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消費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6W

中國消費報告多篇

【第1篇】中國同志消費調查報告:境外出遊 首選泰國

五一小長假臨近,好基友們紛紛給自己準備出行計劃。據攜程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出行泰、日、韓持續火爆,遊客量增長超過100%,泰國更是以距離近、價格低、落地籤三大優勢成為國人最受關注目的地。

據不完全統計,同志羣體佔整個人羣的5%。隨着大眾包容性的增強,同志羣體的社會接受度日益提高,社會關注度也日益提升。此前,同志社交軟件zank發佈了國內首份《中國同志消費調查報告》,對同志羣體在旅行消費方面做出了詳細的調查。

五一小長假 你好變成薩瓦迪卡

由於五一假期縮短,短途旅行成為較火熱的選擇。而對於同志羣體來説,除了美麗的海景和神祕的佛教文化,泰國對同志的包容更是對基友們最大的誘惑。在泰國,你可以與你的伴侶牽手走在大街上,可以逛世界上最好的同志酒吧,可以看到火遍亞洲的go go boy。日前,zank出品的《一屋贊客》第二季演員海選活動,更是將免費遊泰國作為最終全國七強的獎勵。

誰説只有女人愛花錢?

當下,窮遊成為人們熱衷的旅遊形式,用最少的錢逛最多的地方成了一種時尚。但是在同志羣體中,這一點卻恰恰相反。據《中國同志消費調查報告》數據顯示,65%的同志羣體旅行花費在3000元以上,其中花費在10000元以上的竟佔到15%。在旅行酒店價位選擇中,選擇100元以下的僅佔6%,絕大多數同志選擇入住經濟舒適型酒店。

對於商家來説,所有的節日都是賺錢的好時機,節日營銷成為了商家必爭之地。而從《中國同志消費調查報告》來看,同志羣體已成為了商家不可忽略的一塊大蛋糕。在人們普遍追求窮遊的時代,同志羣體洽洽選擇品質型的旅行,他們追求更好的服務和享受,期待在異國的旅行中釋放社會對自己的壓力。

此份《中國同志消費調查報告》的樣本人羣59%處於23~28歲之間,覆蓋了北、上、廣、深等30多個國內城市,是國內第一份針對同志羣體在消費領域做的最專業全面的調查報告。作為性別與性取向認同領域的非主流羣體,研究其消費能力、消費意識、消費價值觀有利於增加大眾對同志羣體的瞭解。中國知名性學家表示,zank出品的《中國同志消費調查報告》喚起大眾對同志羣體消費需求的關注,是同志維權運動的重要里程碑。

【第2篇】中國消費者信心的調查報告

全球消費者信心指數已從2010年9月的84點下跌到77,降至低谷。

中國消費者的信心雖然從96降到了89,但總體來看中國消費者的信心還是較為穩定的。

全球消費者信心降至低谷

根據尼爾森公司最新發布的2010上半年全球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報告(調查時間:3月19日至4月2日),中國消費者的信心雖然從96降到了89,但總體來看中國消費者的信心近年來還是較為穩定的。

調查顯示,全球消費者信心指數已從2010年9月的84點下跌到77,降至低谷。印尼在本次全球消費者信心指數報告中以104位於榜首。全球消費者信心最悲觀的國家是韓國,指數僅為31。

接受調查的50個國家和地區中,除了中國台灣,消費者信心指數全部下降。中國台灣是唯一一個消費者信心指數上升的地區,小幅上升3點,達到63。

65%中國消費者認為 中國經濟並沒有進入衰退

在全球調查範圍內,認為經濟正處於衰退的消費者中,超過半數(52%)表示他們準備再熬過未來全球經濟衰退的12個月或者更長的時間。

唯一例外的是中國,超過六成中國消費者(65%)認為中國經濟並沒有進入衰退。“中央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給中國的消費者打了一劑 ‘強心針’。調查顯示,有一大部分中國消費者認為,未來12個月將會是重新投資股市和房地產的好時機。”尼爾森大中華區總裁馬祺説。

此外,將近四分之一(大概23%)的消費者認為他們國家的經濟將在未來12個月時間內擺脱衰退,其中以越南(60%)和印度的(56%)消費者最為樂觀。

隨着全球消費者信心指數的下滑,消費者對就業保障程度的關注也達到了新高度。被調查的50個國家和地區中,有31個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將就業前景列為他們最關注的問題。全球消費者對就業保障的關注度上升了9個百分點,達到了22%。

個人財政影響消費信心

就業機會的不確定性也影響了消費者對就業前景的信心。76%的中國消費者在調查中表示,未來12個月的就業前景“不太好”或“差”,與2010年下半年(55%)相比上升了21個百分點。

除了受到就業前景的影響,個人財政狀況可能出現相對不穩定的狀況也是中國消費者信心下降的重要原因。

約有一半的中國消費者認為自己將來12個月的個人財政狀況是“不太好”或者“差”,與上輪調查相比上升15個百分點。

近半中國消費者認為 未來一年是購物好時機

【第3篇】2022年中國數字消費者調查報告

根據全球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最新發布的2022年中國數字消費者調查報告,報告指出了五大趨勢,其中指出,線下實體零售店向展示廳的轉型,因為現在消費者一般都是在線下實體店進行比較,但最終選擇在線上購買。

麥肯錫公司今年的調查覆蓋了農村地區,調查顯示,儘管互聯網在三四線城市和農村普及率較低,但這些地區的大部分消費者和城市消費者一樣都是活躍的網購用户,而且他們更享受網購。

麥肯錫本次調研訪談了超過6000名中國互聯網用户,覆蓋了中國一至四線城市以及廣大農村地區共計約6.3億的用户,對其數字和意願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挖掘。

本次調研主要針對6種數字行為進行分析,一是通訊和移動;二是社交網絡,像微信,像新浪微博都有覆蓋;三是遊戲;四是在線視頻;五是叫電子商務,六是o2o。

這份名為《中國數字消費者調查報告:對選擇和變化日益強烈的渴望》強調了以下五個趨勢:

