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鳳凰台》原文及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5W

《鳳凰台》原文及賞析精品多篇

《鳳凰台》原文及賞析 篇一

鳳凰台次李太白韻

高台不見鳳凰遊,浩浩長江入海流。

舞罷青蛾同去國,戰殘白骨尚盈丘。

風搖落日催行棹,潮卷新沙換故洲。

結綺臨春無處覓,年年荒草向人愁。

翻譯

登上了金陵鳳凰高台,已經看不見鳳凰遊的盛景了,只見浩浩長江洶湧澎湃,入海東流。

那一批粉黛青蛾也都被擄離故國,唯有當年棄下的白骨,依舊掩埋在長江邊野草叢中的古墓中。

傍晚起風了,風助浪勢,不斷地催送着那些船,湖水擁來的新沙,便改換了故洲,如今只能見新洲了。

臨春、結綺兩閣已經找不到了,荒草年年發,清風徐來時,隨風飄動,如同在訴説着不盡的愁意。

註釋

鳳凰台:故址在南京市城西風凰山。相傳劉宋元嘉年間,有三隻狀如孔雀之異鳥集此,人謂鳳凰,遂築此台。

鳳凰遊:用李白詩首句“鳳凰台上鳳凰遊”意。

青蛾:原指美人之眉,此泛指美女。

盈:滿。

棹:搖船工具,泛指船。

故洲:白鷺洲,在南京西南長江中,李白詩有“二水中分白鷺洲”句。

結綺臨春:兩閣名。《陳書·張貴妃傳》:南朝陳後主至德二年(584年),於光昭殿前起臨春、結綺、望仙三閣。高數十丈,並數十問。後主自居臨春閣。張貴妃等居結綺、望仙,以複道交相往來。

創作背景

鳳凰台在金陵西南鳳凰山上。唐代天寶年間(742~756),詩仙李白離長安南遊金陵,與友人崔宗之同上鳳凰台,賦《登金陵鳳凰台》七律一首。到了北宋,詩人郭祥正與王安石登臨鳳凰台,追次李太白韻,於是創作了這首詩。

賞析

這首詩首聯寫眼前景物。詩人此日登上了金陵鳳凰高台,已經看不見鳳凰遊的盛景了,唯剩腳下的一座空台。台下,浩浩長江洶湧澎湃,入海東流,這聯意思實際上相當於李白詩的第二句:“鳳去台空江自流。”但由於郭祥正的詩以二句擴展一句的內容,因此他便得以在第二句中綴以“浩浩”、“入海”二詞,來壯大長江的氣勢,使永恆的江山與下面衰歇的人事形成強烈對比。首聯的意思並非僅僅如此而已。在古代。鳳凰向來被認為是祥瑞的象徵,惟太平盛世方始出現。此時,此地已“不見鳳凰遊”了,當年建都此地、盛極一時的六朝也相繼隨鳳之去而消逝得無影無蹤了,而唯有高台、大江在作着歷史的見證人。

頷聯承上,很自然地轉入懷古。詩人想起了六朝之中的最末一個王朝——陳的最末一個君王——後主陳叔寶。想當年,那個荒誕奢侈的昏君日日燈紅酒綠,沉溺在歌舞、美女之中,縱情作樂。不料笙歌未徹,隋軍鼙鼓已動地而來,驚破了“玉樹後庭花”之曲,藏於景陽宮井中的後主被搜出,抓到長安,那一批粉黛青蛾也都悽悽惶惶跟着他一起被擄離故國,再無時日重返陳宮翩躚起舞了。唯有當時兩軍激戰而棄下的白骨,依舊滿滿地掩埋在長江邊野草叢中的累累古墓中,令人觸目驚心。

頸聯先宕開一筆,然後又拉回到追念古昔的思路之上。夕陽西下時,颳起了風,滔滔長江中正行着幾條船,風助浪勢,不斷地催送着那些船向前、向前;西半天上,漸漸下沉的紅日也不時隨着雲朵晃動着,彷彿要被那風搖落下來似的。這種景象,使詩人想到:大自然的力量真是巨大的,那湖水不斷地擁來新沙,日久天長,便改換了故洲的結構,如今只能見新洲而不見故洲了。

