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時代思想鑄魂育人宣傳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3W

新時代思想鑄魂育人宣傳多篇

【思想宣傳範文】一

內容提要:習近平同志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學校思政課建設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教育系統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通過優秀思政課示範巡講、思政課建設優秀成果巡禮、思政課建設巡察和思路創優、師資創優、教材創優、教法創優、機制創優、環境創優,全力辦好新時代學校思政課。

習近平同志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學校思政課建設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我們在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辦好學校思政課、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系統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以“三巡六創優”為抓手,全力辦好新時代學校思政課。

“三巡”是指教育部即將開展的優秀思政課示範巡講、思政課建設優秀成果巡禮、思政課建設巡察三項工作,是在教育戰線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新模式。

優秀思政課示範巡講。“巡講”就是以參加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的各地區、各學段、各年齡段一線優秀教師為主體,組建百人巡講團,將其優秀課程送到全國各地巡講,在巡講中深化對習近平同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六個方面素養、“八個統一”的理論解讀,展示思政課教師隊伍的整體形象。

思政課建設優秀成果巡禮。“巡禮”就是把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以來各地各學校加強和改進思政課建設的優秀成果展示出來,將巡迴展覽、網上展覽、理論研討等多種形式結合起來,把好經驗好做法“送上門”開展橫向交流,督促各地各學校把自己擺進去,對標對錶、找準差距、改進工作,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

思政課建設巡察。“巡察”就是抽調教育系統骨幹力量組成巡察組,分赴各地檢查、調研思政課建設情況,與地方和學校負責同志一起研究解決思政課建設面臨的問題,進一步加強面對面指導,壓實主體責任,形成強大合力。

“六創優”是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以來教育部黨組抓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思路和經驗總結。兩年多的實踐表明,這個工作思路符合中央精神,取得了顯著成效,要繼續堅持和完善。

思路創優。習近平同志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從“關鍵”的角度來創優思路,明確思政課的本質屬性。思政課的對象是“人”,是在人的頭腦中搞建設、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搞建設。思政課的關鍵是“思”,缺少思想魅力就缺少課程感染力,立德樹人關鍵在於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思政課的重點是“政”,講政治是具體的,思政課要牢牢把握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思政課的載體是“課”,思想加政治等於思政課,要實現二者有機融合,在融合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最終通過課程體現出來。

師資創優。習近平同志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師資創優,要從“關鍵在教師”的角度來看待。習近平同志提出思政課教師六個方面素養。要瞄準這六個方面素養建隊伍,綜合研判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拿出切實有效措施,努力使教師個人素質和教學團隊素質符合要求。要緊緊抓住提高教學能力這個牛鼻子,通過“三集三提”着力提升思政課教師“內功”。首先,堅持集中研討提問題。通過多種形式把思政課教師集中起來,集體研討確定問題,把教學難題找準,增強教學針對性。其次,堅持集中培訓提素質。組織思政課教師定期開展集中培訓,學習黨的理論創新成果、交流先進經驗。再次,堅持集中備課提質量。建立集體備課制度,對黨的十八大以來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成果和教學重點難點問題等進行深入研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擴大集體備課覆蓋面和實效性。

教材創優。思政課教材是所有教材中最具歷史使命的,必須注重其思想含量、政治含量、學術含量。要抓好經典教材建設。思政課以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為根基,高校要特別重視大學生對經典著作的學習。要抓好主體教材建設,大中國小思政課教材要實現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一體化建設;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材建設,推動思想體系向教材體系轉化。此外,還要抓好專業教材建設,提煉挖掘各門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形成“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大格局;抓好案例教材建設,建設思政課案例庫、備課資料庫,使思政課教學逐步增大實證含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思政課集中備課的“中央廚房”,讓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備課“小助手”;抓好特色教材建設,各地各學校要充分用好其獨特的教育資源,如將紅船精神、西遷精神編入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就能收到較好效果;抓好領導報告教材建設,領導幹部到學校講思政課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國情、基層和羣眾。

教法創優。習近平同志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思政課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課程教學中的邏輯展開,每位思政課教師都要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精髓,運用豐富的思想資源和實踐案例,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話語體系、語言表達。教法創優要達到的境界,就是把思政課講得“有虛有實”,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既不是純粹講理論,而是有實踐支撐;也不是純粹講實踐,而是有理論指導。把思政課講得“有稜有角”,在課堂上有原則、講政治,有風格、敢鬥爭,善於用真理力量引導學生。把思政課講得“有情有意”,牢牢抓住青少年學生思想特點,通過增強情感聯繫,為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把思政課講得“有滋有味”,課堂教學要做到“配方”先進、“工藝”精湛、“包裝”時尚,給學生提供香味形俱佳的精神大餐,讓他們願意吃、喜歡吃。把思政課講得“有己有人”,教師把自己擺進課中,把課講成自己精神、信仰、人格的寫照,照亮學生心靈世界,解決學生思想問題。

