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語文實驗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8W

語文實驗報告多篇

【第1篇】高中語文教學實驗課題研究報告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三級分層達標教學實驗課題研究總報告

寧陽四中 程國棟

一、簡介部分

1、標題“三級分層達標實驗課題”研究總報告

2、摘要

本報告主要闡述寧陽四中“三級分層達標實驗”課題小組對“三級分層達標實驗”內涵的理解、體會,具體的實驗操作過程,實驗中使用的方法,實驗的發現和結論,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各種實驗數據以及今後的建議。

3、內容結構圖

一、實驗研究問題的提出:研究背景、理論基礎、目的、意義。

1、研究方法

2、研究對象

二、實驗、研究程序 3、實驗時間

4、實驗過程及步驟

三、實驗研究發現和結論

四、分析和討論

五、建議

六、參考文獻

二、主體部分

(一)、實驗研究問題的提出

一段時間以來,大部分語文老師的教學僅僅是滿足於讓學生“知道”,是一種單純的機械的“告訴”方式。不少老師把大學聯考內容前置的做法更是急功近利,目光短淺,是語文性質的異化,這種做法必然會使語文教育喪失人文性,使學生既無文化,也就是無文明化;也無人化,也就是無個性化。現行的語文閲讀教學僵化了學生的思維,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必須改革。

傳統語文教學存在很多好的做法,應該繼承和發揚。朱熹説過:“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 這句話很好地概括出了傳統語文教學的精髓。熟讀、精思、博覽、多作,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讀”要讀得“熟”,不單要如此,還要做到“精思”。何為“精思”?朱熹説過的讀書的“三到”,即“口到”、“眼到”、“心到” ,就能做到“精”。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説明“精思”在閲讀過程中是很必要的。“熟讀”只是一種讀書要達到的熟讀程度,“精思”則是更深一步的加工過程。只有我們做到“精思”了,我們才能在讀的過程中有所收穫,有所成長,才能將已讀之文內化為自己的東西。“精思”是一個過程,是不斷領悟的過程,是伴隨着“讀”的過程反覆進行的。“熟讀”伴隨着“精思”,不斷地反覆,不斷地深化。

好多人都誤以為傳統語文教學讓學生背誦,是死記硬背,是扼殺他們的天性,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傳統語文教學的“背”是為了吸收、借鑑更優秀的成份來內化、美化自己的修養和文筆。也許學生在最開始時不能對其學習背誦的文章有所領悟,但隨着年齡的增長,悟性也會增長,那時便會猛然醒悟。可是如果等他們能領悟時再學再背,恐怕已經晚了!為什麼呢?一方面,那時再開始背,開始學和從小便開始積累,從佔有的量上就能看出差別;另一方面,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當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記東西最快,印象也最深,傳統語文教學很好的利用了人生理和心理髮展的這一特性;等再大一些,人的記憶力會退化,記東西會很慢,很吃力,便失去了這一先機。

教育部中國小語文課程標準組組長、華東師大博士生導師巢宗祺教授經過多年潛心研究,設計了高中語文閲讀教學三級達標實驗課題。本課題的內涵簡單描述如下: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兩年多的學習,使參加實驗的學生高中語文水平,在不同的基礎上分別達到以下三個不同層級:第一層級,熟練誦讀300篇經典名詩文的“温飽型”水平;第二層級,在第一層級基礎上再精讀100(或80)篇現代詩文和一兩本經典名著,學會閲讀經典的“小康型”水平;第三層級,在前面兩個層級的基礎上達到獨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以探究為主的“富足型”水平。

這一課題必將進一步深化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成為探索語文學科創建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對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進一步推進山東省的素質教育改革具有深遠的意義。

(二)、實驗、研究程序

9月,我們寧陽四中有幸被選為“三級分層達標”省級教學實驗課題最早的10個實驗學校之一。這個實驗課題能夠花落四中,是對我們學校多年重視教育教學科研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我們學校重視抓素質教育的充分肯定,更是對我們學校多年重視語文教學工作的充分肯定。

實驗開展兩年來,學校王校長、賈校長、趙校長多次對實驗的規劃、安排作了具體的要求;對實驗的進程非常關注,經常給予指導;教學科研處、教導處、高中三個年級也都對本次實驗給予大力支持,課題組舉辦的各種活動各個單位都全力配合。課題組成員更是倍加珍惜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紮實工作,大膽創新,科學實踐,全力以赴。兩年來,我們確定的“在活動中提高興趣,在活動中增強底藴”的實驗構想已初見成效,學生的語文素養有了較大提高。

1、研究方法

①調查法:這個課題必須先進行問卷調查,摸清學生的基礎,這樣才能知道課題結題時學生的進步情況。

②測驗法:因為古詩文背誦本來就是大學聯考必考內容,進行這個試驗後平時考試時要增大古詩文背誦分數,這是調動學生積極背誦的有效手段。

經驗總結法:在課題開展過程中,及時將實驗過程中的一些感悟、體會、經驗、教訓總結下來,為今後實現高效課堂提供第一手資料。

④個案研究法:實驗過程中,肯定會有一些個案:比如有的學生特別擅長古詩文誦讀,有的學生特別擅長寫作,有的學生背古詩很費勁,有的學生對古詩毫無興趣。對這些情況,我們要跟蹤培養,個別指導,研究他(她)的學習方法與特點,用於指導其他同學,最終達到提高全體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2、研究對象

我們選定寧陽四中級從高一開始進行實驗,該年級共有13個班。該年級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學生讀書較少,知識面較窄,視野不夠開闊,會考語文成績較低。

3、實驗時間

9月--9月。

4、實驗過程及步驟

兩年來,我們先後作了如下工作:

⑴、3月,成立學校“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三級分層達標’教學實驗課題”課題組,學校趙校長及課題組全體成員參加。會上,課題組組長做了開題報告,趙校長作了重要講話。

⑵、4月,課題組全體成員廣泛蒐集實驗課題材料,認真學習巢宗祺教授有關理論,深刻領悟實驗課題精神,為實驗的順利開展作了充分的準備。

⑶、9月,對實驗年級進行《高一學生古詩詞積累與欣賞情況調查問卷》,全面瞭解學生古詩詞積累方面的情況,激發學生的興趣,動員學生投入到實驗中來。

⑷、9月26日,舉辦“與祖國共奮進,與學校共發展”詩歌朗誦會,高一、高二兩個年級2000多人蔘加,比賽共評出一等獎6人,二等獎8人,三等獎13人。比賽豐富了同學們的課餘生活,活躍了同學們的學習氣氛,培養了同學們的綜合能力,提高了同學們的審美情趣,增強了同學們的自信意識,激發了同學們的愛國、愛校熱情,為“三級分層達標”教學實驗活動營造了濃厚的氛圍。

⑸、,學校“岱蕾”文學社成立,定期出版校刊《七彩虹》,同學們有了自己的寫作園地。

⑹、12月11日晚19時-21時,在學校體育館舉辦“好讀書,讀好書”學生讀書筆記徵文比賽活動。本次比賽要求實驗年級參賽時必須從《古詩文誦讀》一書中任選一首進行寫作,可以鑑賞語言,可以分析手法,可以進行文學性的改寫,可以寫思想上的感悟等等,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參與實驗的興趣。

⑺、3月在高中三個年級開展了“愛祖國 愛家鄉 唱和諧”徵文比賽。

⑻、6月舉辦了“古詩文活動”成果彙報演出,實驗年級的同學通過小品、相聲、詩歌朗誦等形式,將自己對古詩文的理解、感悟用生動的形式展現出來,表演細膩、逼真,現場氣氛熱烈,展示了實驗年級同學的風采,也證明了實驗課題對同學的進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寧陽電視台、泰安電視台先後對本次活動進行了報道。

⑼、9月,我們佈置學生認真閲讀《現代文誦讀(上)》《現代文誦讀(下)》,要求學生整理好梳理本、摘抄本、心得本。

⑽、12月,我們安排了“《平凡的世界》主題閲讀”活動。

⑾、4月,為進一步推動“三級分層達標” 省級語文實驗課題在我校的順利開展,更好地開展語文課外閲讀,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文學涵養、人生修養,展現學生的文才,舉辦了第二屆“讀書筆記徵文活動”,比賽將在高一、高二兩個年級進行,高一年級參賽時從《古詩文誦讀》一書中任選一首進行寫作,可以鑑賞語言,可以分析手法,可以進行文學性的改寫,可以寫思想上的感悟等等;也可以寫讀《平凡的世界》後的感悟。高二年級參賽時必須從《現代文誦讀》一書中任選進行寫作,可以鑑賞語言,可以分析手法,可以寫思想上的感悟等等。

⑿、4月,我們在實驗年級進行了書法比賽。

⒀、6月舉辦“我看《三國》人物”徵文活動。

(三)、實驗研究發現和結論

通過兩年的探索,“三級分層達標”實驗已初見成效。我們認為,學生在如下方面有所收益。

1、提高了語文學習的興趣。語文學科本來是最美的一個學科,應該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一個學科。但是,由於前幾年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學習成了單純的機械的做題的訓練,有人還美其名曰“語文理科化”,讓語文徹底失去了美感,學生語文學習毫無興趣和熱情。“三級分層達標”實驗讓語文教育迴歸本質,不用去考慮什麼主題,不用去管什麼表現手法,不用去做那些乏味的練習題,由背誦開始,到美的感悟與體驗,到自我鑑賞與評價,發自內心,源自真情,熱情高漲,興趣濃厚,長此以往,定會厚積薄發,發生質變。

2、學會了語文學習的方法。在應試教育下,很多學生都喜歡用題海戰術來提高學習成績,學生變成了做題的機器,實際上,這種盲目性的做題或許短時間會讓你的成績有一點提高,但從長遠來看,對人的發展沒什麼益處。因為這種做法限制了人的視野,變窄了人的思路,捆住了人的想象,扼殺了人的創造。“三級分層達標”實驗讓學生意識到閲讀思考勝過盲目做題,讓學生養成了靜心讀書、大聲讀文 、積累梳理 、學會傾聽 、主動交流等語文學習習慣。學生學習理念的轉變與習慣的養成,必然會對學生一生的發展產生重要的作用。

3、積累了大量的材料。在“三級分層達標”實驗過程中,除了要求學生背會大量優美的古詩文,閲讀大量有深度的現代文外,我們又通過年級每週出版的刊物《文筆精華》,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相關文章,如:卞毓方的《文天祥千秋祭》、《思想者的第三種造型》、《張家界》、《季羨林:清華其神,北大其魂》、《天意從來高難問--晚年季羨林》等散文;樑衡的《晉祠》《夏》《覓渡、覓渡、渡何處?》《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跨越百年的美麗》、《把欄杆拍遍》等散文;還有餘秋雨、畢淑敏、李存葆,賈平凹等當代散文大家的作品。這些作品或優美,或深刻,獲厚重,獲哲理,學生通過讀這些作品積累了大量的素材,為寫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4、提升了語文素養。兩年多的實驗,學生不僅重視了廣泛閲讀,更重視了識記背誦。學生受到了高尚情操和趣味的薰陶,提高了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領略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了民族的文化智慧,培養了儒雅的氣質和文明的舉止,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藴。

5、學生入校成績與高一市統考成績對照及高二成績對照表

平均分

1班

3

4

5

6

7

8

9

10

11

9月

90.89

91.05

91.11

91.86

93.08

91.55

88.78

90.28

91.81

89.98

92.06

1月

93.45

92.44

91.34

92.09

95.02

93.67

90.56

91.34

92.77

89.88

93.45

7月

94.56

93.34

92.88

92.75

95.67

94.45

91.56

93.01

93.49

91.07

94.06

1月

96.45

94.67

94.09

94.49

96.57

95.08

93.88

94.67

94.66

92.56

94.81

6月

96.96

96.56

95.88

95.36

97.88

97.06

95.89

95.98

96.74

95.85

96.06

(四)、分析和討論

1、採用靈活多變的背誦競賽形式,是激發學生興趣和熱情的有效手段。我們在實驗過程中採用過的“課前三分鐘速背賽”“一月個人達標賽”“班內小組賽”“古詩文活動成果彙報演出”等形式,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學生帶着目的去背,帶着目標去背,記憶的速度會很快,記憶的效果會更好。

2、誦讀與默寫相結合,會讓學生背的更準,記住的時間更持久。

3、誦讀與改寫、擴寫、寫作相結合,比如為新課文設計導語、意境描述等等,引導學生髮揮想象,進行再創作。這樣做會讓學生從更深的層面去研究詩,會不斷增加學生語言表達中的“詩味”,會提高學生的修養。例如在講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就要求同學們運用聯想、想象,寫一個片段,描述“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壯麗景象。學習李清照的《聲聲慢》時,我們要求學生以此詩為文本,擴寫成散文。學習了《阿房宮賦》、《六國論》以後,我們課題組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蘇洵認為,六國滅亡“弊在賂秦”;杜牧認為,“滅六國者六國也”;二人的觀點有什麼異同?請學生根據文本談談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礎上,我們設計了以“居安思危”為話題的作文,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為鼓勵學生擴大課外閲讀,積極展開創造性思維,特別是大膽發揮想象,我們課題組結合中國四大名著展開了“走近經典”的讀書活動。我們先後安排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和《三國演義》的閲讀活動。為配合這次活動,我們還專門找時間為學生放映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片斷,激發了學生的讀書熱情,學生由此寫出了一些讀書筆記,如《看三國,品人生》《我看“七擒孟獲”》等。

4、誦讀方法的指導必須到位。每次讀,教師都應該讓學生説説有沒有讀出語調、重音、停頓、速度與節奏的變化,讓學生體會朗讀的技巧。在達到一定的共識後,再請朗誦出色的學生範讀或老師範讀,深情並茂的節奏、韻律,能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較快地進入詩歌的意境。而學生也能在自己反覆的吟誦中,達到“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藝術效果。

