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赤壁賦》説課稿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W

《赤壁賦》説課稿精品多篇

《赤壁賦》説課稿 篇一

教學目的:

1、瞭解“賦”的有關特點。

2、誦讀、品味、鑑賞課文精美的語言。

3、理解文中體現出的哲理。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敍議結合的寫作手法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2、體會課文情、景、理交融的特點是本課教學難點;

教學安排:兩課時

教學方法:誦讀法、點撥法結合學生的自主討論。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我們剛剛學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後人稱他的這幅作品是“天下第一行書”,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作品《祭侄文稿》被後人稱為“天下第二行書”,我們今天要接觸的這位文學大家蘇東坡他一樣是一位大書法家,他的《寒食帖》被後人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今天我們就要回溯到千年之前,回溯到黃州赤壁的那一個月夜,去走近這位宋代的大文豪。

二、“賦”的知識。

賦,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重要文體,雖然對於現代人來説,其遠不及詩詞、散文、小説那樣膾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別在漢唐時詩與賦往往並舉連稱。

“賦”字用為文體的第一人應推司馬遷。他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稱為“賦”,這個賦就是最早的“騷體賦”。真正把自己作品稱為賦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馬相如,漢代也是“賦”這一問題最興盛的時期,這時的賦多用於歌功頌德,排比鋪張因此被稱為“大賦”,代表作品有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賈誼的《鵬鳥賦》、張衡的《二京賦》。而後,到西漢末年,文人們就常以“賦”名篇自己的作品了。由於這種歌功頌德的作品出現久了就失去了現實意義和藝術價值,因此就出現了抒情小賦如三國是曹植的《洛神賦》。發展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又出現了駢賦、律賦,其特點是通篇基本對仗,並且講究聲律、江淹的《別賦》、向秀《思舊賦》就是其中的代表。賦發展到唐代,在韓愈、柳宗元古文運動的影響下。又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於是“文賦”出現了。

文賦不講究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運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赤壁賦》就是一篇文賦。

三、作者瞭解。

在前面的課文學習中,我們明確了要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應該結合作者的生命體驗。

那麼關於蘇東坡的生平大家都知道哪些?

明確:蘇軾生於宋仁宗景佑三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的家庭富有文學傳統,祖父蘇序好讀書,善作詩。父親蘇洵是古文名家,曾對蘇軾和其弟蘇轍悉心指導。母親程氏有知識且深明大義,曾為幼年的蘇軾講述《後漢書·範滂傳》,以古代志士的事蹟勉勵兒子砥礪名節。當蘇軾21歲出蜀進京時,他的學識修養已經相當成熟了。

蘇軾學識淵博,思想通達,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圍中如魚得水。蘇軾不僅對儒、道、釋三種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認為它們本來就是相通的。這種以儒學體系為根本而浸染釋、道的思想是蘇軾人生觀的哲學基礎。

蘇軾22歲中進士,26歲又中制科優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後奮厲有用世之志。他為人坦蕩,講究風節,有志於改革朝政且勇於進言。由於注重政策的實際效果,他在王安石厲行新法時持反對態度,當司馬光廢除新法時又持不同意見,結果多次受到排斥打擊。他在外任時勤於政事,盡力為地方上多做實事。他先後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滅蝗救災,抗洪築堤,政績卓著。甚至在貶到惠州後,他還捐助修橋二座。只要環境允許,蘇軾總是盡力有所作為。然而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屢遭貶謫,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幹。他44歲時遭遇“烏台詩案”(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七月,蘇軾在湖州任上以詩文訕謗新政的罪名被拘捕,押至汴京後關在御史獄中,至十二月底方結案出獄貶往黃州。因漢代的御史府樹上多烏鴉,御史府又稱“烏台”,故人們把蘇軾的這場文字獄稱為“烏台詩案”。)險遭不測。晚年更被一貶再貶,直到荒遠的海南,食芋飲水,與黎族人民一起過著艱苦的生活。蘇軾對苦難幷非麻木不仁,對加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以一種全新的人生態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越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做到了蔑視醜惡,消解痛苦這種執著於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範式藴含著堅定、沉著、樂觀、曠達的精神,因而蘇軾在逆境中照樣能保持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創作活力。

蘇軾平生受到兩次嚴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歲那年因“烏台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歲時被貶往惠州,62歲時貶至儋州,到65歲才遇赦北歸,前後在貶所六年。蘇軾去世前自題畫像説:“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就其政治事業而言,這話當然是自嘲。但對文學家的蘇軾來説,他的蓋世功業確實是在屢遭貶逐的逆境中建立的。雖説蘇軾早就名震文壇,貶至黃州後且因畏禍而不敢多寫詩文,但黃州時期仍是他創作中的一個高峯。散文如前、後《赤壁賦》,詩如《寒食雨二首》,詞如《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都創作於此時。蘇軾被貶至惠州、儋州時,已是飽經憂患的垂暮之人,但創作激情仍未衰退,而且在藝術上進入了精深華妙的新境界。貶謫生涯使蘇軾更深刻地理解了社會和人生,也使他的創作更深刻地表現出內心的情感波瀾。在宋代就有人認為貶至海南幷不是蘇軾的不幸,逆境是時代對這位文學天才的玉成。

四、課文分析。

1、整體感知。

《赤壁賦》便創作於蘇東坡被貶到黃州的這一段時間裏。黃州就是現在的湖北黃岡,這個赤壁很顯然也不是孫劉大敗曹操的地方,叫赤壁的地方全國有很多,我們福州永泰也有一個。而文中的赤壁是黃州的一處名勝,只是蘇軾觸景生情,借題發揮了。

“情景理”相交融是蘇東坡文章的一大特點。本文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本文一共五段,哪些是寫景?哪些是抒情?哪些是闡明道理的呢?

