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下冊生物考試複習知識點【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3W

七年級下冊生物考試複習知識點【精品多篇】

七年級下冊生物考試複習知識點 篇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1、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是通過呼吸運動(既:呼氣和吸氣)完成的。過程如下:

吸氣:呼吸肌收縮→胸廓容積增大→胸廓氣壓↘→肺擴張→肺內氣壓減小→氣體入肺呼氣:呼吸肌舒張→胸廓容積減小→胸廓氣壓↗→肺回縮→肺內氣壓增大→氣體出肺

2、呼吸時胸廓容積的變化可通過測量胸圍差來進行。公式如下:

胸圍差=深吸氣的值-深呼氣的值。測三次,取平均值

4、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肺泡血液

血液與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血液組織細胞

3、呼吸肌有兩種:分別簡稱為肋間肌和膈肌。

4、吸氣時呼吸肌都收縮(此時膈頂下降,胸廓容積增大)

呼氣時呼吸肌都舒張(此時膈頂上升,胸廓容積減小)

5、肺泡適合進行氣體交換的特點:

①數量多

②外包毛細血管網

③壁薄:肺泡壁、毛細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

6、人呼出的氣體可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説明:人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

7、氣體交換的原理:氣體擴散作用——氣體總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擴散,直到平衡為止。

8、人體O2最多的部位是肺泡,CO2最多的部位是組織細胞(產生CO2的源頭)。

9、常見的大氣污染源有:工業生產的排放、車輛、船舶尾氣、秸稈焚燒、地面揚塵

10、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治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根本措施,植樹造林是有效措施。

七年級下冊生物考試複習知識點 篇二

人的食物來自環境(七下P21—P40)

▲蛋白質的作用:

①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為生長髮育以及受損細胞的修復和更新提供原料);

②分解供能。

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奶、蛋、魚、肉等

▲糖類的作用::

①人體內主要的供能物質(日常生活的能量來源);

②構成人體細胞的物質。富含糖類的食物:蔗糖、大米、小麥、饅頭、馬鈴薯、紅薯等。

▲脂肪:

①分解供能(一般儲存備用)

②構成人體細胞的物質。富含脂肪的食物:花生、動(植)物油、肥肉、大豆等。

▲水的作用:

①構成細胞的主要組成成分(人體最多的物質),約佔體重的60%—70%。

②參與人體多項生命活動的完成。

▲無機鹽的作用:

①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成分;

②參與人體多項生命活動的完成。

▲纖維素的作用: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之一,粗糧、蔬菜、水果中含量較高,雖不能被消化吸收,但能促進腸道蠕動,利於糞便排出。

探究食物中含有糖類、蛋白質、脂肪、無機鹽:

▲在清水中揉擠雙層紗布包着的麪糰,清水變成乳白色。向其中滴加碘液後變藍,説明小麥種子中含有澱粉。

▲在清水中繼續揉擠麪糰,直到無白色物質滲出,紗布包裏剩下黃白色膠狀物質,這是蛋白質,俗稱麪筋。

▲將烘乾的小麥種子縱向剖開後放在白紙上擠壓,有油印出現,説明小麥種子中含有脂肪。

▲用解剖針挑起1粒幹小麥種子放在酒精燈上燒,最後剩下灰白色的灰。説明小麥種子中含有無機鹽。

▲消化道由上到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

①牙齒的結構:牙釉質呈乳白色,是人體最堅硬的物質;

②齲齒產生原因:細菌把殘留在牙縫中的糖類分解成酸,腐蝕牙釉質→牙本質(痠疼)→牙髓(疼痛)。日常中預防齲齒: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睡前不吃甜食。

▲消化腺:

①唾液腺——分泌唾液流入口腔,含唾液澱粉酶,能初步消化澱粉(澱粉);

②胃腺——分泌胃液進入胃,含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質;

③腸腺——分泌腸液進入小腸,含多種酶,能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

④胰腺——分泌胰液流入小腸,含多種酶,能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

⑤肝臟——分泌膽汁儲存在膽囊,流入小腸,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唾液腺、胰腺、肝臟位於消化道外;胃腺和腸腺位於消化道內。肝臟是最大的消化腺。

食物的消化

▲消化的定義:在消化道內將大分子物質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

▲消化的方式:

物理性消化:沒有酶的參與。例如: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腸胃的蠕動;膽汁乳化脂肪

化學性消化:有酶的參與。

▲酶:由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類有機物。也稱為生物催化劑。

探究:口腔內的化學性消化

▲課前準備:準備新鮮的饅頭(或冷卻了的漿糊)、刀片、試管、清水、燒杯、碘液、温度計、熱水;組織各探究小組中的一員收集唾液。

▲探究過程:

1、提出問題:饅頭變甜是否與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以及唾液腺的分泌有關?如果有它們各自起什麼作用?饅頭變甜是否是澱粉發生了變化?