5、誦讀與教學相結合,誦讀與傳統文化教育、與育人教育相結合。背誦古詩,不是單純的去背,去記憶,而是為了鑑賞,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所以,必須與教學相結合,與傳統文化教育、與育人教育相結合。我們在教學中,及時的將課文中涉及到的古詩、作者、背景、寫作技巧、文化常識、人文精神介紹給學生,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高尚的情操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比如,在講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時,我們利用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為學生介紹了“三月三”這個傳統文化節日,並向學生展示了媒體上報道的各地華夏兒女身穿漢服到郊外踏青的情景,讓學生了解到我們中華民族對傳統文化迴歸的渴盼。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書寫《蘭亭集序》第一段,予以展出,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在學習的李密《陳情表》一文時,我們課題組成員曾做過一項調查: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結果不容樂觀,每個班知道的人寥寥無幾。這些90後的孩子,只知道惦記着父母給他們過生日,哪裏記得父母的生日;只知道要求父母每天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們,哪裏想到過照顧父母;只知道自己稍不如意就大吵大鬧,甚至威脅父母要離家出走,要自殺,哪裏想到過父母的感受……由此看來,傳統的孝道在當代青少年的心目中已過於淡薄。因此,我們課題組成員認為應該利用我們的教材對學生滲透傳統文化的內涵,像孝道、禮儀等等。我們以“孝”為主題,編選了一期閲讀材料,其中有畢淑敏的散文《孝心無價》、劉吾福的小説《孝》、鄧炳榮的小説《疼痛的孝心》等,並趁熱打鐵,為學生布置作文題“談孝道”,每位學生都寫出了自己深刻地感受。

不僅如此,我們課題組成員在古詩文閲讀教學中,要求學生注重發現古人身上的傳統美德,並作為自己今後修身立德的榜樣。例如,屈原保持自己的高潔的節操,“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李白剛正不阿,“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白居易哀民生之多艱,“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文天祥一心愛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中“兒寒乎?欲食乎?”所流露的對親情的珍惜……這些出自課文的名言警句,在學生的隨筆和作文中經常出現,既鞏固了課本知識,又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和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

6、教師的督促、檢查、評價必須到位,沒有落實的佈置只能是空的佈置。教師的檢查要成為常態。

(五)、建議

1、提高大學聯考試卷中默寫題目的分值或舉辦全省範圍的古詩文誦讀大賽,從根本上調動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從而更好的推動這一實驗的進行。

2、省教研室出台文件,把《古詩文誦讀》《現代文誦讀》變成選修教材,替換現有的《唐詩宋詞鑑賞》。

3、進一步解放老師們的思想和觀念,切實讓老師們理解並貫徹厲復東老師説的“要站在課程標準的角度理解課題,這是中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改革,不是把課題納入常規教學,而是把一切常規教學納入課題。目的只有一個: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學理念。切實解決語文教學中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只看分數、不看素養的粗淺的做法。切實解決實驗過程中幾張皮的問題。

(六)、參考文獻

1、朱熹:《朱子讀書法》,《青海師專學報》,1996年7月,第27頁。

2、柯昌明(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第三中學):《傳統語文教學vs新課改》。

3、王景華 厲復東:《古詩文誦讀》“編寫説明”,電子工業出版社,10月。

4、厲復東老師、巢宗祺教授濟南、日照會議記錄

三、附錄(致謝、插圖列表、表格列表)

(一)致謝

1、向巢宗祺教授、厲復東老師、侯成賓老師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2、向孫蕊老師、王洪民校長、賈存勝校長、趙峯校長以及寧陽四中各中層部門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二)三級分層達標實驗教師研究成果彙總

教師姓名

教學科研成果

朱永明

《5年大學聯考3年模擬·高中語文必修三》(副主編)

朱永明

《中學教材學習講義·高中語文必修三》(副主編)

程國棟

《高中語文複習指導與訓練》(編者)

程國棟

語文學習報(第6期):《為青春喝彩》

程國棟

語文學習報(第9期):《高一語文上學期期中測試》

程國棟

新課程報·語文導刊(第27期):《如何寫文藝評論》

程國棟

新課程報·語文導刊(第38期):《人物傳記類文言文·名臣良將》

程國棟

新課程報·語文導刊(第47--52期):《大學聯考作文專輯》

程國棟

新課程報·語文導刊(第3期):《語言運用分類訓練》

侯代泉

《高中作文階梯訓練(高一)》(參編)

侯代泉

《高中作文階梯訓練(高三)》(參編)

侯代泉

《大學聯考滿分作文評析與閲卷報告》

侯代泉

《大學聯考通關》(主編)

侯代泉

學生新報·高中語文:《秋日戀歌》

侯代泉

語文學習週報·大學聯考版(第24期):《詩性語言,妙悟人生》

(三)三級分層達標實驗教師與學生獲獎彙總

獲獎教師

獲得獎項

程國棟

《語文學習報》教師指導獎

郝風華

泰安市教學研討會公開課

郝風華

泰安市優質課二等獎

郝風華

山東省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獎

郝風華

泰安市教育科研優秀論文

郝風華

寧陽縣藝術節詩歌朗誦一等獎

王曉敏

泰安市優質課一等獎

王曉敏

泰安市徵文比賽優秀輔導獎

王曉敏

寧陽縣詩歌朗誦優秀輔導獎

【第2篇】國小語文拓展性閲讀教學研究課題實驗開題報告

各位領導、專家、同行們:

經吉林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領導小組審批,教師進修學校確立的《國小語文拓展性閲讀教學研究》項目,被確立為吉林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研究第二批規劃課題。下面僅就開題的有關問題報告如下:

一、本課題立項的背景

21世紀是一個快信息、高科技的知識經濟社會,社會的發展要求每個社會成員具有更高的主動性與獨立思考水平。在終身教育理念的引導下,要求我們要通過更為主動、高效的學習來發展自我,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和挑戰。信息社會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須具有很強的信息獲取、分析和加工利用的能力。今天的國小生正是二十一世紀的主人。目前在國小六年中合計的閲讀課文才三、四百篇,幾十萬字。這又如何能培養好與時代相適應的閲讀能力?

在新世紀飛速發展的今天,素質教育已成為改革和發展之潮流,隨着“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它對學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學校教育如何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與課外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形成全方位的教育體系。而語文拓展閲讀作為學生自我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既是對學生自我能力培養和全面素質提高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對學校教育及語文學科的拓寬、延伸和補充。

基於此,我們提出“國小語文拓展性閲讀”的實驗研究,試圖通過這個課題的實踐與研究,對現行的語文課堂教學進行改革、補充、擴展與延伸,使學生能把在課堂教學中學到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在實踐中得到應用,並有效地幫助他們深化知識、提高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

為此,我們向吉林省新課程改革領導小組提出了“拓展性閲讀教學”立項的申請。經過課題規劃領導小組的論證研究,於20xx年4月20日正式批准為吉林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研究第二批規劃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國小語文拓展性閲讀的學習流程。

拓展性閲讀的過程可以看作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而對初次接觸的學生來説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一定難度,因此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拓展性閲讀的預期效果,我們初步設計了這樣一個流程:

(1)明確拓展性閲讀的內容、方向,給學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2)學生通過網絡、書刊、報紙等各種渠道收集與主題相關的資料。

(3)在教師指導下將各自蒐集的資料加以歸類、整理。

(4)學生各自展示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加深對拓展性閲讀主題的理解。

2、指導學生進行資料收集、整理歸類。

(1)資料的收集

指導學生通過網絡、書刊、報紙等各種渠道蒐集相關資料,以填寫“拓展閲讀卡”的形式進行記錄,這是信息的初步篩選、收集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收集的資料有全面的瞭解,以便指導學生進行歸類、交流。

(2)資料整理歸類

在學生收集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對各自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歸類,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以及整理歸類信息的能力。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具體的進行指導。

3、檢查落實

給學生制訂讀書計劃,設計“拓展閲讀卡”,裏面要填寫的內容:閲讀時間、書名、作者、優美詞句摘錄、主要內容、收穫與感想等。並且在閲讀量、質等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每日安排文章閲讀。篇幅:低年級300字左右,中年級800字左右,高年級在1000字左右。文體安排:低中年級以童話、寓言、成語故事為主,高年級逐步擴大範圍。

低中年級學生課外讀物可由老師指點或推薦,高年級可慢慢放手讓學生自己選擇。教師通過定期檢查“閲讀卡”,瞭解學生拓展閲讀的執行情況,並督促學生完成定量定性的閲讀任務,養成習慣,鍛鍊學生的拓展閲讀意志。

4、展示成果

讓學生定期彙報階段性的課外閲讀成果,使其相互借鑑,表揚先進,鞭策學困生。可以通過生動形象的固定園地,讓學生展示成果。例如:古詩擂台、美文點評,中外名人,知識集裝箱、身心保健、先看後説等。這樣,既激發學生開展拓展閲讀的興趣,又能有效地培養其課外閲讀的意識和習慣。

三、課題研究的基礎條件

1、琿春市一小作為本課題的實驗學校,被吉林省教育科學領導小組確定為“吉林省教育科研示範基地”。學校幾年來堅持走科研興校之路,承擔了吉林省教育科學“九五”、“十五”規劃重點課題,有着豐富的研究經驗。學校具有先進的教學設備和較高的管理水平,為課題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學校擁有一個藏書十幾萬冊的圖書館,並且全面向學生開放,為學生提供了一條查閲書面資料非常好的渠道。而且學校從一年級開始提前對學生進行閲讀訓練,同時開設了微機課,為學生拓展性閲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經過幾年的學習,四、五年級學生已具有一定的上網查閲資料的能力,也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底藴。隨着生活條件的提高,很多學生家裏也配有電腦,為學生的拓展性閲讀提供了便利。

3、本課題負責人承擔全市《國小語文》教育教學研究工作,自新一輪課程改革在我市實施以來,多次組織全市國小語文教師開展培訓及研討活動,極大地推動了課程改革的進程。,曾被評為吉林省優秀教研員。

參研人員中,張桂豔老師是教師進修學校教務處副主任,有着豐富的教學經驗。董麗紅、劉春霞兩位教師不但是學校的教學研究管理人員,而且是吉林省科研型骨幹教師。張世花老師是州級名師,郝麗媛和寧玉參兩位老師是州級骨幹教師。她們都是我市國小語文教學骨幹,是善於潛心鑽研的科研型教師。

4、課題組一定會緊緊依靠顧問組,形成合力,協作研究,攻關結題。

四、課題研究的保證措施

1.建立健全實驗組織機構。

2.定期召開例會,研討,聽取實驗教師彙報。

3.按時培訓實驗教師。創造條件為實驗教師提供各種外出學習的機會,開闊視野,增強信心,提高素質。

4.實驗教師按時寫教學反思,積累資料,及時獲得信息及反饋。

各位領導,老師們,基於上述各種情況,我們有信心,在我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正確領導下,在教師進修學校科研室的直接指導下,在琿春市一小李校長的大力支持下,在實驗學校、實驗教師及家長們的共同努力下,本課題研究一定會取得豐碩的成果!

【第3篇】領袖兒童教育語文課堂發展性策略研究實驗報告

中期實驗報告

黃德瓊

領袖兒童教育語文課堂發展性策略研究已有三年曆程,在三年的研究歷程中我們不斷反思、總結、完善、提升、成長。我們研究的內容是喚醒學生學習潛能,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構建綠色生長結構,讓學生快樂自信地學習,積極健康地學習,潛心投入地學習,超越自我地學習,培養有自己的主張並敢於表達自己的主張的兒童;會質疑會思考的兒童;積極健康、合作向上的陽光兒童;辦事執着超越自我的兒童;人人在校都能永不滿足,永不退縮,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發展性就是在具有自主性、學習性、主動性、發展性的基礎上,突出發展性。運用學習金字塔理論,兼有四項特徵是金字塔的底座,突出一個特徵是塔頂,塔頂需要底座的支撐。之所以選擇發展性課堂教學策略研究課題,是因為發展性本身已經具有自主性、主動性、學習性的特質,發展性又升了一層,難度又增加了一層。為此確立領袖兒童教育發展性策略研究。

二、理念支撐

領袖兒童教育不只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教育方向,是為人的未來指引正確、幸福的方向,而領袖兒童教育本身就是不懈追求這個方向的過程實踐。面對領袖兒童教育,有人認為它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選拔、精英、領導方面的教育。我們學校對領袖兒童教育的界定是在汲取精英、領導特質教育的精華的同時,面向全體,給所有孩子一個領袖兒童教育的土壤,讓每一個孩子享受優質教育而美麗成長自己優越的一面,最終讓孩子因優越的一面成為卓越而幸福。

參照多元智能理論,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每個孩子是有差異的,差異體現了每個人有優於他人的一個面。領袖兒童教育,揚長避短,特別關注孩子長於他人的一面,並施於足夠的養分,孩子優越的一面不斷放大,成為這方面的驕子,給孩子卓越幸福的人生打好底色,是領袖兒童教育的旨意。

三、研究內容

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快樂自信地學習,潛心投入地學習,培養“獨立思維,敢於表達”“學會質疑,學會方法”,“積極健康,合作向上”“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學習品質。形成“人人會質疑”“人人會朗讀”“人人會表達”的發展性領袖兒童。

四、實驗成效

1、在“三模小組化”教學模式中培養追求卓越挑戰自我的領袖兒童

在創境引題環節着重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但發展性課堂教學策略中的創境引題不僅僅停留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上。需要別緻創境。要根據課文特點創設情境,既能激發興趣,又能喚醒學生的閲讀期待,還能觸活學生新的思考,並在情境中自然揭題。它有三個操作要點:一是簡約,二是要有新意。三是與新課學習聯繫緊密。發展性課堂教學中的開課時領袖兒童的潛質就會在這短短的兩分鐘內,慢慢地被喚醒,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這樣創境引題在形式上能吸引學生,在心靈上呼喚學生,在情感上震撼學生。顯現的領袖特質:積極投入學習狀態,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潛質從創境引題就有突顯。

