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邊城教案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9.72K

邊城教案新版多篇

《邊城》教案 篇一

《邊城》節選教案

從容説課

本文節選自《邊城》第三至六節。第三節敍述了第三個端午節,邊城人們緊鑼密鼓地籌備着龍舟競渡的熱鬧場面。第四節追述了兩年前第一個端午節,翠翠在河邊看龍舟,巧遇二老儺送時的情形。英俊勇敢又關心體貼人的儺送佔據了翠翠的心。她和儺送相識時儺送説的“大魚咬你”的玩笑話深深地印在她的心裏,從此象徵着愛情的“魚”的意象維繫着儺送與翠翠的關係。第五節回到現在,補敍上一年端午節翠翠和外祖父看竟渡時巧遇大老天寶的情景。祖父拿天寶試探翠翠,但翠翠心念所繫,全在儺送身上,以至魂不守舍。祖父猜到了翠翠的心願,看到了翠翠對愛情的執著。這種情感上的執著,以及拒絕其他選擇和外來誘惑,讓爺爺擔心會導致不幸。第六節又回到現在,重點寫迎婚送親的花轎來到渡口渡河,撩撥着翠翠內心深處的情思,引發了她對愛情的美好憧憬。這四節小説,時間的迴環往復銜接得天衣無縫,情節鋪設更是跌宕起伏、引人人勝。

讓學生在熟悉小説情節的基礎上認識翠翠、認識爺爺,並通過他們來體會作品中的風俗美與人情美。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小説情節鋪設上運用順敍、補敍的敍述手法,在時間的迴環往復中使作品情節銜接得天衣無縫的寫作特點。

2.通過人物的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培養語言鑑賞能力並認識翠翠、爺爺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通過環境對描寫的分析瞭解沈從文筆下湘西的風景美、風俗美。

過程與方法

1.泛讀與精讀相結合,以學生的閲讀發現為線索,教師的閲讀提示為指導,培養學生整合閲讀信息的能力。

2.閲讀興趣的激發與閲讀結論的歸納相結合,幫助學生形成自己對作品的閲讀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領略作品散文化的敍事筆調、生活化的人物語言所營造的古樸而典雅、流暢而清新的氛圍。

2.接受作品中所表現的古樸、淳厚的民風和風景美、風俗美與人情美的薰陶。

教學重點

理解翠翠這個人物是“愛”與“美”的化身的含義。教學難點

領略作品散文化的敍事筆調、生活化的人物語言所營造的古樸而典雅、流暢而清新的

氛圍。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課前先作一個調查,大家都曾去什麼地方旅遊過?

生:(紛紛搶答)長城、海南、泰山、周莊……

師:喲!看不出來,大家“走南閆北”,真可謂“行萬里路”,堪比當年的徐霞客啦!

【眾生笑。】

師:那我想問一問,有沒有人去過一個叫“鳳凰”的地方?

【學生議論紛紛,互相詢問“鳳凰”是什麼地方。】

師:(故作得意)難住了吧?

生:老師,你給我們説説看吧!

師:鳳凰可是個美麗的地方,山美、水美、人更美!

師:(看到學生表現出一種憧憬的神情,略做停頓)不過——目前,老師也是“心神往之”啊!

【學生大笑。】

師:不過,“凡事預則立”——

生:(爭相搶答)“不預則廢”。

師:所以,我找了這些圖片,以備日後遊鳳凰一用,現在先拿來與諸君共饗。

【投影。】

【出示一組湘西風景、民俗的圖片。】

【學生邊看邊議論,對部分圖片嘖嘖讚歎。】

[推進新課]

師:想知道老師為什麼特別想去這個地方嗎?

生:(七嘴八舌)當然是去看風景啦!

師:(笑)大家只説對了一小部分,其實還有更重要的。

生:是什麼啊?

師:(看到學生很期待的樣子,故意賣個關子)一言難盡啊!

(學生笑問為什麼。)

師:(停頓一下)怎麼説呢?這樣説吧:看不盡的鳳凰美,説不盡的沈從文。

生:(恍然大悟)老師你説的是《邊城》吧?

師:對!可以説邊城就是鳳凰。這裏不僅有着清山秀水,淳樸的民風,更走出了沈從文先生這樣一位質樸、博學,將“愛”與“美”演繹得動人肺腑的“湘西的兒子”。

【投影。】

1.沈從文照片及生活書店1934年首版《邊城》圖。

2.1912月28日,我國著名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沈從文(原名沈嶽煥,苗族)先生誕生在鳳凰古城中營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裏。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沈從文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蜚聲文壇,被譽為“中國第一流的現代文學作家,僅次於魯迅”(金介甫.~effeI·ey C.KinKley著《沈從文論》j。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

沈從文先生不僅是著名的作家,還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他撰寫出版了《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等學術專著,特別是鉅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影響很大,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

【學生們讀了這段話後,不禁再次讚歎。】

師:就是這樣一位“湘西的兒子”在走出大山之後的坎坷人生中,多次在文學作品中表達對他的故鄉——鳳凰的牽掛。可以這樣説,鳳凰正如世界上許多名城名鎮一樣,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師橫空出世的光環之中。沒有莎士比亞,英國的斯特拉福小鎮不會蜚聲世界;沒有莫扎特,奧地利的薩爾茨堡不會成為世界音樂中心;沒有塞萬提斯,西班牙的塞維利亞不會成為旅遊勝地;同樣,沒有沈從文、黃永玉這樣的世界文化大師,鳳凰不可能馳名海內外。鳳凰的美,不僅在山水,更在於沈從文筆下所描繪的、人間最淳樸的風情,這才是吸弓l老師的地方啊。

【學生若有所思。】

師:好的。那麼鳳凰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剛才是直觀的圖片,現在我們來看看沈從文是怎麼寫鳳凰的。

【投影。】

一個好事的人,若從百年前某種較舊一點的地圖上尋找,一定可在黔北、川東、湘西一處極偏僻的角隅上,發現了一個名為“鎮簞”的小點。那裏同別的小點一樣,事實上應有一個小小城市,在那城市中,安頓了數千户人口的。不過一切城市的存在,大部分皆在交通、物產、經濟的情形下面,成為那個城市榮枯的因緣。這一個地方,卻以另外一種意義無所依附而獨立存在。試將那個用粗糙而堅實巨大石頭砌成的圓城作為中心,向四方展開,圍繞了這邊疆僻地的孤城,約有五百餘苗寨,各有千總守備鎮守其間。有數十屯倉,每年屯數萬石糧食為公家所有。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營汛。碉堡各用大石堆成。位置在山頂頭,隨了山嶺脈絡蜿蜒各處;營汛各位置在驛路上,佈置得極有秩序。這些東西是在一百八十年前,按照一種精密的計劃,各保持到相當距離,在周圍附近三縣數百里內,平均分配下來……

(選自沈從文《鳳凰》)

【學生看後竊竊私語。】

師:大家在討論什麼啊,能不能説説看?

生1:這個地方給人一種很古老的感覺,但是它又那麼小。

生2:很神祕,感覺上去和我們周圍的環境不一樣。

生3:過去這裏是不是經常打仗啊?

生4:老師,我想問一下,這個地方遠不遠?

