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19“布衣院士”盧永根的事蹟材料多篇 時代楷模盧永根的先進事【精品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1.3W

2019“布衣院士”盧永根的事蹟材料多篇 時代楷模盧永根的先進事【精品多篇】

時代楷模盧永根的先進事蹟心得<二>篇一

稻穀有根,深紮在泥土,你也有根,紮根在人們心裏。他很“小氣”,家裏的傢俱都用了幾十年都沒換新,但他也很大氣,把自己的積蓄都捐給了華農卻絲毫不遲疑。報告會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是什麼,讓一個人如此大公無私,把平時一點一滴省下來的、一生的積蓄捐給學校,去世之後還將自己的遺體捐獻?他説:“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後的貢獻。”盧永根院士曾在一次演講中説道:“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祖國故,兩者皆可拋。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點燃你們心中的愛國主義火焰。”這名老科學家,用無言的行動詮釋了人生的意義。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要學習盧永根院士無私奉獻、勤儉節約以及熱衷科研的精神,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為人民服務的青年。

2019“布衣院士”盧永根的事蹟材料大全<一>篇二

他是87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作物遺傳學家。一輩子研究學術,保存了華南地區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庫。

他是華南農業大學(以下簡稱“華農”)的老校長。13年間,為學校各項事業發展鞠躬盡瘁,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的新格局。

他是一位有着68年黨齡的老黨員。今年3月,他撐着孱弱病軀,把一生積蓄880多萬元,一筆又一筆地轉入華農教育發展基金會賬户。這是華農建校108年來最大一筆個人捐款。

他,是盧永根。他無數次説,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無論是一帆風順的日子,還是身處逆境的時刻,始終堅信,要把一生獻給祖國!

盧永根院士。

近乎苛刻的節約

毫無保留捐出畢生積蓄

記者到華農採訪時,是9月6日下午3點。在農學院8樓,我們推開了盧永根辦公室的門,房內的辦公設施非常簡單,辦公桌上的日曆恰好翻到了去年9月6日。盧永根的同事們介紹,在那以後,他生病住院了。

同事們説,在入院治療前,盧永根幾乎每天最早來到辦公室,忙碌地回覆郵件,拿起放大鏡讀書、看論文。一到中午,他就拎着一個鐵飯盒,叮叮咚咚地走到莘園飯堂,和學生一起排隊,打上兩份飯。每份飯有一個葷菜、一個素菜和二兩飯。在飯堂吃完,盧永根再將剩下的一份飯帶回家給老伴徐雪賓。

華農師生再次見到盧永根,是在今年3月。當時,他撐着孱弱病軀,在徐雪賓的陪伴下,把一生積蓄880多萬元,一筆又一筆地轉入華農教育發展基金會賬户。

盧永根到銀行捐款現場。

盧永根叮囑説,這筆捐款要用於獎勵農學院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嘉獎忠誠於教學科研的教師,資助農業領域國內外著名科學家前來講學交流。

這是華農建校108年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

“很多人不知道,在盧老慷慨捐贈的背後,是近乎苛刻的節約。”盧永根的學生、華農農學院副教授劉桂富説,盧永根厲行節約,家裏幾乎沒有值錢的電器,還在用老式收音機、枱燈,“他還在樓頂‘耕田’種菜,自給自足,儘量少買菜少花錢”。

2007年8月,盧永根(左二)在福建省尤溪縣考察再生稻。

前幾年,他的同事學生看到盧永根年紀大了,建議請個保姆,有個照應,出門叫上學校配的專車,保障安全。一聽這建議,夫婦倆直搖頭,繼續“我行我素”:盧老背個挎包、頭戴遮陽帽,緩緩步行到公交站坐公車,一旦遇上大雨,就摞起褲腿,趟着雨水回家;徐雪賓則踩着一輛28寸鳳凰單車,車鈴叮叮噹噹,響徹華農校道。這也成為華農校園的一道靚麗風景。

盧永根為何要捐出畢生積蓄?對記者的疑問,劉桂富説,盧老年輕時的經歷,或許能很好地解釋他現在做出的決定。

紀念恩師

女兒取名“紅丁”

盧永根祖籍廣州花都,1930年出生於香港一箇中產家庭。1941年,就在盧永根讀國小六年級的時候,香港淪陷,盧永根被父親送回鄉下避難。在鄉下時,盧永根親眼目睹日軍兇殘,也體會到戰爭對人民生活的影響,他的民族意識也開始覺醒。在鄉下待了將近兩年之後,盧永根返回香港讀中學。此時,盧永根碰到了思想進步的老師,受其影響和教育,他在全國解放前夕加入了香港的中共地下黨。當時,盧永根年僅19歲。

盧永根很快服從黨組織的安排,回到內地,到私立嶺南大學讀書和從事革命工作,迎接廣州解放。年輕時的學習和革命經歷,讓盧永根不斷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1950年,盧永根(左)與胡景釗在嶺南大學北校門碼頭。

