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李白《送友人》原文及賞析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65K

李白《送友人》原文及賞析多篇

詩詞賞析: 篇一

這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動人肺腑。李白他的送友詩,除了絕句《贈汪倫》之外,以這首五言律詩最為有名。此詩歷來膾炙人口,選入教材,是個佳作。

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並肩緩轡,不願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但細細品味,那筆端卻分明飽含着依依惜別之情。

中間兩聯切題,寫出了離別的深情。頷聯“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意思就是此地一別,離人就要像蓬草那樣隨風飛轉,到萬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達了對朋友深切的不捨之情。落筆如行雲流水,舒暢自然,不拘泥於對仗,別具一格。頸聯“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卻又寫得十分工整,“浮雲”對“落日”,“遊子意”對“故人情”。同時,詩人又巧妙地用“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雲,隨風飄浮,象徵着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詩人留戀而感到難捨難分。這裏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絃。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詩人內心的感受沒有直説,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 人場景。這一句出自《詩經·小雅·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羣的馬。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彷彿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脱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李白化用古典詩句,用一個“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是鬼斧神工的手筆。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緻,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這正是評家深為讚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送友人》【評析 篇二

這是首送別詩,充滿詩情畫意。首聯工對,寫得別開生面。先寫作別處的山水:青山橫亙外城之北,白水環繞東城潺流。此兩句以“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刻出山之靜態,“繞”字畫出水之動態。如此描摹,揮灑自如,秀麗清新。中間二聯切題,寫分手時的離情別緒。

前兩句寫對朋友飄泊生涯的關切,落筆如行雲流水,舒暢自然。後兩句寫依依惜別的心情,巧妙地以“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寫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尾聯更進一層,抒發難捨難分的情緒。化用:《詩經•小雅•車攻》“蕭蕭馬鳴”句,嵌入“班”字,寫出馬猶不願離羣,何況人乎?烘出繾綣情誼,真是鬼斧神工。

詩寫得新穎別緻,丰采殊異。色彩鮮豔,語言流暢,情意宛轉含蓄,自然美與人情美水乳交融,別是一番風味。

《送友人》閲讀答案 篇三

峽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峽口花飛欲盡春,

天涯去住淚沾巾。

來時萬里同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 陶

劍南風景臘前春,

山鳥江風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較遠,

自緣身是憶歸人。

(1)《峽口送友人》一詩描寫了什麼時節的景色?它是通過哪個意象表達出來的?

(2)兩首詩在抒發送別之情的同時,還表達了什麼共同的情感?

(3)有人認為《峽口送友人》一詩採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詩採用了反面襯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請説明理由。

4.簡析第一首詩首句峽口花飛欲盡春的作用。(4分)

5.兩首詩表達了哪些共同的情感?(4分)

【答案】

(1)時節:暮春。意象:飛花。

(2)思念故鄉之情。

(3)①同意;司詩用傷春之景正面烘托離別之情;雍詩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襯離別之情,以樂景寫哀情。②不同意;司詩用傷春之景正面烘托離別之情;雍詩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詩人分享友人歸鄉的喜悦之情。

4.這句是説,峽口的花隨風降落,春天快要過去了;(1分)點明時間暮春,地點峽口;(1分)奠定了本詩的感情基調(或營造了低沉悲涼的氛圍,烘托了詩人悲慼傷感的心情;(1分)以哀景襯哀情(襯托或烘托),為下文抒情蓄勢。(1分)

5.抒發了送別之情;(2份)思念故鄉之情。(2分)

【解析】

(1)此題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寫景的句子。因為詩詞中常常使用一個或多個意象來描摹景物特徵,渲染氛圍,營造意境,並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峽口送友人》詩中,只有第一句是寫景句。這句中峽口表示地點。花飛就是意象,也就是飛花。欲盡春則直接表明季節是暮春。

(2)雍詩身是憶歸人,司詩同為客,點明作者的處境,聯繫古詩文中客居他鄉多有思歸之情,即不難概括出答案。

(3)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技法。寫作時先從側面描寫,然後再引出主題,使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司詩借暮春時節,飛花飄蕩,表達了抒情主人公對友人的惜別之情與思歸之情;雍詩表達的情感較為複雜,既有惜別的憂傷、思鄉的傷感,也有對友人得以還鄉的喜悦。所借景物為清新的早春,為樂景。

《送友人》【註解 篇四

郭:古代在城外修築的一種外牆。

一:助詞,加強語氣。

蓬:古書上説的一種植物,乾枯後根株斷開,遇風飛旋,也稱“飛蓬”。詩人用“孤蓬”喻指遠行的朋友。

徵:征途。

茲:此,現在。

蕭蕭:馬鳴聲。

班馬:離羣的馬。這裏指載人遠離的馬。

送友人的賞析 篇五

這是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送別環境的刻畫、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並肩緩轡,不願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其筆端卻分明飽含着依依惜別之情。

接下去兩句寫情。詩人借孤蓬來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説: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那隨風飛舞的蓬草,飄到萬里之外去了。此聯從語意上看可視為流水對形式,即兩聯語義相承。但純從對的角度看不是工對,甚至可以説不“對”,它恰恰體現了李白“天然去雕飾”的詩風,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縛內容的看法。此聯出句“此地一為別”語意陡轉,將上聯的詩情畫意扯破,有一股悲劇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飛蓬、轉蓬、飄蓬喻飄泊生涯,因為二者都有屈從大自然、任它物調戲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徵。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時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聲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雲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遊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關心,寫得流暢自然,感情真摯。

