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跟清明節的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7W

跟清明節的故事【精品多篇】

清明節的名人故事 篇一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跟着他一道逃亡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前程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送給重耳吃。19年後,重耳回國當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沒有受封,決心不再見重耳。他揹着年邁的母親,到家鄉綿山隱居。介子推的手下人知道了,為介子推叫屈,在宮門上貼了一張無名帖,上面寫着:“有一條龍,奔西逃東;好幾條蛇,幫它成功。龍飛上天,蛇鑽進洞;剩下一條,流落山中。”晉文公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派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説,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表示紀念。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着它歎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羣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帶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麪粉和着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的隆重節日。

為紀念介子推,有的人家門口兩邊和磨眼裏插上柏、柳等條枝,還有的用柳柏樹枝抽打各處,預防毒蟲咬人。口誦:“東牆抽,西牆砸,蠍子蚰蜒不敢爬。”此俗流播各地。

清明節的名人故事 篇二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個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找遍所有的墓碑,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裏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説:“爹孃在天有靈,現在風颳得這麼大,我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孃的墳墓。”説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灑,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 篇三

傳統節日清明節的得名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氣。《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它也是我國節日中唯一一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日子。

我國傳統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20xx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傳統節日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節日清明節在公曆中的日期比較固定,大多數都在4月5日,但如果遇到閏年就會在4月4日,今年就是這個情況。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 篇四

清明節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有關於清明節的文章。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市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説,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着它歎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説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羣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麪粉和着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的上方,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送往天堂的信

轉眼間,已是陽春三月,清明節即將來臨。“斷魂最是春來時,一起彈淚過清明。”我嘴裏念着這句詩,心裏想起已在天國的太公。

太公在世時,對我特別好。那時,我只有5歲,九年過去了,有些事我已不太記得了。但在我的腦海裏,太公一直是一個慈祥的人。

有一次,我把太公一件心愛的古董花瓶打碎了,我十分害怕。後來,爸爸媽媽嚴厲地批評了我,我還因此被打了一頓。這時,太公來了。我原以為太公是來打我的,於是,我害怕地躲得遠遠的。沒想到,太公慈祥地走過來,向我招招,叫我過去。我忐忑地走了過去。

太公抱着我,把我放在他腿上,笑着説:“寶貝,嚇壞了吧!”然後,指責爸爸媽媽説:“孩子那麼小,有必要下手那麼重嗎!花瓶打碎了不要緊,再買就有了嘛!孩子打壞了,要怎麼辦!”太公轉過頭來,用他那粗糙的手輕輕點了一下我的鼻子,説:“花瓶哪有我的寶貝君君貴。”有了太公撐腰,我在家可無法無天了。

太公生前最疼我了,自己省吃檢用的,把錢都給我買東西吃的。.。.。.

太公是生病死的,在他人生的最後一刻,關心的還是我。.。.。.

想着想着,我哭了!我要太公,我要他的疼愛!太公,你是否也想我呢?在這個清明節,我一定要去看我最親的太公。.。.。.

太公,你收到我傳給你的信息了嗎?一定要來看我,疼愛我哦!

望着窗外的細雨,我又陷入了被疼愛的幸福中。.。.。.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 篇五

每逢清明,廣東北部山區的人們除了掃墓祭祖,還有一個非常奇特的風俗。大人們讓家裏的小孩子上山找一種草,將草連根拔起後洗乾淨,只嚼它的根。這種草的`根很嫩,味道甘甜,小孩子們個個嚼得有滋有味,當地人管這種草叫清明根。

相傳,古時候,嶺南梅山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裏有位劉婆婆,她和孫兒慶明以染布為生。十五歲的慶明有些痴呆,常被人捉弄。

這天,慶明和劉婆婆上山採做染料的草。採完後下山時,在半山腰差點和一箇中年男人撞個滿懷。那人行色匆匆,滿身塵土,卻臉色紅潤,步履輕盈。那人一抬頭,看見慶明,驚呼起來:“哎呀呀,原來你在這裏啊!”慶明傻傻地看着他,半晌才叫了聲:“大哥哥……”劉婆婆趕緊對那人説:“先生認錯人了吧?我看你面生,不像咱村的人……”那人笑了笑説:“對不起,大娘。我叫姚望,在山裏住。”説着指了指遠處。