機制創優。習近平同志強調,思政課建設要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機制創優的核心是創新評價體系,進而帶動思政課建設各環節各方面機制創新。當前,要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把各項重點任務落實到位。在此基礎上,着力統籌好部內外、校內外、院內外、課內外的各類教育資源、教師資源、實踐資源、宣傳資源,推動“四個結合”:一是推動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為學生構築起“同心圓”,讓他們感受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來自實踐,能夠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二是推動育德和育心相結合,為學生構築起“承重牆”,讓他們健康成長成才,將來走向社會能夠經得起各種考驗。三是推動課內和課外相結合,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為學生構築起思想成長的“立交橋”。四是推動線上和線下相結合,運用好信息化手段,為學生構築起思想政治理論素養提升的“快車道”。

環境創優。思政課改革創新需要各方面創造良好的學術環境和政治生態,讓思政課教師能夠潛心育人,讓優秀教師有志於長期從事思政課工作。這是打造思政課“金課”的必要條件。只有學校黨委書記、校長對思政課的認識提高了,教師、學生才會重視思政課。學校黨委書記和校長要扛起政治責任,把思政課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多帶真情實感、多謀實招硬招、多投真金白銀、多解真困實難,帶頭走進課堂聽課講課,帶頭推動思政課建設,帶頭聯繫思政課教師,推動形成全黨全社會努力辦好思政課、教師認真講好思政課、學生積極學好思政課的良好氛圍。

教育系統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要在“實”字上狠下功夫,把學習這一重要講話精神的認識體會轉化為提高思政課質量和水平的實際舉措和紮實成效,更好發揮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不可替代作用,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廣大學生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從而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有用之才。

【思想宣傳範文】二

文化是民族的身份特徵和靈魂血脈,承載着一個民族的實踐智慧和歷史記憶,維繫着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命運。任何一個有文化自覺意識的民族都會珍視自己的文化,高度認同自己文化的價值,精心守護自己的精神家園,對自己文化的發展前途滿懷信心。這種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理性心態和堅定信念就是文化自信。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在歷史進程中創造和培育了輝煌燦爛、自成體系、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並對自己的文化高度珍視,充滿自豪。但近代以來,由於特殊的歷史境遇,有的中國人曾一度對民族文化的前途和命運感到迷茫。回望這一文化心路歷程,可以發現,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振是與中國共產黨的文化使命擔當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的使命擔當和文化貢獻,中華民族才走出了文化迷茫,重振文化自信,追求文化自強。

第一,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並走向強起來的願景,為重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奠定了國力和心理基礎。文化境遇與國家的命運和民族的興衰相互依託,沒有民族的獨立和國力的強盛,就不可能有文化的自信。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文化始終居於東亞文化圈的核心,並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由此涵養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豪感。但鴉片戰爭以後,在飽受列強欺辱、奴役後,有的中國人逐步喪失了文化自信。中國共產黨正是中華民族國運衰微、慘遭欺凌,在文化方面陷入困頓迷茫的境遇下登上歷史舞台、擔負起救亡圖存和民族復興使命的。經過艱苦卓絕的探索和奮鬥,找到了一條異於資本主義模式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終結了中華民族受宰制、受奴役、受屈辱的命運,把落後捱打、被列強視為“東亞病夫”的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用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詮釋了中國文化的價值,為重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奠定了國力和心理基礎。

第二,中國共產黨為中國文化注入了清泉活水,激活了中華文化的生命活力,為重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現實依據。中華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清代以後,封建統治者的文化專制和閉關鎖國所導致的文化封閉不僅窒息了中華文化的生命活力,也遮蔽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視野。近代以後,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和欺凌,古老的文化已難以承擔起為民族安身立命和救亡圖存提供智力支撐以及方向引領的使命,中華民族被迫從域外先進文化中苦苦尋求民族救贖的智慧和藥方。直到馬克思主義傳入和中國共產黨登場,才出現了希望的曙光。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積極引領和實踐先進文化,一方面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和方法觀照並分析解決中國革命、建設以及改革開放中的現實問題,另一方面運用中國文化詮釋和傳播、發展馬克思主義,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深度融合,使古老的中華文化煥發出生機活力,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成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也推動了中華傳統文化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嬗變,為堅定中國文化自信提供了歷史和現實依據。

