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晚唐羅隱小詩《蜂》有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1W

讀晚唐羅隱小詩《蜂》有感(精品多篇)

讀晚唐羅隱小詩《蜂》有感 篇一

尋詩眼,想詩境,悟詩情,誦詩文——《蜂》教學設計

一、設計理念:

《蜂》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的第五單元第二篇主體課文中的一首古詩,《蜂》一詩主要藉助對蜜蜂辛勤勞作的描寫及其意義的反思,讚頌那些象蜜蜂一樣貢獻了一生,不求名利,為人類造福的勞動者,諷刺那些不勞而獲的人。《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應該注重,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之中。”這一句話既強調了閲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更揭示了積極情感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學生的閲讀活動是從情感喚起開始的,以情感體驗貫穿全過程,並以情感積澱和內化為最終結果。因此本次的古詩教學將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教學模式,力避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呆板做法,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參與中自悟自得。其次領會詩歌的意境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教學中想方設法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其情感,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還想收集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的同時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二、學情分析:

本次執教的對象是五年級學生,在以往四年的學習和積累,五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古詩詞教學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也並不陌生,特別是《蜂》這首古詩,詩意淺顯易懂,作者想要抒發的情感也通過朗讀古詩就會明瞭,因此本次教學我將盡可能的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具有無私奉獻、不求名利的勞動人民的無限敬意。另外通過古詩不同節奏的吟誦,豐富學生詩詞學習的不同情感體驗。再通過詩句的鑑賞和對比,讀通、讀懂、讀厚古詩及寓意。

三、教學目標:

1、讀通詩歌,瞭解古詩新唱,能採用不同的旋律學唱詩歌,感受古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

2、讀懂古詩所描寫的勞動情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不畏艱辛的精神。

3、讀會詩歌的意境,從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在讀通古詩《蜂》的基礎上,運用古詩新唱的方法,從而水到渠成的瞭解古詩的寓意。

五、課前準備:查找資料、製作課件

六、課前活動:

1、學生談談自己喜歡什麼小動物,猜猜老師最喜歡什麼?

2、出示關於人物品質的成語:

師過渡:為了表示感謝,老師特地準備了一些詞語,我們一起來讀讀。

捨己為人   不屈不撓   忠貞不渝   捨生忘死

兢兢業業   碧血丹心   自強不息   大公無私

無私奉獻   死得其所   始終不渝成仁取義

七、教學過程:

一、揭示主題,鑑賞古詩

1、談話

師:其實,不只曾老師喜歡蜜蜂,古往今來,不管是作家,還是詩人都對蜜蜂情有獨鍾。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關於蜜蜂的古詩《蜂》。

2、揭示主題

師:(幻燈出示古詩並板書“蜂”)我們齊聲讀一遍。(生齊讀)

師:這是羅隱筆下的蜜蜂。同時我們也來欣賞一下其他詩人筆下的蜜蜂是怎樣的了?

師:請大家讀一讀這些古詩,想想從詩中的字裏行間你看到了一隻只怎樣的蜜蜂。

穿花度柳飛如箭,粘絮尋香似落星。

小小微軀能負重,器器薄翅會乘風。(自強不息)

——明·吳承恩《詠蜂》

蜂兒不食人間倉,玉露為酒花為糧。

作蜜不忙採蜜忙,蜜成又帶百花香。(捨己為人)

——宋·楊萬里《蜂兒詩》

百花頭上選羣芳,收拾香腴入洞房。

但得蜜成甘眾口,一身雖苦又何妨。(無私奉獻、碧血丹心)

——宋·姚勉《詠蜂》

紛紛穿飛萬花間,終生未得半日閒。

世人都誇蜜味好,釜底添薪有誰憐。(兢兢業業)

——明·王錦《詠蜂》

3、談談蜜蜂在文人墨客的筆下是怎樣的一種形象?