順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見山邊不知何時搭起了一座木房子,周圍還滿是稀奇古怪的花草。

“我知道你們祖孫生活困難,想幫你們一下。”姚望説着,拿出一塊灰白的石頭遞給劉婆婆,“你回去把這石頭磨成粉,加到染料裏,染出來的布顏色會更加鮮豔漂亮。”劉婆婆雖然半信半疑,但還是接過石頭揣進懷裏,拉上慶明就走。慶明幾步一回頭,有些依依不捨。

還別説,姚望給的石頭還真管用,染出來的布藍汪汪的,人見人愛,姑娘小夥都喜歡得不行,連外鄉的人也特意趕來買布,小染坊的生意一天天好起來。為感謝姚望,劉婆婆經常拿些吃的用的上山,姚望每次都含笑收下。慶明對姚望特別親,沒事總是向他問這問那,姚望也不嫌麻煩,有問必答。

這天,慶明又去找姚望,姚望問:“慶明,你的後腦勺是不是有個拳頭大的疤?”慶明茫然地點點頭,道:“你咋知道的?”姚望擺擺手,低聲道:“因緣已至,時機未到。”慶明不知道他在説什麼,自己玩去了。

轉眼到了春天,一連半月的陰雨天氣,村裏有人開始莫名其妙地發燒、咳嗽。大夫們開的藥無濟於事,服用後病情反而更加嚴重,已經有人咳血而亡了。外面風傳這個村子染了瘟疫,紛紛避開他們。劉婆婆和慶明不幸也染了病,慶明還好點,只是發低燒,劉婆婆則咳得沒了人形。慶明都快急瘋了,整天守着劉婆婆,直到姚望找上門來。

一見姚望,慶明撲到他懷裏大哭起來,求他想辦法救救村裏人。姚望問明情況後,不慌不忙地説:“慶明,你們兩個到我那裏住一段時間,我保證你倆沒事。”慶明呆了半晌,蹦出一句:“那其他人呢?”姚望面無表情地説:“那不關我的事。”慶明的倔勁上來了,咬着牙説:“那不行,要死一起死,要活一塊活,我不走!”

姚望沉吟道:“辦法也不是沒有,除非……”

慶明焦急地問:“除非什麼?”

“除非你喝光染缸裏的水!”

慶明一聽,二話沒説,“蹬蹬蹬”跑到染缸前,舀起水就喝。

水裏浸滿了染料,墨藍一片。劉婆婆沙啞着嗓子叫道:“別喝染料啊,會死人的……”慶明犟勁一上來,哪裏顧得上聽劉婆婆的話。只見他如頭水牛,一頓海喝。可他畢竟是個孩子,怎麼能喝光一缸水?果然,慶明打了幾個飽嗝,突然吐出一口水,兩眼一閉,身體一挺倒在地上。

劉婆婆見狀,傷心地哭起來。姚望走過來,彎下身問道:“慶明是不是你正月初八從山腳撿回來的?當時他通體棕紅,臉有鬍鬚,後腦勺還有個拳頭大的疤……”

劉婆婆止住哭聲,吃驚地看着姚望。十五年前,孤身一人的劉婆婆在山腳看見一個長相怪異的嬰兒在啼哭,猜是遭父母嫌惡遺棄的,不由得心生惻隱,便抱了回來。這件事劉婆婆從未向外人吐露半句,如今姚望突然提起,難道慶明是他家裏人,他要帶走不成?慶明可是劉婆婆的心頭肉啊。

姚望看出劉婆婆的心思,大笑起來。霎時間彩霞繚繞,金光四射,只見一位菩薩端坐在祥雲中,哪裏還有姚望的影子?劉婆婆連忙跪地參拜。菩薩微笑着説:“我是藥王菩薩,以施藥救人為天職。十五年前,我帶了塊千年首烏去給觀音祝壽。行至梅山時,首烏掉落摔到巖石上,擦破了點皮,我就把它埋起來,想過幾日長好再挖不遲。豈料,幾日後,我卻再也尋它不着,原來它已遁走化為人形。”

劉婆婆聽得目瞪口呆。

藥王菩薩接着説:“慶明人雖痴,但心地仁厚,人品世間罕見。我非常喜歡他,本想把他帶走,但見他俗緣未了,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待他醒來,讓他從醫吧。”

