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九年級語文古詩詞閲讀練習

欄目: 教學考試試卷 / 發佈於: / 人氣:2.1W

漁家傲·秋思 (北宋 范仲淹)

九年級語文古詩詞閲讀練習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1.重點詞句翻譯: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飲一杯濁酒,不由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未能像竇憲那樣戰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

2.句子賞析:“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寫出了塞外怎樣的景緻?試加以描述。

羣山連綿,炊煙裊裊,夕陽西下,一座孤城,城門緊閉,表現了邊塞的淒涼。

3.主旨賞析:請對“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作簡要分析。

運用竇憲刻石燕然的典故,揭示了詞人和征夫們的心理:思鄉而不能回,尚未達到建立軍功、刻石燕然的目的。

4.手法賞析:請揣摩“霜滿地”在表達上的作用。

借邊地夜寒深重表達悽清悲涼之感,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表現了守邊將士寒夜戍守的艱辛。

5.真題再現:

(1)“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了詞人渴望建功立業和思親念鄉的複雜情懷。

(2)從寫景的角度賞析“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邊聲伴着軍中的號角響起,悽清悲涼;在羣山的環抱中,太陽西沉,長煙蒼茫,城門緊閉。“孤城閉”三字隱隱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靜; 邊聲、號角則是伴以聲響的動。動靜結合,展現出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圖,形象地描繪了邊塞獨特的風景。

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語往往一字傳神。“千騎卷平岡”句中“卷”字用得好,“卷”字極言行走之快,可見出獵者情緒高昂,精神抖擻(1分)。(共2分)

2、“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是這篇詞中的名句,請説説你的理解。(2分)

答:(運用典故)表達了作者企望為國禦敵立功、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1分)和關懷國家命運的愛國精神(1分)。(或按字面意思理解也可,共2分)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1.對上面這首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這首詞,從題材上看是寫雄健勇猛的軍營生活場景,從思想感情上看錶達的是為國立功的雄心壯志,從語言風格上看是豪放壯美的,故將其稱之為“壯詞”十分妥帖。

B.上片描寫的都是作者曾經經歷過而今天已失去的軍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熱愛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記憶。這些表明,被迫退隱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機會從軍殺敵、建立功業。

C.由下片描寫的內容來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贏得生前的功勛、身後的美名,這些顯得非常功利庸俗,對此我們應持批判的態度。

D.“可憐白髮生”,表明自己年紀已大,恐怕沒機會實現抗敵救國的理想了,體現出報國無門、壯志未酬的抑鬱、憤慨之情。“可憐”二字使整首詞的風格由雄壯變得悲壯。

答案:(3分)C(不應批判。作者的最高理想是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復失地的大業,是積極向上的,表達出強烈的愛國激情;“贏得生前身後名”有其思想認識方面的時代侷限性,但這也是封建文人人生價值得以體現的一種形式。)

2.對這首詞內容理解不當的一項是 ( C ) 。(2分)

A.上闋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繪了將士們飽餐烤牛肉的熱鬧場面。

B.下闋中“馬作的盧飛快”一句表現了將士們勇往直前、勢不可擋的鋭氣。

C.全詞刻畫了一個雖人近暮年,仍雄姿英發,親自領兵上陣殺敵的英雄形象。

D.全詞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業卻壯志難酬的現實。

3.對這首詞賞析不當的一項是 ( A ) 。(3分)

A.“沙場秋點兵”一句寫閲兵場景,“秋”字為閲兵場景增添了悲涼之氣。

B.“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一句呼應題目,是作者與陳同甫的共勉之詞。

C.詞的上下闋一般會“換意”,但這首詞卻突破傳統,詞意上下貫通,展現了一幅戰爭場景,甚為獨特。

D.“可憐”兩字凸顯詞中人物的情感變化,從前九句的壯懷激烈陡然變為末句的黯然傷神,波瀾起伏,言近意遠,實為大家手筆。

滿江紅·小住京華 秋瑾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

【譯文】

我在京城小住時日,轉眼間就又到了中秋佳節。籬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開,秋色明淨,就像剛剛擦洗過一般。四面的歌聲漸歇,我也終如漢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籠,如今一個人思量着在浙江時那八年的生活況味。他們苦苦地想讓我做一個貴婦人,其實,我是多麼的不屑啊!