第一,社交商務呈現強勁增長趨勢。中國是全球最熱愛社交的國家之一。我們看到我們每天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花在社交媒體的時間是78分鐘,美國是67分鐘。我們依賴親友推薦的人數佔比差不多有50%,美國差不多40%,而且這兩個趨勢現在來看,是在更迅猛的發展當中。到明年可能要把之一去掉,中國是全球最熱愛社交的一個國家。

【第4篇】最新2022年中國城市女性消費狀況調查報告

《女性生活藍皮書:中國女性生活狀況報告no9》今天在京發佈。該書由中國婦女雜誌社、華坤女性生活調查中心和華坤女性消費指導中心共同編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xx年《女性生活藍皮書》,通過大量第一手調查數據呈現女性生活狀況,包括《第10次中國城市女性生活質量調查》《xx年中國城市女性消費狀況調查報告》《中國女性資產評估從業人員狀況調查》《產後重返職場哺乳期媽媽工作生活狀況調查》《城市女性和家庭旅遊變化趨勢初探》,以及有關維護女性消費權益、“中國城市女性生活質量指標體系建設學術專論”等方面的文章。

xx年《女性生活藍皮書》中《第10次中國城市女性生活質量調查報告》顯示,xx年被調查女性對生活質量感知良好,總體評價指數為63.2分,主觀評價為74.9分,62.0%的城市女性感到幸福。36.1%的女性對個人收入感到滿意,比xx年增加。城市女性個人收入平均為7267.2元,女性對家庭收入的貢獻率平均為32.3%。41.5%的女性對工作表示滿意,工作使女性“經濟獨立”“更自信、更受尊重”“生活更充實精彩”。職業女性面臨不同程度的工作壓力是普遍現狀。61.8%的被調查女性認為自己健康,超過五成女性的精神狀態是積極向上、開朗樂觀,62.0%的女性感到幸福,61.0%的女性名下有房產。對居住環境總體評價分別為60.4分,比上年有所提高。

xx年《女性生活藍皮書》中《xx年中國城市女性消費狀況調查報告》顯示,xx年,被調查女性家庭收入用於消費、儲蓄、投資的比例是61:23:16,消費比例比上年顯著上升。被調查女性最大一筆開支用於購買服裝服飾的人數最多,已連續7年穩居個人最大一筆開支的第一位;女性個人旅遊開支最大,家庭房產開支最大。67.7%的人外出旅遊;91.8%的人網購,比上年顯著上升,網購消費佔家庭支出的15強。52.3%的被調查者參加了各種形式和內容的培訓,平均支出為5138.8元。

xx年是我國政府關於“把男女平等作為促進我國社會發展的一項基本國策”提出20年,女性資產評估從業人員已成為資產評估行業的重要力量,在為國家經濟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也推動着女性自身的發展與進步。xx年《女性生活藍皮書》中《中國女性資產評估從業人員狀況調查》顯示,女性資產評估從業人員隊伍是一支以中青年為主、高學歷、專業集中、技術性強的高素質隊伍,性資產評估從業人員是一支工作適應性強、職業忠誠度和工作滿意度高的穩定的隊伍,77.6%的被調查女性認為資產評估師首要核心競爭力是“專業勝任能力”,女性資產評估從業人員工作時間長、出差多、工作壓力大,65.3%的女性資產評估從業人員具有較強的幸福感,女性資產評估從業人員與男性從業者有着明顯的差異。

生育是職業女性人生中的一個重要環節。xx年《女性生活藍皮書》中《產後重返職場哺乳期媽媽工作生活狀況調查》顯示,70.6%的被調查者休完產假後按時上班。超過八成女性仍在原單位、原崗位、原職位工作。寶寶1週歲前,85.2%的女性沒有被單位安排上夜班、加班、出差。重返職場後,女性的主要精神狀態是疲憊。70.6%的被調查者希望產後實行“彈性工作制”。50.4%被調查者使用了每天1小時的哺乳時間。僅有15.6%的被調查女性所在單位配備了哺乳室,37.7%的單位配備了保存母乳設備。73.9%的被調查者認為“應堅持母乳餵養,且儘可能時間長點”,26.1%的女性加入“背奶族”,北京女性加入“背奶族”的比例最大。生育寶寶,重返職場,被調查者的三大感受是:幸福、辛苦和快樂。66.8%被調查者有了寶寶後,幸福感“提升了”。

xx年《女性生活藍皮書》中《城市女性和家庭旅遊變化趨勢初探》顯示,旅遊已成為被調查女性休閒度假的主要方式。xx-xx年,平均每年有62.7%的女性和家庭外出旅遊。家庭旅遊支出xx年為5666.1元,xx年增至15079.6元,年均增幅27.7%。旅遊方式中,“跟團遊”呈下降趨勢,“自由行”被更多女性選擇,出境遊增加。

消費安全依然是被調查女性關注與擔憂的問題。被調查女性的三大焦慮依次是:“物價上漲,生活成本高”“空氣和環境污染嚴重”“缺乏閒暇時間”。在網絡消費中,近七成的被調查者因質量問題退過貨。超過八成的被調查者個人信息被泄露。雖然女性在教育、就業等方面進步顯著,但從調查數據看,女性資產評估從業人員與男性從業者有着明顯的差異,在數量、收入、工作適應性等方面,都與男性從業者有着明顯的差異。哺乳期女性更因為疲於應對寶寶和工作而疲憊不堪,希望得到家人、工作單位和社會的更多幫助。

xx年《女性生活藍皮書》預測,今年,城市女性消費預期的五大熱點是:孩子教育、買房/租房/裝修、旅遊、請客送禮和買汽車。超過八成的被調查者及家庭有投資理財計劃。為避免網絡購物糾紛,被調查者給電商提出的五大建議是:不做虛假宣傳;不出售假冒偽劣和低價誤導;及時解決售後問題;不泄露個人信息;不搞霸王條款。

【第5篇】中國人奢侈品消費最新調查報告範文

中國奢侈品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品位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其中,購物動機從送禮為主轉變為自用,購物地點也更多地轉向海外。

