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生人物形象分析【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2W

人生人物形象分析【通用多篇】

《家》人物分析 篇一

1、高老太爺:

他是封建主義的象徵,主要性格特徵是專橫與殘忍,象徵着舊家庭和封建制度走向崩潰的歷史命運。小説中,他是高家的最高統治者,他的名言是'我説是對的,哪個敢説不對。我説要怎樣做,就要怎樣做!'他的話人人必須遵守。他把覺慧軟禁在家裏,不准他參加學生運動;他強迫覺民淑英接受他定下的親事;他把丫頭鳳鳴當作禮物送給馮樂山做小老婆,終於迫使鳴鳳投湖自殺。高老太爺的令一個特點是虛偽,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實際上,他和其他剝削者一樣精神空虛,靈魂醜惡。玩花旦,討小老婆,欺壓丫頭,什麼醜事都做得出來。他身邊那個濃粧豔抹,説話尖聲尖氣,走路扭扭捏捏的陳姨太,就是他道貌岸然的形象註腳。。

2、覺慧:

主要性格特徵是幼稚和大膽,具有叛逆精神。他大膽的沖決一切陳腐觀念和秩序。他衝出家門參加抗議軍人毆打學生的請願示威,拋散反對軍閥的傳單;他反對覺新的逆來順受,支持覺民的逃婚,力斥荒唐的血光之災的封建説法;他藐視封建門第等級觀念及深嚴的家法,和丫頭鳴鳳的戀愛最後憤然離家出走。他大膽地否定一切,逃出封建家庭,去尋找自己的新天地。然而他又是幼稚的。他的反抗還帶有一些盲目性。他性格叛逆的侷限性。他是一個激進,大膽,而又幼稚,單純的知識分子。

他是封建家庭中大膽而幼稚的叛逆者形象,是一個具有初步民主主義和人道主義思想的反抗者,一個 充滿朝氣的典型。

覺慧的思想性格包括兩個方面:

A、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他的這種反抗叛逆思想是在時代思潮的影響下形成的,又在社會鬥爭、家庭鬥爭以及愛情追求中得到了強化。具體有三個方面的表現:

首先,在社會鬥爭中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響,積極投身於五四運動;

其次,在家庭鬥爭中,他蔑視封建等級制度和舊禮教,反對„作揖‟主義;

再次,在愛情追求中屏棄了傳統的世俗偏見和等級觀念,與家中婢女鳴鳳相愛。

B、覺慧的反抗還有侷限性——幼稚。他身上還存在着他出身的那個家庭和階級的思想印記。

總而言之,覺慧是20世紀初,在新思潮衝擊下由五四運動首先喚醒的中國人,是封建主義大膽的、勇敢的叛逆,也是滿懷熱情的、不成熟的革命者。

關於覺慧的精彩片斷:

《家》的開篇找到了演戲的奧妙而歡叫“二哥,我懂了!”的人,也只有覺慧吧?只有對他二哥,他能夠如此放開。此刻的他,是如此明朗。那張驚奇的面龐就在我面前綻放,明亮的眸子裏透出的是可愛的充滿追求的光芒。當然,他也有獅子般咆哮的時刻,對爺爺的封建思想,對大哥的軟弱。我彷彿看到他是那麼氣憤地將書敲在桌子上,桌子上的灰塵好似跟着書本共起共落;對於愛僕的死去,對於兄弟之間的衝突,他選擇了出走,安靜得像一顆塵埃。

在那個舊思想的家中,他的反抗是劇烈的,直到最終離家而去。或許,是他感覺到這個家的腐朽已經到了靠人力無法挽回的地步。小説的最後,形容載他離開的水是“可祝福的水”,帶着絲絲的眷戀。這讓我感覺到了他頑強反抗的背面的温存,

3、覺新:

他的主要性格特點是懦弱,順從,苟安,得過且過,逆來順受。他在倫理上接受了新思潮,並激起了思想上的共鳴,但在感情上,行動上卻仍然留戀舊家庭,在新舊矛盾衝突中,壓下自己內心的痛苦,服從於統治者的安排。他渴望婚姻的自由,希望與自己心愛的梅表姐結婚,但他沒有勇氣違抗父母之命,最終導致梅芳的抑鬱而死。婚後,他深愛妻子瑞珏,也並不相信迷信的陳規陋習,但在習慣勢力面前又不敢挺身而出保護愛妻免遭厄運.

性格二重性的表現:覺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軟弱者,是一個能清醒認識到自己的悲劇命運又怯於行動的知識分子形象。他是一個新舊參半的人物,他打小就接受封建的正統思想的教育,但是他眼見到自己家庭的敗落從而也對封建思想感到不滿。這就造成其思想性格的二重性。

他是這部小説最見藝術功力的人物形象。覺新的道路代表了第三種命運——即應該反抗而沒有反抗,既不甘心維護舊制度,又沒有勇氣走新道路,由此成為封建制度的犧牲品。

(1)覺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軟弱者,是一個能清醒認識到自己的悲劇命運又怯於行動的多餘人形象,是封建家庭和舊禮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劇典型。

(2)覺新的悲劇在於他怯懦優柔、充滿矛盾的性格。

(3)覺新身上那種懦弱苟且性格的形成是有其思想根源的:

首先,長子長孫的地位對其性格的形成起決定作用;

其次,是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倫理道德長期毒害所造成的結果;

第三,從五四文化思潮中吸取的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和劉半農的作揖主義的影響。

覺新的悲劇不僅是性格悲劇,更是社會的悲劇,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共同悲劇。他的悲劇説明: 對於封建惡勢力只能奮起抗爭,爭的人格的自由和獨立,以及愛情的幸福,妥協退讓是沒有出路的。

