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古詩《定**》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7W

古詩《定**》賞析【精品多篇】

定**書法作品欣賞: 篇一

定**書法作品1

定**書法作品2

定**書法作品3

定**書法作品4

定**書法作品5

定**蘇軾 篇二

《定**·莫聽穿林打葉聲》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莫聽穿林打葉聲》翻譯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大家沒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着,一邊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吧,對我來説,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定**·莫聽穿林打葉聲》註釋

⑴定**:詞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黃岡東南三十里,又名螺絲店。

⑶狼狽:進退皆難的困頓窘迫之狀。

⑷已而:過了一會兒。

⑸穿林打葉聲:指大雨點透過樹林打在樹葉上的聲音。

⑹吟嘯:放聲吟詠。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煙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風雨裏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製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樣子。

⑽斜照:偏西的陽光。

⑾向來:方才。蕭瑟:風雨吹打樹葉聲。

⑿也無風雨也無晴:意謂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定**·莫聽穿林打葉聲》賞析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悦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着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鑑賞 篇三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悦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着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賞析 篇四

蘇軾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不可繞過之人,他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在詞的發展史上具有尤為重要的地位。蘇軾開了豪放詞一派,使得原本只用來吟唱呢喃軟語的小兒女之詞陡然一變,轉而為急管繁弦,崩天裂雲之聲。由此,宋詞才能成其為真正的“宋”詞,若少了豪放派的映襯,婉約詞定也會減色不少。

《定**》為蘇詞名作,歷來被人評為閒適從容。與《浪淘沙》的壯闊不同,它表現的是作者遇變不驚,笑對蒼茫的風神。其實,即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般豪語,仍舊以“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為了局,可見所謂的豪放不過是知自身的不可為,毋寧説,是一種無奈的曠達。

全詞記述了作者一行人在沙湖道上突遭雨襲之事。上片以“莫聽”二字起,有突兀之感,而“穿林打葉聲”勾畫出風雨的聲勢。急風挾雨而來,對此作者卻説:何妨吟嘯且徐行,“何妨”表現了詞人的淡定,“竹杖芒鞋”透露出隱逸之思,“誰怕”一話反問,加上“莫聽”“何妨”的映稱顯得氣度從容,由此勾勒出一幅披蓑煙雨行吟圖。試想於沙湖道上現身的詞人,持竹杖,履芒鞋,於風雨中吟嘯而來,表現出一種閒庭信步的瀟灑,這是怎樣美好的景況啊!然而,作者所要表現的僅是這種灑脱嗎?且看下句:一蓑煙雨任平生。若僅是冶遊俊賞,又何須如此感慨呢。遙想蘇公當年,19歲中進士,正是春風得意,青雲之志有待施展,卻遇到一連串的挫折,竟致一生困頓。烏台詩案,黨錮之禍,政治上的腥風血雨都已經受,又何懼眼前這一陣急雨呢?讀到此處,眼前浮起了一幅深淺分明的景象:一個竹杖芒鞋的老人踽踽獨行於風雨飄搖的人生路上,身前身後皆茫茫無所見,正所謂“來往煙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無餘”是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料峭二字點出時令,三月七日,正是乍暖還寒之時,然二月春風已可裁出翠柳條條,時至三月,早應是一派春光。而作者卻似一無所見,僅以“微冷”二字寄寓所感,瀰漫着一種蕭索意味,這是否暗示了作者的落寞心境?急雨既過,斜陽展顏,對淋雨者來説,這應是很值得欣喜的`,而作者回望了適才煙雨悽迷的經行之處,卻吐出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斷句來。若非深察人世無常,是難以做到如此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我以為,僅以“曠達”二字標榜此詞,便完全忽視了作者的精神內涵。