報告中顯示,兩年前,超過1/3的中國消費者以購買送禮的奢侈品為主,品牌上包括勞力士手錶、gucci手袋等。現在中國消費者對於奢侈品的購買動機已不是送給上司或者官員的禮物,轉變為自用或者給朋友代購。報告顯示,三公消費受限,讓購買奢侈品送禮的行為大幅縮減,致使大量中國遊客減少在國外消費時的奢侈品購買數量,甚至匿名購買。

海外渠道的奢侈品消費已成為大部分中國消費者購買奢侈品的選擇。調查顯示,超過2/3的中國消費者購買奢侈品的渠道是海外消費,主要集中在法國、米蘭、倫敦、紐約和日本這些奢侈品消費熱門國家和地區。歸功於匯率、税以及其他折扣,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奢侈品以低於中國地區奢侈品價格的超過50%出售。調查顯示,約20%海外消費為朋友自用而代購。

諮詢公司貝恩(bainco)駐意大利的daniele zito表示,中國消費者曾經購買奢侈品的目的是炫耀財富,但現在他們想通過奢侈品展示品位,並傾向於選擇奢侈品行業可以提供的最好奢侈品。這也使規模較小但品質好的小眾品牌得到了更多機會。調查中顯示,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在購買奢侈品時選擇服裝品類和新品牌。

目的和需求的改變導致奢侈品行業也在發生變化。來自財富品質研究院的分析表示,電商和代購等新渠道的發展使很多消費者可以有更多機會接觸和購買到奢侈品。渠道大眾化也在進一步加速奢侈品牌大眾化。在傳統奢侈品牌普遍大眾化的同時,高端消費領域出現一定機會,這個機會屬於高端定製服務。據財富品質研究院的調查發現,2022年已有67%的中國富豪認為傳統奢侈品不是真正的奢侈品,定製才是,並且開始鍾愛更多領域的定製內容。

【第6篇】關於中國消費者一季度消費意願調查報告範文

調查時間;20xx年

調查地點:中國

調查內容:中國消費者一季度消費意願

調查對象:中國消費者

尼爾森xx日發佈了20xx年一季度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報告顯示,一季度中國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回升至39點,為9個季度以來的最高水平。

調查報告顯示,xx%的中國消費者表示,未來三個月計劃增加在食品飲料類快速消費品上的支出;近15%的消費者表示,將增加非食品飲料類快速消費品上的支出。其中,近五成(45%)的一線城市消費者計劃增加在食品飲料類快速消費品上的支出;近四成的消費者將增加在非食品類快速消費品上的支出。

調查報告同時顯示,一季度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為108點,與2022年四季度持平,超過全球平均水平15點(全球消費者信心指數為93點)。尼爾森消費者信心指數以高於或低於100作為標準,其中,高於100表示樂觀,低於100則表示相對悲觀。

尼爾森大中華區總裁嚴旋分析説,與前一季度相比,中國消費者的就業前景、個人經濟狀況和消費意願均保持穩定,這表明消費者對中國整體經濟持有樂觀和積極的態度。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宋立則在當日出席“尼爾森中國消費者360”時表示,當前中國經濟增速下行僅是短期低迷,而非趨勢性變化,未來10年中國經濟仍會較快速增長,消費也會出現樂觀的增長。 城鎮化將會是避免中國經濟出現“硬着陸”的重要因素,且與以往產業發展推動的勞動力為主的城鎮化模式不同,未來將會是以消費升級推動的非勞動人口城鎮化。

宋立在演講中還表示,過去10年中國的順差率、消費率、投資率等數據都顯示,中國經濟對於外貿的依存度並不高,且通過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國家的相關數據比較也支撐了上述判斷。“中國經濟主要靠內需拉動,從來如此。”宋立説,但這個內需中消費和投資佔據了約92%,與其他區域和國家相比,過去10年數據顯示中國消費率偏低、但投資率明顯過高。

而對於如何擴大消費,宋立認為,可以從城市、城鎮、農村各個方面着手,城鎮化將成為中國經濟得以避免“硬着陸”的重要因素。

“過去的模式是,產業發展推動的以勞動力為主的城鎮化;而現在的模式將是,消費升級推動的非勞動人口城鎮化,具體包括:服務導向型農民工家屬城鎮化、消費升級型農村先富人口城鎮化、以及消費升級型城鎮人口大城市化。”宋立説。

宋立還表示,擴大消費的着力點會集中在城市、農村等不同地區的人均耐用消費品上,如家電等。

尼爾森大中華區總裁嚴旋則預計,20xx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將從目前的50%提升至60%,人口遷移將達到10%,而這種改變對於經濟結構調整、擴大消費意義重大。

【第7篇】麥肯錫中國數字消費者調查報告

根據全球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最新發布的2022年中國數字消費者調查報告,報告指出了五大趨勢,其中指出,線下實體零售店向展示廳的轉型,因為現在消費者一般都是在線下實體店進行比較,但最終選擇在線上購買。

麥肯錫公司今年的調查覆蓋了農村地區,調查顯示,儘管互聯網在三四線城市和農村普及率較低,但這些地區的大部分消費者和城市消費者一樣都是活躍的網購用户,而且他們更享受網購。

麥肯錫本次調研訪談了超過6000名中國互聯網用户,覆蓋了中國一至四線城市以及廣大農村地區共計約6.3億的用户,對其數字和意願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挖掘。

本次調研主要針對6種數字行為進行分析,一是通訊和移動;二是社交網絡,像微信,像新浪微博都有覆蓋;三是遊戲;四是在線視頻;五是電子商務,六是o2o。

這份名為《中國數字消費者調查報告:對選擇和變化日益強烈的渴望》強調了以下五個趨勢:

第一 社交商務呈現強勁增長趨勢

中國是全球最熱愛社交的國家之一。我們看到我們每天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花在社交媒體的時間是78分鐘,美國是67分鐘。我們依賴親友推薦的人數佔比差不多有50%,美國差不多40%,而且這兩個趨勢現在來看,是在更迅猛的發展當中。到明年可能要把之一去掉,中國是全球最熱愛社交的一個國家。