今生我雖然不能身為男子,加入他們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還要剛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顆心,常為別人而熱。那些俗人,心胸狹窄,怎麼能懂我呢?英雄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難免要經受磨難挫折。在這莽莽紅塵之中,哪裏才能覓到知音呢?眼淚打濕了我的衣襟。

【背景】

這首詞是她在1903年中秋節的述懷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舊禮教的束縛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悶彷徨和雄心壯志的開闊胸懷。

典故:

①“為籬下,黃花開遍”,是化用陶淵明“採菊東籬下”和李清照“人比黃花瘦”的詩句。以外在自然景觀的清秀明麗反襯青春蹉跎而又無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②“四面歌殘終破楚”作者又用《史記·項羽本紀》中漢軍破楚的故事,一方面説明自己終於衝破家庭牢籠,另一方面歎清王朝卻面對帝國主義的“豆剖瓜分”的束手無策、一退再退、軟弱腐敗的窘態。(作為一位失敗的英雄,項羽猶能於失敗中保持自我慷慨悲壯的英雄本色,然軟弱腐敗的清王朝卻面對帝國主義的“豆剖瓜分”(《如此江山》) 束手無策,一退再退,其窘態實在可悲可歎! )

③“不因人熱”, 因:依靠。漢時梁鴻不趁他人熱灶燒火煮飯。比喻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賴別人。典故出自《東觀漢記·梁鴻傳》:“比舍先炊已,呼鴻及熱釜炊。鴻曰:‘童子鴻不因人熱者也。’滅灶更燃火。” 表明自己雖真心誠意地結交志同道合的同志,但歎無知音可交。

④“莽紅塵, 何處覓知音?青衫濕!”“青衫濕”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馬青衫濕”,這裏指自己淚濕衣衫,極言自己對前途的擔心和憂慮。

【練習】

1.下列句子對本詩理解有誤的一句是(C別號是鑑湖女俠)(2分)

A、《滿江紅》作於1903年,作者是中國民主主義革命著名活動家,婦女解放運動先驅秋瑾。

B、“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本句運用短句,節奏明快,格調高昂,豪邁雄健,將身不能為男兒,心卻不讓鬚眉的苦悶錶達得淋漓盡致。

C、《滿江紅》是題目,作者是浙江紹興人,別號“易安居士”。

D、“為籬下,黃花開遍”,是化用陶淵明“採菊東籬下”和李清照“人比黃花瘦”的詩句。以外在自然景觀的清秀明麗反襯青春蹉跎而又無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本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3分)

表達了作者對外國列強進逼,中華大地前途危殆的憂思。

3.試簡要賞析“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3分)

本句引用典故,抒發了詞人知音難覓,不禁潸然淚下的苦悶心情。(或本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詩義,抒發了詞人對自己前途的擔心和憂慮。(意思相近,酌情給分)

4.詞的上闋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表達詞人不願過貴婦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縛、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3分)

5.評價秋瑾這首詞“基調高昂,語言剛健清新”,試聯繫詩歌內容加以分析。(5分)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運用短句/節奏明快/格調高昂,豪邁雄健,將身不能為男兒,心卻不讓鬚眉的苦悶錶達得淋漓盡致。(2分)“平生肝膽”“英雄末路”等詞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飾,顯得清新自然,卻又剛健質樸。(2分)而結語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知音難覓、不禁潸然淚下的苦悶。(1分)(意思相近,酌情給分)

定**·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這是作者貶謫黃州的第三年。②嘯:撮口長嘯,魏晉者常作此以示灑脱。②吟嘯:吟詠嘯歌。 ③芒鞋:草鞋。 ④向來:此處為方才之意。

(1)結合作品簡要分析詞人是如何以曲筆直抒胸臆的。

答:這首詞表面寫道中遇雨,雨過天晴遂又感春風,又見陽光;實指人生亦會遭遇突如其來的風雨(如政治生活的風浪),而這一切終會過去,不要把它們放在心上。這便是作者的以曲筆直寫胸臆。

(2)古今不同讀者對這首詞的理解各異,有人認為這首詞是曠達人語,也有人認為這首詞是歸隱人語。談談你對此的理解。(4分)

答:(示例一)風雨不定,依然吟嘯與徐行;暫失鞍馬,內心依然輕鬆;縱然是蓑衣煙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風、朝陽終會有,風雨陰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總會歸去由此可見這首詞確是曠達人語。(示例二)隱居山林,吟嘯徐行;視竹杖草鞋勝過鞍馬品級;情願蓑衣獨釣,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歸去的生活中無所謂風雨陰晴由此可見這首詞確是歸隱人語。(本題3分,能結合作品自圓其説即可給分。若認為曠達人語與歸隱人語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3)這首詞,寫眼前景,寓心中事,談人生哲理。請結合詞的上片,作簡要賞析。(3分)

答: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只莫聽二字便寫出性情,穿林打葉聲,既是眼前實景,又何嘗不是作者在官場多遭打擊的寫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嘯,增加了挑戰色彩,誰怕就更見出作者坦蕩胸懷。一蓑煙雨任平生,既豁達,又無奈。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風雨一樣自然,不必害怕,順其自然,山頭斜照自有到來之時。

(4)比較獨釣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談談本詞主人公的形象特點。(3分)

答:獨釣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嚴寒,不懼官場黑暗,傲然獨立,突出的是孤傲;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體現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面對挫折打擊,能自我解脱,顯示出的是曠達。

(5)上片哪些詞語表現了作者豁達的胸襟?