第三,中國共產黨創新培育了富有時代氣息的民族精神,激發了民族精神的巨大能量,增強了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靈魂和核心,是彰顯民族精神氣象和性格特質的文化依託,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礎和動力之源。中國共產黨在擔當歷史使命的進程中,一方面自覺地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科學精神注入民族精神之中,創新培育了以“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改革開放精神為表現形式、富有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的民族精神的當代形態,為中國人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和戰勝各種艱難險阻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充分發揮了民族精神的文化功能,也增強了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

第四,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培育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為重振中國文化自信培植和積澱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基礎。創新是文化發展的動力源泉。中華民族是富有文化創造力的民族,在謀求生存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綿延古今的中華文化,不僅支撐了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也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認可。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文化落伍的歷史境遇下,自強不息,剛健有為,在擔當救亡圖存和民族復興大任的同時,也自覺地擔負起延續發展和復興民族文化的使命。既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富強和復興提供了智慧滋養、智力支撐和方向引領,也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為重振民族文化自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五,中國共產黨找到了繼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智慧和方法,為中華文化的未來發展指明瞭方向。中國文化向何處去,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也一直是讓中國人糾結的理論和現實課題。對於這兩大難題,五四運動以後,無論是文化保守主義還是文化激進主義都沒能作出符合文化發展規律的回答。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中國共產黨在肩負民族復興使命的進程中也一直在探索民族文化發展之道。在文化建設中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問題上,中國共產黨通過不斷的實踐探索,從馬克思主義中找到了傳承和發展中國文化的智慧與方法,先後悟出了“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與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原則、“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方針和堅守中國文化的立場,確立了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一價值目標,明確了中國文化未來發展的方向,也為重振中華文化自信提供了理想和信念。

中華民族走出文化迷茫、告別文化自卑、經歷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追求文化自強的歷史邏輯昭示我們,沒有中國共產黨的文化擔當,就不可能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民族文化的自信自強。

【思想宣傳範文】三

全國社科系統數千名專家學者深入100個縣區、100個城市和100個企業開展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調研,取得豐碩成果。圖為成果座談會現場。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供圖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對宣傳思想幹部提出了“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要求。這一要求對於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同樣適用。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來説,勤練“四力”,不僅是增強科研能力、提高學術水平的關鍵路徑,而且是培育和踐行優良學風、文風、作風的基本要求,更是多出良心之作、等心之作的重要基礎和前提。面對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新任務,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科學認識和把握“四力”的深刻內涵和相互關係,在練好“四力”上下功夫,更好地推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快速發展。

1、磨練腳力

腳力就是深入實踐、深入羣眾開展調查的能力。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為,實踐是理論創新的動力和源泉。理論研究並非只是簡單地研究理論,而是需要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當代中國正在進行的“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為理論創新、學術繁榮提供了廣闊空間。但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發展相對滯後,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水平總體不高,學術原創能力不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些社科工作者的“腳力”不夠。

磨練腳力,一方面,要解決“不願走”的問題。有觀點認為,在當前的科技條件下,足不出户就可以獲取研究資料和海量數據,沒有必要搞耗時費力的現場調查。但如果只沉溺於書齋中的知識獲取、滿足於“從概念到概念”的理論推衍、侷限於“從數據到模型”的研究方式,其學問就容易陷入淺薄、蒼白和虛無,其理論就容易產生“肌無力”,在實踐中缺少生命力。陳雲同志曾提出“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這個“實”就是要靠“腳底板兒”去獲取。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來説,再先進的資料檢索技術和數據獲取手段,都不能替代親自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羣眾進行實地調查。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習慣於通過調查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只有置身於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才能通過大量的觀察和總結,掌握新資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另一方面,要解決“不會走”的問題。不做調查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哲學社會科學調研的主要目的是推動理論創新和理論發展,與其他形式的調研相比要更深入、更專業,更具學術性和科學性,要做更充分的設計和準備。調查中要“帶着問題走”,瞄準當前的理論需要和實踐需要,明確調研方向和選題,把情況和問題摸清楚,減少調查的盲目性;要“帶着書本走”,站在既有的學科理論和研究基礎之上,做好論證和假設,在調查實踐中核驗理論、發現理論、創新理論;要“帶着工具走”,掌握、運用先進科學的調研方式、調查手段和測量工具,儘可能確保調研過程客觀中立,掌握的調查資料真實可信,獲取的數據信息系統全面。

