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國數學家的小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2W

我國數學家的小故事(精品多篇)

我國數學家的小故事 篇一

祖沖之出生在公元429年,正當南北朝劉宋王朝時代。他是個偉大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有許多卓越的成就,其中之一就是圓周率的計算。

圓周率就是圓周的長度和直徑的長度的比。這是一個無限不循環的小數,也就是説它是個沒完沒了的小數,各位數字的變化又沒有規律。通常在計算的時候,我們把圓周率定為3?郾1416,這個數字實際上比圓周率稍微大一點。祖沖之在一千五百年以前就確定,圓周率在3?郾1415926至3?郾1414927之間,比3?郾1416精確得多。在他之後一千年,阿拉伯數學家才打破了這個精確程度的記錄。

計算圓周率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我們知道,在一個圓裏內接正多邊形,計算這個正多邊形的總的邊長,就可以得到圓周的近似值。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總的長跟圓周就越是接近。祖沖之必須從圓的內接正六邊形開始,先算內接正十二邊形的邊長,再算出內接正二十四邊形的邊長,再算內接正四十八形的邊長……邊數一倍又一倍地增加,一共翻十一翻,直到算出了內接正一萬二千二百八十邊形的邊長,才能得到這樣精密的圓周率。

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翻十翻,看起來好像還簡單,其實不然。邊數每翻一翻,至少要進行七次運算,其中除了加和減,有兩次是乘方、兩次是開方。祖沖之算出來的結果有六位小數點,估計他在運算的過程中,小數至少要保留十二位。加和減還好辦,十二位小數的乘方、尤其是開方,運算起來極其麻煩。祖沖之要是沒有熟練的技巧和堅強的毅力,是無法完成這上百次的繁難複雜的運算的。

在祖沖之以前,已經有人提出圓周率跟π相近似。祖沖之把π叫做“疏率”,提出了另一個圓周率的近似值π,作為“密率”,因為它更加精密,跟圓周率更相接近了。過了一千年,德國人奧托和荷蘭人安託尼茲才先後提出π這個圓周率的近似值,歐洲人當時不知道祖沖之已經提出了“密率”,在他們寫的數學史上,把它叫做“安託尼茲”。日本數學家主張把π稱為“祖率”,這是十分公允的。

祖沖之計算出圓周率後名聲響了起來,結果被宋明帝派到一個落後的窮縣當縣令。祖沖之上任後經常外出觀察,一次他看到農民用腳踏碓舂米的情形,覺得既累又慢,便立即與老農商量,請來木匠、石匠,做了一個以立式水輪為動力的水碓。

試車成功了,村民們在一旁歡呼雀躍。祖沖之卻在一旁思考:如果能做個水碓磨,既能舂米又能磨面不是更好嗎?經過反覆實踐,改進,水碓磨車終於試製成功了,這其中包含着力水、槓桿、凸輪的原理。

後來,祖沖之又被調到京城任職。當時的達官貴人為出門顯示排場與威風,紛紛指令手下工匠製造指南車。祖沖之經過精心研究和設計,再利用精確圓周率計算,在車前做了個銅鑄齒輪盤,隨便車子怎麼轉,車上的銅人總是指着南方。

祖沖之就是這樣不斷地進行科學探索。他的科學成就,在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上,將永遠放射光芒。他的刻苦學習、認真鑽研、勇於創造和堅持真理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我國數學家的小故事 篇二

華羅庚上國小時,一個老師對新上任的老師介紹學校的情況時,説這個學校的學生都是窮人家的孩子,多數是笨蛋……這話深深刺痛了華羅庚的心,他決心要以優異的成績回敬那位老師。

一天,數學老師出了一道有趣的難題給大家:今有一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為幾何?