4、鳴鳳

本文所寫的鳴鳳,是故事中第一個慘死的年輕的丫環。作者對於她的不幸命運的描寫,集中地暴露了封建壓迫的殘酷。鳴鳳是一個聰明、美麗、善良的姑娘,她與高家的三少爺覺慧相戀,嚮往着自由和幸福。但是,在那暗無天日的社會裏,她的丫環地位就決定了她的悲慘命運。在本文之前,與此有關的情節是:一天深夜鳴鳳被叫到周太太房裏,通知她老太爺吩咐三天以後就要把她送給馮老太爺去做小。這些話的每一個字都像利刃刺進鳴鳳的心。她曾跪在周太太的腳下苦苦哀求,但得到的回答卻是:“實在沒有法子可想。”她從太太房裏出來又去找覺慧,然而覺慧卻忙着趕寫文章,沒有馬上領會她的來意。她覺得“有一堵牆橫在她跟他的中間”,其實這堵牆,正是冷酷無情的封建制度和舊禮教。於是她便想到了死。

本節便細膩地描寫了鳴鳳臨死前痛苦的內心世界。作者通過鳴鳳千迴百轉的心理過程,有力地控訴了舊制度和舊道德的罪惡。鳴鳳從覺慧的房裏出來以後,她知道這是真正的一點希望也沒有了,便一直來到花園湖畔,面對在黑暗中發光的湖水,面對萬籟俱寂的世界,她感到“所有的人都活着,只有她一個人就要死了”,“過去十七年中她所能夠記憶的是打罵,流眼淚,服侍別人”,儘管“她跟別的少女一樣,也有漂亮的面孔,有聰明的心,有血肉的身體”,可是人世間“單單要蹂躪她,傷害她,不給她一瞥温和的眼光,不給她一顆同情的心,甚至沒有人來為她發出一聲憐憫的歎息”。“她愛一切,可是生活的門面面地關住了她”,為此,她又感到了憤懣不平,感到這個世界值得懷疑,“難道這一點(指唯一從覺慧那裏得到了一點愛)她也沒有權利享受嗎?”“為什麼所有的人還活着的時候,她在這樣輕的年紀就應該離開這個世界?”顯然,這所有的委屈和懷疑,都是她從個人的遭遇中歸結出來的,反映了千百萬類似鳴鳳的女性對封建制度和舊禮教的控訴和抗議!這也正是作者從不幸的鳴鳳身上所挖掘出來的深刻的社會意義。

本文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有力地刻畫了鳴鳳的性格,揭示了她那美玉無瑕的善良心地。這個無依無靠的弱女子,儘管渴望覺慧的援救,但她終於控制住了自己的奢望。這是因為她想到:“他應該做一個偉大的人。她不能夠拉住他,她不能夠妨礙他”,“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她不能讓他犧牲他的一切來救她”。這樣,鳴鳳的死除去是對黑暗社會的反抗之外,還有一層新的意義,即為了愛,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這就進一步表現了鳴鳳的善良性格,加深了這一悲劇性格的思想意義。

本文在表現方法上,最大的特點是十分出色的心理描寫。除去上述所説的集中描寫之外,作者對於鳴鳳與覺慧訣別時語言和表情的描寫,也有力地寫出了她的內心活動。而且在其後的大段內心剖析中,作者還適當地融進了自己的主觀抒情和議論。比如:“是的,她的生活裏是永遠沒有明天的。明天,小鳥在樹枝上唱歌,朝日的陽光染黃了樹梢,在水面上散佈了無數明珠的時候,她已經永遠閉上眼睛看不見這一切了。”這些抒情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加強了作品的感染力量。

四、精彩片斷賞析《鳴鳳之死》:

鳴鳳是巴金在《家》中塑造最成功的一個形象之一,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光輝的女性形象。

鳴鳳是高府的一名丫頭,十七歲的鳴鳳單純、可愛,一出場,給人帶來的就是一種美好悦目的感覺:

……一件藍布棉襖裹着她的苗條的身材,瓜子的臉蛋也還豐潤,在她説話的時候,臉頰上出現兩個酒窩。……她閃動着兩隻明亮的眼睛天真地看着他們……

鳴鳳與高家的三少爺覺慧相戀,嚮往着自由和幸福。但是,在那暗無天日的社會裏,她的丫環地位就決定了她的悲慘命運——主子要把她嫁給馮樂山做小老婆。她曾跪在周太太的腳下苦苦哀求,但得到的回答卻是:“實在沒有法子可想。”她從太太房裏出來又去找覺慧,因為能給她帶來一線希望只有覺惠,但他忙於工作,對她的事一點也不知道,還責怪她:“鳴鳳,你沒看見我這樣忙。”絕望、無助、痛苦,化作一朵朵悽清的淚花一併湧上鳴鳳的心頭,既然自己最心愛的覺慧都無法救自己,那還指望什麼?於是,她想到了死,尋求最終的解脱。 ……最後,憂心重重地站起來,極其温柔而悽楚的叫了兩聲:“三少爺,覺惠,”便縱身往湖裏一跳。以這最後一跳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因為她知道,“死”是作為薄命女子唯一的出路。

平靜的水面被擾亂了,湖裏激起了大的響聲,盪漾在靜夜的空氣中許久不散。接着水面上又發出了兩三聲哀叫,這叫聲雖然很低,但是它的悽慘的聲音已經滲透了整個寂靜而黑的夜。不久,水面在劇烈的騷動後恢復了平靜,只是空氣中還瀰漫着哀叫的餘音……

一段花樣的年華,就這樣淹沒在湖水中。

鳴鳳的死除去是對黑暗社會的反抗之外,還有一層新的意義,即為了愛,她的死是她對覺慧的殉情。

鳴鳳的死是壯美的,儘管是有些孤寂。 鳴鳳的死是她與馮樂山一夥階級矛盾的進一步激化。但她到底用是清白之軀捍衞了自己作為人的尊嚴;她用自己年輕優美的生命向專橫殘酷的封建等級制度提出最嚴厲的抗議!

