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公園設計説明【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7W

公園設計説明【新版多篇】

公園設計説明 篇一

設計説明:

該園是一個規則式的小遊園,設計佈局合理,從功能角度出發,全園有休息廣場,和兒童遊樂場及老年人的活動區。該園前是校園圖書館,説以人口比較密集,必須有個大的廣(不同的鋪裝突出風型圖案)供人們集散,花壇供人們休息之餘欣賞。從道路系統分析,園路成對稱式,本園道路貫穿全園,設有大的入口,而且多個入口,減少了人流擁擠現象。園內景點多個,左右兩邊分別有兩個小景點,小型觀景牆廣場,組合型花架,設計巧妙的將這兩個景點縮小和中央景點放大,從而突出主題。兒童遊樂區配有兒童遊樂的基本設施,地面是沙地,防止兒童受傷,老年活動區配有老年人健身的基本設備,園內還設有一個小水池假山,道路通過橋連接兩側,讓人們在園中不盡能看到山還可以看到水,好比自己就生活在自然中。園內植物配置種類多樣,為園內營造了一個優美和諧的自然環境,讓遊人不僅能觀賞景色,更能享受生活。

(一)地理位置

遊園位於河南城建學院校圖書館後面,遊園東臨十號教學樓,西鄰山頂操場,北對校圖書館,南為學院教師公寓。

二、設計理念 (一)綠地定位: 遊園公共綠地不能等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公園。它既是各座大學校園綠化景觀的延伸和補充,更是展示多種學術風格、思想方式的公眾舞台。

(二)我們的理念: 1.完整的生態理念——自然 (1)尊重現實的自然觀。“天人合一”反映了古代人類對自然的認知和採取的態度,我們的生態理念也源於這一樸素的自然觀。

(2)融入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在繼承先人思想的基礎上,我們融合了當前的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現代的生態觀。採用綜合的、完整的生態設計方法,在各綠地所處位置、環境的自然地理條件下,綠地的要素設計均考慮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和對生態最大程度的改善。2.獨特的文化理念——溝通與超越

(1)“遊園噴泉區”的設計依託“溝通”和“超越”理念。人們獲取信息是為了更好的交流和溝通,從而使自身以及整個團體得到提高。其後,終將實現自我的超越,這也是人類體育精神“更快、更高、更強”的最佳體現。

(2)我們希望這種對環境景觀的體驗與實踐,能讓莘莘學子們獲得源於自然,超越自我的一種感悟。 (3)植物配置説明1.綠化的分區

本標段的公共綠地是我們學院公共景觀的核心部分。其位於整個學院中軸線上的最後一塊地區,地塊呈弧形狀,分為

2、滲透“以人為本”的主題

植物配置中所謂的“開放式”,充分體現了1標公共綠地的共享屬性,這是一片從功能和形式上都必須考慮其使用主體(廣大學子以及教工)的熱土。

公園設計説明 篇二

哈爾濱某公園景觀設計説明

一、項目認知

1.1區位關係

此基址位於哈爾濱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內,開發區佔地面積較大,但是在這裏目前還沒有綜合性公園。今年政府決定擬在開發區內建一開放型綜合性公園,公園佔地面積11.12公頃。

南面、西面為公司雲集的高樓大廈,北面和東北是新建的住宅小區。

其中西面街道為城市交通幹道,其餘三條街道人流量並不是很大。

1.2區域自然條件 1.2.1氣候條件

哈爾濱位於最北端,是中國緯度最高、氣温最低的大城市。四季分明,冬季漫長寒冷,而夏季則顯得短暫涼爽。春、秋季氣温升降變化快,屬於過渡季節,時間較短。

哈爾濱的氣候屬中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長夏短,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夏季佔全年降水量的60%,集中降雪期為每年11月至次年1月。四季分明,冬季1月平均氣温約零下19度;夏季7月的平均氣温約23度。[14] 4-6月份為春季,易發生春旱和大風,氣温回升快而且變化無常,升温或降温一次可達10℃左右。氣温月際變化強烈,一般在8~10℃左右。