我們看到社交媒體從單純的溝通功能逐漸演變出crm和購物的功能。社交網絡在中國市場在慢慢不斷的快速演變的過程當中。調查顯示,社交網絡大大促進了消費者使用網絡購物,網絡購物的時間在大幅增加,觀看網絡視頻,瀏覽新聞也都是出現大幅度的增加。

第二 線下實體零售店向展示廳的轉型

麥肯錫的調查顯示,目前有16%的消費電子產品是通過線上售出的,而5年前這個比例只有1%。實體店的展示效應(即購物者在店裏瀏覽商品但通過其他渠道包括線上渠道購買)對30%的消費者而言尤為明顯,他們會在店內瀏覽並同時用手機進行研究,而他們中只有16%最終選擇在門店購買此產品。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劉家明指出,門店將來不單純是交易的一個渠道,更多是展示的功能。

第三 消費者對線上線下融合(o2o)已經非常普及並將持續發展

第四 偏遠地區更渴望嚐鮮 電商覆蓋率超60%

儘管互聯網在三四線城市和農村普及率較低,但這些地區的大部分消費者都在使用電子商務,網購的比例分別達到了68%和60%。農村用户中的網絡達人更是比一線及二線城市多出25%,渴望第一個嘗試新的產品和服務。

在具體數字上,第一互聯網的普及率在一二線達到76%,到三四線是47%,到農村19%,但是在被滲透的這些人羣當中,用過電子商務網購用户,19%普及互聯網的人羣裏面有64%用過網購。

很有意思的是,雖然在農村互聯網覆蓋率僅為19%,但是在電子商務的使用上他們跟城市居民一樣活躍,麥肯錫全球董事季翔説,我們看到,中國一些領先的零售商已開始迅速行動,建立縣級運營中心。這些舉措不僅方便了商品的下鄉,也加快了農產品向城區的輸送。

報告指出商家可以藉助這些網絡達人在物流和分銷體系還欠發達的農村地區佔領市場。

第五 食品網購需求的大幅增長

儘管中國消費者更傾向於在線上購買服飾類商品(66%的人在過去3個月內購買過),但他們購買得最頻繁的卻是常温和生鮮食品(食品購買頻次是34次/年,服飾類是22次/年)。40%的中國消費者網購食品,而美國網購食品的消費者只有10%。

麥肯錫全球董事龔方指出,在網購食品時,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對於食品安全的擔憂,大家看到在中國有65%的消費者他非常擔憂食品安全問題,在美國和英國只有36%和26%。因為食品安全擔憂,導致中國一些新的小的生鮮食品賣家開始湧現。他們價值定位,往往是進口食品。大家看到生鮮食品在13年已經達到了56億的規模,比如上海自貿區,生鮮食品在自貿區的銷售量有迅猛的發展,不管是天貓還是京東,隨着自貿區的大力發展,他們在探索更大範圍的生鮮食品的空間,所以我們覺得生鮮食品這一塊是非常美好的發展前景。

【第8篇】中國購房者消費調查報告:三大矛盾點及其解讀

即將翻過的xx年,中國經濟強勁復甦,樓市交投活躍,房價快速上揚。此種背景下,中國購房羣體所思所想所感,受到全社會關注。12月1日,搜房控股總裁、搜房網ceo代建功先生在個人博客上發佈了博文《給中國購房者的一封信》,呼籲全社會、全行業深度關注購房者,當天博文點擊近3萬,引發行業熱議。12月2日,搜房網全國100個地方分站聯動,面向全行業、全社會大聲發出了“關注購房者”的行動倡議,同期搜房網《中國購房者消費調查》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全國數十個大中小城市展開。在各地搜房卡會員團購現場、京滬萬人看房團現場以及住博會、婚博會等重大活動現場,都有購房者踴躍填寫調查問卷的身影,他們希望通過購房者消費調查傳遞真實聲音,表達購房意願及居住價值追求。在數萬購房者的支持下,截止12月21日,全國共回收有效調查問卷2.1萬份,其中北京地區7000份。

12月26日,搜房網聯合中國指數研究院發佈《中國購房者消費調查報告》。報告全面展現了購房者在當前樓市背景下的消費心態,力圖通過真實數據和專業分析全面、深入的呈現購房羣體所思、所想、購房壓力、困惑及居住價值追求。以下是報告的部分內容:

《中國購房者消費調查報告》顯示,全國購房者消費行為存在三大矛盾點:

矛盾點一:購房者心理上認為所在城市房價太高,但是仍然願意在短期內購房

此次調查顯示,82.93%的購房者覺得房價太高或偏高, 但是61.2%仍計劃在一年內買房。

解讀一:購房者以剛需為主,置業意願迫切

53.8%的購房者為第一次買房,其中出於結婚用房的需求最多,佔21.27%,其次是改善性用房和自己無房,分別佔12.13%和9.74%。這些首次置業需求均比較迫切和緊急,因此雖然購房者覺得房價偏高,但不得不在短期內購房。

解讀二:受訪者中普遍存在房價上漲預期,因此有急於置業傾向

近60%的受訪者表示房價會上漲,46.37%的受訪者認為未來一年房價會微幅上漲,14.40%認為房價會大幅上漲。在這種上漲預期的驅使下,購房者更傾向於加快置業步伐,因此雖然覺得目前房價偏高,但仍然急於置業。

矛盾點二:大部分受訪者非常關注或比較關注國家房地產政策,但多數表示置業計劃不受政策影響

83.62%的受訪者非常關注或比較關注國家房地產政策,但是47.05%的人表示仍會按照計劃購,不受政策調控影響。

解讀:購房者對國家的調控信心不足

調查顯示,購房者表示出了對國家宏觀調控的信心不足,並且認為目前房價很難得到抑制。只有18%的受訪者認為抑制房價可能會有效果,因此購房者雖然關心國家房地產政策,但是由於對國家政策調控的信心不足,表示會按原計劃買房。