2、精練眼力

眼力是寫出好文章、提煉好思想的重要前提,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做學問的立場、品位、高度和視野。增強眼力,最根本的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作為“偉大的認識工具”,作為我們觀察世界、分析問題的有力武器,作為把握哲學社會科學各個領域、各個學科最基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如何增強眼力?首先,要提高鑑別力,對政治方向和學術導向要能“看得準”。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世界上沒有純而又純的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鮮明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屬性。在意識形態領域思想文化相互激盪、價值觀念多元多樣的背景下,面對國內外一系列思想、理論、概念、觀點、話語,要能夠準確辨別其源流、揭示其實質:哪些是意識形態領域的交鋒、哪些是學術觀點的爭鳴,哪些需要研究借鑑、哪些需要批判吸收、哪些需要堅決反對,要能夠從根本上加以辨識和區分。其次,要培育洞察力,對錯綜複雜的現實表象要能“看得真”。社科工作者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對於調查瞭解到的情況要加以分析研究,既要關注事實,又要關注事實背後的真相,既要見到樹木又能見到森林,既要見到已知又能察見未知,善於從千變萬化的客觀實際中,抓住“本質真實”“去偽存真”,把真正的問題以及隱藏在背後的規律尋找出來。最後,要增強預見力,對發展趨勢要能“看得遠”。“聰者聽於無聲,明者見於未形。”理論是否正確、是否深刻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就是看它是否具有前瞻性、預見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能夠站在時代的制高點和學術最前沿,把握世界歷史進程中的根本矛盾、主要矛盾,找準我國乃至人類社會發展的潮流所在和大勢所趨,努力為黨和政府研判形勢、防範風險、科學決策提供智力支持。

3、研練腦力

“為學之道,必本于思”。腦力是打通理論與實踐的關鍵,是創新理論和運用理論的能力。

研練腦力,首先,要用先進的理論武裝頭腦。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下功夫學懂弄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悟其中藴含的新理念、新論斷和新觀點,掌握貫穿其中的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引領和指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其次,要着力提升理論創新能力。治學貴在創新,在各學科領域的學術研究中,不能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不能滿足於對既有理論的修修補補,不能陷於西方理論概念和邏輯框架的窠臼,而是要學會用我們自己的頭腦去思考,把創建新理論、建立新體系、發現新方法、樹立新範式等作為治學的重要目標,以中國豐富的社會實踐為基礎,在推動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研究中開拓新的領域。最後,要着力增強理論應用能力。學術研究要以解決實際問題、服務實踐發展為目標,把研究重點放在黨和國家關注的重大問題上,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上,放在人民羣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上,放在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重大問題上,多出好思想和好成果,以理論創新發展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

4、凝練筆力

筆力是理論闡釋、理論表達和理論傳播的能力,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基本功,腳力、眼力、腦力最終都要通過筆力去體現。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肩負着理論創新、資政建言、輿論引導、價值傳播、對外交流等職責,除了要熟練掌握和運用科學規範的學術語言外,還要做好成果轉化,學會運用政治語言、大眾語言、國際語言進行多元表達。具體來看,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凝練筆力。

一是要在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學術闡釋上下功夫。比如,針對黨中央提出的諸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原創性理論、原創性話語,需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運用相關學科的重要理論、重要概念、基本範疇把包含其中的深刻學理與內涵闡釋出來,不斷推出系統性與學理性並重、説理透徹與文風活潑兼備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二是要在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理論成果大眾化上下功夫。堅持“以文載道”“以文弘道”,做好理論成果轉化和社會推廣,善於把複雜的理論用簡單的邏輯表達出來,用大眾化、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出來,用新技術手段和渠道傳播出去,提升學術研究的社會效果,達到解放思想、啟發民智、傳播價值觀、凝聚民心的目的。三是要在推進中國學術國際化上下功夫。努力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改革開放實踐中,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術話語體系,用國際學術界聽得懂的語言講好中國故事,闡釋好中國理念,傳遞好中國聲音,展現中國學術話語的特色和優勢,改變目前“有理説不出、説了傳不開”的局面。

宋代著名詩人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一詩中寫道:“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首詩一方面強調了好學問來之不易,需要終身努力,下力氣去求取;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做真學問的關鍵是“要躬行”,做到知和行的有機結合、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的有機統一。古今理寓俱通達。“四力”是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需要長期磨練、躬行踐履的重要素質和能力,需要在為學治學過程中不斷去深思、去體悟,並使之真正轉化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形成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的強大動力。

【思想宣傳範文】四

黨中央印發《關於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是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重大舉措。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增強自覺性堅定性,強化責任擔當,確保黨的政治建設各項任務舉措落到實處,把我們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在全黨上下始終保持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良好政治局面。

(一)