全班同學面面相覷答不上來,唯有華羅庚站起來説:“老師,我知道,是‘23’。”全班震驚,老師也點頭稱讚。從此,他便愛上了數學課。

華羅庚的故事都值得我們學習。正當他求學時,父親店鋪生意日見蕭條,無力供他繼續讀書了,他只好輟學看櫃枱。他利用一本代數、一本幾何、一本只剩50頁的微積分開始了自學。白天沒有時間,晚上守着小油燈一遍遍地演算。父親説他是個“書呆子”,幾次逼他把書燒掉,鄰居也勸他好好做買賣,一些上了大學的同學有的對他也有些冷淡。不幸的是,他又患上了可怕的傷寒,醫生搖頭歎息地叫家人為他準備“後事”。他向死神發起挑戰,掙扎着下地幹活,左腿又被摔成殘廢。他還是不氣餒,拄着枴杖忍着疼痛進行鍛鍊。練得能走了,就到一所中學去幹雜務,給老師打水、削鉛筆,即使這樣,他也沒有放棄自學。就在中學工作不久,他開始向報刊投寄數學論文,多次退稿也不灰心。後來他發表了《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得到了數學泰斗熊慶來的賞識,很快把他介紹到清華園,安置在自己身邊。

一年半後,華羅庚攻下了清華大學數學專科的全部課程,並且自修了英語和法語。接着,他的數學論文在國內外刊物上陸續發表。1934年,在熊慶來的推薦下,任命華羅庚為數學系助教。不久,校領導又任命他為數學教授。

一個貧困而又殘疾的人,終於以驚人的毅力自學成才,併成為馳名中外的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值得我們為之學習。

我國數學家的小故事 篇三

秦九韶,南宋數學家,1247年完成著作《數書九章》,其中“中國剩餘定理”、三斜求積術和秦九韶算法(高次方程正根的數值求法)是有世界意義的重要貢獻。

在中國數學史上,廣泛流傳着一個“韓信點兵”的故事:韓信是漢高祖劉邦手下的大將,他英勇善戰,智謀超羣,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卓絕的功勞。據説韓信的數學水平也非常高超,他在點兵的時候,為了保住軍事機密,不讓敵人知道自己部隊的實力,先令士兵從1至3報數,然後記下最後一個士兵所報之數;再令士兵從1至5報數,也記下最後一個士兵所報之數;最後令士兵從1至7報數,又記下最後一個士兵所報之數;這樣,他很快就算出了自己部隊士兵的總人數,而敵人則始終無法弄清他的部隊究竟有多少名士兵?因為《孫子算經》早就對這類問題有過研究,但只是初具雛形,還遠遠談不上完整。因此,後人把這一命題及其解法稱為“孫子定理”主要是推崇《孫子算經》在這一類問題處理上的時間領先,其實想法的成熟,還有待提高。為了解決“孫子問題”中的不足,秦九韶推廣了“孫子問題”的解法,從而提出了“中國剩餘定理”。秦九韶經過長期的積累和苦心鑽研,於公元1247年寫成《數書九章》。這部中世紀的數學傑作,在許多方面都有所創造,其中求解一次同餘組的“大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更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成就。正是因為這樣,在西方數學史著作中,一直公正地稱求解一次同餘組的剩餘定理為“中國剩餘定理”。

我國數學家的小故事 篇四

楊輝,中國南宋時期傑出的數學家,他在我國古代數學史和數學教育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楊輝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述,其著名的數學書共五種二十一卷,這些著作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數學寶庫,為數學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楊輝還畫了一張表示二項式展開後的係數構成的三角圖形,稱做“開方做法本源”,現在簡稱為“楊輝三角”。有一次,楊輝得到一本《黃帝九章算法細草》,這是北宋數家賈憲寫的。這裏面有不少了不起的成就,如賈憲描畫了一張圖,叫作“開方作法本源圖”。圖中的數字排列成一個大三角形,位於兩腰上的數字均是1,其餘數字則等於它上面兩數字之和。從第二行開始,這個大三角形的每行數字,都對應於一組二項展開式的係數。楊輝把賈憲的這張畫忠實地記錄下來,並保存在自己的《詳解九章算術》一書中。後來人們發現,這個大三角形不僅可以用來開方和解方程,而且與組合、高階等差級數、內插法等數學知識都有密切關係。在西方,直到16世紀才有人在一本書的封面上繪出類似的圖形。法國數學家巴斯加在1654年的論文中詳細地討論了這個圖形的性質,所以在西方又稱“巴斯加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