過渡:這樣一羣小精靈,(他們勤勞、無私奉獻--------句式訓練)它們的精神令人敬佩。但是在羅隱筆下的蜜蜂又是怎樣的呢?現在我們細細來品味。(多媒體出示整首古詩)

二、初讀感知,暢吟古詩

1、請大家自由讀一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出古詩的味道。

2、指名生讀一讀古詩。

師:詩詞的讀法和文章可不一樣,詩詞在古代都是用來唱的,所以,詞句本身就含有很強的音樂感,這就要求我們讀的時候要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

師:請一位同學再來讀一讀,注意把古詩的味道讀出來。

3、剛才我們用自己的感覺讀了古詩,接着我們也來學着古人吟誦古詩,你們準備用什麼形式來吟誦,小組討論一下。

4、老師這邊也有一曲《蜂》的古詩新唱,我們一起來聽聽。

(師:從你的吟誦中,我彷彿看到了一隻快樂的小蜜蜂在花叢中採着蜜。在懸崖峭壁上,在花園裏,在春風裏-------)

過渡:是啊,只要有花的地方,便有了蜜蜂的蹤影。那一簇簇、一羣羣,不辭勞苦的蜜蜂默默地採着蜜。(不管風有多大,不管太陽有多猛烈,不管天有多冷-------它依然默默地、默默地採着蜜。)

過渡:在羅隱筆下,蜜蜂就是這樣可愛的一羣小精靈,讀-------

師:在羅隱筆下,就是這樣不辭勞苦的小蜜蜂,讀-------

師:在羅隱筆下,就是這樣無私奉獻的勞動使者,讀-------

師:就是這樣的一羣可愛的小蜜蜂引起羅隱的興趣,此時此刻,我們對羅隱筆下的蜜蜂充滿了-------(佩服、感慨、震撼)

三、精讀古詩,具象畫面

1、其實,每一首詩的創作都有它特地的創作背景,羅隱的詩也不例外。那麼,為什麼我們讀羅隱的《蜂》時,充滿了佩服、感慨、震撼?在這裏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詩人羅隱。(多媒體出示羅隱簡介)

羅隱(833-909), 唐代文學家。 原名橫, 字昭諫, 號江東生。 杭州新城(今浙江桐廬)人。 20歲應進士舉, 十試不第。 憤而改名為隱,羅隱向有“江東才子”之稱,為什麼總是所至不遇?這是因為當時的用人制度已極其腐敗,科場被權貴把持,營私舞弊,任人唯親。直到55歲那年,轉機終於來了,在外奔波了大半生而所至不遇的羅隱,回到了錢塘,投奔雄據東南的杭州刺史。刺史闢羅隱為從事,又請置錢塘縣,表隱為錢塘縣令。

2、當我們隨着詩人進入詩中時,我們會高興,會傷心,會憂愁。接着,我們再讀一讀《蜂》,想一想,詩的哪些地方向你傳遞着這樣的佩服和震撼。

(1)我們一起仔細讀一讀第一句詩,想一想,這一句詩讀成“一個字”會是什麼字?(盡)

①談一談,從這個“盡”字你讀懂了什麼?

生:我讀懂了蜜蜂辛勤採蜜的情景。

生2:我讀懂了蜜蜂默默地採着蜜,毫不怨言。

生3……

3、是啊,多麼勤勞的一羣小蜜蜂啊,無論是平地還是山峯,只要是有花開的地方就有蜜蜂的蹤影。讓我們一起看看他們的蹤影。(多媒體出現蜜蜂採蜜的景象)(板書:勤勞)

4、此情此景,我們會用這樣的一句詩來概括: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師:當我們來到百花盛開的春天,我們會想到這樣一句詩:

師:當我們欣賞到妖豔無比的荷花時,我們會想到這樣一句詩:

師:當我們感受到撲鼻而來的濃郁芳香的菊花時,我們會想到這樣一句詩:

師:當我們面對不畏嚴寒的臘梅時,我們會想到這樣的一句詩:

師:是啊,一隻只勤勞的小蜜蜂,一幅幅感人至深畫面讓我們對蜜蜂的辛勤耕耘充滿了敬意。但是,同樣的“盡”在不同詩人的筆下又是不一樣的,我們一起來看看。(多媒體出示)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唐·李白《子夜吳歌秋歌》(颯颯秋風,驅散不了內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對遠方徵人的懷念。)

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唐8226;李白《贈廬司户》(舉目四望,遠近盡是寒山四繞的一片秋色)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傍晚的落日依着山峯悄悄落下,奔騰的黃河流入浩瀚的大海。)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隱《無題》(春蠶到死才停止了吐絲,蠟燭到了結束時才停止流淚。)

師過渡:一樣的“盡”,不一樣的詩意,卻讓我們領略了中國古詩詞文化的博大和精深。

5、接着我們讀一讀第二句詩,想想詩中給你什麼體會?