尾聯緊承上聯,並以感慨兼諷諭作結。詩人説:真是滄海桑田呀,豈止故洲如此?詩人進而又想到那陳後主於至德二年(584年)營造的結綺閣、臨春閣兩閣,它們都高數十丈,並數十間,門窗、欄檻之類。都是用檀香作成,又飾以金石、珠翠,如此華關、堅固的建築,此時卻已不在了。與那尋歡作樂的陳後主一樣,都無處尋覓了。樓閣的故址處,荒草年年發,清風徐來時,隨風飄動,如同在訴説着不盡的愁意。諷諭之意於此已溢於言表,足夠發人深省的了。

這首發揮李白詩神韻的懷古傷今七律,作者用敏捷的詩思追念古昔,敍述今朝,用獨特的方式抒發弔古諷今的感慨,其藴意使人回味不盡。

《鳳凰台》原文及賞析 篇二

鳳凰台上憶吹簫·寸寸微雲原文

作者:賀雙卿

寸寸微雲,絲絲殘照,有無明滅難消。正斷魂魂斷,閃閃搖搖。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隱隱迢迢。從今後,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遙。問天不應,看小小雙卿,裊裊無聊。更見誰誰見,誰痛花嬌?誰望歡歡喜喜,偷素粉,寫寫描描?誰還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譯文

暮靄沉沉,夕陽低低,天空的浮雲消消長長,落日微光忽明忽暗。你行將遠去,我心中愁緒實在難消。真教人肝腸寸斷啊,連精神也恍惚起來。望着遠近的山山水水,送了你一程又一程,你終於走出視野,只剩下隱隱青山,迢迢綠水。從今往後,我內心將滿是辛酸苦痛,再也忘不了令人心碎的今宵。

長天青碧高遠,你的行蹤誰人知曉?問天天不應,可憐我柔柔弱弱無依無靠。誰知我辛辛苦苦?誰憐我嫩嫩嬌嬌?沒有歡歡喜喜,只有徹骨的思念無盡無了;一個人偷來素粉,在紅葉上寫寫描描。我願就此思念下去,哪管它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鳳凰台上憶吹簫·寸寸微雲賞析

《鳳凰台上憶吹簫·寸寸微雲》這首詞是為別韓西而作,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內心抑鬱的情緒,再現與女友分別使她墮入深淵的情景。巧用疊字抒情寫意,堪與詞作大家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之句媲美,並將她後半生的酸楚盡相傾訴。這首詞,情境哀悽,詞義悲苦。“偷素粉、寫寫描描。誰還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用雙字二十餘疊,絲毫不露牽強痕跡。末尾三句,“誰還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更是餘怨無窮,緊緊扣人心絃,令人動容。此詞通篇語言質樸,且巧用疊字,造成迴環詠歎的藝術效果,纏綿悱惻,旋律優美,可謂情苦詞哀,已達極致,加上連用疊字二十餘韻,真可與李易安的《聲聲慢》相媲美,確是雙卿自述境況的悽絕的哀歌。

《鳳凰台》原文及賞析 篇三

原文: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詩詞賞析:

《登金陵鳳凰台》是李白集中為數不多的七言律詩之一。此詩一説是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作者奉命“賜金還山”,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一説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鳳凰台”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鳳凰台》原文及賞析 篇四

登金陵鳳凰台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二水 一作:一水)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台》譯文及註釋譯文

鳳凰台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裏遊憩,而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只留下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徑自東流不息。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於古墳裏了,早已化為一抔黃土。我站在台上,看着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天上的浮雲隨風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註釋

1、吳宮:三國時孫吳曾於金陵建都築宮。

2、晉代:指東晉,南渡後也建都於金陵。

3、衣冠:指的是東晉文學家郭璞的衣冠冢。現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園內。

4、成古丘:晉明帝當年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華一時,然而到了唐朝人來看的時候,已經成為一個丘壑了。現今這裏被稱為郭璞墩,位於南京玄武湖公園內

