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時代楷模彭士祿院士2021先進事蹟材料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5.25K

時代楷模彭士祿院士2021先進事蹟材料

從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到大亞灣核電站,再到秦山二期核電站,彭士祿為之傾注了大量心血,被譽為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時代楷模彭士祿院士先進事蹟材料5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彭士祿院士先進事蹟1

傳承紅色基因,爭當合格接班人

“儘管彭士祿院士逝世了,但他的一生對核動力事業和祖國的熱愛依舊存在,他所秉持的精神需要新一代的青年人來傳承,需要青年人去發揚,彭士祿院士的偉大精神,青年人永遠不會忘記。”聿懷中學高一(10)班佘諾珣同學告訴記者,閲讀了《汕頭日報》刊發的相關報道後她深受感動,“彭士祿院士是‘磨難的孤兒’,是‘革命的勇士’,是‘核能的先鋒’,是豁出命幹的‘老黃牛’。”佘諾珣説,當看到彭院士在一次現場調試時突然病倒,醫生在現場為他做手術,胃部切除了四分之三,住院僅一個月後,他又重新投入超負荷的工作,直到他逝世之前,他都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她的眼淚忍不住掉了下來。

“百年夢想正青春,讓我們重温歷史,致敬這位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感受拓荒者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聿懷中學高一(13)班學生餘俊彥觀看先進事蹟報道後表示,彭士祿院士曾説道“我這一生只做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這是他對自己的評價,他是我們所有人的英雄,更是青年人學習的榜樣。

今年4月,市蓬鷗中學的學生們有幸聆聽了彭士祿女兒彭潔老師的講座。昨晚9時,蓬鷗中學學生謝哲齊在家中,和家人一起觀看了央視的專題節目。謝哲齊告訴記者,看了節目後,他更深刻地感受到,正是有了先輩們的艱苦奮鬥才有了今日美好的生活。“彭士祿院士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不僅磨鍊了不怕艱難困苦的性格,還站在我國科技的前線,像彭士祿院士這樣的先輩,正應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偶像。”謝哲齊表示,作為當代青少年,要將“愛國”二字銘記於心,外化於行,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和人類命運結合起來,不負祖國的大好河山,奮發圖強,珍惜青春時光,培養創新能力,爭做祖國的創新人才。

“作為新時代接班人,應該向彭士祿院士學習,在科學研究中堅持實事求是、心繫祖國。”蓬鷗中學學生許錦霞認為,追溯到為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彭湃烈士,青年一代要傳承發揚這種紅色基因,從現在開始堅定理想與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將個人的未來與民族的未來緊密相連。

學習“拓荒牛”精神,汲取奮進力量

昨天晚上9時,在金霞街道書吧,街道黨工委領導帶領街道幹部職工20多人正在收看央視彭院士的專題節目,大家紛紛表示,要學習“時代楷模”彭士祿的光輝事蹟,學習他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的精神。據瞭解,為落實金霞街道工作人員、轄區居委、金霞物業、黨羣服務中心的幹部職工準時收看該節目,金霞街道提前在微信工作羣發出通知,落實大家準時收看節目,激勵大家從黨的百年奮鬥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現代潮劇《百姓之子》是汕頭市潮劇團根據彭士祿院士的革命事蹟打造而成的紅色題材潮劇精品,昨天晚上,劇中執行導演以及男女主演也早早守在電視機前收看央視的報道。談及觀看感受,他們感慨萬千。

“當時在整個排練過程中經常被感動流淚。”《百姓之子》執行導演謝繼順表示,在劇中,幼年彭士祿成了孤兒,是金砂古寨二十多位母親輪流隱藏、盡力撫養。彭院士曾説過“我雖姓彭,但心中永遠姓百家姓”,所以該劇就叫《百姓之子》。“擇一事,終一生,用一生去堅守,去奮鬥。敢為人先,勇於承擔,實幹擔當,永做‘拓荒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看了節目,回憶起當時排練過程中,謝繼順説,大家都為彭士祿院士堅韌的革命精神所感動。