正是在廣州,盧永根初為人父。1959年,中山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產房,盧永根的女兒出生了。夫婦倆共同商議後,決定給襁褓中的女兒取名“紅丁”,以紀念恩師丁穎。

丁穎比盧永根年長40多歲,但丁穎與盧永根的“忘年交”一直是學界佳話:丁穎是盧永根的恩師,是他學術上的領路人;在盧永根的鼓勵和支持下,1956年丁穎以68歲高齡加入共產黨,這在當時廣州地區高級知識分子中引起了極大反響。

盧永根學生、華農農學院教授劉向東回憶,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嶺南大學與中山大學兩校農學院合併為華南農學院(今華農前身),丁穎任院長,盧永根是首屆學生。學術上,盧永根也緊跟丁穎的步伐,傳承學術思想:他繼承了丁穎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種,後來逐漸擴充到一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

1963年8月,盧永根(左四)隨丁穎(左三)在寧夏引黃灌區考察水稻。

“這些特殊經歷,使盧老堅定信念、堅定信仰,保持了共產黨員的良好習慣。”華農農學院副院長孔琴説,在盧老的要求下,作物遺傳育種系黨支部有一個嚴格規定,所有黨員每月按時繳交現金黨費、過組織生活。

住院後,盧永根還主動向農學院黨委申請成立病房臨時黨支部,所有黨員每月按時足額繳交現金黨費、過組織生活。今年3月,“盧永根院士病房臨時黨支部”成立,每月支部成員把黨和國家重要方針政策、華農科研最新動態帶到他的病牀前。

踐行諾言

“盧永根精神”令人敬仰

盧永根常把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名言掛在嘴邊:“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

改革開放後,盧永根到美國探望病重的母親,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在美期間,美國的親人竭力説服他留下來,但被他堅決地拒絕了。眾人百思不得其解,詢問他不選擇國外優越的工作環境、生活條件的原因,盧永根堅定地説,“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

國家重點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團隊在田間觀察水稻生長情況。

是的,這就是一位農業科學家的赤誠之心、家國情懷。藉助國外學習的知識和經驗,盧永根發揮“拿來主義”,大刀闊斧改革,推動了華農的跨越式發展。

從1983年開始,盧永根擔任了13年華農校長。上任之初,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專訪時,他談到自己的黨員、校長、教授三個角色關係時表示,要堅持“先黨員,後校長;先校長,後教授”的原則。

華農原校辦主任盧吉祥表示,擔任校長期間,盧老頂住壓力,破格晉升“華南八大金剛”,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的新格局。1987年的華農的人事改革成為全國關注焦點:破格晉升8名中青年學術骨幹,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晉升為副教授,以人才斷層困局,破論資排輩風氣。如今,這些當年破格晉升的青年才俊,包括全國政協副主席羅富和、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温思美、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抗擊非典和禽流感戰役中的科研英雄辛朝安、華農原校長駱世明、省教育廳原副廳長張泰嶺等,分別成長為政界、學界的優秀人才。

2008年,盧永根在實驗室指導學生。

“在那些難以被人看見的日日夜夜,他逐步為學校長遠發展鋪就了道路。”當年被破格晉升的華農原校長駱世明深有感觸地説。

這些年,即便頭上有多個“光環”,盧永根依然保持“布衣院士”的赤誠底色,保持科學家的求真求知熱情和深沉家國情懷,指導學生讀書,看論文,整理著述。

華農校長陳曉陽感慨地説,這就是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科學家和教育家應有的品質、責任和擔當!

近日,華農師生和校友在得知盧永根的感人事蹟後,深深被盧永根的高尚品格所感動。無數校友在各種社交媒體上留言:“向盧永根院士和其夫人徐雪賓教授致敬!”

時代楷模盧永根的先進事蹟心得<四>篇三

800多萬的捐款,華農的這位老校長傾其一生都在為學校、為人民、為國家奉獻自己。雖然盧老校長因為生病住院,我們沒有在校園裏遇見過乘坐校巴的他,也沒有見過飯堂打飯的他,但是聽盧老校長的學生説他捐款背後是近乎苛刻的節約,身為教授,他值得我們學習!

盧校長在職期間,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新格局,在華農破格晉升8名中青年技術骨幹,了人才斷層的局面和排資論輩的風氣。如今這些中青年技術骨幹都成為了政界和學界的優秀人才。在那些人們難以看見的日日夜夜,他為學校長遠發展鋪就了道路。身為校長,他值得我們緬懷!

最讓我忘不掉的是他對黨的熱愛和忠誠,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每個黨員應該學習的所有品質,改革開放之後,一句“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便是他回國的全部理由,“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祖國”,多麼有力的一句話。身為黨員,他應該受到我們敬仰!

盧永根院士代表了一位優秀黨員、校長、教授應有的品質。我們會努力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