師:怎麼樣,想去了吧!(學生笑。)

師:的確,僅僅是看這些文字的東西,我們就有一種被深深吸引的感覺,更何況生於斯、長於斯的沈從文呢?接下來我們就走進《邊城》的世界,去看看在這湘西一隅曾經發生過的一個名叫翠翠的女孩的故事。

師:説到《邊城》這個故事的由來,還有這樣一件事:1933年夏,沈從文同未婚妻遊青島嶗山時,意外地看到一個身穿孝服的小姑娘到河邊提水。他回想起家鄉“起水”的古***俗和美麗如畫的青山綠水、充滿詩情的淳厚民風,情不自禁對未婚妻説,他要以那小姑娘來寫一個故事。沈從文不久到北京結婚後,就開始寫起跟未婚妻説過要寫的故事《邊城》。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個故事

師:這樣一個令沈從文念念不忘、令我們倍感吸引的湘西到底有何魅力呢?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這裏的民俗吧。下面大家看書,看看書中都寫了哪些風俗。

生l:端午節的時候,婦女和小孩們穿了新衣服,還在頭上用雄黃蘸酒畫個王字,這一天還可以吃魚吃肉。

師:在你小時候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

生1:有的,過年時也這樣,那時感到很高興。

師:很留戀那段光陰吧?

生1:是的。

師:哎——無奈光陰一去不復返啊!(很多人都會意地笑了)我問一下,為什麼要用雄黃蘸

酒畫個王字呢?

生1:……

師:誰能告訴大家?

生:(有人舉手)是為了辟邪,傳説雄黃酒可以除病去災。

師:很好。大家接着看下去,還有些什麼風俗?

生:賽龍舟。

師:好像有許多地方都有這個風俗,我們都知道,這是為了紀念一個人——

生:(爭相回答)屈原!

師:對。那麼我們看看在這裏,賽龍舟賽出了幾個主要人物,他們是誰呢?

生:(繼續看書後有人回答)龍頭大哥順順、天保和儺送。

生:(有人補充)這裏也提到了翠翠。

師:翠翠也去賽龍舟嗎?

生:她是去看。

師:看龍舟的人多不多呢?

生:當然很多,課文裏説“大約上午十一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

師:嗯,看來端午節對這裏的人來説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對於故事的主人公來説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

師:好的,下面大家來看一看翠翠和儺送是怎麼相識的。

【學生看書,之後請一位同學複述相關情節。】

師:好的。可以説這是一次邂逅。起初翠翠對儺送的印象是怎樣的呢?

生:開始的印象不好。“她以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樓上去”然後還罵了儺送,而且文中還有這樣一句“翠翠意思彷彿只在告給狗‘那輕薄男子還不值得叫”。

師:接下來的變化是什麼?

生: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時,她“心裏又吃驚又害羞,再也不説什麼,默默的隨了那火把走去”。

師:從這裏,你能看出翠翠具有怎樣的性格特徵?

生:我認為她很淳樸、也很可愛。她不願意別人把她看成那種唱歌的女子,同時,在她錯怪了別人的時候她感到很難為情。

師:是的,正是好一個“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小姑娘。這就是翠翠,一個很單純的小姑娘的形象,然而我們繼續看下去,就是這一次邂逅在翠翠心裏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請大家閲讀第五部分的內容,把這方面的內容找出來。

生1:“兩年日子過去了”,“但這印象不知為什麼原因,總不如那個端午所經過的事情甜而美”。

生2:“翠翠為了不能忘記那件事,上年一個端午又同祖父到城邊河街去看了半天船”。

生3:翠翠在聽祖父和嘍羅的談話時也一直在想着聽到有關二老的消息。

師:(笑)看來翠翠開始為二老而傷神了。(生笑)不僅如此,在小説的第六部分又有相關的描寫。説説看。

生:當爺爺提起當年端午的事情時,“翠翠還正想起兩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這時也可以看出她在想着二老。

師:還有沒有補充?

生:(一時間答不上來)……

師:(提示)請大家注意第六部分描寫婚嫁的這一段,在看到別人家辦喜事時,翠翠的心裏在想些什麼?

生:當她聽到“遠處有吹嗩吶的聲音,她知道那是什麼事情”,並且還把船拉過岸去,爬到屋後塔下去眺望。翠翠知道這是有人娶親,或許她想到了自己和儺送,我理解這裏似乎是表明翠翠對未來有一種嚮往。

師:(笑)是嚮往結婚嗎?

生:應該是。

師:可以這樣理解。不過,或許翠翠心裏還沒有想到那麼遠,或許這只是表明了她內心裏剛剛開始萌動起一種對愛情的渴望,一種對於未來的模糊的感覺。也正是這樣的一個翠翠,才更使人感到真實、可愛。

師:除了翠翠與儺送的感情故事外,《邊城》還給我們展示了爺爺與翠翠間的親情。文中這樣的文字比較多,請大家選幾處來談一談。

生1:(笑)爺爺非常疼愛翠翠。比如看賽龍舟時,他不忘叮囑別人送翠翠回家。

師:你是説那個替爺爺撐船的人嗎?

生1:是的。

師:可是接下來他們兩個人都喝多了啊?

生1:(笑)爺爺有點老糊塗了。(眾生笑。)

師:(笑)看來這個爺爺也是有些老頑童的脾氣。(生笑。)

生1:不過,爺爺後來還是認錯了。當他看到翠翠回來後,還在問“翠翠,你怎麼不答應我,生我的氣了嗎”,這説明爺爺很在意翠翠,怕她生氣。

師:(笑)可是翠翠似乎是沒領情嘛,因為她在想着“另外一件事,屬於自己不關祖父的”,並且這件事“使翠翠沉默了一個夜晚”,她一晚上都沒理睬爺爺,似乎她對爺爺的話很不放在心上。老師這樣理解對不對?

生2:不對。這是因為翠翠掛念儺送而有了心事,和她跟爺爺的感情沒有關係。從其他情節來看,爺爺對翠翠的關心和翠翠對爺爺的關心都是一直沒有改變的。

師:舉個例子説一説?

生2:第六部分當爺爺説到翠翠長大了時,翠翠説“人大了就應當守船呢”,“人老了應當歇憩”,這些話表現出的是翠翠對爺爺的關心。況且下面還有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駝白髮滿頭的祖父,不説什麼話”,我認為這句話也是寫翠翠對爺爺的感情的,她看到爺爺越來越老,已經想着替爺爺守船了。

師:很好。可見,雖然這祖孫倆偶爾會有一些小矛盾,但在一些微小、瑣碎的生活細節中,時時都讓人感到祖孫二人相互關心、相依為命的那分濃濃的親情。很多時候這祖孫二人可謂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真正是相親相愛一家人啊!(生笑。)

師:不過,在另外一件事上,爺爺沒有弄明白翠翠是怎麼想的,並且祖孫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麼一點隔閡了,大家明白我説的是什麼事嗎?