話音剛落,祥雲、菩薩倏地不見了。再看地上,有幾筒竹簡,上面密密麻麻寫着字。

劉婆婆急忙去看慶明,死勁拍打他的臉,好半天,他才醒來。似乎剛剛美美睡了一覺,慶明睜開眼睛,伸了個懶腰,一骨碌爬起來。醒來的慶明就像脱胎換骨般,沒有了絲毫的傻勁。

劉婆婆摸摸他的額頭,燒竟然退了,不禁喜極而泣。慶明雙目炯炯有神地説:“我明白了,咱們用來做染料的草可以治大家的病,我現在就去煮!”説罷,當即用那種草燒了一鍋水,讓劉婆婆服用。劉婆婆閉着眼睛連喝三碗,當晚已經不咳了,第二天天未明就痊癒了。

消息傳開,村裏人爭相來討水喝。慶明每天都去山上摘草,煮水,樂此不疲。喝了慶明煮的水,村民們的病很快都好了。那以後,大家都非常尊敬慶明。

從此,慶明整天埋頭研究醫書,後來才知道,那種能做染料的草名叫板藍根,有清熱解毒、涼血、殺菌的作用。慶明聽從藥王菩薩的囑咐,果真成為一位遠近聞名的良醫。

又是一年春天,梅山地區爆發了一場罕見的鼠疫。慶明帶着幾名徒弟每天馬不停蹄地為村民施診,終於累病了,久卧不起。有個晚上,他叫徒弟們將他抬到山腳一僻靜處,並趕走了所有的人。第二天,當人們放心不下去看望時,發現牀和人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天上下起了傾盆大雨,一連下了七天七夜,等到雨停時,人們發現,漫山遍野長滿了板藍根,根莖還比平常的粗壯。大家都説,是藥王菩薩帶走了慶明。慶明本來就是首烏託世,首烏的靈魂在根部,是他讓板藍根的根變得粗壯起來,這是他留給人間最後的禮物啊。

從那以後,人們就有了嚼板藍根的風俗。每當嚼着甘甜的板藍根,人們就會想起慶明。後來,為了紀念這位德高望重的名醫,人們把慶明走的那天定為一個節日,叫慶明節,板藍根叫慶明根。再後來,人們覺得板藍根有清熱解毒的療效,就改為清明根,這個節日也就變成清明節並沿襲至今。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 篇六

清明節的得名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它也就是我國節日中唯一一個既就是節氣又就是節日的日子。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就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20xx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在公曆中的日期比較固定,大多數都在4月5日,但如果遇到閏年就會在4月4日,今年就就是這個情況。

跟清明節有關的故事 篇七

臨近清明,雨水特別多,羅老太太的淚水也特別多。

因為她那大有出息的兒子終於開着豪華小車回來了,帶着大把大把的錢回來承包村裏高速公路路基修建,同時給她買了一堆好東西説要好好孝敬她,還要將祖墳修葺得富麗堂皇。

大家都説羅老太太好福氣,生了個能幹兒子,連國家工程都包得下。甚至有人信誓旦旦地説曾看見她老羅家祖墳冒過青煙,每次聽到這種話,羅老太太暗淡的眼睛就會充滿閃閃淚光。

羅家祖墳果然趁着一個雨過天晴的日子迅速冒出了青煙,不過是挖掘機和推土機的青煙。機器轟鳴聲中羅老太太的天塌了,人倒了。

“娘啊!”

羅老闆有點慌了,原來老孃天天唸叨推墳山就是要她的命是真的,他開始後悔沒有依着老孃把墳山頭那片亂葬崗也挖出來一起遷葬。不過他問心無愧,自家祖墳已遷葬好了,而且其他墳頭不管遷葬還是推平,他都進行了合理賠償,他已為此花過了不少錢。

羅老闆覺得作為勝利村的一員他已做了該做的,漫無盡頭的春雨已經嚴重耽誤了工期,不能按期完工的後果是他最不能承受的。

錢字當道的年代,誰還有精力去做無謂的溝通?一個人心裏裝滿了錢,本就沒有什麼空間去裝其他東西了。

接下來的日子羅老闆仍舊抓緊每一個停雨甚至小雨的日子站在遍地零散骨頭上監工,羅老太太仍舊躺在醫院的重症室輸氧。

雖然細雨綿綿,羅老太太畢竟還是醒了。

羅老闆百忙中親自開着豪華小車把老孃接回村裏時得到了絕大多數鄉親的認同和讚賞,在一片恭維聲中羅老太太渾濁的雙眼中再次浮現閃閃淚光。

三天後,羅老太太死了。她只給兒子留了一句話,給世界流了一顆最深沉的淚。

羅老闆花大錢請了方圓最好的地仙,地仙果然有兩下子,下葬的吉日居然春光明媚,羅老太太風風光光地葬進了新墳山。下葬時羅老闆再次中氣十足地哭了出來:“娘啊!”那一聲哭喊,他手下人都準確地被感動得潸然淚下!