明確:第一段抒情,二、三段抒情,第四段明理,第五段也是抒情。

因為出遊,因此在山水之間感歎到人的渺小,也因此發現在時間面前,人又是多麼的無力,於是發出了天地間萬物“變”與“不變”的感歎,這便是《赤壁賦》行文的脈絡。

2、課文分析。

誦讀第一段。

讓學生按句疏通課文,老師重點點評。

提問:第一段中蘇軾寫了什麼?

明確:月夜泛舟,飲酒賦詩,景美人喜,飄然欲仙。

提問:應該説賦的特點在這一段中最能夠得以表現,大家能不能結合課文説明一下。

明確:對偶“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押韻“an”

描寫夜遊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芙的夜景中。主客秋夜盪舟,把酒誦詩。置身於如此良展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誦讀第二段。

讓學生按句疏通課文,老師重點點評。

提問:第二段中蘇軾寫了什麼?

明確:主人與客人觸景生情,放歌吹簫,由樂轉哀。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回顧知識。

學生齊讀《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飲酒吟詩,欣賞朦朧而美麗的夜景,並由此抒發了心靈的快感:羽化而登仙。正當蘇軾快樂的敲着船舷哼着歌的時候,猶可人吹簫應和,簫聲的悲涼產生了巨大的感染力: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是文章的氣氛陡然從歡快轉向悲涼。

二、課文分析。

誦讀第三段。

在解讀中穿插文言知識的講解。

提問:為什麼客人的簫聲如此悲涼?蘇軾正襟危坐的問客人,何為其然也?客人有沒有正面的回答?

明確:沒有。

提問:客人對這個問題從何説起?

明確:曹操。

客人用了兩個反問句,①曹孟德之詩(帶過《短歌行》中心);②曹操受困之地(回顧赤壁之戰的歷史)。接着客人繼續描述了戰場得勝的曹操,他氣勢如虹(“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風采照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氣勢之大,風貌之勝,把曹操不可一世的驕縱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在極力渲染曹操不可戰勝的赫赫聲勢之後,最後説了一句“而今安在哉?”不論是作為文學家的曹操,還是馳騁疆場的軍事家,治國安邦的政治家,如今卻還是灰飛煙滅了,一樣被“大浪淘盡”。梟雄尚且如此,而默默無聞的平庸之輩呢?課文中是怎麼説的?

明確:“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小人物就更加卑微了。

於是客人就悲哀起自己人生的短暫,羨慕起滔滔不絕的長江水。“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再於是,客人就有了“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的理想。但是,這個理想是虛幻的、不切實際的,客人很快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講到這裏,大家就知道簫聲之所以悲涼的原因了。

討論:客人為什麼會在遊覽中突然感受到這種人生的沉重,生命的短暫?

明確:1、生命是一道無解的命題,從來就沒有人知道自己生前如何,死後又如何,所以在生命面前,無論偉人還是平民都是一樣的平等、一樣的無知。所以,在一個人類窮盡數百代人的時間仍無法解答的一個關乎自身的命題面前,人們通常會感到自己的無力,於是陷入悲哀。2、自然是怎樣的一個地方?人類出於自然,最後也將歸於自然,在出而未歸的這一段時間裏,自然就成為人們寄託心靈、放鬆心情的所在。自然的力量是無窮的,當人們看到屹立千年不動的高山,看到奔流千年不息的河流,在這種廣闊深邃的景象面前,不自覺地就會進行自身與自然的對比,就想大家在海邊看海的感受一樣,一比之下,懸殊立現。一個人怎麼比得過自然呢?於是就有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樣的感慨。

誦讀第四段。

在解讀中穿插文言知識的講解。

對於客人的“一哀一羨”蘇子是怎樣表態的?蘇軾有沒有一上來就表態呢?

明確:沒有。

蘇軾和客人一樣,用問句來回答——“客亦知夫水與月乎?”他問客人瞭解水和月嗎?

提問:蘇東坡對水和月的理解是什麼樣的?

明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水象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際上不曾流去;月亮時圓缺,但它始終沒有消損和增長。蘇子借眼前的水和月發端,然後從水的奔流、月的盈虛中看出:從變的方面來看,世界何曾有一分一秒的靜止?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麼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不變的方面來看,江水依然、明月猶在。從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麼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變的只是現象,本質是不變的。於是,我們又羨慕什麼呢?

蘇東坡借山水為喻,我們還可以做這樣的解釋:就個人生命現象而言,生老病死,固然有限;但就大我生命本體而言,可以借子子孫孫永無盡期。而立功立德,猶可使生命永垂不朽。這樣看來,猶有什麼好羨慕長江的無窮的呢?

在接下來,從這種變與不變的哲理中,蘇軾從人生轉向自然。

天地萬物都有主宰,假如不屬於我的東西,即使一絲一毫我們也拿不走。指出了真正的豁達之士,對於世俗的一切要有全舍全棄的容量。

提問:那麼什麼東西才是我們的呢?

