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王昌齡邊塞詩的風格【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05W

王昌齡邊塞詩的風格【多篇】

《塞上曲》 篇一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並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

蟬相噪於林間,八月的暑氣透過重重的綠林,塞外卻好像已近秋天,道上處處飛揚着枯黃的蘆草。風挾着地上揚起的塵沙刮過客子的耳畔。從這首詩所描寫的內容來看應該是年輕的詩人在漫遊邊塞時自己的親身經歷。

歷史中少年的王昌齡是一個慕俠尚氣、喜歡縱酒長歌的性情中人,“儒有輕王侯,脱略當世務。”《鄭縣宿陶大公館贈馮六元二》,就是他的自白。其邊塞詩作品中多是以樂府舊題寫的五言古詩和七言絕句,明人王世貞説:“七言絕句,王少伯與李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藝苑卮言》)因此王昌齡也被後代人稱為“七絕聖手”、“七絕長城”。

在我看來,王昌齡邊塞詩的內容非常豐富並且融合了他自身的生活經歷和體驗,因此顯得非常真實和感人,而隱藏於詩歌內容背後的藝術表現力也十分的突出,這就使得王昌齡的邊塞詩不論其內容還是表現手法上都非常精彩,下面就其主要的表現手法和藝術特徵進行簡要分析。

豐富的表現手法 篇二

在王昌齡的邊塞詩中,表現手法也是很豐富的。首先,在他的詩歌中多具有誇張、豐富的想象“孤城遙望玉門關”《從軍行七首·其四》在這裏,顯然是出於作者的想象中的景色,而這種合理的想象充實了詩歌的意境,使詩歌顯得意境開闊,氣象雄渾,體現了盛唐邊塞詩風壯闊的特色。

其次,在王昌齡的詩歌中也多次運用第三人稱的。角度“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從軍行·其一》)詩中為我們塑造的一個久戍邊疆的徵人的形象呼之欲出,非常的具體而讓讀者感受強烈。這種第三人稱手法的運用將自身置於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客觀地描寫了邊地風光及戰士的生存狀態。除此之外,在其詩中運用了大量的典故“雖投定遠筆,未坐將軍樹”(《從軍行二首·其一》)“寸心亦未理,長鋏誰能彈。”“將軍降匈奴,國使沒桑乾。”(《代扶風主人答》)典故的運用於婉轉隱晦間反映詩人的態度,擴大了詩歌的容量。 王昌齡的邊塞詩在情與景的處理上特徵非常鮮明,由於其自身曾有過邊塞遊歷的經歷,真正看到過邊塞的大漠、雄關、孤城、長雲、烽火等景象。使得他在詩中常選用一些邊塞中具有典型的意象,刻畫了非常獨特的邊塞環境。“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體現在王昌齡的詩中,這些獨特的意象便被附上了邊塞徵人將士的情與意。

意境開闊 篇三

首先,在王昌齡的詩歌中意境開闊是一個非常顯著的藝術特徵,在其作品《從軍行七首·其四》中“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開篇即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十分宏闊廣大的戰爭的背景,“長雲”“雪山”“遙望”通過環境的渲染和地理上的遼闊,充分的表現了“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一戰場上廝殺的慘烈以突出將士們的英雄殺敵的氣概。 《出塞二首·其一》中“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以時空為背景,在時間上以歷史上強盛的秦漢為描寫對象,渲染了一幅莽蒼深邃的時空圖,將現實與歷史融為一爐,將現實的場景放到歷史中去表現,上溯秦漢,下迄盛唐。從而在接下來的詩句中大法議論“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悲憤的斥責更顯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