《意見》是對黨的建設歷史經驗和新鮮經驗的深刻總結,對於新時代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黨的各項建設、推動新的偉大工程建設,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旗幟鮮明講政治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自身建設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不斷髮展壯大、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保證。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我們黨形成了講政治的優良傳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決定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事關統攬推進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這是科學總結黨的建設歷史經驗又具有鮮明時代性現實針對性的重大論斷。

全面從嚴治黨實踐的理性昇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特別強調黨要管黨,管黨治黨必須全面從嚴。堅持從政治的高度看待黨的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把違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現象歸納為“七個有之”,鮮明提出“五個必須”“五個決不允許”,強調全面從嚴治黨首先要從政治上看,不能只講腐敗問題、不講政治問題。創造性地把黨的政治建設貫穿於全面從嚴治黨的具體實踐中,消除黨內嚴重政治隱患,推動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治生態。2018年6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系統總結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成功經驗,專門就加強黨的政治建設進行深刻闡述,明確提出要把準政治方向、堅持黨的政治領導、夯實政治根基、涵養政治生態、防範政治風險、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習近平總書記這一系列重要論述,突出了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對於全面從嚴治黨的極端重要性,明確了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基本着力點,是對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實踐的理論深化與理性昇華。

新的偉大工程建設的有力抓手。1939年10月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把黨的建設稱為“偉大的工程”,1994年9月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根據新形勢提出“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並對新的偉大工程作出新的部署。《意見》在十九大報告所確立的黨的建設總體佈局基礎上,進一步突出了政治建設的統領意義,強調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把政治標準和政治要求貫穿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以及制度建設、反腐敗鬥爭始終,以政治上的加強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引領帶動黨的建設質量全面提高。《意見》既立足現實、有的放矢,聚焦當前黨的政治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作出制度安排;又着眼長遠、科學前瞻,就建立健全推進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長效機制提出要求、作出部署,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和戰略指導性,為新時代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供了重要遵循。

(二)

《意見》從堅定政治信仰、堅持黨的政治領導、提高政治能力、淨化政治生態四個方面,明確了黨的政治建設的主要任務。這四個方面內涵密切聯繫、環環相扣,是一個邏輯嚴密、科學完備的有機統一體。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意見》精神,就要聚焦這些主要任務,切實弄清和認真落實這些任務對黨員幹部提出的新要求。

堅定政治信仰是前提,必須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共產黨人的精氣神,核心是堅定的政治信仰。堅定的政治信仰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標誌,是我們黨歷經各種艱難曲折和風險考驗而不斷髮展壯大的精神支柱。深入推進黨的政治建設、始終保持良好政治局面,前提就在於立根固本,堅定黨員幹部的政治信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共產黨人的根本,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信念,對黨和人民的忠誠。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體系。我們黨總是善於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廣大黨員幹部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努力做到學深悟透、融會貫通、真信篤行,以理論上的清醒確保政治上的堅定。

堅持黨的政治領導是根本,必須堅決做到“兩個維護”。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深入推進黨的政治建設、始終保持良好政治局面,最為緊要的就是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政治領導,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黨員幹部應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的結合上深刻認識、強化認同,不斷增強擁護核心、跟隨核心、捍衞核心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黨中央提倡的堅決響應、黨中央決定的堅決執行、黨中央禁止的堅決不做。堅決站穩黨性立場和人民立場,把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高度統一起來,任何時候都同黨同心同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提高政治能力是關鍵,必須不斷提高複雜條件下的領導水平和能力。講政治,不僅有政治態度問題,還有政治能力問題。僅有鮮明的政治態度而無堅強的政治能力,講政治就會力不從心。新形勢下,我們黨面臨的執政環境是複雜的。當今世界正經歷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諸多“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頻繁爆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於“蹚深水區”“啃硬骨頭”的攻堅期,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問題日益凸顯;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黨所面臨的“四大考驗”“四種危險”仍然尖鋭和嚴峻。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艱鉅複雜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任重道遠的全面從嚴治黨實踐,迫切要求黨員幹部提高政治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治能力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勢、把握全局的能力,就是辨別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駕馭政治局面、防範政治風險的能力。廣大黨員幹部一定要認真領會把握方向、把握大勢、把握全局對政治理論水平提出的新要求,辨別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駕馭政治局面、防範政治風險對政治綜合素養提出的新要求,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政治能力訓練和政治實踐歷練,切實提高複雜條件下的領導水平和能力。