“很榮幸在劇中扮演彭士祿的養父陳阿木這個人物角色,看到彭士祿院士為國家做出偉大貢獻的先進事蹟報道,感到很欣慰很自豪。”在現代潮劇《百姓之子》中擔任男主角的演員李勇強表示,看了先進事蹟報道感到萬分感動和敬仰,彭士祿院士崇高的思想境界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在劇中扮演彭士祿的養母潘舜貞的演員黃玲玲告訴記者,該劇描述在彭士祿童年時期,潘舜貞一家冒死救孤,在丈夫和女兒相繼犧牲的情況下,她以弱臂擔道義,與共產黨特派員成功地從監獄送走彭士祿的故事情節。“很榮幸扮演這個角色,觀看彭士祿院士的先進事蹟報道深受鼓舞,很感動,彭士祿院士敢於擔當的精神,是我們年輕人學習的榜樣。”

彭士祿院士先進事蹟2

“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願意改行嗎?”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

時間,上世紀50年代。問話者,是正在前蘇聯訪問的國防部副部長陳賡。回答者,是正在前蘇聯留學的彭士祿。從此,彭士祿與“核動力”結下了不解之緣。

外號叫“彭大膽”“彭拍板”

1962年,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當時的各種爭論實在太多了。我常常對研製人員説,不要吵,做實驗,用數據講話,最後,我來簽字。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我來負責。”彭士祿説,當時自己有兩個外號——一個叫“彭大膽”,一個叫“彭拍板”。

在擔任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期間,彭士祿親自建立了核動力裝置靜態和動態主參數簡易快速計算法,解決了核燃料元件結構等重大技術關鍵問題。

當指揮長噙着熱淚聲音顫抖地宣佈“主機達到滿功率轉數,相應的反應堆功率達99%”時,現場沸騰了。“我們成功了!”此時的彭士祿卻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連分享成功的力氣都沒了。

“老彭就像一頭墾荒牛”

在彭士祿家中的寫字枱上擺放着“三件寶”:一是我國第一艘核潛艇處女航的紀念磁盤;二是友人贈送的核電站模型;三是任大亞灣核電站總指揮時,炊事員送的“墾荒牛”陶瓷塑像。夫人説,她最喜歡第三件,因為“老彭就像一頭墾荒牛”。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決定上馬秦山一期核電項目。究竟走哪種技術路線?熔鹽堆和壓水堆兩套方案成為爭論的焦點。最終,在彭士祿的大力支持下,我國首台核電機組選擇了後者,為以後我國核電走“以壓水堆為主的技術路線”起到了關鍵作用。

改革開放後,我國又啟動了大亞灣核電項目,彭士祿任總指揮。回首當時的建設經歷,彭士祿説自己學到了三點:一是懂得了一些經濟,很早就提出了“時間就是金錢”的概念;二是驗算了法國核電的主要參數;三是學到了一點管理學——這對今後中國核電項目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1986年,彭士祿調任核工業部副部長,負責秦山二期的籌建。他積極推行董事會制度,首次把招投標機制引入核電工程建設。

人生“三張牌”

在工作、生活中,彭士祿擅長打“三張牌”。

先説“簡單牌”。彭士祿的座右銘是凡事越簡單越好,做事要做“減法”。在吃、住、行等生活的各個方面儘量簡單,已經成為他的習慣,也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搞科研。

再説“懶漢牌”。彭士祿善於發動團隊的力量完成使命,也喜歡培養年輕人。他説,新技術發展快,年輕人思想活躍,要放手讓他們幹。彭士祿手下出了很多優秀人才,都是他的“懶漢牌”打出來的。

最後看看“糊塗牌”。彭士祿説,做明白人不容易,做糊塗人更難。對公,他總是明明白白;對私,卻很糊塗。到現在,他也不知道自己拿多少錢,坐的車是什麼牌子,住的房子是多少平方米……