5、三山:山名。今三山街為其舊址,明初朱元璋築城時,將城南的三座無名小山也圍在了城中。這三座山正好擋住了從城北通向南門──聚寶門的去路。恰逢當時正在城東燕雀湖修築宮城,於是將這三座山填進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後,在山基修了一條街道,取名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極遠,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後,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相連。位於今南京市水西門外,已闢為白鷺洲公園,是南京城南地區最大的公園。該園在明朝初年是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家族的別業,故稱為徐太傅園或徐中山園。後徐達後裔徐天賜將該園擴建成當時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園林,取名為東園。該園成為園主與王世貞、吳承恩等許多著名文人詩酒歡會的雅集之所。明武宗南巡時,曾慕名到該園賞景釣魚。入清以後,因不斷受到戰火與人為的破壞,以致景物凋零,園林蕭瑟,一代名園已成遺址。民國期間,於1929年將該處建為“白鷺洲公園”。至日偽期間又遭摧殘,公園淪為一片廢墟。

8、白鷺洲:古代長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門外,因多聚白鷺而得名。

9、浮雲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賢良。比喻讒臣當道。浮雲:陸賈《新語·察徵》:“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

《登金陵鳳凰台》創作背景

《登金陵鳳凰台》是李白集中為數不多的七言律之一。此詩一説是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作者奉命“賜金還山”,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一説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鳳凰台”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登金陵鳳凰台》鑑賞

《登金陵鳳凰台》是唐代的律中膾炙人口的傑作。開頭兩句李白以鳳凰台的傳説起筆落墨,用以表達對時空變幻的感慨。“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暢順;雖然十四個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但絲毫不使人嫌其重複,更沒有常見詠史詩的那種刻板、生硬的毛病。鳳凰台為地點,在舊金陵城之西南。據《江南通志》載:“鳳凰台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羣附,時人謂之鳳凰。起台于山,謂之鳳凰山,裏曰鳳凰裏。”李白用“鳳凰台”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登臨抒懷,而是別有機杼。從遠古時代開始,鳳凰便一直被認為有祥瑞的意義,並且與社會的發展有關:美好的時代,鳳凰鳥則從天而降,一片天籟之聲。因此,鳳凰鳥的出現,多半顯示着稱頌的意義。然而李白在這裏首先點出鳳凰,卻恰恰相反:他所抒發則是由繁華易逝,盛時難在,惟有山水長存所生髮出的無限感慨。引來鳳凰的元嘉時代已經永遠的過去了,繁華的六朝也已經永遠的過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長江之水與巍峨的鳳凰之山依舊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從“鳳去台空”的變化時空入手,繼續深入開掘其中的啟示意義。“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吳大帝,風流倜儻的六朝人物,以及眾多的統治者,他們都已經被埋入墳墓,成為歷史的陳跡;就連那巍峨的宮殿也已經荒蕪破敗,一片斷壁殘垣。煊赫與繁華並沒有留給歷史可以值得紀念的東西。這裏含藴着李白獨特的歷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臨濠得天和”與“功高不受賞,長揖歸故園”的高士、哲人,獲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時,李白敢於藐視封建秩序,打破傳統偶像的精神束縛,以至於輕堯舜,笑孔丘,平交諸侯,長揖萬乘。所以,李白對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沒有絲毫惋惜。那麼,當他把歷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時候,蔑視的態度是顯而易見。花草蓬勃,天地依舊,一切都按照規律變化發展着。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千古的興亡。

《鳳凰台》原文及賞析 篇五

寸寸微雲,絲絲殘照,有無明滅難消。正斷魂魂斷,閃閃搖搖。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隱隱迢迢。從今後,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遙。問天不應,看小小雙卿,裊裊無聊。更見誰誰見,誰痛花嬌?誰望歡歡喜喜,偷素粉,寫寫描描?誰還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賞析/鑑賞

《鳳凰台上憶吹簫·寸寸微雲》這首詞是為別韓西而作,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內心抑鬱的情緒,再現與閨蜜分別使她墮入深淵的情景。巧用疊字抒情寫意,堪與詞作大家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之句媲美,並將她後半生的酸楚盡相傾訴。這首詞,情境哀悽,詞義悲苦。“偷素粉、寫寫描描。誰還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用雙字二十餘疊,絲毫不露牽強痕跡。末尾三句,“誰還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更是餘怨無窮,緊緊扣人心絃,令人動容。此詞通篇語言質樸,且巧用疊字,造成迴環詠歎的藝術效果,纏綿悱惻,旋律優美,可謂情苦詞哀,已達極致,加上連用疊字二十餘韻,真可與李易安的《聲聲慢》相媲美,確是雙卿自述境況的悽絕的哀歌。