明確:“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自然界的聲音與色彩才是我們賞心悦目,頤養性情的無窮寶藏。

這就是蘇東坡對客人回答“一哀一羨”的看法。在蘇東坡的那首《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就會明白,客人人生渺小的思想其實也是蘇軾思想中一直盤桓不去的陰影,“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對於封建社會中的文人們來説,當他們政治上失意或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人生短暫的苦悶與迷惘。在“烏台詩案”中的蘇軾也一樣。這最後的説理,一方面替客人排解憂愁,另一方面表現了他的豁達的宇宙觀與人生觀。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蘇軾一貶再貶,仕途坎坷,卻還能佳作倍出成為有宋一代最光輝的文學家的原因了。

最後“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客人轉悲為喜,重新把酒言歡,在小船中睡着了。全文一氣呵成,“情”“景”“理”和諧交融。

三、總結。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侷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着宋代的文化精神。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範式:進退自如,寵辱不驚。其次,蘇軾的審美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範式。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的存在。蘇軾十分重視發現和培養文學人材。當時就有許多青年作家圍繞在他周圍,其中成就較大的有黃庭堅、張耒、晁錯之、秦觀四人,合稱“蘇門四學士”。再加上陳師道和李廌,又合稱“蘇門六君子”。蘇軾的作品在當時就馳名遐邇,在遼國、高麗等地都廣受歡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蘇軾作品的流傳,但是禁愈嚴而傳愈廣,以後歷代翻刻不絕。蘇軾還以和藹或親、幽默機智的形象留存在後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遊蹤,他在生活中的各種發明都是後人喜愛的話題。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後人廣泛喜愛的程度而言,蘇軾是無與倫比的。

《赤壁賦》説課稿 篇二

一、説教材地位和作用

《赤壁賦》是必修二第一單元中的一篇,和《聽聽那冷雨》《再別康橋》共同構成了“山水神韻”這一模塊。

《赤壁賦》是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並茂。正如餘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説,《赤壁賦》乃中國文人的通用電碼,是一篇難得、有味的經典美文。

而處於這個階段的學生都渴望長大,但在人生道路中總會有挫敗感,難以釋懷,心中充滿了迷茫。學習蘇軾面對挫折的那種坦然、達觀的態度,將對學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啟發意義。以《赤壁賦》為載體,可培養學生的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幫助他們快速成長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與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二、説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整體把握文本內容以及瞭解賦的相關知識。

(2)反覆體味文中優美的語言,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知人論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複雜感情和深刻內涵。

(3)瞭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説重點難點

《赤壁賦》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合的典範,在準確把握文言現象,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文章的鑑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探討如何將景、情、理緊密結合是教學難點。

四、説教法

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閲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閲讀的促進者。”“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閲讀。”因此,這一堂課,在教法上我採用涵詠法、美讀法(體驗性默讀、多形式朗讀等)、講解法,引導學生自主閲讀課文。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五、説學法

我設計了朗讀法、欣賞法、討論法、總結法等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品析作品的語言,體會優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 達到鑑賞抒情的散文的目標。依據是新課標在必修課“閲讀與鑑賞”方面,建議“發展獨立閲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閲讀”。

六、説教學過程

1、導入

散文家餘秋雨説:“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落在了這山重水複、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因為文人墨客往往會在跋涉千山萬水時,感慨歷史人生。大文豪蘇軾似乎對赤壁情有獨鍾,在貶謫黃州期間兩次登臨便寫下了“兩賦一詞”。“創作就是傾訴,閲讀就是傾聽”,讓我們通過美讀和感悟來聆聽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所寄託的心聲。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好的導入,能營造良好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濃厚的興趣,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

2、基礎落實(10分鐘)

結合上節預習學案,展示成果。教師作評。由於是文言,基礎知識不可忽視。

3、自讀課文,理清思路。學生用關鍵詞概括,展示。(重點)(15分鐘)

月夜泛舟——嗚咽簫聲——客訴悲情——水月做比——醉卧舟中

然後,在此基礎上,繼續讀課文,揣摩詞人情感變化。方法點撥:抓關鍵詞,關鍵句。

如:第一段寫景,感受“浩浩……”。二段關鍵詞“樂甚”寫出夜晚泛舟之樂。第三段“愀然”寫出聽蕭之悲。

4、深入思考:作者如何將景、情、理緊密結合? (難點)(20分鐘)

小組合作討論,代表發言。點撥:由景而生樂情,樂極而生悲,由悲而生理。最後豁達胸襟的展示,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鬥爭的縮影。周國平説:“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於一切禍福之上的豁達胸懷!”

再此基礎,順水推舟。設計問題:如何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依據:讓學生更深刻理解全文,幫助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暢所欲言,此環節鼓勵學生大膽發言,但須言之成理,有據可依,節儘量避免消極、積極的無謂爭論,教師作結。

5、以“我讀蘇軾”為話題寫一篇500字小作文。

七。結束

板書設計:

赤壁賦

蘇軾

月夜泛舟 泛舟之樂

嗚咽簫聲 簫聲之悲

客訴悲情 失意之苦

水月做比 隨緣而安

醉卧舟中 歸於曠達

《赤壁賦》説課稿 篇三

一、説設計理念:

新大綱既肯定了語文的工具性,也明確了語文的人文性。因而古代散文的教學要注重積累、誦讀、感悟和薰陶,使學生在積累相應文言知識的基礎上接受古代名篇全方位的感染,提升學生的感悟品質和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

二、説教材理解:

《赤壁賦》這篇課文是蘇教版高一年級 ,這篇文章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弔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出哲理的意藴。文章以蘇子與客“泛舟赤壁”寫起,先後展示了客人們遊賞盡興而“扣舷高歌、以洞簫而和”,客人關於“宇宙永恆而人生短暫”的悲觀失落的感受以及蘇子對同一哲學命題的樂觀豁達的看法,文章最後收於賓主盡歡“不知東方之既白”的暢達痛快之中。行文“如行雲流水,文理自然,姿態橫生”。這樣的文章讓人不忍釋手,讀之遍覺“天高地闊,灑脱曠達”;讀之便覺有文化的精靈在不知不覺間便潛入到人內心最柔軟最深刻的去處。 讀罷能使人頓覺對人生對世界對宇宙對得失對愛憎對順達對逆境有了更深刻更坦蕩的認知。