第二步先學後教:從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學習過程的設計到學習方法的選擇,都讓學生積極參與,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促使其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領袖兒童教育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目標是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為此,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教學的機會,而不是少數學生。先學,其實就是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自己可以學會自己學,提出不懂的問題。在學生交流自學收穫的基礎上,師生共同梳理出學點,也就是學生的疑難點,困惑點。接下來就是重點品讀,以讀促悟。到了非講不可,學生迫不及待想要弄懂的問題上,老師現身,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讓學生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學習活動中,師生,生生,生本有效互動交流,探究閲讀,習得方法。超越他人,超越自我。如我在教學《扁鵲治病》這課時先學後教的第一步讓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這一環節教學,有助於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把握文章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思路。第二步引導學生再次走進文本,自讀自悟、合作探究。從而把課文讀通、讀懂、讀透。精心設計表格,學生通過自主填表,交流質疑等形式,從而使學生理解了文本,知道了作者的表達方式和寓言所含的道理。這個表格的解決更是學生自問自探文本的基礎。學生圍繞表格,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例如: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為什麼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勸説?扁鵲是有名神醫,蔡桓公怎麼會不相信他?第三步,質疑討論,強化感悟。圍繞學生針對表格提出的問題。解答疑問,感悟人物特點。對於這些問題的解決,引導學生通過文本中劃、反覆讀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話來深入感悟人物的鮮明個性。教師在後教這一環節中,着力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扁鵲與蔡桓公的對話,從而加深對人物內心的揣摩。讓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更加豐滿與深刻,較好感悟寓言情理。

展示反饋:“展示反饋”環節中的展示,它是最能體現領袖兒童教育發展性課題研究思想的,因為它的最直接要義是要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展示自己的個性情感,展示自己的見解,通過語言描述把它給展現出來,形成一種表達、講解、演講的課堂情境,學生在這情境中學會了表達,學會了演講,學會了自信,學會了樂意地將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認識、自己的見解傳達給其他的人,教會並影響了其他人。這種情境可以把語言激活,把思維激活,把情感激活,讓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逐步成長起來。它也是對整節課學生的一個檢測,瞭解學生知識、情感,方法是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主持小組全員上台,從不同側面進行交流展示。如四人小組上台展示:就每個人的感悟文本的程度或特長代表小組發言,可以展示體會、可以展示朗讀、可以展示收集的相關資料、也可以是質疑釋疑等。小組輪流上台主持,每一個小組都有上台主持的機會。教師逐漸隱身,講台不再是老師講解、提問的陣地,而是學生主持、交流的舞台,在學生的主持下,全班同學進行深入的交流、迴應和評價。每個小組成員先展示自己學習成果,再啟發、組織全班其他同學圍繞自己展示的內容進行廣泛交流。每個發言人展示結束後,用“誰願意和我交流”、“誰願意給我補充”等語言形式,啟發全班其他同學迴應自己的交流內容,其他同學或認同、或強化、或補充、或質疑、或評價。當有同學舉手願意交流時,主持人指定同學發言;該同學發言完,主持人可用“還有誰願意交流?”等問話啟發其他同學繼續圍繞該話題發言……依此類推。這時的展示者既是發言人,又是主持人。當台前一個發言人展示並組織全班交流結束時,後一個發言人再進行展示和交流。用這樣方式調動所有學生加入“小老師”的行列。而且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表自己想法的機會,都有鍛鍊自己的機會,都經歷了一個過程,由不敢説到敢説,增強了自信感,由説不清楚到説得清楚,獲得語言表達的進步。“展示”環節中,學生思維、情感、表達,充分展現。學生充滿自信,健康向上,亮出自己。班上的學生人人在思考,人人在進步,人人在自學,人人見收穫,人人展現自我。它的落腳點是提升領袖素養,顯現出來的領袖特徵應該是:追求卓越,超越自我。

2、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塑造發展性領袖兒童。

領袖兒童教育發展性課堂教學,提倡“合作” 以“小組合作”“多邊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創設學生之間互學互補互促的學習氛圍。我們班成立了合作學習的小組,自成立小組後,通過有效的評價機制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果,通過小組合作,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小組合作學習中,每一名學生都有明確學習任務,有獨立自覺和相互交流的機會,最大限度的擴大了參與面,充分發揮了生生間,師生間相互交流協作的小組學習讓學生的被動變為主動,特別是分組討論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組內成員相互合作,組與組之間合作競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挖掘了個體潛能,增加了信息量,使學生在相互促進中共同提高。如我執教的《貓》這篇課文時給了學生兩次合作討論機會,第一次是學生自學後讓學生討論貓的古怪性格表現在哪些方面:第二次合作討論比較句子體會貓的性格古怪。這樣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之間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學生不僅深刻認識到貓的性格古怪,更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我們注重引導學生把學習中遇到的難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使他們真正在合作中競爭,在交流中發展。在領袖兒童教育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在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還要引導學生能容忍別人的不同意見,接納他人的觀點,形成既充滿競爭又合作愉快的氛圍,在教學重點難點處,組織學生集體合作,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同學間相互彌補、借鑑,相互啟發、撥動,形成立體的交互的思維網絡;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動手動腦,是發展其創造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學中提倡讓學生在合作學習時操作、實踐,找出規律,提煉方法。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精神,從而成為永不退縮,超越自我的領袖兒童。要解決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質性問題,首先要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需要,不僅要有強烈的發表自己觀點的慾望,還要有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形成一種內心需要。第二,要讓小組的每一個同學都關心自己小組的討論合作,達到統一協調。第三、討論合作達到什麼程度,小組成員都要清楚。第四,平時小組各項負責人,都要各盡其責。小組合作學習中,交流探究性問題是重點內容之一。學生在交流時,結合具體的詞句,陳述自己的觀點和理由,用朗讀重點的語句來表現自己的體驗和感悟,由此落實語言訓練和朗讀訓練。

3、在表達中追求卓越。

不管是研究自主性課堂,還是主動性課堂,都要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説”的功夫,但,發展性課堂的着眼點更高了些,把説上升為語言表達的較高層次,讓“説”變得精神、變得自主,把“説”提升到自然、流暢、生動、深刻的高度,一步一步地發展學生的思維力、表達力。在發展性課堂裏,學生的表達要有較高的水平,比較精緻。發展語言品格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前要解決的問題是,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既兼顧全體,滿足每一個學生的表達慾望,又激發調動沉默層的學生積極起來,生動起來。一節課只有40分鐘,一個班卻有幾十多個學生,能有多少個學生髮言呢?為了解決這些難題,我們的李校長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鑑:發揮小組的力量,為了方便學生表達,小組同學可以離開自己的座位,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圍在一起,小範圍地講解,也可以幾個小組合在一起,講解,讓學生充分地講解,那些迫切需要發言的學生讓他們心盡情把想説的話都説出來,那些不愛説的學生都要説,並且也要搶着説,他們在一起自覺地排個順序,人人講,人人講好,説充分,圍在一起的小組,可以根據自己情感的表達需要,大聲點可以,小聲點可以,只要你是發自內心的,只要是你需要這樣講都可以。增加了這樣的表達機會,學生還要學會尊重,學會理解,學會謙讓,學會講的禮儀。最終讓學生在課堂這個小天地裏放飛心靈,開放思維,美化情感,讓表達變得生動有趣且有品位。在李校長的課堂上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名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他們班上的答問是按開火車或按順序表達。發展性課堂出來的學生能夠在任何場合能夠大方得體擲地有聲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成為一個有吸引力有影響力的學生。()她們班還開展了即興演講活動,她為了培養學生敏鋭的感受力和思維力,把即興演講變成了抽籤式的,並且把時間調到每天午間練字的5分鐘,每次有三個學生演講,他們先到語文老師助理那裏抽籤,略作準備,就依次走上講台面向大家做演講,把抽到的話題講清楚,需要快速地思維、組織語言,開始只能説幾句話,還有點吞吞吐吐,但時間一長學生就能説得流暢,也能説一段完整而順暢的話了。從學生親身經歷的事情過渡到陌生的、方方面面的話題,這個過程是很好地鍛鍊了學生的膽量和説話能力,抽籤演講對學生的要求高了一步,需要學生自己調動儲備,喚醒思維的靈感,否則張不開口,講不出話,因為抽籤是不確定的內容,每個同學抽到的內容不一樣,沒有參照和模仿,全憑自己的創造。就這樣學生不斷地歷練,語言表達能力又上了一個台階。為了讓學生善於表達,讓學生的表達吸引小聽眾,她們在班級成立了演講社團,演講社團有三個目標,一是人人會即興演講,人人能寫主題演講稿並且能夠聲情並茂地演講。二是人人都成為節目主持人,三是人人都成為辯論家。制定了演講社團的活動規則,活動時間、地點也有具體安排。她們班的學生的表達都能達到比較具體,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具備領袖兒童獨立思維,敢於表達的特徵。有的學生在表達時能配上自己的肢體語言,臉上露出或喜或悲的情緒,很有感染力。所有的學生表達結束時都能禮節地交代我的演講或表達結束,或是表示感謝。從學生的表達中感受到學生自我挑戰,永不服輸,積極面對,超越自我的良好狀態。

4、實行“單元主題閲讀”教學

李校長的單元主題閲讀研究已經有五個年頭,她通過研究逐步走出自己的特色值得我們借鑑與學習。她研究的基本步驟是:

1、個體閲讀

第一部分:拼音、字詞基礎過關。每個學生獨立完成給每一個生字注音、組詞,理解每一個二字詞和四字詞,積累特殊結構的詞,如帶“的”“地”“得”的詞、歸類aabb、abcc、aabc、abb的詞等,然後我們一起矯正寫在隨堂訓練本上。

第二部分,逐課逐段逐句品讀,引導學生細讀課文,一句一句地理解,體會某一個詞在句中的含義和作用,體會某一種表達方法在句中的表達效果,體會句與句的聯繫,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這些我們都寫在隨堂訓練本上,這本來叫批註,但語文書上寫不下,不能系統地寫,在語文書上只能寫一些簡單的批註。

第三部分,梳理每一課的表達順序。知道這課文按什麼順序寫,是什麼結構,以清晰學生的思維。

第四部分,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精美課文要背誦以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

2、小組合作

第一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能提多少就提多少,把問題記錄下來,再進行整理,留下最有價值的問題作為討論的主題。

第二步:討論解決問題。首先,每一個組員根據問題寫出自己的解讀,至少寫出二個理由。第二,小組交流、碰撞、記錄、整理解答的語句,至少有三個理由。

第三步:有層次地寫出來,用上表示層次的詞、關聯詞等,把問題解答清晰有説服力,不能顛三倒四、重三遍四,也不能記流水帳,更不能答非所問。組長負責完成。組長責任重大,既要組織好提問、交流,又要引導大家共同解答。

3、展示前的準備

展示主持人寫好展示計劃,包括展示的目標、內容、要求。前幾次老師親自細緻地指導。計劃要在全班討論通過。

各小組根據展示計劃做展示前的準備,小組選擇好自己展示的內容,明確展示要求,小組各成員共同努力完成要展示的題目。組長安排好小組成員的發言順序,小組可以做展示前的演練,

主持人做好全班互動交流、補充、提煉的準備,哪些地方需要互動,哪些地方需要補充,怎樣進行提煉,提前做好準備,寫清楚。

4、由學生主持上好展示課

整個展示課都由學生來主持,老師只在適當的時候稍加點撥,老師的指導在準備課上,在前置性學習和展示前的準備上。

基本步驟為:

第一,主持人開課,呈現展示目標、內容、要求。

第二,一個小組展示一個內容,小組長要善於鼓勵小組成員自然大方地向大家展示,表達清晰,語言生動,聲情並茂。每一個小組展示之後,主持人要給予評價,老師在關鍵時候做相應的評價或點撥。

第三,如果需要與全班互動,主持人要提示展示小組,通過語言的交流與全班開展互動。

第四,主持人總結展示情況與效果,小組代表總結展示的新收穫。

第五,為下一次展示提出很好的建議。

5、拓展閲讀

蒐集整理與本組課文相同主題的美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體會美文藴含的意境和情感,領悟表達方法,賞析優美詞句,積累優美語言。

6、緊扣主題,進行習作訓練。習作前充分準備內容素材,實行現場限時習作,一氣呵成,寫後反覆修改。

王主任這個學期也在大膽嘗試單元主題閲讀教學。這學期她進行了三個單元的嘗試,效果較好。主題單元的閲讀分為四種課型,把一單元的1—14課時分佈在這種課型裏,一是整體感知課,二是單元精讀課,三是拓展閲讀課,四是主題展示課。突破了以往單打獨鬥的教學模式,以帶多篇,以帶一類,為領袖兒童的閲讀提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課堂展示活動中她主講的《秋天的雨》就是其中的“單元整合·拓展閲讀 ”課。整體感知課,不是以往的的讀,而是把一組相同主題的文章放在一起讀,一起比較。精讀課突破了以往的細緻的,全面的深挖,而是在點上着力,在閲讀方法上突破,以此引領領袖兒童學會閲讀的'方法,從而實現運用課內習得的閲讀方法開展課外閲讀。閲讀課不需要煩瑣的課文分析,也不是遊離於語文活動之外的語文説教,而應該是由“教課文”轉向“教閲讀”,憑藉課文教會學生閲讀,引導實踐,充分經歷閲讀過程。讓學生以最經濟實惠的方式,大量吸納字詞句篇,依靠人的語言本能及語感,直接去進行由閲讀帶動的聽説讀寫的實踐。主題展示課則是她的學生最喜歡的課型,因為這個課上,學生可以充分展現自己的閲讀成果,分享自己的閲讀收穫,在這個課上,學生個性得以張揚,興趣盎然,收穫頗多。相互的影響帶動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以後的閲讀中。同時充分利用長課的50分鐘,學生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展示,部分學生如魚得水,盡情展現,閲讀能力和表達能力得以提升。

