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劉備的人物形象分析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61K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人物形象分析

劉備的人物形象分析

陳壽《三國志》卷三十二《先主傳》中對劉備的評語道:“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三國演義》中對劉備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延續了這種評價。“弘毅寬厚,知人待士”在我看來可以概括為:劉備對百姓、兄弟之仁;劉備的君臣、父子之義;劉備對賢士的禮待;劉備對部下的信任。

一、劉備對百姓、兄弟之仁

在劉備的形象塑造中,一個完美君主的形象深深地植根於人民的心中,小到寬以待人,大到施以仁政。得民心者得天下,劉備對天下,對百姓的仁義體現在戰爭發生時對百姓的態度。曹操攻打劉備時,劉備沒有單獨帶領部屬私下逃亡,心中惦記的依舊是全城百姓。雖然老弱婦孺對劉備的軍隊來説是個負擔,但劉備並沒有捨棄,而是先救百姓及後方的各官家眷。小説中對“劉備攜民渡江”的情節是這樣描寫的:先使雲長往江岸整頓船隻,令孫乾、簡雍在城中聲揚曰:“今曹兵將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願隨者,便同過江。”兩縣之民,齊聲大呼曰:“我等雖死,亦願隨使君!”即日號泣而行。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玄德於船上望見,大慟曰:“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聞者莫不痛哭。船到南岸,回顧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玄德急令雲長催船渡之,方才上馬。這一情節的描寫可以説將劉備愛民的形象提升到了最高點。劉備看到百姓因自己而受苦的場景悲痛到想要投江自盡,反觀曹操接收荊州城後趕盡殺絕、殘害百姓的無恥行徑,兩相對比更凸顯出了劉備對百姓仁德寬厚的仁君形象。

小説中,劉備在徐州第一次接受了戰敗的呂布。劉備雖然知道呂布是個見利忘義的小人,但也知道他是走投無路,只能投降於自己。儘管劉備深知收留呂布不會帶來任何好處,但出於對呂布的仁慈和憐憫,他還是收留了呂布。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這時,曹操又制定了一個計劃,要迫使劉備進攻袁術。劉備把徐州託付給張飛,並明確指示張飛不要喝酒,不要打罵軍士,而要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然而,張飛沒有聽從劉備的指示。他酗酒,鞭打曹豹,大為誤事,導致呂布趁虛而入佔領了徐州,俘獲了劉備的家屬。劉備在親人落入呂布手中是也沒有勃然大怒,責怪張飛。相反,他冷靜思考,以“得何足喜,失何足憂”的心態坦然地面對這個重大失誤。可見劉備對自己兄弟的仁義。

二、劉備的君臣、父子之義

小説在劉備出場時,就用“玄德幼孤,事母至孝”表示劉備本來就是重視親情之人,孝順更是他的立身準則。他不僅自己奉行孝道,更將心比心,幫助他人化解孝道的衝突。比如在小説“元直走馬薦諸葛”這一情節中,徐庶幾番設計,助劉備大敗曹軍。敗軍回許昌,曹操驚奇,問左右。程昱道:“此人乃潁川徐庶也。”便獻上一計。曹操依計派人把徐母接到許昌,又模仿徐母筆跡,給徐庶寫一封假信。 徐庶為人至孝,只得持信來見劉備辭行。儘管孫乾勸誡劉備:“元直天下奇才,久在新野,盡知我軍中虛實。今若使歸曹操,必然重用,我其危矣。”但劉備為了成全徐庶盡孝還是放他走了。由此可見劉備是相當重視人倫的人,雖然他愛百姓勝過自己家人,凡事以百姓先,但對於別人的家人,劉備卻十分有同理心,決不願他們割捨孺慕之情。

《三國演義》第十四回寫道:卻説玄德在徐州,聞使命至,出郭迎接;開讀詔書,卻是要起兵討袁術。玄德領命,送使者先回。糜竺曰:“此又是曹操之計。”玄德曰:“雖是計,王命不可違也。”劉備明知這詔書是曹操的計謀,但他出於對君主的忠義,並沒有違逆旨意。

