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歷史成語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4W

歷史成語故事精品多篇

成語故事 篇一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趕緊去抓,已經來不及了。

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並向大家説: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都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説: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裏掉下去嗎?我還在這裏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説: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麼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呂氏春秋》的作者也在寫完這個故事後評論説這個,刻舟求劍的人是太愚蠢可笑了!

成語的故事 篇二

“喂,你們想不想鍛鍊一下自己的大腦?”放學回家時小猴跟幾個好朋友走在一起提議説道。聽到他這樣説,大家都異口同聲應道:“好啊,好啊!”

“20除以3打一個成語。”

山羊就想了:三七是二十一,又超過了二十,而三六十八又餘下2,到底哪個成語中用到這些數字呢?想了一會沒想出來。

小豬本來就不大愛動腦,只是礙於跟大家在一起要面子。現在想想這個成語還真的實在想不出來。

看着大家的冥思苦想的樣子,小猴就提醒道:“20除以3得到多少?”這次小豬很快算出“6。666666……,後面是無數個6呀!”

“對呀,就從這裏想開去。”

六連續不斷的,用哪個成語呢?突然一個成語闖入山羊的腦袋,對就叫陸續不斷。

“不錯嘛!”小猴輕輕輕輕地搗了一下山羊,“來再猜一個,12345690猜一個成語。”

小豬再搜腸刮肚,突然腦子一靈光,記得早上出門時自己落下了書在家的,媽媽拿着追出來,説自己做事丟三落四的。問題是這裏是丟了7和8,總不能説丟七丟八呀!突然小豬一蹦老高叫道:“叫七零八落。”

“真有你的啊,還有兩下子的麼!”小猴衝着小豬讚道。

“不要以為只有你有猜成語的謎語,我也有的。”因為平時大家都覺得小豬懶,整天就是吃睡、睡吃,不曉得動腦子思考。小豬説道,“昨晚我爸還給我猜一個數字成語的,我也讓你們來猜猜。喏,13579猜一個成語。”

噢喲,這下可難倒了山羊和小猴。這時一直在一邊沒説話的小牛突然開口説道:“不就是沒有雙數嘛!就叫天下無雙。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也來考考大家。”小牛接着説道,“24680又是什麼成語呢?”

“這呀,額,就叫無獨有偶,就跟天下無雙相對應啊!”小猴想了一會就想出來了,這可是歸功於他平時喜歡看課外書的功勞啊!小猴想着自己曾看到過的有關猜成語的謎語就説了:“333555 3。5 023456789知道分別是什麼嗎?”

“就是三五成羣,不三不四,缺衣少食嘛!有什麼了 uawen.c n 不起的?”山羊想起以前曾看過這些成語謎語的,“你們能用千和萬説成語嗎?”

小牛一口氣就説了好幾個“千山萬水、千變萬化、千軍萬馬、千辛萬苦,千方百計、千真萬確、千言萬語、千秋萬代。小牛一下就像個飽讀詩書的人,讓大家對他都刮目相看了。這可是多大的光榮啊,平時都是默默無聞的。

他們一路走着,一路猜着成語,不知不覺快到家了。大家準備分頭回家時,小猴提議:“請大家開動腦子用數字七八想想可以有哪些成語?明天上學時來説啊,看誰説得多哦!”

“沒問題!”大家愉快地答應着一蹦一跳各自回家了。小朋友你會想到哪些含有數字七八的成語呢?腦子越用越靈活哦,趕快開動你的腦子哦!