清代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評曰:“其情哀,其詞苦。用雙字至二十餘疊,亦可謂廣大神通矣。易安見之,亦當避席。”

清人秋夢雲在《綺霞軒詩話》裏評價道:“連用四十餘疊字,脱口如生,靈心慧舌,不讓易安專美於前。”

《鳳凰台》原文及賞析 篇六

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本站】長安不見使人愁。

古詩簡介

《登金陵鳳凰台》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登金陵鳳凰台而創作的懷古抒情之作。全詩八句五十六字,以登臨鳳凰台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歎,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説故事結合起來攄志言情,用以表達深沉的歷史感喟與清醒的現實思索。此詩氣韻高古,格調悠遠,體現了李白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特色。

翻譯/譯文

鳳凰台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裏遊憩,而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只留下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徑自東流不息。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於古墳裏了,早已化為一抔黃土。我站在台上,看着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天上的浮雲隨風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註釋

1、吳宮:三國時孫吳曾於金陵建都築宮。

2、晉代:指東晉,南渡後也建都於金陵。

3、衣冠:指的是東晉文學家郭璞的衣冠冢。現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園內。一説指當時豪門世族。

4、成古丘:晉明帝當年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華一時,然而到了唐朝詩人來看的時候,已經成為一個丘壑了。現今這裏被稱為郭璞墩,位於南京玄武湖公園內

5、三山:山名。今三山街為其舊址,明初朱元璋築城時,將城南的三座無名小山也圍在了城中。這三座山正好擋住了從城北通向南門──聚寶門的去路。恰逢當時正在城東燕雀湖修築宮城,於是將這三座山填進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後,在山基修了一條街道,取名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極遠,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後,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相連。位於今南京市水西門外,已闢為白鷺洲公園,是南京城南地區最大的公園。

8、白鷺洲:古代長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門外,因多聚白鷺而得名。

9、浮雲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賢良。比喻讒臣當道。浮雲:陸賈《新語·慎微篇》:“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

賞析/鑑賞

《登金陵鳳凰台》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開頭兩句李白以鳳凰台的傳説起筆落墨,用以表達對時空變幻的感慨。“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暢順;雖然十四個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但絲毫不使人嫌其重複,更沒有常見詠史詩的那種刻板、生硬的毛病。鳳凰台為地點,在舊金陵城之西南。據《江南通志》載:“鳳凰台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羣附,時人謂之鳳凰。起台于山,謂之鳳凰山,裏曰鳳凰裏。”李白用“鳳凰台”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登臨抒懷,而是別有機杼。從遠古時代開始,鳳凰便一直被認為有祥瑞的意義,並且與社會的發展有關:美好的時代,鳳凰鳥則從天而降,一片天籟之聲。因此,鳳凰鳥的出現,多半顯示着稱頌的意義。然而李白在這裏首先點出鳳凰,卻恰恰相反:他所抒發則是由繁華易逝,盛時難在,惟有山水長存所生髮出的無限感慨。引來鳳凰的元嘉時代已經永遠的過去了,繁華的六朝也已經永遠的過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長江之水與巍峨的鳳凰之山依舊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從“鳳去台空”的變化時空入手,繼續深入開掘其中的啟示意義。“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吳大帝,風流倜儻的六朝人物,以及眾多的統治者,他們都已經被埋入墳墓,成為歷史的陳跡;就連那巍峨的宮殿也已經荒蕪破敗,一片斷壁殘垣。煊赫與繁華並沒有留給歷史可以值得紀念的東西。這裏含藴着李白獨特的歷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臨濠得天和”與“功高不受賞,長揖歸故園”的高士、哲人,獲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時,李白敢於藐視封建秩序,打破傳統偶像的精神束縛,以至於輕堯舜,笑孔丘,平交諸侯,長揖萬乘。所以,李白對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沒有絲毫惋惜。那麼,當他把歷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時候,蔑視的態度是顯而易見。花草蓬勃,天地依舊,一切都按照規律變化發展着。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千古的興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接下二句表現出李白沒有讓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弔當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懷。三山亦為地點,舊説在金陵西南的江邊。據《景定建康志》載:“其山積石森鬱,濱於大江,三峯並列,南北相連,故號三山”。又據陸游的《入蜀記》載:“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台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餘里。”陸游所説的“杳杳有無中”,恰好箋註説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隱若現的景象描寫。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鷺洲”,橫亙於金陵西長江裏,竟把長江分割成為兩半。於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闊,賦予人以強健的氣勢,寬廣的胸懷,也把人從歷史的遐想中拉回現實,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恆無限。