【學生討論。】

師:這個問題有一些難度,請大家自由發言吧。

生:應該是在翠翠愛戀儺送這件事上。第五部分寫到爺爺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話

“祖父不説什麼,還是唱着。兩人都記起順順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灘過節,但誰也不明白另外一個人的記憶所止處”這句話裏説“誰也不明白另外一個人的記憶所止處”,説明爺爺還不知道翠翠的心事。翠翠的“記憶所止處”應該是指想到二老,而爺爺不知道這一點。他還在想着讓

師:(鼓勵)你的閲讀非常仔細,很好!這麼説,在這件事上,爺爺有點“自以為是”了。(生笑,表示同意。)

師:從全文來看,在愛情問題上,一開始.祖父的確不是很瞭解翠翠的想法,這也給翠翠帶來了煩惱。不過雖然如此,但這並沒有影響到祖孫二人的感情。翠翠對爺爺一如既往地依賴和關心並沒有發生改變。

師:在剛才的討論中,翠翠與爺爺之問的親情,翠翠對儺送的愛情讓我們看到了小説中所表現出的人情美。在這種人情美之外,小説還為我們展示了湘西地方的風俗美。下面請大家看看,小説中都有哪些情節表現出了湘西人的美好、善良。

【學生討論。】

生1:這裏的人們有一種自己的生活樂趣,像是自娛自樂。在第三部分寫到“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中國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掙扎中的情形,似乎就還不曾為這邊城人民所感到”,似乎就沒有什麼事情能打擾他們,很有一種世外桃源的味道。我想,這就是湘西吸引人的一個原因,也是這裏的人們更為善良的原因吧。

師:“世外桃源”,我認為你的這個詞用得很好。老師在讀這篇小説時也有這樣的感受。這也是老師嚮往這裏的一個原因啊。(生笑。)

生2:這裏的人情非常淳樸、厚道。第六部分有這樣一個情節,一個人乘船過河後,一定要給錢,而爺爺卻堅持不肯收,為此兩人還起了爭執。爺爺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説“禮輕仁義重”,雖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錢,但他還是領了這分情。

師:你説得很好!不過,我替你補充一點,爺爺和翠翠的生活是不是很寬裕?

生2:不是。他們的生活是很拮据的,節日裏自己不能包粽子,還是順順給他們的鴨子和粽子。這也就更顯示出爺爺和這裏的人彼此之間的感情都很厚道。

師:也就是説,物質利益的東西在邊城這個環境裏顯得並不重要,儘管這裏有些人,如爺爺和翠翠,他們的物質生活可以説是清貧的,但他們並沒有為此而成為物質利益的追逐者。

【學生邊聽邊點頭。】

師:剛才我們提到了順順,那現在我們就借這個話題來説説順順這個人。根據課文內容來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生3:在邊城裏,他是一個富有的人,同時他也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

師:文中有哪些內容表現了順順這種品格?

生3:第三部分説“但下水救人呢,當作別論。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

師:也就是説,在順順這個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在這裏,沒有貧富貴賤的分別,只有人和人之間的互相幫助。多好的人,多好的邊城啊!(生會意地笑了起來,不時有人在議論着)請大家繼續往下看,還有哪些內容可以看出這裏民風的善良、淳樸。

生4:我覺得這篇小説給人的感覺非常安詳。

師:安詳?為什麼這麼説呢?這和善良、淳樸的民風有什麼關係呢?

生4:這裏的人除互相幫助外,還能以一種與世無爭的態度生活,在這裏沒有那種尖鋭的矛盾,似乎大家都很平和,就連翠翠的那條狗都很善解人意。我認為這正是受淳樸民風的影響所致。

師:你説得很好。正如沈從文先生自己在談到《邊城》時所説的:“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與世無爭、平和安詳不正是一種優美、健康、自然的形式嗎?(學生若有所思,時而竊竊私語、時而讚歎。)

師:(略作停頓)不過説到與世無爭,説到沒有矛盾,這裏我想給大家補充一個情節——

師:大家知道天保和儺送同時都喜歡上了翠翠嗎?

【學生搖頭。】

師:在課文節選的內容之外,小説是有這個情節的。所以,説到沒有矛盾,其實是不對的,問題是人們如何去處理矛盾,尤其是天保、儺送、翠翠這三個人不同一般的關係會讓他們選擇怎樣的方式去化解這種矛盾呢?按照湘西的傳統,天保和儺送是要進行一場類似於西方的決鬥的,但他們最終並沒有選擇這種方式(停頓了一下)……

生:(很急切地問)那他們怎麼樣了?

師:(笑)這個結果,老師希望大家課後自己在小説裏尋求答案。相信大家會在其中發現更富意味的人情美。

[課堂小結]

師:有人這樣評價《邊城》:“《邊城》是古今中外最別緻的一部小説,是小説中飄逸不羣的仙女。”或許每一位初讀《邊城》的人,都會為作品中所呈現的唯美淳樸的人性、恬淡舒展的意境、清新幽靜的氛圍、醇厚幽遠的回味所沉醉,小小的邊城,如一杯用清晨山泉沖泡的清茶,淡香緩緩飄散;又如一位在水一方遺世獨立、只可遙望而無法靠近的伊人,有着不可企及的絕塵之美。作為一個喜歡邊城、喜歡沈從文的老師,我希望同學們能再次走進邊城;沈從文是一個相信純情的力量的人,那就讓我們也到邊城中去尋找一種恆定而久遠的感動,去尋找一種超於物外的純粹的美!

[佈置作業]

課後完整地閲讀沈從文的小説《邊城》,並將自己的感悟寫成一篇文章,以備交流。

《邊城》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瞭解沈從文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2.感受沈從文小説的語言特色。

3.走進作者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

重、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緻含蓄的心理刻畫。

課時安排2課時

邊城教學設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即小説鑑賞的基本要求,對小説的情節、人物、環境的鑑賞分析,並由此把握小説的主題;

2、能力目標:即通過小説的閲讀,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我們的閲讀素養及審美能力。

3、情感目標:接受作品中所表現的湘西古樸、淳厚的人文美的薰陶。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以文本為基礎,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欣賞“邊城之美”

2、教學難點:由文本向全部小説延伸,引導探究“邊城之痛”,展示、提升學生的閲讀素養。

三、學情分析

《邊城》第二課時是在瞭解《邊城》故事的基礎上,對《邊城》做深入的鑑賞分析,預計學生的閲讀鑑賞情況有兩個特點:一是基本閲讀能力有,但深層挖掘能力不夠,淺閲讀把握故事的能力有,深閲讀分析主題的能力不夠;二是學生鑑賞的層次有一定差異。閲讀面有不同,部分學生會停留在基本的人物、情節的分析上,把握邊城的純樸,少數人能對邊城隱含的悲痛的做出個性的分析。所以在課程設計上特別講究難易層次,意圖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收穫。

四、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

1、教法:啟發式引導點撥法

2、教學設計:核心是:“一句話+兩個問題”。

一句話:沈從文創作《邊城》的動機——“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兩個問題:其一是從課文出發合作鑑賞“邊城之美”;

其二是向課外延伸個性探究“邊城之痛”。

兩個問題圍繞創作動機這句話展開思考。“邊城之美”緊扣“健康、優美的人生形式”,鑑賞邊城的“人性美”,全面挖掘“人性美”在小説中是如何體現的;“邊城之痛”以“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為啟發點向課外延伸,引導學生對小説深層創作意圖的領悟,領悟到整部小説的核心。此設計體現鑑賞的由易到難,層層深入,有梯度感;另外由課文到整個小説,能開闊閲讀的視野,提升鑑賞水平;並在鑑賞探究中進行聽、説、讀、寫等多種能力的訓練,全面提升語文素養。

此設計的亮點在於從沈從文創作《邊城》的目的出發來閲讀小説,合乎作者原意,“邊城之美”的緊扣文本,欣賞講究層層深入解讀;“邊城之痛”的挖掘讓學生對整部小説的創作有更深的領悟。最後“美”與“痛”合二為一句話,一個字“愛”,回到小説創作的本源。在進行廣度與深度探究的同時,核心明確,整堂課首尾圓合。