淨化政治生態是基礎,必須始終保持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政治生態是黨的自身建設和黨的事業的“晴雨表”。政治生態好,全黨風清氣正,黨的事業就能順利推進;政治生態不好,歪風邪氣蔓延,黨的事業就會受到損害甚至停滯倒退。深入推進黨的政治建設,必須把營造良好政治生態作為一項基礎性經常性工作,浚其源、涵其林,養正氣、固根本,鍥而不捨、久久為功,努力實現全黨正氣充盈、政治清明。營造良好政治生態,每個黨員幹部都肩負着重要責任,黨員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則是“關鍵少數”,具有很強的示範作用。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各級黨員領導幹部應當按照《意見》要求部署,切實加強黨性修養,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堅決防範被利益集團“圍獵”,持之以恆錘鍊政德,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自覺遵守黨內法規,注重家庭家教家風,自覺做廉潔自律、廉潔用權、廉潔齊家的模範,永葆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

(三)

認真學習貫徹《意見》,關鍵在於抓好落實。各級黨組織要按照黨中央的戰略部署,緊密結合各地各部門實際,既全面把握、整體推進,又突出重點、補齊短板,把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各方面工作抓緊抓實抓好,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堅定執行黨的政治路線。對任何一個政黨而言,都有其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路線。政治路線標示政黨的基本價值取向和發展目標,決定政黨的發展方向和路徑,具有“航標”意義和“燈塔”功能。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作為黨的政治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必須堅決捍衞、堅定執行。各級黨組織必須按照《意見》要求部署,將堅定執行黨的政治路線作為深入推進政治建設、始終保持良好政治局面的基本遵循。確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都要同黨的政治路線對標對錶、及時校準偏差。堅定執行“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為主要內容的黨的政治路線,就要全面貫徹實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全力打贏“三大攻堅戰”,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不懈努力。

完善領導體制、改進領導方式。面對日新月異的新形勢、大變革,我們黨要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必須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黨的領導體制、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就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建立健全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體系,為把黨的領導落實到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就要貫徹好民主集中制這一根本領導制度,善於運用民主的辦法彙集意見、科學決策,善於通過協商的方式增進共識、凝聚力量,善於集中、敢於擔責,防止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就要堅持好黨的羣眾路線這一基本領導方法,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堅持走好網上羣眾路線,不斷增強羣眾工作本領;就要落實好依法執政這一基本領導方式,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自覺把黨的領導活動納入制度和法治軌道。

突出政治標準選人用人。為政之要,惟在得人。選人用人是黨的政治建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毛澤東説過,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我們黨選人用人的基本標準是德才兼備。這裏的德,首先指的是政德。抓緊抓實抓好黨的政治建設,就要堅決糾正這一偏差,切實按照《意見》要求部署,在選人用人中突出政治標準,強化對幹部政治忠誠、政治擔當、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方面的考察考核,堅決把德不配位甚至説一套、做一套的“兩面人”擋在門外。要認真落實新修訂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真正選拔任用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面貫徹執行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忠誠乾淨擔當的幹部,對政治不合格的幹部實行“一票否決”,確保黨的事業牢牢掌握在對黨忠誠可靠的人手中。

進一步嚴肅黨內政治生活。黨內政治生活是黨組織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凝聚黨員的重要平台,是黨員錘鍊黨性、提高政治素養的大熔爐。黨要管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從嚴治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一些地方和部門之所以出現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全面從嚴治黨不力等問題,與黨內政治生活得不到正常開展直接相關。深入推進黨的政治建設、始終保持良好政治局面,就要按照《意見》要求部署,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不斷強化各級各類黨組織的政治屬性和政治功能,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着力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堅決防止和克服忽視政治、淡化政治、不講政治的傾向;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時代性,堅決防止和克服不講創新、不講活力、照搬照套的傾向;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原則性,堅決防止和克服不講原則、平淡化庸俗化隨意化的傾向;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戰鬥性,堅決防止和克服一團和氣、評功擺好、明哲保身的傾向。

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政”,從正、從文。政治從來離不開文化,文化的力量和影響深沉而持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內政治生活、政治生態、政治文化是相輔相成的,要注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各級黨組織要深刻領會這一重要論述的精神實質,按照《意見》要求部署,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三大資源,創造性開展文化活動,讓黨員幹部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培育政治氣節、政治風骨。始終堅持“三嚴三實”,大力弘揚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等價值觀,大力倡導清清爽爽的同志關係,旗幟鮮明抵制和反對關係學、厚黑學、官場術、“潛規則”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充分發揮積極健康的政治文化對政治生態的浸潤作用,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注入強大正能量。