7-8月份為夏季,氣候温熱濕潤多雨,7月份平均氣温19-23℃,最高氣温達38℃。平均降水量佔全年的60%-70%,氣温月際差異很小,為各季之最。

9-10月份為秋季,降雨明顯減少,晝夜温差變幅較大,9月份平均氣温為10℃,10月份北部地區已到0℃,南部地區2-4℃。

11-次年3月份為冬季,漫長而寒冷乾燥,有時也會出現暴雪天氣。1月平均氣温零下15℃-零下30℃,最低氣温曾達零下37.7℃(1985年1月26日)。

1.2.4地形地貌

哈爾濱市區及雙城區、呼蘭區地域平坦、低窪,東部縣(市)多山及丘陵地。東南臨張廣才嶺支脈丘陵,北部為小興安嶺山區,中部有松花江通過,山勢不高,河流縱橫,平原遼闊。哈爾濱市區主要分佈在松花江形成的三級階地上:第一級階地海拔在132~140米之間,主要包括道里區和道外區,地面平坦;第二級階地海拔145~175米,由第一級階地逐步過渡,無明顯界限,主要包括南崗區和香坊區的部分地區,面積較大,長期流水浸蝕,略有起伏,土層深厚,土質肥沃,是哈爾濱市重要農業區;第三級階地海拔180~200米,主要分佈在荒山嘴子和平房區南部等地,再往東南則逐漸過渡到張廣才嶺餘脈,為丘陵地區。 1.2.3水文條件

哈爾濱市境內的大小河流均屬於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主要有松花江、呼蘭河、阿什河、拉林河、牤牛河、螞蜒河、東亮珠河、泥河、漂河、蜚克圖河、少陵河、五嶽河、倭肯河等。松花江發源于吉林省長白山天池,其幹流由西向東貫穿哈爾濱市地區中部,是全市灌溉量最大的河道。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佔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解放以來,全市最大水利工程——西泉眼水庫工程,1996年已經合龍蓄水,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151平方公里,庫面面積40.86平方公里。水庫建成後,新增灌溉面積15133.3公頃。哈爾濱水資源特點是自產水偏少,過境水較豐,時空分佈不均,表徵為東富西貧。全市水資源人均佔有量為1630立方米。 1.2.2土壤條件

受地形、氣候、植物等自然因素及人為活動的影響,全市土壤類型較多,共有9個土類、21個亞類、25個土種。黑土,是郊區及12縣(市)的主要土壤,也是分佈最廣、數量最多的土壤類型。黑土在全市分為2個亞類(黑土和草甸黑土)、3個土屬(粘質黑土、砂質黑土、草甸黑土),共7個土種。黑土土壤養分含量比較豐富,適於各種農作物生長。黑鈣土,是全市主要耕作土壤,主要分佈在中部平川地和崗平地上,在全市分為3個亞類:黑鈣土、淋溶黑鈣土、草甸黑鈣土,共8個土種。黑鈣土養分含量僅次於黑土,適於作物栽培。草甸土也是全市主要耕作土壤,多數分佈在沿江河低窪淋溶地帶和松花江台地漫灘地帶。草甸土在全市分為6個亞類:草甸土、鹼化草甸土、氾濫地草甸土、鹽化草甸土、潛育草甸土、硫酸鹽草甸土,共10個土種。草甸土大部分宜耕性較差,宜發展草場和栽植薪炭林。砂土及沼澤土,主要分佈於江河兩岸河灘和低窪地塊,適於發展漁業、牧業。

1.3歷史文化

1.3.1歷史沿革

哈爾濱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牆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這裏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大約5000年前,哈爾濱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爾濱進入青銅時代,屬於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古代文明國家——白金寶文化的分佈區域。

哈爾濱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爾濱阿城區)建都。19世紀末,哈爾濱已出現村屯數十個,居民約3萬人,交通、貿易、人口等經濟因素開始膨脹,為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1896年至1903年,隨着中東鐵路建設,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中東鐵路建成時,哈爾濱已經形成近代城市的雛形。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後有33個國家的16萬餘僑民聚集這裏,19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與此同時,中華民族資本也有了較大發展,建立起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

