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推動思想政治理論思想宣傳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12K

推動思想政治理論思想宣傳多篇

【編輯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思想家的深度、政治家的高度、教育家的温度,三者結合才能承擔起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神聖使命。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推動思想政治理論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動思想政治理論】範文一

“觸動心靈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教思政很簡單,對着書本畫圈圈。”是這樣嗎?大錯特錯!

一邊是成長在互聯網時代、視野開闊的青春期孩子;一邊是板起面孔、照本宣科的思政課老師,效果能好嗎?為了把思政課講好,讓課本上的知識、道理真正入腦、入心,這些年來,吳又存絞盡腦汁……

“小時候,家裏生活很困難,母親為了供我讀書,夏天揹着小木箱走街串巷賣冰棒,冬天提着竹籃子四處吆喝賣饅頭……”回憶起兒時,吳又存哽咽了;聽到這裏,八(12)班的學生羅袁潔不禁落淚,她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我覺得自己更理解父母的辛勞了……” 這堂課,講的是“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且是社會主義道德和社會主義法律的要求。”吳又存接着細細講解……這堂課的作業,是“為父母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交上來的作業五花八門:幫爸爸媽媽下廚炒菜、剝鵪鶉蛋、捶背、洗腳……吳又存在評語中一一寫道:“願你永遠做媽媽貼心的‘小棉襖’”“能幫媽媽洗腳,點贊!但不能‘一洗了之’,以後還要常為父母分憂喲”……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只要熱愛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汪國真的配樂詩朗誦在課堂上響起,學生們靜靜聽着,十分動容……這堂課,講的是“積極進取、意志堅強”。

“無論你在哪裏/我都要找到你/血脈能創造奇蹟……你一絲希望是我全部的動力……”吳又存帶領學生,一起吟誦王久平的詩《生死不離》,讓孩子們感知什麼是中華民族的“不拋棄、不放棄”,什麼是眾志成城、不屈不撓……這堂課,講的是“民族精神”。

思政課,要講好,難!“有些思政課老師上課有‘催眠’作用。”吳又存打趣道。他認為,一個好的思政課教師,不能誤人子弟。“觸動心靈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要用整個生命去吶喊,做精神力量、人生價值和生活態度的傳遞者,不斷創新教學手段,不僅要‘有意義’,還要‘有意思’。”

“要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

“中華民族正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我們舉辦了一屆無與倫比的奧運會,彰顯中國氣派的G20峯會,即將在武漢舉辦世界軍運會……”3月5日,課前5分鐘,九(1)班的學生劉近涵在講台上慷慨激昂,吳又存投去讚許的目光……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在吳又存看來,這是“大忌”。“學生應當關注時政熱點,對新近發生的國內外大事有所瞭解和思考。”吳又存説。怎麼動員學生?他設計了“課前5分鐘時政演講”,雷打不動,哪怕畢業年級也不例外。

每次演講都經歷了精心準備:學生寫作初稿,吳又存利用中午時間耐心輔導,提出修改意見,再讓學生脱稿講出來。他認為,學生時政演講“一舉多得”:既鍛鍊了孩子們的表達能力、理性思維,又讓孩子們學會關注國內外大事,辨析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進而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若干年後,學生可能會忘記背過的某些定義和原理,但可能對曾經登台進行時政演講的經歷刻骨銘心。”吳又存説。

最關鍵的,是吳又存不斷嘗試,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

《學會合理消費》一課,吳又存給孩子們佈置了一項任務:記錄自己家一個月內的食品支出與總支出情況,算出恩格爾係數。一個月後,拿着自家賬單,不少孩子感慨,“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啊!”因勢利導,吳又存引導孩子們理解父母持家不易,還教會孩子們一些經濟學小知識。

“學生有沒有權利參加投票選舉?”課堂辯論賽上,正方、反方你一言我一語,互不相讓。“經過討論,我們明白,凡是沒有被剝奪政治權利、年滿18週歲的中國公民,包括符合條件的中學生,都有選舉權,真是太有趣了!課本不再像硬邦邦的石頭那麼難啃了!”八(5)班的學生覃雅姝説。

