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議論文寫作素材【精品多篇】

欄目: 素材及寫作指導 / 發佈於: / 人氣:3.19W

高中議論文寫作素材【精品多篇】

議論文素材 篇一

多少年才能寫成鉅著

——持之以恆是成功的“鐵律”

馬克思寫《資本論》花了40年;達爾文寫《物種起源》花了20年。

哥白尼寫《天體運行論》花了36年;摩爾根寫《古代社會》花了40年。

歌德寫《浮士德》花了60年;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花了37年。

司馬遷寫《史記》花了15年;左思寫《三都賦》花了10年。

李時珍寫《本草綱目》花了27年;曹雪芹寫《紅樓夢》花了10年。

徐霞客寫《徐霞客遊記》花了34年。

從以上幾個數字裏,我們可以看到要成就一項事業,需要持久的恆心。所以,巴爾扎克説:“持續不斷的勞動是人生的鐵律,也是藝術的鐵律。”

魯迅寫日記

——碩果源自堅持

魯迅從1907~1936年30年間寫作(包括翻譯)了500多萬字的著作。在此期間,他不管工作、寫作再忙,客觀環境如何艱苦、惡劣,身體條件再差,都一直堅持寫日記。20餘年,從不間斷,只有到最後病危的時候,才被迫停下筆來。

齊白石畫畫

——生命不息筆不輟

勤勞是齊白石一輩子藝術生活的特點,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他不斷刻苦努力,至老不衰。在70餘年的畫畫生涯中,他差不多天天都要作畫。27歲以後,只有兩次害病,一次遭父母之喪才擱過筆。他的勤奮是持久有恆的,即使到了晚年,也沒睡過早覺,每天照例黎明即起,吃過早飯,便要畫上幾幅。對藝術真是孜孜不倦。1957年他逝世這一年的春夏之際,他的精神有些不濟了,健康情況已大不如以前,還絲毫不服老,頑強地和衰老作鬥爭,畫了一幅花中之王——牡丹,這是他一生中畫的最後一幅畫。

徐特立畢生的堅持

——活到老,學到老

徐特立認為讀書固貴理解,也須記憶。要理解得好,必須記憶一些基本的東西。但老年人的記憶力衰退了,今天看的書,明天又忘了。因此他就把書中重要的地方,或精當的語句,用大字摘錄出來,張貼在壁上,就寢前向壁朗讀或默唸,第二天起牀,又是這樣,一直到能背誦為止。1976年,他已經90高齡,仍堅持這樣做。

歐立希的“六零六”

——醫學研究也需要持之以恆

細菌學家歐立希,為了醫治當時流行的“昏睡病”,發現一種叫“阿託什爾”的化學藥品,可殺死引起昏睡病的稚蟲,但是,美中不足,這種藥物又會給人帶來雙目失明。歐立希和他的助手堅忍不拔,經過606次試驗,失敗605次,終於成功地製造出一種既能挽救昏睡病人,又不傷害病人視力的藥品,取名叫“六零六”。

米開朗琪羅繪成巨幅壁畫

——恆心成就藝術鉅著

1508年,意大利雕塑家、畫家、詩人米開朗琪羅接受了為羅馬西斯廷教堂繪屋頂大壁畫的任務。任務相當艱鉅:屋頂高達20多米,面積300平方米,畫中人物340多個。他夜以繼日地工作,多少次從腳手架上摔下來,還摔成過重傷。經過4年零3個月的艱苦努力,終於完成了這幅轟動全意大利的巨幅壁畫,但他的身體已摔成畸形。

刀美蘭成長的經歷

——持之以恆的練習是藝術造詣的保障

中央電視台《藝術人生》節目中介紹了著名舞蹈表演藝術家刀美蘭成長的經歷。刀美蘭舞蹈以其質樸、自然、純真、甜美的獨特風格,給人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我國新舞蹈奠基人吳曉邦曾為之讚歎:這哪裏是人在舞蹈?分明是神從天上降臨!她之所以取得這樣高的造詣,是與她平時苦練硬功分不開的。刀美蘭在中央東方歌舞團工作時,住在一個倉庫裏,夏天熱、冬天冷,生活環境十分艱苦,但她每天練十幾個小時的基本功,累得有時連飯都不想吃,瘦得只有四十幾公斤。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持之以恆,這需要多麼堅強的毅力!