頸聯“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筆揮灑出分別時的寥闊背景:天邊一片白雲飄然而去,一輪紅日正向着地平線徐徐而下。此時此景,更令詩人感到離別的不捨。這兩句“浮雲”對“落日”,“遊子意”對“故人情”,也對得很工整,切景切題。詩人不僅是寫景,而且還巧妙地用“浮雲”來比喻友人:就象天邊的浮雲,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誰知道會飄泊到何處呢?無限關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輪西沉的紅日落得徐緩,把最後的光線投向青山白水,彷彿不忍遽然離開。而這正是詩人此刻心情的象徵。

此句也可理解為遊子將行未行的戀舊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複雜意緒。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為故人的眷戀之情,亦可理解為對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陽無限好”、“長河落日圓”,但願友人前路陽光燦爛,諸事圓滿遂心,呼應了“孤蓬萬里徵”一句。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詩人內心的感受沒有直説,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彷彿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脱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末聯借馬鳴之聲猶作別離之聲,襯托離情別緒。李白化用古典詩句,用一個“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是鬼斧神工的手筆。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緻,不落俗套。詩中青山,流水,紅日,白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組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畫面中流蕩着無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送友人》賞析 篇六

這是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送別環境的刻畫、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

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並肩緩轡,不願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其筆端卻分明飽含着依依惜別之情。

詩人借孤蓬來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説: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那隨風飛舞的蓬草,飄到萬里之外去了。此聯從語意上看可視為流水對形式,即兩聯語義相承。但純從對的角度看不是工對,甚至可以説不“對”,它恰恰體現了李白“天然去雕飾”的詩風,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縛內容的看法。此聯出句“此地一為別”語意陡轉,將上聯的詩情畫意扯破,有一股悲劇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飛蓬、轉蓬、飄蓬喻飄泊生涯,因為二者都有屈從大自然、任它物調戲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徵。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時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聲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雲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遊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關心,寫得流暢自然,感情真摯。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頸聯是説,浮雲像遊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

頸聯寫得十分工整,詩人巧妙的用“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雲隨風飄浮,象徵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人感到難捨難分。這裏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絃。

中間兩聯切題,寫離別的深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尾聯是説,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分離時的動作,那麼內心的感覺又如何呢?詩人沒有直説,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一句出自《詩經·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羣的馬。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彷彿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願脱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詩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義,可謂鬼斧神工。

《送友人》為李白的名篇之一。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緻,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寓情於景。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這正是評家深為讚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註釋 篇七

郭:古代在城外修築的一種外牆。

白水:清澈的水。

一:助詞,加強語氣。名做狀。

別:告別。

蓬:古書上説的一種植物,乾枯後根株斷開,遇風飛旋,也稱“飛蓬”。詩人用“孤蓬”喻指遠行的朋友。

徵:遠行。

浮雲遊子意:曹丕《雜詩》:“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後世用為典實,以浮雲飄飛無定喻遊子四方漂游。浮雲,飄動的雲。遊子,離家遠遊的人。

茲:聲音詞。此。

蕭蕭:馬的呻吟嘶叫聲。

班馬:離羣的馬,這裏指載人遠離的馬。班,分別;離別,一作“斑”。

《送友人》閲讀答案 篇八

閲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送友人

薛濤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詩人簡介

薛濤(約768~832年),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因父親薛鄖做官而來到蜀地,父親死後薛濤居於成都。居成都時,成都的最高地方軍政長官劍南西川節度使前後更換十一屆,大多與薛濤有詩文往來。韋皋任節度使時,擬奏請唐德宗授薛濤以祕書省校書郎官銜,但因格於舊例,未能實現,但人們卻稱之為“女校書”。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園)上,製作桃紅色小箋寫詩,後人仿製,稱“薛濤箋”。成都望江樓公園有薛濤墓。。.

1.詩的前兩句化用了那首詩中名句?這樣寫有何作用?

2.詩的第三句中的“誰言”兩字有助於表達作者的感情,請作具體分析。

參考答案

1.化用了《詩經·秦風·蒹葭》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以此寫出別時水邊晚景,渲染氣氛,突出一種冷意,襯托人物因友人遠去,思而不見的懷戀情緒。使用引用(暗引)的修辭手法使詩句的內涵更為深厚(或內容更為豐富)。

2.“誰言”即“誰説”,也即“不要説”,句意為不要説從今晚起你我就要離別千里。用“誰言”一反遺憾之意,從而表達出對友人的勸慰和對友情的執著(或情意之長、思念之深)。

創作背景 篇九

這首詩是玄宗天寶末(約754年)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別友人時所作。

相關

《送友人》【翻譯 篇十

青山橫亙在城郭的北側,白亮亮的河水環繞在城郭的東方。我們即將在這裏離別,你就要像孤飛的蓬草一樣踏上萬裏征程。空中的白雲飄浮不定,彷彿你行無定蹤的心緒,即將落山的太陽不忍沉沒,亦似我對你的依戀之情。我們揮手告別,從這裏各奔前程,兩匹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離別同伴而蕭蕭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