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邊城課文原文【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51K

邊城課文原文【多篇】

沈從文《邊城》 篇一

在這桃花源式的理想世界裏,沈從文先生為我們展現了山城茶垌碼頭團總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然而能夠破碎的人們必定真正地活過,那些美麗的“錯誤”幻化成一株株虎耳草,造就了這一段悽美動人抑或是刻骨銘心的故事。

純真——“錯誤”卻又美麗的誕生

翠翠從小與老爺爺和黃狗生活,她父母的相識、相知再到翠翠的誕生,給我的感覺都是一個遺憾,一次錯誤。由於父母的相繼離世,翠翠生活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裏。然而在沈先生筆下,這個遠離都市喧囂與浮華的湘西世界卻憑着青山綠水,自然地養育並教育着翠翠。“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和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是她純真的自然人性。一次美麗的錯誤更生了一個美麗的可人兒,樸實的自然給予了女主人公恬靜、温柔、純淨、忠貞的性格。

誤想——“錯誤”卻又美麗的邂逅

當十三歲的翠翠端午節在碼頭偶遇到“二老”儺送時,一切的故事逐漸開始。翠翠在一個對的時間裏遇到了一個對的人,然而卻做了看似不對的事:在夜幕降臨的朦朦朧朧的河面上,翠翠等着早已回到家的老爺爺。在她焦慮的等待過程中,翠翠與“二老”偶遇,然而,他們的邂逅毫無爛漫可言,有的只是那種湘西特有的自然樸實和兩個人小小的誤解。沈先生以極其合理平淡的生活畫面嵌入兩人的相識,在“錯誤”去又美麗的邂逅之下,頗有幾分活潑的氣息,毫無矯揉造作之風。

誤聽——“錯誤”卻又懵懂的變化

翠翠斷章取義地聽鄉紳太太們説“二老”與碾坊主人的女兒講親時,心裏的醋意油然而生。這是一個十五歲少女懵懂的心事,“到河下時,小小心腔中充滿了一種説不分明的東西。是煩惱吧,不是!是憂愁吧,不是!是快樂吧,不,有什麼事情使這個女孩子快樂呢?是生氣了吧,——是的,她當真彷彿覺得自己是在生一個人的氣,又像是生自己的氣。”文章的字裏行間都透露着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或許,這正是翠翠從未有過的母愛與做為女性的涉世,內心的孤獨,和不知所措的表現吧!所以,誤聽後,翠翠的生氣讓人更覺得是一種心痛,一種少女春情朦朧卻不知所措的心痛。

誤認——“錯誤”卻又悽美的虎耳草

相信那種淳厚的人性美對每一個人都有極大的吸引力吧。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大老”天保和“二老”儺送都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地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的推辭中,也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 ,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在農曆十四的那天夜晚,“二老”儺送便在對溪高崖上為翠翠唱起了山歌,而翠翠誤以為是夢中靈魂幻化成的美妙歌聲,隨着旋律在夢中輕輕飄着,有復飛竄過對山懸崖半腰去摘虎耳草。而老爺爺卻張冠李戴誤以為是“大老”天保既走“車路”又走“馬路”。懵懂的翠翠在等待的季節裏容顏雖沒有如蓮花般的開落,卻因老爺爺事後的隻字未提,錯失摘現實中的虎耳草的機會。

翠翠的誤以為,老爺爺的無心不説,雖如水一樣淡薄,明澈純淨,卻在冥冥的羞澀、遠遠觀望和小心翼翼的探問中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這個“錯誤”是悽美的,歲月輪迴,母親的悲劇將在女兒身上再一次上演。

低吟——“錯誤”卻又執着的等待

當翠翠、儺送、天保還處在“剪不斷,理還亂”的境地時,“大老”天保坐下水船到茨灘時出了事,淹壞了。對於小説中的人物來講,這無不是個晴天霹靂。順順失去了長子,“二老”儺送失去了大哥,老船伕失去了孫女可以依附的人,而翠翠還不知怎麼回事就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二老”因為家庭的阻力,捨棄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愛情破滅了,老爺爺死了,白塔倒了,只剩她與黃狗來弄渡船。在這一幅平靜滄桑的圖畫中,因為那些突如其來的變故,給人無以承受的悲嗆和重量。