也不知是新墳山的風水有問題,還是羅老太太心有怨念,接下來的日子裏羅老闆諸事不利:自己染上了傷寒不説,工地上也時不時有人出事。羅老闆的黴運最終被一個大雨傾盆的深夜終結,那夜的泥石流掩埋了羅老闆的材料庫。羅老闆又成了一無所有的羅記恩,一無所有的羅記恩在牀上躺了三天。

三天後,羅記恩拖着孤單的腳步看了舊墳山、看了親自下令砍伐光的變形山坡、看了山坡下那片被泥石沖毀掩埋的房子田地,他的腳步最後停在了羅老太太的墳前,緩緩跪在泥濘的墳前,他慢慢地磕下了頭,嘴裏嚼着眼淚念着:“娘啊……娘……我錯了……”

沒人知道羅記恩是什麼時候離開村子的,只是都知道在他離開後咒罵他:動了村裏的龍脈,氣死了自己娘。總之他倒什麼黴都活該!

羅記恩離開沒多久縣裏就派人來處理泥石流災情了,遍地的零散遺骨也被撿起來厚葬。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故事——原來村裏那片亂葬崗祕葬着當年戰死在勝利村的幾名解放軍,掩埋時為了不被發現就沒留墳堆,其中就有羅老太太的胞兄、男人和親生兒子。羅記恩的親生父親正是當年的烈士之一,羅老太太臨死前才將這守了半輩子的祕密告訴羅記恩……

關於清明節的故事 篇八

相傳,古時候,嶺南梅山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裏有位劉奶奶,她和孫兒慶明以染布為生。十五歲的慶明有些痴呆,常被人捉弄。

這天,慶明和劉奶奶上山採做染料的草。採完後下山時,在半山腰差點和一箇中年男人撞個滿懷。那人行色匆匆,滿身塵土,卻臉色紅潤,步履輕盈。那人一抬頭,看見慶明,驚呼起來:“哎呀呀,原來你在這裏啊!”慶明傻傻地看着他,半晌才叫了聲:“大哥哥……”劉奶奶趕緊對那人説:“先生認錯人了吧?我看你面生,不象咱村的人……”那人笑了笑説:“對不起,大娘。我叫姚望,在山裏住。”説着指了指遠處。

順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見山邊不知何時搭起了一座木房子,周圍還滿是稀奇古怪的花草。

“我知道你們祖孫生活困難,想幫你們一下。”姚望説着,拿出一塊灰白的石頭遞給劉奶奶,“你回去把這石頭磨成粉,加到染料裏,染出來的布顏色會更加鮮豔漂亮。”劉奶奶雖然半信半疑,但還是接過石頭揣進懷裏,拉上慶明就走。慶明幾步一回頭,有些依依不捨。

還別説,姚望給的石頭還真管用,染出來的布藍汪汪的,人見人愛,姑娘小夥都喜歡得不行,連外鄉的人也特意趕來買布,小染坊的生意一日天好起來。為感謝姚望,劉奶奶經常拿些吃的用的上山,姚望每次都含笑收下。慶明對姚望特別親,沒事總是向他問這問那,姚望也不嫌麻煩,有問必答。

這天,慶明又去找姚望,姚望問:“慶明,你的後腦勺是不是有個拳頭大的疤?”慶明茫然地點點頭,道:“你咋知道的?”姚望擺擺手,低聲道:“因緣已至,時機未到。”慶明不知道他在説什麼,自己玩去了。

轉眼到了春天,一連半月的陰雨天氣,村裏有人開始莫名其妙地發燒、咳嗽。大夫們開的藥無濟於事,服用後病情反而更加嚴重,已經有人咳血而亡了。外面風傳這個村子染了瘟疫,紛紛避開他們。劉奶奶和慶明不幸也染了病,慶明還好點,只是發低燒,劉奶奶則咳得沒了人形。慶明都快急瘋了,整天守着劉奶奶,直到姚望找上門來。