成語故事 篇三

【拼音】bù láng bù yǒu

【出處】既堅既好,不稂不莠。《詩經·小雅·大田》

【釋義】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本指禾苗中中無野草。後比喻人不成才,沒出息。

【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人沒有發展前途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不郎不秀

【押韻詞】永傳不朽、捉衿見肘、吹脣唱吼、狗咬狗、移花換柳、餘香滿口、留犂撓酒、糖舌蜜口、摧枯拉朽、拉家帶口。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有一首反映西周農事生活的詩篇《大田》,詩人抒發風調雨順帶來豐收的喜悦心情:“穀粒長了皮殼,長得堅實完好,沒有稂草莠草。除去青蟲、絲蟲等蟲害,不讓它禍害我的莊稼。稷神有靈,快把它們投進大火。”

【成語示例】第一要他自己學好才好;不然,不稂不莠的,反耽誤了人家女孩兒,豈不可惜。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四回。

後生可畏 篇四

孔子周遊列國時,曾見過一個小孩,舉止言行很不一般。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裏面,擋住了孔子的路。孔子問他為什麼擋住他的車,不讓他過去?小孩説:“只聽説過車子繞城走,沒聽説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孔子非常驚訝,沒想到孩子這麼小卻這麼會説話。小孩説:“聽説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子生下來三天就會跑了,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呢?”孔子一聽非常感歎地説:“真是後生可畏啊!”

成語“後生可畏”,現在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過他們的長輩。

成語的故事 篇五

這個典故見於《論語。述而》。其中的馮讀ping音(憑)。春秋時,孔子的學生子路雖然身強力壯,勇敢無畏,但做事考慮不周,缺少智謀。為此孔夫子不太喜歡這個學生,子路知道後心裏也不太服氣。有一次,子路有意來詢問孔子:“假若你來指揮軍隊,那麼你將需用什麼樣的人呢?”孔子回答:“徒手和老虎搏鬥、徒步過河、死了都不埋怨的人,我是不能用的,因為這種人有勇無謀,拿自己的生命隨便冒險,我所需用的是辦事小心謹慎,善於籌劃並能認真完成任務的人。”

現通常用此典故諷刺那些冒險行事,有勇無謀之人。

成語故事 篇六

1、中華成語故事:名落孫山

宋朝時候,有個名叫孫山的讀書人,他與同鄉的兒子一起去參加科舉考試,考取了最後一名。看完榜後,他馬上高興地回家去了,同鄉問他:“我兒子考中了嗎?”他幽默地回答;“您兒子的名字排在孫山後面呢!”

[提示]比喻投考不中或選拔時未被錄取。

2、中華成語故事:塞翁失馬

古時候,邊塞有位老人,人稱塞翁。有一天,他丟了一匹馬。別人來安慰他,他説:“這不一定是壞事。”後來,丟失的馬帶回來一匹好馬。大家來祝賀,他説:“這不見得是好事。”不久,他兒子騎這匹好馬時,摔瘸了腿,他説:“沒準是好事呢。”後來爆發了戰爭,他的兒子因腿瘸沒有當兵而活了下來。

[註釋]塞:邊塞。翁:老頭兒。

[提示]比喻壞事可以變成好事。

3、中華成語故事: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劉備廣納人才,想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他聽説在隆中卧龍岡隱居的諸葛亮是個奇才,就去請他出山。一連去了兩次,諸葛亮都不在家。第三次,諸葛亮正在屋裏睡覺,劉備站在院裏等候,直到諸葛亮醒來。諸葛亮被感動了,答應出山相助。後來,劉備在諸葛亮幫助下建立了蜀國。

[註釋]顧:拜訪。茅廬:草屋。

[提示]比喻真誠地再三邀請人家。

4、中華成語故事:安居樂業

春秋時,哲學家老子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非常不滿,提出了他理想中的“小國寡民”社會:國土面積小,人口稀少。人們不用坐車乘船到遠方去;沒有戰爭,人們不需要犧牲自己的生命;人人有自己喜歡的職業,吃得好,穿得舒服,住得安穩;與相鄰的國家望得見,但不相往來。

[註釋]安居:居住的地方安穩。樂業:喜歡自己的職業。

[提示]形容人們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5、中華成語故事:舉一反三

有一天,“至聖先師”孔子對他的學生説:“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説,我舉出一個牆角,你們應該要能靈活地推想到另外三個牆角,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你們了。後來,大家就把孔子説的這段話變成了“舉一反三”這句成語,意思是説,學一件東西,可以靈活的思考,運用到其他相類似的東西上!