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的結局最終未完待續,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會茶垌。“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淒涼樸素,當所有的憂傷凝結在這山中小城時,它厚重的。背景是否還會像山川日月一樣沉靜?美的化身翠翠是否還會執着地等下去?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幃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沈從文《邊城》 篇二

一直是抽不出時間來寫讀書筆記,也算得是忙裏偷閒,這種閒適其實正好是印證了今天要介紹的一本書----《邊城》。

第一次讀沈從文的這本書是在國中那年,蘇教版語文課本上有着一篇名叫《端午日》的課文,我記得很清楚,因為下一篇就是《本命年的回想》。

現在想來,恍惚間如同昨日,我還坐在教室中,看着書上那些讓人感到親切的字體。聽着老師的領讀,鼻間都是書的香氣。

國中的語文課本實在是很簡單,新書一發,我拿回家去瞅上那麼一眼。一般我都是吃着飯的時候看書的,這時書就成為了我的一種下飯的寶貝。

《端午日》其實就是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下看完的,其中的主要內容其實還是在於沈從文對自己家鄉的端午節的描寫,我先前還偷偷在黑板上用粉筆描摹過這篇課文的插圖。

後來再讀的時候,就是高二那年寒假在家。百無聊賴的下載了一本邊城的電子書,用了一個上午,十分開心地讀完了。當時臨近春節,外面的地上都是積雪,但是陽光很大。

也許是在和寒風相抗,冬天的家中温暖的氣氛愈加濃烈起來,昏昏沉沉之中,我居然是真的看到了翠翠,看到了賽龍舟,看到了唱情歌。

一直認為的最好的心境,不是避開車水馬龍,而是在窗前看着街道上熙來攘往的車輛,埋頭是另一個世界,抬頭又回到了現實之中,在這兩個世界中不斷切換,似乎也是一種樂趣。

誠然,讀《邊城》之時,我憑藉着的一種想法,無外乎就是這樣子。

最近一次完整地讀《邊城》就是在去年的這個時間。大學的課本《中國近代文學作品賞析》被我用一週的時間讀完了,不過在當時我一直是流連在上一個小説世界中無法自拔,也就很難放空自己的心來看《邊城》了,想來也是有些遺憾的。

《邊城》之於中國傳統的愛情,依舊是存在着很多的可借鑑之處的,起碼裏面的翠翠、大老和二老之間都是十分單純的一種愛情觀念。

就好像是木心説的那樣,

人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我們大可以想一想,如果翠翠有了微信,那麼就不會是像早先那樣存在着自己的那一份善良或者可愛了。當然,沒有什麼如果。

這本書主要的內容還是在於對於書中的那些人物的情感塑造和愛情米描寫,沈從文早年間的經歷豐富,寫出來的很多東西都是帶着自己的那份獨特體悟的。

《邊城》也只是因為自己給小姨子的一個“講故事”的承諾。但是這篇小説,卻造就了一個美麗的鳳凰古城。

文字的魅力在這裏,卻也不僅僅是在這裏。這些作家們勾勒着很多的青春美好,書寫着無數的世態炎涼。

思來想去,仍舊還是心有期待。

沈從文《邊城》 篇三

《邊城》這部小説講的故事比較簡單:在湘西茶峒山城一里外有一條小溪,溪邊住着一個擺弄渡船的老人,他有一個名為翠翠的孫女,老船伕和孫女兩人相依為命,在城內碼頭上掌事的龍頭老大名為順順,他的兩個兒子天保與儺送同時愛上了翠翠,而翠翠卻鍾情於弟弟儺送,老大天保在失望之下駕船下游,結果出事淹死,弟弟由於哥哥的死而內心非常糾結愧疚;在一個雷雨之夜,翠翠的爺爺死了,雖然儺送也愛着翠翠但始終沒有回來,留下翠翠一人生活。