矛盾點三:許多家庭收入較低,但仍選擇面積與户型相對偏大的住宅

調查顯示,近50%的受訪者家庭年收入在10萬元以內。但是,當前市場狀況下,仍然有50.9%的受訪者選擇購買兩室一廳、70-89平方米的住宅,而該類住宅總價處於100萬元左右,遠遠高於受訪者家庭年收入。消費者收入狀況與產品選擇出現一定矛盾性。

解讀一:中國人傳統上來説對家庭非常重視,而是否擁有舒適的住房直接關係到家庭生活幸福度

據網上調查顯示,80%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家庭生活幸福度與房子有關,其中70%的受訪者認為美滿的家庭應該只要擁有自己的一套住房;只有10%的人表示住房和生活幸福與否無關。因此,在市場價位偏高的情況下,一些收入相對比較低的家庭仍然非常渴望擁有一個舒適和寬敞的家。

解讀二:低收入家庭買房,父母一般都會伸出援手

分析顯示收入10萬元以下的家庭完全靠父母支持買房子的比重多於10萬以上的家庭,尤其是收入10萬元以下的家庭與收入20-24萬的家庭相差比較大,前者所佔比重是後者的4.2倍。

【第9篇】中國汽車用户消費形態報告

為了深入瞭解和挖掘中國汽車用户對汽車購買及使用的行為特徵,幫助汽車生產企業和銷售企業制定差異化營銷策略,新華信從XX年開始進行中國汽車用户消費形態研究。調查內容包括:車輛購買行為、使用行為和更新行為等汽車消費行為,以及汽車用户的人口統計學特徵、心理特徵和生活形態特徵。

隨着每年新車投放的增加,以及每年汽車新增註冊用户的增加,我們的調查樣本量和覆蓋城市也隨之增加,到XX年,為了確保研究成果更準確真實地反映中國車主的狀況,共選取了全國24個不同級別城市進行調查,調查覆蓋中國市場127款量產車型,共計15000個車主。

隨着《中國經營報'汽車消費地理》系列報道的推出,我們將通過翔實的調查數據,逐一揭示不同城市在汽車消費行為方面的差異。

(一)汽車消費羣體構成發生了明顯變化

在過去五年間,中國汽車乘用車市場高速增長,實現了從XX年的125萬輛,到XX年416萬輛的跨越。在這個爆發性增長的階段,中國汽車消費仍然以首次購車為主,首次購車比例在80%左右。具體來説,它具備以下特徵:

女性車主比例增加

隨着汽車普及率提高,女性對於汽車的興趣、關注度和話語權在飆升,女性車主的比例明顯增加,由XX年的20.3%增加到XX年的30.9%。

車主年齡呈年輕化趨勢

XX年車主平均年齡為32.3歲,與XX年相比,車主平均年齡年輕了約3歲。

車主家庭收入有所增長

年車主家庭平均月收入10193元,與XX年的9235元相比增長了10.4%,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區域市場汽車增長速度發生變化

從不同區域乘用車新增註冊量看,XX年北京、上海和廣東汽車消費市場已經逐漸進入成熟期,市場增長率開始放緩,三地的增長速度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高速增長的空間已經不大;浙江、江蘇、山東和四川汽車消費市場仍然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河南和內蒙古等地區則出現了高速增長,但是,區域正處在市場成長期,增幅雖大,但基數較低,銷售增加的絕對量還不大。

(二)汽車消費觀念地理差異

中小城市的消費觀念大概落後大型城市三年左右

通過不同級別城市車主價值觀比較發現,大型城市車主強調個性,中型城市車主看重身份地位的體現,而中小型城市車主在意全面成本和社會歸屬。同時調查結果顯示,對於大城市一年內購車的車主更看重強調個性彰顯,1-2年內購車的車主,看重身份地位和社會歸屬,而3-5年的車主則在意社會歸屬和性價比。由此看來中小城市的消費觀念大概落後大型城市三年左右。

與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購車行為更為慎重

大城市汽車市場更加成熟,車主在購車過程中光顧的經銷商店數量少。XX年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城市車主在購車過程中平均光顧的經銷商店2.4個,大型城市車主平均光顧經銷商店1.7個。而經銷商實力與促銷行為成為車主選擇經銷商最為看重的兩大因素。

通過各類城市消費者購車時考慮因素的排序結果,反映出大中城市消費者首先考慮價格檔次,而中小城市首先考慮品牌。這説明,大中城市消費者更加註重汽車帶來的實際價值,而中小城市消費者對於汽車更看重對社會地位的標榜和社會歸屬感。

(三)汽車消費偏好地理分佈

在中國,由於歷史文化因素形成地域消費偏好的不同,以及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造成了區域汽車消費偏好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差異從主要車系在分區域版圖上,可以清楚地顯現出來。

大眾系優勢區域:北方大部分地區

大眾的兩大生產廠家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分別在上海和吉林長春,大眾系在上海和吉林表現出明顯優勢,市場份額分別為9.2%和3.1%,與整個乘用車在兩地的市場份額相比,分別高出5.1個和1.3個百分點。除了兩個產地區域外,北京一直是大眾系最具優勢的市場,每10輛大眾車至少有一輛是北京人購買的。北京是全國最大的汽車消費城市,XX年佔全國乘用車市場的7.6%。

眾系產品在受到北方人普遍認同的同時,在全國最具商業氣息的廣東、浙江和福建等區域卻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冷遇。廣東省佔有全國乘用車市場的11.4%,而大眾在廣東省的銷售量只佔到其全部銷量的5%,在浙江和福建的份額也明顯偏低,與整個乘用車在兩地的份額相比分別低1.3個和1.2個百分點。

豐田系優勢區域:經濟發展前沿地區

XX年豐田系每四輛車就有一輛是銷售到廣東的,廣東是全國最大的汽車消費省份,佔全國乘用車市場的11.4%。豐田系列雖然在區域版圖上優勢區域不多,但是這些區域佔據全國乘用車市場的30%,而對豐田的銷量貢獻超過50%。

