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39K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新版多篇】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 篇一

又是一年的端午節,又到了賽龍舟吃粽子的時候。在這個熱熱鬧鬧的季節裏,我懷念起了家鄉的'端午節。

我的家鄉是木蘭溪上的一個小鎮,端午節的氣氛特別濃厚。家鄉的端午節是從農曆五月七年級開始的。家鄉過的端午節流傳的風俗:七年級糕、八年級粽、九年級螺、初四艾、初五賽龍舟。

糕是為祭祀祖宗用的,是用麪粉或用米磨成粉發酵後加糖做成的,鬆鬆的、甜甜的,很好吃。

記得每年五月八年級,母親都會從棕樹上砍下一朵棕葉,捆在高高的四方桌桌腳上,順着葉子的紋路扯成一條一條的,末端還是連在一起的,用來捆粽子。洗好的粽葉和糯米端過來,還有調羹和筷子,一切準備就緒,就搬來小板凳開始包粽子。而我就在旁邊蹦來蹦去的,不停地問什麼時候才能有粽子吃。看着一片片粽葉在母親靈巧的手裏神奇地變成一個個精緻的粽子。沒多大會的功夫,桌腳上就掛起來一串串精巧的粽子,解下來提在手裏沉甸甸的。就那樣提着棕葉的梗一併放進大大的鍋子裏,得煮上好半天才能好,等吃上粽子多半都到了下午了。等到一揭開鍋,一股濃郁的棕香肉香立即撲鼻而來。

家鄉的端午節有吃螺的習俗,據説是小孩在這一天吃螺會變得聰明。螺這東西當時不昂貴,五分錢就能買一盎,村裏幾乎家家都買得起。九年級這一天,賣螺的小販會滿村裏吆喝。小孩們向大人討了錢、買了螺後聚在一起吃;孩子們吃了螺,留下螺殼,就屋頂上扔,弄得舊瓦片喀啦喀啦作響,其樂無窮。初四一早,大人就會叫小孩們去田埂拔一捆沾着露水的艾草,回來插在門框上。大人們説這樣驅蚊蟲、能避邪。等插在門框上的艾草漸漸被風乾了,就成了藥。夏天村裏的小孩容易得脹肚子,肚子鼓鼓的。拔一根幹艾葉放在鍋裏煮。蒸氣冒出了一股好聞的香氣,在屋裏繞來繞去,冷卻後讓脹肚子的小孩喝下,有時腫鼓鼓的肚子就會漸漸癟下來。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 篇二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説一説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一心想使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説楚國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楚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端午節還有許多有趣的活動。例如賽龍舟,掛香囊,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啊!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 篇三

説到端午節沒有人不知道吧,端午節又名端陽節,五月節,艾節,端午,重午,午日,夏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如果不知道的話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兩千多年前,有七個國家分別統領中國,燕國,秦國,楚國等等。有一個叫屈原的詩人,生於楚國,一心想讓自己的國家更富強,便做出了一個利民利己的方案,可楚王這個昏君,偏偏聽信奸臣的話。把他流放到一個偏僻的地方。之後,他每次都趕路去都城,把方案給楚王看。可楚王一次又一次的把屈原流放。有一天,秦國突然向楚國進攻。楚國不及防守就被打垮了,楚國的居民都叫苦連天。屈原看不下去了,便抱起一塊大石頭跳下汨羅江,楚國的百姓很傷心所以就排龍船去打撈他的屍體,把粽子丟進水裏,給魚蝦吃它們吃飽了。自然就不去吃屈原的屍體了。

所以,人們就把那一天定為“端午節”。現在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了嗎?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 篇四

飾香包、包粽子、插艾草………5月28日這一天,端午節到了。

在我們家,最熱鬧的要數包粽子了,大家一起圍坐在一起,拿着綠油油的棕葉,包着各種各樣的粽子。邊包粽子,我問起爺爺今天為什麼叫“端午節”。爺爺解釋説:“端午節由來已久,它還有許多別稱,比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現在,我們過端午節免不了要吃幾隻粽子。以前,它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祭祀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弟弟是個急性子,爺爺還沒説完他就插了嘴:“屈原是誰呀?為什麼要祭祀他?”。爺爺説:“別急,你聽我給你慢慢解釋。傳説,在秦國統一天下的時候,屈原居住的楚國也很強大。秦王就收買楚王身邊的人來去勸他投降。屈原看不下去,就去勸説楚王,經過許多次的勸説都沒有説服楚王。他自己只能眼睜睜的看着自己的家園滅亡。於是,他帶着的無比悲痛在五月初五那天投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之歌。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後來發展成為今天的棕子。往後每到這天,人們就會往河裏投放粽子,讓魚兒不要去吃屈原的屍體。在端午節這天,有的地方還要舉行龍舟比賽。據,説當人們得知是屈原大夫投江後,馬上划船撈救。一直找到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人們把船隻停泊在湖邊的亭子周圍避雨,待魚停後,再次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尋找屈原大夫。此後,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在五月,外界氣候正是高温高濕,此時病媒細菌大量孳生,各種傳染病此時正式流行的季節。人們就在端午節這一天,將新鮮艾葉掛在門楣以驅除毒氣。用紅布製成紅雞心的袋子,內裝茶葉、米、雄黃粉,掛在小孩的胸前驅邪。還採摘艾草沐浴,稱為“百草湯澡”,去除穢氣。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飾香包、包粽子、插艾草、賽龍舟的風俗。

聽完爺爺的解説,我的眼前彷彿看到屈原大夫帶着無比的悲痛縱身投入江中,他這種愛國,為國家着想的精神隨着端午節的傳統將源遠流長。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 篇五

你們知道端午節嗎?相信大家都知道,讓我給大家講講端午節的起源吧!

端午節是紀念楚國大詩人屈原的。他寫下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汩羅江,江邊的漁民營救了幾天幾夜,可是沒能成功,於是他們就用竹筒子盛了米,灑到江裏祭祀屈原,但這竹筒米常常被蛟龍吃光,於是漁民們又用楝葉包好米飯,再纏上彩絲重新投入江中。這就有了後來的“吃棕子”與“划龍舟”的習俗。此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被定為端午節。

也有人認為端午節是紀念伍子胥的。伍子胥是吳國大將,被奸臣害死後,吳王將他的屍體捆在皮革裏,於農歷五月初五投入江中,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被陷害的忠臣,將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