一、生命的優美、健康

生命的健康與優美一方面指的是體魄和容貌上的自然與美麗,在《邊城》中,青年人身體結實強健,充滿了生命力。沈從文為了描寫這一特點,常常使用動物來描寫人物的體魄,比如説用“結實的小公牛、小老虎”來描寫天保和儺送,用“一隻天真活潑的小獸物”來描寫翠翠。作者完全沒有貶低之意,反而是對這些年輕人所散發出的自然靈動的氣息充滿喜愛。翠翠的容貌也具有自然的美感,沈從文這樣描寫到: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翠翠的這種天然質樸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了作者的審美理想和情趣。另一方面是愛情的自然與美麗,在《邊城》中沈從文描寫翠翠和儺送之間的愛情非常含蓄:第一次兩人在黃昏時相遇,一見鍾情;第二次儺送上青浪灘,翠翠並未見到他;第三次,翠翠與儺送在龍舟比賽中偶遇,兩人對視微笑。當天保發生意外之後,儺送內心歉疚,黯然離鄉,而翠翠早晚等在他離開的渡口。雖然二人之間的愛情銘心刻骨,但他們聚在一起的時間卻非常短,沈從文也用了非常高超的技巧描寫了少女的矜持和羞澀,這樣的愛情是嚴肅而莊嚴的,充滿了神性的美 。

二、人格品質純美高尚

小説《邊城》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擁有誠實、勇敢、熱情、真誠的優美品格,在這個小城中幾乎無人不善。比如説老船伕將擺渡當作是自己的天職,一輩子任勞任怨,從未收取過客的財務,偶爾一些不得已而得到的好處,老船伕也想方設法超量的回報;船總順順仗義疏財、正直大氣,受到了很多窮人的尊重,比如説船工在水上失事後,他經常贈送財務幫助其賙濟,而當船工之間產生糾紛時也常常會讓他來做出裁判,順順總是可以非常圓滿的解決問題。其他人物比如説天保、儺送、翠翠等,他們身上所具備的誠實善良、熱情真誠的品質更是優秀青年的代表。

三、人際關係的和諧美

人際關係之間的和諧美可以從富人和窮人之間的關係看出,《邊城》中所描寫的是一個具有些許原始氏族遺風的宗法制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沒有矛盾的階級仇恨。船總順順是富人,老船伕是窮人,然而他們可以和諧相處往來,當老船伕到順順家中去時都可以得到一位老人應有的尊重,順順看到老船伕與翠翠生活困難,還常常派人給老船伕送財務。第二,和諧的人際關係也可以從朋友之間的交往看出:《邊城》中幾乎所有人都能夠真心實意的對待朋友,楊馬兵年輕時曾經喜歡翠翠的母親但卻沒有走到一起,而他卻並未對老船伕一家有所記恨,反倒是和船伕成了忘年交。老船伕去世之後,楊馬兵便搬到船伕的家中,肩負起照顧翠翠的責任,和翠翠兩人相依為命,一起等待儺送歸來。最後,人際關係的和諧美也可以從長輩對晚輩的疼愛憐惜看出來,天保向翠翠提親時,老船伕是同意的,而當他了解到自己的孫女喜歡天保的弟弟,於是便尊重翠翠的意願,儘可能的幫助孫女實現她的願望。

四、民風的淳樸之美

在《邊城》所創造的社會中,處處都能夠發現真善美,船總順順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人物。小説中描寫他大方灑脱、喜歡交朋友、慷慨且能幫人解決燃眉之急。順順對於因為船隻失事而破產的船家都慷慨解囊,儘自己可能的力量去幫助他們。在順順的身上我們看不到現代人的自私與拜金,而是一種樸素的正直與光明磊落的品德,而這些優點我們也可以從天保兄弟的身上找到。天保兄弟都愛上了翠翠,在他們心中,真正的愛情是與金錢、地位、名利無關的,它代表的是付出與奉獻而非索取,但當自己的幸福與他人產生矛盾時,他們都願意忍痛割愛,成人之美。這一點直接的表現了出了天保兄弟自我犧牲的精神,他們以一種健康自然的生命形式,彰顯出了一種平凡而偉大的人性美,讓讀者都為之動容。恰恰就是這些鄉民所具備的美德讓這塊土地形成了淳樸的民風,而這樣淳樸的民風也在一代一代的傳承和發揚,演繹出了許多令人感動的美麗故事 。