吳又存的課堂不僅在學校,也常在社區、公園、博物館。他帶着孩子們走進革命烈士陵園憑弔、聆聽“功勛市民”演講、與“全國道德模範”面對面,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樹立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奮鬥的理想信念。

“我們思政課教師,就是要教在今天,立足明天。不能眼裏只有‘考生’沒有‘學生’,不能把教育窄化為分數,而是要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不斷增強孩子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樣,將來孩子有一天離開學校,這些內容會讓他一生受益。”吳又存説。

“打動學生要先錘鍊自己”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要想給學生的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自己首先要有信仰。

剛剛站上思政課講台時,吳又存不是沒有失落過。“那時,有的人覺得,思政課是一門學生不愛學、社會不重視的‘副科’。但我認為,思政課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不能被‘邊緣化’。”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現場聆聽了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吳又存的底氣更足了:“講思政課更理直氣壯了。”

“打動學生要先錘鍊自己。”這是吳又存堅持了26年的準則。“如果教師掌握的只是教材上那點知識,最多隻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這樣的教師,根本沒有資格去教學生。”

不知多少天下班後,人去樓空,忙碌了一整天的吳又存仍在辦公室裏“孤軍奮戰”。他一個人面對鏡子,聲情並茂地朗讀;他用袖珍錄音機,逐詞逐句琢磨外出聽課時錄下的課堂實錄;他獨自“試講”,講了錄,錄了講,直到滿意了,再講給學生……還有那20多本密密匝匝的“資料庫”,是吳又存精心從每天看的報紙、雜誌上剪下來的,為了能講課時旁徵博引、讓課堂趣味盎然。

“這節課,你準備了多長時間?”在南京舉行的全國思政課大賽上,曾有人這樣問他。榮獲一等獎第一名的吳又存意味深長地感慨道:“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

如今,通過省市區三級名師工作室,吳又存如同一顆火種,不遺餘力地培養青年教師成長。他先後被評為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專家、全國優秀政治教師、湖北省特級教師,併成為教育部統編教材國中《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編者。

“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吳又存深感重任在肩:“我將用平凡的堅守,努力做到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推動思想政治理論】範文二

用生活的話語講理論

初見劉建軍,感受到的是一種積極奮進、自信篤定的風采。

“現在的學生是‘00後’,朝氣蓬勃;而我自己是‘60後’,已年過半百。”劉建軍笑着説:“但我也不甘落後,既然不能讓學生變老,那隻能讓自己變年輕了。”

面對青年學生,劉建軍自有一套授課方式。那就是,用學術話語講政治,用生活話語講理論,觀照社會熱點,貼近學生需要,實現話語轉換,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

“思想政治課就要實打實地講主流政治,決不能打擦邊球。但在講的過程中,要超越常規,發揮奇思妙想,找到新穎的角度深入淺出地把問題講透。”劉建軍説。

比如,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為什麼率先進入了社會主義?是不是還需要退回到資本主義階段?面對這些尖鋭的問題,劉建軍喜歡以“國中生跳過高中直接進入大學”來解釋:好比1977年恢復大學聯考第一年,個別沒有經過高中階段的國中生,由於特殊歷史機遇,也考上了大學。為了成為合格的大學生,他們需要一邊上大學的課程,一邊補習高中的課程。但這並不意味着要重新退回高中,再進行一次大學聯考。同樣,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由短暫的新民主主義階段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這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也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當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後,在一些方面相對落後,所以我們從中劃出一個初級階段補補課。

一個小小的類比,巧妙地將學術話語轉換成生活話語,讓思政課程有了親和力。“道理本身是不變的,關鍵是教師要用透徹的理論研究、用新穎的方式,捅破那層‘窗户紙’。”劉建軍説。

