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王之渙邊塞詩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8W

王之渙邊塞詩精品多篇

《涼州詞·其一》 篇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賞析

《涼州詞》又名《聽玉門關吹笛》《涼州歌》《出塞》。

這首詩通過描寫塞外蒼茫荒涼的景象,表現徵人孤獨、悽清的心境和思鄉的哀怨,也寄寓作者對其深切的同情。詩作信筆寫來,不假雕飾,先勾勒出白雲、黃河、孤城、高山的奇險而又悽清的畫面,鋪設一種極為壯闊曠遠的背景,然後一轉寫聞笛的感受,從而自然歸結到抒發“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感慨。

本詩情調悲壯,景象蕭森,寓情於景,語言含藴,寄意宏深。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卷二中説:“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從一個方面表露出這首詩傷時刺世的寓意。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遙望黃河迷茫曠遠,猶若懸掛在白雲之間。近視孤城一片荒涼,周圍盡是聳入雲霄的高山。通過水天相接的黃河、矗立萬仞山上的古城,表現西北邊境的高曠遼遠和荒涼。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轉寫徵人的心理,羌笛何須吹奏哀怨的`《折楊柳曲》呢,應知道在荒漠的玉門關外連春風也吹不到那裏啊!這裏寫春風不到,既是寫實景,表現塞外苦寒;同時也含有怨恨君王恩澤不及於邊塞之意。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雲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繫。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着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説“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説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王之渙的邊塞詩: 篇二

1、《涼州詞·其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的邊塞詩 篇三

1、《涼州詞·其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涼州詞·其二》

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3、《橫吹曲辭·出塞》

黃砂直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光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的邊塞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