但此設計對學生的閲讀欣賞而言有一定難度,一是小説本身有閲讀難度,問題設置也有難度,對於師生都是一個挑戰。

五、課時安排: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這裏山青青水碧碧,這裏水寨苗家韻依依,這裏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讓我們先來看一看邊城優美的自然風光。

(播放視頻)

這段文字是描寫茶峒白河沿岸的優美風光,那憑水依山的小城,那清澈見底的河流,那濃翠逼人的細竹,那恬靜幽美的山村,那桃花深處的人家,沈從文給我們勾畫出一個如詩如畫,如煙似夢的田園牧歌似的美麗湘西世界。

(二)“美的讚歌”——邊城之美

然而作者在談到小説的創作動機時説:“我的主意個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説明。”

“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今天我們將圍繞這句話來欣賞《邊城》。

課文鑑賞:邊城之美

小組合作、比賽,欣賞小説的人性美 。

活動要求:

1、請結合課文內容,選取小説當中的某個人物(翠翠、爺爺、儺送、天保)欣賞小説的人性美。

2、寫幾句話,寄語人物。

如:翠翠,你就像

翠翠,我想對你説

(學生小組交流展示)

邊城人們“優美、健康的人生形式”,這種“優美、健康”的人性美,在每個人身上展現出不同的特點”。

其一,每個人身上閃耀的人性閃光點:

天真純潔的少女

純樸厚道的老人

真摯善良的少年

友愛互助的鄉民

其二,人與人的關係上,體現的人情關係的和諧,親密:

(人性美:優美健康)

老師總結:

文藝評論家劉西渭:“這些可愛的人物,各自有一個厚道然而簡單的靈魂,生息在田野晨陽的空氣。他們心口相應,行為思想一致。他們是壯實的,衝動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掙扎而且克服了私慾的情感。對於生活沒有過分的奢望,他們的心力全用在別人身上:成人之美。”

《邊城》就是這樣一曲“美的讚歌”

(三)“愛的悲劇”——邊城之痛

“到了冬天,這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

個性探究:邊城人們是那樣的善良、純真,翠翠的愛情為什麼會以悲劇結束?

(學生自由展示)

老師引導:“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這是一種自然、原始的人性,所帶來的悲劇。(原生態)

這種自然、原始,是源於邊城的偏遠,閉塞;這種人性是“未經城市文明污染”的純淨的人性,是源自人本性的自然而然。

這鐘自然、原始的人性,是純淨的,也是人性中最真實的一面。

2、這是一種因“愛”而深情,因“愛”而絕望,因“愛”而矛盾,因“愛”而有所顧忌,符合“愛”的邏輯,不悖乎人性的悲劇。

邊城的人是可愛的,他們因愛而勇敢,又時為愛而奮不顧身,又時又因親情而對愛有所顧忌,所有的悲歡離合生死都因真摯的愛而起,而不是因罪惡邪念,最終悲劇的結局符合“愛”的邏輯,是不悖乎人性的“愛的悲劇”。

邊城是一個温暖的作品,但隱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劇感;邊城是一個懷舊的作品,一部帶着痛惜情緒的懷舊作品。是沈從文美麗而帶點傷感的戀鄉夢。

(四)結束語

《邊城》是一曲優美健康純潔的“美的讚歌”,又是一出瀰漫着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愛的悲劇”。我們對《邊城》小説的解讀雖告一段落,但《邊城》帶給我們的對真、善、美與愛的追求永遠不會停息。

(五)課後探究

閲讀《邊城》整部小説,探討《邊城》散文化的寫作風格。寫一篇讀書報告。(或自選角度)

《邊城》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感受理解小説中體現的“人性美”。

2、品味學習小説中詩一般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緻含蓄的心理刻畫

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真正的藝術應當經得起兩樣東西的檢驗:一是縱向的生命力,那種產生時轟轟烈烈,經行中卻經不起時間跨躍和時代洗禮的東西,絕非真正的藝術;二是橫向的美感效應,即無論是誰,無論你從哪一個角度去審視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樣熠熠生輝,使你能從中獲取你所需要的東西,從而產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應。沈從文的《邊城》正是這樣一篇美文,自它問世以來,對它的評論便接踵而來,有人贊它為“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譏之為“有意迴避尖鋭的社會矛盾”。70多年來,經過歷史浪潮的千淘萬洗,人們漸漸認識到《邊城》是一顆閃光的金砂。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這部作品。

(投影、配樂、朗誦)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

這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小説寫的就是這户人家的故事,其中的“女孩”名叫翠翠。她是怎樣的姑娘呢?

(投影,女生朗讀)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這就是翠翠。小説中天保、儺送這兩兄弟都愛上了她,不禁為愛情展開了競爭,按當地習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聲向姑娘求愛,陰曆十四到了,月亮也快圓了,我們的課文中的故事便是從這兒開始的。

2、整體把握,梳理情節:

課前大家已自讀了課文,下面我們思考兩個問題:

(投影)

(1)課文三節內容有沒有一箇中心事件?

(2)圍繞這個中心事件,三節內容具體寫了什麼?

(同學們討論發言)

明確:

A、節選的三節內容都是圍繞一箇中心事件來寫的,中心事件是“聽歌”。

B、三節內容具體寫的是:

第一節:十四的晚上祖父與翠翠聽歌的情景。

第二節:十五的白天祖父進城鼓勵大佬繼續唱歌,卻意外得知唱歌的是二佬。

第三節:十五的晚上祖父與翠翠聽歌的情景。

3、深入研讀,把握旨趣:

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它不同於一般小説以情節取勝,它向我們展示的是美。

沈從文説:“美字筆畫並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認識;愛字雖人人認識,可是真懂得它意義的卻很少。”

沈從文的《邊城》就是用湘西的青山綠水,古樸純厚的世俗人情,來表現一種質樸的愛和人性的美,我們一起來發現美、展示美、品味美。

自己選擇課文的美點,認真揣摩,品味美在何處?

①景美――湘西的青山綠水

“我平常最會想像好景緻,且會描寫好景緻。”沈從文對寫景可算是一個聖手。《邊城》寫景處皆十分精彩。

例:月光極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層薄薄白霧

(這樣的月下情境在文中幾番出現,同樣是舒緩的語氣,輕柔的文字,同樣是那樣的靜謐、幽深、充滿温情與悽美)

小説裏為什麼要寫景?――景是人物所在的環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一部分,景即人。

例:孫犁《荷花澱》開頭:

“月亮升起來,院子裏涼爽得很,乾淨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潮潤潤的正好編席。……這女人編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她有時望望澱裏,澱裏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着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來,帶着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例:“天快黑了,別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

(這段文字,從氣味、聲音、色彩等方面生動細膩地描繪出一幅湘西鄉村所獨具的古樸色調的黃昏圖景。以景烘托情,以情渲染景,即烘托出人物內心的孤獨與惆悵,也使景物帶有憂鬱的情調,認人們自然而然感受到人物“內心薄薄的淒涼)”

②情美:

翠翠純真的初戀之情

沈從文寫翠翠的精彩之處,便是以其特有的詩性筆觸,捕捉並描摹出一個山野少女靈動微妙的神思流露,輕而且細,我們不妨細讀。

例:

小説開頭:翠翠看到“天空為夕陽烘成桃色薄雲”,看到夜幕降臨,祖父仍“忙個不息”,“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因為翠翠此時心中“好像缺少什麼”,擔心“這個日子過去了”,而這個日子恰是“規矩”中聽歌的日子。由此可見這正是她對愛的朦朧渴求和嚮往。由於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竟有點怪祖父,冒出“坐船走”,讓爺爺“滿城打鑼找”自己的念頭。還有後文寫翠翠在夢中跟歌聲各處飛以及第二天晚上等歌的情景,都表示翠翠對愛的嚮往。

