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小德體藝教學工作總結

欄目: 教學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1.49W

基於本土情境的中國小德體藝教育探索

中國小德體藝教學工作總結

——中國小德體藝教學工作總結

中國小德體藝教育,如何紮根本土實際,趟出一條具有鮮明區域特徵的道路,創新發展德體藝教育的有效途徑,是當前一個熱點也是一個難點。

納溪區結合本區域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生態,不斷探索,逐漸走出一條具有顯著區域特色的德體藝教育之路。

一、工作措施

(一)提倡“自然教育”,更新德體藝教育理念

納溪區區委區府提出了“天人共育,四育合一”的教育理念,統

領全區各項教育教學工作。德體藝教育從自身學科特點出發,在四育之一的“自然教育”中汲取有益成分,按照學生身心特點,遵循學生認知規律,讓學生迴歸大自然懷抱,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陶怡情操,激發靈感,培養特長,發展個性。

以國家級教育綜合實踐——合面太山基地為龍頭的基地建設,為德體藝“自然教育”提供了必需的物質平台。學生們走出校園,在大自然的簇擁中,面對眼前亭亭玉立的荷花,禁不住在畫板上潑墨揮毫;在翠綠欲滴的長廊上,學生們沐浴着陽光和清風,在悠揚的音樂中,禁不住翩翩起舞;在夕陽西下,晚霞漫天的田間地頭,學生們禁不住引吭高歌。迴歸自然,讓學生在真實自然的情景中,迴歸本性,激發熱情,熱愛生活,引導學生過一種完整的幸福生活。

(二)試點“學區大教研”,創新德體藝教育機制

納溪區地處淺丘陵地區,經濟不夠發達,區域教育資源分佈不均。如何整合資源,做到優勢互補,協同創新,抱團發展,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我們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借鑑其他區縣片區管理先進經驗,結合我區實際,試點“學區大教研”,將有限的德體藝教育資源整合起來,通過打造學習共同體的形式,將逸夫國小等學校的優質資源,全區輻射,同時突破渠壩學校等微學校微備課組,無法開展德體藝教研活動的瓶頸。在區域學校資源共建共享中,實現共生共長。

(三)構建“區域化同步課堂”,擴寬德體藝教育途徑

納溪區共有18箇中心校,下設多個完小和教學點。學校德體藝專職教師普遍配置不足,師資不均衡。如何藉助信息技術,盤活鄉鎮學校資源,乃至實現區域內學校之間資源互補,成為一個嚴峻的考驗。

納溪區以“校企”合作模式,引進雙向互動系統,實現了中心校、完小和教學點,以及全區中國小“同步教學,同步教研、同步會議,同步培訓”四同步的校本研修新模式,培育了德體藝教育新的增長點。

(四)開展“民歌進校園”活動,豐富德體藝教育內容

納溪區是全國優秀民俗之鄉,其中民歌歷史悠久,現存大量鮮活的素材。如何繼承和發揚優秀民歌文化,將優秀本土文化堅持到底,是每一位有責任心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德體藝教育工作者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我們會同區文化館,開展了“民歌進校園”活動。很多朗朗上口的民歌,引得師生接口傳唱。詼諧幽默的《螃蟹歌》成為班團會、家長會等活動的主打歌;融入現代流行元素,屢獲省內外大獎的《攆野貓》,配以簡潔的動作,成為逸夫國小課間操一道亮麗的風景。德體藝教育,在民歌的加盟後,變得更加趣味盎然,令人回味。

(五)着力硬件建設,改進德體藝教育手段

現代教育不再是“一支粉筆一本書”打天下的原始時代。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其中一個重要抓手就是要根據需要,更新設備,完善設施,改進教育教學手段,提高教育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更好更快的發展。

納溪區通過與中國電信深度合作,全面升級學校網絡環境,確保最邊遠的教學點都可以滿足基本的網絡使用;每個中學和中心校基本實現電子白板“班班通”;每個完小至少一套多媒體設備;每個教學點都可以下載使用國家數字教育資源。這些現代化教育設備,使得德體藝教育手段不斷改進,提高了德體藝教師綜合素質。

二、工作效果

“四育合一”教育實踐,以豐富的教育教學形式,致力掙脱單一以分數評價學生的桎梏,引領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得到中國教育報、教育導報、中國小管理、中心網等上百家國內主流教育媒體報道。

“區域化同步課堂”,從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薄弱學校、薄弱學科,尤其是德體藝教育教學的短板,是具有典型區域特徵的本土探索,具有在欠發達地區推廣試用的重要現實價值。該工作迎來了教育部科技司雷朝滋副司長的實地調研;得到了省教育廳朱世宏廳長的高度肯定;眉山、自貢、河南省等省內外兄弟學校,不斷前往白節國小、護國國小、東昇學校、河東國小參觀學習。

(三)努力方向

在四育合一教育理念的引領下,擴展德體藝教育途徑;用好用盡區域化同步課堂,縮小區域德體藝教育差距;整體推進“民歌進校園”活動,讓德體藝教育煥發濃郁的區域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