蘇軾在另一首詞中説到:長恨此生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深波靜索殳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詞中透露了作者欲歸隱山林的願望,這也是《定**》最好的註解。此詞寫於宴會上,寫畢蘇公掛冠乘舟而去。當地縣令以為蘇公真要“江海寄餘生”,急忙駕船追去,待到追上,發現蘇公已是鼾聲大作,哪裏有一點要隱逸山林的樣子。蘇公是真正的智者,他深知這“世事”是如何無論也逃不出去的。即便做了和尚還是要穿衣吃飯,還是要為世所累,所以,他不象陶淵明那樣躲起來,他以俗世為山林,故而,蘇公才是真正的隱者。

想蘇軾也有“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的綺靡濃豔,有“小軒窗,正梳粧”的繾綣纏綿,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情願,最終卻以“也無風雨也無晴”為終了。也正如林清玄説的,在煙中騰雲過了,在雨中行走過了,生命的事情一經過了,卻是枉然。然而蘇軾的一生並不“枉然”,千百年來,蘇軾的詩詞文章乃到他笑對蒼茫的人生態度,對後世文人有着莫大的影響,而蘇軾更以其多姿的藝術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遠佔據着中國文學史輝煌的一頁。

定**蘇軾 篇五

這首詞寫的是一件關於春天遇到陣雨的事,當時蘇軾在黃州要買地種田,幾個人一同前去做交易的時候,遇到了春天的雷陣雨。這首詞前面有一篇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這篇小序交代了,當時半路下雨,拿雨具的人先走了,蘇軾和其他幾個人,就淋成了落湯雞,其他人心中甚是不悦,而蘇軾卻説:“餘獨不覺。”他不這麼看,雨過之後天又放晴了,詩人領悟此情此景,於是心裏就有了感想,這首詞便由此而生。

詞作於蘇軾被貶黃州時,初期雖有些鬱悶,然而可敬的蘇學士選擇了笑對世界,這也是好多人喜歡蘇軾的原因,這也是我覺得東坡居士的可敬、可愛之處。詞中以穿林打葉聲形容雨勢之大,用吟嘯且徐行印證他的從容淡定。我想這雖然是蘇軾外出途中的一次遇雨,但更是他人生路上無數次風風雨雨中的一次,“且讓我吟嘯着慢慢走過”。他的這種從容,淡定豁達,無聲無息地感染了他身邊的人,也感染了我。“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竹杖芒鞋,一身農夫形象,卻身輕勝馬。“誰怕”兩個字,一句反問,讓人看到蘇軾臉上帶着幾分調侃的笑意,更覺可愛。“一蓑煙雨”又何妨呢?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在當時那個清冷的世界裏,確實常會讓人萌生寒意,但不管怎樣,也會有山頭斜照的温馨。“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回看我們走過的路,儘管蕭瑟冷落,但風雨過去了,一切終將歸於平靜。如果一味抱怨際遇的不幸,萎靡不振,無異於雪上加霜。路途漫漫,倘若有“竹杖芒鞋輕勝馬”的豁達心境,縱然遭遇風霜雨雪,何懼?

人生在世,難免會經歷曲折坎坷,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難,也會有過去的時候。經歷過,再回頭看看,其實也沒什麼。誰的人生不曾風裏來雨裏去?既然無法避免,盡力不虛此行。挫折不可怕,可怕的讓挫折打敗、一蹶不振;遇事盡力,即使有所意外,也一定不要介懷,應該總結經驗,繼續努力前行!每一次勇敢的超越,都會為你積累生命的厚度。也許,這就是生活給你最好的饋贈。

作為一名教育戰線上的老兵,幾十年如一日,點點滴滴的歲月裏,寫滿了自己與學生的故事。工作中,我努力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老師;我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我努力做好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儘管我用盡渾身解數,也難免會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面對繁瑣的工作,我抱怨過;面對不懂事的學生,我發怒過;面對教育中的挫折和失敗,我無助過。可是每當我讀到蘇大學士的這首詞,心靈都會得到觸動,靈魂都會得到洗禮。我勸慰自己應該時刻保持一種淡然、清雅、平和、從容的心態,順境或逆境,都淡然從容地去面對。努力做到成功之後不驕傲自滿,失敗之時不灰心喪氣,收穫的時候不自誇,遇到坎坷的時候不抱怨。學習蘇學士淡定自若,寵辱不驚的胸懷與魄力。不斷調整自己,超越自我,孜孜不倦,用最佳的心態潛心育人。