李白雖然具有超脱塵俗的理想願望,但他的心卻始終關切着現實政治與社會生活,於是當他對歷史與自然進行親切的光顧之後,又把自己的眼睛轉向現實政治。他極目遠眺,試圖從六朝的帝都放眼到當時的權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長安。然而他的努力失敗了,原因是“總為浮雲能蔽日”,只好“長安不見使人愁”。於是,浮雲悠悠,愁思無限,壯志難酬,哀怨如縷。在這裏李白化用了陸賈《新語》中的“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的説法,用來寄予自己的內心懷抱。他的痛苦,他的疾惡如仇,他的“與爾同消萬古愁”的情結,彷彿也就容易理解。特別是其中的“長安不見”又內含遠望之“登”字義,既與題目遙相呼應,更把無限的情思塗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崢嶸的青山與澄澈無際的天空當中。這樣心中情與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織在一起,於是山光水色,發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載;江水滔滔,吟傷今之離恨,流韻無窮。

李白是天才詩人,並且是屬於那種充滿創造天才的大詩人。然而,惟獨李白臨黃鶴樓時,沒能盡情盡意,“馳志”千里。原因也很簡單,所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因而,“謫仙詩人”難受、不甘心,要與崔顥一比高低;於是他“至金陵,乃作鳳凰台詩以擬之”,直到寫出可與崔顥的《黃鶴樓》等量齊觀的《登金陵鳳凰台》時,才肯罷休。

這雖然是傳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鳳凰台》博得了“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的讚揚。其實,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崔顥的《黃鶴樓》,它們同為登臨懷古的雙璧。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的藝術特點,首先在於其中所迴盪着的那種充沛、渾厚之氣。氣原本是一個哲學上的概念,從先秦時代起就被廣泛運用。隨着魏晉時期的曹丕以氣論文,氣也就被當做一個重要的內容而在許多的藝術門類里加以運用。雖然,論者對氣的理解、認識不完全相同,但對所含藴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與藝術情調,又都一致認同。李白《登金陵鳳凰台》中明顯地充溢着一股渾厚博大之氣,它使李白觀古閲今,統攬四海於一瞬之間,且超然物外,揮灑自如。渾厚博大之氣使李白淵深的思想,高妙的見解,闊大的心胸,成為編織巨大藝術境界的核心與精神內含。就像透過“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的巨大立體時空,可以感受到歷史的脈搏跳動與詩人的呼吸一樣,通過李白的舉重若輕,從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氣充塞整個詩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進一步感受到他整個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特點。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的藝術特點,又在於對時空觀念的完美表達。這既體現在對歷史與自然的認識上,也體現在他構造時空藝術境界的表達方法上。李白強調的自然永恆不朽,一方面是宣傳他的以自然為中心的“物我為一”的世界觀,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揭露歷史上的統治神話。因為從古而來,幾乎所有的統治者他們都宣揚自己的世代永存與精神不滅,並且還把這樣一種模式灌輸到人們的意識形態當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則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即或是極為強有力的統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羣才”,然而他終歸也要“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風·秦王掃六合》),煙消雲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來,宇宙萬物之中,能夠獲得永恆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華與驕奢淫逸都會煙消雲散;如果説它們還存在,似乎也只是作為自然的反襯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現自然力量的。雄大與變化的時空觀時,則選取了最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與“二水中分”之遼闊,從而構造出闊大的境界,並且把歷史的變遷,即時間的改變與地點的依舊,即空間的不改整體地表現出來,啟發人們作更深的思考。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的藝術特點,還在於別緻自然的遣詞造句。由於詩以寓目山河為線索,於是追求情隨景生,意象諧成也就顯得特別重要。“鳳凰”的高飛與“鳳凰台”的“空”,潔淨、疏朗,與詩人瀟灑的氣質和略帶感傷的情懷相一致,且意到筆到,詞義契合,起到了內外呼應的作用。另外,整首“登臨”的內在精神,與“埋幽徑”“成古丘”的冷落清涼,與“三山”“二水”的自然境界,與憂讒畏譏的“浮雲”惆悵和不見“長安”無奈淒涼,都被恰切的語詞鏈條緊緊地鈎連在一起,從而當得起“古今題詠,惟謫仙為絕唱”的讚譽。