河北、山東和四川三省是豐田系相對弱勢的區域,對豐田的市場貢獻度明顯低於對全國乘用車市場的貢獻度。

通用系優勢區域:東部沿海地區

通用車系的市場表現再次印證了在中國生產汽車產地選擇的重要性。通用是中國乘用車產品線最長的企業,從樂馳到凱迪拉克,產品覆蓋5萬到50萬元的價格區間。上海通用地處上海,除了在上海具有明顯的優勢,在浙江和江蘇也有上乘表現,三地對上海通用的貢獻超過1/3。

通用表現欠佳的地區主要是北京、廣東、天津和河北四個省份,分別低於全國乘用車份額的1.5個、1.5個、1.4個和1.9個百分點。

奇瑞優勢區域:內陸廣大地區

雖然從版圖上看奇瑞優勢區域很大,但由於這些優勢大多隻是略高於整體市場變現,對奇瑞整體市場貢獻僅為52.6%,只有產地安徽省的優勢明顯,份額高達5.1%,高出對全國市場貢獻率3.4個百分點。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廣東和浙江兩個汽車消費大省,奇瑞的劣勢比較突出,兩地合計的市場份額為12.8%,有近8個百分點的差距。

幾大主流品牌之所以在中國形成截然不同的格局,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品牌的力量。只有充分了解這種區域需求差異,才能在中國這個多元複雜的市場中不斷擴大自己的疆界,贏得更廣闊的市場。作者系新華信國際信息諮詢(北京)有限公司汽車營銷解決方案副總經理

【第10篇】最新中國城市女性消費狀況調查報告

消費安全依然是被調查女性關注與擔憂的問題。被調查女性的三大焦慮依次是:物價上漲,生活成本高空氣和環境污染嚴重缺乏閒暇時間。在網絡消費中,近七成的被調查者因質量問題退過貨。超過八成的被調查者個人信息被泄露。雖然女性在教育、就業等方面進步顯著,但從調查數據看,女性資產評估從業人員與男性從業者有着明顯的差異,在數量、收入、工作適應性等方面,都與男性從業者有着明顯的差異。哺乳期女性更因為疲於應對寶寶和工作而疲憊不堪,希望得到家人、工作單位和社會的更多幫助。

2022年《女性生活藍皮書》預測,今年,城市女性消費預期的五大熱點是:孩子教育、買房/租房/裝修、旅遊、請客送禮和買汽車。超過八成的被調查者及家庭有投資理財計劃。為避免網絡購物糾紛,被調查者給電商提出的五大建議是:不做虛假宣傳;不出售假冒偽劣和低價誤導;及時解決售後問題;不泄露個人信息;不搞霸王條款。

【第11篇】中國移動通信業市場狀況淺析——來自消費者的調查報告

1999年,對於中國移動通信業而言,無疑是經歷着產業深刻變化,進一步走向成熟的一年.無論是從移動通信業資費的大幅下調、手機設備的市場演化、服務項目的調整、服務質量的逐步改善,還是移動通信業運營體制改革的深化及加入wto腳步的臨近等方面,移動通信業在取得良好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不少的不足之處。表現在市場發展上,移動通信用户進一步快速增長,運營企業市場競爭態勢更趨合理,為中國移動通信業跨入新世紀奠定了較好的基礎。本調查採用隨機抽樣方法,通過對北京市城八區302位普通消費者的調查,就1999年北京移動通信市場的發展水平、發展狀況以及消費者對1999年移動通信市場重大事件的認知、態度和市場現狀的評價等方面進行了研究,調查結果可推論北京城八區18—50歲的普通消費者,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國移動通信業的發展狀況、市場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1999年末移動通信市場現狀

手機普及狀況。調查顯示,北京市18—50歲的人羣中,有略超過半數(52.2%)的被訪者使用手機,可見至1999年底,北京市場手機的發展水平是比較高的,佔經濟活動型人口的一半左右。不同年齡消費者手機的擁有率存在較大差異(見表1),調查顯示,18—29歲,30—39歲,40—49歲手機擁有率分別為43.4%、68.2%和43.2%,假定50—54歲年齡組與40—49歲相同,以北京市三年齡段人口年齡結構比重進行加權平均,則大致可推算1999年底北京市城八區手機普及率約為30%,即每10個人約擁有3部手機。以北京城八區擁有650萬人口計,城區手機用户達195萬。

消費者特性。就消費者而言,除年齡外,不同性別、學歷、職業和以往的人羣手機的擁有情況必然存在較大的差異。調查顯示,就性別而言,男性擁有率要明顯高於女性,近六成(59.7%)男性被訪者擁有手機,女性被訪者則為四成強(43.2%);就年齡而言,30—39歲的中青年消費者擁有率最高,超過2/3,18—29歲,40—49歲組擁有率要低得多;就學歷而言,隨學歷升高,擁有率顯著升高,特別是以高中與大專學歷為分界點,差異明顯,即手機擁有者主要集中在大專以上學歷人羣,高中以下學歷較少;從收入水平看,隨收入升高,手機擁有率明顯升高,以月收入3000元及1500元為分界點,月收入3000元以上者擁有率高達90%左右,1500元以下者為12—30%,低於平均擁有率,1500—3000元者為65%左右,亦高於平均擁有率。從職業類型看,手機擁有以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為最(80%左右),其次是個體業主、自由職業者和公務員(60—70%),再次是專業技術人員和普通職員(50—60%),工人和服務人員擁有率最低,僅為5%左右。可見,手機用户羣主要集中於30—39歲,大專以上學歷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尤其是3000元以上的消費羣體,值得注意的是月收入達到1500元的中等收入人羣正日益成為手機大眾化趨勢的主要目標消費。

對於北京市場的兩大運營商中國移動通信公司(原中國電信,下同)和中國聯通,二者的消費羣體在年齡上存在某種細微差別,比較而言,中國聯通更受18—29歲的青年人羣的青睞,而中國移動通信更受30歲以上中青年和中年人羣的青睞。

