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跟中秋節有關的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8W

跟中秋節有關的故事精品多篇

中秋節吃月餅的五大注意事項 篇一

早上吃月餅。可以補充上午所需的能量,也不易發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應注意食用時間,否則可能會增加血栓的風險。

有些人不能吃月餅。對於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肥胖的民眾要小心為妙。糖尿病患者最忌甜食,不能將月餅當成正餐吃,避免血糖升高。另外,一些特殊人羣食用月餅時須相當謹慎,如十二指腸炎或者胃炎患者、膽囊炎、膽石症患者、患有齲齒的人、肥胖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患者、嬰幼兒、老年人等。

不能過多吃月餅。因為月餅含有很多油脂和蔗糖,過量食用會導致胃脹、消化不良,嚴重還會引起腹瀉。另外,還會影響食慾,導致食慾不振,血糖升高。尤其是老人和兒童,吃中秋月餅的時候要適量,避免影響腸胃功能。

月餅不宜冰箱儲存。月餅不宜放入冰箱儲存。在低温的條件下,澱粉會變得老化,使月餅變硬、口感變差。儲存月餅最好放置在室內陰涼乾燥處,要注意儲存時間不要太長,散裝月餅可以放置三五天;有獨立小包裝,或包裝中有防腐料包的月餅,可以保存十幾天。

吃月餅的飲食搭配。吃月餅不宜同時搭配含糖分高的汽水或者果汁等飲料。同時,必須減少米飯和油脂的攝入,或者多吃富含維他命C和纖維素的柚子,例如在吃月餅的時候搭配綠茶一起享用就更加健康了,綠茶有助於促進消化,還能幫助解油膩。

中秋節傳説故事 篇二

第一傳説:唐高祖與“祝捷餅”

中秋節的第一主角是月餅。關於月餅的來歷,傳説很多,較流行的觀點是出現在唐朝。唐初,東突厥勢力強大,李淵太原起兵時曾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以換取北方的相對安定。唐朝建立後,突厥一方面支持薛舉、劉武周等割據勢力,與唐朝分庭抗禮。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強馬壯,不斷舉兵南下侵擾。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淵委任當時著名將領李靖為北征總指揮(行軍總管),反擊突厥,最終得勝。

李靖凱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當晚有吐魯番人向李淵獻餅祝捷。李淵其時正與羣臣分享李靖勝利的喜訊,看到圓圓的祝捷餅十分高興,笑對當空,脱口而出——“應將胡餅邀蟾蜍”。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應該邀請月亮之神下凡來,與大家一起分享這可口的胡餅。李淵遂將胡餅分給羣臣,君臣一道品嚐,賞月。據説,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由此而來,並由宮中傳到民間。

其實,這個傳説並不能作為月餅起源的依據。上古時,中國古人對日、月、星辰等天體十分崇拜,便有“春祭日,秋拜月,夜占星”的風俗,在拜月時,都會供上一種圓圓的小餅子,這個小餅子才是月餅的雛形。

第二傳説:楊貴妃為“月餅”起名

説了月餅來歷的傳説,再説月餅這個名字的故事。在早期,人們並不把月餅叫“月餅”,其叫法很多,如李淵説的“胡餅”,還有“小餅”、“月團”、“宮餅”、“金餅”(宋代)、“月糕”(元代)等叫法。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餅。過去,漢人把生活在中國北方、西方的匈奴、鮮卑、氐、羌、吐蕃、突厥等遊牧民族,統稱為“胡人”。胡人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麪餅,被漢人稱為“胡餅”。這種餅圓圓的,糖餡、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麼,胡餅又是如何改稱月餅的?這便與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楊貴妃有關了。

楊玉環,原名楊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美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姿色出眾,真若出水芙蓉,男人見了沒有不動心的。好色的李隆基聽説後,便把時年已27歲的兒媳婦搞到了自己的後宮,冊封為貴妃,萬千寵愛集於她一身。有一年中秋節,李隆基和楊貴妃一起吃胡餅賞月。風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風雅,覺得胡餅一名不好聽,想改個名字。但起什麼名字好呢?一時想不出來。楊貴妃抬頭一望,其時高懸空中的一輪圓月,恰如這圓圓的胡餅,遂脱口而出——月餅。李隆基一聽,連連拍手叫絕。“月餅”一名,由此叫出來了。

