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戴季陶主義的名詞解釋 主要內容(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57K

戴季陶主義的名詞解釋 主要內容(精品多篇)

戴季陶主義的思想實質: 篇一

戴季陶這套反動思想的實質,就是要把國民黨變為一個資產階級壟斷的反動黨派,進行以資產階級為主體的“獨立”革命,建立資產階級專政。他這是代表資產階級右翼來爭奪革命的領導權。戴季陶是國民黨反動派的一位臭名昭著的理論家。他的起家資本,就是反動的戴季陶主義。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開始時,戴季陶是民族資產階級右翼的代表,具有兩面性。“舉起左手打倒帝國主義”、“舉起右手打倒共產黨”,這兩句話,生動而深刻地描繪了這類人的階級性格。其思想得到了國民黨右派的喝彩,成了國民黨右派的精神武器。不久以後,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右派反動了三二O事變,對中共進行了第一次公開的襲擊,從一定意義上説,就是戴季陶主義對蔣介石影響的結果。

戴季陶主義的主要內容: 篇二

一、提出要確立所謂純正的三民主義為國民黨的最高原則,大力宣揚三民主義,貶低和反對馬克思主義。

二、藉口民族和國家的需要是進行各階級聯合的革命,鼓吹階級調和,反對勞動工人的階級鬥爭。

三、主張建立一個所謂純粹的或單純的國民黨,要求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都退出去,分裂國共合作,反對共產黨。

其內容與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格格不入:[2]孫中山所倡導的民主革命綱領。由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構成,簡稱“三民主義”。是中國國民黨信奉的基本綱領。三民主義的發展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即舊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它是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遺產。

民族主義是孫中山首先揭櫫的戰鬥旗幟。它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錯綜複雜的民族矛盾——既有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又有以滿族貴族為首的清朝統治集團同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的矛盾,而帝國主義和清朝統治集團正日益勾結起來。

民族主義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反滿”。“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始終是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在清末的戰鬥口號。這不僅由於清王朝是一個由滿族貴族“宰制於上”的封建專制政權,還因為它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反滿”口號所以具有廣泛的動員意義,原因就在於此。避免中國被瓜分、共管的厄運,爭取民族的獨立和解放,是民族主義的另一主要內容。在《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把“外邦逼之”和“異種殘之”並列為民族主義“殆不可須臾緩”的基本原因。“非革命無以救垂亡”,而革命必須“先倒滿洲政府”,民族主義的反對帝國主義壓迫的意義藴涵於此。

民權主義是三民主義的核心。它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的又一個主要矛盾,即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民權主義的基本內容是:揭露和批判封建專制主義,指出封建的社會政治制度剝奪了人權,因而,決非“平等的國民所堪受”;必須經由“國民革命”的途徑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憲”的共和制度,結束“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的嚴重狀態。與這種“國體”的“變革”相適應,關於政體的擘劃也構成民權主義的重要內容。

民生主義是孫中山的“社會革命”綱領,它希望解決的課題是中國的近代化,即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使中國由貧弱至富強;同時還包含着關懷勞動人民生活福利的內容,以及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潰瘍的批判和由此產生的“對社會主義的同情”。孫中山把民生主義的主要內容歸結為土地與資本兩大問題。“平均地權”——“土地國有”是孫中山的土地方案。主要內容為“當改良社會經濟組織,核定天下地價。其現有之地價仍歸原主所有,其革命後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於國家,為國民所共享”。孫中山認為這一方案的實施可以防止壟斷,也能使“公家愈富”,從而促進“社會發達”。在有關資本的課題上,孫中山確認“實業主義為中國所必須”。他認為中國的近代化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實業計劃》一書就是發展社會經濟的宏偉藍圖。他把發展社會經濟的途徑歸結為“節制資本”和發展“國家社會主義”,即將“不能委諸個人及有獨佔性質”的“大實業”(如鐵路、電氣和水利等)“皆歸國有”,因為這既可“防資本家壟斷之流弊”,又得以“合全國之資力”。民生主義實質上是最大限度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雖然它塗上了主觀社會主義的色彩。

但戴季陶發表《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兩本小冊子,以闡述三民主義為名,提出一套比較系統的反對容共政策的理論。

戴季陶認為,三民主義就是“民生哲學”,“民生為宇宙大德之表現。仁愛即民生哲學之基礎”;斷言孫中山的思想“完全是中國的正統思想,就是繼承堯舜以至孔孟而中絕的仁義道德的思想”。認為孔子“把古代文化,用科學的方法從理論上整理起來,成為一種學術的文化”,孔子“組織了一個民生的哲學”,這個哲學可以從兩部分來看,“一部是《中庸》,是他的原理論。一部是《大學》,是他的方法論”,孔子思想也可稱作“社會連帶責任主義”。進而提出,孫中山“實在是孔子之後中國道德文化上繼往開來的大聖”。戴季陶從與孫中山“互助論”相矛盾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生存競爭”論出發,認為人類生存的慾望“都有獨佔性和排他性,同時也具有統一性和支配性”(《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以此反對唯物史觀、社會革命論的階級鬥爭學説。

戴季陶主義的出現,是革命高潮到來之際資產階級力圖分裂統一戰線的徵兆。它不僅促使國民黨新右派形成,為其奪權作了理論與輿論上的準備,而且助長了國民黨老右派的反革命活動,並從思想上把國民黨的新老右派聯合起來,對革命統一戰線產生了極大的破壞作用。戴季陶的反動觀點當然受到了共產黨人的猛烈抨擊。

戴季陶主義的名詞解釋: 篇三

戴季陶主義是國民黨右派理論家戴季陶的反動思想體系。1925年,戴季陶先後發表了《孫文主義的哲學基礎》和《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兩本小冊子,形成了所謂戴季陶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