鳴鳳的死加速了高家衰落,尤其在高家壘築的封建仕宦的脆弱而又頑固高牆上打開了一道缺口,喚醒了高家第一個叛逆者——覺慧。這是整部小説的一個轉折點。

首先是矛盾的尖鋭性。作者自己説創作《家》的目的是“要寫一部《家》來作為一代青年的呼籲”,“從惡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這裏“惡魔的爪牙”既是指腐朽的封建禮教,更是指那扼殺人性、扼殺自由、扼殺愛情的封建家族制。在一片濃濃的黑暗包圍下的高公館,高老太爺就是一切的主宰,他具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在他的心目中,整個家的人和物都是他的私有財產,他的意志就是法律,任何人不能拂逆。為了維護高家的“利益”,他剝奪了一個又一個青年的幸福。瑞珏難產而死,梅抑鬱而亡,都是他一手造成的悲劇。可以説,以高老太爺為代表的封建家長及家族利益,是一堵橫亙在青年幸福之門的巨型黑牆,是一張撒向青年自由天地的險惡羅網,是套在青年身上的沉重枷鎖。在這如磐的黑暗裏覺慧與鳴鳳相愛,無異於帶着腳鐐跳舞。高老太爺不只是一個垂死的老頭子,而且是封建家長制、宗法制的集中代表,是這個黑暗制度在高家的代理人。因此,當鳴鳳被迫嫁給馮樂山時,太太周氏無力相救,覺民只能歎惜,覺慧也只能空自吶喊。這就註定了鳴鳳只能在以淚洗面、以痛苦自熬之後,孤寂地走向死亡。

矛盾的尖鋭性就在於:鳴鳳的嫁與不嫁不在於她愛與不愛,而是體現在追求幸福與扼殺幸福上,是青春愛情的召喚與腐朽制度之間的較量。然而,青春的力量如同壓在巨石下的一棵小草,面對封建宗法制度這塊巨石,鳴鳳是太柔弱了。因此,她若想維護做人的尊嚴,必須採取斷然措施,要麼遠走他鄉,要麼遠離人世。當一切都無能為力時,死便是鳴鳳惟一的選擇了。可見,鳴鳳之死正是尖鋭矛盾不可調和的集中體現。

其二是矛盾的複雜性。鳴鳳悲劇的產生,用她自己的話説好像是命中註定,但她仍懷有希望,“愛情的力量鼓舞她”,在驚悉自己許嫁之後,她向心上人覺慧伸出了求救之手。矛盾似乎有了可喜的轉機,趨向緩解。然而,情節的發展並不隨人意,由於覺慧正忙於“週報館所發生的變故”,正辛勤撰稿,沒有工夫來陪鳴鳳散心,聽她傾訴。當鳴鳳欲開口求援時,被覺慧毫不客氣地打斷,勸她“耐心地忍耐一下,過兩天我們好好商量,現在安安靜靜地讓我做事情”。接着一吻而支走了鳴鳳。鳴鳳為什麼不直接開口呢?難道僅僅因為覺慧太忙而無心聽其傾訴嗎?不,而是因為鳴鳳太痴太愛而不願讓他犧牲一切來救她,使她放棄了求生的希望。

其三是矛盾的緊迫性。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破了給人看。矛盾的尖鋭性和複雜性使鳴鳳的個性和命運得到充分展示。然而從矛盾開始到矛盾解決只限定在短短三天,面對這一“活着還是死去”的人生難題,矛盾更見其緊迫了。鳴鳳該怎麼辦?她的生路在哪裏?時間的緊迫更促使矛盾尖鋭化,更加劇了矛盾衝突,使鳴鳳有一種驚遭霹靂茫然無助的恐懼和緊張。三天對鳴鳳而言,已不是一個時間概念,而是她的生死鴻溝。跨過去了便是自由,落下去便是地獄。作者在這裏把事件的記敍與表現人物性格、揭示內心世界結合起來,把矛盾衝突造成的緊張氣氛與細膩刻畫、心理剖析的“慢鏡頭”巧妙地統一起來,從容深刻地展現鳴鳳內心情感的波瀾,從而收到一種“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同時也增強了作品的悲劇效果。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篇二

一般説來,文章的情節往往圍繞人物展開,結構根據人物性格和命運安排,語言和藝術技巧的運用為人物性格服務。在現代文閲讀當中,屬於重要內容,查閲有關資料,主要從四個方面揣摩人物形象。

一、從肖像描寫上分析,肖像描寫,就是描寫人物外貌特徵,包括容貌、聲音、表情、身材、神態、服飾以及風度、氣派等。通過肖像描寫,往往能反映人物的精神風貌和思想品德。請看《一面》,作者對魯迅先生的肖像作了三次集中描寫。這三次集中肖像描寫,不避重複,由遠而近,由粗到細,由略到詳,由整體到局部,抓住“瘦”的特點,突出魯迅先生把整個生命獻給革命事業的崇高品質和頑強意志,同時也表達了對魯迅先生的深徹懷念之情。文章中心也因之而得以具體表現。

二、從行動描寫上分析。行動描寫,就是通過人物行為和行為方式刻畫人物形象。《最後一課》中“他轉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枝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從韓麥爾先生的行動上,我們深徹地感受到他對自己的祖國那種強烈的愛國和對國土淪亡的無比悲憤,體現了韓麥爾老師的愛國精神,同時也表達了他對祖國終將戰勝敵人充滿必勝的堅定信念。《柳葉兒》第8自然段行動描寫具體寫出“我”上樹爬高的本領最大,同時一個活潑淘氣的兒童形象栩栩如生展現在讀者面前。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低處柳葉兒已被大人們搶光,從而揭示了過去年月饑荒的嚴重,表現了主題。