議論文的素材 篇二

[名人名言]

妒忌對妒忌者之為害,猶如鐵鏽之於鐵。——迪安吉利斯

孤獨的花兒,不要嫉妒繁密的刺兒。——泰戈爾

忌妒我的人在不知不覺中頌揚了我。——紀伯倫

[寓言故事]

山羊與驢:有個人飼養着山羊和驢子。主人總是給驢子喂充足的飼料,嫉妒心很重的山羊便對驢子説,你一會兒要推磨,一會兒又要馱沉重的貨物,十分辛苦,不如裝病,摔倒在地上,便可以得到休息。驢於聽從了山羊的勸告,摔得遍體鱗傷。主人請來醫生,為他治療。醫生説要將山羊的心肺熬湯作藥給驢子喝,才可以治好。於是,主人馬上殺掉山羊去為驢子治病。這故事是説,凡是策劃作惡的人,將自食其果,沒有好下場。——《伊索寓言》

[科學數據]

心理學家的觀察研究證明,嫉妒心強烈的人易患,心臟病,而且死亡率也高;而嫉妒心較少的人羣,心臟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只有前者的1/3—1/2。此外,如頭痛、胃痛、高血壓等病症。易發生於嫉妒心強的人,並且藥物的治療效果也較差。

議論文萬能素材 篇三

如果説人生是一本書的話,那麼寫這本書的是兩支筆。

一支筆寫成長,一支筆寫衰老。成長不是為了衰老,但成長必然走向衰老。成長的時候不要怕,長成的時候不要悔。

一支筆寫奮進,一支筆寫後退。大街、車站、機場,看那些來來往往的人羣,誰能説清,哪一個是在前進,哪一個是在後退?有的後退是為了前進,有的前進卻導致了後退。

一支筆寫快樂,一支筆寫煩惱。如果説人生是一輛載重的車,那麼快樂和煩惱就是支撐它的兩個車輪。有沉重,才會有輕鬆;有痛苦,才會有歡樂。我們期盼快樂,但不害怕煩惱。屈服於煩惱會更煩惱,戰勝煩惱才能孕育新的快樂。

一支筆寫成功,一支筆寫失敗。沒有人不希望成功,因為成功是對自己辛勞的最好報答,是對自己能力的最好證明。但我們的許多智慧,卻往往來源於失敗。這正如英國作家邁爾斯所言:“瞭解了什麼行不通,才發現了什麼行得通。”

一支筆寫他人,一支筆寫自己。任何一個人都不能離開他人而獨立生存。所以,在人生的這本書上,應該寫自己的夢幻,自己的奮鬥,自己的輝煌;也應該寫他人的價值,他人的慷慨,他人的奉獻。因為越是抬高自己,自己就越孤立。

一支筆寫未來,一支筆寫過去。每個人都有未來,也只能寄希望於未來。因為無論過去多麼成功,多麼燦爛,都無法留住和挽回。所以,不管你過去寫下的是亨通和騰達,還是辛酸和眼淚,現在都需要拿起另一支筆,描繪美好的藍圖,展望未來的壯麗。

有一個國王,要一位大臣用一句話來概括世界六千年的發展史。這位大臣説:“他們出生了,受了苦,又死了。”也許,這就是人生的最好解釋。有人説活着説是要“受苦”,也有人説活着就是要“享樂”。但無論為了“受苦”,還是為了“享樂”,既然來到了這個世上,就得奮鬥一回,拼搏一回,閃亮一回。既是為了他人,也是為了自己。

議論文的素材 篇四

(1)引言

歷代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十分重視“民心”。把民心向背看成國家興亡,政權成敗的關鍵。“濟世”、“恤民”被視為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每個人都應熱愛人民,先人後已,真誠做到“毫不利已,專門利人“並以此為榮,為樂,為美。

(2)事實論據

白居易體恤民情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同情人民,他在皇帝面前做諫官時,就屢次上書,請求革除弊政,寫了大量諷諭詩揭露官僚勢力殘害人民的罪行。他寫詩力求讓人民羣眾看懂,相傳他每寫好一首詩,都要讀給不識字的老媽媽聽,聽得懂的,方才拿出去。他在地方做官時,每到一處,都要力爭多做些對人民有益的事。在杭州做刺史時,他修築湖堤(現在的西湖白堤),利用湖水灌溉土地。在蘇州,興修水利,也受到蘇州人民的愛戴。在做忠州刺史時,他搞了許多利民的改革,號召開荒生產;改進税收辦法,增加豪富的税款,減輕貧苦農民負擔;儘量節省開支,減輕老百姓的支出。他親自帶頭種樹,綠化荒山。他主持羣眾聚會,席地而坐與民同樂。有些官員説什麼:“‘貴’、‘賤’雜處,不成體統。”白居易對這種議論毫不理睬。後來忠州人為了紀念這位愛民的好官,為他建了“白公祠”。