[註釋]反:推及,推論。

[提示]形容善於類推,能觸類旁通。

6、中華成語故事:班門弄斧

魯班是我國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尤其善於使用斧頭砍削木器,所以人們認為在他的門前舞弄斧頭是不自量力的行為。明代詩人梅之渙譏諷在李白墓前題詩的人,寫過這樣一首詩:“採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註釋]班:魯班,我國古代的木匠。

[提示]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

7、中華成語故事:囫圇吞棗

從前,有個人在路上邊走邊吃梨。這時候,迎面走來一位醫生。醫生對他説;“吃梨對牙齒有好處,卻會傷脾。”那人從口袋裏掏出幾顆棗,問道:“那麼吃棗呢?”醫生説:“棗補脾,可是會傷害牙齒。”那人説:“我有辦法了,吃梨只嚼不咽,吃棗只吞不嚼。”説完,他把棗一口吞了下去。

[註釋]囫圇:完整,整個兒。

[提示]多用來比喻學習時不加以分析和理解,而籠統地全部接受。

8、中華成語故事:打草驚蛇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王魯的人,他在衙門做官的時候,常常接受賄 賂、不遵守法規。有一天,有人遞了一張狀紙到衙門,控告王魯的部下違法接受賄 賂。王魯一看,狀紙上所寫的各種罪狀,和他自己平日的違法行為一模一樣。王魯一邊看着狀紙,一邊發着抖:“這不是在説我嗎?”王魯愈看愈害怕,都忘狀紙要怎麼批,居然在狀紙上寫下了八個大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意思就是説你這樣做,目的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裏面的蛇一樣,可是被大大的嚇了一跳了!後來,大家就根據王魯所寫的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引申為“打草驚蛇”這句成語。

[提示]比喻由於行為不慎而使對方有覺察與防範。

9、中華成語故事:草木皆兵

東晉時,秦王苻堅率兵百萬南下攻打東晉,而東晉只有八萬兵馬應戰。沒把對方放在眼裏的苻堅卻在首戰落敗,士氣大傷。一天晚上,心中煩躁的苻堅登高觀察晉軍,只見晉軍佈陣整齊,再望八公山上,草木都像人形。他對弟弟苻融説,敵兵很多呀。後來,在淝水的決戰中,秦軍大敗。

[註釋]皆:都。

[提示]比喻失敗者恐懼、多疑的心理。

10、中華成語故事:持之以恆

元朝,有個叫陶宗儀的人,考進士落榜,並不氣餒,繼續刻苦讀書。他在下地勞作間隙時,總是讀書。田野裏沒有紙,他就把心得記在樹葉上,回家後裝進瓦罐裏,十幾年時間裝滿了十幾個瓦罐。有人不理解,他説:“學習就應持之以恆。”後來,他整理樹葉,編了本《南村輟耕錄》的書,很受歡迎。

[註釋]持:堅持。恆:恆心。

[提示]指有恆心地堅持下去。

11、中華成語故事:出類拔萃

孟子是春秋末期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回答學生的提問時説:“麒麟和一般走獸是同類,鳳凰和普通飛禽是同類,聖人和百姓也是同類;而孔子作為聖人,遠遠超越同類人中的佼佼者,沒有人比他更偉大了。”

[註釋]出:超出。類:同類。萃;聚集。

[提示]比喻人的品德和才能超出一般人。

12、中華成語故事:從容不迫

春秋戰國時期的哲學家莊子,在一次與另一位哲學家惠子辯論時,指着水中的魚説:“它從容不迫地游來游去,多快樂啊!”惠子説:“你又不是那條魚,怎麼知道?”莊子説:“魚快不快樂其實並不重要,因為我們自己快樂,所以可以認為水裏的魚同樣非常快樂。”

[提示]形容鎮定自若,不慌不忙。

13、中華成語故事:大器晚成

三國時,有個叫崔林的人,年輕時既沒成就又無名望,被親朋好友看不起,只有堂兄崔琰常對人説:“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就,崔林以後一定能成大器的。”後來,崔林果然在魏文帝曹丕當政時做了大官。