《鳳凰台》原文及賞析 篇七

置酒延落景,金陵鳳凰台。

長波寫萬古,心與雲俱開。

借問往昔時,鳳凰為誰來。

鳳凰去已久,正當今日回。

明君越羲軒,天老坐三台。

豪士無所用,彈弦醉金罍。

東風吹山花,安可不盡杯?

六帝沒幽草,深宮冥綠苔。

置酒勿複道,歌鐘但相催。

翻譯

今天,我們在金陵鳳凰台豪飲,就是要珍惜時光,珍惜生命。

台下長江萬古流淌,台上咱們要開心。

借問:以前黃鶴為誰而來?

黃鶴去後,千年已過,今天該飛回來了。

開明的皇帝超越伏羲軒轅,將賢良的大臣尊坐三台高位。

如今賢豪之士無用武之地,只有天天醉酒歌唱了。

正值春風吹,花兒落的季節,怎麼可以不盡情飲酒呢?

你看:六朝帝王那個是長生不老?那個不是宮殿荒蕪,綠草青苔掩白骨?

端起酒杯,不要再猶豫!奏起音樂,敲響編鐘,我們歌唱吧!

註釋

⑴《法苑珠林》:白塔寺在秣陵三井裏。晉升平中有鳳凰集此地,因名其處為鳳凰台。《六朝事蹟》:鳳台山,宋元嘉中鳳凰集於是山,乃築台于山椒,以旌嘉瑞。在府城西南二里,今保寧寺是也。《方輿勝覽》: 鳳台山,在建康府城南二里餘,保寧寺是也。鳳凰台,故基在寺後。

⑵江淹詩:“徘徊踐落景。”

⑶)羲、軒,伏羲、軒轅也。

⑷《韓詩外傳》: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字內和平,未見風凰,惟恩其象,夙寐晨興,乃召天老而問之曰:“鳳象何如?” 天老對曰:“夫鳳象,鴻前麟後,蛇頸而魚尾,龍文而龜身,燕頷而雞喙。 戴德負仁,抱忠挾義,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彩備明。舉動八風,氣應時雨。食有質,飲有儀。往即文始,來即嘉成。惟鳳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天下有道,得鳳象之一,則鳳過之;得鳳象之二,則 鳳翔之;得鳳象之三,則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居之。”黃帝曰:“於戲允哉!朕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於宮。鳳乃蔽日而至。黃帝降於東階,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章懷太子《後漢書注》:《帝王世紀》曰:黃帝以風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聖配下台,謂之三公。“明君越羲軒”二句,乃一章上下關鍵處。上以承鳳凰今日當來之故,下以起豪士無所用而置酒取樂之由。

⑸金罍,酒器注。

⑹六帝,六代帝王也。

⑺《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棄捐勿複道。”

⑻《國語》:“歌鐘二肆。”韋昭注:“歌鐘,歌時所奏。”

賞析

李白曾自評此詩:意在薔言之外,其惕逋庭,正是牢騷虞耳。眼前景,意中事,若隱若頹,凰人妙指。

《鳳凰台》原文及賞析 篇八

原文: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鈎。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説還休。新來瘦,非於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版本一)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人未梳頭。任寶奩閒掩,日上簾鈎。生怕閒愁暗恨,多少事、欲説還休。今年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明朝,者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即難留。念武陵春晚,雲鎖重樓。記取樓前綠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更數,幾段新愁。(版本二)

詩詞賞析:

這首詞概作於詞人婚後不久,趙明誠離家遠遊之際,寫出了她對丈夫的深情思念。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為對偶給人以冷漠悽清的感覺。金猊,指狻猊(獅子)形銅香爐。“被翻紅浪”,語本柳永《鳳棲梧》:“鴛鴦繡被翻紅浪。”説的是錦被胡亂地攤在牀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波紋起伏,恍似捲起層層紅色的波浪。金爐香冷,反映了詞人在特定心情下的感受;錦被亂陳,是她無心折疊所致。“起來慵自梳頭”,則全寫人物的情緒和神態。這三句工煉沉穩,在舒徐的音節中寄寓着作者低沉掩抑的情緒。到了“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鈎”,則又微微振起,恰到好處地反映了詞人情緒流程中的波瀾。然而她內心深處的離愁還未顯露,給人的印象只是慵怠或嬌慵。慵者,懶也。爐中香消煙冷,無心再焚,一慵也;牀上錦被亂陳,無心折疊,二慵也;髻鬟蓬鬆,無心梳理,三慵也;寶鏡塵滿,無心拂拭,四慵也;而日上三竿,猶然未覺光陰催人,五慵也。慵而一“任”,則其慵態已達極點。詞人為何大寫“慵”字,目的仍在寫愁。這個“慵”字是“詞眼”,使讀者從人物的慵態中感到她內心深處有個愁在。

“生怕離懷別苦”,開始切題,可是緊接着,作者又一筆宕開,“多少事,欲説還休”,萬種愁情,一腔哀怨,本待在丈夫面前盡情傾吐,可是話到嘴邊,又吞嚥下去。詞情又多了一層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層。因為許多令人不快的事兒,告訴丈夫只有給他帶來煩惱。因此她寧可把痛苦埋藏心底,自己折磨自己,也不願在丈夫面前表露,真可謂用心良苦,痴情一片,難怪她會“慵怠無力”而復“容顏消瘦”了。

“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她先從人生的廣義概括致瘦的原因:有人是因“日日花前常病酒”,有人是因“萬里悲秋常作客”,而自己卻是因為傷離惜別這種不足與旁人道的緣由。

從“悲秋”到“休休”,是大幅度的跳躍。詞人一下子從別前跳到別後,略去話別的纏綿和餞行的傷感,筆法極為精煉。“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多麼深情的語言!《陽關》,即《陽關曲》。離歌唱了千千遍,終是難留,惜別之情,躍然紙上。“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把雙方別後相思的感情作了極其精確的概括。武陵人,用劉晨、阮肇典故,借指心愛之人。秦樓,一稱鳳樓、鳳台。相傳春秋時有個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築鳳台以居,一夕吹簫引鳳,夫婦乘鳳而去。李清照化此典,既寫她對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也寫趙明誠對其粧樓的凝望,豐富而又深刻。同時後一個典故,還暗合調名,照應題意。

下片後半段用頂真格,使各句之間銜接緊湊,而語言節奏也相應地加快,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隨之增強,使詞中所寫的“離懷別苦”達到了高潮。“惟有樓前流水”句中的“樓前”,是銜接上句的“秦樓”,“凝眸處”是緊接上句的“凝眸”。把它們連起來吟誦,便有一種自然的旋律推動吟誦的速度,而哀音促節便在不知不覺中搏動人們的心絃。古代描寫倚樓懷人的不乏佳作,卻沒有如李清照寫得這樣痴情的。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遠了,人影消失在迷濛的霧靄之中,她一個人被留在“秦樓”,呆呆地倚樓凝望。她那盼望的心情,無可與語;她那凝望的眼神,無人理解。唯有樓前流水,映出她終日倚樓的身影,印下她鍾情凝望的眼神。流水無知無情,怎會記住她終日凝眸的情態,這真是痴人痴語啊。詞筆至此,主題似已完成了,而結尾三句又使情思盪漾無邊,留有不盡意味。凝眸處,怎麼會又添一段新愁呢?自從得知趙明誠出遊的消息,她就產生了“新愁”,此為一段;明誠走後,洞房空設,佳人獨坐,此又是“新愁”一段。從今而後,山高路遠,枉自凝眸,其愁將與日俱增,愈發無從排遣了。

這首詞雖用了兩個典故,但總體上未脱清照“以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的格調。層層深入地渲染了離愁別念,以“慵”點染,“瘦”形容,“念”深化,“痴”烘托,逐步寫出不斷加深的離愁別苦,感人至深。