吉鴻昌愛民故事

著名愛國抗日將領吉鴻昌,把民眾當父母,對危害人民的事和人都極為痛恨。即便是自己的親屬也絕不寬恕。他有一個親侄兒叫吉南星,在鄉下為非作歹,為了掩蓋他竟用砒霜毒死人家全家七條人命,被當地縣衙收押。吉鴻昌的祖母出於私情,強行保釋。縣衙礙於吉鴻昌聲望權勢,拖延不決。後來吉鴻昌得知真情後,立即實際情況信責問縣官:“我當師長,他殺人全家,你不問罪;如果我當了軍長、總司令,他不就要殺全村、全縣的人嗎?”並讓副官趕到縣城,將吉南星當眾執行槍決,為民伸冤報仇。

1929年7月,吉鴻昌就任寧夏省政府主席。有人奉承他,在他一張大照片上寫了八個字:“官運鴻昌,光輝祖宗”。吉鴻昌看罷大怒,把照片撕得粉碎,訓斥那人道:“你把我吉某當成什麼人!我吉鴻昌把民從當父母,一民為民眾謀福利,官員、厚祿、金錢、地位算了屁!”

愛民英雄徐洪剛

徐洪剛是濟南的軍區某部的一名班長。在探親歸隊途經四川筠連縣時,有歹徒在車上搶劫和調戲婦女,他為保護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挺身而出,同4名歹徒殊死搏鬥,身上連中14刀,腸子從刀口中流出,但仍用雙手死抑着一名歹徒的腿。他熱愛人民,不顧個人安危,用他的青春和熱血譜寫了一曲人民子弟兵熱愛人民的英雄頌歌。

薩克雷助貧為樂

威廉、薩克雷,是英國19世紀傑出作家。他同情窮人,真誠助人。每當聽到或看到別人有困難時,便把錢裝在用過的丸藥盒裏,寫明:“每服一粒,以應急需”的服法,並附上一封化名、假名或沒有寄信人姓名地址的信,叫人送去。這樣,他就感到很高興。

關於議論文的素材 篇五

一。作文題目

有人説,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説,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沒了路。?

還有人説……?請以“人與路”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不少於800字。

二。題目解析 ?

作文以“人與路”為題,是一個命題作文,它很好地體現了教材與生活相結合、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的新理念。要作好文,首先得做好人。要寫好本篇作文選材要嚴,開掘要深。談到“人與路”的關係,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話可説的題目。然而,一個人的志向的偉大與渺小,境界的開闊與短淺,價值取向的高尚與低下,都直接影響着他(她) 所走的道路的不同。

1、注意導語提供的有效信息

此題有三段“啟發語”:“有人説,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説,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沒了路。”“還有人説……”前兩段有關“走路”的觀點,是同一個事物的對立面,然而其本質是相同的。

①“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強調的是找路的創始人,他就像是魯迅先生讚揚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英雄一樣,由於他的發現給自己和眾多的人帶來了福音,也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都是強調了寫作時要聚焦於“創新”;從所走過的歷史看,“革命之路”“改革之路”“個人發展之路”,只有創新,才能發展,才能實現自身價值。

②“走的人多了,也便沒了路”。這其實是在告訴我們,人云亦云,亦步亦趨,其結果只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大家最終會弔死在一棵樹上。這還是提倡的走創新之路,才是符合當今的科學發展觀的價值取向。

可談不應當因循守舊、抱殘守缺,談不應當盲目跟從、亦步亦趨,談要突破思維定勢、勇於創新。

③ “還有人説……”,省略的內容恰恰就是出新出彩出個性的地方,它暗示考生關於“人與路”的其他關係情形,還有豐富多彩的個性化思考。如“有人説人生需要走直路”;“也有人説,人生必須得學會走彎路”等等。擴散思維地延伸是立意個性化的根本所在,它讓考生有更多的聯想和想象空間。好情節就在於考生能夠發揮大膽合理的想象,去激活平時對生活的積累與感悟,寫出真情實感的好作文。

④還可以逆着命題者所給材料的啟發和提示,談“路由不得人選擇,而由大環境決定的”,談“路決定人才的樣式”等等。

2、注意寫作技法

寫記敍文,要注意“故事”,注重“人物”,要有生動鮮活的描寫,特別要強調“細節描寫”,使文章富於生活氣息,富於青年學子的蓬勃朝氣;如寫議論文,要確立有個人見解的中心論點,並在中心論點的統領下,層層深入,環環緊扣,把道理説深、説透、説活。

三。作文範例

人 與 路

我們可以不偉大,但我們莊嚴;我們可以不永恆,但我們真誠,我們可以不完美,但我們努力。?——畢淑敏?

