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家庭教育的優勢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6W

第1篇:家庭教育的優勢

家庭教育的優勢

家庭教育的優勢

過去的認識裏,家庭教育通常認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家庭教育的優勢,希望有所幫助!

家庭教育劣勢與優勢都是相對的。家庭教育也有學校教育所沒有的優勢。

首先,正因為父母與孩子之間有着根本的利益關係和深厚的情感紐帶,正因為父母的愛是天然的、感性的,所以會對孩子有最大程度的包容和接納,因此家庭才能夠成為孩子天然的避風港,才能成為孩子出去闖世界的安全基地,才是孩子進一步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和融入社會的重要基礎。

建立親密而美好的親子關係不僅是家庭教育的起點,也是每個人成長和幸福的關鍵,是每一個孩子生命力的重要源泉。這也是學校教育很難給予的。

一個人縱然被整個社會唾棄,但如果不被父母拋棄,他就會有生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我們生活中有一些反例,例如有些當教師的父母,分不清作為教師的愛和作為父母的愛,回家以後也拿出在學校管理學生的`辦法管理自己的孩子,完全制度化、規範化。此外,教師教的學生多,總會有特別出色的,所以也很容易拿最優秀的學生與自己的孩子比,看自己的孩子左右不順眼,所以有的教師子女會問,你究竟是我媽媽還是我老師,老師在學校裏已經有了,在家裏我需要的是媽媽。在家庭中,父母與孩子難免會有各種衝突,但底線應當是不對親子關係造成根本性傷害。良好的親子關係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教育力,如果是為了工作和事業疏遠了親子關係,或者為了學業或練琴而傷害了親子關係,其實是整個家庭的巨大損失,對親子雙方而言都得不償失。也是基於這個原因,有的家庭對於學習樂器持審慎的態度,就是生怕一旦學上樂器,孩子不容易堅持,家長又要逼迫,弄得家裏雞飛狗跳,劍拔弩張。

家庭教育在呵護兒童天性、尊重兒童的個性方面也有學校教育無法比擬的優勢。學校雖然是專業的教育機構,但它實際上還存在着很大的侷限性。現代學校模仿了現代工業,它學習了現代工廠的流水線、規格化、標準化,它採用班級授課制進行集體授課。當一名教師面對一羣孩子進行教學時,要做到真正尊重兒童個性、尊重個體差異,實施對每個兒童都適宜的、有針對性的教學,這在制度安排上來講就是很困難的。

這裏順便提一下關於班額的問題。班額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指標,不斷地縮小班額是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

現在歐美、日本都在不斷地小班化。歐美國小一般一個班二十幾人,日本法律規定國小一二年級每班不能超過35人,三年級及以上每班不能超過40人。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差距,我國國小標準班額為國小45人,國中50人。但由於資源不足等原因,班額偏大。56人以上的班叫做大班額,66人以上叫超大班額。

目前,在一些人口大省和內陸省份,還有八九十人甚至上百人個班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能維持好基本的教學秩序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哪裏還有本事去有針對性地對每個孩子進行教學呢?想一想如果你的孩子在這裏學習,要在課堂上獲得充分的學習機會和保障會有多麼難,這對教師的要求會有多麼高。但是家庭就不同了,中國現在的核心家庭只有一個或兩個孩子,只要家長能用心、細心地觀察和研究孩子,就比學校更容易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另外,家庭雖然缺少規範性,但是它有靈活性。家庭是生活的場域,既有為了生存的奮鬥,也有對生活的享受,其中有各種人際交往,而且這些活動無時無刻不再發生,隨時隨地都在出現,不能預設,也無法準備。家庭生活中到處都是學習道德品行、生活能力、勞動習慣的材料和場景,比如本書中有談言語溝通的,有談遊戲和户外活動的,有談財經素養的,等等,從家庭生活中對孩子進行相關的教育,會比學校更自然,也更綜合,也更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可見,家庭在進行道德教育、生活教育、勞動教育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優勢。

第2篇:家庭教育的優勢

這個網站家庭教育的優勢範文有很多,送你一篇。

課題:

第四章

家庭教育的特點 第二節

家庭教育的優勢 第三節

家庭教育的侷限性 教學目標:

1.理解家庭教育的優勢 2.理解家庭教育的侷限性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家庭教育的優勢 教具、教學素材準備:

相關文本資料(教材、參考資料) 相關案例,圖片、視頻資料 課件 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例證法 教學時數:

2學時 教學過程:

第二節

家庭教育的優勢

家庭教育是在特定的環境(家庭)裏,由特定的教育者(家長)對特有關係(血緣關係)的受教育者,通過特定的教育途徑和方式方法實施的一種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

要把家庭教育搞好,必須充分認識其優勢,正視其短處和不利因素,以便在實踐中揚長避短,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優勢,並創造條件,化不利因素為積極因素。

我們首先來看看家庭教育具有哪些優勢。

一、廣泛的羣眾性

每個人都出生在一定的家庭。每個家庭,每對 ,只要有了子女,其生理和心理是健康的,都要承擔教育子女的責任。每個家庭的孩子,都要或多或少的,直接或間接的接受家庭的教育和影響。

只要組成了家庭,就有了一個教育子女的場所,有了一個接受家庭教育的孩子。自有家庭以來,古今中外,都是如此。當然,不同的社會、不同階級、不同形式的家庭,其教育有不同的內容和特點;即或是同一社會、同一階級、同一形式的家庭中,具有到每個家庭的子女教育工作也有不同的情況和效果。

但是,家庭教育的羣眾性,是任何教育形式都不能比擬的。

以我國為例,我國是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在總人口中,三分之一的是兒童、青少年。此外,如果我國現有三億多個家庭計算,那麼全國至少有5億個家長正在承擔着教育兒童、青少年的任務。

二、強烈的感染性

感染性指的是人的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也就是人們平常所説的感化作用。

所謂情感,是指人們在周圍人和事物的接觸過程中,所引起的喜怒哀樂的內心態度。情感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具有的感染性,就是能“以情動人”。

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係和親緣關係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樂對孩子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心領神會,以情通情。在處理髮生在周圍身邊的人與事的關係和問題時,孩子對家長所持的態度很容易引起共鳴。 在家長高興時,孩子也會參與歡樂,在家長表現出煩躁不安和悶悶不樂時,孩子的情緒也容易受影響,即使是幼兒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親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氣暴躁,都會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點。家長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時,表現出驚恐不安、措手不及,對子女的影響也不好;如果家長處驚不變、沉穩堅定,也會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靜,這樣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韓非曾經説過:“人之性情莫愛於父母。”就是説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沒有能超過父母子女之間的感情的。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越親密,相互之間情感的感染性越強,感化作用越大;反之,則感染性越弱,感化的作用越小。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的情感感染力的大小,同家長和子女之間感情親密,真摯的程度有直接關係。感情越親密、真摯,感染力就越大;反之,感情越是淡漠,越是疏遠,感染力就越小。

在家庭教育中,情感的感染作用的大小,同子女的年齡特徵也有親密關係。一般情況下,子女年齡越小,家長情感的感染作用越大,效果也越明顯。當孩子逐漸長大後,儘管父母子女之間的感情也是深厚的,但是,由於長大以後的子女獨立意識加強,獨立生活的能力提高,對父母的依戀程度也相應減弱。

家庭教育中父母情感的感染性,無論是對子女進行正確的積極的教育,還是反面的消極的影響,都有巨大的作用。

三、特殊的權威性

權威,是一種社會關係,它以意識服從為特徵。在社會生活中,不能忽視、否定權威的作用。沒有權威,連正常的生活抖不能維持。一個家庭裏沒有應有的權威,這個家庭的正常生活也能以維持。

權威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視。權威和服從是相對應的,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比,具有更大的權威性。在家庭教育中,作為教育者的家長,在子女心目中具有權威,這是家長有效的教育和影響子女的重要條件。家長越有權威,對子女的要求和教育越有可接受性,教育的效果就越具有深刻性和持久性。

家長的權威性,主要體現在:家長的教誨,子女能夠聽從;家長的批評,子女能夠接受;家長的意圖,子女能夠心領神會;家長所期望的,子女能夠努力做到、做好;家長所反對的,子女能自覺的不去做。或是能剋制自己的慾望。總之,家長的意志對子女的言行有較大的制約性。

但是,也必須明確,我們強調家長的權威是以尊重和信賴為基礎的,但這並不意味着完全否定教育中的權威性。誠然,在實施家長權威的時候,允許有必要的強制,但是絕對不是説權威完全等於強制,更不是説只有實施強制,才能發揮權威的作用。

對於子女來説,家長的權威,也並不是天然的,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只有那些真正關心孩子、愛護孩子,能夠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處處給孩子作出好榜樣,並能為孩子所領會的家長,才能有較大的權威。

要樹立家長的權威,必須先做到,夫妻之間要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共同提高威信,不能相互貶低、拆台。