讓思想在與現實的互動中保持活力

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劉建軍也有自己的困惑:教師想要傳遞給學生的思想,學生接受了;教師想要告訴學生的道理,學生也明白了。但是,這些思想和道理並沒有成為學生的精神動力和行動指南。

為什麼會這樣?劉建軍認為,教育所傳遞的思想觀念,受教育者雖然接受了,但只是存儲在大腦中,處於一種靜止、被動的知識狀態,而沒有活躍在腦海中、體現在言行上。事實上,正確的思想不僅要被傳授,而且要被激活,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思想的引領作用。

如何激活思想?“思想來自現實,並在與現實的互動中保持活力。”劉建軍説,思想一旦脱離現實,就有失去活力和生命力的危險。思想的生命活力歸根到底來自它所反映的社會實踐,因而最能激活思想的就是現實因素。

基於此,劉建軍總是在課堂上、生活中,踐行着“生活是最好的課堂”,通過種種細節觸動學生的心靈。下雨天,碰到路邊打車的學生,他會主動向對方提出“我排你後面”,在贏得他人尊重的同時,也啟發對方遵守紀律講秩序;下飛機時,遇上微笑向乘客告別的空乘人員,他會真誠地説上一句“謝謝”,將尊重勞動的理念傳播給其他乘客;期末監考,他會向每一名交卷的學生輕輕説一聲“再見”,激發學生珍惜師生情誼……

“善於發現思想與現實的聯繫和對應點,將現實因素引入理論,又將理論引入現實生活,使思想在與現實的互動中被激活,這也是思政教育應當遵循的原則。”劉建軍説。

以自信、奮鬥、擔當的精神充實自己

“新時代是一個需要加倍努力的時代。”一邊是本碩博思政課的教學任務,一邊是中學思政教材的編寫工作,還有各種科研項目、學術會議、文章寫作,面對繁重的工作,劉建軍坦言,“雖然勞累,但精神上很充實。”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教師的精神狀態尤其重要。“精神狀態有時候直接體現着一個人的理想信念。如果狀態不佳,即使是學識淵博、精通教學藝術,也未必能收到好的效果。”劉建軍表示,由於多種原因,現實中,有的教師存在信心不足、職業倦怠、神情疲憊,甚至產生了某種挫折感和失敗感。這些都會嚴重影響教學效果,也與新時代的節奏不合拍。

針對思政老師職業倦怠、精神疲軟等問題,劉建軍開出了自己的“藥方”:不斷學習,加強理論素養,有意識地調整自己,主動而充實地去忙。劉建軍也正是這樣做的,他閲讀、研究了大量的理論文章和專著。劉建軍深深感覺到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收穫很大,提高了自己的政治覺悟,能夠自覺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增強了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在政治敏鋭性和辨別力上也有明顯進步。

思政課教師必須以自信、奮鬥、擔當的精神充實自己,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講好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現在,我每天都能感到一種內在的力量,身上似乎有一種使不完的勁。”劉建軍説,身逢盛世,能在新時代奮力拼搏,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推動思想政治理論】範文三

創新方式,把思政課上“活”

“學了四年的中文,大學要畢業了,今天我來招聘會瞧瞧”“哇,這麼多人要跟我搶飯碗呢”“工資不能太低,專業要對口,發展前景還要不錯,這樣的工作可真不好找”……

在浙江省東陽中學高一年級“經濟生活”的課堂上,蔣一平以學生感興趣的就業問題為藍本,精心設計了一則小品《工作啊工作》。學生們一邊表演,一邊討論,在生活化的場景中提出問題、研究總結,漸漸樹立起勞動光榮的觀念,形成正確的擇業就業觀。

“教師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於捕捉學生成長的興奮點,利用各種形式,將思想情感融於認知活動中,這樣思想政治課才能上得‘活’。當學生處在愉悦的氛圍中,深入思考生活中的問題,德育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在思政課形式創新上,蔣一平很有心得。