如今,86歲高齡的彭士祿雖然行動不便,卻依舊神態安詳,談吐風趣。“我要感謝瑪莎(夫人的俄文名字)對我的愛。她比我小9歲,現在已經是老太婆了。在家裏,夫人排老大,女兒老二,然後是外孫女、女婿、保姆,我排老六。”言語中透出幽默。

彭士祿院士先進事蹟3

中宣部近日決定,追授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彭士祿院士“時代楷模”稱號。從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到大亞灣核電站,再到秦山二期核電站,彭士祿為之傾注了大量心血,被譽為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今年3月22日,彭士祿院士因病逝世,他曾説“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彭士祿作為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中國第一個核動力裝置的主要設計者,一生踐行共產黨員的承諾,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從零開始摸索起步,克服重重困難,作出了突出貢獻,堪稱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

彭士祿的父親是共產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彭湃。

彭士祿3歲母親犧牲,4歲父親就義,童年兩次被國民黨抓進監獄,先後輾轉被送到20多户百姓家裏寄養。

“坎坷的童年經歷,磨鍊了我不怕困難艱險的性格,我對人民永遠感激,無論我怎樣努力,都不足以回報他們給予我的恩情。”回顧過往,彭士祿飽含深情地説。

1940年,15歲的彭士祿來到延安,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學習時,彭士祿常對同學們説:“我們的父母經過殘酷的鬥爭,有的還流血犧牲了,不好好學習怎麼對得起自己的父母親,怎麼對得起黨?”

1951年,品學兼優的彭士祿赴蘇聯留學,專業是化工機械。他所有的功課成績全是優秀,畢業時獲得了蘇聯頒發的優秀化工機械工程師證書。

1956年,就在彭士祿即將本科畢業時,中央決定選派一批優秀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彭士祿毫不猶豫地回答。從那一刻起,彭士祿就與共和國的核事業緊緊連在了一起。

1983年,彭士祿再次聽從調度,被任命為中國首座大型商業核電站建設總指揮,為我國核電事業發展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直到晚年,彭士祿仍然心繫國家發展,他在自述中這樣寫道:“現如今,老朽已木訥,但有三個心願:一是盼望祖國早日擁有更加強大的核潛艇力量;二是盼望祖國早日成為核電強國;三是盼望祖國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圓了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的中國夢!”

“我來簽字,我負責”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

當時,無圖紙資料,無權威專家,許多人對核動力的瞭解幾乎為零,對某個技術上的問題常常意見不一致,甚至經常發生激烈爭論。每當出現這種情況時,彭士祿就對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彼?“不要吵,做實驗,用實驗結果説話。根據實驗結果,我來簽字,我負責!”

1965年,中央決定選擇青衣江畔的一片山區作為建造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廠址。1966年2月,來自北京715所和194所的人員組成九〇九基地“工藝隊”進駐現場。1967年4月,模式堆主廠房破土動工,建設正式啟動,彭士祿任現場副總工程師。

1970年7月,反應堆開始緩緩提升功率。功率每提高一檔,出現的險情也越多。問題不斷增加,反對繼續提升功率的意見也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彭士祿力排眾議,繼續提升功率。8月30日,他決定實現主機“滿功率”。

“大膽”並非有勇無謀,“拍板”並非胸中無數。有人問他:為什麼敢於拍板?他説:“有個祕訣,一定要用數據説話。”

有人問他,那麼多次拍板,有沒有拍錯的時候?彭士祿毫不掩飾地説:“有啊,怎麼可能沒有?錯了,我就改過來,再繼續前進。幹事業就要有點冒險精神。只要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就可以幹,不然,都準備好了,要我們幹什麼?”