5、在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成就發展性卓越的領袖兒童。

一個語文學得好的孩子,一定不只是靠一本語文書獲得的,語文學得好來源於廣泛的課外閲讀,來源於豐富的語文生活,更來源於富有趣味性、挑戰性的語文實踐活動。結合生本課堂教學認真落實好前置性學習,在前置性學習內容安排上除了讓學生初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懂,把生字認到,理解詞語外,還要學生收集相關的古詩、成語、名言警句、故事、人物等。這項任務的落實大大豐富了語文實踐活動,再加上課前的經典誦讀,課外閲讀的時間保證、課外讀物的落實,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歷練,拓寬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獲得書本上沒有的語文能力,諸如整體規劃構思能力、收集處理信息能力、演講表達能力等。如今秋我在教學《遨遊漢字王國》這個單元的語文綜合性活動,根據活動建議引導學生制定活動計劃,活動計劃中每個成員需要收集的內容非常明確們,學生特別樂意完成自己學習任務、興趣很高,有的學生收集漢字的不規範使用,有的收集漢字的演變和歷史,有的收集字謎、歇後語等,最後彙集成冊,學生通過一週的收集信息,整理資料,分析研究,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份高質量的手抄報和一份高質量的調查報告,這樣不僅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研究,關注生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合作向上的能力。為學生後續及終身學習打好底色。又如李校長所帶已畢業的學生六一班從四年級開始他們都成立了社團活動社團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有播報新聞。全班學生有十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播一週。新聞大致有三個層級內容:一是校內新聞或鎮級新聞,二是湖北新聞,三是國際國內新聞。新聞主要來源於學生對校園生活的全面瞭解,把自己認識和感受到的信息彙集成一則一則的。學生既是播報員又是記者,新聞播報小組將採集到的新聞,編輯在word文檔裏,國際國內新聞是在學生在網上查閲下載整理後,與校園新聞組合,分主要內容和詳細內容編輯,成為系統的新聞稿。學生播報新聞,模仿央視新聯聯播的方式,每天早、中、晚的時間進行播報,新聞內容呈現在大屏幕上,學生既看又聽。播報新聞,有模有樣,有央視播音員的味道。上學期結束,我們將學生播報的新聞內容,彙集成冊,主題是《常青藤新聞發佈》(常青藤是班名)通過新聞播報活動,學生收集信息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大幅度提高。新聞播報,班級學生全員參與,輪流進行,每個學生都品嚐到了新聞播報的滋味,很自信,每個同學都感受到播報新聞的好處。大家在新聞播報中增長了見識,把視野放大到鎮、省、祖國、國際,關心國際國內的大事,不做“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讀書匠。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熱點、看點、亮點的意識和能力。王主任每週的領素課認真準備,語文活動認真策劃。上屆六年級學生一年中開展了很多豐富的活動,“科技發展利與弊”辯論賽,“畢業之歌”朗誦會、故事會、秀出我自己主持大賽、古詩大回放、“中國夢家鄉美”演講賽、“再見了母校”演講賽、家鄉民俗展示、製作班級畢業紀念冊“那些年華,我們一起走過”等活動,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特別投入,學習成果豐厚,收穫更大。活動展示的精彩,準備的過程更是發展了領袖兒童的多種能力。合理分組,形成合力,小組成員相互補充完善,齊心合力,相互評價促進。小組的力量推動活動,促使活動開展更加高效,促使展示更加精彩。特色展示、豐富延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領袖素養如語文交際能力,創造能力、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家共同分享了活動的快樂與成功。無論是有無人聽課,班級學生顯現出領袖兒童“自信大方”“敢於表達”“挑戰自我”“追求卓越”的特質。班級領袖兒童作品集《那些年華,我們一起走過》和《小荷-優秀習作集》(3本)榮獲學生作品創新獎和優秀獎。集子裏收錄了每一名學生珍貴的作品。本期他們班上的“擁抱秋天”班級社團主題活動把班級多個社團活動有機組合在一起,形成系列活動,讓各個社團在主題活動中彰顯領袖潛質,激活領袖潛能。激發班級100%領袖兒童熱愛自然,親近大自然,100%的兒童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美,展示美,在活動中更加充滿自信,具有審美氣質。在分享成果的同時,開闊視野,發展思維,喚醒兒童內心深處對美的追求。培養兒童收集整理處理信息的能力,獨立思維,學會朗誦、創作、手抄報、手工製作、攝影、歌舞表演等方法,展示個人才藝,豐富生活閲歷。通過以社團為單位的準備、排練、展示等系列活動,增強團隊合作意識,不斷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團隊合作向上,挑戰自我,追求卓越。引導學生走進社會,與家長一起走進自然,促進父母與孩子的感情交流。李校長和王主任已經率先嚐試主題單元的閲讀教學。具體做法她們會介紹給大家。我在這裏不再贅述。

五、問題思考

1、發展性課堂與“自主性”“主動性”“學習性”課堂在形式和實質上的區別並不明顯,大家可能都在這麼做。“發展性”領袖兒童教育課堂還只是雛形,顯現出來的某些特徵還很粗糙。

2、來自學生需要的發展性課堂學習潛規則還沒有建立;具有發展性領袖兒童氣質的學生還沒有顯現出來;老師還沒有成熟的設想。

3、每一個學生髮展空間還不夠,課堂學習方式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

六、下一階段主攻目標

1、讓發展性課堂與“自主性”“主動性”“學習性”課堂有形式和實質上的區別。大家都做的,我們做得更到位,更深入,更成型。做大家沒有做的標誌着“發展性”特質的課堂:(1)課堂瀰漫濃濃的語文味。(2)百分百的學生積極投入,獨立思維;百分百的學生有合作的需要,講究合作的潛規則,有合作學習的能力;百分百的學生能夠大方自然、清晰流暢、具體生動地表達自己的見解。(3)80%的學生具有演講、辯論、主持的發展性語文素養。(4)百分百的學生自信、開朗、大氣、永不言敗、追求卓越、不斷超越。(5)小組合作學習有質有序,考核制度持續深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2、建立來自學生需要的發展性課堂學習潛規則---積極投入,活潑有序;合作互助,提升超越。課堂成為學生的主陣地,教師逐漸隱身。

3、讓每一個學生有足夠的發展空間,課堂學習方式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努力把“發展性”策略研究做成型。

【第4篇】《聾校語文教學學生學習興趣引導的研究》實驗報告

一、 課題的提出

語文教學中聾生常表現出被動、進程緩慢、學不致用、厭學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最大限度地激發聾生尤其是後進生的學習興趣,對於提高聾校整體教學水平至關重要。

為了最大限度地激發耳聾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快缺陷補償,我開展了“聾校語文教學學生學習興趣引導”的課題研究活動。

此次實驗的目的,希望通過有針對性地實驗研究,探索出適合聾生身心發展規律,提高聾生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質量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以便形成理論,指導今後的實踐工作。

二、理論假設

通過語文課教學的悉心培養,使耳聾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信心,好學、樂學祖國的語言文字。聽、説、讀、寫的實際能力普遍提高,能夠有效地運用語言,與人交流,與人合作,能夠閲讀書籍報刊增長知識,能夠靈活自如地運用語言表達思想。

三、實驗設計

實驗目標

通過此項實驗,通過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激發耳聾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聽、説、讀、寫能力的提高。加快耳聾學生迴歸主流社會的進程。通過實驗,積累總結教育教學理論,更好地指導實踐。

被式的選擇和組織形式

樣本:以本校XX入學的一年級學生為實驗對象。

組織形式:非對等組前後測設計。

自變量及其控制措施

自變量

(1)指導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識字,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

(2)通過句、節、段訓練培養學生語言邏輯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3)通過聽(看)話、説話訓練提高學生説話能力。

(4)注重朗讀指導,培養學生由讀感悟的能力。

(5)加強背誦指導,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6)加強與人交流思想的方法指導,提高學生組織運用語言的能力。

控制措施

(1)在實踐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藉助工具書看圖學詞學句的能力。在這一環節上,我主要運用直觀演示教學提高耳聾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興趣,發揮視覺優勢,培養學生掌握學習字詞的方法。教會學生自學的方法。教給學生利用字典提高學習質量的方法。

(2)通過聽(看)話,説話訓練讓耳聾學生在語言實踐練習中提高口語表達力。通過研究,我總結出了三種有效途徑:(一)緊密結合語文教材,做好學生基本詞彙的聽説讀寫訓練。(二)在活動中訓練聽説能力。(三)創設專題情境,訓練聽説能力。

(3)創設寬鬆的學習氛圍,為學生語言表達提高可能。學生哪怕微小的進步都及時給予表揚,使其對自己的表達充滿信心。

(4)強化記憶是聾生掌握語言的基礎

聾生的視覺形象的記憶有着極大的優越性。我們可以充分發展耳聾學生的記憶優勢,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積累語言材料和掌握語言規則和順序,提高他們的讀寫能力。

a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加強對語言的記憶

在看圖學文教學中,我指導學生有目的、有順序地觀察圖畫理解課文。我一邊指導學生觀察,一邊設置問題,讓學生在觀察、思維的基礎上進行語言表達。通過多種器官的參與,學生容易記憶,能有效地積累語言文字。

b藉助形象直觀加強語言記憶

要合理選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強化語言記憶創造有利的條件。因為萬物都是通過具體形象才能進入人的意識,當我們藉助形象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感到課文裏的具體形象和豐富多彩的生活圖景後,就會激起學生喜、怒、哀、樂等情感體驗,從而激發學生表達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於聾生將所感知的內容進行記憶。

(5)鼓勵學生再現生活經歷。根據所學內容,讓學生説出自己對新詞新句的理解。通過表述,不但瞭解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表述的過程也就是學生語言能力進行加工整理提升的過程。

(6)重視讀的過程與指導。控制方法:朗讀與講解相結合、朗讀與演示相結合、朗讀與明理相結合、有朗讀代替講解。

(7)背誦是提高讀寫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要重視學生平時對詞句的積累。要讓學生在多學、多記、多知、多運用的過程中,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積累。在這方面,我注重對學生的檢查指導。

(8)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耳聾學生的寫話能力。通過有順序地、細緻地觀察圖片和簡單事物説寫一段完整的話。通過強化仿寫訓練,加大學生寫話的水平。通過説“心裏話”的寫話練習,提高學生駕御語言的能力。

4、因變量及控制措施

因變量

(1)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受教師對工作的態度、對學生的態度的直接影響。

(2)學生學習缺少持久性,經常學一會兒玩一會兒,發展緩慢。

(3)學生自卑心理強烈,防礙語言發展。

控制措施

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力。培養學生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加強學生語言的積累。幫助學生找出自卑的原因,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5、無關變量及其控制措施

由於聽力殘疾發生的時間、聽力損失的程度和語言水平、智力水平都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耳聾學生在後天學習中語言形成和發展的程度也不同。家庭環境對耳聾能夠學生的語言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家庭成員尤其父母的文化水平、經濟地位、管教態度和對兒童的期望水平、家庭是否穩定和諧,都將影響耳聾學生的發展。對這些無關變量的控制方法主要採取消除法。

四、實驗方法

實驗階段主要採用實驗法、觀察法、問卷法、個別測試法及比較法。

五、實驗過程

第一階段( XX、3 ——XX、6 )

此階段是準備階段,要對實驗的班級進行全面細緻的調查,以便更好地制定出實施方案。調查結果要真實可信,為此我從學生的學習態度、興趣愛好、聽力損失程度及原因、語言狀況、智力情況、家庭狀況等方面進行調查。

吳浩:男,1994年7月出生。聽力損失程度在91分貝-100分貝之間,屬於一級聾。耳聾原因藥物中毒。有語言基礎,受過語言康復訓練,能正確聽(看)話,發音方法部分準確,個別音發不準。記憶力較好,接受能力強。説話水平比其他孩子好。上課時能夠積極發言,對學習充滿興趣,但注意力保持時間不長。

王強:男,1995年5月出生。單側耳聾。耳聾原因藥物中毒。語言基礎好,能發出音,但個別音發不好或調值不對。雖然能説,但音義嚴重脱節,不知道所説何物,或看見事物説不出名稱。智力一般。對學習有一定的興趣,比較認真,能夠正確對待老師佈置的作業。

高豔萍:女,1989年9月出生。聽力損失110分貝以上,屬於全聾。耳聾原因先天性耳聾。無語言基礎,發音器官萎縮,不能發音,也不能聽(看)別人説話。智力水平一般。上課能夠認真聽講,但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高。

龐燕:女,1993年9月出生。聽力損失在110分貝,屬於全聾。能發部分音,口形較正確。智力水平一般。惰性強,不願與人交流。發言不積極,對學習缺乏信心。

實施方案:結合教學與活動培養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並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進培養學生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能夠大膽發言,主動探索,敢於提問。

1、使師生關係和協,加強教師的親和力,促進學生學習興趣。

身為教師,要具備創設師生之間的和諧的情感氛圍的能力,隨時隨地給學生一個和藹可親的、公正無私甚至讓學生崇拜的形象,用老師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引導、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老師們在工作中要投入極高的熱情,真誠的愛心,關心呵護每一名學生,一絲不苟地幹工作,認真負責地對待每一名學生,每一件事情,做到事無鉅細,件件當大事來做,時時觀察學生的喜怒哀樂,隨時表達教師的關愛之心,就是這些,使我們為學生營造了愉快的學習環境,給了他愉悦的心情,無形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關係,增強了教師的親和力。學生對你的喜歡,對你的崇拜會很快轉移到你所教的科目中去,這種對人的喜歡會自然轉變成對科目的喜歡的道理,會使我們的教學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是可謂,喜你亦喜你教之某某,歸根結底,教師可使學生興趣大增甚至調轉。

2、多角度着眼,培養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是中外教育家們多年總結出來的經驗。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多用表揚與鼓勵的動作、眼神、話語乃至物質獎勵(一朵小紅花、一隻鉛筆、橡皮、一塊糖等)。讓學生有自尊、樹立自信心,樂於學習知識。國小生年齡特點,決定他的一些表現,天真、幼稚、不懂事、不講理,老師千萬不要跟孩子們一般見識,要有良好職業道德,課堂中學生的亂講話、小動作、不注意聽講、打鬧等問題,老師要沉穩應付,此時此地,不恰當地批評、發泄會傷害學生,會使他自尊心受損,降低自信,對學習無有興趣。

第二階段( XX、7 ——XX、7 )