作為教師,我希望,我的育人過程如夏花綻放,我內心的淡定從容隨着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更加優雅美麗,由內而外散發着淡然平靜。當嘗過工作中的五味雜陳、歷盡育人世事後,讓自己更從容淡定地面對教育過程,工作中,努力耕耘,不問收穫,讓歲月賜予我更多的閲歷和經驗。未來的日子或許是一路風景一路歌;或許是含着眼淚在奔跑。無論為人師的過程中波瀾如何折騰翻滾,始終保持着一種平常心態,只有這樣,教育的過程中才會永遠是春天。

定** 篇六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蘇軾 篇七

【設計思想】

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天才,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絕的成就,他以融會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氣度,展現了中華民族巍巍壯觀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豐富性和發展的可能性,並在生活態度、人格建構、審美高度等上給後世百姓、尤其是中國文人樹立了標杆。

如何通過對該詞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導學生掌握詩詞鑑賞的基本技巧,是為基本設想;如何通過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擴大文本理解的範圍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為第二設想;如何通過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獨特情感體驗,並走進作者的精神領地,尋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碼,充實心靈空間,是為第三設想。

【教學目標】

一、通過文本閲讀,認識詞人形象

二、通過感悟拓展,提升審美能力

三、通過鑑賞評析,領略中國文化

【教學過程】

一、文本導入

請學生比較“人生就是一場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場雨的工夫”,提問:你更喜歡哪一種説法?為什麼?

板書:雨

方式:漫談,由學生前後左右,三言兩語完成。

點撥:前者寓意:偶然、短暫、不幸、客觀存在等;後者有了動詞,多了層如何面對的意思,即多了主觀意願、行動過程、生命痕跡等。

説明:通過簡單議論,來激活思維,最後引到“雨”,引到“蘇軾會怎麼看”,自然過渡到《定**》。

二、整體感知

1、一讀:教師範讀(或錄音範讀),調動情緒,營造氛圍,正音正形;一問:就剛剛那題,東坡會怎麼回答?請聯繫文本來解釋。

方式:由學生根據自己初聽本詞的最初感受來簡單回答,要求儘量在原詞中尋找回答線索。

點撥:

——他沒躲雨。(小序中,詞中可見。順便解讀小序作用。)

——他説風雨皆無。

——他化了所有的風雨。

2、二問:蘇軾給你的最大印象是什麼?二讀:齊讀一遍,然後從文本中尋找與之呼應的句、詞。

方式:小議,然後作答。

點撥: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葉聲,都打不亂一個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視風雨為無物,照樣吟嘯徐行。

——豪邁。竹杖芒鞋不可懼怕,只要你以之為樂,一樣可以輕勝過馬。

——隨意而安。料峭春風冷,山頭斜照暖。氣候不定,人生不定,禍福難曉,不如聽其自然。

——通達。也無風雨也無晴。陰晴可以等同,盛衰榮辱,又何足掛齒?利害得失可以一併泯滅了,有幾分禪意。

(可根據學生回答調整點撥語言和點撥順序)

3、三問:詞中有禪意,蘇軾出世了嗎?你怎麼知道?他這首詞寫在什麼時候,當時背景如何?為何獲罪?以對這樣的背景來理解東坡,本詞應當如何讀(三讀)?