人總是那麼奇怪:茫茫雪原上,留下堅定筆直道路的人總懊悔錯過了沿途爛漫的風景,行色匆匆;一路彎彎曲曲賞盡風景,嚐盡生活滋味的人又抱怨自己人生為何走得如此艱難,為何那句“兩點間線段最短”的公理未滲透人心?奇怪的人們望着身後的那一串或直曲,或深或淺的腳印而迷茫而思索。其實,勿需懊悔,勿需抱怨,抑或筆直而輝煌,抑或蜿蜒而慘淡,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在雪原上留下與眾不同的那份全屬自己的道路,你就坐擁了人生的美麗。?

還記得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中寫過他自己走過人生的一句貼心感受:“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盡吾志”即儘自己最大努力,則可以無悔矣。而“力足以至焉”而不至,就會同美國第39任總統吉米·卡特為人嘲笑。1946年,年輕的吉米·卡特從海軍學院畢業後,遇到了當時的海軍上將裏·科費將軍,將軍讓他隨便説幾件自認為比較得意的事情。於是,躊躇滿志的吉米·卡特得意洋洋地談起了自己的海軍學院畢業的成績:“在全校820名畢業生中,我名列第58名。”他滿以為將軍聽了會誇獎他,孰料,將軍沒有,反而問道:“你為什麼不是第一名,你儘自己最大努力了嗎?”卡特滿臉驚愕,繼而,羞愧得臉紅。後來,吉米·卡特牢牢記住這句話,每走一步,每烙上一個生命腳印,他都問自己:“你儘自己最大努力了嗎?”正因為這樣,他不再在乎腳印的直或彎、深或淺,只要每一個腳印裏留着奮鬥的力量,只要每一段人生路上都灑滿了努力的汗水,只要驀然回首人生的時候,能摸着自己均勻跳動的脈搏説一句:“我努力了”。他就滿足了。?

有時候覺得人生總是走得很累,邁步之前要選擇岔口,立起航向,每走一步,要調整步伐,要追趕前列,走累了歇歇的工夫裏,又忍不住回首看看人生路上的那一串自己的腳印,與他人的一比,或許彎得人心顫,淺得人心酸。頭腦不免悶熱,眼前也甚迷茫,那一句“道路該怎麼走”扯得神經發酸,那麼想想雖然在臭氣熏天的垃圾堆裏拾着破爛卻能驕傲地説“勞動了就是美的,儘自己最大努力了就無悔”的葉辛夫婦,那麼想想走過大學聯考落榜陰影,盡全力辦起芳香四溢的馨園主的孫長亮,那麼靜心念念那句“天空沒有留下我的痕跡,但我飛過”的佳句。?用真心演繹生活,盡全力走好每一步人生,那你的道路就是美的極致。?

〖作文點評〗這篇議論文觀點鮮明,層次清楚,論據充足。全文按照“引論”——“本論”——“結論”的結構模式,開頭引出論點:“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在雪原上留下與眾不同的那份全屬自己的道路,你就坐擁了人生的美麗。”本文部分圍繞論點,擺事實,講道理,運用了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的名言、美國第39任總統吉米·卡特、“勞動了就是美的,儘自己最大努力了就無悔”的葉辛夫婦、曾經説過“天空沒有留下我的痕跡,但我飛過”的盡全力辦起芳香四溢的馨園主的孫長亮等事實和道理進行論證,最後得出結論:“用真心演繹生活,盡全力走好每一步人生,那你的道路就是美的極致。”本文的成功也給我們以啟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除了掌握議論文的一般寫法以外,積累寫作素材也是寫好議論文的重要前提。

人 與 路 ?

大漠長煙,孤泉冷月,蕭蕭聲,長風千年。我背倚着莫高窟顫抖的身軀,前方是路,玄奘寂寞半生的信仰之路。敦煌百年恥辱,西行路千年風霜。?

史載,玄奘西行,大多孤身一人。《西遊記》中的三徒弟,在我眼中,是玄奘精神的三個側面:悟空——開路者的勇敢;八戒——行路者的堅持;沙僧——寂寞者的?隱忍。悟空,這個幾乎為所有男孩子崇拜的藝術形象,是一個勇敢者的形象。他一路向前,披荊斬棘,敢於與一切擋路者搏殺。開路,總是伴隨着犧牲與流血,但是,只要有勇氣,只要信念足夠堅定,開路者就能如孫悟空那樣,有銅臂鐵手,有金剛不壞之身。玄奘就是這種意志如鐵、心志如鋼的開路人。黃沙千年,吹不去他一個個堅實的足印,便是他勇敢勇氣的明證。?