此階段注重如下訓練。

1、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產生學好語文的願望。

要使學生對教師所上的課發生興趣,首先教學時要注意教學方法的直觀性、多樣性以及教學內容的新穎性、生動性,力求做到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知識,培養能力,而不會把上課當作一種負擔。比如分角色朗讀、自編作業題、適當運用彩色掛圖、使用電化教學手段等都可增強課堂氣氛。教師還要善於組織課堂教學,把一堂課的學習活動組織得生動活潑,讓學習過程中的動腦、動手、動口等活動交替進行。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不會感到枯燥、乏味。其次,教師要以情感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娓娓動聽的講解,維妙維肖的表情,愛憎分明的態度,都能使學生的情緒受到強烈感染,覺得聽課是一種樂趣和享受。此外,還可專門設計一些“興趣課”,選擇新穎生動的內容,把遊戲和競賽引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2、鞏固學生學習興趣。教學過程注重於理,每節課從趣入手,注重知識形成過程,引導學生觀察、聯想,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鍊,重在知其所以然。

鞏固學生學

【第5篇】教科版四年級語文下冊《血染的實驗報告》教案

教科版四年級語文下冊《血染的實驗報告》教案

教材簡介:

《血染的實驗報告》是四年級下冊的精讀課文,課文主要寫了芝加哥自然博物館研究員、著名的動物學家卡爾·施密特博士以生命作為代價,進行了一次特殊的實驗,完成了一份血染的實驗報告,為人類的科學事業留下了寶貴的資料,讚頌了施密特博士為了科學事業貢獻出寶貴生命的偉大精神。

設計理念:

以讀為媒介,搭建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情感橋樑。引領學生在品讀語言文字的同時,用心靈去體驗、感悟科學家的崇高品格。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老科學家為了科學事業而獻出寶貴生命的偉大精神。

3.認識本課生字。

教學重點:

理解“透、盤、吐、蜷、抬”幾個描寫毒蛇動作的詞,並能準確運用。

教學難點:

通過對文章細節描寫的理解,體會老科學家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

教具準備:

自制多媒體教學課件和電子白板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同學們,我們來看一個詞語“血染”解釋,引出課題。

(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文意。

2.檢查生字。

燥熱 噪音 花崗石 蜷 捐軀 殷紅

讀準這些詞語,老師相信同學們再讀課文時一定會更加流利。

3.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三、精讀感悟。

1.看視頻,問:想到哪個詞?現在就請同學們到課文中找一找,課文是怎樣描寫這種南北洲毒蛇?(指名讀)

2.請畫出描寫毒蛇動作的詞語(透、盤、吐、蜷、抬)

3.從這些動詞中,你能體會到什麼?

4.蛇這樣兇猛,誰能通過你的朗讀來展示?

5.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在做實驗的時候,施密特博士不小心被蛇咬傷了。被蛇咬之後,實驗室裏空無一人,在求救無果的情況下,施密特博士又是怎麼想?怎麼做的?

6.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不”字後的標點符號?表明感情怎麼樣?(堅定、強烈)

7.那麼你該用什麼樣的語氣來讀?你來試一試。(生讀)

8.作為一個經驗豐富的'動物學家,施密特博士當然知道被毒蛇咬傷意味着什麼。他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也沒有懊惱無法和親人做最後的道別。而是要記錄這次特殊的實驗?你是怎樣理解特殊這個詞的?

9.默讀4—5自然段

要求:用“——”勾畫出博士所做的實驗記錄的內容。

再用“ ”畫出他是在怎樣的情況下記錄的,並在旁邊寫出自己的感受。

(1)師:誰來説一説你所畫的第一處記錄。

生:“體温很快升到了39.5℃……胃劇痛……”

師:你們中的很多人都曾經發過高燒?什麼感覺?

生:發熱、頭痛、四肢乏力、渾身痠痛,很想睡覺。師:然而施密特博士想到過休息嗎?為什麼?

(2)博士是在什麼情況下繼續堅持記錄的呢?

課件出示“汗水在他那佈滿皺紋的臉上……但他還是

頑強地記錄着

師:能説説讀完這段話的感受嗎?

師:此時我們彷彿看到了那老人痛苦的表情,博士一手捂着肚子,一手艱難地記錄,汗水不住地往下淌,打濕了實驗報告。我們被這一幕感動了。誰能帶着自己的理解再讀這一部分。(生讀)

(3)師:施密特博士忍受着這樣的劇痛繼續記錄着,那麼他所做的第二處記錄是什麼?

(4)師:真讓人心痛吶!時間啊,你過得快一點,讓老人別在忍受這樣痛苦;時間啊!你過得慢一點,讓老人完成最後的心願吧。可惜,時間聽不到我們的祈求。誰來讀一讀這段話?

師:你從哪裏感受到老人記錄的艱難?你能再讀一讀這句話嗎?

(5)師:疼痛不斷加劇,記錄越來越費勁。但是施密特博士沒有放棄,他艱難的寫下了最後的記錄?

師:讀完這段話你有什麼感受?

師:施密特博士,七竅流血,渾身乏力,還不忘寫下這最後的感覺。

10.我們回頭再看這份珍貴的實驗報告。你發現什麼?從這些省略號中你能讀出什麼?

11.在被蛇咬傷五個小時後,博士手中的筆掉落到地上,他停止了呼吸。在人生的最後五個小時裏,他忍受了我們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克服了我們無法估量的困難。

四、情感昇華。

同學們,這位可敬的老人竟這樣離開了人世,他走的是那樣匆忙,竟來不及擦去身上淌出的血;他走的又是那樣艱難,忍受了我們無法想象的痛苦。此時,凝視着卡爾施密特博士的墓碑,你想説些什麼?

師: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如鴻毛。卡爾·施密特博士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重於泰山的真正含義。其實像他這樣的科學家還有很多,課後請同學們查閲資料,下節課彙報。

【第6篇】淺談國中語文超級閲讀實驗報告論文

淺談國中語文超級閲讀實驗報告論文

1.實驗課題的提出

近幾年來,隨着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特別是會考語文命題的改革,為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提供了許多值得借鑑和研究的問題。《新課程標準》對國中階段的語文閲讀教學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能熟練運用略讀和瀏覽等方法,擴大閲讀範圍,拓展自己的視野。並能利用圖書館、網絡等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廣泛閲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這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單靠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現實的要求,單靠課本上的幾篇文章也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閲讀要求。為此,我們結合近幾年會考語文的命題動向和學校實際,提出了以“一拖二”為課堂教學主要模式的國中語文超級閲讀實驗。通過大量的有序性的課內外對比閲讀訓練,挑戰閲讀極限,拓展閲讀空間,發展創新思維,全面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

2.理論依據

課堂教學的有序原理;按課本單元編排序列進行系統、有序而又循序漸進的閲讀訓練。

課本例文的示範性原理;課文無非是一個例子,相當於數學課中的“例題”,而與課文在內容或寫作風格上相似的課外文章則相當於“習題”,用例題中的知識和技巧去解答習題中的相關問題。

語文學科的廣泛性原理;語文學科的特點是廣種薄收,僅靠幾本教科書是不行的,必須通過廣泛的'課外閲讀,拓展閲讀面,開闊視野。

3.指導思想

通過以課文為範例,以思想內容和寫作風格為中心的輻射性強化閲讀訓練,挑戰閲讀極限,拓展閲讀空間,發展創新思維,全面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

4.基本課型及思路

超前大預習閲讀;即在每一學期期末考試之後,發下或讓學生借閲下一學期的語文課本,讓學生利用假日時間進行預習性閲讀,初步感知全書內容。而對部分學有餘力,對語文閲讀充滿濃厚興趣的同學,還可以適當安排他們超前閲讀高一級甚至是高中的語文課本。這一步很重要,能為下一步實驗中快速學完講讀課文贏得寶貴的時間,並且還能在以後的課文學習中起到“居高臨下,勢如破竹”之功效。

對每單元中的2---講讀課文采取“一拖二”式講練結合的課堂教學主模式,即最多用一節課講授完課文後,再分別找在思想內容和寫作風格(或寫作手法)上相同或相似的課外閲讀文章印發給學生,再利用一節課時間進行比較閲讀訓練。在這兩篇課外閲讀訓練文章中,可以充分利用課內範文的示範性,把學到的閲讀知識點、基本技能和答題技巧用到課外閲讀訓練之中。如學了高爾基的散文詩《海燕》之後,可以再找他用同一手法寫成的《鷹之歌》以及與鄭振鐸的同題散文《海燕》進行比較閲讀。

在“一拖二”閲讀教學模式中,可採取以寫促讀或研究性閲讀等新的教學模式。如學習《我的老師》、《最後一課》、《藤野先生》等幾篇與老師有關的課文時,讓學生比較閲讀作者與老師交往的幾件事後,再讓學生模仿課文中的寫法,快速寫與自己老師交往的作文,寫完後,再將自己的作文與原課文進行比較閲讀訓練,以寫促讀。把自己的作品當作課外閲讀訓練文章,更能激發學生閲讀訓練的興趣。 研究性閲讀課,就是結合課文內容及寫法,提出一個學習或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選出研究主題,製作計劃,再從報刊、書籍及其它媒體中獲取有關資料,討論分析問題,獨立或合作寫出研究報告。如有位同學根據《范進中舉》中高潮部分“范進中舉後喜極發瘋”的那段描寫,聯繫到了當今社會中人們購買*票的痴迷和中獎後的癲狂心態,並多此進行研究和刻畫,寫出了小小説《彩票》和議論文《我的彩票觀》兩篇文章,並與課文《范進中舉》進行了比較閲讀訓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進行“一拖二”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每週或間周拿出一節課外閲讀課進行名著、名篇、名段賞析閲讀訓練,以提升學生的閲讀品位。如學過《出師表》之後,讓學生賞析諸葛亮的《後出師表》、《誡子書》以及《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片段。學完《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後,讓學生欣賞《水滸傳》中的“魯智深大鬧野豬林”和“武松醉打蔣門神”的故事。

超前訓練課:每單元選一至兩道與本單元所學內容有關的典型會考閲讀題讓學生小試牛刀。這種超前性實戰訓練,可以使七年級、八年級的學生有一種成功的自豪感,九年級學生也能通過訓練樹立起會考成功的自信心。

課外休閒閲讀課,積累寫作素材。充分利用圖書室內的報刊、書籍等資源。每週讓學生借一報(《中學生閲讀報》)、一刊(〈作文成功之路〉)、一書(《中學生閲讀文選》)。另外,為了彌補學校圖書資料的不足,學校還在教導處專門安裝了一台電腦,另有三名實驗教師也分別把自己的家用電腦奉獻出來並自費上網專用於課題實驗資料的收集和管理;課題組全體實驗教師還自籌資金編寫了《山村升起的太陽——本校學生髮表作品選》、《國中語文現代文/文言文專題閲讀訓練》、《中學生必讀名著導讀與訓練》、《中學生活頁文選》和《校園剪報》等,讓學生自由借閲、摘記,以拓展學生的閲讀領域,開闊學生的視野。

5.時間分配

我校每週六節語文正課,三節語文自習,在閲讀實驗課時分配上大體實行“三三制”,即教材學習、課外閲讀訓練和寫作實踐各佔三分之一的時間,分別都是兩節正課、一節自習。需要説明的是,每週僅用兩節正課完成教科書中基本篇目的學習,學習時間似乎有些緊。這就需要對教材內容和學習方法認真地做一些取捨。我們的做法是,除文言文外,課文在大預習閲讀的前提下,儘量用一節課講完。教材一般每單元重點講解一至二課,採取解剖一隻麻雀,弄清一種文體,學會一種閲讀方法,為與課文相配套的兩篇課外文章提供範例。

【第7篇】北滘鎮中心國小語文合作學習實驗報告

國小語文合作學習實驗報告

北滘鎮中心國小 吳燕嫦

新課程改革的總體思路是:

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學習目標;高度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為其主動適應未來社會打下好基礎。

語文課程改革要求老師教學方式轉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鼓勵老師創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語文合作學習是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在語文合作學習中,教師的角色真正是一個指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語文合作學習是一種將傳統教學與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交流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合作學習方式。

一、語文合作學習的理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在我國召開了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會議根據21世紀的可預見的需求,向全人類提出了一個富有劃時代意義的口號:從“學會生存”到“學會關心”。如果説從學會生存的角度論,語文教育強調的是要調動競爭機制,那麼,在“學會關心”的大旗下,語文教學則鮮明地強調“合作”。

美國教育家華特·B·科勒斯涅克曾經説過一句著名的話:語文的外延幾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一個很引人注目的話也就應運而生了:把社會引進課堂!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化的大語文教學更需要引進語文教學的合作學習觀。

著名教育家雅斯培認為,教育不是有知帶動無知的偶發事件,而是人們一同去發現真理,尋回自我的唯一途徑。語文合作學習講究的是和諧及共同發展,但合作教育並不排除學生的個性的發展。恰恰相反,合作學習是以尊重學生的個性為前提的。

因為學生在作為教育對象出現時,除了懷有獲得知識的慾望以外,還帶着特定的情感和感知世界。

縱觀語文教育史,語文教育更有條件進行 “切磋”、“推敲”和“商榷”等合作活動,更需要教學相長式的語文合作學習。“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瞭解、鼓舞。”

二、提出小組合作要求

在進行合作學習之前應該對學生講明白要求,強調:(1)只與同學成員交談,只談關於合作內容的問題;(2)周到、耐心而又和藹地對待同組成員;(3)做一個好的參與者;(4)向他人求助或為他人提供幫助,確保合作小組的所有成員都弄懂;(5)鼓勵組員參與討論併成為好的傾聽者。貫徹這些合作要求,能激發學生積極的反應。第二,是小組結構。小組的結構方式、小組成員的參與程度將會直接影響合作的效果。據有關資料顯示,當前的小組組成結構大概有19種。儘管有如此多的小組結構,但由於國小生易於激動和不善於調控的特點,在班級授課形式下,不能有太多的小組結構形式;也儘量不要經常更換學生已經接受了的小組合作結構,因為這樣會影響教學秩序。實踐證明,採用兩人或四人小組的合作形式,更便於學生合作,也易於操作。第三要素是獎勵機制。為保證個人責任的落實,合作學習十分強調以小組所有成員成績的總和作為組際間評價的標準。為保證獎勵對學生的吸引力,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喜好傾向,制定相應的獎勵形式。獎勵形式不僅包括物質的(如鉛筆、筆記本等學習用品),而且包括精神的(如紅旗、獎狀、值日的機會、做升旗手)和娛樂性的(如小組娛樂時間)等等。第四要素是目標適當o美國的一項合作學習實驗報告中指出,不同的教學安排將使不同兒童達到不同的目的。因此,教師必須根據當前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合適的目標,並據此來改變小組類型,構建小組結構,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第五要素是成員構成。如果學生的情況沒有很大的差異,也就沒有多大的必要去強調小組成員的構成。假如學生間的差別還是明顯存在的話,一般情況下,可以進行這樣的分組:兩人組的構成是'中等生一一中等生'或'優等生一一績差生'。四人組如果是一橫排的話,則是績差生、績優生坐在中間,中等生坐在邊上;如果是前後的話,則是前面的兩個中等生和後面的一個績差生、一個績優生合成一個四人組。第六要素是時間保證。時間應該按這樣幾個部分安排:學生自學,產生見解的時間;小組成員在小組中陳述自己見解的時間;小組成員之間討論並形成代表性意見的時間。第七要素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小組合作學習不但不排除教師的作用,相反對教師的作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只有教師才能組織學生以明確的學習目標進行合作,避免合作的隨意性,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順利進行。