五、結語

沈從文借小説《邊城》着力刻畫了人性的美,同時把這些美集中在一個“情”字之上:兩性之情、親子之情、朋友之情。透過這些情感來描寫了人和人之間的淳樸、友愛以及人內心的善良真誠,創造出了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人人都可以保持做人的美德、人人都可以守住靈魂的純潔,是一個沒有經受世俗污染的自然和諧的社會。

沈從文《邊城》 篇四

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為何愛戀依舊,她等她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等等到了最後,竟忘記了承諾。

翠翠,你是否還站在斑駁的小木船上,靜靜地,靜靜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隨他徘徊於遠端的垂陽,久久不歸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靜坐在那兒,等,等着生命的流逝卻無法挽留。等時過境遷,卻不流一滴眼淚。你曾告訴過我,你喜歡等,因為等能讓你感覺你正一步步與他相遇。你喜歡等的味道,因為它是時間,記憶沉澱而醖釀的。

你等,你聞着等的味道,時間卻是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針在你等待逆向轉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

這湘西邊遠的小城原本就是靜謐的;這破舊的渡口原本就是殘缺的;這時間流淌的故事,原來是沒有的;然而因為渡口承載了他和你的承諾,故事因為有了你的等待,這小城開始佈滿了馨香。你難以忘記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換了生命的誓約,從此你用等譜寫人生的奏鳴曲,你每天聞着等待的味道等待着,等待着那個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的他,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的他!

“我不知道風是向哪一個方向吹,你的温存,我的靡醉。”翠翠,你是否感覺到徐志摩的唏噓正如你一樣呢?誰都不願看見你一天又一天地守望在渡口上,苦苦地等待。如果我是沈從文,我必定不會讓你日復一日地等待。因為我知道等待的味道很苦,很苦。你必定會在雨中與他再次邂逅,可惜!我是沈從文嗎?我不是,所以我只能猶如一列火車從你身邊緩緩駛過,用幾滴和着我對你的愛憐,同情的淚珠告訴你:對不起,我無能為力!不過殘缺也可以是一種美吧!儘管我不知道你下一刻是否能邂逅他,但我知道濃郁的山色鎖不了你的情,曲折的流水圈不住你的愛。你始終會秉持永不灰飛煙滅的信念,一直地等等等……

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葱;寂靜憶風,蓋不了水的閒適;時間流淌,帶下走你對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現於渡口。等……

沈從文《邊城》 篇五

若是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生活仍將在平淡中繼續。那剛剛萌發的愛情的念頭,或許還要在曲折中前行。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了渡船,也帶走了翠翠唯一的親人——祖父。或許他就是為這裏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當渡船被沖走時,作者給予了他們倆相同的命運。生命就是這樣,總會有消亡,也總會有繼續。如老船伕的渡船被沖走,新渡船又會出現。也如繼承了祖父遺志的小孫女一樣,仍然在做着擺渡人的事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是卻是生活的真諦。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美麗的湘西鳳凰的風景是動人的,山城鳳凰,山水環抱,靜靜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記數,常年深翠綠色的細竹,逼人眼目。

儘管鳳凰有着桃花源的美好,——芳草鮮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怡然自樂。單作者卻有一種陌生感。回想一下,山還是那麼的高峻,水還是那麼的清澈,人還是那麼的勤勞,天還是天,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而變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在頑童時是純潔無暇的,天真的,那時侯未看到現實生活的醜陋,無奈。看到不僅僅是眼前看到的了。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鑑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因為愛,祖父操勞一生,當生命結束時,心中充滿了掛念;因為愛,少女重新對生活有了詮釋,有了希望;因為愛,哥哥選擇了離開,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摯的感情;因為愛,弟弟去尋求那個在他生命【本站】中最重要的人;因為愛,她便從此守着渡船,守着心中那個日日夜夜盼望歸來的男人……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