八戒,他常常是被嘲笑的吧,可在我眼中,他是最懂得堅持的。沒有誘惑,無法顯示堅持的可貴;沒有猶豫,無法彰顯堅持的艱難。西行的八戒,動搖的最多,可他堅持到了最後。這份難得的可貴,是許多行路者堅持的動力。玄奘,貴在堅持。韶華數載,寂寂半生,無數次,面臨生死絕境。沙漠帶給人的恐懼和絕望,在玄奘咬緊的牙關中消散。?

沙僧,他總是默默的。小説中,他不善言談,不苟言笑,老實本分。沙僧在三師兄弟中,道行最淺,可他的步伐卻絲毫不慢。這才是行路的生活,也是玄奘西行一路的生命狀態。多少個日日夜夜,他獨行在浩瀚沙海,無朋無伴。寂寞,對於一個獨行者來説,比自然的災難更可怕。可玄奘的心中,有他至上的佛,在他深沉的目光中,可以看見他不寂寞的心靈。?

玄奘,作為師傅,他的生命詮釋了信仰的意義。行路難,多歧路,信仰是一切勇氣和堅持的來源,是與寂寞抗爭的力量。唐三藏,是《西遊記》中真正的,最後的,也是唯一的強者,他是一切力量與偉大的象徵。?

烈烈的邊塞之風,吹得我生疼,更心疼着流落異國的中華寶藏。今年,距王圓籙打開敦煌文明寶藏的恥辱之年,恰逢百年。研究敦煌學的學者們,你們也一定常站在這裏,西望玄奘之路吧?是不是在這眼前的路上,你們悟得了勇敢和堅持,學會了忍受寂寞?然後,我知道,你們一定會舉步行路,追尋着玄奘,去拯救莫高窟,拯救敦煌文化,拯救中國文化。?

路漫漫其修遠兮。祈禱。如今正在考場上作文奮書的九百五十萬考生,明天,也將踏上玄奘的路,踏上敦煌學研究者的路,踏上中國文化復興的路!?

〖作文點評〗這是一篇富有文化含量的議論文。不僅觀點新穎獨到,而且説理透徹形象。雖為論説道理,頗似散文小品,情趣、理趣熔為一爐。值得肯定的是作者通過哲學的層面,將“悟空——開路者的勇敢”“八戒——行路者的堅持”“沙僧——寂寞者的隱忍”,演繹為“玄奘精神的三個側面”。此乃象徵了民族文化的精髓:“意志如鐵、心志如鋼”的“開路人”“彰顯堅持的艱難”的“行路者”“不寂寞的心靈”的“獨行者”。難能可貴的是文章結尾卒章顯志,將接受祖國挑選的考生的決心和今後的征程,用“明天,也將踏上玄奘的路,踏上敦煌學研究者的路,踏上中國文化復興的路!”三個排比句作類比,語言具有鼓點之聲,給人以震撼的力量。

人與路

我家門前有一條路,田埂一樣的質地,中間被來往的行人用腳板踩得結結實實,但仍有不聽話的小草探出調皮的腦袋,撓人腳丫子。我記得那時大人們總是扛着鋤頭,拎着籃子,結實的腳板踩在地上,頭似乎頂着天,那樣驕傲地:“今年我家菜不錯,弄點你嚐嚐!”我和夥伴們光着小腳,呼啦啦從東到西,再呼啦啦從西到東,樂此不疲地在路上奔跑,嬉鬧。春天裏,路兩旁開滿了不知名的小野花,女孩子們臭美地摘下往頭上一插,不等你看清便已咯咯笑着跑遠。最愛的是下雨天,僵硬的泥土變得鬆軟,踩上去如同母親最輕柔的撫摸,皮孩子在泥裏打滾,一臉明亮的笑意。大人們坐在屋檐下,聊着自家的別家的閒話,探討着今年的收成,偶爾有個嬸嬸放下手中針線,向雨中早已沒有形象的男孩子大吼一聲:“你個臭小子,才剛給你換衣服哪!”但隨即又在雨中盪漾開了。傳得最遠的只有孩子的歡叫和女人們的爽朗的笑聲。

那時的日子,快樂而純粹,天空明朗常有笑靨。

我家門前有一條路,鋪着細碎的沙子,沒有雜草,偶爾在邊上的邊上,未被覆蓋的泥土裏,會鑽出幾棵營養不良般的腦袋。大人們仍早出晚歸,然而都騎着自行車或拎着包,腳上穿着結實的膠鞋,咯吱作響。孩子們被迫穿上嶄新的鞋子,不準再打赤腳,那會割傷腳板。於是只好繞遠道去田野,瘦瘦小小的田埂成了唯一的寄託。夥伴們常常托腮望天,看大朵白雲飄過,覺得有什麼在悄悄地變了。大人們不再在下雨天圍坐屋檐下聊天,即使下雨,他們也要上班,叔叔們只有下了班才匆忙一聚,喝兩盅小酒,意猶未盡,不得不散,生怕睡晚了第二天上班沒精神。媽媽們也很少在寶寶的牀頭,用温柔的聲音哼好聽的童謠。