【思想宣傳範文】五

“通,達也。”自古以來,互聯互通就是人類社會的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互聯互通是釋放發展潛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聯動發展的基礎前提。”“一帶一路”建設和互聯互通相融相近、相輔相成,如果將“一帶一路”比喻為亞洲騰飛的兩隻翅膀,那麼互聯互通就是兩隻翅膀的血脈經絡。“一帶一路”建設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和人文基礎,是最基礎、最堅實、最持久的互聯互通。增進民心相通需要統籌協調各種關係,如對象上要協調主體多元與目標一致的關係,機制上要協調政府主導和民眾參與的關係,時間上要協調傳承歷史與建構未來的關係,才能匯聚起民心相通的最大合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持續發展。

1.善於在多元主體中達成一致目標

民心集中體現為一定社會範圍內的民眾對觸及其共同利益、價值觀念的問題、現象、事實所產生的意志,具有一致性、廣泛性和長期性等特點。民心相通是特定人羣內或不同人羣中人與人之間心理意願的交流融合、同向一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民心相通與社會生活環境密切相關。跨文化境遇中,實現民心相通更要熟悉彼此的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社會心理、交際用語等諸多因素。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推進民心相通,必須積極應對不同文化、文明之間的交融與交鋒。據統計,“一帶一路”建設沿線地跨中亞、東盟、南亞、中東歐、西亞、北非,直接相關國家有65個,總人口約44億。既有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也有實行西方式政黨制度的資本主義國家,還有實行君主政體的阿拉伯國家。跨越不同文明區域,存在多種不同宗教信仰,使用50多種國家通用語和200多種民族語言。多元化民眾、多樣化國情,加之沿線民眾對“一帶一路”建設的認知、接納層次不一,均給民心相通帶來諸多機遇與挑戰。

“通者,同也。”面對多樣化的溝通主體,只有找到共同點才能形成交集,互通互印。從一定意義上講,實現民心相通就是尋求一致性、培育共同點的過程。儘管“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家各地區都希望發展進步,但不同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發展階段導致各自的發展目標不盡相同。除培育共同的利益訴求外,還需要挖掘其他共同點。可以是相同的歷史記憶,在繼承發揚歷史傳統中實現民心相通;可以是相近的生活環境,在日常往來的守望相助中實現民心相通;可以是相似的價值理念,在互學互鑑中實現民心相通;可以是趨同的願景目標,在攜手同行中實現民心相通……民心相通中的相同點因人因地因事而異,是建立在多樣性基礎上的一致性,是點與點串聯中形成的互通性。

相互達成一致、實現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徑是共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就是集思廣益,好事大家商量着辦,使‘一帶一路’建設兼顧雙方利益和關切,體現雙方智慧和創意”。共商需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包容互鑑。民心相通的前提是接納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既有國情,認同各個國家、地區的不同文明。文明沒有優劣、高下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交流互鑑,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麼‘文明衝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鑑的最大障礙,只有保持互相欣賞、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姿態,才能在協商中找到共同的契合點,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二是平等協商。“一帶一路”建設沿線國家都是平等的,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平等參與者,都可以就雙邊、多邊合作發表意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國體量有大小、國力有強弱、發展有先後,但都是國際社會平等一員,都有平等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權利。涉及大家的事情要由各國共同商量來辦。作為大國,意味着對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更大責任,而不是對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更大壟斷。”三是換位思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是民心溝通必備環節,“不能以己度人、一廂情願”。換位思考不只是轉化立場,更重要的是通過交際語言、思維方式的轉換找準彼此的文化差異,用對方的母語去熟練表達,用對方秉持的文化價值理念彌合差異,以此通人心、換真心,恰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互聯互通是一條心靈之路,你瞭解我,我懂得你,道理就會越講越明白,事情就會越來越好辦。”

2.善於在政府主導中融合民眾互動

“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個共商、共建、共享的過程。從一定意義上講,由共商達成共識、達成一致意願使民心相通具備意向性,而從願景轉變為現實、從理念轉化為行動,還需要有直接的、鮮活的載體和推動力。增進民心相通的現實力量大體分為兩類:政府的力量、民眾的力量。其中政府部門掌握豐厚的人財物資源,具有決策和執行的行政權,能夠調動各方力量有計劃有組織有目標地開展民心相通工作。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來,黨和國家運籌帷幄,先後成立“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發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近6年的時間裏,“一帶一路”建設取得豐碩成果,“一帶一路”建設沿線國家民眾的認可度、參與度大幅提升,民心相通工作取得巨大進展。對此,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已牽頭把眾多好經驗、好方法、好探索結集成《“一帶一路”民心相通報告》。