一見姚望,慶明撲到他懷裏大哭起來,求他想辦法救救村裏人。姚望問明情況後,不慌不忙地説:“慶明,你們兩個到我那裏住一段時間,我保證你倆沒事。”慶明呆了半晌,蹦出一句:“那其他人呢?”姚望面無表情地説:“那不關我的事。”慶明的倔勁上來了,咬着牙説:“那不行,要死一起死,要活一塊活,我不走!”

姚望沉吟道:“辦法也不是沒有,除非……”

慶明焦急地問:“除非什麼?”

“除非你喝光染缸裏的水!”

慶明一聽,二話沒説,“蹬蹬蹬”跑到染缸前,舀起水就喝。

水裏浸滿了染料,墨藍一片。劉奶奶沙啞着嗓子叫道:“別喝染料啊,會死人的……”慶明犟勁一上來,哪裏顧得上聽劉奶奶的話。只見他如頭水牛,一頓海喝。可他畢竟是個孩子,怎麼能喝光一缸水?果然,慶明打了幾個飽嗝,突然吐出一口水,兩眼一閉,身體一挺倒在地上。

劉奶奶見狀,傷心地哭起來。姚望走過來,彎下身問道:“慶明是不是你正月初八從山腳撿回來的?當時他通體棕紅,臉有鬍鬚,後腦勺還有個拳頭大的疤……”

劉奶奶止住哭聲,吃驚地看着姚望。十五年前,孤身一人的劉奶奶在山腳看見一個長相怪異的嬰兒在啼哭,猜是遭父母嫌惡遺棄的,不由得心生惻隱,便抱了回來。這件事劉奶奶從未向外人吐露半句,如今姚望突然提起,難道慶明是他家裏人,他要帶走不成?慶明可是劉奶奶的心頭肉啊。

姚望看出劉奶奶的心思,大笑起來。霎時間彩霞繚繞,金光四射,只見一位菩薩端坐在祥雲中,哪裏還有姚望的影子?劉奶奶連忙跪地參拜。菩薩微笑着説:“我是藥王菩薩,以施藥救人為天職。十五年前,我帶了塊千年首烏去給觀音祝壽。行至梅山時,首烏掉落摔到巖石上,擦破了點皮,我就把它埋起來,想過幾日長好再挖不遲。豈料,幾日後,我卻再也尋它不着,原來它已遁走化為人形。”

劉奶奶聽得目瞪口呆。

藥王菩薩接着説:“慶明人雖痴,但心地仁厚,人品世間罕見。我非常喜歡他,本想把他帶走,但見他俗緣未了,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待他醒來,讓他從醫吧。”

話音剛落,祥雲、菩薩倏地不見了。再看地上,有幾筒竹簡,上面密密麻麻寫着字。

劉奶奶急忙去看慶明,死勁拍打他的臉,好半天,他才醒來。似乎剛剛美美睡了一覺,慶明睜開眼睛,伸了個懶腰,一骨碌爬起來。醒來的慶明就象脱胎換骨般,沒有了絲毫的傻勁。

劉奶奶摸摸他的額頭,燒竟然退了,不禁喜極而泣。慶明雙目炯炯有神地説:“我明白了,咱們用來做染料的草可以治大家的病,我現在就去煮!”説罷,當即用那種草燒了一鍋水,讓劉奶奶服用。劉奶奶閉着眼睛連喝三碗,當晚已經不咳了,第二天天未明就痊癒了。

消息傳開,村裏人爭相來討水喝。慶明每日都去山上摘草,煮水,樂此不疲。喝了慶明煮的水,村民們的病很快都好了。那以後,大家都非常尊敬慶明。

從此,慶明整天埋頭研究醫書,後來才知道,那種能做染料的草名叫板藍根,有清熱解毒、涼血、殺菌的作用。慶明聽從藥王菩薩的囑咐,果真成為一位遠近聞名的良醫。

又是一年春天,梅山地區爆發了一場罕見的鼠疫。慶明帶着幾名徒弟每日馬不停蹄地為村民施診,終於累病了,久卧不起。有個晚上,他叫徒弟們將他抬到山腳一僻靜處,並趕走了所有的人。第二天,當人們放心不下去看望時,發現牀和人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天上下起了傾盆大雨,一連下了七天七夜,等到雨停時,人們發現,漫山遍野長滿了板藍根,根莖還比平常的粗壯。大家都説,是藥王菩薩帶走了慶明。慶明本來就是首烏託世,首烏的靈魂在根部,是他讓板藍根的根變得粗壯起來,這是他留給人間最後的禮物啊。