方式:追問。

點撥:

(1)出世了嗎?沒有。根據他人生經歷得知:一生都在仕途上。22歲中進士,先是當判官,然後出任,先後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貶黃州還掛着個團練副使,出來之後,又先後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學士,後又出知杭州、穎州、揚州、定州,最後被逐惠州、儋州,也還有個節度副使、別駕什麼的。

(2)寫在什麼時候?被貶黃州的第三個春天。好多人都記得餘秋雨的這句話:蘇東坡成就了黃州,黃州成就了蘇東坡。

(3)請同學來談談蘇軾去黃州的背景。(知識鏈接:烏台詩案。)

(5)為何獲罪?“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蘇轍)提示可多解。(推薦餘秋雨《蘇東坡突圍》,看如何從社會文化心理角度來闡釋東坡獲罪原因。)

説明:三問三讀,以穿插背景知識來檢查學生的預習和積累,引領學生由粗略感知到內容理解,逐漸走近蘇軾,走進詞人細緻而豐富的世界。

三、重點探究

1、抓關鍵句子: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讀一遍;想想這首短短的詞中,作者的情感有沒有變化?尋找關鍵句子。

方式:自由討論發言

點撥:

上片關鍵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任”:有風雨,但任風雨漫天,任亂雲飛渡,我自巋然不動。

——“誰怕”:瀟灑鎮靜中,有幾分倔強、幾分抗爭的心,幾分笑傲江湖的味道。

——“任風雨”,似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另一個版本。

板書:任

下片關鍵句:“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歸去”,轉身,就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似的。

——“也無晴”,本無風雨,何來晴明?

——“無風雨”,似是“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極佳呼應了;無一物,無風雨,空濛之感,濃濃禪意。

板書:無

由“任”到“無”,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由沉着、瀟灑到空濛、超脱。

2、抓關鍵詞:如果我們想把全詞濃縮到一個字上,你會想到哪個字?為什麼?

方式:學生靜思然後作答。

點撥:“歸”

——作者不怕任何風雨,也不在乎風雨陰晴多變,這種渴望退隱於江湖,悠然于田園之心是一種歸;

——“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種超凡拔俗是一種歸;

——“回首”實指剛剛遇雨之處,虛指自己平生經歷過的宦海**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結果是歸去。

3、比較鑑賞:這“歸”字讓你想到誰?蘇軾和他們能劃等號嗎?

方式:追問

點撥:

(1)聯想莊子《逍遙遊》“御風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齊彭殤”等;聯想陶潛《歸去來兮》“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等。

(2)不能劃等號。聯繫前面所説蘇軾的人生經歷和人生態度:他是入世而非出世。知人論詩,知人論文,蘇子宦海沉浮一輩子,從來沒拋棄過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釋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統一。

4、探究“歸”字:蘇軾360首詞中,歸字出現100多次。他要往哪歸?

方式:教師提供拓展文本,學生朗讀議論感悟。

拓展(1):“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定**》

點撥:吾鄉何在?在心安處。

拓展(2):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和子由澠池懷舊》

點撥:人生如飛鴻踏雪,一切皆為偶然、虛幻,無論功名利祿,還是痛苦災難。所以還有什麼可以悲喜的呢?和悲喜不形於色還不同,“不形於色”是心裏有,而他是化了悲與喜。

拓展(3):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臨江仙》

點撥:別人以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頭卻發現他在呼呼大睡。可見心的江海遠在俗世之外。他的江海是什麼?

拓展(4):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點撥:“九死而不恨”,心裏裝着什麼,才有這樣的胸襟?這是何等的超越乃至超脱!