三、説目標設置:

1、知識目標

(1)重點字詞梳理

(2)瞭解文體特點

(3)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能力目標

⑴理解文本內容,感受其情其景。

⑵把握優美意境,理解深邃命題。

⑶美讀賞鑑結合,追思文豪風采。

3、情感目標

用辨證的思想看待生活,培養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4、教學重點

⑴理解積累文言知識

⑵理解作品中包含的複雜情感和深刻內涵,

⑶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提高人生境界。

教學課時:三課時

四、説學生學情:

高一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在國中的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知識,所以通過自己的積極思維,再加上和其他同學的相互探討,關鍵時刻老師的及時援手,他們具備讀出這篇文章的精妙處的基礎和能力;但另一方面這篇文章學生能感覺到美但到底因何而美卻不一定感覺清晰,並且這篇文章所表達的這種哲學思索對於相對單純的高一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甚至在少數同學的心中還會激起相反的看法。這是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意的一個問題。

五、説教法學法:

充分預習-多遍誦讀-分組討論-自主探究-發散思維-讀寫結合

多遍誦讀可以使學生對文章的感受不斷深化細化,分組討論自主探究體現學生的合作,以學生來帶動學生,使大家共同進步,發散思維訓練學生良好靈動的思維品質,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以寫帶讀,是一種雙贏的訓練方式。

教師的意義在密切關注,必要的時候予以關鍵的引導,導演學生活動,使每個個體的學生都能在整體提升的基礎上有自己的發展。

六、説教學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內容

完成知識目標

1重點字詞梳理、

2瞭解文體特點、

3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師生合作研討為輔

相關資料鏈接:

1、瞭解作者

2、烏台詩案

3、本文寫作背景

4、關於賦的特點

以上資料以教學案的形式提供給學生,學生自己閲讀了解,把握文本外的知識或和文本有關的表層知識,這些準備工作使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文章。

5、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並歸納文章的字詞,落實文言知識積累目標。

6、訓練誦讀 注意讀音、節奏 ,以讀來帶動知識積累,培養對文章的初步感覺。

7、合作探究,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完成文言知識體系的構建。

⑴對照註釋疏通課文大意,找出不理解的詞句商量解決。

⑵ 翻譯重點語句,注意詞句的特殊用法

8、課堂檢測,鞏固落實。

一)、一詞多義、重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

二)、翻譯重點句子

9、板書安排:板書重點文言知識,形成知識體系

第二課時內容

完成能力目標1理解文本內容,感受其情其景、2把握優美意境,理解深邃命題和情感目標

1、導入 以對蘇東坡的評價導入,他既是少有的大才子,又是眾名家公認為擁有最完美人格的中國文人。他是偉大的,也是可愛的。

2、整體感知

讓學生整體誦讀一遍,在讀的時候展開思考,考慮問題,在尊重學生閲讀接受的客觀過程的基礎上整體感知,把握文章“寫了什麼“的基礎上完成理解文本內容,感受其情其景的目標

A、以段落為單位用簡潔的文字概括各段寫了怎樣的場景?

B、每個場景中所傳達出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學生討論回答後形成板書:

場景 情感基調

一、泛舟赤壁圖 樂

二、悲歌吹簫圖 悲

三、客發悲慨圖 戚

四、蘇子勸慰圖 樂

五、賓主盡歡圖 喜

3、深入研討,該環節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解決“為什麼,怎麼樣”的問題,帶動學生對文章的深入具體理解和把握意境。

文章所展示的五幅場景體現出情感呈現“樂——悲——戚——樂——喜”的起伏變化,再讀課文,探究為什麼樂?——為什麼轉悲?——為什麼戚然?——為什麼又轉樂——為什麼喜?

學生再讀課文,然後分小組討論合作,完成把握優美意境,深入理解情感的任務。

問題總結:各小組選中心發言人發言總結。

一樂為美景良時遊賞之樂: 眼前風月水 柔和之美

二悲為君主遺忘不遇而悲:

三戚為功業成空人生短暫而戚: 歷史風月水 蒼涼之美

四樂為樂觀曠達擁抱自然之樂: 哲理風月水 達觀之美

五喜為盡洗愁情縱情歡樂之樂: 眼前風月水 自然之美

文章中情感的變化是和“風、水、月”的意象緊密相連

在具體感受意境的基礎上把文章的意境濃縮為“風月水”的特定內涵。

4、探究發散:

⑴對於客人的這種“宇宙永恆而人生短暫”的悲觀的看法和蘇軾對同一問題的樂觀達觀的看法你是怎樣認識的?(此問題在於引導學生自己的思考,來加深對文章的深意的理解,對蘇軾思想的豁達達觀的進一步理解。談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認識到蘇軾的觀點緣於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即可。並且也可打開思維,錘鍊自己的思想。

⑵文中的主客對答是真的在蘇東坡和客人之間發生的一場談話嗎?