劉備對上體現忠君思想,對下則是位講理愛臣的明君。小説“趙子龍單騎救主”的情節中描寫道:雲縱馬過橋,行二十餘里,見玄德與眾人憩於樹下。雲下馬伏地而泣。玄德亦泣。雲喘息而言曰:“趙雲之罪,萬死猶輕!糜夫人身帶重傷,不肯上馬,投井而死,雲只得推土牆掩之。懷抱公子,身突重圍;賴主公洪福,幸而得脱。適來公子尚在懷中啼哭,此一會不見動靜,多是不能保也。”遂解視之,原來阿斗正睡着未醒。雲喜曰:“幸得公子無恙!”雙手遞與玄德。玄德接過,擲之於地曰:“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雲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劉備以為他再也見不到趙雲了。因此,自己的眼淚是抑制不住的。很明顯地可以看出這對君臣的相知相惜。劉備對朝臣的關心和對他們安危的擔心是真誠的。劉備摔阿斗的行為經常被人認為是“收買人心”,我並不同意這種觀點。我認為這才是劉備心中真實所想。首先,劉備一直對趙雲很欣賞,早就想收趙雲為麾下。其次,劉備對將領的重視程度甚於重視家人。在劉備看來,百姓是第一位的,將士是第二位的,家庭只是第三位的。因為兒子的性命而失去一名猛將太過可惜。雖然這樣的父親形象太過無情,但他對朝臣的情義是深厚的。

三、劉備對賢士的禮待

劉備雖然是三位國君中出身最低賤卑微的,但他卻是三個人中最禮賢下士,以禮待人的。劉備求賢若渴,禮待人才的最典型例子就是三顧茅廬。劉備當時官至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他的社會地位要比諸葛亮高得多。雖然他拜會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但他並沒有心生不滿,而且每一次都極盡禮數。在關、張二人都不是很樂意的情況下,他依然親自去拜見諸葛亮。在第三次去見諸葛亮的時候,“玄德徐步而入,見先生仰卧於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階下。半晌,先生未醒。關、張在外立久,不見動靜,入見玄德猶然侍立。張飛大怒,謂雲長曰:‘這先生如何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後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雲長再三勸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門外等候。望堂上時,見先生翻身將起,忽又朝裏壁睡着。童子欲報。玄德曰:‘且勿驚動。’”堂堂漢左將軍為了請得諸葛亮出山恭敬至此。這些都體現了劉備對賢士的禮待,而這種禮遇也讓諸葛亮“為知者而死”。

除了“三顧茅廬”這一經典情節外,劉備也很敬重當時的儒生。劉備進入蜀地後,不僅沒有追究他們的罪責,還下令保護他們,這是看重他們對劉璋的忠心,也是看重他們的治國之能,輔國之才。劉備的領導方式,不是凌駕於眾人之上,而是尊重下屬,贏得他們的心。由於劉備的以禮待人,禮遇賢士,才讓蜀國得以在條件蹇澀的情況下鼎立與吳、魏之間。

四、劉備對部下的信任

劉備以下對上忠義無比,以上對下信任無貳。在劉備與部下的君臣關係裏,劉備對部下都十分信任,不僅信任他們的能力,更信任他們的人格品性。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中這樣寫道:正悽惶時,忽見糜芳面帶數箭,踉蹌而來,口言:“趙子龍反投曹操去了也!”玄德叱曰:“子龍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張飛曰:“他今見我等勢窮力盡,或者反投曹操,以圖富貴耳!”玄德曰:“子龍從我於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糜芳曰:“我親見他投西北去了。”張飛曰:“待我親自尋他去。若撞見時,一槍刺死!”玄德曰:“休錯疑了。豈不見你二兄誅顏良、文丑之事乎?子龍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龍必不棄我也。”劉備就算在後有追兵,兵盡糧絕的處境下,也依然相信趙雲不會背棄忠心,棄他而去。而趙雲單騎救主,血染徵袍的壯行也印證了劉備的信任。這樣的君臣知心,肝膽相照,也體現出劉備的信任是值得的。

在《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形象已經不同於歷史中的真實形象了,他是作者筆下一個鮮活的藝術生命。他承載了自古以來人們對明君的期待,仁義忠厚、禮賢下士、以無私的愛來對待百姓。這樣的明君形象是普羅大眾所期盼的,尤其是處於亂世中的百姓。劉備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是被無限拔高的,正因為這樣的形象不易達到,劉備才成為了作者甚至廣大百姓的理想寄託。歷史上的劉備是三國中的雄主,而《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形象則是寬厚、忠義、知禮、守信的完人,是廣大人民對聖君賢主的美好期望。雖然劉備並沒有統一三國,但文學的美好不正是在可以在其中投射現實中無法滿足的情感與期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