當暮色籠罩一切時,陰鬱的感覺也鎖緊了翠翠極度煩亂的心境。她“坐在溪邊,望着溪面為幕色所籠罩的一切。望到那隻渡船上一羣過渡人,其中有個吸旱煙的打着火鐮吸煙,且把煙桿在船邊剝剝地敲着煙灰,就忽然哭起來了。”(從最初的心神飄忽,到後來難受得想哭又無理由可哭,再到莫名其妙哭起來,翠翠原來對愛的期待、興奮和迷醉,已漸漸為無邊際、無着落的煩悶和恐慌所淹滅。

沈從文曾説:“我是天生就一種理解女子的心。”的確,如此細膩的人生、人性,只有沈從文能如此深細而精微地表達,世間最美的東西莫過於悽婉纏綿的情思。李商隱:“春心莫於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鮑照:“兩相思,兩不知”。翠翠這樣一種沒法對人訴説的朦朧的對愛的神往的表達,便默默地融入那片青山綠水,那片煙雨晨昏。

祖孫相依為命的親情:

翠翠對爺爺的愛帶着一些任性,一些嬌氣,更有深深的依戀。

爺爺對翠翠關愛的具體表現:在聽歌的第二天,他找到大佬天保,“很快樂”地鼓勵他繼續唱歌。回來後又以“笑話”的方式委婉地勸翠翠要“懂歌中的意思”表明他為有人向翠翠求愛而高興,盡心盡力地希望她有個好歸宿。他同時也時時懷着對翠翠難以割捨的慈愛與依戀,一種相依為命的深情。如小説中翠翠説“萬一跑了”時,爺爺説“我到那時可真像瘋子,還怕大水大浪”。

補充賞析一段:老船伕向各個過渡本地人打聽二老父子生活,關切他們如同自己家中人,絕望的體驗已在他心上如陰雲密佈,終於承受不住而病倒了,躺了三天,人居然好了。心中惦念一件事,便預備進城過河街去,他仍不肯罷休,最後一次要去打聽消息,也是最後一次,再想為那個願望盡點心力。

接下來這一段文字,請你慢慢讀:

“老船伕在城裏被一個熟人拉着談了許久的鹽價米價,又過守備街門看了一會新買的騾馬,才到河街順順家裏去。到了那裏,見到順順正同三個人打紙牌,不便談話,就站在身後看了一陣牌,後來順順請他喝酒,藉口病剛好點不敢喝酒,推辭了。牌即不散場,老船伕又不想即走,順順似乎並不明白他等着有何話説,卻只注意手中的牌。後來老船伕的神色倒為另外一個看出了,就問他是不是有什麼事情。老船伕方忸忸怩怩照老樣子搓着他那兩隻大手,説別的事沒有,只想同船總説兩句話。”

從中,你讀出了什麼?

(掙扎!――既想在層層絕望後面極其小心地探出一點希望來,又害怕揭曉的是更徹底的絕望。)

邊民純樸的風情:

唱歌求愛的美好風俗

大佬、二佬的“君子風度”

二佬的不愛碾坊愛渡船

③人美:

抓住典型對話段,分角度朗讀對話,體會總結人物性格特點:

翠翠:純真美麗、淳樸善良

爺爺:仁厚慈善、堅毅自忍

天保:豪爽、慨慷大度

總結:邊城的創作動機

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的“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説明。

在這樣一篇美麗的文字之中,我們更能感受到一種似乎已為我們所陌生的自然、優美、健康的`人性,那種如大自然本身一樣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實的人生形式。因此,讀這樣的作品,我們獲得的不只是文學藝術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對我們心靈人性的滋養與療補。

板書設計:

青山綠水的鄉土氣息――――景美

翠翠純真的初戀之情

祖孫相依為命的親情――――情美

邊民純樸的風情

翠翠:純真美麗、淳樸善良

爺爺:仁厚慈善、堅毅自忍――――人美

天保:豪爽、慷慨大度

《邊城》教案 篇五

學習目的:

瞭解小説主旨。提高學生閲讀文段的能力

學習重點:

1.小説主旨。

2. 學生閲讀文段的能力

學習難點

文章內容理解

學習方法

閲讀、分析、解答

學習過程

一、閲讀下面文章,回答文後問題

“美”和“愛”構築的理想王國

——讀《邊城》

沈從文先生的名作《邊城》敍述了一個情節簡單的故事:一個山水如畫的古渡頭,有一户獨處的人家,住着擺渡的老船工和外孫女。老船工年逾古稀,小孫女翠翠情竇初開。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都那麼好,那麼俊,都愛上了翠翠。大老託人説媒,老船工滿心歡喜,可翠翠不高興,翠翠對二老動了情。大老下船跌進了激流,二老也出走了,老船工在誤會中大病一場,在風雨之夜歸天了,只留下翠翠守在山水如畫的古渡頭。

故事結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綠,人依然那麼美。如果要用兩個字來概括《邊城》,那就是:“美”和“愛”。

[邊城中無處不美,山美、水美、人美。“小溪流下去,繞山阻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大河……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是大片石頭所為。靜靜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都可計數。”作者用簡簡單單的文字把我們帶入了一個美麗的桃源。在這樣美的環境中孕育出來的人自然更美。“翠翠在風日裏成長着,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着她,教育着她。”翠翠天真善良,淳樸活潑,具有大自然賦予的活力。在讀者面前,她是這樣一個生動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忠厚善良的老祖父,五十年如一日撐船擺渡,不管白天黑夜,颳風下雨。端陽龍舟,令人神往,他卻忠於職守,寂寞地守着渡船。過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熱誠盡責,饋贈他,他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靜靜地忠實地在那裏活下去。”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老船工顯現出與眾不同的“美”。邊城中的人都那麼美,慷慨好義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

正由於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們,才形成了邊城淳厚的民風,安靜和平的空氣。

可是沈從文説:“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花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在一處時,各人應有的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説明。”《邊城》中的“美”是集中通過“愛”來表現的。兩性之愛、兄弟之愛、親子之愛、朋友之愛。

《邊城》本來就是講述翠翠的愛情,儺送放棄了碾坊,“意思還在渡船”。翠翠在儺送走後,靜靜地等待,“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他們的愛是純潔無瑕、忠貞不渝的。天保、儺送兄弟情深,天保寧願犧牲自己成全弟弟,儺送願意代哥哥對歌。雖是愛情的競爭對手,卻也襟懷磊落。順順對兒子的愛和讚賞也溢於言表,順順本是泅水的好手,待得儺送能氽水捉鴨子時,這做爸爸的便解嘲似的説:“好,這種事有你們來作,我不必再下水和你們爭顯本領了。”老船工對翠翠的關心自然是無微不至的;老船工死後,楊馬兵主動來照顧翠翠:以及老祖父與過河客、賣肉的爭執謙讓,都顯示了邊城人以誠相待、相互友愛的美好情懷。

《邊城》雋永的文字瀰漫着邊地山村的濃郁氣息。在三十年代那喧囂的都市閣樓上,沈從文無限深情地為我們展示出一幅原始自然的風俗畫,畫中是一個海市蜃樓般飄渺美麗的桃源,那是沈從文的夢中世界,理想王國。

①以下不屬於作者對沈從文先生《邊城》一文主旨概括的一項是( )