三、從語言描寫上分析。語言描寫,就是通過人物的語言表現人物思想、精神境界,心理活動。以刻畫其性格特點。如《羚羊木雕》當得知我把珍貴的羚羊送給好朋友萬芳後,媽媽、爸爸、奶奶各説了一段話,我們先看媽媽的話,內容上,她認為羚羊木雕貴重,不該送人,要“我”討回,一個重財輕義之人物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從説話語氣上看,她是非常嚴厲之人,“現在就把它要回來!”毫無商量的餘地。爸爸説話比較講究技巧,他在説話的語氣和方式上異於媽媽,但這也掩飾不了他輕義重財的性格,他同媽媽屬於同一類型之人,要説有什麼不同,那就是爸爸的話語之中透着冷酷的個性。奶奶話雖不多,但她更明白事理,她知道要回答羚羊木雕,對孩子的心理,對孩子之間的感情,對兩家大人之間關係影響都不好,她把情義看得重於財物,不過奶奶在家庭中進位不高,是作不了主的。

四、從心裏描寫上分析心裏描寫就是直接描寫人物心裏活動,能夠把人物內心世界展現在讀者面前。《皇帝新裝》中,面對眼前一無所有,老大臣心裏想到:“通道我是愚蠢的嗎?我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這一點決不能讓任何人知道我看不見布料。”年輕的官員:“這大概是我不配現在這樣好的官職吧。”這也真夠滑稽,但是我決不能讓人看出來。”皇帝:“我什麼也沒看見!這可駭人聽聞了。難道我不夠資格當皇帝嗎?這可是最可怕的事。”在騙局面前,他們三個人都否定了自己是愚蠢的,否定自己不稱職,目的何?老大臣、年輕官員都是為了保住自己的頭頂上的烏紗帽,皇帝是為了保住自己皇位。正是由於這種心理,才把裸體遊—行醜劇的發生。作者描寫三人心裏時,技巧嫻熟,寫老大臣心裏,用祈使句:“願上帝可憐我吧!”表示哀歎,突出老大臣衰朽的特點。寫皇帝,用疑問句:“這是怎麼回事呢?”細膩地表現出皇帝驚異疑惑的心理狀態,寫年輕官員,用感歎句:“我並不愚蠢呀!”寫出年輕得志,自信心不強的特點。除上面外,我們還可從概括描寫,細節描寫,對比描寫,烘托描寫等方面揣摩人物形象,一句話,閲讀要緊扣情節,結合背景及對人物具體描寫,來分析人物形象。

駱駝祥子人物分析 篇三

“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採用最樸實自然的筆調寫下了《駱駝祥子》這本書,通過祥子展現其跌宕起伏的一生來反應人性中的墮落因子以及整個社會的弊病與黑暗。

祥子,作為書中的男主人公。他生活在軍閥混戰時期,以拉車為生。小説一開始,祥子是一個年輕力壯的高等車伕,通過自己每天省吃儉用,外加辛勤工作,成功賺到了一輛車。不過,祥子的地位依舊十分低下。之後,祥子被迫到了人和車廠上班。但被人和車廠的老闆劉四爺和女兒虎妞利用,以達到各自的目的。最後,祥子家毀人亡,在一處茶館裏看到了一個老年車伕,也彷彿預見了未來的自己。最後,因為現實的逼迫,祥子從高等車伕一步步墮落成了個人主義的末路鬼。老舍先生通過一系列的情節,描繪出北京底層車伕的悽慘生活和命運。

祥子這個人物形象和魯迅筆下的閏土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是在年輕的時候充滿活力,對未來有着美好的憧憬,並且願意為了這個美好未來不斷努力。可是在封建舊社會的大背景下,外加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剝削與壓迫,一次次的風霜刀劍把他們的心頭熱血冰凍、把他們的稜角磨平,最後他們成了一個個麻木的,失去靈魂的人。年輕時的活力與志向都被拋在了腦後,在社會的下層如殭屍般遊走。無奈,這是當時整個時代與社會背景造成的,祥子與閏土只是千萬人中的典型與代表,也是千萬個犧牲品中的兩個。

合上《駱駝祥子》,內心中更多的是悵恨與惘然,還有一些感歎,畢竟個人的力量渺小,哪怕他們曾經不懈抗爭過,但是都成為了徒勞。幸運的是我生活在美好的現代,美好的中國。但是我也會努力學習,努力提升自我,畢竟這樣我才能為我們的國家早日實現偉大復興夢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心繫鄉親的農民企業家。 篇四

孫少安置之死地而後生後步步高升,很快成為了腰纏數萬的富豪,他決定為民辦點實事,正在實施一個造福千秋萬代的計劃,出錢修建破爛不堪、有很大安全隱患,並且早已不像樣子的學校。

在少安的慷慨解囊下,雙水村終於出現了有模有樣的國小。

這位家喻户曉的農民企業家的豐功偉績將會彪炳原西縣的史冊呀,是當之無愧的大慈善家。

樂觀進取,直面生活的老人 篇五

面對困難,有人怨天尤人,無所作為;有人坐困愁城、一籌莫展。但劉姥姥卻能以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以進取的心境去正視,以豁出去的行動去拼搏。第六回裏,狗兒因家中冬事未辦,心中煩慮,卻只能“吃悶酒”,“尋氣惱”,劉氏也“不敢頂撞”,當狗兒夫婦愁雲重重時,劉姥姥勸勉狗兒:“如今咱們雖離城住着,終是天子腳下。這長安城中,遍地都是錢,只可惜沒人會去拿去罷了。”……狗兒冷笑道:“……有什麼法子可想的?……”劉姥姥道:“這倒不然。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咱們謀到了,看菩薩的保佑,有些機會,也未可知……”。劉姥姥要狗兒勇於面對生活,天無絕人之路,但是必須要靠自己努力去爭取。劉姥姥熱愛生命,他真正懂得生命是甘苦皆備的,對所有的不如意,他並不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是以樂觀進取的態度去面對、去解決。這是多麼平實又樂觀的生活態度啊!