四、鮮明的針對性

所謂針對性,是指教育工作能從實際出發,有的放矢,而不是憑想當然,不是一般化的説教。相對來説,家庭教育的針對性更強。

家庭教育的針對性,其前提條件是充分了解教育對象。最瞭解自己孩子的是家長,是父母。“知子莫如父”就是這個道理。

父母對子女情況全面深刻而系統的瞭解,使家庭教育能比較容易地做到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對症下藥”,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教育教育針對性的優勢體現在:不僅孩子的問題抓的準,抓的及時,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選擇得適當;也可以做到發現問題的苗頭,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防微杜漸,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免得問題發展得不可收拾,再放“馬後炮”,造成被動,這樣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其效果肯定是十分明顯的。

那為什麼在現實中,家長會不瞭解自己的孩子呢? 1.不負責任

父母“只管生,不管養”,或是“只管吃喝穿戴,不管表現好壞”,沒有盡到父母應盡的社會責任和義務。

2.思想麻痺

對子女在外邊的情況不聞不問,漠不關心,總以為自己的孩子不會學壞,自信自己的家庭裏不會出現“敗家子”。對子女思想清晰上的變化不是很敏感,反映遲鈍。

3.持有偏見

有些父母處於對子女的寵愛,就只看得見子女的優點、長處,而看不到缺點、短處;而有的家長卻是隻看得見子女的缺點、短處,而看不到優點、長處。

4.態度粗暴

有的家長對待子女的方法簡單粗暴,常常發現孩子的確定或是錯誤以後,就進行體罰。久而久之,孩子對父母的畏懼會使孩子學會以説謊等方式逃避懲罰。

要充分發揮家長的針對性優勢,家長就必須有高度的責任心,增強教育意識,關心子女,主動了解子女,研究子女;建立民主的家庭關係,平等對待子女,取得子女的信任;注意關注子女的言行舉止,敏鋭的洞察子女思想、情緒上的每一個細微的變化,並能根據子女的行為表現,作出恰當的合乎實際的判斷,以此作為選擇適當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方法的依據。

五、天然的連續性

教育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是一個培養習慣的過程,要形成某種習慣,即形成穩定的行為方式,必須經過連續而不間斷的反覆訓練,不斷重複,不斷強化。

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具有教育上的天然的連續性。

孩子出生後,從小到大,幾乎三分之二的時間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家長的教育。這種教育在有意和無意、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不管是什麼原因,不管是以什麼方式、在什麼時間進行教育,都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的教育影響子女。這種教育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談吐舉止等都在不停地給予影響和示範,其潛移默化的作用相當大,伴隨着人的一生,可以説是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長稱為終身教師。這種終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家風,家風的好壞往往要延續幾代人,甚至於十幾代、幾十代,而且這種家風往往與家庭成員從事的職業有關。如:杏林世家”、“梨園之家”、“教育世家”等等。

六、固有的繼承性

家庭是一個由具有血緣關係的一代代人組成的,並不斷延續下去的社會組織形式。人們在家庭裏接受了父祖輩對自己的教育和影響,在自己長大成人成家立業之後,也用同樣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後代,用從父祖輩那裏接受影響和教育所形成的思想觀點、行為習慣,繼續去影響教育自己的後代。人類社會的家庭關係就是這麼一代一代的延續、繼承下去的。這就是家庭教育的繼承性。

家庭教育的這種繼承性,突出的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家風,”或者叫“門風”;二是“家業”,或者所“家傳”“家學”。 所謂“家風”,指的是一個家庭在多少代的繁衍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較為穩定的生活作風、生活方式、傳統習慣、家庭道德規範,以及待人待物、為人處世之道等等,其主要指的是一個家庭的思想意識方面的傳統。“家風”形成以後,不僅對當代的家庭成員有深刻影響,也會繼續影響下一代人,往往世代相傳,成為一種頑強穩定的習慣勢力。

所謂“家業”或“家傳”“家學”等等,指的是一個家庭世世代代都從事的職業,或是許多代人都具有同樣的興趣、愛好、學問、專長。

《史記》作者司馬遷的祖輩,世世代代都是史官,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個太史令。東漢班彪研究史學,寫了六十多篇《史記後傳》,班彪死後,兒子班固接着寫下去,用了二十多年把一部《漢書》寫成,後來又由其妹妹班昭補修。

“家業”“家傳”“家學”的形成,對於培養造就社會所需要的具有各種特殊技能和學為了的專門人才,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史具有特殊的社會意義的。