[註釋]器:指才能。

[提示]比喻有大才能的人要經過長期磨練,往往成名較晚。

14、中華成語故事:大義滅親

春秋時,衞國有位正直的大臣叫石碏,可他的兒子石厚,卻幫助衞莊公的兒子州籲殺害了衞桓公,篡奪了國君之位。州籲和石厚很暴虐,引起了民憤。石碏對自己的不肖之子也十分憤恨。他設計把州籲和石厚騙到陳國,又與陳桓公商量好,將兩人處決。人們稱讚他的行為是“大義滅親”。

[註釋]義:正義。親:親屬。

[提示]為維護國家的利益,對犯罪的親人加以處罰。

15、中華成語故事:口若懸河

晉朝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叫郭象。他在對老子和莊子學説的研究上很有造詣。由於他學識淵博,表達能力強,對任何複雜的事情都能説得頭頭是道。學者王衍稱讚他説:“聽郭象講話,好像是懸于山上的河流傾瀉而下,從無枯竭的時候。”

[註釋]若:好像。懸河:形容像激流傾瀉而下。

[提示]比喻口才好,能言善辯。

成語故事 篇七

按圖索驥

【典故】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説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説,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徵,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説:“千里馬的主要特徵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麴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隻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説:“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説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麴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裏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説:“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釋讀】

按圖像尋求良馬,比喻做事拘泥教條,墨守成規。現在指順着線索去尋找。索是尋找、覓求,驥是好馬。

中國成語故事 篇八

避實就虛

這個典故源於《孫子。虛實篇》。孫武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春秋時期齊國人。他所著的《孫子兵法》是一部重要的軍事著作。在這部著作中的《虛實》篇中,他主要論述如何使敵虛我實,從而達到在戰鬥中以實擊虛、奪取勝利的目的。他指出:作戰的方式、方法,就好像水的流動一樣,因為水是避開高處往低流,所以打仗用兵應該避開敵方實處而擊其虛處。水適應地理形態變化而流動,那麼用兵打仗就應該針對敵情的變化而制定取勝的辦法。因此説用兵打仗沒有一定的規律,流水也沒有一定的固定地形。如果能根據敵情變化而制定奪取勝利的辦法,可稱其為用兵如神。所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中沒有哪一行是常勝的;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沒有哪一季是固定不變的。因此説,日子有長有短,月亮有缺有圓,打仗用兵也是這樣。

現一般用此典故説明談論問題空洞無物,迴避要害。

經典成語故事 篇九

【成語】: 諱疾忌醫

【拼音】: huì jí jì yī

【解釋】: 諱:避忌;忌:怕,畏懼。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的缺點和錯誤。

【成語故事】:

戰國時的名醫秦越,被人們稱為傳説中的神醫扁鵲。一天,他見齊桓侯的氣色不好,就勸他趕快醫治。桓侯不予理睬。過了十天,他對桓侯説你的病已發展到肌肉血脈裏了,但桓侯還是拒絕就醫。又過了十天,他説齊桓侯的病已經進人到腸胃了,再不治就完了,可桓侯還是不聽。再過十天,他見到桓侯就跑,人們問他為什麼,他説桓侯的病已經深入骨髓,沒法治了。幾天後,桓侯果然死去。

這個成語原指隱瞞病情,害怕就醫。現也比喻掩飾缺點、錯誤,怕聽批評意見。

經典成語故事:不寒而慄 篇十

西漢時,有個叫義縱的官員,性格殘 暴,心腸毒辣。他在上任的第一天,就下令加重對關在當地監獄裏的兩百多個犯人的處罰。那些犯人的親友來探監,都被他抓了起來。後來,他還覺得不夠,就將犯人和他們的親友全部殺死。老百姓知道了都渾身打顫,十分害怕。

[註釋]慄:發抖。

[提示]不因寒冷而發抖。形容非常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