以上問題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討論,交流、彙總。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備註:( 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之所以採用這種形式,一則主客問答形式是賦體傳統的形式,二則好似此蘇與彼蘇在意氣相鬥相合、自説自話,正是如此,被排擠、遭貶謫的心中鬱結苦悶,就在這輕鬆的對答中得以消解緩釋。這其實是作者一種心理調適,人生的痛苦經過哲學命理的達觀而被超越。)

5、課堂總結:明確強調本文情景理相融合的優美深邃的意境。

6、三讀課文,結束本課時學習。

第三課時內容

完成目標3美讀賞鑑結合,追思文豪風采

1、美文美讀,齊讀課文一遍,找出每段中比較有感覺比較喜歡的句子來加以賞析評價。

教師點撥:賞析評價語言的方法。

(可以注意從外在形式和表達意境兩個方面入手)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然後發言總結。

示例:對“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賞析文字。

這兩句寫水面上清朗靜美的特點,用“清、徐來”寫出風的清新柔和,用“不興”傳達水面波瀾不起,坦蕩無垠的特點。

2、神往心知 再讀課文,立足原文,發揮聯想和想象,抓住一些關鍵場景,把“泛舟赤壁圖”以散文的優美細膩筆觸表現出來。注意描寫的技巧(寫景和寫人),把當年的大文豪的風采展示出來。突出環境、人物活動來再現當年赤壁遊賞的樂趣。

教師點撥描寫的技巧

(寫景要注意空間的變化、遠近的安排、感覺的轉換、細節的安排、動詞形容詞的選擇、實寫虛寫的安排等;而寫人則要注意運用動作、肖像、語言、神態、心理、環境的襯托等。)

3、交流展示:讓幾個同學讀一下自己小創作。

結語:《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緻,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於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4、課下作業,再讀《赤壁賦》,結合相關資料鏈接,自己深入思考感受,完成小文章《跨越時空的紀念——説蘇軾》

相關資料鏈接:

餘秋雨 《蘇東坡突圍》略

林語堂 《蘇東坡傳》略

蘇軾與《前赤壁賦》略

從《愚溪詩序》、《赤壁賦》中看柳宗元和蘇軾略

對蘇軾和《前赤壁賦》的一些認識和理解略

七、説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板書 略

第二課時板書:

場景 情感基調 核心意象

一、泛舟赤壁圖 樂

二、悲歌吹蕭圖 悲

三、客發悲慨圖 戚 風水月

四、蘇子勸慰圖 樂

五、賓主盡歡圖 喜

第三課時板書:略

《赤壁賦》説課稿 篇四

教學目標

1.學習重要的實詞和虛詞,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品鑑技巧之美。

3.體會作者投身自然並從中尋找到精神慰藉,進而擺脱現世苦難的旨趣。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以蘇軾《自題金山畫像》引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

赤壁賦的寫作正是在蘇軾第一處貶所——黃州,此時他45歲。三年前,1079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變法派、實權派李定等從詩作中斷章取義,摘出一些諷刺性詩句,以便掃除舊黨,送御史台,即“烏台”受審,所以這個案子叫“烏台詩案”,蘇軾在獄中待了四個多月,後被貶黃州擔任團練副使,相當於縣武裝部部長,還無權簽署公文,不準擅離此地,要知道他以前可是大學士、禮部尚書(相當於國務院禮賓司司長)啊,政治上的不幸卻成了文學上的大幸,四年的黃州生涯,他創作了66首詞,200多首詩,170多篇散文,尤為著名的是豪放派代表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散文代表作《前赤壁賦》、《後赤壁賦》。

作家作品: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是豪放派詞風的創始人。他和南宋辛棄疾同為豪放派詞人,並稱“蘇辛”;散文成就也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並稱“三蘇”;擅長行書、楷書,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

賦是一種文學體裁,漢代以後,演變為律賦、駢賦和文賦。律賦、駢賦注重對偶工整和平仄協調,押韻也很嚴格,而文賦則突破了聲律的種種限制,較多吸收了散文筆法,清新流暢。

二、讀課文,疏通字詞。

三、整體把握

第1段,寫夜遊赤壁的情景,表達遊賞之樂。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第3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歎。第4段,是蘇軾陳述見解,寬解對方。第5段,主客暢飲,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總體思想感情的變化可以濃縮為樂——樂極生悲——悲——悟——樂。

朗讀全文,把握語氣。

1段超然、歡快,2段前歡快,後悽清,3段讀出悲愴,4段雄辯的語氣,慷慨陳詞,5段喜悦超然。

四、文章第一段。

1、作者寫的是什麼內容?是什麼樣的景?看到這樣的景主客有了怎樣的心情?

景: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月出東山徘徊鬥牛水——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教師點撥:清風和明月交織,天光和水色相接,浩瀚蒼茫,寧靜朦朧,空明澄澈,遊者心懷灑脱,超然獨立,如同飛昇仙境,泛舟之樂,溢於言表。這段因景生情,融情入景。

文章首段描寫江上秋景,水、月、風為主要景物,也是全文的主體意象,空靈澄澈的美景,引出作者遺世獨立的遐想,這是因景生情。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幾句話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

一是在結構上引出了後文的“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對話的情節,二是為下文定下了得失兩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調, 並且與結尾相呼應。

朗讀體會。

五、第二段講析

1、“空明”與“流光”,一為月下之水,一為水上之光。歌詞也緊扣住水與月這兩個意象。

2、歌詞中的“美人”指代什麼?歌詞代表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美人是指君主或美好理想。

3、作者是如何描寫簫聲之悲的?

哀怨、思慕、啜泣、傾訴

藉助誇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簫那種嗚咽低迴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

朗讀體會。

六、學習第三段

1、客人因何而悲?

“客”之所以“悲”,在於觸景傷懷,有感於人生短暫。其中先發歷史興亡之感,再寫現實苦悶之悲。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這麼個“一世之雄”尚且隨着“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羨慕長江永恆,哀歎人生短暫,表現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對於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説,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茫之中。雖為客語,實際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極面。

通過“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由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

2、本段是如何巧妙運用主體意象的?

第二段中客的一番議論,以“羨長江之無窮”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長終”扣住月,以“託遺響於悲風”扣住風;於是,虛無消極的人生感歎,藉助於第一段中展現的具體、現實的自然形象表達了出來。

朗讀體會

板書

樂——樂極生悲——悲

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水——空明水——羨長江之無窮

月——月出東山徘徊鬥牛月——流光月——抱明月而長終

水——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風——託遺響於悲風

因景生情以歌抒情以景抒情

借物喻理(消極虛無)

現實中的“水月”——空靈之美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

哲理中的“水月”——睿智之理

第二課時

一、第三段補講:

1、聽本段朗讀。2:10——3:50、

2、本段是如何巧妙運用主體意象的?