哈爾濱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較早、工人和學生運動比較活躍的城市。1923年,哈爾濱成立東北地區第一個黨組織。1927年,在哈爾濱召開了東北地區第一次黨代會,併成立滿洲臨時省委。哈爾濱成為黨領導東北人民進行革命鬥爭和後來抗日鬥爭的指揮中心。

1932年,哈爾濱淪為日偽統治。哈爾濱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先後湧現出趙尚志、楊靖宇、李兆麟、趙一曼等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1945年,哈爾濱從日偽統治下解放,人口70餘萬。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正式建立人民政權,成為全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新中國成立後,哈爾濱發展國民經濟,在“一五”時期,哈爾濱是國家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工程,有13項設在哈爾濱,成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並迅速由一個消費城市轉變為新興工業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爾濱經歷了“大躍進”和經濟調整的曲折發展過程。“文化大革命”期間,哈爾濱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挫折,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受到嚴重破壞。

1996年,國務院批准松花江地區與哈爾濱市合併組成新的哈爾濱市。哈爾濱市轄七區十二縣(市),行政區劃面積5.3萬平方公里。

2004年2月4日,國務院批准了哈爾濱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調整後的哈爾濱市轄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動力、平房、松北和呼蘭8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代管五常、雙城、阿城、尚志等4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272平方公里。

2006年8月15日,國務院批准哈爾濱市對部分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即:撤銷動力區、香坊區,組建新的香坊區;撤銷阿城市,設立阿城區;將阿城市永源鎮、巨源鎮劃歸道外區管轄。調整後的哈爾濱市轄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平房、松北、呼蘭、阿城8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五常、雙城、尚志3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086平方公里。

2014年5月,國務院批准哈爾濱市對部分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即:撤銷縣級雙城市,設立雙城區。[8] 調整後的哈爾濱市轄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平房、松北、呼蘭、阿城、雙城9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五常、尚志2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198平方公里。

二、場地現狀分析

2.1現狀山體改造

由於場地內自然山體的存在,在公園設計中對部分等高線進行了改造,挖湖堆山--在場地內設計一水域,在水體內設計了島,在佈置場地時將原油等高線進行了小的改動,保證場地內部的平整,同時進行了大量的豎向設計,增強立面景觀的豐富性。

2.2場地適宜性分析

1、該場地周邊建築是居民區和辦公樓,為了滿足周圍居民及工作人員休息娛樂的需要,將該公園設計成一綜合性質的公園。

2、場地地勢有平坦,也有山體。所以將中心景區及廣場、老人休閒活動區設置在平坦地區。設計標高比義峯路低,植被尤其是大樹比較豐富,宜挖湖形成水面加大景觀的縱深,避免單一,另將挖出的土方堆在垂直的山腳形成緩坡。

3、場地北側為居民區宜設計綠色屏障,減少公園對商業及居住區的影響。

4、場地西側為商場,所以在此設置公園主入口。東側設置次入口,入口處為老年活動區。

5、湖體南側栽植大量密林,打造生態綠林。

三、設計定位

3.1有利條件

自然條件——植物資源豐富,環境優雅,是休閒漫步佳地。 人文景觀——體現金源文化。

交通方面——四面臨街,交通便利。

城市依託——體現哈爾濱文化特色,別具一格。 3.2不利因素

雖然具有眾多有利條件,但是由於自身山體比較大,為設置場地及湖體增加了困難。 3.3功能定位

將不利因素化為有利條件,體現生態主題,打造大型生態主題綜合性公園,因此公園不僅可以為附近居民服務,還可吸引周邊城市的遊客,為他們提供青山綠水、田園人家的自然生態型休閒公園,兼顧城市公園性質,突出生態公園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特色,具有生態遊覽、度假休閒、娛樂健身、和素質教育等功能綜合體。