一個人能樂觀的面對生活,幸福的享受生活,但遇到困難、挫折時,是否有勇氣、有毅力面對難,那就未必了。劉姥姥為了解決生活難題,果敢的帶著孫子板兒向着高門大院的賈府挺進。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啊!因為進入賈府有幾道難關要闖,首先要先克服自我“告難求幫”為恥的心理障礙。《紅樓夢》第六回中,狗兒提出與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接上頭,就可以打通關節了,劉姥姥道:“我也知道他的,只是許多時不走動,知道他如今是怎樣。這也説不得了……”可見劉姥姥深知人情冷暖:“以前極好的”朋友,現在時過境遷,又多時不曾走動,這也説不得如今是怎樣了。或許去了要碰釘子,甚至更要被奚落一番。但劉姥姥卻馬上答應了。甚至認為:“舍着我這副老臉去碰一碰。

果然有些好處,大家都有益;便是沒銀子來,我也到那公府侯門見一見世面,也不枉我一生。”能以這樣開朗樂觀的態度面對第一個難關,當然需要十足的勇氣。但劉姥姥一進榮國府並非真得十分順遂,仍有層層難關要過,《紅樓夢》第六回敍述他到了賈府門口,請門房通報周瑞的情況是這樣寫的——眾人打量了他一會,便問那裏來的?劉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爺的,煩那位太爺替我請他老出來。”那些人聽了,都不瞅睬,半日方説道:“你遠遠的在那牆角下等着,一會子他們家有人就出來的。”內中有一老年人説道:“不要誤他的事,何苦耍他。”

這些侯門三等豪奴,對這個村鄙老婦先是“打量了他一會”,然後“都不瞅睬”,甚至有人想要加以耍弄欺騙,幸好有一位老年人指點他明路,這是首先遇到的困難。後來雖得到周瑞家的帶領,但仍要得到平兒的批准,又要看鳳姐的臉色,王崑崙曾評論這段歷程是:“這是千千萬萬泥中的螞蟻,向着天中的明月進發的路程啊!“泥中的螞蟻”是多麼的卑微!而“向着天中的明月進發的路程”又是多麼困難艱辛!劉姥姥卻不曾畏懼,只管一步又一步的艱難前行。

紅樓夢人物形象分析 篇六

《摘要》“紅學”之説,離不開林黛玉和薛寶釵兩位女主角的爭議,本文從林黛玉和薛寶釵的出生背景,生活環境,成長曆程,人生價值觀的差異和重合等四個方面論述兩人的鮮明的藝術形象。打破長期以來“褒黛貶釵”的定論,曹雪芹終其一生精血所創造的鴻篇鉅製《紅樓夢》,立意獨特,意義深遠,並非等同於一般的世俗情感糾紛小説。

“蓋賢與不肖之性,皆通人所兼具,非可以判然劃分者也。人以寶釵為奸險,而陰為邢岫煙贖棉衣事,則亦仁厚。以黛玉為天真,而譏笑一村老嫗為‘牛’為‘母蝗蟲’,則亦刻薄。且寶釵寬大,黛玉偏狹,寶釵善體諒他人,而黛玉則心存嫉妒,然則寶釵必不肖而黛玉必賢乎?謂寶釵之美德全出於造作亦過,要而言之,人之天性不同,所表現者亦異也。”(1)

此上一番論述,指出黛玉和寶釵的賢與不肖所兼具,打破了長期以來“褒黛貶釵”的常論,“寶釵陰險狠毒,以黛玉之稚氣,當然不是對手。蓋黛玉多心,乃無手段,寶釵多心,手段又辣故也。”(2)

在讀者的眼中,書中的林黛玉雖然生性多疑敏感苛刻,但是讀者看到她的每一行每一言,都透露出一個“真”字。相比之下,薛寶釵的温柔敦厚大方,卻總讓人感覺造作之姿,隱隱籠罩着一個“假”字。假的東西總不及真的能夠打動人心,黛玉的真心可以掩蓋她的性格瑕疵,寶釵的假意則遮住她在其它方面的光輝。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對於兩位形象的對比具體分析,主要會通過兩人的四個方面不同分而述之。

一 出生背景的差異

林黛玉的出生家庭既是鐘鼎之家,又是書香之族,這也為她具有滿腹才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就是出生在這樣的一個世家,到了她這一代卻是僅僅剩下她一個人,盛門的背後,展現的卻是無比的淒涼和孤苦。父母相繼去世,無依無靠是必然的結果。生長在這樣的世家,從小接受的不是生存之能,而是精神氣質上的追求,那麼她的傲氣自然是油然而生。

但是就是她這樣一個經過精神洗禮的女子,卻要過着寄人籬下,在賈府魚龍混雜的地方看着別人的眼色生活,心中的悲慼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黛玉之所以是孤高自詡,目下無塵,根源在於是自己本身的生活理想和現實的矛盾。

書香世家講得是讀書認字,詩詞歌賦,但是皇商講得卻是生意人際的交往。

跟人打交道,肯定沒有跟書那麼的簡單,和人打交道,在利益衡量之間,講得是人心的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

