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蘇軾《定**》詩詞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W

蘇軾《定**》詩詞賞析精品多篇

評點 篇一

本篇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樂觀情懷。

詞的上片以“莫聽穿林打葉聲”開篇,一方面寫出了風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寫出外物不足縈懷之意,即使雨再大,風再烈,都不會受影響;“何妨吟嘯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長嘯緩步徐行,突顯出詞人的情趣和興致。“何妨”二字寫出一絲俏皮之意,增添了和雨挑戰的意味。前兩句是全詞的樞紐,以下詞句皆是由此發出。“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腳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輕勝馬”三字傳達出從容之意,“誰怕”二字詼諧可愛,值得玩味;“一蓑煙雨任平生”由眼前風雨進一步寫到整個人生,表達了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喜悦和豪邁。

下片寫雨停後的情景,“料峭春風吹酒醒”寫醉酒被春風吹醒,暗示雨停。“微冷”,風吹雨停,詞人突然感覺有點冷,抬頭一看“山頭斜照卻相迎”,已雨過天晴;“回首向來蕭瑟處”,回頭看看那剛下過雨的地方,發出感慨:“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此乃本篇的點睛之筆,道出詞人對天氣微妙變化的頓悟,表達了詞人寵辱不驚的超然情懷。“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是大自然的風雨,又暗喻了政治風雨和人生的榮辱得失。

全詞即景生情,語言幽默詼諧,值得一讀再讀。

關於定**: 篇二

定**,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為雙調小令。一作《定**令》,又名《卷春空》、《醉瓊枝》。

格律以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韻,二仄韻,下片六句四仄韻,二平韻,即歐陽炯所做格律為正體,另有七種變體。此調為諧婉的曲調,例以隔句或三句一協韻為標準,韻位均勻,又多選用平聲韻部的,率多呈現“紆徐為妍”的姿態。凡屬句句押韻的一段,聲情比較迫促,隔句押韻的所在,即轉入緩和。另外宋代詞人柳永在《樂章集》將其演為慢詞,一入“雙調”,一入“林鐘商”,並全用仄韻,有九十九字至一百零五字三體。

定**蘇軾 篇三

定**

詩人:蘇軾 朝代:北宋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仗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古詩賞析

【註釋】

①沙湖:湖北黃岡縣東南三十里處,又名螺師店。

②狼狽:形容處境困窘、難堪。

③吟嘯:吟詩、長嘯。

④芒鞋:草鞋。

⑤煙雨:煙波風雨。

⑥料峭:開容風力寒冷、尖利。

⑦蕭瑟:風雨穿林打葉聲。

【譯文】

不要聽風穿樹林,樹葉帶來風雨之聲,這一切無所謂,我依然一邊吟詩長嘯,一邊緩步徐行。穿着草鞋,拄着竹仗,比騎馬坐車更加一身輕鬆。誰怕風風雨雨?我漠視這些,一生任憑煙雨迷濛,與我同行。冷冷的春風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斜陽的山頭卻來迎接我。回頭望去,我來時淋雨的地方,一片蕭條,歸去時又一片平靜,也沒有什麼風雨,也無晴。

【賞析】

這首詞作於無豐五年(1082年),此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已整整兩年了。蘇軾在黃州處境十分險惡,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舊很坦然樂觀。這首詞作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已整整兩年了。蘇軾在黃州處境十分險惡,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舊很坦然樂觀。從這首詞裏,我們能看到他曠達的胸懷、開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觀。上片“一蓑煙雨任平生”句,將詞人一生的坎坷磨難,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態度,盡行囊括。下片“也無風雨也無晴”豐富了詞的主旨,展示出詞人處變不驚、不隨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觀。“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自然界中風雨陰晴變化莫測,不要管他,如果不在乎風風雨雨,也不必盼什麼天晴了。這就是“了無風雨也無晴”的深刻含義。也是本詞思想意義的深刻性之所在。本詞構思新巧,以微顯巨,從遇雨之吟嘯昇華為人生之超曠,“風雨”意象面為人生災難與厄運的象徵。全詞見出詞人對人生風雨表現出一種聽任自然,不怕挫折,樂觀曠達的曠達胸懷。從這首詞裏,我們能看到他曠達的胸懷、開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觀。上片“一蓑煙雨任平生”句,將詞人一生的坎坷磨難,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態度,盡行囊括。下片“也無風雨也無晴”豐富了詞的主旨,展示出詞人處變不驚、不隨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觀。