四、主題概念

4.1 設計理念

尊重自然、生態為先,合理利用自然景觀 遵循場地肌理,遙記滄海桑田

尊重場地精神,塑造精神溯源地和文脈延續場所 4.2 設計原則 可持續性發展原則 保護性開發原則 特色性原則 經濟實用原則 4.3 主題概念 生態 自然 休閒

五、整體佈局

5.1 景觀分佈

“一核”以某為生態綠核,大量綠色植被與主體功能區共存的景觀核並由此向四周發散,在原有山體的基礎上進行挖湖堆山,建立起來的“生態水軸”,將城市的自然綠地景觀界面和山體自然景觀界面有機的貫穿起來,再由數個景觀節點點綴其中,形成清晰的空間格局、動態的室外空間,層次豐富多樣。 5.2功能分區

根據場地條件及項目所需功能的要求,方案分為四個功能區——濱湖景觀區、主題廣場景觀區、辦公休閒區。

六、景區景點設計

根據場地的功能佈局及各自所處位置的獨特稟賦,方案大致形成六個不同特色的景區——“稻香盈岸”景區、“花田疊翠”景區、“綠谷擁翠”景區、“花潭草坪”景區、“義峯聳翠”景區和“義門莊園”景區。

七、道路交通設計

場地的交通系統實行了人車分離,嚴格控制機動車上山,給予遊客充分的安全感和自然的寧靜,故可分為車行交通系統與人行交通系統兩大部分: 車行交通系統主要分佈在場地周邊,由於山體景區嚴格控制機動車上山,故場地內的車行路較少,只集中在花谷、新賓館、休閒度假村及青少年活動中心四處,因此主要車行入口及停車場也位於這四個節點位置。

人行交通系統可分為主要人行步道和次要人行步道。主要人行步道主要環繞某景區,並聯系車行路和各重要節點的樞紐,供人們散步休閒、晨練健身之用。其中從主入口到中心這段路設計12米,其他主路寬8米,平時管理不允許機動車進入,緊急情況下滿足消防車與急救車的通行。人行小步道1.5—3米,主要加強主要步行道之間的聯繫,以青石板和石汀為主。

八、水景設計

水是整個場地重要的景觀特徵,水岸的處理也成為設計中重點考慮的部分。根據水體位置和性質的不同,水岸設計分成溪水岸,親水岸,涉水岸。溪水岸是在水似小溪時,輕輕的流過,柔柔的,讓人能感到它的清澈、它的温順。親水岸是在彙集的大的水面處,大片的木棧道——親水平台伸向水面,讓人感受水的自然靈性。涉水岸是緩坡草坪入水,淺淺的水岸,人們可在其中自由自在的嬉戲。

九、植物綠化設計

9.1綠化設計原則

1、保留場地內的原有植被,以利於保持景觀的連續性,同時可以降低費用,節約成本。

2、適地適樹,在原有植被基礎上添加的樹種均以鄉土樹為主,並從本地自然植被中選擇優良樹種,便於粗放管理;草坪選用當地生長良好的草種,減少維護。

3、在植物空間設計上,利用植物維和空間,在平面上有聚有散;在豎向上,進行分層設計,形成喬木——小喬木——灌木——地被的空間模式。

4、植物品種的選擇與相應的功能區相協調,滿足不同功能、景觀的需要。

5、強調植物季相性變化,注意各類植物的花期在時間上的連續性,注意秋色樹在造景上的搭配,如忍冬、白樺等。

十、景觀小品設計

11.1 休息設施

該項目中的休息設施主要包括景觀構築物和休息座椅。 景觀構築物設計——景觀構築物設計取向造型樸實,結構突出明顯,空間組織豐富合理,材料選擇以木材、石材、鋼材為主,內配設施(如座椅、照明器)齊全,形成自然質樸大氣的效果。