薛寶釵出生在這樣的皇商家庭裏,已經處於人心鬥爭的漩渦之中。她在這樣的出生背景下,還可以有着可以和林黛玉一較高下文學才華,着實不易,這還要歸功於她的父親,將她當男兒一般來撫養,使她比他的哥哥強個一百倍。

但是也正因為如此,才讓她從小就生活在家業的重擔之下,父親早逝,唯一的哥哥又不成器,家族的輝煌已是西山落日,光芒漸消。家族的重擔無時無刻的壓在她的肩膀上,令她做事不能隨心而發,須得左右權衡,小小年紀被迫接受大人的世故圓滑。

在賈府那種人性受到壓制的地方,兩人同是薄命,一個是活得太真,一個是活得太累。

二 生活環境的不同

黛玉自小的生活的環境及其的簡單,是一個純淨空靈的世界,直到父母的接連去世,讓她開始知道生命無常和世事變幻莫測。

對這種對無常的無法掌握和對逝去的難以割捨讓她有着一顆惶惶之心,不安時時籠罩在她的內心深處。以致她才會有異於常人的想法,“人有聚就有散,聚時歡喜,到散時豈不冷清?既清冷則生傷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開時令人愛慕,謝時則增惆悵,所以倒是不開的好。”(第31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雙星》)對繁華散盡之後的感歎痛惜,無奈傷感一一洞明。

寶釵,從她大哥薛蟠的累累劣跡就可以看出她生長的環境是多麼的紛繁複雜。再加上一個大家族裏所謂的一些奪權爭產明爭暗鬥之事,在她年幼的心裏已經埋下了現實是殘酷的萌芽。

她是一個具有遠見和才識的女子,自雲守拙本只是明哲保身,然而周圍的環境始終不相宜,讓自己的才華在對現實的遷就之中漸漸的隱沒,這對她本人不得不説是一個遺憾。

林黛玉出生於書香世家,封建禮教自然是自小就學,自小就知,但是她在《紅樓夢》中卻是一個封建禮教的叛逆者,而薛寶釵出生於皇商世家,封建教條的管束自然沒有那麼的重,但是她卻是一個封建社會標準的淑女。這樣的位置轉換實在是很有意思,也足於體現曹公的匠心獨具。

其實,從他們兩人的生長環境就是不難看出的。在封建社會之中,對子女,特別是女兒的遵守禮教的教導,一般都是來自於母親。但是林黛玉卻是幼年喪母,這樣,封建禮教的第一導師就沒有了。之後父親林如海給她聘請的老師賈雨村也是一個漫不經心的人,自然對她的封建教化更不會放在心上。那麼林黛玉可以説自小根本就沒有接受過什麼封建禮教,那麼她會目無禮教,敢於反叛,只管真心就不難理解。

在這一方面,薛寶釵正好相反,她是幼年喪父。也就是在父親死後,她才停止了詩書方面的用功,為了不讓母親操心而專心於針鑿家計等事,此時寶釵母親對女兒的封建禮教教導現在才剛剛開始。之後薛家有心想讓女兒進宮選秀,要合封建第一帝王的心意,在封建禮教上更是不能放鬆。於是,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教導寶釵,想讓她慢慢的轉變為封建教教條的衞道者,這也是許多評論家對她下的定義,“她自幼尊孔讀經,學會一套陰險狡詐的統治本領,她把個人的理想和抱負,同日益衰敗的階級利益緊緊的聯在一起。”(3)

但是讀者應該還記得她寫的《螃蟹詠》吧,對當時那些橫行無道的官場人物如賈雨村之流,進行了尖鋭的諷刺。所謂詩歌見其志,實際上她骨子裏卻頗有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她對當時的社會抱有一種強烈的批判精神。就連開始罵她熱衷於仕途經濟的賈寶玉都讚歎説寫得痛快,如果認為薛寶釵真的是一個封建衞道者,那麼讚揚她的賈寶玉也難脱干係了。(第38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

薛寶釵對寶玉的勸學讓讀者論定她是封建衞道者的鐵證,但是這又何嘗不是出於一份真心的關心,和林黛玉面對賈寶玉差點葬送在父親的棍棒之下的哭泣“你從此可都改了罷。”有着異曲同工之意。(第34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錯裏錯以錯勸哥哥》)

心存鴻鵠志,不安於現狀。 篇七

少安以假的“冒尖”户參加縣裏“誇富”會回來,備受刺激,振奮精神,雄心勃勃地籌辦磚瓦廠,貸了七千塊錢的款以及高薪聘請了一位河南“專業”師傅,他將放開手腳大幹一番,把雙水村從沉睡中震醒過來。

生產了一段時間後,少安為了更遠的發展以及提供窮得揭不開鍋的村民們一種變性的施捨,於是破釜沉舟般地投入進去大型的生產中,誰又懂彈指間又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7、百折不撓的鬥士。

《走馬路走車路》——記邊城讀後感 篇八

最初捧着《邊城》,懷疑自己能不能把這早期的文章看完,因為我一向對平淡的文章不報耐心。但沈從文的文字清新,行文如流水,雖散卻自然,給人一種詩意,使人不自覺地微笑。

“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偶然間看到這簡單又純淨的句子,沒有了城市中的喧囂和利慾薰心,讓人心裏一陣安詳又平靜。一條小溪一隻渡船,一個小屋一輩子,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邊城的人民是一羣善良的人,他們保持着曾經所有的寧靜和諧與純樸勤儉。透過他們,我看到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人們率直、真摯。正如沈從文所説,這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老船伕不貪財、不嫌貧、樂於助人且生性豁達。他有重重的心事,只為翠翠的將來。他幾乎是為翠翠而活,希望翠翠能快快樂樂。他和翠翠相依為命,他們之間正是人類最初乾淨透明的親情。而翠翠,這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這個本書的主角,為人天真活潑,她的身上散發的是天真爽朗的孩子香,簡單的生活賦予了她一顆毫不世俗的心。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勤勞、善良、淡泊名利的中華傳統美德。