《鳳凰台》原文及賞析 篇九

鳳凰台

亭亭鳳凰台,北對西康州。西伯今寂寞,鳳聲亦悠悠。

山峻路絕蹤,石林氣高浮。安得萬丈梯,為君上上頭。

恐有無母雛,飢寒日啾啾。我能剖心出,飲啄慰孤愁。

心以當竹實,炯然無外求。血以當醴泉,豈徒比清流。

所貴王者瑞,敢辭微命休。坐看彩翮長,舉意八極周。

自天銜瑞圖,飛下十二樓。圖以奉至尊,鳳以垂鴻猷。

再光中興業,一洗蒼生憂。深衷正為此,羣盜何淹留。

古詩簡介

《鳳凰台》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從秦州(今甘肅天水)前往同谷縣(今甘肅成縣)。在這次行程中,杜甫按所經路線寫了十二首紀行詩。此詩是其中一首。

註釋

1、鳳凰台:山名,在今甘肅成縣東南七裏飛龍峽口。

2、亭亭:聳立貌。

3、西康州:即同谷縣。武德元年以同谷縣置西康州,貞觀元年廢。見《新唐書·地理志四》。鳳凰台在同谷縣東南,故云“北對”。

4、西伯:周文王曾被商紂王封為西伯。寂寞:指逝去已久。

5、悠悠:遙遠貌。傳説周文王時鳳鳴岐山,是為周興之瑞。見《國語·周語上》。

6、君上:全詩校:“一作君居。”

7、啾啾:雛鳳的鳴叫聲。全詩校:“一作啁啾。”

8、出:全詩校:“一作血。”

9、孤:指無母的雛鳳。

10、竹實:竹米。竹不常開花,結實尤難,所以珍貴。傳説鳳凰非竹實不食,見《詩·大雅·卷阿》鄭箋。

11、無:全詩校:“一作忘。”外求:猶他求,別求。

12、醴泉:甘泉。傳説鳳凰非醴泉不飲,見《莊子·秋水》。

13、豈徒比:更勝過。清流:即醴泉。

14、貴:全詩校:“一作重。”

15、敢辭:豈敢辭。

16、坐看:猶將看。彩翮:色彩豔麗的羽翼。長:全詩校:“一作舉。”

17、舉意:放懷。舉,全詩校:“一作縱。”八極周:周遊八方極遠之處。

18、瑞圖:符命。《春秋元命苞》:“黃帝遊洛水之上,鳳凰銜圖置帝前。帝再拜受圖。”

19、十二樓:傳説崑崙山有玉樓十二,為神仙所居。

20、奉:全詩校:“一作獻。”

21、垂鴻猷:垂盛德於後世。

22、光:發揚。中興:由衰落而重新興盛。

23、深衷:深意。正:全詩校:“一作止。”

24、羣盜:指安史叛軍。

25、淹留:久留。

賞析/鑑賞

《唐詩品彙》:

懇至不厭(末句下)。

《杜臆》:

公因鳳凰台之名,無中生有,雖鳳雛允之,而所抒寫者實心血也。

《義門讀書記》:

此詩極變。

《寒廳詩話》:

俞犀月曰:少陵五言古詩,《發秦州》至《鳳凰台》,《發同谷縣》至《成都府》,各十二首,爭奇競秀,極沉鬱頓拌之致。各首變化,絕無蹊徑窗同,極得畫家濃淡相間之法。

《讀杜心解》:

是詩想入非非,要只是鳳台本地風光,亦只是老杜平生血性。不惜此身顛沛,但期國運中興。刳心瀝血,興會淋漓,為十二詩意外之結局也。“山峻”四句,從人不至頂落想。以下奇情橫溢,都從此蹴起。……要之,中、後兩段,悉是空中樓閣,只用“恐有”二字領起。而“恐有”二字,卻從“安得”、“上上頭”引出,其根則從“鳳聲”悠悠生出也。

《杜詩鏡銓》:

沈確士雲:句法與前“心以當竹實”等句明犯,古樂府中有此(“圖以”句下)。張上若雲:此公欲捨命薦賢以致太平,因過鳳凰台而有感也。心血又分出兩項,奇幻(“心以”二句下)。蔣雲;直入奇老之筆(“再光”二句下)。

《十八家詩鈔》:

張廉卿雲:孤懷偉抱,忽爾噴溢,成此奇境。此自關真實本原,作尋常浮華淺薄之徒,所能襲取萬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