休息座椅設計以木質材料為主,造型簡潔現代,考慮符合人體特徵的親切尺度。休息設施的設計在符合人體工學的基礎上,可以適當的進行個性化處理,以提高藝術趣味,直線造型、硬朗邊角,呼應主題。座椅的設置還必須以不阻礙行人活動為原則。在林下空間設置集中的休息設施,在道路兩側每隔一定距離設置座椅,設置間距為25-50米,為行人提供必要的休息設施;方形造型與整體設計元素呼應;椅面以防腐木為材料,冬暖夏涼,更為人性化;椅墩採用天然石材為材料,結實耐用;椅墩內設置照明設施,保障夜間安全。

11.2 標識設施

以鋼材為主要材料,綠色、桔黃色、灰色相結合;外形採用直線、方形硬朗的設計元素;設計為一系列標識,統一風格,其中包括停車場標識、方向標識、位置標識、指示標識等,設置在路口等較為醒目的地方,起到很好的引導、指示作用。

11.3 夜景燈光

燈光是公園景區的夜粧!燈光讓公園景區的夜景更迷人!獨特而有效的燈光設計能讓公園景區充滿魅力,使人流連忘返。燈光的設計原則以人性化設計原則為先導,以合理有效的照度、色温、光色、光照角度體現人文關懷。結合藝術性的視覺需求和審美需求,藝術地創造人性化的光環境。

公園景區光環境區域照度設三個層次,按照度的強弱依次為 (1)廣場羣眾性的交流和紀念性的標誌構築物需求的強照度區(依功能需求而定)。(2)主要入口處交往區的次強照度區(依功能需求而定)。(3)沿河的休閒交往區及主要景觀節點藝術性照明(依視覺審美需求而定)。

道路照明照度分四個層次:車行道雙側設置高杆燈泛光照明,一級人行道雙側設置多種裝飾性照明, 二級人行道單側設置地腳燈。主要出入口和景觀節點根據設計的需要設計裝飾性景觀燈光效果,突出景觀夜景的裝飾性,沿河岸廣場和花田台地肌理採用裝飾性照明,部分湖岸邊和水生植物生態區設計了裝飾水下燈,突出湖岸邊界和水景觀柔美和變幻的效果,紀念碑、主題雕塑、景觀牆、標誌性構築物等根據需要照明。

11.4 公共設施 公共服務設施的設計應該充分地體現人性化的設計,體現人性關懷!公共服務設施的佈置應該從公園中各年齡層次的遊客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出發,結合公園科學、有效、方便的管理方法需求來決定。

景區公共服務設施系統的建立是以服務核心點網絡為特徵的,將小賣部、餐飲服務、廁所等服務設施組成服務核心點,集中便於管理,儘量少佔綠地和破壞生態系統。其中小賣部與餐飲的服務半徑為400到1500米之間,電話報警系統的服務半徑為500到1200米之間,廁所得服務半徑在500m以內,人行道路燈服務半徑為50到80米之間,分佈於公園裏人流主要集散地,形成網絡,建立完善的服務機制,形成完善的現代公園功能體系。

同時,在道路交叉處、主入口處設立垃圾投放點,間距為200米以內,按顏色分類: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為城市清潔衞生提供保障。室外坐椅和其它服務設施根據遊覽路線佈置在人流集散地和道路邊及其它有需要的地方。

公園設計説明 篇三

綜合設計論文—— 《綜合性公園設計説明書》

東北農業大學 風景1102班 A02110037

姚苗苗

綜合性公園設計説明書

一、綜合公園的定義

綜合公園是城市公園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不僅為城市提供大面積綠地,而且具有豐富的户外遊憩活動內容,適合於各年齡和職業的城市居民進行一日或半日的遊賞活動。它是羣眾性文化教育、娛樂、休息的場所,並對城市面貌、環境保護、社會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二、綜合公園功能

綜合公園除具有綠地的一般作用外,對豐富城市居民的文化娛樂生活的功能方面更加突出。

1、政治文化方面

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介紹時事新聞,舉辦遊園活動,為集體活動,尤其少年、青年以及老年人組織活動提供合適的場所。