最近一段時間,蔣一平對“思維導圖”有了新的理解,並將其運用到高中政治的教學中。這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方法,即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綜合運用左右腦,從而強化記憶。

“剛開始用思維導圖的時候,我對學生不放心,總是自己先建構,再讓學生做筆記。但我發現,這樣很難把知識點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於是,我開始嘗試放手,針對一目、一框、一課、一單元的內容,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圖,激發他們的思考。”蔣一平説,“事實證明,學生們的想象力真的讓人眼前一亮!個性化的思維導圖,讓他們成就感滿滿。我們還會適時進行交流展示,讓學生上台講解,一方面調動他們主動歸納知識、建構知識體系的積極性,一方面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拓展內容,把思政課上“實”

翻開蔣一平的備課筆記,上面貼滿了各種各樣的剪報,政治經濟類、文化類、社會類……每則剪報旁都寫着她的觀點與思考。蔣一平説,這些都是她備課的好素材。

如今,在東陽中學,關心國家大事、關心社會熱點問題成為學生們的共識。去年,學生蔡婧雯參加了浙江金華首屆青少年“模擬政協”比賽。在幾個月的時間裏,蔡婧雯和小組成員們一起,收集背景資料、分發問卷調查、深入村落調研、走訪專家學者……最終,他們的提案——“在古村落保護中挖掘對中國小生的教育價值”榮獲了“最佳提案獎”。

“拓展內容、打破圍牆,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很有必要。”蔣一平介紹,學校裏,類似“模擬政協”這樣的社團大約有30個,“模擬法庭”“模擬聯合國”等課堂也在籌備當中。

多年的思政教學讓蔣一平越來越認識到,思政教育要上得“實”,就要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啟發性,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常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服務、製作校園時政節目、進行假期研學旅行、撰寫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等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這些都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教學效果更是事半功倍。”蔣一平説。

此外,講好東陽中學的名人故事,也是蔣一平思政教學的一個感悟。“天邊不如身邊,道理不如故事,優秀校友的人生,就是最有感染力的故事。”蔣一平説,“科學泰斗”嚴濟慈、世界首顆量子衞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量子專家陸朝陽等,都是學校的傑出代表。“我們每年都會請優秀校友回來演講,那時候,報告廳內總是爆滿。我們希望引導學生以優秀校友為榜樣,樹立遠大志向,把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

做好老師,用走心的教育打動人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是每一個教師的責任與義務。

“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作為思政教師、作為班主任,首先自己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做真善美的踐行者。只有以自己的激情激發學生的激情,以自己的真情呼喚學生的真情,才能感染學生、贏得學生。”蔣一平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標註每個學生的來源鎮鄉、星座和生日,登記每一次與學生的談話記錄,設計班級綜合登記反饋表,制定思想品行量化考評細則,節假日給每個學生送出最獨特的祝福……蔣一平在孩子們身上傾注了滿滿的愛。

走心的教育最能打動人。一屆又一屆的畢業生郵寄回來的明信片,載滿了對“平姐”的思念和祝福:“平姐,感謝您的關心和陪伴”“有句歌詞叫‘你是我最想留住的幸運’,平姐,這就是我想對您説的”“平姐,越長大越感受到,您教給我們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幸福生活的能力”……

“其實我只是個普通政治老師。”採訪中,蔣一平反覆説着這句話。“就拿我們學校來説,甘於奉獻、以身作則的老師太多了。遇到家庭困難的學生,班主任常常會默默將錢打到孩子的飯卡上;打掃校園衞生,總是老師帶着孩子一起幹。在師生心靈交流的過程中,德育自然潛移默化地實現了。”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希望我帶出的每一個學生,都是有思想有理智的人、有自尊有規則的人、有擔當有情懷的人,而我也將竭盡所能做一名好老師。這是我的一個小目標。”蔣一平笑着説。

 【推動思想政治理論】範文四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成為我終生熱愛的事業”