(1)把這句詩讀成三個字,你們覺得應該哪三個字?

(2)透過這三個字,對於蜜蜂你們瞭解多少?(簡單交流關於蜂的資料)

(3)此時,我們再回到蜜蜂辛勤的勞動中,有誰瞭解蜜蜂究竟是為誰辛苦為誰甜?(板書)

句式訓練:為  (誰)辛苦?

為  (誰)甜?

生:為自己的家人辛苦,讀這句詩。

生2:為自己的幸福生活,讀……

生3:為幫助過自己的人,讀……

師:此時,我們想用這樣的詞語來形容蜜蜂,(不辭勞苦、無私奉獻、不求名利)

師:是啊,小小的蜜蜂它們採盡了百花,釀成蜜後供人享受,可這一切的一切,究竟在為誰忙碌?為誰釀造醇香的蜂蜜呢?

師:讓我們帶着對蜜蜂不辭勞苦的深深敬意,讀全詩。

師:讓我們懷着對蜜蜂無私奉獻的崇敬之心,讀……

師:讓我們因為蜜蜂的不求名利而歎服,讀……

師:這就是蜜蜂一生的真實寫照。唐代詩人羅隱就是採用這種託物言志的方法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我們帶着對蜜蜂的崇高敬意再讀一遍古詩。(出示內容鏈接)

師:現代作家楊朔也是採用這種方法來寫蜜蜂,我們一起來讀讀。

分享楊朔的《荔枝蜜》

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在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麼高尚啊!

透過荔枝樹林,我沉吟地望着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民立在水田裏,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們正用勞力建設自己的生活,實際也是在釀蜜——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後世子孫釀造着生活的蜜。

(4)   讀完了這首詩,欣賞完了楊朔筆下的蜜蜂,我想對於蜜蜂,我們會有更深的瞭解。每當我們看到母親起早摸黑忙碌時,我們想到了這樣的一句詩:(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師:每當看到清潔工人在馬路上忙碌時,我們想到(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師:每當我們看到因為執勤而無法再除夕晚和家人團聚的警察叔叔時,我們想到……

6、過渡總結:此時此刻,我們內心深處充滿了對所有無私奉獻的勞動者的無限敬意,對那些不耕而食、不織而衣、不勞而獲的人充滿憎恨。我們更加清楚的知道:勞動最光榮!(板書)

7、回顧本節課的學習有什麼收穫?

師過渡:是啊,當我們感慨蜜蜂的無私奉獻之時,也彷彿看到了《秋浦歌》裏那面紅耳赤的冶煉工人他們辛勤勞作的情景,同時為冶煉工人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而折服。從而我們深深地明白了勞動創造了美和幸福的生活。

作業:

1、收集羅隱的古詩,品讀古詩。

2、舉行古詩吟誦會。

蜜蜂諺語透哲理(多媒體展示)

●蜜蜂出窩天放晴,雞不入窩陰雨來。

●兩畝果園一箱蜂,蜜旺果肥吃不清。

●要想水果長得好,還得蜜蜂把花咬。

●穀雨不放蜂,十桶九桶空。

●養蜂不用種,只要勤做桶。

●天無二日,蜂無二王。

《蜂》教學反思

陳埭求聰中心國小   曾柏玲

終於如期地上完了課,實在是痛快!腦海裏充滿了“蜂”的身影,充滿了羅隱的詩句“無限風光盡被佔”“為誰辛苦為誰甜”;眼睛裏看到的是小小的蜜蜂飛尋在花叢中的身影,周圍彷彿都被蜜蜂包圍了。其實,一開始想上這堂課的初衷只是讓學生在詩中看到蜜蜂蹤影,在詩外感受到蜜蜂勞動的艱辛及無私奉獻的精神,只是想借這樣的詩讓學生在讀中悟,在吟誦中悟,在交流中悟,更想借這樣短短的28個字帶着學生讀通、讀懂、讀厚,讀成280個字,2800個……或更多,或一生,因此在備課時想盡一切辦法,找到一切相關的資料,但是想象總是美好的,課上來除了欣喜還摻雜着遺憾。下面我將認真地反思我的課堂教學。