那裏的日子,明媚夾着憂傷,天空中只有雲朵供我們想象。

我家門前有一條路,水泥澆鑄,稜角分明,邊沿整齊,讓我陡然生出深深的恨意。很少看見有什麼孩子打赤腳,連穿鞋的孩子都很少出現。我終於看見村裏有個半大的娃娃,表情嚴肅。我説:“來,姐給你吃糖。”“媽媽説不要和陌生人説話。”口氣老到,我悻悻收回手。陡然發現,家家大門緊閉,只有鳥兒偶爾掠過,帶出寂寞的迴響。那些和善的、豪爽的大嬸們都不見了!那些貪杯的、常為一點小事爭得臉紅脖子粗的叔叔伯伯們都到哪裏去了?

我在睡夢裏,只聽見鞋底敲打水泥路的清脆的咯咯聲。我夢見自己摔倒在路上,可是無人理睬,他們説,我很忙。我爬起來,站在冰冷的水泥上,想起曾經温暖柔軟的泥路,想起那些樸素的小花,突然淚流滿面……

〖作文點評〗這篇文章情深意切,思考深沉,字裏行間洋溢着淡淡的喜悦、淡淡的憂傷、淡淡的無奈、淡淡的詩意。文章通過敍寫家門前路的變化,以及由此引發的人情世態的變化,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路在越走越寬,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卻越來越窄,距離也越來越遠,路因人而生動,人因路而自閉,考生用細膩的心靈感悟到了路的變化,麻木而愚昧的現代追求遮蔽了古樸原始的純真,一種悵然無奈的感情在優美的文字中涓涓流淌。

這篇文章以“我家門前有一條路”作為段落的開頭,使得全文呈現“一溪串聯”的結構,加深了人們的情感。“一溪串聯”指文章的好幾段都使用同一句話,用這句話串起若干片段,如同一條小溪穿過高山,穿過森林,穿出草原……一路歡歌而來。由於文章非常清晰地使用了同一句話,使讀者感覺文章雖然由多個片段組成,卻緊緊聯成一體。這“串聯”之“一溪”,有着迴環疊唱的節奏,給閲卷者以強烈的視覺撞擊力,更使這篇作文也變成了一條“清澈的小溪”。另外,我們可以看到路的變遷的三步曲,形成排比段式,層層深入,環環相扣,有條不紊。全文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涉及到一些值得反思的社會問題,觀察細緻,目光敏鋭,思想深刻,給人啟迪,令人深思。

人與路

小時候,路是一條羊腸小道,你在這頭,我在那頭。

還記得麼?那時的我,小小的,瘦瘦的,你從我媽手中接過我説:“這孩子,瘦成這樣難養哦!”於是,你省吃儉用,把攢下來的錢給我買奶粉,買糖葫蘆。漸漸地,我胖了,會走路了,一張小嘴甚是乖巧,一有空就跟在你後面,一個勁地叫“奶奶、奶奶”。而你卻瘦了,村上人見了説:“老太婆怎麼這麼瘦啊?”你笑呵呵地撫摸着我的腦袋説:“千金才買老來瘦啊!”每到週末,你牽着我的手,走過那條羊腸小道來到村口等我媽來接,把我“歸還”後你折身就走;奈不住我一再對你的呼喚,在小道的盡頭,你轉身再朝我揮揮手。我模糊地看到,你用袖子使勁地擦着自己的臉。

那條羊腸小道,如今已鋪上水泥了罷?那些你踩過的腳印,早已不在了。可是,卻深深地刻在我的心裏。

再大些,路是一電話線,你在家裏,我在遠方。

就像鷹要成為翱翔蒼穹的使者,就必須離開母親的懷抱,用雙翅開拓出屬於自己的藍天,——我離開了家,去遠方唸書,獨自一人。揹着沉甸甸的書包和你早就準備好的大袋水果,還有更沉的,是你的千叮嚀萬囑咐。身處異地,成績的不理想,以及同學關係的難處,讓我屢次垂淚。於是打電話給你,向你傾訴,你的話語如涓涓細流,洗滌着我浮躁的、不安的心靈。慢慢的,我適應了環境,也很少想起你。偶爾打電話給你,聽你用高興而微顫的聲音,叫我注意身體云云。我呢,總是用不在乎的口氣應和着,老忘了提醒你不要吃熱過幾遍的菜。我知道,你一直在攢錢,為我。我聽到你對隔壁的李嬸説過:“俺孫子聰明着,俺現在多攢點錢,供她上大學!”