三、具體做法

在教學實踐中,針對國小生活潑好動、善於表現的特點,結合國小語文大綱的要求,在不同的教學目標下,可分別採用以下幾種做法。

1.生字合作課堂教學中。教生字時,讓學生小組合作用已學的識字方法自學生字。當教完某一課的生字後,常常讓同學們兩人一組進行檢測剛學的生字,學生互相幫助,一人來讀、組詞、造句,另一個學生檢查、糾正。然後開始默寫,一個報生字,另一個寫,在規定的時間中兩人互換角色,最後互相修改,並及時訂正。

2.詞語合作這種合作指的是關於詞語間的合作。比如找有關詞的近義詞、反義詞或者造句等等。如:給“高興”找近義詞,讓學生直接舉手回答,通常一個學生一般只能説出兩三個,最多也不過四五個,讓學生採用四人組合作學習的方法時,結果最多的小組想出了十三個。

3.朗讀合作在指導課文朗讀的時候,應根據課文的特點來確定合作的形式和方法。對話的課文,比如,《兒子們》中的幾個媽媽與老爺爺的對話,可先讓學生在小組中練習,然後再選擇部分小組在全班的同學面前表演;在非對話課文的朗讀中,最好是兩人一組,一個朗讀,一個仔細聽,發現對方讀錯的字、停頓錯的句子及時糾正,然後再互換角色,達到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的目的。當然,檢測背誦的情況也先通過小組間進行,然後再由老師來檢查。

4.作文合作是指在指導作文教學的過程中,針對題目的要求,讓學生通過合作來審題,再根據要求進行口頭作文的合作。比如:十六單元的“編夏天的故事”,首先讓學生輕聲讀題目,然後小組間進行討論,説説夏天的故事 ,再由小組派代表發言,老師通過總結同學們的發言,得出夏天是多彩的。寫的要求:想—→説—→寫—→讀—→改—→抄。在同學們明白了作文要求以後,就可以在自己的頭腦中進行篩選,選擇一件事,想想清楚,然後再在小組間,由一個人先説,其他三同學認真昕,説完以後,由三個同學針對作文的要求,進行評説,接下來再互換角色,最後再打草稿。

四、小組合作學習的總體效果及幾點設想

經過幾年的嘗試,覺得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是明顯的。首先是課堂上同學們得到表現的機會增多了;另外就是同學們覺得面對老師時那種無形的壓力變小了,在小組中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從另一個角度來説,小組合作學習不僅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程序。

它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碰撞,從而迸發出火花,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能刺激學生課堂的信息接受量,而且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也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從而培養合作的意識。小組合作學習使他們從不願意和人交流到願意與人合作,能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對他們將來參與競爭和培養團隊精神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為一種嘗試,要做的事還不少。首先,要把合作學習變成學生自覺行為。不能把合作學習當成一種時髦的東西去簡單的效仿,如果僅僅追求一種表面的東西,就完全失去了合作學習的意義了。其次,合作學習在形式和方法上要多樣化。我們不應拘泥於小組合作的單一形式,還應探討組與組之間的合作,在方法上還應靈活多樣,豐富多彩。最後,還要把合作中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限度。要注意在合作過程中績差生的思想情況和參與情況,以及合作失敗後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還應估量到國小生的可能受江湖義氣、哥們義氣等的影響,產生一團和氣的惡習等。此外,合作學習與個別化教學相結合的問題還需在以後的實踐中進一步探討。總之,小組合作學習還有許多需要我們去探討、去研究的東西,但只要我們始終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儘量避免合作學習中的不利因素,小組合作學習這種形式就一定會在教學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第8篇】中學語文異步推進教學法的實驗報告

中學語文異步推進教學法的實驗報告

一、緒論

語文對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提升人的生活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好語文既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也是每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要.因此,提高每一個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語文能力和語文修養,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教學“各因其材”,便產生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探索落實這一思想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在採用“班級授課制”以後,解決“因材施教”的問題,變得更為迫切。國內外關於分組的,個別的教學實踐和層次教學實驗,都為解決這一問題做出了可貴的貢獻。但現在還不能説,我們語文教學已經做到了“因材施教”。自1978年呂叔湘先生批評語文教學“少慢差費”,學生“高分低能”以來,語文教改百花齊放,流派紛呈,活躍了語文教師思想,豐富了語文教改理論,探明瞭語文教改的方向,培養了一大批語文教學新秀,其功不可沒。但無庸諱言,一些新教法或忽視了中差生的困難,或操作方法零碎繁瑣,沒有規律可循等,無法適應農村語文教學實際,在農村實際教學中的利用率並不高。至今語文教學“少慢差費”,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仍在繼續。筆者遵循“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學習借鑑了近二十多年來語文教改的成功經驗,在長期的教改實驗中,形成了“中學語文異步推進教學法”的構想。

二、實驗緣起

(一)語文文教學的實際需要。義務教育是年限教育,國小生免試升入國中,既不允許留級,又不允許學校分快慢班。學生成績參差不齊,傳統的“一切齊”“齊步走”的教學方法無法照顧到全體學生。要麼只顧優生拋棄大多數,要麼從平均情況出發,使優生不優,差生更差。因此教師和學生家長都強烈要求改革這種教學方法。

(二)素質教育的呼喚。傳統的“-?刀切”“一鍋煮”的教學方法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教師教學表面上看是面向全班同學,其實只面向少數升學有望的“尖子”生,而忽視了大多數中差生,煮的是一鍋“夾生飯’。就是對“尖子”生也只是重視知識的灌輸和考試技能的訓練,而忽視讀寫聽説能力,思辨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導致他們“高分低能”。這種教學方法與素質教育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三)農村教學改革的需要。許多新的教法因脱離了農村語文教學的實際,在農村語文教學中實際利用率不高,“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仍然充徹農村學校的課堂。即使有的教師想進行教改,也只是這裏學一招,那裏學一式,東一榔頭西一棒,淺嘗輒止,很難形成氣候。 “中學語文異步推進教學法’的教學理念、方法,模式及相關假設都植根於農村語文教學實際的土壤之中.本課題的實驗可以使教師研究有目標,教學有模式,操作有“抓手”,評價有標準,會激發大家教改的積極性。因此開展本課題實驗,是推動農村語文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四)提高農村教師教學水平的需要。農村教師誰也不願意常年在老經驗上“原地踏步’,一生在少慢差費的圈子裏“打轉轉”。他們非常希望通過學習、研究,實驗適合農村教學實際的新教法,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科研能力,展示自己的才華和價值。本課題立項後,教師的實驗,有領導重視,有輿論支持,有機制激勵,有專人指導。他們要學習理論,研究教法,要上“實驗課”、“公開課”、“示範課”,撰寫研究論文,設計教學方案,參加研討交流等,這些都會有力促進實驗教師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三、實驗依據

(一)具有充分的理論依據。一是哲學依據。教學法是屬於意識的範疇,應該符合具體學生的實際,應該是學生髮展需要的產物和反映。根據事物發展變化的原理,對充滿發展潛力的學生,我們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觀點去觀察他們,弄清他們各自在其發展過程中所處的階段和地位。成績有差異的學生,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確定異步推進的層次目標,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潛能,使之得到最充分的發展。二是教育心理學依據。各國教育家幾乎一致認為學生之間存在智力和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實行能力分組是發掘和培養人才的良好途徑之一。他們還認為分組後,教師面對的不再是一批能力參差不齊,的學生,而是能力大致相同的學生。這樣,教學就比較容易適應學生的能力和要求,就能吸引所有學生的注意力,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異步推進教學法’吸取了分組的,個別的教學形式和成功經驗,又克服了分組的、個別的課外的教學形式低效的弱點,把全班的、分組的、個別的和課外的教學形式,優化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四階六步’,既符合學生家長的願望,又符合時代的要求。全面地體現了因材施教和啟發性、民主性、整體性,積極性的教育原則,以及循序漸進的原則。”(談中學語文異步推進教學法,《學語文》2000年第1期)。三是教學論依據。異步推進教學法落實了文道統一的教學原則,落實了聽説讀寫思全面訓練的教學原則,落實了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相結合的教學原則,落實了課內外相結合的原則。

四、實驗目標

(一)落實素質教育要求,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學習語文的潛能,提高全體學生語文知識水平,語文能力和語文修養,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爭取大面積地提高語文教育教學質量。改革傳統的“一刀切”“齊步走’教學模式,變“滿堂灌”“填鴨式”為“啟發式”“研討式”,變教師的“講堂”為學生的“學堂”。注意指導學法,培養自學能力與習慣。保證使每一個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內得到全面充分的發展,使全體學生真正做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二)從教材、學生和課堂教學的實際出發,遵循教學層次性和照顧學生差異性的原則,構建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又符合不同層次學生學習實際,既符合語文素質教育要求,又體現漢語文教學常規,既體現以人為本,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異步推進的教學理念,又便於教師操作的“中學語文異步推進教學法”基本教學模式。

(三)提高語文教師的綜合素質.“青年教師的當務之急不是靠一二節課周遊歷國,而是形成思想,鑽研理論,把教學問題想深一些,想透一些,想遠一些,想實一些。惟其如此,青年教師才有發展後勁。”“有的教師為注重自身修養的提高,受某些‘公開課’、‘表演課’輿論的誤導,滿足於一招一式的追求與設計,最後只不過是一個沒有思想的‘教書匠”(上海陳軍語)我們進行該課題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導教師學習理論,總結教學經驗,研究教學方法,形成教學思想,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五、實驗措施

(一)量力而行,合理安排。農村中學語文教師具有強烈的教改願望,當“中學語文異步推進教學法”這一研究課題確定後,我縣廣大中學語文教師表現出了巨大的教改熱情,全縣有近百名教師主動參與實驗,並積極撰寫研究論文。但為了有效地操縱實驗中的各種因子,我們只確定了嚴橋國中、赫店國中、旭光國中、蘇塘國中、三溪國中為實驗學校,在無為中學、湯溝中學,六洲中學,嚴橋中學等學校確定了實驗班。在嚴橋國中進行了同年級四個班級的等組實驗。其中一個班用單元整體教學法,一個班用“三主四式”教學法,一個班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實驗班用“中學語文異步推進教學法”,前三者為對照班。四個班的教材、教學手段、教學環境等完全一樣。教師素質基本相同,都是教學骨幹,其中用單元整體教學法的老師,長期在重點班任教,是全校的骨幹教師;用“三主四式”教學法的是一位教改意識很強的青年教師,經常進行全鎮的“觀摩教學’,是大家公認的後起之秀;用傳統教學方法的是一位語文功底紮實,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在全鎮語文界德高望重;實驗班教師周可學老師在進行實驗前,教學能力與他們基本上是在同一水平上。這四位教師的敬業精神都很強。實驗班的實驗變量為“中學語文異步推進教學法’,三個對照班用各自的教學方法教學。四個班的學生入學成績、,年齡、家庭經濟水平、學習能力和態度等基本相同,並用隨機化抽籤的.力法,隨朝,分派任教班級。湯溝中學為了控制教師教學水平的差異,由王開東一人同時擔任實驗班與控制班的教學。因為蘇塘國中所有的老師都主動進行實驗,實驗變量相同,只能以學校為單位,以單組實驗的程序設計。其他實驗學校或實驗班與上述三個學校的方法基本相同。

(二)控制無關變量。1,用“平衡法”使一些無關變量在實驗班和對照班中的影響基本相同。如嚴橋國中等學校實驗班與對照班教材、教學手段、教學環境完全相同,學生數、學生成績、智力及學習態度基本相同,教師素質相當,教師的敬業精神都很強。其無關變量的影響基本保持平衡。2、運用納入法減少無關變量。在實驗中——些無關變量是無法排除的,如進行本教法實驗,教師必然要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研究教法;同時還將預習和課外語文學習活動納入了教學過程。因此單組實驗,我們將其納入實驗之中,作為多變量實驗。而在嚴橋國中,赫店國中和旭光國中等校,則鼓勵對照班教師也重視預習和課外教學活動。這樣儘量減少無關變量,有利於研究多變量的交-互作用,對處理好實驗諸要素的相互關係,使各要素處於最佳結構狀態之中,這對獲得最優效果有特別重要意義。3、把變量變為常量。如在湯溝中學,由一個教師同時擔任實驗班與控制班的教學,以控制教師教學水平產生的差異。

(三)運用“準實驗法,鼓勵非實驗教師進行“原生態”試驗,全‘縣運用本教法的教師近百人,課題組其實只有筆者—?人負責,其他成員均為各校的實驗教師,因此無法劉‘所有教師的實驗實施全程、全面、有效的操縱。但又不能不讓他們?。“實驗”,也不能無視他們的“實驗’。於是就從實際出發,?因勢利導:研討會請他們參加,講座請他們聽,“公開課”“示範課’活動請他們聽評?,研究論文鼓勵他們撰寫,筆者還定期深入他們課堂調研指導等.但對其實驗的無關變量不作嚴格控制,讓實驗變量“迴歸自然”,使其“實驗”基本上在“原生態”環境中進行,以瞭解它的適應性、生命力和效果.實驗成績以其所在鄉鎮或市縣統考和各種競賽成績與其他來進行實驗的,條件相當的學校或班級進行比較。這樣“實驗”的內在效度雖然比較差,但卻為我們研究其外在效度提供了有益的幫助.同時“實驗”教師眾多,形成了“橫向重複”的格局,我們能及時從中求同尋異,比較分析,研究其“循環重複”的可能性,及時辨識其研究信度。

