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囫圇吞棗成語故事(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2W

囫圇吞棗成語故事(新版多篇)

囫圇吞棗造句 篇一

1) 我們要認真理解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切勿囫圇吞棗。

2) 他只是把這首詩囫圇吞棗地背下來了,至於什麼意思一點兒也不清楚。

3) 理解膚淺是因為看書時囫圇吞棗,所以我們要認真讀書,反覆思考。

4) 不懂得問題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圇吞棗。

5) 水子回到家,將布克寫給自己的信囫圇吞棗地看了。

6) 不懂的問題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圇吞棗。

7) 培訓講課有點粗糙,囫圇吞棗,還得回家好好研究。

8) 要養成讀書的好習慣,提倡積極思考,反對不求甚解,囫圇吞棗。

9) 讀書不能囫圇吞棗,要讀到內涵,讀到中心才能讀好。

10) 行為主義的交替反應之説便用以補救這種囫圇吞棗之弊。

囫圇吞棗的典故: 篇二

有個青年人買了一堆水果,有梨兒,也有棗兒,坐在路邊上吃。有個老頭兒看見了,對他説:“小夥子,梨兒可不能多吃呀。這玩意兒對牙齒雖然有好處,可是多吃了會傷脾[pí]。”青年人就問:“那麼棗兒呢?”老頭兒説:“棗兒倒是補脾的,可惜傷牙齒,也不能多吃。”青年人看看梨兒,又看看棗兒,想了一會兒,説:“那好辦,我吃梨兒就光用牙齒嚼,不嚥到肚子裏去。那棗兒麼,我就把它整個兒吞下去,不用牙齒嚼它。”他拿起一個棗兒放在嘴裏,伸直了脖子吞了下去。他沒想到,囫圇的棗兒到了肚子裏不會消化,對脾當然也不會有什麼好處。

囫圇吞棗的意思及成語故事 篇三

【成語】:

囫圇吞棗

【拼音】:

[ hú lún tūn zǎo]

【解釋】:

把棗整個嚥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籠統地接受。

【出處】:

宋代的朱熹《答許順之書》:“今動不動便先説個本末精初無二致,正是鶻侖(囫圇)吞棗。”

【舉例造句】:

今天心煩意亂,靜不下心看書後半部分不能細細看下去了,囫圇吞棗竟有收穫。

【成語典故】:

相傳,古時候有個老先生,身邊教了很多學生。一天課餘時間,學生們拿出新鮮的梨子

和大棗吃了起來。這時,先生家裏來了一位客人。這位客人是個醫生。他看到學生們都 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棗,就勸他們説:“雖然梨子有益於嗓子,但吃多了卻會傷脾;大棗是有益於脾,可是吃多了就會損壞嗓子。”聽了這位客人的話,一個愚鈍的學生想了很久才説:“那我吃梨的時候光嚼不嚥下去,這樣就不能傷我的脾了;吃棗就整個兒吞下去而不嚼,也就傷不了我的嗓子了。”客人説:“唉,真沒辦法,你整個兒一個囫圇吞棗呀!”

囫圇吞棗成語造句 篇四

1、讀書就像品茶一樣,囫圇吞棗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細細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樂趣。

2、學習中的大忌是囫圇吞棗;讀書中的小忌是走馬觀花。

3、我們要細心體會課文的意思,不能囫圇吞棗。

4、張老師告訴我們,學習上不要囫圇吞棗,生吞活剝別人的理論。

5、讀書,學習要善於思考,囫圇吞棗會收效甚微,是一種不良習慣。

6、一次專心學習勝過百次囫圇吞棗;一次深思熟慮勝過百次輕率行動;一次真誠相助勝過百次憐憫同情;一次見義勇為勝過百次豪言壯語!

7、學習不認真,貪多求快,囫圇吞棗,一知半解,這是一種要不得的學習態度。

8、讀叔本華的書,我們不能囫圇吞棗,要含英咀華。

9、讀書不能囫圇吞棗,而要從中吸取自己需要的東西。

10、學習中的大忌是囫圇吞棗;讀書中的是走馬觀花。

11、囫圇吞棗,食而不知其味;一目十行,雖看不知精神。

12、他看書一目十行,囫圇吞棗,書雖看了很多,但收穫很小。

13、生活壓力大,鮮棗來幫忙;囫圇吞棗引腹脹,細嚼慢嚥幫減壓,空腹睡前易燒心,加餐用來效果佳,鮮棗亦防膽結石,注意飲食用處廣!

囫圇吞棗的近義詞/反義詞如下: 篇五

近義詞:鶻崙吞棗、走馬觀花、生搬硬套、一知半解、生吞活剝、不求甚解

反義詞: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貫通融會、含英咀華、細嚼慢嚥、窮原竟委、尋根究底

囫圇吞棗的漢語詞典解釋: 篇六

把棗子整個吞下。多比喻在學習上不作分析、選擇,籠統地加以接受。

●元吳昌齡《二郎收豬八戒》第一摺:「我見你須臾下禮有蹺蹊,我這裏囫圇吞個棗不知酸淡。」

●茅盾《夜讀偶記·理想和現實》:「缺乏辨別力的青年,囫圇吞棗地讀了《紅樓夢》,的確會產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情緒。」

用囫圇吞棗造句: 篇七

1) 我們要認真理解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切勿囫圇吞棗。

2) 他只是把這首詩囫圇吞棗地背下來了,至於什麼意思一點兒也不清楚。

3) 理解膚淺是因為看書時囫圇吞棗,所以我們要認真讀書,反覆思考。

4) 不懂得問題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圇吞棗。

5) 水子回到家,將布克寫給自己的信囫圇吞棗地看了。

6) 不懂的問題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圇吞棗。

7) 培訓講課有點粗糙,囫圇吞棗,還得回家好好研究。

8) 要養成讀書的好習慣,提倡積極思考,反對不求甚解,囫圇吞棗。

9) 讀書不能囫圇吞棗,要讀到內涵,讀到中心才能讀好。

10) 行為主義的交替反應之説便用以補救這種囫圇吞棗之弊。

猜你感興趣:

囫圇吞棗成語解析 篇八

【注音】hú lún tūn zǎo

【典故】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侖吞個棗。 宋·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

【解釋】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嚥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讀書不認真

【結構】偏正式

【相近詞】不求甚解、生吞活剝

【相反詞】含英咀華、細嚼慢嚥、融會貫通

【同韻詞】闔門卻掃、兔子不吃窩邊草、針頭線腦、擇地而蹈、望梅閣老、張皇幽眇、不知顛倒、食不念飽、捶胸頓腳、斂手束腳、......

【年代】古代

【燈謎】吃棗子不吐核

【邂逅語】吃棗子不吐核

囫圇吞棗出處 篇九

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侖吞個棗。 宋·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