第三段中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客的一番議論,以“羨長江之無窮”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長終”扣住月,以“託遺響於悲風”扣住風;於是,虛無消極的人生感歎,藉助具體、現實的自然形象表達了出來。(板書)

3、本段是怎樣將寫景、抒情、議論結合的?

通過“客曰”,“西望夏口”到“鬱乎蒼蒼”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以曹操和自身作對比);由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

板書:悲歎

水——羨長江之無窮

月——抱明月而長終

風——託遺響於悲風

以景抒情、借物喻理(消極虛無)

二、導入

餘秋雨的《山居筆記》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後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餘秋雨寫到(投影以下文字):

“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脱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這成熟,在課文當中體現得最充分的莫過於第四段主對客的一段勸慰,它體現了蘇軾獨有的人生觀。

三、研習第四段:

(齊讀)

1、針對客人人生無常的感慨,蘇子陳述己見以寬慰對方,他的觀點闡發分為哪兩步?他在論述時是怎樣運用“水”、“月”、“風”這三個主體意象的?本段表現了蘇軾什麼樣的人生態度?

(分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明確:第一步——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變;而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着哀歎人生的短促。以此類推,人生得意與失意,人的禍福、得失也不是固定不變的,現在得志的人將來也可能失意,這樣一想,快樂時不會忘形,痛苦時也不致失態。(蘇軾當然不懂得什麼是物質不滅定律,但這樣一説倒還挺吻合的,萬物最終歸於一種基本平衡)總之,以水與月為載體,深入淺出地説明了事物具有變與不變兩重性的道理。板書:變與不變

豁達的人生觀和宇宙觀。這種觀點,本質上就是莊子“萬物齊一”的思想,即齊得失,忘禍福,混貴賤,等賢愚,莊子的相對論並非科學,它是否定差別,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的。變換角度來“齊物”,本會致人至懷疑主義的怪圈,但蘇軾卻用得恰到好處。

第二步——以“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説明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的道理。在大自然中找到精神寄託。板書:可取和莫取

蘇軾的人生態度是豁達,樂觀,超脱,隨緣自適(隨遇而安),返歸自然的。

2、你知道蘇軾的人生觀受哪三家哲學的影響嗎?

除上面説到的莊子觀點外,佛家説與世無爭、隨緣,道家説要順其自然。所以,蘇軾用以自我解脱的藥方,主要是佛道兩家的哲學。佛道思想使他觀察問題時比較圓融通達,常能用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來解脱人生的憂患和苦惱;同時,原有的儒家思想又能使他堅持理想,堅持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赤壁賦創作於一場人生的大災難後,然而在人世的苦難和艱難的煉獄中,東坡卻獲得了一次完整意義上的脱胎換骨。這時獲得的樂是真正的樂。

讀結尾段。照應開頭,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由悲而喜,照應首段。

四、“客”是真實存在的嗎?本文多次寫到主客問答,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客,不確指某人,主客雙方,其實是作者為展開辯論而虛設的兩個思想對立方面,是作者內心矛盾鬥爭的獨白,客的苦悶就是蘇子的苦悶,問答的過程其實就是蘇軾自身思考、排遣苦悶的過程。最終主説服客,表明積極的一面戰勝了消極的一面,瀟灑達觀、返歸自然的情懷取代了政治上的失意,人生無常的苦悶。從結構上説,使情節波瀾起伏、搖曳多姿。

五、小結:景、情、理三者融為一體

文章首段描寫江上秋景,水、月、風為主要景物,也是全文的主體意象,空靈澄澈的美景,引出作者遺世獨立的遐想,這是因景生情。第三段中客的一番議論,扣住水、月、風表達虛無消極的人生感歎,這就是借物喻理。至第四段,蘇子反駁,以水與月譬喻,深入淺出地説明了事物具有變與不變兩重性的道理,再信手拈來,以“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全篇文章,議論賦予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內藴,寫景使哲理呈現了生動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內在脈絡,三者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呈現出理趣之美。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達到了寫景、抒情、説理的統一。與上文相同,是一篇寫出理趣的山水散文。

五、文言知識梳理

詞類活用: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使動用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意動用法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名詞作動詞

東望武昌——名作狀

特殊句式:

固一世之雄也——判斷句

何為其然也——倒裝句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被動句

通假字: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一詞多義:

望:七月既望(農曆每月十五)西望夏口(向遠處看)

長:抱明月而長終(永遠)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虛: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太空)盈虛者如彼(月缺)

然:其聲嗚嗚然(……的樣子,形容詞詞尾)何為其然也(這樣)

六、練習四

所謂“窮而後工”之“窮”,不單單指生活條件惡劣,貧困,仕途坎坷等物質的“窮”,更深的是指有志難酬,對國家命運的擔憂等心理上的“窮”。而所謂“工”的文學,都是能夠傳世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較高的文章。這些文章,幾乎都是作者經歷了艱難的人生之路後誕生的。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説(shuì)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報仁安書》

就如孟子所説;“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窮困是作家的不幸,卻是文學的萬幸。恰恰是因為“窮困”,才能激發人的心靈,激活人內在隱藏的潛能,從而爆發激昂悲慨的創作力,寫成千古傳頌的奇文。所以説“窮而後工,工源於窮。”