七、內容的豐富性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同時也是社會的縮影。家庭是人們進入社會之前的演練場。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反映到家庭,使家庭生活內容也具有相當的複雜性,家庭成員的實踐活動也是多種多樣的,豐富多彩的。而家庭教育就好似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進行的,家庭教育寓於日常生活之中,家庭生活的內容也就是對兒童、青少年進行教育的內容,家庭成員的實踐活動過程也常常是對子女進行教育的過程。因此,家庭教育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無所不包的。

八、方法的靈活性

家庭教育不像學校那樣,一般沒有什麼固定的“程式”,也不受時間、地點、場合、條件的種種限制,隨時隨地進行,“遇物則誨”。

九、家庭教育的及時性

家庭教育的過程,是父母長輩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的個別教育行為,比幼兒園、學校教育要及時。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他們的情況可以説是瞭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麼變化,即使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領神會,故此做為父母通過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能及時掌握此時此刻他們的心理狀態,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時教育,及時糾偏,不讓問題過夜,使不良行為習慣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而幼兒園、學校之中,教師面對着幾十個孩子,只能針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進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羣體教育,因時間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孩子的特點,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對教師的照顧不周而產生不信任感,而家長可以及時引導孩子端正認識。因此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接受集體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又可以彌補集體教育的不足。

第三節

家庭教育的侷限性

一、家庭教育的條件不平衡

家庭教育對兒童、青少年的成長髮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實際上並不是所有家庭全部具備教育子女的有利條件。不同條件、不同家庭氛圍、不同教育理念教育下的子女千差萬別。

二、家庭教育易於感情用事

家庭教育是由家長、父母親自教育自己的子女,父母子女之間有天然的血緣關係和根本利益一致的關係。在家長有理智的時候,這種特殊的關係就成為教育子女的有利因素,會促使家長正確地愛孩子和教育孩子;相反,在家長失去理智的時候,這種特殊關係就轉化為教育子女的不利因素。

家長感情用事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個偏向,實際上指的是澆灌溺愛。很多家長明明看到孩子的不足,也不去管教,而是姑息遷就,放任自流,不管不顧。

第二個偏向,實際上指的是感情用事的另一個極端,那就是操之過急,方法簡單粗暴。 要克服這種侷限性,家長必須加強自身修養,要有理智,自覺的剋制無益的感情衝動和激情的爆發,教育孩子時要保持頭腦冷靜,有時可考慮採用“冷處理”的方法。

三、家庭教育比較封閉

家庭教育是由家長對自己的子女在家庭生活範圍內進行的教育,子女的教育往往是關起門來進行,究竟如何管教子女,用什麼思想作指導,給子女以什麼內容的教育,主要取決於家長的意志、興趣、愛好、思想水平、教育能力等。一個家庭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家長的素質和能力,總是有侷限性的,這不能不直接影響家庭教育的進行。

此外,還包括:

1.組織性差。家庭教育有很大的自主權和很強的獨立性,缺乏嚴格的組織性。

2.系統性和計劃性差。家庭教育一般沒有什麼固定的內容,往往以家長的好惡為標準,較為隨機和分散,沒有計劃性,缺乏系統性。

3.可控性差。由於家庭生活的內容相當複雜,有些內容是積極有益的,而有些內容可能是消極無益的,有些複雜的家庭情況,往往在孩子面前難以控制和迴避。

4.目的性差。不少家庭對子女的教育盲目性太大,缺少目的性。

5.重智輕德。不少的家長過分地滿足孩子的物質欲求,忽視了對孩子的基本行為規範的培養,缺乏嚴格的行為規範,結果嬌生慣養,甚至失去理智,染上不良行為。

6.方法不當。溺愛式的家庭教育方式為孩子心理髮育不良埋下了最初的種子。由於家長這種溺愛,孩子逐漸養成了“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定勢,進而“任性”、“要尖”,形成人格的偏執,對己不剋制,對人不尊重;過度地保護使孩子失去親自動手幹事情的機會,使孩子膽怯、嬌弱,經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過高的期望值,使孩子產生厭煩、焦慮情緒;許多家長缺少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不瞭解青少兒的心理變化,要麼一切包辦代替,甚至家長對孩子陪學、陪睡、陪玩,從而使孩子產生依賴性;要麼方法簡單粗暴,強迫命令、強制訓斥,甚至粗暴打罵,嚴重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孩子心理上產生逆反與對抗,與父母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甚至厭學、厭世、厭家,以至出走或自殺。

Tags: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