那根電話線,也許是天下最“窄”的路吧,可它卻承載着天下最闊大的愛。

後來啊,路是一張張冥幣,你在天上,我在地上。

你説,你要等我回來再走,可是你忍了三天三夜,唸叨了一個禮拜,我還是沒回來。看到你時,你那雙在田間耕作了半個世紀的手涼了。我問自己,上哪找你?唯有藉着這些冥幣,讓它們為我鋪一條“心路”,寄託我的深情,問候天堂裏的你……

〖作文點評〗此篇突出的亮點有二:其一,大膽借鑑了余光中新詩《鄉愁》的構思,自然巧妙,靈動出彩,足見作者真正把書讀活了。而“電話線,也許是天下最‘窄’的路”“唯有藉着這些冥幣,讓它們為我鋪一條‘心路’”,不僅能自圓其説,而且是新意迭出,令人歎賞。?其二,這位考生完全是在用心敍寫親情,有關祖孫情深的細節描寫(比如“在小道的盡頭……我模糊地看到,你用袖子使勁地擦着自己的臉”“我呢,總是用不在乎的口氣應和着,老忘了提醒你不要吃熱過幾遍的菜”“可是你忍了三天三夜,唸叨了一個禮拜,我還是沒回來”),質樸而有光彩,其間飽含着的情感張力,足以讓我們潸然淚下。可見,熱愛生活,以一雙慧眼捕捉生活的細節,乃作文之本,寫作之源,創新?之槳?。

議論文優秀作文素材 篇六

人是有感情的,因此人也往往將自己的感情加於周圍的世界中,這就決定了人看窗外的世界時往往帶着不同色彩的眼鏡,而眼鏡的顏色是由每個人的心態決定的。

比如詠蟬,就唐朝詩人而言,官場春風得意的虞世南聞蟬聲而感慨:“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字裏行間洋溢的是大志高潔;仕途不順的李商隱則低吟:“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身陷囹圄的駱賓王聞蟬聲而歎息:“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同樣的蟬在不同的人眼中,其特點竟如此懸殊。鋒臣教育

當然,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對窗外世界的看法也是不同的。青年時代的杜甫胸懷大志,眼中的世界四海昇平而心中也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在他眼裏,道路永遠如一馬平川般順暢、美好;安史之亂後,飽受流離之苦的杜甫則寫出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詩句,在他看來窗外的世界結起了一層厚厚的冰霜。

可見,同樣的外物因人的心態不同而不同,同一個人也會因心態的不同而看到不同的外物。而我們做一件事往往也是這樣,當我們只看重結果時,周圍的一切及過程在我們的眼中就是黯淡的,或枯燥,或乏味,正如藝術大師羅丹所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當我們不僅重結果,而且重過程時,我們就會驚訝地發現原來美好無處不在。這些美,包括人情的美、創造的美、自然的美……鋒臣教育

看社會如此,看他人亦如此。法國哲學家薩特説過:“他人就是地獄。”一個人同他人相處,如果自己是個非常挑剔的人,這樣,只看到別人這樣那樣的缺點與不足,用一雙冷眼看世界,那麼他永遠也不會從他人那裏得到温暖,得到的只是不安與失落。如此説來,他人一定是自己的地獄!但如果你更多看到的是他人身上各種美的光環,比如樂於助人的高尚品質,比如認真負責的態度,兢兢業業的工作精神,那麼即使在數九寒冬你也會從他人那裏感受到温暖,這時他人也許就是天堂。鋒臣教育

窗外的世界一片生機,抑或一片荒涼,就在於你用什麼樣的心態觀看

議論文的素材 篇七

人生在世,多麼美麗的青春年華都會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唯有友誼不會枯萎,可以長存。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志同道合的人才能成為知心的朋友。

友誼就像放風箏,你在這頭,我在那頭。你牽着我,我拉着你。彼此緊緊的連在一起,彼此深深的仰望。那是一種美,一種既樸實又華麗的美。

一個沒有友誼的人是孤獨的,是痛苦的,是寂寞的;擁有友誼的人,是快樂的,是幸福的,是滿足的。紀伯倫説過:“友誼永遠是一種甜蜜的責任,從來不是一種機會。”相信友誼,友誼無價。