曾經記得福州市台江第三中心國小林莘校長這樣説:“如果一節課上完了,你們無法教給孩子很多的知識,那就教給孩子適於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吧!”是的,如果一節課上完了,沒有和學生產生一點心理的共鳴,沒能讓學生記住點什麼,那麼這樣的課堂難免有點遺憾。其實,在上完《蜂》這首古詩時,我就已經深深地陶醉在蜂的影子下,我相信學生也一定如此,回到班級,我偷偷地問了學生:“你們現在滿腦子都裝着什麼?”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蜜蜂!”是啊,儘管課上來了還有很多的遺憾,但能讓學生一輩子只記得這樣的一節課,這樣的一羣小蜜蜂,這樣的一個唐代詩人羅隱就足夠了。

無意中認識草根名師薛髮根老師,無意中記注了這樣的一句話: “用50個辦法教一篇課文是可取的,而50篇課文只用一個辦法是可惜的。”也許,這樣的一個數字“50” 根深蒂固地印在腦海裏,因此在備課時,總是想了又想。想了詩人創作詩時的意境和背景,想了詩人借用蜜蜂的寓意,想了字裏行間有可能和詩意緊密相連的詩句,想了古人讀詩、吟詩的情景,想了古詩新唱的旋律,想了現代作家楊朔筆下的蜜蜂……總之,循着這樣的一首詩一直默默地尋找着,為的只是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教學模式,避免逐字逐詞逐句講析的呆板做法,以還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力,從而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在參與中自悟自得;為的是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其情感,讓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為的是通過對同一類型下的古詩鑑賞,使學生由此及彼,不知不覺地擴充知識面。所以,一節課下來,我真的做到了通過吟誦,交流,古詩的寓意便水到渠成地印在學生的腦海裏,學生的發言便是最好的説明。

教育家張田若曾説過:“閲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可見,讀在閲讀教學中是多麼重要。長春市國小語文名師白樹民老師也曾經這樣説的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做到:書聲琅琅——讓讀充滿語文課堂。為了加強讀的訓練,我在解讀詩句時便有意插入造鏡式的朗讀,如當看到百花盛開的春天,我們會想到這樣的一首詩當……進行了情景描述,從而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小蜜蜂的不辭勞苦和大公無私,這樣“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實現了語言的內化與外化,從而達到了讀中悟,悟出詩人的寫作意圖,同時將古詩的短小精悍擴大化讓他們除了讀到書裏面有的,還讀到書外面有的,這樣在有意注意中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實了學生的語文知識,訓練了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讓學生有了充實地積累,厚積才能薄發!當然,再完美的課堂也有缺憾!遺憾的是本想在解讀第一句詩時,帶領學生通過不同詩句中“盡”進行對比鑑賞和吟誦,如《登鸛雀樓》中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又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再如“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等詩句中的“盡”的理解和感悟,從而感受中國古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可是課堂上的一時遺忘卻落掉了這樣的一個環節;還有感覺遺憾的是解讀第二句詩時本來也安排了非常豐富的吟誦,如在理解“為誰辛苦為誰甜”這句詩時本想從兩個方面進行引導,首先是引導學生説出蜜蜂究竟是為誰辛苦(可以是為自己的家人,可以是幫助過自己的人等),然後讓學生帶着對蜜蜂的無限崇敬、大公無私、無私奉獻的精神重複讀詩句,從而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詩人借寫蜜蜂的辛勤勞動來諷刺那些不勞而獲的人們。)但是,沒想到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卻能輕而易舉地悟出古詩的寓意,因此這樣朗讀的機會也就減少了。

儘管課已經上完了,但教學的路還很長;儘管古詩詞的課堂教學是第一次,但有了這一次的交流與學習;我相信在下次的課堂上我會處理的更遊刃有餘。當然,沒有遺憾的課堂是不存在的,因此,真誠地希望老師們能批評指正。