劉美珣出生在一個工程師家庭。國小還未畢業的她,因目睹新中國成立後雖然人們歡欣鼓舞、社會欣欣向榮,但舉國百廢待興、需要建設人才,立志成為一名工程師,致力於投身國家建設。

1956年考入清華大學時,懸掛於大禮堂前的紅色橫幅上寫着幾個大字“清華:工程師的搖籃,歡迎你!”那一幕,劉美珣終生難忘……

1960年,尚未畢業的劉美珣同其他9位60屆、61屆學生一道,被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蔣南翔抽調進入馬列主義教研室。儘管完全沒有思想準備,但“服從黨的分配”和“聽從國家召喚”的情懷使然,劉美珣自此踏上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人生之路。“多年之後,我才深深地意識到,我並沒有轉行,我做的還是一名工程師,而且是一名付出畢生精力、也很難完全做到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成為我終生熱愛的事業。”劉美珣回憶道。

長達幾十年的教學和研究生涯,給劉美珣留下許多難忘的回憶:

“因為研究同一個領域,思政課老師們經常日夜戰鬥在一起,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為了編好一部教材、講好一門課、研究一個改革方案、探討一個熱點和難點問題,經常討論得熱火朝天,不眠不休……”

“非典期間,學校規定大課全部取消,《鄧小平理論概論》是大課,怎麼辦?同學們要求繼續上課,老師們也不希望課程中斷。於是,我和其他教師一道,將大課分成小課上,那年夏天,我們帶着學生在室外的草坪上進行思政課的課程研討、論文答辯,成為當時清華校園內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最根本的任務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立德樹人”。即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幾十年的思考與實踐,讓劉美珣對於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深切的感受,“特別是今天,在世界人才爭奪戰中,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重要性格外凸顯,思政工作者要勇於承擔起歷史責任。”

“與學員真誠交流、溝通,才能真正產生共鳴”

談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劉美珣最常提到的就是“責任”與“擔當”。

為更好詮釋這兩個詞,劉美珣不僅在清華大學思政課堂上秉持初心,以一名“靈魂工程師”的責任與擔當深耕細作,滋潤每位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還將責任與擔當拓延,一絲不苟地承擔起課堂外的教學任務。

以一件事為例:1993年,清華大學承辦首期“香港高級公務員清華大學北京課程”,時任課程核心講員的劉美珣及全體老師深入研究教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以開放的態度和學員們進行交流,增進了香港公務員對中國國情和內地政策的瞭解,課程為香港順利迴歸祖國和特區穩定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這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國家的責任與擔當”,劉美珣回憶:“我們這些講員,親歷了新中國成立後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我們深知,國家走到今天是多麼不容易,我們對國家有着深深的愛,我們珍惜今天的一切,希望國家越來越好。因此,愛國家、愛黨、愛人民是我們貫穿課程始終的靈魂,我們將一個有血有肉的自我呈現在課堂上,與學員真誠交流、溝通,才能真正產生共鳴。”

談及思政課教師必備的素質,劉美珣經常談到的,還有對學生負責、對學術負責、對教育規律負責的“三個負責”精神。

所謂對學生負責,就是必須從立德樹人的角度出發考慮教材的編寫、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體系的設計、教學方法的創新;對學術負責,是指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負責,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育必須理論聯繫實際,突出針對性,不斷地研究和回答時代提出的新課題;對教育規律負責,就是要遵從教育規律。要不斷研究馬克思主義教育和傳播的特殊性與規律性,研究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知特點和規律,瞭解學生的期待。“對教育規律負責,就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效果負責。”劉美珣認為。

“向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這在人才培養中最基礎,也最重要”

儘管年事已高,但劉美珣依然關心牽掛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8年6月,清華大學舉辦首屆新時代論壇暨清華馬院成立10週年紀念會,81歲高齡的劉美珣作為教師代表致辭。

劉美珣的發言語重心長:“結合幾十年來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思考,我感受最深的是這個學科、這個專業的特殊性。向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這在人才培養中最基礎,也最重要。我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些概念、原則、結論,而應是一種理論思維,是觀察當代世界、觀察當代中國的基本觀點、立場和方法。我希望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生的生活和人生是有幫助的……”