七、書目推薦:林語堂《蘇東坡傳》

餘秋雨《山居筆記蘇東坡突圍》

韓小惠《讀人記微笑着面對》

《康震評説蘇東坡》

板書:悟

水月——變與不變議論

可取和莫取

借物喻理形象抒情內涵

《赤壁賦》説課稿 篇五

一、説教材

大凡在寫景敍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哲理意藴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 “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並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弔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出哲理的意藴文章“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它是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是這篇文章的一個教學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鑑賞”二字,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大綱中 “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的這一要求

鑑於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瞭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二、説教法

根據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能夠誦讀一定量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奏富於變化,第一課時應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覆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下蒐集資料,寫好發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這篇課文教學課時設計為兩課時

三、説學法

現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麼,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基於這一點並根據這一篇文章的特點,設計以下學習方法:1、通過反覆誦讀培養韻律感;2、小組合作,理解文章內容;3、學生自主探究鑑賞,提高審美情趣

四、説教學過程

一、關於作者:

作者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是黃州、惠州和儋州他曾有詩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儋州惠州” 蘇軾寫作赤壁賦正是在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的時候教師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於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二、聽錄音或教師範讀,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輕重和變化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正讀音—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之後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餘同學予以糾正,教師予以點評

三、根據註解分小組討論疏通文意之後,學生質疑答疑,教師引導總結,提示重要知識點,舉例:

詞類活用——

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語後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後思考回答

教師點撥:

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脱

五、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係

教師板書:以景動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業: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並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赤壁賦》説課稿 篇六

【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寫景敍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哲理意藴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並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弔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出哲理的意藴。文章“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鑑賞”二字,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鑑於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瞭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3、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4、教學原則:

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説教法】

1、根據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誦讀一定量的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奏富於變化,第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覆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外蒐集資料,寫好發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2、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作者和解題】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於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

(1)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

(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

【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

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

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餘同學根據註解疏通文意。之後,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句式——定語後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

教師點撥: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脱

【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係】

教師板書: 遊 景 樂 (以景動人)

“水月” 歌 情 悲 (以情感人)

問 理 喜 (以理警人)

【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並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本課時圍繞上一節課的兩個問題展開,以學生髮言——討論——總結的形式,教師適時的引導。

【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師點撥: 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弔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引申蘇軾的山水意識】

蘇軾採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歎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於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裏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結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遊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人格超越】

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

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脱曠達的

【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緣於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結語】

(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了韻文的優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緻,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於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並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係,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佈置作業】

(1)將文中的第一節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的異同。

説教學目標 篇七

《赤壁賦》是必修二第一單元中的一篇,和《聽聽那冷雨》《再別康橋》共同構成了“山水神韻”這一模塊。

《赤壁賦》是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並茂。正如餘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説,《赤壁賦》乃中國文人的通用電碼,是一篇難得、有味的經典美文。

而處於這個階段的學生都渴望長大,但在人生道路中總會有挫敗感,難以釋懷,心中充滿了迷茫。學習蘇軾面對挫折的那種坦然、達觀的態度,將對學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啟發意義。以《赤壁賦》為載體,可培養學生的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幫助他們快速成長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與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赤壁賦》説課稿 篇八

一、説教材

(一)本節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赤壁賦》是蘇軾一篇以遊賞山水為題材的辭賦,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語言精練優美、內容雋永深長。它被作為講讀課文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②第三單元。

該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學習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品味作者抒發的情感和文章寄寓的志趣,在反覆閲讀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文言文語感,培養學生對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赤壁賦》的教學是實現這些目標的關鍵。

(二)教學目標(PPT顯示)

1、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結合作者的處境,體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3、背誦課文

(三)教學重點(PPT顯示)

1、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領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四)教學難點(PPT顯示)

如何理解文中的主客問答

二、説教法、學法

採用的教法是:1.點撥法2.討論法

採用的學法是:1.朗讀法2.點評法3.討論法

三、説教學過程

(一)新課的導入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一個不可多得的通才,他精通琴棋書畫,其詞開一代豪放詞先河,其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他就是蘇軾。但這樣一位曠世奇才,卻命運坎坷,屢次遭貶。他第一次被貶是在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然而坎坷的經歷,囚犯般的黃州生活並沒有使蘇軾消沉下去,他以一種超然樂觀、曠達灑脱的胸懷和氣度,在難以忍耐的苦難環境中自得其樂,於“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當中享受“造物者之無盡藏也”。現在,讓我們走近蘇軾,泛舟赤壁,一起享受《赤壁賦》中的“江上清風”“山間明月”……

(二)整體感知

前人稱《赤壁賦》“以江山風月作骨”。“江”“月”是這篇賦描寫的主景,抒情的觸媒,議論的載體。我們不妨先把課文朗讀兩遍,找出與江月相關的句子。

第一遍朗讀,要求根據註釋理解句子,並畫出課文中描寫江月的句子。

PPT顯示:

月出: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月影: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水光: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第二遍朗讀,要求找出課文中議論水月的句子

PPT顯示: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客亦知乎水與月乎?……

(三)探討課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古人“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古人吟詩作賦,“一切景語皆情語”。《赤壁賦》這篇美文在寫景的同時當然也會傾注作者的情感。那麼,蘇軾在這篇賦中究竟抒發了怎樣的情感,又是怎樣抒發情感的呢?請大家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泛遊赤壁時,流露了哪些情感?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PPT顯示:

2、課文中的悲情從何而來?

PPT顯示:

其一、來自歌詞中的“美人”

《赤壁賦》中記錄了一段歌詞:“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人常用“美人”來作為聖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徵,屈原的《離騷》中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美人”指的是楚懷王。而《赤壁賦》歌詞中的“美人”卻在“天一方”,結合蘇子此時的處境,不難體會詩人是借詩歌表達自己的憂鬱之情、政治苦悶之意。

其二、來自客人悲怨的“簫聲”

客人吹洞簫“倚歌而和之”,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以致“蘇子愀然”,可見簫聲之悲。

其三、來自歷史人物

“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一世之雄——曹操,“而今安在哉”?作者叩問歷史,更是悲從中來!