定**蘇軾 篇四

一、導入

請問在座的女同學,有這麼一個人,他少年得志,學識廣博,才華橫溢,文詩詞書畫無所不通,而且還精於烹飪,他發明的東坡肉、東坡羹,到現在還是我國菜譜中的保留曲目,可謂是一個世所罕見的通才。那麼這樣一個通才,是否符合你們心中的“好男人”的標準?

(可以説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這樣一個大家心目中的標準好男人,他的人生經歷是否又如他的才華般流光溢彩恣意飛揚。?他又會給我們怎樣的人生啟示?接下來就請大家跟我一起走進蘇軾的《定**》,感受其跳動的人生脈搏。

二、誦讀,體會風格

首先請大家一起朗讀這首詞

Q:根據我們以往所學,判斷一下這首詞應該屬於什麼流派。

A:沒錯,豪放不僅體現在景色的壯闊中,也體現在豁達的心境裏。那麼既然是豪放的,自然要讀出豪邁曠達的氣勢,請大家聽錄音

1、聽錄音

找出與我門自己朗讀的區別? 節奏重音輕重緩急

2、請一位同學讀,師生點評(聲音洪亮,吐字清晰,感情豐沛,節奏到位,停而不斷)

三、討論意象

我們看,這首詞主要記敍了蘇軾出遊時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描寫了春風、山頭斜照等雨後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字數不多描述簡樸,但又於簡樸中見深意。那麼這些深意又是通過什麼體現出來?這裏我就要來討論討論其中的意象

通過以往的詩詞學習,我們已經瞭解到詩詞的意象就是作者把所要表達的情感通過物象呈現出來,比如冰雪兒代表人格的高潔折柳以表惜別。那麼首先請大家找一找,這首詞裏包含了哪些意象?(分別找出)整首詩呈現出一種什麼意境?集思廣益開動腦筋。

明確:

四複述大意

結合以上意象,相信大家已經對該詞的意境和含義有了一定的掌握,那麼有沒有人能給大家把這首詞的基本意思以講故事的形式説一説?可以採用第一人稱,把你自己想象成穿越版的 蘇軾,把這一段經歷何感想給大家説道説道。

明確、不必去理會那敲打樹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詩長嘯,一邊悠然自在地前行。手持着竹杖,腳穿草鞋,比騎馬還要輕快,有什麼可怕的呢!有一領蓑衣就足以對付一生的風雨侵襲了。

料峭的春風將我的酒意吹醒了,我感到有些寒冷;恰在這時,山頭初晴的斜陽好像是在有意迎接我一樣。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地方,雖然曾經遭受過殘酷的風吹雨打,但是信步歸去,好像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彷彿什麼都沒發生。

五寫作背景

描述的很棒啊,從他的描述中,我們先感受到蘇軾是個什麼樣的人?這樣的一個人又有着怎麼樣的人生?這樣的人生在它的詞中有怎樣的投射,我們先從它的寫作背景談起。 那麼我們轉回頭解讀小序,首先請大家找找,這個小序告訴我們了哪些信息?

時間:三月七日;地點:沙湖道中;天氣:先雨後晴;人物:雨具(借代拿傘的僕人),同行,餘。——————作詞的緣由;

大家看註釋,這首詞於元豐五年三月七日作於黃州。黃州是個什麼地方?這裏我們就不得不提到蘇軾人生最大的風雨了 蘇軾的才學地位我們自不必多説,治國安邦定會有獨特的,他太正直太富有詩人氣質了,禁不住有感便發,不平則鳴,結果總是得罪人。這裏他就大大得罪了一位。神宗即位後,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發現新發弊端,反對新法,有人故意