“我充其量就是一枚螺絲釘”

1970年8月30日,我國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順利達到滿功率,發出了中國第一度核電。

這一天,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自主核動力技術的國家。大家欣喜若狂時,總設計師彭士祿卻在矇頭大睡,在這之前,他已連續五天五夜沒閤眼。

為了祖國的核動力事業,彭士祿付出了太多,也從來沒顧慮過自己的身體。一次現場調試時,彭士祿突然病倒了,劇烈的胃疼讓汗水濕透了他的全身。經醫生診斷是急性胃穿孔,若不及時處理就有生命危險。手術立即在工地現場進行,彭士祿四分之三的胃被切除了。

手術時,醫生髮現,彭士祿的胃上有一個已經穿孔但自愈的疤痕。手術後,彭士祿被接回北京,但他住院僅一個月就又開始了工作。

然而,對於自己的努力和貢獻,彭士祿總是輕描淡寫。在他看來,恬淡自守就是最大的幸福。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有多麼了不起,也從來不愛拋頭露面。他總説:“中國核潛艇研製成功絕不是一兩個人的功勞,它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我充其量就是核潛艇上的一枚螺絲釘。”

彭士祿院士先進事蹟4

彭士祿,中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我國第一代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因主持設計建造我國第一座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成功研製第一艘核潛艇、組織引進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指揮自主設計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等巨大貢獻,曾先後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第一完成人)、全國科學大會獎、“為國防科技事業作出突出貢獻”榮譽狀、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等。

今天,彭士祿又榮獲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該獎項自1996年設立以來,僅有張光鬥、師昌緒、朱光亞、潘家錚、錢正英、鍾南山、徐匡迪七位科學大家獲此殊榮。

一片丹心圖報國

海豐縣,取義於“南海物豐”,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不僅歷史悠久,更是一片紅色故土。

1925年,彭士祿出生於此,是我國早期農民運動領袖彭湃的次子。幸福的日子沒過多久,1928年9月,海豐縣一片血雨腥風,母親被捕後英勇就義;不到一年,父親又在上海慷慨赴死。

那一年,年僅4歲的彭士祿成了孤兒。為了躲避國民黨的“斬草除根”,彭士祿被先後送到20多户百姓家裏寄養。

童年時期,他曾兩次被國民黨抓進監獄,受盡磨難。1940年,周恩來派人輾轉找到了15歲的彭士祿,一句“孩子啊,終於找到你了!”讓顛沛流離的彭士祿淚流滿面。

1940年底,彭士祿抵達革命聖地延安,194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坎坷的童年經歷,磨鍊了他不怕艱險的性格。1951年,彭士祿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考試,獲得留學蘇聯的名額,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學習。

1956年,陳賡大將到蘇聯訪問期間問彭士祿:“中央已決定選派一批優秀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願意嗎?”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彭士祿堅定地説。

吃百家飯長大的彭士祿,忘不了幾十位“母親”對他的撫養,也忘不了父母為革命犧牲生命,這些都讓彭士祿堅定了“願將此生長報國”的信念!

甘做核動力領域“墾荒牛”

20世紀50年代,面對一些國家的核威脅,然而,當時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想要造核潛艇,簡直比登天還難!缺乏圖紙資料,無權威專家,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都沒見過真正的核潛艇到底長什麼樣!

但是,核潛艇技術極為複雜,全艇設備、儀器儀表等多達2600多項,近5萬台件,電纜總長近百千米,管道總長30餘千米。作為核潛艇心臟的動力裝置,反應堆的研製更是難上加難。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在這種狀況下,彭士祿深知,需要大量吸收新的前沿知識。他帶領團隊惡補英語,經過兩年努力,基本上過了英語閲讀關,並且瞭解了國外核電站、核動力裝置的基本情況。

為了核潛艇一次建造成功,必須先建一個環境條件一模一樣的陸上模式堆進行模擬實驗。1965年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八千軍民從祖國四面八方匯聚到四川西南部的密林深處。

彼時,彭士祿告別妻子兒女,隱姓埋名,參與籌建中國第一座潛艇核動力裝置陸上模式堆試驗基地。

只爭朝夕,不負韶華。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下水。只用了6年時間,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後,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1974年8月1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加入海軍戰鬥序列,中央軍委發佈命令,命名其為“長征一號”,舷號為“401”,被授予軍旗。

多年來,彭士祿被譽為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墾荒牛”。他還推進了我國核動力民用發展,開創了我國核電站自主設計與建設,為我國核電持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力推我國第一座核電站採用壓水堆路線;負責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的引進、總體設計和前期工作;組織建造我國第一座商用大型核電站——秦山二期,其設計標準、計算程序、研製能力等成功經驗,對我國後續核能核動力的設計和研發作出了突出貢獻。

樸實無華真性情

彭士祿個性質樸無華,做科研非常嚴謹,但性格卻舉手投足真性情!

