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王之渙的邊塞詩【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W

王之渙的邊塞詩【多篇】

《涼州詞·其一》 篇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賞析

《涼州詞》又名《聽玉門關吹笛》《涼州歌》《出塞》。

這首詩通過描寫塞外蒼茫荒涼的景象,表現徵人孤獨、悽清的心境和思鄉的哀怨,也寄寓作者對其深切的同情。詩作信筆寫來,不假雕飾,先勾勒出白雲、黃河、孤城、高山的奇險而又悽清的畫面,鋪設一種極為壯闊曠遠的背景,然後一轉寫聞笛的感受,從而自然歸結到抒發“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感慨。

本詩情調悲壯,景象蕭森,寓情於景,語言含藴,寄意宏深。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卷二中説:“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從一個方面表露出這首詩傷時刺世的寓意。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遙望黃河迷茫曠遠,猶若懸掛在白雲之間。近視孤城一片荒涼,周圍盡是聳入雲霄的高山。通過水天相接的黃河、矗立萬仞山上的古城,表現西北邊境的高曠遼遠和荒涼。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轉寫徵人的心理,羌笛何須吹奏哀怨的`《折楊柳曲》呢,應知道在荒漠的玉門關外連春風也吹不到那裏啊!這裏寫春風不到,既是寫實景,表現塞外苦寒;同時也含有怨恨君王恩澤不及於邊塞之意。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雲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繫。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着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本站§ ,哪有楊柳可折!説“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説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王之渙的邊塞詩 篇二

1、《涼州詞·其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涼州詞·其二》

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3、《橫吹曲辭·出塞》

黃砂直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光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的邊塞詩]

《涼州詞·其二》 篇三

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賞析

冷風中望着遠方的拂雲堆,不知道多少次我登壇殺馬以祭。今天的大唐王朝是多麼的威武雄壯,再也不肯用和親這樣的方略來換取短暫的和平了。

盛唐邊塞詩人名家王之渙一生才高運蹇,惜只六首詩作傳世,實讓後人歎嗟!《涼州詞》其一可謂人人皆知,網路上輕易便可找到相關的解釋。但《涼州詞》其二多錄其詩文,註解卻是鮮見少聞。無奈,泊雲居只得自己動手。有不恰處,閲者莫笑泊雲居才淺也!

"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開題便以別樣的視角入筆,詩寫外族首領北望拂雲堆,其心內情感想必是複雜多變的吧。每次打算入侵中原之前我都會到拂雲堆神祠祭酹求福。這是我祖輩生活的土地呀!而今只能遠遠的望着它了。多少無奈多少悲憤皆入詩中,彷彿一個末路的英雄虎目含淚仰天悲鳴。

敢於從這樣的角度寫詩,敢於替敵人鳴不平,縱觀中國歷史怕只有盛唐才有這樣的胸襟氣度。從這兩句詩中不難發現王之渙自身的豪放不羈,和觀察想像的深入。唐朝雖然政治清明,詩人們多敢於言。但能站在這樣的立場來看待思考問題實難能可貴,晚於王之渙的邊塞詩人李頎在《古從軍行》也有相類似的詩句:"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這兩位詩人都能從另外的角度來説戰爭,的確難能可貴。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這兩句直白道來更有一種激刺的震憾。藏在詩後的深切的情感波濤才是直指人心靈深處的由血和淚交織而成的爭戰歷史。自春秋戰國起,華夏周邊諸馬上民族戰力強盛,漢家天子多以和親之策以換得短時間的和平,圖謀發展。而周邊外族在漢族和親之後和得到漢族朝貢來的禮物多也烽鼓暫息。

漢、唐時漢族國力強大起來,用不着再用和親的政策來換取和平了,而且強大起來的漢家天子野心勃勃,對外族發起戰爭。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唐朝名將張仁願乘默啜悉率其眾西擊突騎施、營州一帶空虛之機,奏請朝廷奪取漠南並沿黃河北岸築“受降城”,加強防禦,首尾相應,斷絕突厥南寇之路於河北築中、東、西三受降城以固守。中受降城即在拂雲堆,張仁願正好把中受降城築於他們誓師之地。東城建於今內蒙托克托。西城築於五原西北。三城各相距四百餘里,佔據黃河北岸險要之地,遙相呼應,構成一道堅強的防禦屏障。王之渙詩中的單于可能便是指默啜悉吧,他更是連祖宗的宗廟也失去了。從自“不敢渡山畋牧”。再想漢家天子用和親來安撫自己,怕是做夢都不敢想的吧!

這首詩視角獨特,觀察深入。描寫動人心魄。雖不如為人熟知的人《涼州詞》其一,但在其直白的描寫中道出戰爭不只是給漢家帶來災難,同樣的,戰爭的另一方也同樣是為了生與死,國與家而輕死捨生。實應為後人警聳也!縱觀《涼州詞》二首,不難發現這位個性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卻時運不濟的詩人悲天憫人的另一面。

《涼州詞·其一》 篇四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賞析

《涼州詞》又名《聽玉門關吹笛》《涼州歌》《出塞》。

這首詩通過描寫塞外蒼茫荒涼的景象,表現徵人孤獨、悽清的心境和思鄉的哀怨,也寄寓作者對其深切的同情。詩作信筆寫來,不假雕飾,先勾勒出白雲、黃河、孤城、高山的奇險而又悽清的畫面,鋪設一種極為壯闊曠遠的背景,然後一轉寫聞笛的感受,從而自然歸結到抒發“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感慨。

本詩情調悲壯,景象蕭森,寓情於景,語言含藴,寄意宏深。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卷二中説:“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從一個方面表露出這首詩傷時刺世的寓意。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遙望黃河迷茫曠遠,猶若懸掛在白雲之間。近視孤城一片荒涼,周圍盡是聳入雲霄的高山。通過水天相接的黃河、矗立萬仞山上的古城,表現西北邊境的高曠遼遠和荒涼。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轉寫徵人的心理,羌笛何須吹奏哀怨的《折楊柳曲》呢,應知道在荒漠的玉門關外連春風也吹不到那裏啊!這裏寫春風不到,既是寫實景,表現塞外苦寒;同時也含有怨恨君王恩澤不及於邊塞之意。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雲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繫。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着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説“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説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