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刻舟求劍的寓言故事(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1W

刻舟求劍的寓言故事(多篇)

《刻舟求劍》閲讀答案 篇一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題。(19分)

【甲】楚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乙】北人①生而不識菱者,仕②於南方。席上啖菱③,並④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⑤清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⑥地不有!

【註釋】①北人:北方人; ②仕:做官; 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④並:連同 ; ⑤以:用來 ⑥何:哪裏

1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4分)

(1)遽契其舟( ) (2)不亦惑乎( )

(3)從其所契者( ) (4)席上啖菱( )

13.選出句中加點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項:(3分)( )

A、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B、其人自護其短

C、置之其坐 D、其人自護其短

14.翻譯句子:(6分)

①是吾劍之所從墜。

②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北土亦有此物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們可以從甲乙兩文中分別獲得什麼啟示?(3+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2、(4分) (1) (立刻,匆忙) (2) ( 迷惑,糊塗 )

(3) ( 雕刻) (4) (吃)

13( B )(3分)

14.(6分)(1) 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2、船已經向前行駛了,但是劍卻沒有行走。

3、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

15、(3+3分不能墨守成規、不能迷信教條,不尊重客觀事實

人不可能什麼都懂,但不能不懂裝懂

刻舟求劍成語 篇二

【注音】kè zhōu qiú jiàn

刻舟求劍的故事 篇三

戰國時期,有個楚國人乘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趕緊去抓,已經來不及了。

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並向大家説: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都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也找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非常奇怪,便自言自語地嘀咕道: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裏掉下去嗎?我還在這裏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的呢?

船上的人聽到楚人的這番話,紛紛大笑起來,説: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靜止不動,試問,你用這種方法怎麼能找得到你的寶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簡直是太愚蠢、可笑了。

註釋 篇四

1、涉--渡,由後文的“舟”得出。

2、者--什麼什麼的人,定語後置的標誌。

3、其--他的,代詞。

4、自--從。

5、墜--掉,落。

6、於--在,到。

7、遽--立刻,急忙,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詞,這兒。

10、吾--我的。

11、之--結構助詞,不譯。

12、所從墜--從劍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詞。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劍,代詞。

17、矣--了。

《刻舟求劍》閲讀答案 篇五

《刻舟求劍》(10分)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小題1:、《刻舟求劍》選自《--------------- 》,作者 ,戰國末秦國人。(2分)

小題2:、與“而劍不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拔山倒樹而來

小題3:、文中點明中心的句子是 ,這句話的意思是 (4分)

小題4:、這個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 (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呂氏春秋》、呂不韋

小題1:C

小題1: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小題1:不要用靜止的眼光看問題,而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小題1:考察文學常識。《呂氏春秋》、呂不韋

小題2:錯,應選B“而劍不行”中的“而”:轉折連詞,卻。A 連詞,表順承。B轉折連詞,卻。C連詞,表示修飾,不譯。

小題3:找議論的句子。(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船已經向前走了,而劍沒有,像這樣找劍,豈不是太糊塗了嗎?

小題4:道理也就是寓意。不要用靜止的眼光看問題,而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寓言兩則 篇六

刻舟求劍

從前,有個人坐船過江,一不小心,掛在身上的寶劍掉進了江裏。

那個人一點兒也不着急,掏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個記號。

有人催他:“還不趕快撈!在船舷上刻記號有什麼用啊?”

那個人不慌不忙,指了指刻的記號,説:“不用着急,寶劍是從這兒掉下去的,等船靠了岸,我就從這兒跳下去,準能把寶劍撈上來。”

15、《刻舟求劍》選自《 》,作者 ,戰國末秦國人。(2分)

16、與“而劍不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拔山倒樹而來

17、文中點明中心的句子是 ,這句話的意思是 (4分)

18、這個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2分)

《刻舟求劍》閲讀答案 篇七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立即]契[雕刻,刻]其[代詞,船]舟,曰:是[指示代詞,這兒]吾劍之[結構助詞,的]所從墜。舟止,從其[代詞,他]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迷惑,糊塗]乎?

1、請寫出刻舟求劍這一成語的意思。

[答]比喻拘泥固執,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的變化來處理事情。

2、這個寓言説明了什麼道理?

[答]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

詞語註釋 篇八

1、涉:過,渡。

2、者:……的人,定語後置的標誌。

3、遽(jù):立即,匆忙。

4、契(qì):雕刻。

5、是:指示代詞,這兒。

6、吾劍:我的劍。

7、之所從墜:(劍)掉下去的地方。之,助詞,不譯,用於取消句子獨立性。“所”使謂詞成分“從墜”體詞化,提取“從墜”的'處所。

8、矣:了。

9、若:像。

10、此:這樣。

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塗嗎?惑,迷惑,糊塗。“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12、行:<動詞>運行。《刻舟求劍》:“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13、之:指“劍”。

14、墜:落。

15、求:尋找。

16、於:到。(其劍自舟中墜 於水)

17、舟止,止:停止。 [1]

刻舟求劍的寓言故事 篇九

今天我和爸爸共同閲讀了《刻舟求劍》的故事,讀了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故事中説的是從前有個人在坐船時,他把寶劍放在船邊,一不小心把寶劍弄到大海里了,船上的好心人都忙着幫他撈劍,而他卻不慌不忙地説:“你們這羣人也太笨了吧!

用這樣的辦法永遠也撈不上來。”幫他撈劍的人聽了都生氣的説:“難道你有什麼好辦法嗎?”那個人不以為然的説:“用刀子在掉劍的地方刻一個記號不就行了。”説着他就拿出刀子在掉劍的地方刻了一個記號,船到岸了,他就順着記號去撈劍,可是他忙了半天怎麼也找不到他的劍。

爸爸説:“你感覺故事中的人怎麼樣?我説他的`想法太愚蠢了,還不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做錯了事情要及時改正。爸爸誇我講的好。

《刻舟求劍》閲讀答案 篇十

刻舟求劍(14分)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小題1】下面句子停頓不正確的是 ( )(2分)A.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B.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C.何不/試之以足D.私擬作/羣鶴舞空【小題2】下列劃線的字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 )(3分)A.楚人有涉江者/鄭人有欲買履者 B.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昂首觀之 C.又留蚊於素帳中/於土牆凹凸處 D.遽契其舟/常蹲其身-【小題3】解釋劃線的詞語(2分)

(1)楚人有涉江者( ) (2)遽契其舟( )

【小題4】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是吾劍之所從墜

(2)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小題5】寓言故事一般表達了作者對某種人和事的認識,這則寓言故事對你有何啟示?(3分)

答案

【小題1】B

【小題1】D

【小題1】(1)渡 (2)立即,匆忙

【小題1】(1)這裏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2)像這樣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小題1】做任何事都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採取對策,不能因循守舊、不知變通。

解析【小題1】B應是“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小題1】D中應是“那隻/自己”。

【小題1】這是對文言實虛詞考點的考查。要求學生對文言文中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要求學生在學習中,注意對教材中重點詞彙的理解、識記和積累。

【小題1】這是考查對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譯。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注意對句子中關鍵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整。如:“所、若此、惑”等重點詞語要理解精準

【小題1】這是考查對文言文中心主題理解和表達。學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要求考生在分析歸納原文有關內容的基礎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敍述事件或説明某一道理時作者的主張和看法。能結合文章做具體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