翠翠和儺送之間的愛情沒有海誓山盟,沒有轟轟烈烈,有的只是一個小鄉村極其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着含蓄之美。

文中的兩兄弟給我很深的印象。作者既寫出了他倆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又表現了他們自我犧牲的美德。他們都深愛翠翠,在他們心目中,愛,與世俗的錢財、地位毫不相干。哥哥天保,因為説話結巴,所以選擇走馬路,也就是託人提親,而比哥哥更早愛上翠翠的儺送,選擇了走車路,也就是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他們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訴説着自己對翠翠的愛。我不知道世間還有如此純粹的愛,等在岸上也好,等在船上也罷,“自己的心緊緊縛定遠遠的一個人”。

他們兄弟之間的坦然與誠實亦讓我感動,即使互為情敵,但是他們卻能坦白地告訴對方自己的真實感情,以淡淡地微笑,化作浮雲。我想,這笑聲中不只是絲絲的無奈與煩惱,還有兄弟間的信任與温柔吧。(而後來儺送因哥哥的死而選擇放棄翠翠,再次讓我看到兄弟間的深厚感情。)

我曾經不止一次埋怨過翠翠,為她的單純,為她單純中的無情。因為她單純,所以猜不透祖父話中的含義;因為她單純,所以不知道天保的死和自己有關;因為她單純,所以不知道自己讓祖父受了多少氣,莫名地成了“壞人”;因為她單純,所以太晚明白兩兄弟深刻的愛;因為她單純,所以面對愛時,她選擇羞澀地躲開,拆散了美好的姻緣,使三人各自神傷。但我明白,若少了她的單純也不會有這兩份深刻而又平淡的愛,而她只是一個孩子,一個將要孤單地守着愛,守着渡船的孩子。想到這裏,不禁為她感到哀傷。

最初看到這個結局,不能接受。為什麼讓那麼純粹愛着的人承受這些痛楚。若那年五月翠翠沒有守在那裏,是不是就不會遇上儺送?沒有兩人的邂逅,他們也許還是陌路人吧?也許。後來,我便釋然了,在這美得不實際的人性美下,翠翠無限期的等待和走馬路走車路的悲哀,或許是讓我們咀嚼這人生的不盡完美吧!

——《寄全椒山中道士》 篇九

諸如此類清淡閒適的詩都是他日後改任文官以後的詩作,也可以説,是和他前半生行事風格判若兩人,迥然不同的作品。

關於韋應物這個人,歷史上記載並不多,連他的表字亦不見有載,因他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他為“韋蘇州”。

如果他單純是一個如王孟一般的山水田園詩人,那麼有王孟二人珠玉在前,韋應物就算再出色,其實也無甚特別。妙就妙在他的人生如陳子昂一樣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反轉。

少年時是任俠使氣,飛揚跋扈的“惡少”,麻煩到眾人想到他就搖頭歎氣,23歲卻往修身養性的路子上走,開始苦讀詩書,繼而痛改前非,繼而成為一個儒學詩者,一個勤政愛民的官員,一個半隱半仕的高人。李肇在《國史補》説他後來“為性高潔,鮮食寡慾,所居焚香掃地而坐。”全然一副高士行止。

雖是半路出家,他後世詩名卻和王(王維)孟(孟浩然)柳(柳宗元)並稱,詩風清麗閒遠之外,又接續高適、岑參的剛健雄渾之氣,各體俱擅,這般後發先至,不是不嚇人的。

最早的時候,他15歲,以三衞郎出身,擔任玄宗的近衞,這是世家子弟才好擔任的清貴之職,他亦滿意。少年得意,豪縱不羈,種種行徑,令人又愛又恨。

當年,對於韋應物這般的五陵閒少,長安人愛之、怨之,稱其“輕薄兒”。

據《天寶遺事》載:“長安俠少,每至春時結黨聯朋,各置矮馬,飾以錦韉金絡,並轡於花樹下往來,使僕人執酒皿而隨之,遇好囿則駐馬而歡。”

你若叫韋應物自己來説,他少時的生活可不就是如此麼?結黨連朋,縱酒歡聚,打架鬧事,每每的一陣風來,一陣風去,真正是風一樣的男子。

卻還不止,他比那普通的遊俠少年還多了一份出入宮闈,扈從遊幸的威風。

這一切的風光就如他在《温泉行》中所歎的:“身騎廄馬引天仗,直入華清列御前。玉林瑤雪滿寒山。上升玄閣遊絳煙。平明羽衞朝萬國,車馬合沓溢四鄽。蒙恩每浴華池水,扈獵不蹂渭北田。朝廷無事共歡燕,美人絲管從九天。”

那是繁花盛墜的開元盛世,明皇正愛着他那天下無雙的美人。

每一年的十月間,李隆基都會帶着楊玉環離開長安的興慶宮,移駕驪山的華清宮。那時正是十月寒天,滿山都是瓊枝雪蕾,在飄渺的御煙中,隨着帝王的儀仗一路走向山頂的朝玄閣,這種華美氣派,就像是仙人在天上巡遊。

第二天天明,三衞郎們護衞着皇帝,接受萬國使臣的朝拜,彼時車馬喧闐,擠滿了行宮四周的街市。蒙受皇帝的恩寵,他們這些近侍也能得以在温泉中賜浴(華清宮的温泉分為不同等級的湯池,可以賜浴近臣)。

扈從皇帝打獵的時候,他們也很守規矩,謹記着不去踐踏良田。那時正是太平年景,天下無事,君臣們常在一起舉行宴會,那席間的女子美如天仙,風姿令人難忘,那絲竹管絃之聲,亦不似人間能夠聽聞的曲調。