當然,在注重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也要避免政府“唱獨角戲”。政府出台的方針政策最終要落實到具體項目上、分擔到個人上,因此一定要善於挖掘民間力量。從內涵上講,民心相通中的“民”不僅包括政府官員,還包括普通民眾、企業家、專家學者、媒體記者、海外華僑等各階層人士。民眾是民心相通的主體,沒有廣大民眾的參與,民心相通就會浮於表面、失去根基。實際上,民眾在民心相通中自有優勢,內容多樣、形式靈活、平等自願、直接接觸的民間往來有利於增進了解、溝通思想、深化友誼。

實踐證明,政府和民眾的良性互動才能讓民心相通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民心相通的“通”是過程,產生的力則來自於“合”。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與自下而上的呼應聯動,能讓民心相通聚成有效合力。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既要發揮政府把握方向、統籌協調作用,又要發揮市場作用。政府要在宣傳推介、加強協調、建立機制等方面發揮主導性作用,同時要注意構建以市場為基礎、企業為主體的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廣泛調動各類企業參與,引導更多社會力量投入‘一帶一路’建設,努力形成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的合作模式,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參與、民間促進的立體格局。”

3.善於在傳承歷史中建構未來

“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傳承歷史與開創未來的偉大倡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它忠實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啟示。”古代中國在建設“草原絲綢之路”“沙漠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時,孕育出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千百年來,絲路精神溝通東西方文化、交融多元文明,沿線各國以此為紐帶,互聯互通,共同發展。歲月變遷中,絲路精神在沿線國家和地區民眾心中代代積澱,形成了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帶一路’倡議,喚起了沿線國家的歷史記憶。古代絲綢之路是一條貿易之路,更是一條友誼之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繼承和發揚絲綢之路精神,把我國發展同沿線國家發展結合起來,把中國夢同沿線各國人民的夢想結合起來,賦予古代絲綢之路以全新的時代內涵。”放眼世界,眾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已表現出濃濃的絲路情結,推出了不同的“絲綢之路”建設規劃,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開發計劃署的“絲綢之路復興”計劃、伊朗的“鐵路絲綢之路”、哈薩克斯坦的“哈薩克斯坦—新絲綢之路”計劃……歷久彌新的“絲路精神”已成為推動現代國際社會合作發展的重要紐帶,成為塑造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重要原則。

在積極傳承絲路文明、弘揚絲路精神的同時,要注意“一帶一路”建設沿線各國在長期歷史發展中曾經出現過的民族矛盾、宗教衝突,積累下的歷史恩怨。傳承歷史友誼有利於民心相通,消解歷史恩怨更有助於打開心扉。要堅持歷史與邏輯相一致的原則,對歷史上的矛盾問題加以梳理總結,以發展的眼光解開存在於“一帶一路”建設沿線國家民眾之中的“心結”。同時,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也發生重大變化,需要不斷推動傳統絲路文明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能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舊時代”。要把絲路文明最核心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的絲路精神弘揚起來,以人們喜聞樂見、廣泛參與的方式推廣開來。

歷史可鑑,未來可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一倡議源自中國,更屬於世界;根植於歷史,更面向未來。”英國曆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也在《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向世人闡明:“絲綢之路的歷史是一部濃縮的世界史,絲綢之路是人類文明最耀眼的舞台。它不僅塑造了人類的過去,更將主宰世界的未來。”面向未來的“一帶一路”建設在“空間”和“本質”上已經超越了傳統的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建設跨越不同地域、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文明,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產品。它以亞歐大陸為重點,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開放,不排除、也不針對任何一方。”“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一帶一路”建設不是要替代現有地區合作機制和倡議,而是要在已有基礎上,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互相對接、優勢互補。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是要謀求勢力範圍,而是要支持各國共同發展;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後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

從本質上看,“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個以全球為基礎、以平等自願關係為紐帶、以“互信、互通、共享”為特徵的治理模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發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共建“一帶一路”致力於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夥伴關係,構建全方位、多層次、複合型的互聯互通網絡,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置身其中的民心相通不止於結成“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關鍵是要形成命運共同體意識、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生活在共同的家園,擁有共同的命運,人類歷史始終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發展”。

國之交在民相親,民相親在心相通。民心相通不會一蹴而就,需要精耕細作,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推動民心相通建設,需要大力促進人緣相親、文緣相通、命運與共,讓各國民眾在實現共同發展的過程中成為好朋友、好夥伴,逐步構建責任共擔、利益共享、休慼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正走在一條充滿希望的道路上。我相信,只要我們相向而行,心連心,不後退,不停步,我們終能迎來路路相連、美美與共的那一天。我相信,我們的事業會像古絲綢之路一樣流傳久遠、澤被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