A.文章的主旨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愛”與“美”。

B.文章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由於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分哀樂。

C.《邊城》中的“美”是集中通過“愛”來表現的。兩性之愛、兄弟之愛、親子之愛、朋友之愛。

D.文章中的“愛”與“美”是被一件事牽在一處,那就是講述翠翠的愛情故事。

②以下不屬於作者闡明《邊城》‘‘愛”與“美”所用的證據的一項是( )

A.靜靜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都可計數。

B.翠翠在風日裏成長着,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

C.正由於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們,才形成了邊城淳厚的民風,安靜和平的空氣。

D.過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熱誠盡責,饋贈他,他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

③對原文第三段中有關內容的闡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小溪流下去,繞山阻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大河”,這片大自然是美麗的桃源。

B.翠翠天真善良,淳樸活潑,具有大自然賦予的活力。在讀者面前,她是這樣一個生動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

C.老船工忠厚善良,五十年如一日撐船擺渡,忠於職守,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這也是個“美”的化身。

D.天保、儺送兄弟情深,天保寧願犧牲自己也要成全弟弟,儺送願意代哥哥對歌。雖是愛情的競爭對手,卻也襟懷磊落。這也是“美”的化身。

答案

1.B。“由於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分哀樂”在文章中找不到依據。

2.C。“正由於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們,才形成了邊城淳厚的民風,安靜和平的空氣”是議論的觀點而不是論據。

3.“天保、儺送兄弟情深,天保寧願犧牲自己成全弟弟,儺送願意代哥哥對歌。雖是受情的競爭對手,卻也襟懷磊落。”不屬於第三段的內容。

高三語文《邊城》作者簡介 篇六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湖南鳳凰縣苗族人,現代小説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積極創辦刊物,並以此為陣地,集合許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羣”。

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其鉅著《中國服飾史》為學界所重。文學創作數量驚人,是現代文學最多產的作家之一。1988年病逝於北京。主要文學貢獻:創造了一種採用抒情筆調描寫的具有特殊民情的鄉土文學,並受發展了新文學中抒情小説的文學形式。

大部分小説是以湘西生活為背景,以其特異的“生命形式”,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景畫和優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於一爐,展示其民情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反樸歸真的牧歌情調。這種鄉土抒情體的美學風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會理想,也對後來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邊城教學設計 篇七

學習目的:

瞭解小説主旨。

欣賞。如詩如畫的邊城風景。

學習重點:

1.小説主旨。

2.如詩如畫的邊城風景。

學習難點

1.小説怎樣表達普通生活中的愛。

2.環境對人物心理活動有怎樣的影響。

學習方法

鑑賞、分析、品味

學習過程

一、作者及作品情況

沈從文,現代小説家。原名沈嶽煥,湖南人。生活經歷比較豐富。十五歲入軍隊當文書,還當過警察所辦事員,輾轉於湘川鄂黔一帶。一九二二年到北京,經過自學,開始寫小説。從一九二五年發表作品起,到建國前出版過六七十種作品集。是現代文學史上多產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説取材範圍比較廣泛,都市鄉村都有所涉及,寫過各種人物,農民、工人、水手、士兵、官吏、紳士、教師、學生……都在他的作品裏出現。然而,描寫最多、最成功的,還是他家鄉一帶——湘西地方一幅幅的風景畫和風俗畫。西南僻遠山區特異的風物民情,神祕的浪漫色彩,濃郁的抒情性和明顯的散文美,以及自由多變的形式,自然流暢的語言,使他的小説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二、文章導讀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這篇中篇小説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靜生活為背景,展開了一個悲劇故事。

沈從文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祕,讚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作者曾説:“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説明。”這些話正可證實小説的主旨。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動細膩,山光月色描寫得詩意盎然。著名評淪家李健吾稱沈從文的《邊城》是“一部田園牧歌式的傑作”、“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亞洲週刊》在評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説一百強時,將《邊城》評為百強第二名,真是很有見地。

三、小説的情節發展

雖然是節選,但小説的結構還是相對完整的,大體情節如下:

(一)翠翠的心事(從“黃昏來時”到“你將怎麼樣?”)

(二)祖孫的依戀(從“老船伕回到家中時”到“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

(三)夜半的“情歌”(從“老船伕做事累了”到“還有人在夢裏作宰相中狀元咧。”)

(四)祖父的祕密(從“昨晚上唱歌的”到“不告翠翠一個字”)

(五)祖父的暗示(從“大老坐了那隻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到結尾)

四、課堂活動

簡析翠翠的形象

五、作業

故事結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綠,人依然那麼美。如果要用兩個字來概括《邊城》,那就是:“美”和“愛”。

[邊城中無處不美,山美、水美、人美。“小溪流下去,繞山阻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大河……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是大片石頭所為。靜靜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都可計數。”作者用簡簡單單的文字把我們帶入了一個美麗的桃源。在這樣美的環境中孕育出來的人自然更美。“翠翠在風日裏成長着,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着她,教育着她。”翠翠天真善良,淳樸活潑,具有大自然賦予的活力。在讀者面前,她是這樣一個生動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忠厚善良的老祖父,五十年如一日撐船擺渡,不管白天黑夜,颳風下雨。端陽龍舟,令人神往,他卻忠於職守,寂寞地守着渡船。過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熱誠盡責,饋贈他,他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靜靜地忠實地在那裏活下去。”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老船工顯現出與眾不同的“美”。邊城中的人都那麼美,慷慨好義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

正由於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們,才形成了邊城淳厚的民風,安靜和平的空氣。

可是沈從文説:“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花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在一處時,各人應有的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説明。”《邊城》中的“美”是集中通過“愛”來表現的。兩性之愛、兄弟之愛、親子之愛、朋友之愛。

《邊城》本來就是講述翠翠的愛情,儺送放棄了碾坊,“意思還在渡船”。翠翠在儺送走後,靜靜地等待,“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他們的愛是純潔無瑕、忠貞不渝的。天保、儺送兄弟情深,天保寧願犧牲自己成全弟弟,儺送願意代哥哥對歌。雖是愛情的競爭對手,卻也襟懷磊落。順順對兒子的愛和讚賞也溢於言表,順順本是泅水的好手,待得儺送能氽水捉鴨子時,這做爸爸的便解嘲似的説:“好,這種事有你們來作,我不必再下水和你們爭顯本領了。”老船工對翠翠的關心自然是無微不至的;老船工死後,楊馬兵主動來照顧翠翠:以及老祖父與過河客、賣肉的爭執謙讓,都顯示了邊城人以誠相待、相互友愛的美好情懷。

《邊城》雋永的文字瀰漫着邊地山村的濃郁氣息。在三十年代那喧囂的都市閣樓上,沈從文無限深情地為我們展示出一幅原始自然的風俗畫,畫中是一個海市蜃樓般飄渺美麗的桃源,那是沈從文的夢中世界,理想王國。

①以下不屬於作者對沈從文先生《邊城》一文主旨概括的一項是()

A.文章的主旨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愛”與“美”。

B.文章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由於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分哀樂。

C.《邊城》中的“美”是集中通過“愛”來表現的。兩性之愛、兄弟之愛、親子之愛、朋友之愛。

D.文章中的“愛”與“美”是被一件事牽在一處,那就是講述翠翠的愛情故事。

②以下不屬於作者闡明《邊城》‘‘愛”與“美”所用的證據的一項是()