如何能做到這一點,在劉美珣看來,以學生為本至關重要。她介紹説,清華大學是在“兩課”中最早推行“研究型”教學的學校,其動因正在於此。研究型教學,學生成為課程的主人,將對人生、對國家、對世界的認識、困惑與教師共同探討,在思辨中,啟迪思想,陶冶人生,獲得思想的昇華。這樣才可能逐步達到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效果。

“教育要完成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再由教學體系向學生認知體系和信仰體系的轉換,需要教師有一個再設計、再創造的過程。”已入耄耋之年的劉美珣,對此充滿期待……

 【推動思想政治理論】範文五

核心閲讀

思想政治理論課,怎麼上?“廣袤大地是學習成長的最好教材”。清華大學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結合社會大課堂,讓同學們走向基層、深入一線,用雙腳丈量祖國大地,感受70年的偉大曆程與生動實踐,感悟每個人心中的中國夢,體悟青年一代的使命擔當。

效果如何?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得到增強,參與社會實踐的師生一致認為,基層是最好的課堂,只有將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才能提升育人實效,更好助力青年立鴻鵠志、做奮鬥者。

“新時代青年應樹立遠大目標,堅定理想信念,築起自己心中的‘紅旗渠’;清華大學應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大學,修築好清華的‘紅旗渠’;全校師生應繼續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築好中華民族的‘紅旗渠’而貢獻自己的力量……”2019年農曆春節前,位於河南省林州市的紅旗渠幹部學院,清華大學社會實踐赴林州支隊的師生們開展了一次臨時黨課學習小組活動,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結合實踐為師生們講了一堂生動的黨課。

剛剛過去的2019年寒假,清華大學參與社會實踐的同學們度過了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假期。

學校269個支隊的2600餘名師生圍繞“壯闊70年”主題,用雙腳丈量祖國大地,感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壯闊70年的發展歷程,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祖國大地的生動實踐,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

“廣袤大地是學習成長的最好教材”,參與社會實踐的師生一致認為,基層是最好的課堂,只有將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才能提升育人實效,更好助力青年立鴻鵠志、做奮鬥者。

感受壯闊歷史,書寫新時代青年使命擔當

1月22日至1月29日,由清華大學化工系、電機系、自動化系、社科學院和美術學院8名本科生組成的清華大學“壯闊70年”秦風新章支隊,以“感受文化元素、探知文創發展”為主題,在陝西省西安市開展寒假實踐。

通過實踐,支隊成員不僅加深了對文化產業的理解,更深刻認識到文化自信與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性。“唯有將中國傳統文化資源深入挖掘,發現故事、講好故事、傳播故事,才能讓中國深厚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更好地連接歷史、當下與未來。”自動化系2017級本科生任峻立説。

其他支隊的同學們一樣收穫頗豐。福建南平支隊對“三農問題”的根源進行探究;廣西田陽支隊仔細研讀《大道之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主義》,根據書中相關章節設計調研問卷;湖南長沙支隊在橘子洲頭開展黨課小組學習活動,感受奮鬥激情;還有一些實踐支隊建立臨時黨支部或黨課學習小組,就地取材開展黨建活動,因勢利導進行入黨動員……

“我是一名預備黨員,一直以來,我被問及最多的問題就是,‘你為什麼要入黨?’參加完這次實踐,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入了,黨員不是為自己謀求利益,而是要心繫人民,在祖國的建設發展中實現自身價值。”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本科生宋亞豪説。

另外還有200多名清華學子發揮專業特長,投身“鄉村振興”主題社會實踐,建設“學生鄉村振興工作站”,成為“榮譽村民”,在鄉村田野間展現新時代的青年擔當,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政課。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學習理論、認知國情、砥礪情懷的重要載體,同學們穿梭於工廠礦山、行走在田間地頭,實實在在感受着70年的偉大曆程與生動實踐,感悟着每一個人心中的中國夢,體悟青年一代的使命擔當。”清華大學團委書記邴浩道出了開展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