把他的詩句扭曲,説他做事諷刺新法,因而被捕,幾欲人頭落地,史稱“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而這首詞也正是他於被貶黃州後三年所作。被貶黃州前他曾是浙江湖州太守,也就是我們所説的,從人上人變為階下囚,面對突如其來的暴風驟雨,他該如何看待。讓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

六分析探討

俗話,一滴水也能反射太陽的光芒,同樣的,一首詞也能也能反映出詞人的人生感受。根據本詞,

1、面對人生的風雨,蘇軾的態度是怎樣的?你從哪裏看出來?請説明你的理由(找關鍵字詞)大家也可以自己設置相關問題向我提問,也可以從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來着手

我們想像一下蘇軾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這句話的分量。他的詩文名冠一時,卻不見容於當權者。他一生四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被一貶再貶,在一地居住從來不滿三年。我們可以看見,在那交通不便的時代,他攜家帶眷,風塵僕僕,跋涉在荒野古道上,向着新的謫居地進發的情景。他在晚年曾用這樣一首詩概括自己的一生(多媒體展示):

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事業,黃州、惠州、儋州。

同學們知道這三個地名並列意味着什麼嗎?

生:應該是蘇軾的三個被貶之地。

師:對,我們看,短短四句,多少坎坷,多少憂憤,盡含其中,卻以自嘲的語氣平淡地説出, 這足以看出蘇軾的豁達。

2、全詞你最喜歡哪一句?請説一説你的理由。(給大家簡單鑑賞一下0

通過討論,我們得出了蘇軾的人生態度,那這樣的態度對我們又沒有一些啟示呢? 3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討論:這三句是此篇的畫龍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請談談是怎樣的一種頓悟和啟示? 大家可以先從風雨和晴的深層意義談起(陽光總在風雨後)

明確:面對這樣的大雨,同行皆狼狽,只有蘇軾還是信步閒行吟詩長嘯,對他來説,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騎馬還要來的輕便,竹杖芒鞋都是步行的閒人所用,所以1竹杖芒鞋應該代表什麼樣的生活?

(一種江湖閒散的生活)。對,蘇軾在兩年後離開黃州時曾有詩云:“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

那麼對應的2馬又能代表什麼樣的生活?

(官場奔波)。沒錯,所謂“行人路上馬蹄忙”。而“輕勝馬”自然也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輕裝上陣,無官一身輕)

面對這樣的天氣,他亦發出“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感慨,雖然只有一件蓑衣,任憑一生風雨都不在意

3煙雨即人生的風雨,用暗喻的手法(文天祥《過零丁洋》身世浮沉雨打萍)

4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帶着寒意的春風將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點冷,雨後放晴,前面山頭上的夕陽普照,好似在招手歡迎我。

雙關,眼前景——預測未來,陽光總在風雨後。

斜照——驅散寒意,帶來温暖。迎來雨過天晴的喜悦,樂觀。逆境中曙光。

5、不管是風吹雨打還是陽光普照

風雨,晴——指代官場沉浮政治多變

雨驟風狂——穿林打葉聲。雨點穿林打葉發出聲響,是客觀存在,作者卻説“莫聽”,也表達了一種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不為外力左右

面對這樣的疾風驟雨,蘇軾又是怎樣的表現(找出相應字詞)?表現出他怎樣的心態? 在小序中我們看到,同行皆狼狽,蘇軾卻表現為:吟嘯,徐行,輕。一邊吟詩長嘯,一邊緩步徐行,更顯得從容灑脱,心態閒適坦然。

2、竹杖芒鞋輕勝馬

而這種閒適坦然又在下一句中進一步體現出來。而“輕勝馬”自然也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

3、怎樣理解“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句話?

這雨有什麼可怕?雖然只有一件蓑衣,任憑一生風雨都不在意。

一個“任”表現出其坦然面對風雨的信心與決心,而“誰怕”,用反詰的語氣突出強調了“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宣言。

T:我們想像一下蘇軾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這句話的分量。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帶着寒意的春風將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點冷,雨後放晴,前面山頭上的夕陽普照,好似在招手歡迎我)

剛才還是瓢潑大雨,現在卻山頭斜照,想~想,這裏除了寫自然界忽晴忽雨,變化不定外,還有什麼言外之意嗎?