讀晚唐羅隱小詩《蜂》有感 篇二

教材分析

《蜂》一詩,借對蜜蜂辛勤勞作的描寫及其意義的反思,讚頌那些象蜜蜂一樣貢獻了一生,不求名利,為人類所造福的勞動者。

教學目標:

1、讀懂古詩,瞭解古詩所描寫的勞動情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的精神。

2、體會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誦這首古詩。

教學重點

1、瞭解古詩所描寫的勞動情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的精神。

2、體會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瞭解古詩所描寫的勞動情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的精神。

教學準備

作者簡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

小蜜蜂為釀蜜而勞苦一生,積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為之讚歎。為讚美蜜蜂,詩人羅隱也創作了一首優美的詩。板書題目:《蜂》,並指讀。

(點評:創設良好的古詩文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簡介作者

(二)、自讀詩文,啟迪質疑

1、用學過的方法,自讀,思考:

1)、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2)、羅隱在讚美蜜蜂什麼?

3)、學生小組試講,逐句理解。

2.精讀訓練,連貫講詩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1)自由讀全詩,連貫講詩意。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①輕聲自讀,思考,蜜蜂在那兒採蜜?

②想象前兩句詩中蜜蜂到處辛勤採蜜的情景,體會蜜蜂的辛苦。

提示:無論是平原田野還是崇山峻嶺,凡是鮮花盛開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領地。這裏作者運用“不論”、“無限”、“盡”等詞,寫出了蜜蜂辛勤採蜜的情景。

③蜜蜂這樣辛勤採蜜是為了誰?進一步通過朗讀,揣摩、體會。

提示:“採得百花”已顯示了蜜蜂的“辛苦”,“成蜜”二字雖具“甜”意。但末二句的反問“為誰辛苦”?“為誰甜”?,言下之意非常明顯,蜜蜂把辛苦歸自己、甜蜜屬別人。

(點評:設置問題情景,通過朗讀、揣摩、品味,不禁為蜜蜂短暫的生命而惋惜,為蜜蜂不知疲倦地辛勤勞作而感動,更為蜜蜂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而震撼。在這一環節,我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激發智慧、釋放思想的展示平台。)

④説説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這種感情作者是如何表達的?朗讀體會。

⑤有感情地朗讀,想象情景。

⑥讚美蜜蜂。

老師為同學們搭建一個才藝展示台,同學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讚美。可以送它一句格言,為它唱一首歌,或者創作一首詩歌。

(點評:這一環節,讓學生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此時,學生的心靈迸發出了創作的火花,他們為蜜蜂送上了一首首讚歌,送上了一句句詩句。這種融理解、創造於一體的語文實踐,富有很強的感染力,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鞏固練習。

同學們,此時,你就是羅隱筆下的小蜜蜂,你和夥伴們是怎樣在百花中到處飛翔、辛勤採蜜的?

先小組討論,再集體討論。

(點評:雨果説:“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美的花朵。”的確,想象是會飛的思維,想象是創造的雛形。課堂教學中解放學生的思想,為他們插上想像的翅膀,在創新的王國,自由馳騁。通過這樣一種別出心裁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掌握了整首詩的內容,而且更好地帶學生進入到詩的意境之中。)

(四)、師小結

蜜蜂採花釀蜜一生,也是貢獻了一生,不求名利,為人類所造福。蜜蜂的這些貢獻,不求名利,蜜蜂的博採和精心釀造,也是同學們應該具備的,只有這樣,我們方能如蜜蜂一樣,釀造出香甜美味之蜜。(集體品讀)

三、昇華感悟

同學今天學的真不錯,同學們學了這首古詩後還有什麼收穫?

四、拓展延伸

讀晚唐羅隱小詩《蜂》有感 篇三

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蜂與蝶在詩人詞客筆下,成為風韻的象徵。然而小蜜蜂畢竟與花蝴蝶不同,它是為釀蜜而勞苦一生,積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詩人羅隱着眼於這一點,寫出這樣一則寄慨遙深的詩的“動物故事”。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詩藝術表現上值得注意的有三點:

一、欲奪故予,反跌有力。此詩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經營,除“辛苦”而外並無所有。然而前兩句卻用幾乎是矜誇的口吻,説無論是平原田野還是崇山峻嶺,凡是鮮花盛開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領地。這裏作者運用極度的副詞、形容詞──“不論”、“無限”、“盡”等等,和無條件句式,極稱蜜蜂“佔盡風光”,似與題旨矛盾。其實這只是正言欲反、欲奪故予的手法,為末二句作勢。俗話説: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對前二句反跌一筆,説蜂採花成蜜,不知究屬誰有,將“盡佔”二字一掃而空,表達效果就更強。如一開始就正面落筆,必不如此有力。

二、敍述反詰,唱歎有情。此詩採用了夾敍夾議的手法,但議論並未明確發出,而運用反詰語氣道之。前二句主敍,後二句主議。後二句中又是三句主敍,四句主議。“採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於主敍主議不同,末二句有反覆之意而無重複之感。本來反詰句的意思只是:為誰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卻分成兩問:“為誰辛苦”?“為誰甜”?亦反覆而不重複。言下辛苦歸自己、甜蜜屬別人之意甚顯。而反覆詠歎,使人覺感慨無窮。詩人矜惜憐憫之意可掬。

三、寓意遙深,可以兩解。此詩抓住蜜蜂特點,不做作,不雕繪,不尚詞藻,雖平淡而有思致,使讀者能從這則“動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覺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説此詩實乃歎世人之勞心於利祿者;有人則認為是借蜜蜂歌頌辛勤的勞動者,而對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以無情諷刺。兩種解會似相齟齠,其實皆允。因為 “寓言”詩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作者為某種説教而設喻,寓意較淺顯而確定;另一種是作者懷着濃厚感情觀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訓,但“寓意” 就不那麼淺顯和確定。如此詩,大抵作者從蜂的“故事”看到那時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寫下來,不直接説教或具體比附,創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較大靈活性。而現實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義的苦辛人生,與蜂相似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所謂“終朝聚斂苦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紅樓夢》“好了歌”);一種是 “運鋤耕劚侵星起”而“到頭禾黍屬他人”。這就使得讀者可以在兩種意義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隨着時代的前進,勞動光榮成為普遍觀念,“蜂”越來越成為一種美德的象徵,人們在讀羅隱這詩的時候,自然更多地傾向於後一種解會了。可見,“寓言”的寓意並非一成不變,古老的“寓言”也會與日俱新。

讀晚唐羅隱小詩《蜂》有感 篇四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瞭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人描繪的火熱勞動場景及對勞動者不辭辛苦的讚美。

教學過程:

一、讀詩題,師作簡要提示,理解詩題,簡介作者。(秋浦歌:地名,在今安徽省貴池縣西,是唐代銀和銅產地之一。)

二、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初步瞭解詩句的意思。

思考:

1、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什麼人物?

2、哪些詩句寫景?哪些詩句寫人?( 指名讀)

3、詩人是在什麼時候看到這一景象?你是怎麼知道的?

三、深入理解詩句。

1、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引導學生理解“照”、“亂”在詩句中的意思,鼓勵學生看圖讀詩句理解詩意:熊熊的爐火映紅了天和地,紅星在升騰的紫煙中飛濺。)

2、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這是個怎樣的夜晚?在這樣一個月光如水的夜晚,臉膛紅彤彤的冶煉工人在做什麼?(一邊勞動,一邊唱歌。)

勞動者的歌聲聽來怎樣?(理解“動寒川”)

3、齊讀古詩,説説作者為什麼要寫這首詩?

四、用自己的話説古詩的大意。

五、指導朗讀。

六、練習背誦。

七、佈置學生整理曾經學過的詩人李白的作品。

《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瞭解詩歌大意,體會詩人讚美不辭辛苦為他人創造幸福的確勞動者的確真摯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人們常用蜜蜂來讚美誰?為什麼?)

二、理解詩意。

(一)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1、“無限風光”指什麼?“盡被佔”是被誰佔?這一句詩寫什麼?(無論在平地上,還是在高山上,哪裏有盛開的鮮花,蜜蜂就往哪裏飛去。)

2、指名朗讀,評議。

(二)生齊讀詩句: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1、你讀懂了什麼?説一説。

2、這句詩寫了什麼?你覺得詩句中的“誰”到底是誰?

(三)用自己的話説古詩的大意。體會作者寫詩的用意。

(四)指導朗讀。

(五)練習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