答:莫聽、何妨、誰怕、任平生。

(6)你如何理解“一蓑煙雨任平生”和“也無風雨也無晴”兩句?

答:在作者眼中,風雨交加也好,晴天麗日也好,都是沒有什麼差別的。結合作者當時的政治處境來看,他顯然是用來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態度。

(7) 詞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所作,作者在這首詞中表現了什麼人生態度?

答案:作者在這首詞中表現了面對人生苦難之時,無喜無悲、榮辱皆忘、曠達超脱的人生態度。

(8) 作者在詞中又是如何表現這種人生態度的?

詞人寫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現象,談人生哲理;同時還採用一語雙關的手法,詞中的風雨既指自然界的風雨也暗指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全詞將深邃的人生哲理寓於日常生活小景中,令人領略不盡。

⑶上片連續用了“莫聽”“何妨”“誰怕”“任”等詞語,表達了詞人什麼感情?

答案:上片連續用了“莫聽”“何妨”“誰怕”“任”等詞語,寫出了蘇軾面對自然風雨時的從容的心理感受,也寫出了他面對人生風雨時的曠達和樂觀,進而言之,這便是面對苦難時一種可貴的超脱精神。

閲讀練習四

(9).能表達本詞主旨的詩句是一蓑煙雨任平生(2分)

(10).山頭斜照卻相迎中的相迎運用了修辭手法,請你分析其表達效果。(2分)

答:這句詩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相迎一詞,表現出詩人經過風雨之後,感受到夕陽斜照給他帶來的雨後清新的喜悦(大意相同即可)(2分)

(11)、詞的第一句寫到了穿林打葉之雨,是眼前自然界中的雨,那麼,“一蓑煙雨任平生”寫的是什麼雨呢?作者對這種雨怎麼看待?

答:一蓑煙雨任平生寫的是人生中的風雨,作者對人生中各種各樣的風吹雨打都是無所畏懼的,體現了他堅強、樂觀的精神。

(12)、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照應小序中哪一句?

答:照應小序中“已而遂晴”這一句,這是眼前實景實寫。

(13)、如何理解“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一句?

答:表層,回頭看剛才風雨吹打的地方,一切都歸於平靜。深層,無論人生遭遇多少苦難,遇到多少喜悦,都是無所謂的,寫的是作者心靈的天空無風無雨。這裏運用了一語雙關的寫作手法。

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大家沒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着,一邊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吧,對我來説,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 陳與義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注:①這首詞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紹興五年)陳與義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鎮壽聖院僧舍時所作,追憶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國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間在洛中與好友們遊樂的往事。②午橋:在北宋河南洛陽南,唐朝裴度有別墅在此。

1)“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請結合詞句內容簡要分析。(4分)

答案:①運用了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1分)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靜景和伴着清韻悠遠的笛聲歡歌到天明的動景,(2分)③描寫了作者當年在良辰美景中與朋友一起藉着酒興盡情戲鬧的遊樂情形。(1分)

2)全詞圍繞“閒”的心緒,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慨?(4分)

答案:①從洛陽舊遊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閒”,感慨國事的盛衰興亡;②從昔日與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獨在之“閒”,感慨個人知交零落;③從二十多年的轉瞬即逝到夜登小閣之“閒”,感慨時光飛逝而功業無成。(答對其中兩點即給4分,答題意思對即可)。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澘賦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詞作於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時在建康(今南京)江東安撫司參議任上。

1.“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請簡要概括。(4分)

答:此句通過描寫自己的行和言,①表達了作者因歲月流逝、功業無成而生的愁思與抑鬱,②更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與痛苦。(每點2分)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請簡要賞析。(4分)

答:運用了想象,象徵(或比喻,託物言志)的手法。(2分)作者幻想飛入月宮,砍去枝葉婆娑的桂樹,灑向人間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達了作者要掃清朝廷一切投降勢力,把光明帶給人民的報國理想和堅定信念。(2分)

3.下列對這首詞作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A.開篇破題,寫中秋圓月皎潔似金波,升高後逐漸變得像重新磨過的銅鏡般明亮。

B.詞人舉杯賞月,由月亮聯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勸酒提問,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風直上長空,俯看壯麗山河,內心充滿了激昂樂觀的豪情壯志。

D.結句展現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飛奔月宮,砍去婆娑的桂樹,讓清光灑滿人間。

E.作為豪放派詞人,作者在本詞中運用象徵等手法託物言志,浪漫主義風格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