作為親身經歷過盛世宮廷生活的詩人,韋應物的經歷是尋常詩人不可比的,所以他憶舊的詩作《温泉行》筆筆寫來,皆有身臨其境,令人感傷的情味。

思來往事皆如夢,傷心最是憶舊時。令人感慨的是今昔對比,待玄宗幸蜀,倉皇離京,三衞子弟多半解散,連韋應物也潦倒淪落。又一朝玄宗西去,他再到華清宮時,看到離宮別苑,市井蕭條更非昔日之模樣。

風流雲散,青山蕭瑟,世事如白雲蒼狗,這滿心的傷懷,亦就更盡在不言中了。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這一陣兵亂,戰火流離,驚破的,又何止是帝妃二人長相廝守的美夢,還有,這些曾經不可一世的少年的青春幻夢。

在《温泉行》中,他訴説了自己在安史之亂之後的落魄:“今來蕭瑟萬井空,唯見蒼山起煙霧。可憐蹭蹬失**,仰天大叫無奈何。弊裘羸馬凍欲死,賴遇主人杯酒多。”到如今,蹭蹬失勢,如蛟龍失卻了風雲之助,身穿弊裘,身騎瘦馬,浪跡江湖,差一點就要凍餓而死,幸而遇到一位好客的主人款待收留我。

安史之亂是韋應物人生的轉折,對他個人而言,未必是壞,早年間他是一個飲酒放浪的莽撞少年,是安史之亂後他失去庇護,只得入太學潛心讀書,漸通人事,繼而慢慢成為大家。

我喜歡韋應物的詩是那樣真誠,他的詩都是他性格的流露,毫不作偽。我先前説的那些“英雄”事蹟,無賴行徑,並不是胡編,都是源自於他的自述詩。

他寫自己年少時是——

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身作裏中橫,家藏亡命兒。

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驪山風雪夜,長楊羽獵時。一字都不識,飲酒肆頑痴。

武皇昇仙去,憔悴被人欺。讀書事已晚,把筆學題詩。

兩府始收跡,南宮謬見推。非才果不容,出守撫煢嫠。

忽逢楊開府,論舊涕俱垂。坐客何由識,惟有故人知。

——《逢楊開府》

這般剖白,筆筆見血,真是《懺悔錄》了,他也不是懺悔了就完事,他是真的浪子回頭,洗心革面吶!難得!

所以我讀他後來的詩,總覺得少年時經些憂患,未必是壞事,歷練入了心,到老來才知平淡從容。他早年的飛揚跳脱,與後來的淡於名利,順其自然並不衝突。

他後來的詩,有種繁華落盡,自甘淡泊的美。世家子弟一旦收心向好,比苦出身的屌絲男境界高太多。

再説他那幾首聲名遐邇的名作。《滁州西澗》自不必提,北宋徽宗的皇家畫院曾以“野渡無人舟自橫”一句為畫題,考入院的。畫工,很多人依表面詩意作畫,都不如趙佶之意。唯有一人,畫一孤舟,舟上有鳥,自在鳴唱,此境得趙佶稱許。由此亦可知,韋應物此詩名聲之盛,連那品味挑剔已極的宋徽宗都念念於心,深賞他“一段天趣,分明寫出畫意”的境界。

另一首《寄全椒山中道士》,就更為宋人所稱賞,其中最忠實的擁躉者就是蘇軾,此詩更見韋應物後來“高雅閒澹”的詩風,詩是寫給全椒山中的一個道士,以敍思念之情。全椒是安徽滁州的一個屬縣,因此這一首和上一首都是他在做滁州刺史所作。

大意是,我的郡齋(官署)很冷,突然想念山中的道士。想你應該在山中伐薪煮飯,過着清寒而自在的生活,我突然想帶一瓢酒,去探望你,可是,在寂寞的深山中,恐怕只能看見滿山落葉,又如何去覓你的蹤跡呢!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是宋元以來,詩評家公認的妙筆。都認為這兩句詩語出天然,可以與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媲美。讀起來感覺出人意表,思索起來又是那麼,一點也不刻意,沒有搜腸刮肚苦吟痕跡。

蘇軾極愛韋應物的詩,他在惠州時,讀了韋應物這首詩,忍不住技癢,步原韻仿作了一首,寄給羅浮山中的鄧道士,詩云:

一杯羅浮春,遠餉采薇客。

遙知獨酌罷,醉卧松下石。

幽人不可見,清嘯聞月夕。

聊戲齋中人,空飛本無跡。

——《寄鄧道士》

我歷來是東坡最忠實的粉絲,他的這首詩單看並不差,只是還不能跟韋應物的原作比,韋應物的原作全不用力,無意之間意境全出,妙意自顯,東坡則見出用力的痕跡,“遙知”、“空飛”等詞便顯得刻意了。

又,我還想推薦韋應物的另外兩首詩,也是我常念念不忘的——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

——《淮上喜會樑川故友》

去年花裏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寄李儋元錫》

他後來離開京洛,出任地方官,在東南一帶寫下很多傳世名篇。這兩首寫給友人的詩,都寫了人世浮沉,世事蒼茫之概,讀來悲切卻不失氣骨,不失從容氣度。

“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深受宋元之後的文人讚賞,這兩句自愧自己未能盡父母官之職,愛民如子之心,可讓許多尸位素餐的人慚愧。

要流水浮雲之後,才見得一顆內外明澈的心。對生活順其自然,待人接物誠懇平和,對世情看得通透,既不過分積極,也不消極。

有些詩,你説不上它為什麼那麼打動你,就像有些人,你説不出為什麼那麼喜歡他,所有的理由單獨看來都不是理由,可它就是能觸動你心裏最隱約的那根心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