A.靜靜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都可計數。

B.翠翠在風日裏成長着,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

C.正由於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們,才形成了邊城淳厚的民風,安靜和平的空氣。

D.過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熱誠盡責,饋贈他,他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

③對原文第三段中有關內容的闡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溪流下去,繞山阻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大河”,這片大自然是美麗的桃源。

B.翠翠天真善良,淳樸活潑,具有大自然賦予的活力。在讀者面前,她是這樣一個生動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

C.老船工忠厚善良,五十年如一日撐船擺渡,忠於職守,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這也是個“美”的化身。

D.天保、儺送兄弟情深,天保寧願犧牲自己也要成全弟弟,儺送願意代哥哥對歌。雖是愛情的競爭對手,卻也襟懷磊落。這也是“美”的化身。

答案

1.B。“由於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分哀樂”在文章中找不到依據。

2.C。“正由於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們,才形成了邊城淳厚的民風,安靜和平的空氣”是議論的觀點而不是論據。

3.“天保、儺送兄弟情深,天保寧願犧牲自己成全弟弟,儺送願意代哥哥對歌。雖是受情的競爭對手,卻也襟懷磊落。”不屬於第三段的內容

《邊城》知識要點

沈從文被譽為現代中國的“風俗畫家”,它的小説以恬靜沖淡的風格,小品散文的筆調,詩詞曲令的意境,描繪出湘西邊城的美麗風光,反映了“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畫出眾多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邊城》,充分體現了他的小説藝術的主要特點。

有人説,《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讚歌,是一首用小説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畫。因此,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如果僅拿它當一般的小説,就不能領略箇中真趣。

在小説中,沈從文不追求扣人心絃的懸念,也不想營造驚心動魄的氛圍,更不敍述波瀾曲折的情節,他只想給讀者展示真實環境中的真實的人物。而沈從文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

節選部分,主要寫了三個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他們性格迥異,卻有着共同的心理情感:愛、矛盾、孤寂。

翠翠對祖父的愛帶着 本站…一些任性、一些嬌氣,而對天保兄弟的愛則帶着少女的羞澀和幻想。由於她感覺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設想着自己出走給祖父帶來的“懲罰”——讓祖父嚐嚐失去她的痛苦;可是當她想到祖父的無奈便又為他擔心起來,於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兩人真的就會分手。這生動地反映出翠翠對祖父的依戀之情。文章最精彩之處就在於翠翠的“哭”。哭得那麼的突然,那麼的深沉,那麼的久長。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連翠翠自己也覺得好笑。但正是這哭,反映了翠翠內心對祖父的負疚感、無人解懷的孤寂感以及夢與現實的矛盾感。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一個青春少女的躁動不安的心理。

從整部小説來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種夢幻中,她只能在夢中才能品嚐到愛的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於是,她只能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從翠翠身上,我們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祖父是一個閲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他稱得上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在祖父的身上,同樣流淌着熾烈的愛,也存在着難以排遣的矛盾與孤寂。祖父對翠翠的愛寄託着對不幸的女兒的哀思,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但他並不真正瞭解孫女兒內心的情感躁動,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實際的空洞的話語來安慰孫女兒:“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情都不許哭泣。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他的許多活動都是圍繞孫女兒能有一個好歸宿展開的。但他又害怕翠翠會重蹈母親的悲劇,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風,徵求翠翠對天保兄弟的看法,給翠翠講她母親的故事,唱那晚聽來的歌,也因此他沒有把天保兄弟的選擇直接告訴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聲。然而他的努力並沒有讓翠翠理解,也沒有成就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反而導致一些誤會。從表面看,他是一個快樂、豪爽而略帶幽默感的老人,但透過他的言行,我們卻能感覺到老人心中的那種愛的矛盾和無奈的孤獨。

節選部分,對天保的刻畫不多,但這個人物的性格卻同樣鮮明地突現在我們的面前。他愛翠翠,但無法讓翠翠同樣愛上自己,當得知弟弟也愛着翠翠,便懷着十分複雜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現出濃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着失敗的落寞。從他對老船伕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多麼的矛盾和痛苦。為了愛,他孤獨地外出闖灘;又為着愛,孤獨地客死他鄉。

總之,作者通過一些生活的細節,在貌似不經意中,刻畫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純樸的品性,反映了鄉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寫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本文的敍事技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平中見奇,靜中見情,疏密相間。

先説平中見奇。正如我們前面所説,這篇小説沒有扣人心絃的情節,沒有一波三折的懸念,但讀節選部分,卻同樣能把我們的心始緊緊地吸引住。這是因為作者充分發揮高超的敍事能力,使平淡無奇的生活瑣事給人以新穎奇特的感受。就以“誤會法”的運用為例,小説通過種種“誤會”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展現人物的心靈世界,透露出一縷令人心酸的淡淡的悲哀。節選部分一開始寫翠翠誤會祖父,而產生了“懲罰”祖父的想法,而祖父把翠翠的心理反應誤會為一般的撒嬌,於是有了一段不切實際的教誨;祖父給翠翠講她父母親對歌的故事,又聽了一夜的歌,他以為翠翠已懂了,就沒告訴翠翠發生了什麼,成為導致翠翠愛情悲劇的一大因素;祖父錯誤地以為夜歌是天保所唱,翠翠愛的也是天保,結果一片好心反而傷了天保;在與天保交談後,他終於得知歌是儺送所唱,但仍未把真相告訴翠翠……使翠翠只能繼續生活在夢幻中。正是有了這一系列的誤會,才使我們從平淡的故事中品味到新奇獨特的感受。

再來看靜中見情。與本文的故事情節相適應,文中的人物之間沒有劇烈的矛盾衝突,甚至沒有多少活動。以翠翠為例,我們看到她是經常坐着的:“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乾塔下”,“翠翠坐在溪邊”,“她坐在岸邊”,“她坐在懸崖上”,“翠翠坐在灶邊的矮條凳上”,“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再坐在小板凳上來聽祖父的話”,“翠翠於是坐到那白日裏為強烈陽光曬熱的巖石上去”,“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陣”,“翠翠依傍祖父坐着”……從這些描述中,我們感受到的翠翠是一個恬靜的湘西少女,但是,作者通過對話與心理的刻畫,讓我們看到了她平靜的外表下,火山噴湧般的激情,九曲黃河般的情感波瀾,使我們熱烈地感受到懷春少女的青春活力。

就節選部分看,作者非常注重敍事的詳略安排。例如,對祖父的船上活動寫得略,對祖父安慰開導翠翠和試探天保寫得詳;祖父給翠翠講她父母對歌的事寫得詳,而此後的事卻一句話帶過;寫天保詳,儺送則只出現一個影子……由於敍事疏中見密,疏密有致,因此,文本所寫雖是生活瑣事,讀起來卻別有一番滋味

《邊城》教學反思

《邊城》是詮釋愛的,祖孫之愛、男女之愛、兄弟之愛、父子之愛、友朋之愛、鄉鄰之愛、鄉土之愛組合成的人倫社會之愛。《邊城》是要闡釋美的,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還包括作品本身結構行文的詩性的美,無處不美。而這愛和美的背後無疑暗伏着一種缺憾,一是作者要描畫的人生、社會本身的缺憾,比如“美麗的都不容易長存”的淒涼的故事結局,“人類靈魂的相互孤立”,小説流溢的神祕宿命氣息等。這愛和美在從很久以前開始的現實中的消失,這就是所謂“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