其四、來自個人遭遇和理想的幻滅

《前赤壁賦》寫於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二年(1079年),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遭御史彈劾,被捕入獄,史稱“烏台詩案”。蘇軾因“烏台詩案”被扣上詆譭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幾經重闢”,慘遭折磨。後經多方營救,於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這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他在黃州作的詩中,曾經痛苦地描寫過此時的憂鬱苦悶的心情。“我謫黃崗四五年,孤舟出沒煙波裏,故人不復通問訊,疾病飢寒疑死矣”。所以,我們可以説《赤壁賦》是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的遣懷之作。

3、課文中的悲情是怎樣轉化為樂情的?

主要是“蘇子勸客”而“化悲為樂”。

以下是蘇軾勸“客”的內容(PPT顯示):

其一、“變”與“不變”

不變

逝者如斯(水)

未嘗往也(水)

盈虛者如彼(月)

卒莫消長也(月)

曾不能以一瞬(人)

無盡也(我)

其二、“取”與“不取”(重點講“取”)

“取”的是“清風明月”:

“不取”的是“非吾之所有”

其三、蘇軾與“客”關於物和人在“變與不變”問題上的不同觀點

客:事物是無窮的、不變的人生是須臾的、變化的(片面) (悲)

説教學過程 篇九

我設計了朗讀法、欣賞法、討論法、總結法等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品析作品的語言,體會優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 達到鑑賞抒情的`散文的目標,

資料共享平台

《赤壁賦説課稿》()。依據是新課標在必修課“閲讀與鑑賞”方面,建議“發展獨立閲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閲讀”。

《赤壁賦》説課稿 篇十

一、説教材

《赤壁賦》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都是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這個單元的課文不僅描繪了優美的山川風物,而且融情於景,將作者的個人情感與志趣融入寫景之中。《赤壁賦》是一篇包含着抒情與説理的文章,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通過一曲極其哀怨的蕭聲,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二人討論了“變化與永恆”的辯證哲理,體現了作者豁達樂觀的精神。

二、説學情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高一年級的學生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但是本文的學習對他們來説仍有難度。特別是文章中關於“變化與永恆”的辯證哲理這一部分內容的理解,很難弄懂。該階段的學生在文言詞彙上有一定的積累,但是單獨處理文章還存在一定困難,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文章。

三、説教學目標

因此,基於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解決文章生字詞,學習文言詞彙。

2、通過自主讀文、討論、交流等過程,體會作者和客人的情感變化。

3、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恆”的真理。

四、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理解課文內容,從中體會主人公情感變化為我的教學重點,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恆”的真理為我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

那麼接下來我將着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説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説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導入將會設置情境,播放王菲的《清風徐來》,這首歌中有一句歌詞——“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問一問同學們這句話的出處,由此引入課題《赤壁賦》,帶領同學們一起看看這句話背後藴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並順勢板書課題。

(二)初步感知

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對領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強文章語感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伊始,我會讓同學們首先自讀課文,圈點勾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和難以理解的文言詞彙,然後講解文章中的文言詞彙。在解決了字詞的困難後,我將從指導誦讀入手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我會讓他們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梳理一下文章內容,理解課文大意,進而可以提問學生: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問題的設置,完全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體地位。學生帶着問題進行聽和讀,理清文章脈絡,消化重點詞句,有助於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深入研讀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瞭解的現象,可能是前後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的困境。為此,在這一環節,我將用多媒體展示出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將課堂放手給學生,同桌探討,課文的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內容?這個問題的設置,能夠培養學生把握重要詞句以及歸納概括的能力,同時為後文的敍事抒情做下鋪墊。

接下來是對課文更為細緻地品讀,主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閲讀第二自然段,找出重點字詞句,小組內説一説作者描寫了什麼樣的歌聲和蕭聲,這樣描寫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通過學生小組間探討,得出,第二段通過“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這句話,描寫了一幅這樣的畫面:有會吹簫的客人,配着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餘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一樣連續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這句話是對蕭聲的詳細描寫,寫出了蕭聲的嗚咽,哀怨。為下文提出疑問,做出回答奠定了情感基礎。

接下來針對課文的三四自然段我會提出問題,首先請同學們根據全文,説説哪些段落闡釋了文章哲理?又闡述了怎樣的文章哲理?學生通過閲讀可以得出:三四兩段闡述了文章哲理,寫主客問答,第三段寫了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歎,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關於“人生無常”的感慨表達自己的見解,以寬慰對方,表現了蘇軾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基於此,我緊接着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心情在文中有着怎樣的變化?學生通過對於課文的學習可以總結得出:作者最開始遊玩赤壁有着月夜泛舟的的舒暢;進而由蕭聲懷古傷今,突現悲鬱之情;最後通過與客人的對話,明白了變化與永恆的哲理,再次展現了蘇軾樂觀曠達的心境。到此,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已基本完成。

(四)鞏固提高

在此環節主要通過開放式的問題來深入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實現對人文性的實踐。通過同學們對課文主旨及作者的人生態度的理解,可以讓同學們結合生活經驗來談一談自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歷、理解不同進行回答。

(五)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結合學生所談感受,再次總結本堂課的主要內容,強化本文的主旨情感。

課後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我希望通過作業的佈置,強化學生對本文的理解,並能夠為下節課的學習做下鋪墊。

基於此,我會讓同學們能夠將本篇課文寫成一篇小散文,再次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七、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