從那以後,人們就有了嚼板藍根的風俗。每當嚼着甘甜的板藍根,人們就會想起慶明。後來,為了紀念這位德高望重的名醫,人們把慶明走的那天定為一個節日,叫慶明節,板藍根叫慶明根。再後來,人們覺得板藍根有清熱解毒的療效,就改為清明根,這個節日也就變成清明節並沿襲至今。

清明節的名人故事 篇九

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中的一位,他四十三歲那年遭陷害被迫逃出晉國,在國外流亡了十九年,後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結束流亡生活,回到國內掌握了政權。重耳即位後,對跟隨他流亡的文武大臣分別封官賜賞,功勞大的封采邑,功勞小的也尊爵位,可偏偏忘掉了一個人,這人就是介子推。介子推在重耳流亡期間一直跟隨着重耳。當年重耳流亡路經衞國時,餓得實在受不住了,又找不到吃的,介子推便忍痛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重耳煮湯吃。功勞這樣大的人,重耳怎麼會給忘記了呢?

原來,介子推在和重耳一塊回到晉國都城絳都後,只朝見過一次重耳,以後便託病在家,編織草鞋,伺候老母。重耳封賞功臣時,別人都整天纏着重耳爭賞賜,介子推卻躲得遠遠的。他母親知道這個消息後,曾勸他去見做了國君的重耳,介子推厭惡爭功奪祿,他對母親説:“晉文公得晉,是上天的意思。現在有的人爭權奪利,真不知羞恥。我不敢貪天之功為已有,既不想官,又不想利,去見他幹什麼呢?我甘願終身編織草鞋,奉養老母。”母親見兒子態度這樣堅決,品德這樣高尚,便不再説什麼了。母子二人商量了一下,介子推便揹着老母親上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境內),發誓終身隱居此地,再不出山。

後來,重耳經人提醒,想起了介子推,就派人四處尋找。得悉介子推在綿山隱居後,又親自帶人上綿山尋找。許多人找了好幾天也沒發現一點兒蹤影。於是,有人建議用放火燒山的辦法把介子推引出來,重耳採納了這個建議,下令放火燒山。但介子推和他母親始終沒有出來。火滅後才發現他們母子二人死在一棵大樹下,重耳十分傷感,下令在綿山為介子推建立祠廟,並傳旨:把綿山之田收來的錢糧,統統作為介子推的供祭之用。

燒山那天,正是農曆清明節前一天。後來,老百姓為了思念介子推,每年清明節前一天都禁煙止火,只吃冷食。久而久之,相沿成俗,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拓展閲讀:清明節的由來

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説,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説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習俗起源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認可,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曆史,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七年級的寒衣節,並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節十大傳統習俗

習俗一: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習俗二: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習俗三: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習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裏,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習俗五: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習俗六: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習俗七:拔河

早期叫“牽鈎”“鈎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習俗八: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習俗九: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裏,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着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習俗十: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跟清明節有關的故事 篇十

多年以後,清明那天,將軍來到山村。

他要祭奠滿子。

兩個兵將滿子送回來。回來時,滿子早已死去。他的身體甚至已經變臭,然而他的臉,卻被兩個兵清洗得乾乾淨淨。陪同滿子一起回來的還有一點兒錢,不多,卻足以令滿子的父親和滿子的女人,挺過那段最難捱的日子。

兵只待了一會兒,便匆匆趕回戰場。戰場需要士兵,儘管等待他們的,可能也是死亡。

滿子是戰死的,兵這樣説。他們趴在戰壕裏,一顆手榴彈近在咫尺地炸開。滿子喊一聲“我的娘啊”,就死了。滿子的娘早就死了,滿子當兵以前就死了。她是餓死的。死去以前,她像啃蘿蔔一樣啃掉了自己的五根手指。滿子將娘下葬,頭也沒回,當了兵。當兵會被打死,炸死,薰死,嚇死,可是當兵不會餓死。哪一種死法都比餓死好一千倍一萬倍。滿子認為世界上最痛苦最恐怖的死法,就是餓死。