《邊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會理想的訴求。“我將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於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慾望,來作樸素的敍述。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而這點理性便基於對中國現社會變動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各在那裏很寂寞的從事於民族復興大業的人。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説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小説踐行着作者想要建造“精緻、結實、勻稱的供奉‘人性’的中國的希臘小廟”的理想。

如此美麗,如此豐富,“邊城”讓人心馳神往,想來教和學都該是極其美麗的事情。但是我顯然被衝昏了頭腦,忽略了學生可能存在的閲讀障礙,也忽視了對最佳課堂結構的追求,於是我最初的嘗試是失敗的。

本課的教學關鍵就在於找到學生情感的共鳴點,並且營造讓學生迅速進入的“場”。學生情感的共鳴點在哪兒,我們不能想當然地替學生做主,得讓他們自己説,於是就有了課堂開始階段“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表達你的閲讀感受”的環節設計,學生的表達指向是豐富的準確的,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意藴深刻的問題的提出就順理成章了——請問這究竟是一篇小説還是散文?學生肯定會説是小説,因為教材就是這樣介紹的。但是我將堅持説《邊城》更像散文,因為她具備散文情意真、內容美、形式自由的三個特質。然後讓學生去尋找文本中的美點,探討美在何處,怎麼美,為什麼美。於是引領學生或者説被學生引領共同走入《邊城》的角角落落,在沈從文如詩的文字美麗的肌理褶皺裏,領略茶峒的秀麗風光,體會邊地淳樸的民風,理解翠翠美麗的形神,感受翠翠、祖父、儺送等人間真摯、樸素的愛和閃耀在他們身上的美麗的人性光芒,為故事的憂傷而憂傷,為這一曲古樸的愛和美的頌歌而神往,悄悄逼近《邊城》這一次對人生、社會“觀”“想”“望”的全面描摹。

任何交流都需要特定的和諧的有張力的“場”。《邊城》的“場”在何處?城市少年看得見天空中被夕陽烘成的桃花色的薄雲嗎?杜鵑的叫聲是怎樣一種叫聲?泥土草木和各種甲蟲類氣味是怎樣一種氣味?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如何變成一片黑色?那小小草鶯夜半的吵鬧和閉着眼的安睡與繁密如落雨的蟲聲是怎樣美妙的復奏?……我曾試圖利用音像的資料來幫助我建造這個“場”,但很快就被自己否定掉了,史紹典主任“課堂要原生態”的叮囑更堅定了我遠離現代技術的主意。因為所有形象直觀具體的解釋都有可能是對豐富的簡化,對真實的歪曲,對深刻的疏離。於是我赤手空拳,試圖用最原始的説和寫,思考和交流來營造這個“場”。轉接是流暢的,過程是自由的,氣氛是民主的,不要預設,拒絕灌輸,在行走中尋找閃亮的星星,撿拾美麗的珠貝。當然還有開頭那“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另外一種人生”,結尾“藴藏的熱情、隱伏的悲痛”的點撥,幫助我營造着這個“場”。我們所依靠的只是我們那一顆顆敏感善良的心、聰慧正直的腦。

但是,我感到了力不從心,我還是覺察到了學生、我與《邊城》的疏離,我和學生的疏離,我和所有在場者的疏離,我有了逃走的慾望,逃到邊城中去,逃到那一個似乎存在似乎不存在的地方去。我發現我的官能的不足,發現我的認知的淺薄,我渴望將自己的這些體驗匯入到《邊城》所在的那一條人類整體經驗的河流中去,雖然未知前方在何處。

《邊城》教案 篇八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豆綠清澈的碧溪流水,靜美和樂的茶峒古城,同着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等,在那熱烈歡快的鼓點中散發出古樸之美,為我們構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圖景。讓我們隨着文學大師沈從文的筆觸,走進這個田園牧歌式的詩意世界——《邊城》。

二、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沈從文,原名沈嶽煥,湖南鳳凰縣人。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京派小説代表人物。代表作:短篇小説《丈夫》、《貴生》、《三三》;中篇小説《邊城》;長篇小説《長河》。

20世紀80年代後,沈從文作為一代文壇巨星方被世界公認,他的文學作品得以重新在國內外出版發行,美國的漢學家所編《中國文學史》中,他的排名僅次於魯迅;曾於1987年、1988年兩度得到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他的文字是中國文學最美的象徵。

(二)寫作背景:

1934年,沈從文回到闊別十多年的湘西故鄉,看慣了大都市爾虞我詐、世態炎涼的作家,重新感受到故鄉人身上保留的那種原始的人性美,也感受到了由於現代文明的侵入,這種原始的人性美行將消失的情景,於是創作了中篇小説《邊城》。

我注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

各人應得的一分哀樂,為人類的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説明。

——沈從文

(三)整體感知:

1、請人概述故事情節,老師補充完小説整個情節。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

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小兒子儺送並喜歡上了他。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求親。

(師補)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儺送,情願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

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之後,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對哥哥的死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儺送歸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2、文章的結構:三 又到端午,憶起以往

四 兩年以前,初遇二老

五 一年以前,初見大老

六 觸景生情,思考未來

(四)環境分析:

3、環境描寫分為什麼類別?(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4、請大家用一個字(詞)概説你讀《邊城》後的初步感受是什麼?(美、愛、和、靜、哀、樂、)

5、在本文中“美”體現在哪些方面,它與小説的要素又有什麼

關係?(本文中的“美”與小説要素是相對應的關係) 風景美(自然環境)

板書:風俗美(端午、中秋、過年)

人親情:祖父—翠翠(天保—儺送)

性愛情:翠翠—儺送 情[]

美友情:祖父—老朋友、順順、渡河

商人

6、探究活動一

內容:探究邊城的風景美、風俗美、人情美。

一組探究風景美

二組探究風俗美

三組探究邊城的人際關係(人情美)

具體過程:

(1)各組同學在文本中把描寫風景的句子,表現風俗活動的句子,體現邊城人際關係的`句子分別找出來,做好相應的批註(美在哪裏?為什麼美?)

(2)同組內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認為批註得好的,寫上“贊”“頂”“薦”等字。

(3)每組做得好的,在全班交流,同學們共同討論。

6、探究活動二

內容: 分角色朗讀,進一步探究邊城的人性美

具體要求:

(1)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分角色朗讀P18從“那人問”到“放肆地笑着,不見了。”儺送和翠翠的對話。

(2)同學們邊聽邊看,評價出誰的角色讀得好一些,誰的角色讀得要差一些,為什麼?結合文本説説理由。

理由:翠翠:温柔多情、含蓄靦腆、聰明乖巧、善解人意

儺送:英俊瀟灑、淳樸善良、幽默大度、樂於助人

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神廟裏供奉的是“人性”……

——沈從文在《習作選集代序》

(五)、學生自主探究——小説主旨

1、提問:美麗而充滿愛的邊城,你認為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樣的情感?

要求:

1、學生把作者想要表達情感的關鍵詞寫在本子上。

2、同學起來展示自己的探究的關鍵詞,全班共同討論。

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從文

2、解題:邊城,即邊地的小城,指遠離城市的邊遠小鎮。 從時間、文化上考慮,“邊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氣自私市儈”的風氣的對立面。它代表了沈從文對其故鄉未完全被現代物質文明摧毀的淳樸民風的懷念。

板書:小説主旨

贊 美邊城生活的質樸、純真和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愛 批 判物慾橫流,腐化墮落的現實

呼 籲重建民族的品德與人格

綜合板書:

板書:風景美主旨

風俗美

愛情:翠翠—儺送讚美批判呼籲人 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