2、做出假設:饅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頭攪拌以及唾液腺的分泌有關;饅頭變甜是澱粉發生了變化。

3、觀察實驗現象,並分析。

實驗中用刀片切碎饅頭並攪拌的原因是模擬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

xx號與xx號對比,證明。

xx號與xx號對比,證明。

xx號與xx號對比,證明。

結論是饅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以及唾液腺的分泌有關;饅頭變甜是澱粉發生了變化。

小結反思探究過程,總結失敗或成功的需要(表達交流)

七年級下冊生物考試複習知識點 篇三

血液的成分:

1、在新鮮的人的血液中放入抗凝劑,靜置一段時間後,血液出現分層現象。上層淡黃色液體為血漿(佔55%),下層暗紅色物質為紅細胞(佔45%)中間的很薄的一層白色物質為白細胞和血小板。血液中成分最多的物質為血漿

2、血漿(主要是水);

②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細胞,運輸養料和廢物;

②紅細胞:運輸O2)

功能吞噬病菌、②血小板:促進止血,加速血液凝固)

3、①與氧結合形成鮮紅色的動脈血

②與氧分離形成暗紅色的靜脈血

4、血細胞比較表:

4、貧血分為兩種:缺紅細胞和缺血紅蛋白。貧血時應該補充含鐵質、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5、血漿:血液未凝固時的淡黃色液體血清:血液凝固時的淡黃色液體

七年級下冊生物考試複習知識點 篇四

1、人體的八個系統名稱和功能P15—17

2、骨的成分與特性:

▲骨的煅燒:用鑷子夾住一根魚骨在酒精燈上燒。最後剩下灰白色的灰(是無機鹽)。輕輕敲打煅燒骨,結果是很易斷裂破碎。

▲骨的脱鈣:將一根魚骨浸泡在鹽酸中。看到骨周圍有氣泡產生。15分鐘後取出骨沖洗乾淨。發現脱鈣骨(含有有機物)柔韌,有彈性。使骨脆硬無機物骨的特性是既有一定硬度,又有一定彈性。

3、“骨的煅燒”實驗中煅燒後成為了灰白色的灰,是什麼物質?

4、煅燒過程中骨的顏色如何變化?先變黑然後變為灰白色。

5、用鑷子敲打煅燒後的骨會出現什麼情況?鬆軟變碎,最終掉落下來了。

6、“骨的脱鈣”實驗中,魚肋骨浸入的液體是什麼?鹽酸。

7、浸入後骨的周圍會產生氣泡,這氣泡是什麼氣體?二氧化碳。

8、浸入鹽酸中多長時間?15分鐘。

9、為什麼要用清水漂洗?洗去殘餘的鹽酸,以免用手打結的時候傷手。

10、魚肋骨經過質量分數為10%的鹽酸脱鈣以後,是否變軟?變軟了,軟得可以打結了。

11、為什麼脱鈣以後的肋骨可以打結了?因為脱鈣時,脱去了無機鹽(鈣鹽),剩下的是有機物(主要是蛋白質),使骨柔韌了。

12、“骨的煅燒”和“骨的脱鈣”兩個實驗分別説明了骨內含有什麼成分?

“骨的煅燒”説明骨成分中有無機物(主要是鈣鹽),使骨脆硬;“骨的脱鈣”説明骨成分中有有機物(主要是蛋白質),使骨柔韌。這兩種成分使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彈性。

13、物不足1∕3,無機物超過2∕3;特性是硬度大,彈性小,易骨折。

14、人體的系統: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下,人體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

七年級下冊人教版生物複習資料 篇五

輸血與血型

1、血型是奧地利科學家 蘭德斯坦納 發現的,他將血液分為 A型 、B型 、AB型 、O型 四類型,這就是 ABO 血型。

2、輸血的原則:輸 同型 血,否則會出現 紅細胞 凝集現象。

3、血型鑑定中,只與A型標準血清凝集的是 B 型血,只與B型標準血清凝集的是 A 型血;