他有一個綽號是“彭大膽”“彭拍板”,身邊的同事經常這樣稱呼他。

我國建造核潛艇的過程幾乎從零開始,科研團隊中有學化工的、有學物理的,還有學儀表的,大多數人不懂核,搞核潛艇全靠4個字:自教自學。

研究人員常常為一些工程問題陷入激烈爭論。因為時間太緊張,爭論不休的問題總是由彭士祿來拍板、簽字。

於是,“彭大膽”“彭拍板”的外號漸漸被人叫響。那是因為,彭士祿心裏牢牢地掌握着實驗數據,這是他大膽作決定的重要依據。

在彭士祿的朋友間,還流傳着“三個夫人”的趣事。畢生摯愛的核動力事業,被彭士祿稱為“第一夫人”。而“煙酒茶”則被彭士祿笑稱為“第二夫人”,夫人馬淑英被他稱為“第三夫人”。

對於彭士祿付出一生心血的核動力事業,夫人表示理解,笑着作出讓步,但調侃地説,自己應該在“三個夫人”中排“第二”。彭士祿則幸福地對相濡以沫多年的夫人作出了妥協。

由於彭士祿在核動力領域作出了巨大貢獻,他被譽為“中國核動力之父”,但彭士祿寧謝紛華甘淡泊,“作為一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國家交給我的任務,對我來説,只有盡全力把它做好,沒有什麼‘之父’之説。”

還有10天,彭老就要過95歲生日了!祝福彭老生日快樂,幸福安康!

彭士祿院士先進事蹟5

彭士祿,1925年出生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是革命先烈彭湃的次子。作為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彭士祿主持了我國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設計、裝備、試驗以及運行的全過程,參加指揮了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調試和試航工作。改革開放後,他負責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的引進、總體設計和前期工作,組織自主設計建造秦山核電站二期,為我國核事業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他能從堆芯一直推算到螺旋槳”

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上有4.6萬個零部件,全部由我國自主研製

3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核動力專家彭士祿在京逝世,享年96歲。生命的最後歲月裏,彭士祿的病房中始終掛着一頂海軍軍帽,帽子上繡着中國的核潛艇。幾個月前過生日那天,他的病房裏擺放的也是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模型。核潛艇、核事業,是彭士祿一生的牽掛。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被徐徐推向大海。艇上有4.6萬個零部件,全部由我國自主研製。至此,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核潛艇技術極為複雜,全艇設備、儀器儀表等多達2600多項,近5萬台件,電纜總長近百千米,管道總長30餘千米。作為核潛艇心臟的動力裝置,反應堆的研製更是難上加難。

當時中國在核潛艇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識近乎為零,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都沒見過真正的核潛艇到底長什麼樣。這種條件下怎麼開展工作?彭士祿説:“我們這批人有學化工的,有學電的、儀表的,我們大多數人不懂核,搞核潛艇全靠4個字——‘自教自學’。”

沒有資料、圖紙、設備,沒見過實物……彭士祿帶領科研人員用簡陋的計算工具計算了十幾萬個數據,建立起中國核動力裝置主要參數的計算方法,並最終確定了100多個參數。有時為了驗證一個參數,科研人員沒日沒夜地“三班倒”,用僅有的一台手搖計算機和幾把計算尺,連續算上好幾天。有的人手臂搖腫了,有的人手心磨起泡,仍然堅持搖下去,直到驗證準確為止。

彭士祿主持了核動力裝置的擴大初步設計和施工設計,攻克了諸多重大技術關鍵——不到3年,就完成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基本設計方案;僅用不到6年,我國建造的1∶1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成功實現滿功率運行。

“他能從堆芯一直推算到螺旋槳!”如今,82歲的熱功專家黃士鑑回憶起與彭士祿共事的經歷,做出這樣的評價。那時的彭士祿説過這樣一句話:“我一生也離不開核事業!”