淒涼樸素,憂傷結束了。

所有心思浮動,所有山川日月沉靜入畫中,凝結畫中。

沈從文《邊城》 篇六

茶峒是個美麗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秀秀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他們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進城打酒,秀秀就和她的小黃狗為客人渡船,而小黃狗也聽話地為主人拉繩引船,動作嫻熟敏捷。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

不知不覺秀秀到了要嫁人的年齡,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盡頭。我覺得那是個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愛情,當看到秀秀第二次遇見了二老的時候,我開始幻想他們以後甜蜜的戀愛,可是當向秀秀提親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後,我知道秀秀的快樂將一去不復返了。的確,自那以後,秀秀的生活一天一天地發生着改變,致使最後永遠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為人過渡的那條船。

合上書,我的心裏很難過,為秀秀的遭遇,也為她的祖父,因為他們是多麼善良的人,多麼快樂的人。秀秀常要爺爺唱歌給她聽,而爺爺又粗又啞的嗓子唱起山歌來卻又顯得那麼質樸、那麼憨厚,總逗得在一邊和黃狗玩耍的秀秀開心地笑。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畫面,有山,有水,有鳥鳴,有歌聲,有歡笑,……而現在全被打破了。

故事雖然用灰色的背景為秀秀的未來打上了一個省略號,以悲劇收場,但我卻非常喜歡《邊城》,喜歡《邊城》裏每一個善良樸實的角色,尤其是秀秀的爺爺。

他的大半輩子都在管理這艘渡船,卻從來不收人家一分錢,有時客人想答謝他放了些錢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幾裏也一定要把錢還給人家,所以人們拿這位倔強的老頭也沒辦法,只好在他進城買東西的時候多給他加些肉,加些酒來酬謝了。平時他還會託人買些上等煙草,過渡的時候誰需要就慷慨奉獻;到了天熱些他還會和秀秀準備一大缸水,裏面放了些清熱、解毒的草藥給每位客人喝。爺爺是個老實人,為秀秀的未來擔心,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只是緊鎖在眉頭裏一個人承擔。可以説在那個雷電交加的晚上,爺爺走得是不安心的,因為他並沒有把秀秀的終生大事操辦好。

還有秀秀的不食人間煙火,順順的慷慨大方,儺送二老的樸實真摯,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間每天都在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裏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現,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世外桃源,那裏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裏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温馨。

多麼希望在邊城能看到秀秀像以前一樣地快樂地生活着,而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會依然來往於溪間那條黃狗也應該守在門前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在當代社會,物質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卻相對弱化。我們呼喚文學作品中的純淨而美好的風景和人情,期待它由“童話變為現實”。

沈從文《邊城》 篇七

邊城是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小説,描寫了川湘交界邊城小鎮茶峒和湘西邊特有的風土人情,它以小溪渡口為起點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和儺送的動人愛情故事,語言文字極其優美,其中有一段是描寫白河沿岸恬靜優美的山村,如詩如畫,仿若世外桃源,還描寫了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人情,他在文中這樣寫道:“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給人以極美的感受。

邊城講的是一個哀婉而悽美的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是年逾七十很健壯的老人,孫女翠翠只有15歲,情竇初開的年華。他們善良純樸,熱情助人,雖然不富裕,但生活很安逸自足。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做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是個感人肺腑的愛情悲劇,沈從文在故事的結尾設下了一個懸念,也許儺送會回來娶翠翠,或許故事能以喜劇收場,雖然故事情節很悲,但是我總想替他按一個圓滿的結局,讀到尾聲的時候,我想起了蘇軾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許這一天永遠不會來,也許明天就會到來。