若與兩種血清都發生凝集的血液是 AB 型血,都不凝集的血液是 O 型血;

緊急情況下,可接受任何ABO血型血的是 AB 型血,可給任何ABO血型人輸血的是 O 型血。

4、我國實行 無償獻血 制度,提倡 18~55 週歲的健康公民 自願 獻血。每次獻血 200 ~300 ml是不會影響健康的。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當於本人體重的 7%~8% 。

七年級下冊生物考試複習知識點 篇六

複習是對前面已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再加工,並根據學習情況對學習進行適當調整,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做好準備。因此,每上完一節課,每學完一篇課文,一個單元,一冊書都要及時複習。若複習適時恰當,知識遺忘就少。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下冊生物考試複習知識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消化系統包括:消化道(7個器官)和消化腺(5個器官)

㈠消化道:包括口、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

㈡消化腺:

⑴大消化腺(消化道外、有導管):唾液腺(分泌唾液初步消化澱粉)、肝臟(分泌膽汁(無消化酶)乳化脂肪)、胰腺(分泌胰液(含多種消化酶)消化多種成分);

⑵小消化腺(消化道內、無導管):胃腺(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質)、腸腺(分泌腸液(含多種消化酶)消化多種成分)。消化道部分:

①口腔:牙齒(咀嚼食物)和舌(攪拌食物)

②咽、食道:不消化吸收,只是食物的通道。

③胃(主要作用:暫存食物、也可消化和吸收)。

④小腸(起始部分稱為十二指腸):(作用:進行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

⑤大腸(起始部分叫盲腸,其上有闌尾,末端叫直腸):形成糞便,也可吸收少量營養。

七年級下冊生物考試複習知識點 篇七

血液的組成和功能

▲取新鮮血液10毫升,注入放有檸檬酸鈉溶液的試管中,靜置一段時間後,血液出現如下圖現象:

①檸檬酸鈉溶液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凝固,該試管中血液出現的現象稱為分層。

②由此看出血液由血細胞和血漿兩部分組成。血細胞有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三種。

③血漿相當於結締組織的細胞間質。是呈淡黃色液體。

血漿的化學成分中,水分佔90~92%,其餘為蛋白質、葡萄糖、無機鹽、各種廢物等。血漿的主要作用是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廢物等。

④紅細胞英文縮寫為RBC;白細胞英文縮寫為WBC;

血小板英文縮寫為PLT;血紅蛋白英文縮寫為Hb;

七年級生物下冊教學計劃 篇八

一、教材分析

本學期講授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同時針對中學生的特點,設計了多個探究實驗,旨在提高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又有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課外實踐增強的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課外讀及小資料對學生的知識面的拓展起積極作用。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對生物圈中各類羣生物的形態、結構、功能及其與環境的關係有了大致的瞭解,並且認識到生物的多樣性。本單元與前面有着內在的邏輯聯繫。本冊的內容不僅對學生進一步理解生命世界、理解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有重要意義,對於他們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同樣十分重要。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學習的熱情較高,對生物這門課比較有興趣,但也存在着許多問題。如:基礎知識不夠牢固,思維不夠靈活,實驗方面的問題也很多等等。針對存在的問題,在新的學期,努力做好每一個學生的工作,因材施教,逐漸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對學生加以鼓勵和引導,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髮展進步。

三、具體措施

1備課是上好課的基礎,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必要措施。鑽研教學大綱,做好教學工作計劃;按照教學內容和要求,根據學生的特點,寫出具體教案。

2 上課是教學的中心環節,不僅要求具有淵博的知識,而且要掌握傳授知識和開發智力的教學藝術,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學中要採用多種方法,善用啟發式教學,重視實驗和觀察,充分調動同學的積極性,讓生物課堂變成學生自己探索未知世界的途徑,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同時,要將提問、複習舊課、導入新課、檢查效果和佈置作業等教學環節合理分配,提高課堂教學藝術。

3 班級工作的組織分配很重要。把每個班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落實責任和要求,組長監督學習,檢查複習及錯誤修改情況,提高整體效率。

4 小測及考試是瞭解學生學習情況、檢查教學效果、督促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平時要做好課堂提問、小測等。期中、期末考試前要組織好複習,有針對性地進行章節的小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