講好中國故事,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世界各國都曾經或正在面臨污染的困擾。如今,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和力度前所未有。有機會走出國門,我要把這些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要把一個‘負責任大國’直面挑戰的擔當,講給世界各國的人聽。”作為環境政策方向的博士生,張宇婷2019年寒假與10餘名支隊同學奔赴荷蘭、比利時調研當地的生態農業發展,並在荷蘭瓦格寧根大學開展一場有關中國環境治理經驗的宣講。

為了讓演講更生動形象,張宇婷閲讀了幾十篇西歐國家治理環境問題的論文,還認真研讀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建設美麗中國”部分中英文的表述,做了滿滿幾頁紙的學習筆記,細細琢磨如何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原汁原味、生動形象地傳達給外國聽眾。

經過這次演講與實踐,張宇婷對自己的研究和青年人承擔的責任有了更深刻的體會:“環境保護事關人類未來,需要世界各國攜手應對。新時代青年更要勇擔時代大任。走出中國看世界、面向世界講中國,我為能參與其中感到自豪。”

寒假期間,清華大學超過300名師生組成21支支隊,前往美國、英國、荷蘭、新加坡、南非、埃塞俄比亞等國家開展實踐活動,並向世界各國青年講述當代中國青年眼中的中國故事,介紹中國方案、中國智慧、中國道路,發出青年聲音,助力民心相通,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青春力量。

電子系碩士生程宏在新加坡以“70年民企復興路”為題,通過講述親身調研經歷,展示了中國民營經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創造活力;水利系“興水之利”實踐支隊前往馬來西亞、老撾,調研中國水利“走出去”的發展狀況,感受中資企業迎難而上、樹立中國形象的魄力與情懷;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張磊通過列數字、講事實、談見聞,介紹中國脱貧攻堅戰略的偉大成就;“絲路新探”支隊深入探索南非文化,並與南非青年進行深度人文交流。

“同學們把世界當家園、以全球為舞台,胸懷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用青年人的視角講述中國故事。”張磊説出了實踐隊成員的心聲:“在實踐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同學立志成為具有全球視野、家國情懷的當代青年,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青春力量。”

明確未來方向,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月17日至18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組織校內18名研究生前往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等單位開展“大國起飛”就業實踐活動,深入調研探索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傳承航天精神,築夢浩瀚寰宇。

“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實踐過程讓支隊成員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國航天人腳踏實地、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迎難而上、開拓創新的勇氣,以及隱姓埋名、艱苦奮鬥的家國情懷。支隊成員、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2018級碩士生陳子龍説:“過去,大批清華學子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刻投身航天領域,奉獻青春;今後,我們也將傳承航天精神,將個人發展融入時代發展的潮流中,助力實現‘航天夢’。”

為幫助同學們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從而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清華大學通過開展就業實踐活動實現面向研究生羣體的就業引導,鼓勵他們深入國家發展一線、行業前沿和基層社會,實現個人就業選擇與國家發展和時代進步需要的同頻共振。今年寒假,超過1000名研究生前往各行業的重點單位開展就業實踐,有的前往粵港澳大灣區,親身體驗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帶來的巨大便利,有的走進各行業領軍企業,調研“人工智能”的實際研究和應用,有的趕赴雄安,瞭解新區的規劃與建設發展情況……在實踐中找準日後奮鬥目標,堅定成才報國信念。

假期結束後,同學們滿懷實踐的收穫,返回學校開始了新學期的工作和學習。感受壯闊歷史、書寫使命擔當的體悟與思考已深深滲透到知與行當中,滲透到具體的行動與未來的志向中。清華大學校團委副書記齊興達説,“學校將社會實踐打造為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環,讓同學們能夠進入社會大課堂,在社會實踐中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堅定‘四個自信’,日後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陳旭談道,學校將繼續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