手機品牌。調查顯示,1999年底,北京手機市場的品牌分佈狀況與以往相比並沒有太大的改觀。傳統三強摩托羅拉、愛立信、諾基亞仍然佔據市場的領先者地位,三者總和市場佔有率超過80%,其它品牌均難以望其項背。其次是西門子、飛利浦、三星等第二集團品牌,市場佔有率10%左右,其它品牌還有松下、阿爾卡特、高通等國外品牌,市場佔有率均很低。在電信長城cdma手機中,除摩托羅拉外,主要有三星、高通等品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1999年是眾多國產手機廠商發動大規模廣告宣傳攻勢的一年,但北京的市場現狀仍然未能給國產手機留下太多的市場空間,國產手機市場業績不佳,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其技術、宣傳和服務策略等方面的原因,如何做好國產手機這篇大文章,在手機市場上分一杯羹,其路還正長。

1999移動通信發展狀況

移動通信發展態勢。調查顯示,所有擁有手機的被訪者中34.4%在1998年前購買手機,40.9%在1998年內購買手機,24.7%在1999年內購買。可以看出,近幾年中,1998年是手機增長最快的一年,雖然調查數據存在一定的偏差,仍足以表明1998年內北京手機的增長率近乎翻了一番。事實上,全國手機用户在1998年內亦從1000萬增至2000萬。進入1999年,雖然手機市場仍處在高速增長之中,但增長速度已顯著放慢,從調查看,1999年北京市場增長無論從絕對數量還是相對速度均較1998年有所放慢。在北京這樣經濟較發達的特大城市,手機普及率幾近30%,雖然年內手機入網資費持續下調,但其它資費如通話單價和月租費等仍保持不變,手機增長放慢是不難理解的,但以此推論全國市場的發展趨勢則失之偏頗。因此,在北京這樣手機普及率較高的大城市,為促進手機的持續發展,進一步降低手機的使用成本包括通話單價、裸機價格、入網費和月租費等長期成本,將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手機消費羣體特性及其趨勢。就1999年購買手機的消費者自身特性而言,從性別看男性仍高於女性,分別佔55%和45%左右;從年齡看,以18—29歲和30—39歲的青年人和中青年人為主,分別佔43%左右;從學歷看,以大專以上學歷特別是大學以上學歷為主;從收入看,則以月收入1500—3000元者為最多,其次是月收入3000—5000元者和800—1500元者。與1998年購機者相比,1999年購機者表現出了一些明顯的趨勢。

(1)雖然女性購機者仍處於少數,但女性購機者越來越多,從36.5%增至45.1%。

(2)購機者年齡分佈趨向於分散,從集中於30—39歲的中青年人羣逐步分散至18—29歲青年人和40歲以上的中年人。

(3)購機人羣繼續集中於高學歷人羣,但趨勢已不很明顯,這可能與北京消費者普遍具有較高學歷有關。

(4)由於手機各種價格的持續下調,手機消費日益大眾化,使手機能夠為更多的中低收入者購買,表現為1999年購機者進一步趨向中、低收入者,且分散至各個收入階層,而高收入者由於普及率高,購機比重反而下降。

消費者運營商及手機品牌選擇。調查顯示,與1998年相似,1999年購機者的運營商選擇基本狀況仍是移動通信公司多於中國聯通。電信長城cdma選擇比重仍很低,但與1998年相比,1999年消費者對中國移動通信公司的選擇略有下降(約2個百分點)。中國聯通則略有上升(約3個百分點),電信長城cdma穩中略降。中國聯通的緩慢上升,顯露出移動通信市場正緩慢發生着有利於消費者的市場競爭態勢。從消費者的手機選擇看,除傳統三強仍居主導地位,且摩托羅拉有進一步加強之勢外,手機選擇進一步多元化,處於第二集團的西門子、飛利浦、三星等品牌有所上升,升幅為1—4個百分點不等,而國產品牌則仍是雷聲大,雨點小,消費者選擇很少。

消費者購買行為。中國移動通信業發展到現在,已經走過了十幾年的歷程,早期的手機消費者越來越多地需要更換手機(保留原號)或者新購手機重新入網,淘汰原有手機。1999年新購手機中,這兩種情形比較明顯。調查表明,1999年內平均每售出6部手機,就有一部是新購手機入網,淘汰原有手機(包括原號),一部是新購手機,替換原有手機,其餘4部是首次購買手機入網。其中,對中國移動通信公司用户而言,淘汰原有手機而入網和替換手機的比例分別為9.1%和18.2%,首次入網者佔72.7%,中國聯通用户首次入網佔58.8%,淘汰和替換原有手機分別佔23.5%和17.7%。均為新入網或淘汰原有手機入網,而無替換手機的情形。

購買價格。調查顯示,1999年手機市場裸機價格在進一步下降的同時,價格差別很大,有的高達6000元以上,有的則低至1000元左右,這與手機市場進一步細分化,產品/服務功能逐漸拉開檔次密切相關。裸機平均價格則降至2000元左右,這也是手機購買者逐漸向中低收入階層過濾的主要原因。至於入網費,1999年內兩次下調,其中中國移動通信公司分別下調至1000元和700元左右,平均為920;中國聯通則分別下調至780元和300-500元左右,平均為580元左右。總體而言,調查表明最低為300元(電信長城cdma手機除外),最高亦不過1250元,平均水平約為780元。

