也有的看電視,有的放鞭炮,有的玩耍。

春節,其意義就是今年團團圓圓,來年紅紅火火,莊稼收成更好!

篇34:春節風俗作文

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每逢春節都會有很多獨特的習俗,比如吃年夜飯、看春晚、穿新衣、放鞭炮,當然必不可少的是貼窗花。

春節前夕的一個下午,媽媽從超市買回來一些新年的裝飾品,其中有些是漂亮的窗花:有鯉魚圍繞的“福”字,有奔騰的駿馬。“露露,走,幫媽媽一起貼窗花!”

這事在行,我爽快地答應了。我們先把門上的玻璃用抹布擦乾淨,然後我找來透明膠帶和剪刀。媽媽把窗花整理好,攤好,拿出一卷雙面膠,一段一段的把雙面膠撕下來,仔細地貼到春聯的反面。

我搬着一張板凳來到門旁,小心翼翼地站上去。媽媽把窗花遞給我,我接過窗花,剛想把雙面膠的另一面撕下來,可又停下來了:不能這麼早就把它撕下來,因為窗花是用紙做的,只要稍不留神,就會撕破或貼歪了,還是先放在玻璃上試一下吧。

我小心地捏着一張窗花,請媽媽來看好不好。“就這樣,很好。”媽媽在對面説道。聽見了媽媽的聲音,我才小心翼翼的撕掉頂端的雙面膠。

我兩隻手分別抓着窗花的左右角,緊緊的貼到窗户上,為了防止窗花沒貼牢,在調整下一個部分的時候歪了,我使出吃奶的勁摁着春聯,確定了窗花已經徹底貼牢固後,才放心的去調整下一個部分。

我不僅貼好了春聯,還和爸爸媽媽合作佈置好了家,家裏別提有多好看了!這時,窗外響起了震耳欲聾的爆竹聲,愉快的新年就這樣開始了。

篇35:春節風俗作文

春節到了,大街小巷都燃放起了鞭炮,好不熱鬧,又是一個歡樂的春節。

早上,人們都去買對聯,超市裏麪人山人海,對聯不一會兒就被搶光了。

貼完對聯後,我們來到小區的一塊空地,挑起一串鞭炮,掛在繩子上點燃,鞭炮便“啪”地響起來,鞭炮聲一聲接着一聲,一聲比一聲響亮,配合着孩子們的笑聲,就像一首歡快的小曲。

中午吃完團圓飯,吃團圓飯一定少不了魚,小孩子們最喜歡吃魚了,寓意着:萬事如意,年年有餘。吃完團圓飯之後,我們又吃起年糕,寓意:年年步步高昇。

下午,大人們開始大掃除,大掃除寓意着:避邪迎福,小孩們還會來幫忙擦桌子,椅子,玻璃等等。

到了晚上,一家人還會圍坐在一起,吃湯圓,吃湯圓寓意着:團團圓圓。湯圓有很多餡,花生餡、芝麻餡等。吃完湯圓後,我們來到家門前的一片空地上放煙花,膽子比較大的孩子抱着大人們的腿,看着煙花飛向空中,最終爆炸,火花就像一朵美麗的花朵在空中綻放開來,有的孩子躲在門窗後面,靜靜地駐足觀看。

到了晚上十二點,只有很小的小孩睡着了,其他人都沒睡,都要守歲,寓意着:辭舊迎新。

過來春節,我們的年齡又大了一歲,我們的美好願望終究會隨着煙花在空中綻放實現,希望下一年的春節能夠更加熱鬧。

篇36:春節風俗作文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穿上新衣、貼好對聯、準備鞭炮、迎接新年。春節將至,鮮紅的裝飾與喜慶的歌謠遍佈全中國,各地都有着不一樣的過節風俗呢。

在廣東陽江,祭祖是人們尤其重視的事。在各個村鎮裏,每户人家需要做的是,選出一兩名代表去上香走村。

集結成近百人的隊伍之後,再將上香、挑擔、拿花籃、舉錦旗等工作分配給每個人。

待到初六,大家披上新衣裳,繫上標誌性的紅腰帶,就能提上道具物品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一路上鞭炮聲連綿不斷,各家的祭祖神台擺放在門外,盛滿熟食的盤子放在神台兩邊,留下中間那個“灶台”上香。街坊鄰居都站在門外,與隊伍中的人們互相招呼拜年。