2、娛樂遊憩方面

全面照顧到各年齡段、職業、愛好、習慣等的不同要求,設置遊覽、娛樂、休息設施,攝影人們的遊樂、休憩需要。

3、科普教育方面

宣傳科學教育成果,普及生態知識及生物知識,通過公園中個組成要素潛移默化的影響遊人,寓教於遊,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水平。

三、綜合公園設計原則

1、生態性的設計原則:

該綜合公園公園在景觀要素與設計構思中,其生態功能是第一位的,它對於城市內環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保持着土壤的穩定性,減弱了汽車尾氣對區域內大氣的影響,是城區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環。因此,本次設計的重點是圍繞以植物造景為主的生態型城市景觀的營造,利用植物的不同生態習性及形態、色彩、特性等營造各具特色的景觀區域,植物配置運用喬、灌、草三者相結合的多層次植物羣落的構築,在有限的綠地範圍內,達到最大的綠量,使之產生最大的生態效益,在城市中間形成一條充滿綠色、生機盎然的“綠色公園”,成為城市景觀的補充和完善。

2、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人有大半的時間是在居所和學習工作中度過的,所以公園應致力於創造出有自身風格,符合當地文化習俗的環境,而不單單是鋼筋水泥的簡單組合。融入很多的人文色彩,讓恬靜、質樸、自然的生活模式不再只存在於我們的夢想之中。設計一個小型的公園,其設計理念我注重於以“人”為本。

3、休閒的設計原則:

休閒性是現代城市綠地設計重要的特徵之一,是生活性景觀設計的重要內容,又是體現現代景觀設計的“人本主義”原則的重要標誌之一。任何設計都是為了人類能夠更好的生存、生活,給人的生活帶來歡樂、悠閒、幽雅的感受,所以在設計中精心設置了園路,休息觀景亭、台等,達到道路線型流暢、曲徑通幽、移步換景的效果。一切園林要素的佈置都要滿足人們工作之餘的放鬆和休閒。

四、綜合公園設計構思

在設計中注重了景觀的節律感,以符合人在運動中的視覺規律,園林小品採用現代的材質、現代的景觀手法,營造一個簡潔、美觀、富有現代氣息的休閒場所,真正體現出綜合公園生態美的特色。

為使景觀符合生態公園的景觀效果,綠地以植物造景為主要手法,保持綠地景觀的生態性特色。適當點綴部分園林建築小品,供遊人觀景、休閒之用。

五、綜合公園設計概述

1、概況

此基址位於哈爾濱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內,佔地面積11.12公頃。

南面、西面為公司雲集的高樓大廈,北面和東北是新建的住宅小區,其中西面街道為城市交通幹道,其餘三條街道人流量不是很大。

2、設計目標

整體目標為創造景觀型、生態型、文化型相統一的現代城市綜合性公園。 設計佈局合理、使用方便、內涵豐富、景觀優美、獨具特色的城市居民遊憩綠地系統,實現“服務市民。重塑綠城”的目標。

3、設計佈局

兩條主軸線將公園分為四個區域,左右分別為廣場區和綠地區,上下分別為特定人羣服務區和公共服務區。

4、功能分區

(1)左上方藍色區域 —— 周圍居民遊憩區

該區局緊鄰居民區,人流浪不是很大,以滿足周圍居民休閒遊器為主。上部為健身活動區,設有籃球場、乒乓球場,網球場,還有各種健身器材,使大家都能加入全民健身的行列。中部是廣場舞池,可以中、老年人集體跳舞休閒娛樂,也可以作為組織宣傳活動的開放性場地。左下方為兒童遊樂區,設有滑梯、鞦韆、沙坑等活動場地,滿足各個年齡段兒童的需求,景觀小品設立的獨具特色,寓教於遊。兒童活動區旁邊為休息觀賞區,家長可以在此區域等待玩耍的兒童,此區域設立了很多形式的座椅,周圍設立丁香花,夏日香氣四溢,半開敞較為私密,是休息小坐的主要場所。該區域可滿足周圍各個年齡段居民的遊憩和娛樂。