可是一段時間以後,有關滿子的死因不斷傳回村子。一種説法是,滿子是自殺而死。大戰在即,滿子讓自己吃飽,然後偷偷躲進一間屋子,拉響了手榴彈。他寧願將自己炸死也不敢面對敵人,他恐懼到了極點。那個夜裏,也許他認為,就算餓死,也比端着步槍躍出戰壕幸福得多。

另一種説法是,滿子在他參加的第一次投彈訓練中,怎麼也扔不掉手裏的。手榴彈。手榴彈冒出白煙,滿子五官猙獰,五指抽筋。他做出至少八次投彈姿勢,他甚至將自己投出去,可是手榴彈仍被他緊緊攥在手裏。手榴彈終於炸開,就像撕開一朵燦爛的煙花,他喊一聲“我的娘啊”,血流如注。

當然還有更多傳聞:他偷了手榴彈去河邊炸魚,一片三角形的彈片準確地切開他的脖子;夢裏的他將手榴彈當成香噴噴的油條,他的嘴角飄着引線,臉上掛着貪婪的笑:他偷了老鄉的核桃,然後用手榴彈猛砸堅硬的核桃殼,手榴彈就響了;他聚精會神地端着滿滿。_碗稀飯,不小心摔了一跤,手榴彈就響了……每一種説法都與吃有關,每一種説法都與手榴彈有關,每一種説法都與戰場和殺敵無關。每一種説法,都能夠準確地命中他被炸爛的身體和完好無損的臉。

戰爭過去多年。現在,將軍來到村子,他要祭奠滿子。

他坐在小小的院落裏,面前坐着滿子的老爹,稍遠處,滿子的女人輕輕撫摸着一條狗。狗已經很老,它活了整整十五年。滿子娘被餓死,狗卻沒有。狗是滿子從街邊揀來的,狗活到三歲以前,從沒有見過真正的糧食。

滿子他,到底怎麼死的?老爹問將軍。

將軍摸出煙,遞一根給老爹。老爹搓搓手,笑着,不去接。

有人説他用手榴彈砸核桃,轟一聲響……有人説他從腰裏往外拔手榴彈,卻只拔出一條引線……他到底怎麼死的?

將軍摸出一沓錢,遞給老爹。老爹搓搓手,終於接下,卻擎着,不敢揣進口袋。

到底怎麼死的?他擎着那沓錢,問將軍。

當然是戰死的。將軍説,夜裏陣地遭到襲擊,一顆手榴彈甩進我們的戰壕……

將軍瞅一眼不遠處滿子的女人。女人漫不經心地撫摸着那條狗,眼睛卻忽然一閃。

將軍起身。我得去看看滿子,他説。

山野蕭瑟。雖是清明,綠意卻並未泛出。墳頭上掙扎出幾蓬灰色的野草,風吹來,草葉嗚嗚地響。細聽,草葉間分明傳出槍炮聲,爆炸聲,呻吟聲,慘叫聲……

將軍跪到墳前,將那些雜草拔得一乾二淨。一根棘刺劃傷他的手指,他將手指舉到眼前,悽然一笑。

將軍站起來。身後,女人扶着老爹。狗趴伏近前,嗚嗚咽咽,淚光閃爍。

能不能,讓我和滿子單獨待一會兒?將軍説。

女人和老爹便轉身離開。他們為將軍留下一摞黃紙錢,他們已經好多年沒有來過滿子的墳頭了。沒臉來啊,老爹説,他沒有參加過一場戰鬥,他用手榴彈砸核桃……

他是戰死的。將軍説,滿子是好樣的。

將軍點燃黃紙,青煙裊裊。將軍再一次深深跪下,衝墳頭連磕三個響頭。

大戰在即,你怕,我也怕。將軍説,我只想把你關一會兒,只想當我放你出來時,你不再怕。可是滿子,我只知道下掉你的槍,我哪知道你還藏了手榴彈啊!

將軍咬緊牙關,一滴眼淚砸進黃土。將軍掏出,對準右手手腕。將軍説,滿子,還你一隻手,兩清了吧。

槍響。山野蕭瑟。山野浩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