有些膽大的孩子,還常常跟在隊伍後邊,揣着幾個小鞭炮,一個腳印炸一下,好不熱鬧。

隊伍挨家挨户拜神祭祖,走完村子可還沒結束。擔子上的供品可不只是走場子用的,它總得提前有個盛大的歸處。而這樣的地方,無疑是寺廟了。而放供品,也是要再祭拜一輪了。

回到家中,真正收工。鞭炮聲漸漸沉下,和夕陽一樣消失在夜中。耍了一天的孩子們,揉揉眼想趴上牀;勞累了一天的青年和老人,也躺在藤椅上打盹,盤算着供品何時平分……

不同的規矩,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熱鬧,也有不同的歡欣。

篇37:春節風俗作文

我們的國家有很多傳統佳節,對這些傳統佳節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喜好,有人喜歡桂花飄香的中秋節,有人喜歡郊遊踏青的清明節,有人喜歡登高望遠的重陽節。而我,喜歡闔家團圓、熱鬧非凡、有着不同意義、最為隆重的春節,因為春節來臨的時候,一家人可以歡聚在一起談天説地,可熱鬧了!

春節是個飽含豐富民俗文化、凝聚濃濃親情的節日,每年到這一天的時候,我都會去舅舅家,和家人團聚。早上我會早早起牀,幫忙把家裏裏裏外外都打掃得乾乾淨淨、亮亮堂堂地,讓我們很舒服的過年。然後我會幫忙貼春聯、掛燈籠,紅紅的燈籠和春聯相互映襯,看上去很吉利喜氣。我們還在窗户玻璃上貼窗花,頓時家裏看上去很有過年的氣氛。大人還買了很多好吃的東西,我們可以放開肚子的吃,吃得我們的肚子圓滾滾的。

傍晚的時候,大人們開始放鞭炮了,噼裏啪啦的一頓亂響,我們也躲得遠遠的看着鞭炮的熱鬧。在一片熱鬧的鞭炮聲裏,我們開始吃年夜飯了。滿桌豐盛的美味佳餚,香飄四溢,讓我垂涎三尺,胃口大開,大家也吃得很開心。吃完年夜飯後,家裏人就相互拜年,長輩們會給我們發壓歲錢,期盼我們在新的一年裏茁壯成長,我們也會給長輩們送上祝福的話,希望他們身體健康、工作順利等等。拜完年了,我就會和哥哥去放煙花——這是我最喜歡的春節活動了,媽媽給我錢讓我自己去購買的煙花,我和哥哥買了各種各樣的煙花,我們會把這些煙花充當武器,相互進攻,或者是發射到院子牆角的小木板上,煙花發出璀璨的光芒,在黑夜裏非常的耀眼和漂亮,每一次進攻和發射都是一朵光的花開在黑夜裏,讓我們一點都沒有感受到冬天的寒冷。

春節是多麼有趣啊,只要一想到春節我都會呵呵地笑起來。真希望下一個春節快點來到。

篇38:春節風俗作文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人們最重視的節日。它代表團圓、幸福與和平。人們非常重視春節,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不同的風俗習慣。下面我來介紹一下我家鄉的小飲食習俗。

春節這天,人們醒得很早,還沒來得及説話,就把除夕放在枕頭下的蛋糕拿出來吃了一兩個,我們稱之為“開糕”。薄餅吃在嘴裏又軟又甜。人們忍不住想多吃點。如果從嘴裏跳出來,一定是甜的。“糕”和“高”是諧音,小孩子吃開糕,説明他們高了,過年成績也高了;大人吃飯,過年一定要有“高福高福”;老人吃的時候,希望來年“生活幸福”。正是因為人們對新年的渴望,吃開口蛋糕成為新年的第一件事。把開場的鞭子放出去後,全家人都穿上了新衣服。洗完後,他們都圍着桌子吃團圓飯,就是吃餃子或者餃子。人們稱餃子為“萬歲順”,意思是在新的一年裏一切都會順利。“走好”的願望就在於這個共同的餃子。吃餃子表明一家人在新的一年裏會和睦相處。這茶也講究。坐下來,北邊的位置一定是空的。我媽説這是給灶神的。只有對他好,廚房的爐子才能在新的一年裏永遠是滿的。喝茶結束時,每個人都必須在碗裏留下一些餃子或湯圓,這表明“每年都有足夠的食物”。

無論是吃張口餅,還是叫餃子“萬萬順”,還是給灶神預留座位,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雖然沒有令人信服的科學依據,但這些小小的飲食習俗,只是人們在新的一年裏對豐收、平安、健康、幸福的美好祝願。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繼承和發揚?'

Tags:風俗 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