拓展(5):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東欄梨花》

點撥: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輩子也不明白這個社會是怎麼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所以他是謫仙人。蘇軾呢,春來秋去,盛與衰,他將人生看得幾清明,因為看透,所以通透。

還可課後拓展以下詞作,以大閲讀量加深學生對蘇軾的理解。

《南柯子》:苒苒中秋過,蕭蕭兩鬢華。寓身此世一塵沙,笑看潮來潮去、了生涯。

《採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樓中。尊酒相逢。萬事回頭一笑空。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捻輕攏。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

《行香子》:昨夜霜風。先入梧桐。渾無處、迴避衰容。問公何事,不語書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來庭下,光陰如箭,似無言、有意傷儂。都將萬事,付與千鍾。任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

《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

總結:他想歸哪兒?歸於心。不同於曹操的天下歸心,而是自歸於心。

呼應第一環節“東坡為何不躲雨”,因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場雨,無邊無際,無可躲藏。最好的避風港就是自己的心靈了。心靈驛站,心靈家園,心靈歸所,這是一種寧靜和通達。

他從來就沒有像陶淵明那樣“歸隱”,是因為沒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場,逃離塵囂,而是要逃離人生。可是,已經活在世上,誰又能脱身人生這個大羅網呢?所以無論是人間天上,還是廊廟江湖,對於蘇軾來説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別。他最後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所謂的“也無風雨也無晴”和“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就是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脱的一種象徵。所以蘇軾的瀟灑裏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靈的超脱!

板書:歸於心

説明:此為重點環節,引導學生入於文本,出於文本,在對詞作鑑賞、拓展的同時,走近蘇軾靈魂,走進中國文化。教師的點撥都應該由學生的回答轉移而來,延伸而來。

四、温故知新

我們以前讀蘇軾的詩文是不是都是這個感覺?請舉例。

《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春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點評: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駐,大可不必為日月變遷,人生衰老而歎息。表現了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點評: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美好祝願,人間情懷。

《念奴嬌·赤壁懷古》:壯志難酬。

《赤壁賦》:“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點評:“歸”的味道已滲透其中。

“任”也好,“無”也好,有風雨才有歸意。聯想蘇軾另一首詞《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天涯處處芳草處處可歸。心裏有就有。牆裏牆外,多情無情,面對一切悲劇,都能笑而歸了。

説明:温故知新也是一種縱向的比較,主要交給學生來回憶、品評,以形成知識的關聯和遷移。

五、個性閲讀

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歡蘇軾?請聯繫本詞來談談。

設例:

問:如果不喜歡,原因何在?

答:風雨本客觀存在,他卻視而不見,説“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一種自我欺騙、自我慰藉。

問:你覺得這種慰藉不好嗎?

答:如果命運強加給他的這種風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應該憤怒,應該抗爭,這才是真性情。

高興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推薦網上一篇文章節選:

“像蘇軾這樣的好官卻最終落了個“貶謫瓊崖”的下場,是不正常的,而蘇軾最終能夠對這一結果接受並心平氣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這種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理念其實只是“隨遇而安”的另一種富於欺騙性的表達。在這種不正常的情況下,“曠達”實則是一種無奈,“突圍”其實是一種逃跑。

在人格的堅硬性上,蘇軾不足以和中國歷史上那些堅持真理而不怕殺頭的人比肩而立!把這種“純正的窩囊”演變成了一種“虛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2、鼓勵多元閲讀和個性閲讀,鼓勵爭議,可根據需要安排簡短的辯論,以進一步認識蘇軾,認識人生。提示:你認為人生之雨來臨時,到底是假裝沒看見,就當不存在,還是主動去躲避或抗爭呢?

3、點撥(總結辯論或爭議):

人生是複雜和多元的。在人生的穿林打葉聲中,你到底選擇一種什麼樣的姿態,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對得起人生這一場雨的工分,對得起容納我們的這個世界就行了。

説明:首先鼓勵創新閲讀、多元解讀,在言之有理、言之有據的前提下勇於表達個性見解,教師的拓展點評可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進行。其次,將經典閲讀和當今生活、個體人生結合起來,以輔佐學生思想發育和人格建構。

結語:人生再多的雨,經過東坡的過濾,都變成一片晴空了。蘇軾為我們撐起了一把傘,撐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願我們活得像他一樣明亮,一樣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