(四)注意實驗的代表性.我們在實驗點,被試的選擇,實驗教師的配備等環節上,確保它們在實驗研究中的代表性.被確立的實驗學校,除無為中學外,全部都是普通鄉鎮國中和普通農村完全中學,堅持在普通學校,普通敷師、普通學生。普通教材的條件下進行實驗,這樣不僅使實驗獲得普遍意義,而且為我們將實驗校,班的成績和實驗範圍外的校,班成績比較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可比性。

(五)我們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可以用幾句話採概括:“嚴控重點,全面鋪開,點面結合,統籌安排。”“點上攻關又示範,面上傷用亦探研,理論實際結合緊,開會交流解疑團。”(詳見本人撰寫的“結題報告,)

六、實驗成效(一)構建了基本教學模式。

“中學異步推進教學法,的基本模式是“四階六步”。“四階”是指“引讀感知階段”、“啟讀生疑階段”、“研讀演練階'和“運用遷移階段’;“六步”即:“指導預習——同步教學——分組討論——異步訓練——課堂小結——課外練習”。“引讀感知階段”即“指導預習”,是教師佈置預習思考題,或提出預習要求,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如讓a層學生熟讀課文,並運用工具書掌握生字詞;.讓b層學生在a層的基礎上,瞭解課文寫什麼,並初步感知課文的梗概;c層學生在朋層的基礎上初步感知課文的思想感情或寫作特點等。請學生將疑難問題記下來,或寫在小紙條上,課前交給老師,或上課質疑.我們有的實驗老師還特地設計了“學生質疑卡”,讓學生質疑問難。

(二)建立了語文教學改革的機制。一是因材施教的機制。它打破了“一刀切”“齊步走”的課堂教學模式,使語文教學形式更為靈活多樣,教學目標更為分化具體,教學內容更切合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教學活動更具有立體交叉性,為課堂開闢了多向交流的渠道,為每個學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二是變“講堂”為“學堂”的機制。它根治了那種一成不變的先生講,學生聽“一講到底”、“滿堂灌”的陋習。因為“異步推進”的課堂是容不得“一講到底”的,“滿堂灌”自然成了“犯規”的行為。同時教師也沒有時間給每一個學生來一個“一講到底”。教師只能用全班的、分組的,個別的教學形式進行“精講”,學生相對有了充裕的時間“多練”了。三是教學的內控機制,在“四階六步”中,“四階”是學生學習語文循序漸進的四個認知階段,教學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異步推進;“六步,,中的每一“步’都是面向全體,分類指導,旨在推動全班學生異步前進。同時“四階”是“六步”的目標系統,“六步”是“四階”的操作系統。如“指導預習”的目的與任務是“引讀感知”,“同步教學”是“啟讀”,“組織討論”、“異步訓練”和“課堂小結”是“研讀演練”,“課外練習”是“運用遷移’等。這樣每“步”的教學目的明確,教學就會重點突出,有的放矢,就能步步登高,拾級而上,發揮語文教學的整體功能與系統效應,可有效地防止負遷移。

(三)提高了教師的綜合素質。因課題實驗的需要,教師必須認真系統地學習教育理論,研究教法;並主動地借鑑和吸收別人的教改經驗。同時他們並不滿足於本教法研究中業已形成的經驗,各自還在實踐中不斷地消化和修正,豐富和發展本教法的理論。

(四)促進了農村語文教學改革。“中學語文異步推進教學法”以其指導思想明確,操作方法方便,贏得了廣大農村教師的歡迎,並激發了老師們的教改熱情。三年來,我縣已有近百名教師成功地將該教法運用於課堂教學,有效地改變了原來教學中的無“法”無“序”狀態。大家在實踐中始終稟持“以人為本,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異步推進”的教學理念,運用模式,但不拘泥於模式,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紮實有序.有的老師深有感觸地説:“過去天天喊教改,但總覺得教改離我們還很遙遠。現在通過中學語文異步推進教學法的實驗與研究,我們切身地感受到教改已走進了自己的課堂”。

七,討論與建議

(一)中學語文異步推進教學既是“保底”教學,即保證學習有困難學生達到語文教學大綱規定的基本要求,又是“提優”教學,即保證優生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設定教學目標時,既要給優生“發展性匹配”,又要給中差生“適應性匹配”,使教學切實做到“上不封頂,下要保底”。備課給各層次學生確定的教學目標,上課時還要機動靈活地落實。每節課還要通過對學生的質疑,回答問題,討論或練習等情況的判斷,瞭解每個學生新的“惑”和新的“需”,使教學有的放矢。依據層次目標,設計有梯度的問題或訓練題,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1、掌握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使設計的問題與訓練題與之“銜接”,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能達到各自的學習目標;2,能引起學習興趣,激發各層學生朝着自己的目標努力;3、使學生有認識上的困難,值得思考和研究,但“跳一跳”,要能摘到‘‘桃子”。同時在定標和安排教學內容時,要考慮到教學過程中每“階”每“步,,的有效荷載,對教什麼,教多少,怎麼教的問題,要進行全盤的權衡和考慮,既要使學生切實達成各自的學習目標,又要使課堂教學過程張弛有度;自然流暢。

(二)有人認為給學生劃分層次繁瑣複雜,還會傷害學生自尊心,其實不然。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情況應該是瞭解的,一般都能隨口對學生家長説出學生的學習情況,分出甲乙丙丁。教師通過“聽其言”,“觀其行”,“省其私”,掌握學生的態度、意志、智力等方面情況;通過測驗,作業,提問等方法掌握學生現有的“水平”,特別是差生認識上的缺陷和學習上的困難等,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層次並非難事。同時劃分層次只是教師心中的事,它主要直接體現在備課的教案上,只是隱性地體現在教學過程中,並不需要在上課時給學生點名標號。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並不是説一點也不讓學生知道自己所處的層次,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教學的過程中必然有所“暴露”。但是,班內劃分層次是動態的,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發展情況,隨時調整學生層次和學習目標,及時表揚達成學習目標的學生,使語文教學在異步推進的過程中不斷引進競爭和激勵機制,可使學生在得到成功的評價中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四階六步”中的每“階”每“步”既是相對獨立的教學環節,又是彼此聯繫的有機整體,是一種綜合的靈活可變的教學方法。而不是孤立的。靜止的、一成不變的僵死模式。我們在教學中並不一定是每一節課都要完整地運用“四階六步”,而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靈活運用。一節課全部使用某一“階”某一“步”,或某幾“階”某幾“步”也未償不可。一節課用“四階五步”也是可行的(如“分組討論”和“異步訓練”,只取其一等)。但應該做到:一要“吃透”。教材和學生,定標時有層次,儘量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二要把握“四階六步’模式中各個“構件”的功能,並儘量使之體現在一節課內或課文的幾節課內,發揮其整體功能,體現其教學特色。為了使這種教法適應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教學內容,我們還要繼續探索它的變式和作文教學方法等。

(四)本教法不提倡“打亂”班級界限,搞“串班教學。不少人在報刊上發表文章,痛陳班級授課制的種種弊端,我們都有同感。但目前班級授課制仍是我國基礎教育的主要教學形式,也是最有效的形式,我們只能改革和完善這種形式,革除其種種弊端,而決不能輕言廢止這種形式。“中學語文異步推進教學法”既利用了這種形式,又溶入了分組的、個別的教學形式和分層教學,點撥教學的方法,使之注入了新的機制和活力,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班級授課制的優勢。同時,也克服了“串班。教學給班級管理和學習環境帶來的不良影響。它還把“大語文教育”的主張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之中,引導教師和學校將其納入教學,教研安排和管理之中。力求使教學過程最優化,即在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現代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該教學系統的特徵以及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使過程從既定標準看來發揮最有效(最優化)的作用而組織的控制。

(五)要正確對待“中學語文異步推進教學法”的基本模式。教學模式是教學特色和風格的具體體現,是一種教學理論的簡化形式,是現實經驗的抽象概括,是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中介和橋樑,是操作的。抓手”和評價的依據,因此教學模式的意義是不容低估的。但在教學中,不能只看重“異步推進教學法”的教學模式,不能因其備課有“過程”,教學有“步驟,’,用起來十分方便,就死抱着不放。因為本教法的基本內涵是: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異步推進;教學過程的異步推進;每個學生認知活動的異步推進。所以,運用了“四階六步”,只是改革了“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只是注重了教學過程的異步推進,不一定就是運用了我們所倡導的“異步推進教學法”。“中學語文異步推進教學法,,決非等同於其基本模式,我們花了三年多時間,聚集了近百人的隊伍,集中研究的是前者,而不僅僅是其模式。我們大多數教師運用本教法的一般過程是:“學用模式——熟練地運用模式貫徹異步推進教學理念——創造性地運用模式全面地貫徹異步推進教學理念”。做到教學有模式,但不拘泥於模式,是人使用模式,而不是人當模式的奴隸;是運用模式異步推進不同層次學生共同進步,而不僅僅是為打破“滿堂灌”,廢止“填鴨式”,更不是為模式而模式。

中學語文異步推進教學法的實驗報告

【第9篇】教科版四年級下冊語文《血染的實驗報告》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老科學家那位科學事業無私奉獻的偉大 精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文章細節描寫的理解,體會老科學家那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

2、理解“透、盤、吐、蜷抬”幾個動詞,並能準確運用。

教學準備:

南美洲毒蛇的錄像畫面。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播放有關南美洲毒蛇的錄像。同學們,看到這些畫面,你想到了哪些詞語?

2、打開書看課文是怎麼描寫這種蛇的。

3、齊讀這句話。(投影出示) “這條蛇非常大,是灰色的,蜷在籠子中,像盤着的繩子,足有五六圈兒,小小的腦袋抬得高高,細長的舌頭不時吐出來,三角眼透出令人恐懼的兇光。”

4、多麼可怕的毒蛇,不少人因被它咬傷而死去。為了研究抗禦這種毒蛇的辦法,造福人類,許多科學家用它來做實驗,想揭開其毒性的祕密。卡爾·施密特博士就是其中一位。但不幸的是,在用這種毒蛇做實驗的時候,他不小心被蛇咬傷了。那是怎樣的情形啊,請大家放聲自由朗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象當時的情景

二、自由讀文,瞭解內容

1、讓學生藉助拼音自由練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交流認識的生字和多音字。

2、同桌互讀課文,糾正讀音、語氣、停頓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3、指名接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件什麼事?

三、抓住重點段落,讀懂課文

1、學生默讀課文,明確要求。練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不動脣、有速度、能思考。標記出文中關鍵的詞句。思考:課文哪幾段具體寫了博士做記錄的情景?

2、重點句子解析。

“施密特先生覺得傷口劇烈地疼痛,四肢麻木,身體不能動彈,他知道自己中了蛇毒……” 毒蛇咬人時,咬壞肌肉,同時放出毒液。蛇毒多為神經性毒液,毒性強。毒液,先麻醉神經,使人身體不能活動,繼而使身體器官喪失功能,最後腦部充血而死。卡爾·施密特博士作為研究蛇的動物學家,當然懂得這些常識。當他感覺到傷口劇痛,四肢麻木時,清楚中蛇毒了。

3、他想:“完了,難道就這麼死去嗎?不!我應該再做些什麼……” 這段關於施密特被蛇咬後的心理描寫,真實地刻畫出老科學家犧牲前的心態。他知道中毒了,在打不通電話後,他知道沒人能救他,結果只有一個,就是“死”。但是,多年科研實踐鍛造出的堅毅、奉獻的品格使他臨危不懼。他認為自己被蛇咬,正是一次特殊的實驗——用自己身體做實驗品進行“蛇咬傷生理反應的課題實驗”。於是他果斷而堅定地在心中説“不”,要“再做些什麼……”這裏用省略號,使人不言而喻,就是記錄蛇咬傷後的生理現象與感受,為後人留下研究資料。這些心理,是老科學家堅持記錄直至犧牲的強大的內驅力,是他高尚人格的反映。

4、“在被蛇咬傷5個小時以後,卡爾·施密特博士手中的筆落在地上,他停止了呼吸。”

“5個小時後”,足見時間之長。可以想象,在漫長的時間裏,老科學家該忍受了多麼大的痛苦,也可猜到老科學家的實驗記錄該多麼艱難。讀者聯繫上文不難知道,他記下了體温的變化,器官功能的變化,血液的變化,體力的變化等等。這是在疼痛中的記錄,是在知覺逐漸消失中的記錄。卡爾·施密特是多麼堅強的科研工作者,有多麼崇高的令人折服的品格!句子不直接寫“死了”,而寫“手中的筆掉在地上”,表明老科學家科研至死,堅持記錄到生命最後一刻,也反映作者不忍用“死”這個字眼去記敍可敬的科學家。

四、指名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讀第4、5自然段。

説説“看”到實驗室內發生的一切,你烈感的受是什麼?針對“像往常一樣”這個詞重點討論;

1、這次實驗真像往常一樣嗎;

2、哪些方面的確像往常一樣;

3、為什麼博士能在這個實驗中表現得像“往常一樣”;

五、激情提升,延伸表達。

這份資料將為研究毒蛇作貢獻,這是用生命換來的,所以課文作者發出這樣的讚歎——齊讀最後一句話。

六、延伸課文,適當拓展

1、把自己最想對博士説的一句話寫下來。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深刻體會老科學家那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

3、認識9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

1、深刻體會老科學家那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

2、認識9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教學過程:

一、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説説“看”到實驗室內發生的一切,你烈的感情是什麼?

二、小聲讀課文。 小組內討論

1、這次試驗真得像往常一樣?

2、那些地方確實像往常一樣?

3、為什麼博士能在這次試驗中表現得“像往常一樣”?