最好的朋友是那種不喜歡多説,卻能與你默默相對而又息息相通的人。友誼不需要天天粘在一起,有時只是一聲迴應,便能趕走所有的苦悶;有時只是一個眼神,便能激起感動一瞬。一個微笑,一聲問候,都是那麼值得懷念,值得留戀。

真正的朋友什麼也不能給予你,只是原諒你的一切。當然,除了背叛,除了出賣是不可原諒的。友誼是兩顆心的真誠相待,不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敲打。友誼是兩個人的事,需要兩個人共同完成。

真正的友誼好比健康,失去了才知道它的可貴。失去朋友的人就如同一個身患絕症得人。和你一同笑過的人,你可以把她(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過的人,你永遠不忘。

請記住友誼,珍惜友誼,呵護友誼吧!

我還是那句話:我們可以讓出整個世界,但卻不可以讓出一寸至真只純的友誼的原野!

議論文的素材 篇八

道德:

道:本意是客觀真理,即自然界的構造、運動、變化等規律,社會的客觀發展和變化規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規律,是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它客觀存在,左右社會和人類的發展。順應它去發展,社會才能健康和諧、人才會健康幸福、自然界才會長足存在。

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需要發展。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的事業。

也是遵循不違背“道”去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從而使社會,自然界和人類能長久發展、和諧共存。

道和德統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們按“道”的規律去做事、處事,就是有“道德”。德:德就是付出。

實質上,人之初,性本惡,也就是説人一生下來只有本能(有不少本能會危害其他人的生存),而不知約束自己。所以,所有人都需要對本能的外在約束和內在約束,外在約束是法律,然而法律的功能只有制裁人的本能中企圖傷害他人等對人類社會有大的危害的方面;所以,需要內在約束(也就是道德)來約束本能中雖不違法,但亦會對他人(甚至是人類社會)造成危害的行為。

所以,道德就是社會規範對人的本能的制約,換句話説,人一生下來就有以任何方式傷害甚至殺死其他生命的本能(即“生存無道德”),道德也就是繼法律之後制約這種本能,減小這種傷害的工具。

道德定義

道德就是脱離人的自然屬性而適應人的社會屬性。(這裏説的人的自然屬性,實質就是動物性。)

道德應該是合於天理的行為規範。由於人類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動態規律,來主導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因此,隨着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道德的標準即隨之提高。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準。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係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係,有些時代又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人類的道德有共通性。不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準也常常有所差異。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道德——來自《詞源》的解釋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説:“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議論文素材 篇九

標題是:幸福的議論文素材。本文圍繞普羅米修斯、幸福、高爾基、宙斯、自己的、馬克思有關詞展開編寫的關於幸福的議論文素材的作文,僅供大家瞭解學習。

1、我為失去一雙鞋而懊惱,走在大街上,我發現有人失去了一雙腳仍在拄着枴杖歡樂的歌唱。——西放諺語。

2、那些為大多數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馬克思

3、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艱辛有人愛我們。——雨果

每個人對幸福都有不同的解讀和感受。在葛朗台看來,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金子就是幸福;在馬克思看來,能為大多數人帶來快樂就是幸福;在醫生看來解除痛苦就是幸福;在教師看來,桃李滿天下,學生健康成長就是幸福……我認為,一個職位自己着想的人是不會有幸福的。這裏有一個關於天堂和地域的故事很説明問題:

你知道天堂和地域的區別嗎?你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地獄裏,所有的人都拿着長柄勺在吃飯。手柄太長,他們無法把食物送進自己的嘴裏,個個伸長脖子,齜牙咧嘴,顯出一副痛苦的樣子。天堂裏,同樣用的是長柄勺吃飯,擔人人把勺子喂向對方的嘴裏,個個享受美味,顯出一副幸福的神情。優秀議論文(題目也適用“愛”)

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希臘神話中的英雄普羅米修斯為了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温暖,反抗宙斯德意志,為人類盜取了火種。宙斯大怒,把普羅米修斯邦在高加索山上,並派一隻神鷹每天去啄普羅米修斯的肝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但是普羅米修斯從未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他看到了人類幸福的生活,他覺得這一切是值得的。

1907年,高爾基的兒子去高爾基療養的卡普里島上看他時,在窗前栽了一些花。後來,高爾基給兒子寫信説:你走了,可你栽的花卻留下來。我看着它們,愉快地想,我的兒子留下了美好的東西。要是你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給人留下美好的東西,那你的生活就將是幸福的。

1、我為失去一雙鞋而懊惱,走在大街上,我發現有人失去了一雙腳仍在拄着枴杖歡樂的歌唱。——西放諺語。

2、那些為大多數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馬克思

3、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艱辛有人愛我們。——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