《邊城》沈從文 篇八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沈從文邊城讀後感。它以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作者沈從文,湖南鳳凰縣人,苗族,現代著名作家、現代小説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説代表人物,撰寫出版了《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等學術專着。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與人來往的邊。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都數的清楚。在如今,城鎮的建設雖然顯得飛黃騰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們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禁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這麼大了,本來應該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生活分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忠實的在那裏守候着。”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説:“這個大方灑脱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説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祖父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湧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祖父,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着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邊城》藴含着詩一般的意境和韻味。無論是“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有沽酒”的早春,還是“再落個不停,溪面一片煙”的初夏,都顯示出遠離人事糾葛的和諧氛圍。作者不僅創造了詩一樣的意境,而且賦予作品中的人物與景物以深厚的象徵意味。在暴風雨之夜猝然倒掉又重修的白塔,象徵着一個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終結和對重造湘西未來的渴望。

《邊城》是一曲描寫湘西人們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麗得如此樸素,悲劇得如此優美的人性“牧歌”。《邊城》是沈從文“思鄉情結”養育出來的一顆明珠。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每一位讀者在掩卷之際,內心為優美而感傷的希冀所充滿,盼着二老儺送的歸來,並盼着美麗的翠翠戴上紅色頭蓋出嫁的日子,讀後感《沈從文邊城讀後感》。

“邊城”是沈從文理想人生的縮影,是他遠離“邊城”而作於都市的夢。

《邊城》是一篇小説,但更像一首二十一個斷章組成的長詩。整部小説散發着濃郁的詩意,給人一種非常純粹的閲讀體驗,以至於劉西渭譽之為:“一部田園詩的(牧歌的)傑作”,“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美學家朱光潛評價道:“它表現受過長期壓迫而又富於幻想和敏感的少數民族心坎那一股沉鬱隱痛”,“唱出了少數民族的心聲”。

沈從文《邊城》 篇九

開始接觸《邊城》還是從國小課本上的節選文章看到的,當時就想看整部文章,只是因為裏面對湘西生活的描寫,可是限於各種原因,直到前幾天在圖書館裏才看完這本書。現在想寫寫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喜歡的是沈從文先生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尤其是以寫景襯人心。如“黃昏照樣温柔、美麗、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到這個當前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淒涼。”看,這簡單的兩句話就把讀者深深地吸引了進去。黃昏美麗,也傷感,湘西的黃昏又何嘗不是呢?翠翠的爺爺淒涼、翠翠淒涼、整個碼頭都淒涼。於是,在他的描寫下,我喜歡上了湘西,不用去親身驗證,我知道,她是美麗的。因為可以讓一個作家花筆墨描寫的東西肯定是有意義的,就像美麗的湘西有她獨特的魅力一樣。湘西的兒女很淳樸,他們的生活很淳樸,卻不幸福。

《邊城》的情節很簡單,作者敍述的也很平實,絲毫沒有華麗的辭章,也沒有大肆的誇張與渲染,故事很平淡,也沒有太大的波瀾,但就是耐人尋味。我以為作者這樣的安排,無意於塑造那些所謂的典型形象,而是通過 這一系列人與事,表現出上世紀30年代的湘西風貌。但就這遠離市鎮桃源般的人間仙境,也正在慢慢被外界所幹擾,這平靜的湘西邊城將會不再平靜。於是作者極力表現邊城的美,人的質樸,純潔。因為作者想盡力挽留住邊 城那與世無爭,和諧,純樸的民風民俗。所以這虛構的邊城景緻,敦厚民風就成了沈從文理想的社會狀態。

作者明麗,清新略帶低落的語言風格為小説奠定了悲涼的氣氛,預示着故事的結局。一曲悲歌悽婉綿長,剛剛情竇初開的翠翠,對愛情充滿了嚮往與憧憬,豈料,竟同時得到大老和二老的愛慕,就在她左右為難之際,大 老被淹死了,爺爺過世了,那個她喜歡而且喜歡她還能為她唱歌的二老也一去不返,這一切翠翠該何以面對,又該何去何從?小説的結尾餘味猶長:

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故事圍繞翠翠和爺爺的生活展開。這個情竇初開的少女是不幸的,她一出生就沒見過自己的父母長什麼樣,更沒有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同時,她又是幸運的,她有一個善良慈祥的爺爺,也有愛她的大佬和二老。於是,所有的波瀾就在這個看似普通的少女身上發生了。和爺爺相依為命的日子是恬靜幸福的,高聳的白塔、一條不怎麼寬卻擋住行人過路的溪水、美麗的山、近水近山的屋子、還有午後的一片菜地、當然還有那條忠實的狗、最重要的是那條渡了數不清多少個行人的小船,這些,是翠翠的夥伴,也是她最熟悉的。爺爺以渡人為樂,一袋煙,一支漿,是他的行頭。當然,還有小孫女甜甜的呼喚“爺爺,爺爺……”這便是老頭生活的樂趣,有孫女的陪伴,日子永遠是甜。讓人心生羨慕這樣平靜的生活。夕陽西下,小女孩在對岸呼喚自己的爺爺回家吃晚飯,流淌的溪水上,爺爺微笑着將行人送到對岸,這是多麼美好的生活圖景。

然而,人終究是要長大。翠翠長大了,該面對的還是來了。十五六的女孩子,正是青澀懵懂的年華,有了嬌羞。她不在單純的不想任何事,煩惱來了。同樣煩惱的還有她的爺爺,害怕同樣的悲劇發生在翠翠身上,也不捨得陪伴自己身邊的孫女一下子離自己而去,於是,很複雜,很難理得情緒纏繞着他。想讓孫女幸福,於是,他讓喜歡翠翠的大佬以真心換得翠翠的應允,所謂的“車路”“馬路”,無論哪一條,總之是要真心來。可是,年輕人之間複雜的情感不僅僅是兩個人可以解決的。二老也鍾情於翠翠,翠翠也對他產生了情愫,但年輕的孩子,不懂得如何面對,不懂得怎麼處理。於是,互相猜測,互相折磨。我想,那個時代,大概都是這樣,不像現在這樣開放,所謂的“愛就大聲説出來”。兄弟二人也説開了彼此的想法,他們很理智。選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可是,翠翠爺爺是太重視孫女的幸福了,他也在猶豫,也不能果斷決定,畢竟還是要翠翠知道。然而,將翠翠帶入美妙夢境的歌聲不再想起,這一場在兩個兄弟之間的“戰鬥”在大佬意外的事故中結束了。於是,本來一場年輕人之間的情感糾葛卻演變成種種誤會。二老對大佬的死無法釋懷,他始終覺得翠翠爺爺不夠真誠,至少,他認為大哥的死和這個老頭有關係。於是,他對他也不冷不熱,不去理清翠翠的事情。於是,看似順利的事突然間變得生硬,讓人惋惜。而那個少女,始終沒有清楚這一切。

最終,老頭帶着沒有完成的心願、遺憾、説不出的痛苦在一場大雨中悄然離世。他走的平靜。可是一場暴雨帶走了他,帶走了白塔,連同他的船隻也帶走了,沖刷了往日美好的家園。留下的是滿目瘡痍和孤單無助的翠翠。她恐懼,她無助,她還沒明白,至少爺爺最終沒有告訴她怎麼回事。可是,爺爺還是走了。

“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那個令翠翠魂牽夢繞的儺送是否還會回來?就留給讀者自己猜測吧。這樣一個朦朧吃完的結局讓人對翠翠這天真純潔的女孩充滿了同情,作者這樣的設計,或許就是為了解釋悲劇的定義——將最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讓看 。這樣對人內心世界的刺激才會越深。是的,當我怎麼也無法接受這樣殘忍的結局,所以我期望儺送能回來,這樣才不會讓兩人都受煎熬。翠翠,多麼好的一個少女,她的心好比是金子做的,為何要讓她遭遇這麼多不幸?她 已經是孤身一人,無依無靠了,儺送應該回來,竟然互相都愛着對方,又何必逃避?

沈從文先生為我們塑造的湘西邊城是一塊聖潔的,不容玷污的理想家園。其間的人毫無功利之心,彼此相處融洽,讓人很容易聯想到的《桃花源記》,這裏不僅景色美,人的心靈更美。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小説就在這樣的結尾中結束,讓人在黃昏中莫名的感傷、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