(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此時的心態是怎樣的?又能給我們怎樣的人生啟示?

對未來的樂觀。陽光總在風雨後,生活中總是充滿着樂觀和希望。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表層:回頭看狂風驟雨的情形,一切都歸於平靜。

深層:虛指自己對自己平生宦海**的反思。反思的結果——歸去。(張志和《漁父詞》斜風細雨不須歸)

也無風雨也無晴

討論:這三句是此篇的畫龍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請談談是怎樣的一種頓悟和啟示? 大家可以先從風雨和晴的深層意義談起。

A“風雨”比喻詞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種政治打擊和人生險途。“晴”比喻春風得意的順境。 B人生有順逆,有成敗,有榮辱,有福禍。但無論處於何種境地,我們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態去對待,勝不驕,敗不餒,福不喜,禍不悲,這樣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養。風雨改變不了蘇東坡,也改變不了我們。

八再次誦讀

通過探討,相信你們對這首詞已經有了深入的理解,那麼請大家再次誦讀該詞,看看能不能對出其中的人生體驗和感受。

七小結

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人生再多的風雨,經過東坡的過濾,也都變成一片晴空了,願我們活得像他一樣明亮,一樣豁達。如果做不到,就多讀讀他的文字吧。

八拓展練習

將《定**》改寫成一篇散文。

定**·三月七日 篇五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鑑賞 篇六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悦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着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定**蘇軾 篇七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每當吟完這首膾炙人口的經典佳作,心中彷彿有千言萬語噴湧而出。這是我最喜歡的詞之一。

此詞寫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仕途不濟,官場失意,蘇軾用一首《定**》來表達了他豁達的胸襟。《定**》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了其遇雨阻卻無悲無喜,醉醒全無的曠達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哲理。

“莫聽穿林打葉聲”狂風驟雨,黃州之貶又如何?作者不以外物縈懷,依然我行我素,不畏坎坷。而對生活的磨難,他淡然處之“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艱難險阻在他心理如無物,他搏擊風雨,笑傲人生,抒寫大氣磅礴的人生態度:“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種忘我的境界大有“何怕濁煙迷人眼,我有正氣存人間”之勢。

是啊,自然界的風雨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從蘇軾的態度中我體會到良多啊。還記得在最黑暗的日子裏,感覺天一直在下雨,我就如同蟄伏的繭一樣,處於大學聯考無邊黑暗中。身邊的種種約束與不自由都成為了一把強有力的鎖,約束着我的心。廢寢忘食地拖着廢倦的身體如行屍走肉般地為明天擔憂,也許大學聯考路上本來就是**不斷吧!心累了,心就下雨了,無法把自己的心整理得更好。這時讀了《定**》,心中所有不解和不安都平定下來了。《定**》教我要不怕風雨,頂風衝雨地從容前進,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地前進,要看開一切坦然面對一切地前進……我彷彿看到了蘇軾在仕途中遇雨但是仍然從容前進的身影……蘇軾的處世態度平定了風雨,也平定了我的焦躁不安。

也許人生就是要從容不迫的吧,每個人在行路中難免遇上這樣或那樣的**,當困難來時我們何不學學蘇子“何妨吟嘯且徐行”的從容淡定。人生的風雨劈頭蓋腦又怎樣,遲早會有晴天的一天,唯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生命本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旅程,榮辱得失猶如過眼雲煙,超越困難,解決困難就要有勇氣面對。超然灑脱地活着,只要內心平靜,內心從容又充實,又有什麼可以阻擋呢?

