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古代文化常識多篇【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8W

古代文化常識多篇【多篇】

中國古代文化小常識 篇一

【愚】謙稱自己不聰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輕的人稱自己;愚見,稱自己的見解。也可單獨用“愚”謙稱自己。

【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如鄙人,謙稱自己;鄙意,謙稱自己的意見;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

【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謙稱自己;敝姓,謙稱自己的姓;敝處,謙稱自己的房屋、處所;敝校:謙稱自己所在的學校。

【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

【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

【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請求別人。如敢問,用於問對方問題;敢請,用於請求對方做某事;敢煩,用於麻煩對方做某事。

【拙】用於對別人趁自己的東西。如拙筆,謙稱自己的文字或書畫;拙著、拙作,謙稱自己的文章;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拙荊、賤內、內人:稱自己的妻子。

【小】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間的謙稱自己;小兒:謙稱自己的兒子;小女:謙稱自己的女兒;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稱;小子: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小可(多見於早期白話):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店:謙稱自己的商店。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沒有才智的)、不肖(沒有出息的),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家】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常用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尊、家嚴、家君:稱父親;家母、家慈:稱母親;家兄:稱兄長;家姐:稱姐姐;家叔:稱叔叔,等等。

【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稱弟弟;舍妹:稱妹妹;舍侄:稱侄子;舍親:稱親戚。

【老】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用於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事物。如老粗:謙稱自己沒有文化;老臉: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婦女謙稱自己;老和尚自稱老衲;老官員自稱老臣。

(2) 其他自謙詞有: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朕(我,我的,從秦始皇開始專座皇帝自稱)、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女子自稱妾;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犬子、犬女:稱自己的兒女;笨鳥先飛: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後,比別人先行一步;拋磚引玉:謙稱用自己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見,等等。

古代敬辭

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中國是文明禮儀之邦,自古以來使用的敬辭很多。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仁等。令,意思是美好的,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令媛(對方的女兒)、令侄(尊稱對方的侄子)、令親(尊稱對方的親戚)。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曆為乾隆皇帝。

(8)對尊師長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執事(稱對方手下以代對方)等。

(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

(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羣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中國古代文化小常識 篇二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宋人抽出《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間,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四書”之名由此而定。此後,“四書”始終是我國封建社會正統教育的必讀書和科舉取士的初級標準書。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五部儒家經典的簡稱,始稱於漢武帝時。其中存有中國古代豐富的歷史資料,是封建時代教育的必讀教科書,並被統治階級作為宣傳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論依據。

【六經】指的是六部儒家經典,即在“五經”外,另加《樂經》。也有稱“六經”為“六藝”的,韓愈《師説》中的“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即“六經”。

十三經】十三部儒家經典。漢代開始,把《詩》《書》《禮》《易》《春秋》稱為“五經”。唐代把“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公羊傳》《轂樑傳》《左傳》),連同《易》《書》《詩》稱為“九經”。至唐文宗刻石經,將《孝經》《論語》《爾雅》列入經部,則為“十二經”。宋代又將《孟子》提升為經,故有“十三經”之稱。

【三字經】舊時廣泛使用的蒙學課本。相傳為宋代王應麟撰,明清學者陸續增補,至清初的本子為一千一百四十字。內容從闡述教育的重要性開始,進而依次講述名物常識、經書子書、歷史知識及古人勤學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韻語,便於兒童誦讀。句法靈活豐富,語言通俗易懂。自編成後廣為流傳,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舊時廣泛使用的蒙學課本。南朝梁代周興嗣編,梁武帝大同年間編成。全書將一千個字,編為四字一句的韻語,介紹有關自然、社會、歷史、倫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識,基本上無重複的字。自隋代開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廣泛用作兒童識字課本。宋代以後,有種種續編和改編本,但都沒有舊本流傳得廣泛、長久。

【千家詩】舊時蒙學讀物。有《新鐫五言幹家詩》《重訂千家詩》兩種,前者題王相選注,後者題謝枋得選、王相注,所選均七言詩。兩種選本都分絕句、律詩兩部分,大都為唐、五代、宋作品,宋詩尤多。因入選之詩淺近易解,所以流傳較廣。

【唐詩三百首】詩歌總集。清代乾隆年間蘅塘退士孫洙編,實選唐詩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及樂府諸體排列。選編的原意,本作為家塾課本。所選詩作大都藝術性較高,便於吟誦,是流傳最廣的唐詩選本。

【文選】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南朝梁蕭統(昭明太子)編選,世稱《昭明文選》。選錄自先秦至樑的詩文辭賦,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餘篇,分三十八類。選者注意到文學與其他類型著作的區分,故不選經子,史書也僅取論贊,入選作品大多為駢文。該書是研究樑以前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古文觀止】清代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叔侄二人編選的一部歷代文章總集,共十二卷。全書收錄自東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為序排列。選文多慷慨悲憤之作,語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簡要評註,頗有見解。是清代以後流傳最廣、影響較大的古文選本。

【古文辭類纂】清代姚鼐編的各類文章總集。全書七十五卷,選錄戰國至清代的古文,依文體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説、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記、箴銘、頌讚、辭賦、哀祭等十三類。所選作品主要是《戰國策》、《史記》、兩漢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歸有光、清代方苞、劉大櫆等的古文。書首有序目,略述各類文體的特點、源流及其義例。

【二十四史】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被稱為“正史”,清代乾隆年間編定。全書總計三幹二百二十九卷,記載了從黃帝到明末共四千餘年的史事,是史學研究的重要資料,也常以之代稱中國歷史。其中《史記》是通史,其餘的都是斷代史。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原名《太史公書》,東漢以後始稱《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全書一百三十篇,計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記載自黃帝至漢武帝時期共約三千年的歷史。該書取材頗富,作者曾廣泛查閲並實地調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筆優美生動,結構嚴謹,被奉為封建時代歷史著作的典範,在我國史學史和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創的紀傳體例為歷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撰,全書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鑑》。該書取材廣泛,除歷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實錄、譜牒、行狀、文集等三百餘種。剪裁精審,嚴謹清晰,功力極深,是一部對後代產生很深影響的編年體通史。

【太平廣記】著名類書,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編輯。因成書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故名。全書五百卷,另目錄十卷,按題材性質分九十二大類,一百五十餘小類,收錄上迄先秦兩漢,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約七千則。採錄漢代至宋初的小説、筆記、稗史等五百餘種,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説資料。

【詩文集的命名方式】古人為詩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淵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維)、《杜工部集》(杜甫)。

(3)以諡號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歐陽文忠公集》(歐陽修)。

(4)以書齋命名。如《七錄齋集》(張溥)、《飲冰室合集》(梁啟超)、《惜抱軒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號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蘇東坡全集》、《稼軒長短句》(辛棄疾)、《徐霞客遊記》(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賈長沙集》(賈誼)、《長江集》(賈島)、《夢溪筆談》(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如《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東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號命名。如《白氏長慶集》(白居易)、《嘉祜集》(蘇洵)。

【史書編寫方式】分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三種。

(1)紀傳體是以人物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由司馬遷首創。《二十四史》全是紀傳體。

(2)編年體是按年月日先後順序來記述史實的史書體裁,如《左傳》、《資治通鑑》。

(3)紀事本末體是以歷史事件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這種體裁在南宋時才出現,如《通鑑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

Tags:多篇 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