三、全班交流互動。

四、同桌互動。

説説施密特博士的哪些行為最使你感動。

五、完成課後選擇詞語填空。

六、認讀生字。

1、容易寫錯的字:博

2、左右結構的字,書寫時都是左小右大,結構安排要合理。

七、作業

找一些為科學事業做出貢獻,甚至獻出生命的科學家的故事來閲讀。

【第10篇】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血染的實驗報告

血染的實驗報告

教材説明

〔解題〕

這是記事為主的記敍文,記敍芝加哥自然博物館研究員、動物學家卡爾·施密特博士以生命為代價,出色地完成了一次特殊的實驗的事。一天,卡爾·施密特在研究巨型毒蛇時不慎被毒蛇咬傷,他忍着劇痛,在5個小時裏認真記錄了被毒蛇咬傷後的生理反應,最後獻出了生命。他的記錄成了科學研究的寶貴資料,使搶救被毒蛇咬傷的人的研究前進了一大步。這件事反映了卡爾·施密特認真求實的科研品格,讚揚了科學家為科研事業、為人類的健康勇於犧牲的高尚精神。

標題“血染的實驗報告”,用一個偏正詞組概括文章的內容。“實驗報告”是科學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是專門描述、記錄某項課題研究全過程與結果的報告類文體。具體講,就是以實驗法為主進行觀測、分析、綜合、判斷,如實地記錄成文,這就是實驗報告。卡爾·施密特的關於毒蛇咬傷治療的實驗是用他自身當實驗對象的,他的研究與記錄都是他在被蛇咬傷後忍受劇痛、走向死亡的過程中進行的,最後他為科研而犧牲。他的記錄,就是實驗報告。這是以生命為代價的實驗報告,是用血寫就的實驗報告,所以稱為“血染的實驗報告”。

〔結構分析〕

本文共5個自然段,從內容上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對卡爾·施密特作簡要介紹。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完整地記敍卡爾·施密特所作報告的特殊時間、地點及起因。這是事件發生的過程。第2自然段寫卡爾·施密特在實驗室裏專心研究美洲巨型毒蛇,交代了事件發生的背景。第3自然段寫老科學家不慎被毒蛇咬傷。第4自然段,具體寫老科學家在知道自己將要死去的情況下,決心為人類留下人被毒蛇咬傷後的感受與生理反應的資料,於是,他忍受劇痛頑強做記錄。第5自然段寫老科學家將“實驗”記錄一直記到停止呼吸,也寫了老科學家這份記錄在醫學的重大意義。

〔語意理解〕

“芝加哥自然博物館研究員、的動物學家卡爾·施密特博士是千千萬萬為科學事業捐軀的人中的一個。”

句子用“芝加哥”起首,點明卡爾·施密特是美國的科學家,“血染的實驗報告”寫於美國的芝加哥。“捐軀”,為崇高的事業犧牲生命。科學事業是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偉大事業,是造福於人類的事業,因此是崇高的事業。科學研究總有風險,輕則損財傷身,重則失去生命。歷偉大的正義的科學家都是敢擔風險的人,他們為科學甘願奉獻,不怕犧牲。卡爾·施密特也是為科學獻身的科學家。

“這條蛇非常大,是灰色的,蜷在籠子中,像盤着的繩子,足有五六圈兒,小小的腦袋抬得高高的,細長的舌頭不時吐出來,三角眼透出令人恐懼的兇光。”

一句話具體勾勒出巨型毒蛇的兇猛形象。3、4、5分句寫毒蛇之大,在籠子中盤五六圈兒,説明蛇體很長。蛇的大小與蛇身長短有關,體長則型大,型大則力大,力大則兇猛。第6、7、8分句描繪毒蛇之兇。它被關在籠中也不安分,時刻準備攻擊人類。蛇的視力不強,它瞭解周圍情況主要憑長舌。蛇的舌頭神經極其敏鋭,能準確感知周圍物體的性質、大小、遠近,為其捕食、進攻作出判斷。“不時”,時時,經常不斷地。這條籠中的巨蛇,高抬頭,頻吐舌,正是它判斷周圍情況的表現,是隨時準備進攻的表徵。蛇大,毒大,力大,又時刻準備進攻,自然其眼睛給人兇惡的感覺。對蛇兇惡形象的描寫,為下文老科學家被蛇咬傷做了鋪墊。蛇這樣兇惡,自然危險四伏,靠近者隨時有被傷的可能。老科學家全然不顧,甚至還拿着它觀察,抽蛇血化驗,為科研事業他毫無畏懼。

“施密特先生覺得傷口劇烈地疼痛,四肢麻木,身體不能動彈,他知道自己中了蛇毒……”

毒蛇的毒主要在蛇牙。毒蛇咬人時,咬壞肌肉,同時放出毒液。蛇毒多為神經性毒液,毒性強。蛇毒進入血液,先麻醉神經,使人身體不能活動,繼而使身體器官喪失功能,最後腦部充血而死亡。施密特作為研究蛇的動物學家,當然懂得這些常識。當他感覺到傷口劇疼,四肢麻木時,清楚自己中蛇毒了。

“他想:‘完了,難道就這麼死去嗎?不!我應該再做些什麼……’”

這幾句關於施密特被蛇咬後的心理描寫,真實地刻畫出老科學家犧牲前的心態。他知道中毒了,在打不通電話後,他又知道沒人能救他,結果只有一個,就是“死”。但是,多年科研實踐鍛造出的堅毅、奉獻的品格使他臨危不懼。他認為自己被蛇咬,正是一次特殊的實驗———用自己身體作實驗品進行“蛇咬傷生理反應”的課題實驗。於是他果斷而堅定地在心中説“不”,要“再做些什麼……”,這裏用省略號,其意雖未言明,卻使人明瞭,就是記錄蛇咬傷後的生理現象與感受,為後人留下研究資料。這些心理,是老科學家堅持記錄直至犧牲的強大的內驅力,是他高尚人格的反映。

“在被蛇咬傷5個小時以後,卡爾·施密特博士手中的筆落在地上,他停止了呼吸。”

“5個小時後”,足見時間之長。可以想象,在漫長的時間裏,老科學家該忍受多麼大的痛苦,也可猜到老科學家的實驗記錄該多麼艱難。讀者聯繫上文不難知道,他記下了體温的變化,器官功能的變化,血液的變化,體力的變化,等等。這是在疼痛中的記錄,是在知覺逐漸消失中的記錄。卡爾·施密特是多麼堅強的科研工作者,有多麼崇高的令人折服的品格!句子不直接寫“死了”,而寫“手中的筆落在地上”,表明老科學家科研至死,堅持記錄到生命最後一刻,也反映作者不忍用“死”這個字眼去記敍可敬的科學家。

〔寫作特點〕

1.新穎的文題。

用短句或詞語概括文章內容是擬題的常規方法。本文沒有采取這個方法。一方面作者知道標題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一種包裝,只有有創意,使標題新穎,才能具有吸引讀者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文章在讚頌一個出色的科學家,而老科學家臨終的行為正是在搞科研,其對被蛇咬後的生理反應的記錄正是樸素的科研報告,是用鮮血和生命寫就的科研報告。所以,作者別出心裁地採用比擬的辦法去擬定標題。這個標題能激起讀者強烈的閲讀期待,巧妙地反映老科學家執著的品格,表達作者對老科學家的敬服、讚歎與紀念。

2.曲筆與直筆相互配合。

這也是作者藝術功力所在。曲筆,委婉地表達;直筆,直白地表達。曲筆與直筆有機相融,文章生動、耐讀,也更能強烈地表情達意。比如,第1段,直寫卡爾·施密特的功績,使讀者一開篇便對老科學家的貢獻有個概括的瞭解。“67歲的他以生命作為代價,完成了一次特殊實驗”,設置了一個懸念,既扣題目,又促人讀文。第2段寫蛇的兇猛,是曲筆,全段無一個詞語直寫蛇的兇猛,也沒寫明它是毒蛇,而是在具體描寫蛇的顏色、體長、腦袋、舌頭、眼睛中,讓讀者自己產生蛇是兇猛的毒蛇的認識。文章歌頌老科家至高至上的人品及對人類的貢獻,是在通過寫老科學家在負傷後超常的表現後讓人們自己悟出的。

教學建議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老科學家那為了科學事業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對文章細節描寫的理解,體會老科學家那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

2.理解“透、盤、吐、蜷、抬”幾個動詞,並能準確運用。

〔教學準備〕

南美洲毒蛇的錄像畫面。

〔教學時間〕

建議本課教學2課時。

〔操作要點〕

1.讀書指導。

⑴情境導入。

①播放南美洲毒蛇的錄像,同學們,看到這些畫面,你想到了哪些詞語?

②打開書看課文是怎麼描寫這種蛇的。

③齊讀這句話。

④多麼可怕的毒蛇,不少人因被它咬傷而死去。為了研究抗禦這種毒蛇的辦法,造福人類,許多科學家用它來做實驗想揭開其毒性的祕密。卡爾·施密特博士就是其中一位。但不幸的是,在用這種毒蛇做實驗的時候,他不小心被蛇咬傷了。那是怎樣的情形啊?請大家放聲自由朗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象當時情景。

⑵精讀課文。

①課文哪幾段具體寫了博士做記錄的情景?

②指名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讀第4、5自然段。

③説説“看”到實驗室內發生的一切,你的烈感受是什麼?

④針對“像往常一樣”這個詞重點討論:一是這次實驗真像往常一樣嗎,二是哪些方面的確像往常一樣,三是為什麼博士能在這個實驗中表現得像“往常一樣”。

⑤指導朗讀4、5自然段。

⑶激情提升,延伸表達。

這份資料將為研究毒蛇做貢獻,這是用生命換來的呀,所以課文作者發出這樣的讚歎———齊讀最後一句話。

2.積累內化。

⑴把自己最想對博士説的一句話寫下來。

⑵完成選擇詞語填空。

3.遷移練習。

⑴認讀生字。

可以分為形聲字和熟字加偏旁等方法認字。

⑵指導書寫。

指導的重點:一類是容易寫錯的字,如“博”容易誤寫成“ ”;一類是左右結構的字,如“損、懼、膚、燥”等都是左小右大,結構安排要合理。

4.實踐活動。

引導學生再找一些為科學事業做出貢獻,甚至獻出生命的科學家的故事來閲讀。

【第11篇】教科版四年級下冊語文《血染的實驗報告》課件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透、盤、吐、蜷、抬幾個描寫毒蛇動作的詞,並能準確運用。

3、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老科學家為了科學事業而獻出寶貴生命的偉大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對文章關鍵詞句的理解,體會老科學家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

教學難點:

理解關於施密特被蛇咬後的心理描寫。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血染的實驗報告》,請同學們齊讀課題。那麼誰來説一説,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二、細讀課文,感悟精神

感受毒蛇兇猛

那麼,這究竟是一條怎樣的毒蛇呢?請同學們打開書本自由讀文,在文中找一找。生讀描寫毒蛇的一部分

1、出示課件1:這條蛇非常大,是灰色的,在籠子中,像着的繩子,足有五六圈兒,小小的腦袋得高高的,細長的舌頭不時出來,三角眼出令人恐懼的兇光。

2、學生填空。填動詞

師:這些填的都是什麼詞?從這些動詞中,我們能讀出什麼?

3、朗讀指導(指名讀、齊讀)

體會博士的精神

過渡:真是一條可怕的毒蛇啊。用這樣的毒蛇做實驗,實驗過程必定危機四伏,靠近它的人隨時有被咬傷的可能,不幸的事就這樣發生了,兇猛的毒蛇一口咬傷了卡爾。施密特博士,現在,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找出博士被咬傷後是怎麼做的?並把自己的感受寫在句子或段落旁邊。(自由讀)學生彙報;

a句:施密特拼盡全力把蛇捉住,重新放進籠子裏,鎖好。抓住“拼盡全力”“鎖好”兩個詞語感受博士受傷後依然想到是——別人)指導朗讀。

b句:施密特先生覺得傷口劇烈地疼痛,四肢麻木,身體不能動彈,他知道自己中了蛇毒,連忙抓起身旁的電話,卻打不通,身邊又沒有別人,他想:“完了,難道就這麼死去嗎?不!我應該再做些什麼厖”他的頭腦十分清醒。他摸到一卷繃帶,把傷口包好,拿出實驗記錄本,心想:“我應該把這次特殊的實驗記錄下來。”(體會讀、指名讀,範讀、再次體會讀、指名讀、齊讀)

這個省略號省略了什麼?“不”字後的標點符號?指導朗讀。

c句:他把體温計夾在腋下,抬頭看看手錶,把每分每秒的感覺都寫下來,像往常一樣認真、仔細地記錄着:“體温很快升到了39.5°c······胃劇痛······”汗水在他那佈滿皺紋的臉上淌過,臉上的肌肉不斷地抽動。

師:這次試驗和往常一樣嗎?(一樣、不一樣。)

請大家默讀課文第3、4、5自然段,自己找找問題的答案。哪些地方不一樣?一樣的又是什麼?學生找回答、指導朗讀時間依然不緊不慢地走着,……在被蛇咬傷5個小時以後,卡爾·施密特博士手中的筆掉落到地上,他停止了呼吸。這位可敬的老人去世了。……,使搶救被蛇咬傷的人的研究工作前進了一大步。這是怎樣的五個小時啊?

生回答

三、情感昇華

(音樂起,渲染氛圍)

師:同學們,這位可敬的老人竟這樣離開了人世,他走的是那樣匆忙,竟來不及擦去身上淌出的血;他走的又是那樣艱難,忍受了我們無法想象的痛苦。此時,凝視着卡爾施密特博士的墓碑,你想説些什麼?

是啊,這位可敬的老人以生命為代價,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科學財富。所以説這真是是一份——(血染的)實驗報告啊!

總結:同學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卡爾施密特博士的一生就是重於泰山的一生,是光彩的一生,無私奉獻的一生。讓我們也珍惜每一天,為自己心中所懷揣着夢想而奉獻出你全部的力量吧!

四、作業

小練筆:寫學習本文的讀後感。

板書設計:

血染的實驗報告

拼盡全力認真仔細

無私奉獻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