但這個傳説似乎不靠譜。有這樣的記載,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節賜餅給新科進士,當時此餅並不叫月餅。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餅仍不叫月餅的。有的學者稱“月餅”一詞出現在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中,我查了一下,並無此詞。

其實,在宋代,人們也不把月餅叫“月餅”,文人喜歡稱之為“金餅”,如與梅堯臣齊名的宋代文學家蘇舜卿有詩句:“雲頭豔豔開金餅”、“金餅隔林月”。在宋代,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尚沒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餅的風俗才變濃,但多稱之為“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餅”才正式定名,中秋節吃月餅風俗也廣為流行。如“明嘉靖《威縣誌》稱,”中秋,置酒玩月,為月餅饋之。“明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會》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第三傳説:吃月餅與“殺韃子”

中秋的傳説多是美妙的,但這個“殺韃子”的故事卻滲透了一段不愉快,它與元末起義的傳説有關。在元未,天災人禍連連,民不聊生,蒙古人對中原漢人的統治也更為嚴厲。為防止漢人造反,還不準民間私藏鐵器,十户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漢人的不滿,民間反抗情緒強烈,各地都在醖釀起義,相約“殺韃子”,推翻元政權。當時公開聚會是行不通的。為了傳遞統一行動的信號,保證隱祕,南方的朱元璋,即後來的明太祖,便選擇八月十五吃月餅的機會,將寫有起義信號的紙條包在月餅裏,通過這種傳遞方式,形成了聲勢浩大的起義勢力。

其實,這個傳説應該是張冠李戴了,想出“吃月餅,殺韃子”妙計的是當時江蘇泰州的大鹽商、後來在蘇州稱王的的吳王張士誠,而不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當年並沒有這麼牛,他和尚、要飯出身,後來過不下去了,才跟着郭子興鬧革命,並最終奪得江山的。

第四傳説:嫦娥奔月與“不老藥”

嫦娥奔月,是一則家喻户曉的愛情傳説,在所有中秋傳説中,它是最為悽美的。嫦娥奔月怎麼與中秋節聯繫上的?這裏故事就多了。

嫦娥,原名姮娥,她是神話人物后羿的妻子。到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恆的諱,而改稱“嫦娥”。嫦娥奔月有兩種版本,均見於《淮南子》。一種版本是,嫦娥偷吃不老藥奔月:“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后羿從西王母那裏得到了長生不死藥,貪心的嫦娥揹着丈夫偷後吃後,跑到了月亮上,成為了月亮女神。

另一種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老藥:跟后羿學習射箭術的逢蒙聽説后羿搞到了長生不老藥,於是前去偷竊。逢蒙未能得手,惡從膽邊生,欲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自己吞下不死藥,飛到了天上。

在這兩種版本之外,我曾依古人筆記進行過分析,提出了嫦娥奔月的另一種版本:她是因為丈夫后羿有了婚外情,絕情之下,才跑到了月亮上。此觀點後被不少人拿去了,成了他們自己的研究心得。閒話少説。嫦娥奔月後,變成了“月精”,即月亮女神。

成神了,人間便就開始拜神嫦娥了,但拜月是女人的事情,即所謂“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特別是結了婚的女人,在中秋節一定要拜拜月的,因為月屬陰,主生育,過去是多子多福,拜月自然是希望自己多懷孕。拜月時,會供上一種圓圓的有餡的餅子,這種圓餅後來逐漸演變成了“月餅”。除了供月餅,另會有瓜果之類的時鮮,特別是有籽的瓜是不能少的。除了拜月,過去女人在中秋時,還要“摸秋”和“送瓜”,送瓜就是送子,此行為是過去中國民間乞子心願的一種流露。

跟中秋節有關的故事 篇三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説,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粧枱的百寶匣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着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着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着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