“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我來負責”

經常“敢於拍板”,他引領我國核工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賦予國家自立、民族自強以無窮的力量

核潛艇是大國重器,於無聲處壯國威;核電則是戰略性高科技產業,事關國計民生。和平運用核能,將核能服務於社會,是彭士祿的畢生心願。他曾説,自己一輩子幹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

中國發展核電,究竟該走哪種技術路線?上世紀70年代,熔鹽堆方案和壓水堆方案如何取捨,一時成為爭論的焦點。經過科學論證和調研,彭士祿力排眾議,提出應採用國際上技術成熟的壓水堆並充分利用我國剛建成的陸上模式堆技術經驗及其工業配套設施,容量可暫定為30萬千瓦。

壓水堆方案很快得到認可。這一方案也為我國核電走“以壓水堆為主的技術路線”起到了關鍵作用,使我國核電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回顧彭士祿的一生,像這樣“敢於拍板”的事例不勝枚舉。“時間很緊,總要有人拍板,不能無休無止地討論呀!”彭士祿曾對其他科研人員説,“做實驗用數據説話,最後我來簽字。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我來負責。”

雖然經常“拍板”,但工作中的彭士祿卻絲毫沒有領導的“架子”。他曾説:“凡工程技術大事必須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數,一點兒也不能馬虎。但人總不完美,對事物總有幾分模糊。這時就要不恥下問、調查研究、收集信息,通過試驗等來搞清楚。”

1983年,彭士祿被任命為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建設總指揮,為我國核電事業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1988年,彭士祿又擔任核電秦山聯營公司董事長,成功實現了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幾十年來,我國核工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從自主成功研製原子彈、氫彈、核潛艇,到建設秦山、大亞灣等一批先進核電站,再到自主研發三代核電“華龍一號”……以彭士祿為代表的核工業人,用自己的韶華與汗水,賦予國家自立、民族自強以無窮的力量。

“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他心裏揣着兩筆賬,一筆是公事的“明白賬”,另一筆則是私事的“糊塗賬”

很長時間以來,彭士祿的事蹟,甚至連他的名字都鮮有人知。有人叫他“中國核潛艇之父”,被他嚴詞拒絕:“核潛艇工程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是我個人的創造,是千萬科技工作者和幹部、工人集體努力的結晶。我不過是與同事合作,為中國的核事業做了該做的事。”

3歲時母親犧牲,4歲時父親就義,兩次被捕入獄……這讓彭士祿從小就過着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15歲輾轉來到延安後,彭士祿常對延安中學的同學們説:“我們的父母經過殘酷的鬥爭,有的流血犧牲了,要不好好學習,怎麼對得起自己的父母親,怎麼對得起黨?”

1951年,彭士祿以優異成績獲得留學蘇聯的名額,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學習。後又因國家建設的需要,改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彭士祿和同事們“吃着窩窩頭搞核潛艇”,有時甚至連窩窩頭都吃不飽。糧食不夠,他們就自己動手挖野菜、白菜根吃。為了建造核潛艇陸上模式堆,他“打起揹包就走”,在四川的一個偏僻山溝裏,一干就是好幾年……

彭士祿心裏揣着兩筆賬,一筆是公事的“明白賬”,另一筆則是私事的“糊塗賬”。他説:“做一個明白人談何容易?要有超前意識,對問題有新思路、新見解;對工程技術能親自計算主要數據;對工程進度能説出某年某月應辦哪幾件關鍵事;對技術攻關能親自掛帥出征,出主意,給點子……但當一個糊塗人則更難,凡對私事,諸如名利、晉升、提級、漲工資、受獎等,越糊塗越好。”

49歲時,彭士祿就在一次核潛艇調試工作中突發急性胃穿孔,胃被切除了3/4。可是手術後,他僅僅住院一個月,就又開始了工作。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道:“也許因是屬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