(2)右上方黃色區域 —— 辦公人羣遊憩區

此區域一半半開敞,一半開敞左側設立了大面積的半開敞場地,可以供人休息,一邊面對辦公樓,一半用灌木叢與園路分割,使周圍辦公人羣在在辦公室的壓抑後,能看到些許綠意,半開場的環境也可以使人心情放鬆,豁然開朗。此外,該區域還設有咖啡廳,讓人民在享受綠色的同時享受生活。右半部分為開敞式,建造模式是借鑑瑪莎施瓦茨的雅克博。亞維茨廣場。設立大量S形座椅,一面開敞一面私密,滿足不同辦公人羣的需求。

(3)中間藍色區域 —— 公共休閒遊憩區

此區域以綠地為主中間設計小的廣場。以地形為主,通過地形營造山林特色。該區域以還原城市生態為主,打造城市園林為主。

(4)下方粉色區域 —— 主入口及流動人羣休憩區 由於緊鄰商場,馬路人流量大,所以此區域以廣場為主。可以滿足大量人羣的集散。商場正對主入口。為開敞性廣場,可以在此處舉辦公眾活動。周圍設立眾多的樹池座椅,滿足流動人羣的休息需要。此區域上部分以灌木叢分割公園綠地區和廣場區。此外,此區域還設立了咖啡廳,茶室,滿足不同人羣需求。

5、豎向設計

地形的設立主要在中間的公共遊憩區,此區域以綠地為主,用地形的變化體現景觀層次的變化。

六、景觀分區的説明

充分體現現有地形,以重點與一般佈置相結合的原則。充分考慮別各年齡段遊人的活動需求,堅持以人為本,對綠地進行功能分區。主要為芳香花草區,景觀樹叢區,露台活動區三大板塊。

各功能分區即可以成為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景觀,又通過連貫的遊覽路線而成為一個有機整體。集休閒、遊覽、趣味於一體。

各功能分區説明:

1、芳香花草區 芳香花草區可根據季節,栽植各類芳香植物,如丁香、暴馬丁香等。即可觀賞又可實用,使遊人在遊覽途中充分感受芳香的樂趣,是夜花園的主要模式。

2、景觀樹叢區

景觀樹叢區的設置,遵循的是“風吹氣散,樹擋氣聚”的原理。樹林就像是一道綠色的牆,夏天遮蔭,冬天擋風。其間榆葉梅、樹錦雞兒、茶條槭等植物,讓人感受到植物的季相變化和自然和諧之美。樹下地被植物的運用,不僅創造了生態的多樣性,也是為了打破方形廣場空間的呆板,使整個公園設計顯得靈活而富有變化。

3、露台活動區

露台活動區是以小亭子、露台為主體的多功能區域。露台採用木質紋樣,再加一現代桌凳,方便與夏日高温時的消夏活動。在園中利用不同造園材料的質感和線條的對比,產生豐富的變化,增添情趣。

七、植物設計説明

植物配置力求做到喬、灌、草結合,做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色,冬有綠,體現植物的季相變化。讓園主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無窮魅力。

植物種植採用叢植,列植為主要形式,使整個公園顯得簡潔、自然。為豐富景觀,也採用了多種種植形式,有對植,孤植等,選用的樹種多為常用的鄉土如樹種,如丁香、紫椴、榆樹„„並配以糖槭、百花花楸等葉色葉形豐富的植物,強調園中色彩的變化。

公園中大塊草坪的設置,均一的顏色、細膩的質感、以及可以踩踏和讓人親近,給人一種愜意的享受。這也是別的地被植物所無法比擬的。草坪還把樹、灌木、花草有機聯繫在一個和諧的背景中,統一視覺。

垂直綠化。利用一切空間,採用多種形式擴大綠化擁有量,圍牆都佈置了五葉地錦,做到牆體的垂直綠化,即豐富了景觀層次。

春景:連翹樹籬,榆葉梅、毛櫻桃灌木叢等 夏景:丁香,暴馬丁香,樹錦雞兒等

秋景:糖槭,蒙古櫟,茶條槭樹籬,四大觀果樹種等 冬景:紅瑞木樹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