我們恐怕沒有聖人的意境,也沒有足夠的閲歷,但都不防閒時讀讀《定**》,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新的體悟。也許不經年我們也能理解蘇軾的超然灑脱。

譯文 篇八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着,一邊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吧,對我來説,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定**蘇軾 篇九

【宋詞三百首·蘇軾《定**》】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註釋】:

原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

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 ”,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 ,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

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竹杖芒鞋輕勝馬 ”,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悦和豪邁之情。

“一蓑煙雨任平生 ”,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着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 ,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 。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定**蘇軾 篇十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翻譯:

不必去理會那穿林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着長嘯着,一邊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輕捷的'更勝過馬,怕什麼!一身蓑衣,足夠在風雨中過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風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殷殷相迎。

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信步歸去風雨,天晴,我無謂。

賞析1: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悦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着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賞析2:

蘇軾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不可繞過之人,他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在詞的發展史上具有尤為重要的地位。蘇軾開了豪放詞一派,使得原本只用來吟唱呢喃軟語的小兒女之詞陡然一變,轉而為急管繁弦,崩天裂雲之聲。由此,宋詞才能成其為真正的“宋”詞,若少了豪放派的映襯,婉約詞定也會減色不少。

《定**》為蘇詞名作,歷來被人評為閒適從容。與《浪淘沙》的壯闊不同,它表現的是作者遇變不驚,笑對蒼茫的風神。其實,即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般豪語,仍舊以“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為了局,可見所謂的豪放不過是知自身的不可為,毋寧説,是一種無奈的曠達。

全詞記述了作者一行人在沙湖道上突遭雨襲之事。上片以“莫聽”二字起,有突兀之感,而“穿林打葉聲”勾畫出風雨的聲勢。急風挾雨而來,對此作者卻説:何妨吟嘯且徐行,“何妨”表現了詞人的淡定,“竹杖芒鞋”透露出隱逸之思,“誰怕”一話反問,加上“莫聽”“何妨”的映稱顯得氣度從容,由此勾勒出一幅披蓑煙雨行吟圖。試想於沙湖道上現身的詞人,持竹杖,履芒鞋,於風雨中吟嘯而來,表現出一種閒庭信步的瀟灑,這是怎樣美好的景況啊!然而,作者所要表現的僅是這種灑脱嗎?且看下句:一蓑煙雨任平生。若僅是冶遊俊賞,又何須如此感慨呢。遙想蘇公當年,19歲中進士,正是春風得意,青雲之志有待施展,卻遇到一連串的挫折,竟致一生困頓。烏台詩案,黨錮之禍,政治上的腥風血雨都已經受,又何懼眼前這一陣急雨呢?讀到此處,眼前浮起了一幅深淺分明的景象:一個竹杖芒鞋的老人踽踽獨行於風雨飄搖的人生路上,身前身後皆茫茫無所見,正所謂“來往煙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無餘”是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料峭二字點出時令,三月七日,正是乍暖還寒之時,然二月春風已可裁出翠柳條條,時至三月,早應是一派春光。而作者卻似一無所見,僅以“微冷”二字寄寓所感,瀰漫着一種蕭索意味,這是否暗示了作者的落寞心境?急雨既過,斜陽展顏,對淋雨者來説,這應是很值得欣喜的,而作者回望了適才煙雨悽迷的經行之處,卻吐出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斷句來。若非深察人世無常,是難以做到如此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我以為,僅以“曠達”二字標榜此詞,便完全忽視了作者的精神內涵。

蘇軾在另一首詞中説到:長恨此生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深波靜索殳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詞中透露了作者欲歸隱山林的願望,這也是《定**》最好的註解。此詞寫於宴會上,寫畢蘇公掛冠乘舟而去。當地縣令以為蘇公真要“江海寄餘生”,急忙駕船追去,待到追上,發現蘇公已是鼾聲大作,哪裏有一點要隱逸山林的樣子。蘇公是真正的智者,他深知這“世事”是如何無論也逃不出去的。即便做了和尚還是要穿衣吃飯,還是要為世所累,所以,他不象陶淵明那樣躲起來,他以俗世為山林,故而,蘇公才是真正的隱者。

想蘇軾也有“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的綺靡濃豔,有“小軒窗,正梳粧”的繾綣纏綿,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情願,最終卻以“也無風雨也無晴”為終了。也正如林清玄説的,在煙中騰雲過了,在雨中行走過了,生命的事情一經過了,卻是枉然。然而蘇軾的一生並不“枉然”,千百年來,蘇軾的詩詞文章乃到他笑對蒼茫的人生態度,對後世文人有着莫大的影響,而蘇軾更以其多姿的藝術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遠佔據着中國文學史輝煌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