1999移動通信市場主要事件消費者認知

1999年移動通信市場熱點不斷,內容涉及資費政策、運營商服務、手機終端以及中美wto電信協議等諸多方面。調查顯示,被訪者認知最高的事件是手機資費(入網費)下調(83.4%),其次是中美wto有關電信協議的基本內容(74.2%),再次是雙頻手機進入市場(64.7%)和中國移動通信公司從中國電信剝離(51.9%)。被訪者認知較高的還有上網手機(41.7%)和聯通手機直撥ip電話(38.3%)。電信長城cdma手機話費降價一半(34.9%),預付費sim卡手機的推出(32.2%),網上拍賣手機(31.9%),手機點播信息增值服務(26.4%)和聯通手機免費郵寄話費清單(26.1%)等認知度都不高,位居最後。縱觀以上熱點問題,可以看出,被訪者認知度最高的是有關移動通信的產業政策問題,特別是資費政策,顯示消費者對手機資費政策的關注。電信長城cdma手機由於用户規模小,其熱點政策影響小,故認知度不高。其次是對各類手機產品的關注,特別是去年年初就已成為熱點的雙頻手機的推出,年內大肆廣告宣傳的國產手機的推出等。對於運營商推出的一些服務項目如預付費sim卡手機,手機點播信息增值服務及交費服務等認知不是很高,一方面顯示消費者對這些問題不是很關注,同時亦顯示運營商推出的服務宣傳不夠或目標受眾有限。至於被訪者對上述熱點事件印象最深的三件事,結果表明,印象最深事件的排序與被訪者的認知基本一致,印象度最高的是手機資費(入網費)下調(70.8%)和中美wto電信協議的基本內容(39.2%),其次是中國移動通信公司從中國電信剝離(34.7%),雙頻手機進入市場(22.3%)和國產手機進入市場(22.0%)等,蓁各項排序基本與認知度排序基本一致。

1999影響手機購買的原因及消費者對市場現狀的評價

調查表明,1999年,影響被訪者購買手機的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是雙向收費不合理(63.6%),其次是有替代品(54.5%)、本人用不上(39.2%)和通話單價偏高(34.3%)、再次是裸機價格偏高(26.6%)、入網費偏高(15.4%)和月租費偏高,其它原因如服務、話音質量等不是很重要。綜合起來看,除去有替代品和本人用不上等無需求原因外,影響潛在消費者購機的主要原因還在於價格,特別是通話單價,而雙向收費歸根結底還是手機的通話單價問題,這已成為購買使用手機的最主要障礙。對於話音質量、運營商服務質量等,由於潛在用户未使用手機,則僅是購買使用手機後才會考慮的問題。

不同年齡、收入水平的潛在用户在影響購買使用手機的主要因素方面亦存在較大的差異。研究表明,除雙向收費不合理和有替代品外,18-29歲的年青人影響因素重要是通話單價偏高和裸機價偏高,而40歲以上的中年人影響購買的最主要原因是本人用不上等無需示的原因。從收入水平看,除雙向收費不合理和有替代品外,中、低收入者主要原因依次是通話單價偏高和本人用不上,中等收入者是正好相反,而高收入者不購買則主要是由於有替代品和雙向收費不合理。這表明,年齡越輕,收入水平越低,通話單價偏高對他們購機行為的影響越大。因此,在目前情況下,手機市場要獲得更快的增長,仍需不斷降低費用特別是通話單價和裸機價格。

調查表明,被訪者對1999年移動通信業的評價最不滿意的方面,最重要的是手機通話單價高(72.3%),遠高於其它各項,其次是裸機價格高(39.5%)、入網費高(37.5%)和月租費高(32.8%),三者相差不大,再次是手機配件(如電池等)以次充好(23.6%),而通話質量差(17.6%)、覆蓋範圍差(16.6%)、手機維修服務差(15.5%)、不能獲得話費詳細清單(14.2%)和交費不方便(12.5%)等均不很高。且這種評價在不同年齡、收入等特性的人羣中差別並不明顯。這再次表明,通話單價高以及手機價格、入網費和月租費等資費水平偏高既是消費者對1999年市場現狀最為不滿意的方面,也是影響潛在用户購買手機的最主要障礙。因此,不斷調低手機的各項資費標準,仍將是今後手機市場發展的大勢所趨,而隨着移動通信產業的不斷的成熟和進入wto帶來的競爭壓力,也將是理所當然的。

【第12篇】中國居民文化消費傾向千人問卷調查報告

不久前,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將文化產業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層次。會議指出,加快振興文化產業,對於滿足人民羣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文化消費,具有重要意義。

參照國際經驗,一般認為,現階段我國文化消費支出總量應該在4萬億元以上。不過,目前實際只有不到8000億元,這意味着我國居民文化消費潛力遠未得到釋放。

那麼,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着哪些問題?居民文化消費還存在着哪些制約因素?未來我國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方向何在?

本版從今日起,推出“聚焦居民文化消費”系列報道,探討上述話題。

由《人民論壇》雜誌和本版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中國居民文化消費傾向千人問卷調查”日前結束。調查在東、中、西部大城市、中小城市、鄉鎮廣泛展開,除此之外,還針對高端服務行業、工程技術行業、公務員、事業單位、各地高校等做了行業羣體調查,另外,還與人民論壇網、新浪網等網站合作,開展了網絡調查。截至2022年8月20日,共收回有效紙質問卷1071份,有效網絡問卷5372份,共計收回有效問卷6443份。

居民最喜歡的文化消費是什麼?逾六成居民最愛看電視、上網

在對“以下文化休閒消費形式中,您更喜歡?”這一問題的回答中,“看電視”以62.6%的支持率位居第一,“上網”則以61.5%緊隨其後。47.5%的受訪者選擇“閲讀書報雜誌”,“看電影”和“旅行”亦獲得了接近四成的支持率。調查結果表明,相較於其它文化休閒方式,看電視和上網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優勢地位較為明顯。

北京市統計局今年3月發佈的《北京市居民時間利用情況調查報告》中稱,看電視和上網佔用了北京城鄉居民主要的業餘時間。值得關注的是,在大城市高收入年輕人羣受訪者中,“上網”的支持率超過八成,表明大學生、年輕白領羣體對網絡的高度依賴。

編輯點評:看電視、上網,是居民文化休閒活動的“主力軍”,折射出我國民眾的文化消費形式還較為單調。

中國人民大學陳力丹教授認為,這與我國文化產業結構尚不完善、文化產品單一不無關係。提供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的文化消費產品,讓居民的公共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是文化產業整體升級、全面振興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

哪些文化消費場所應當加強建設?逾七成居民選擇書店、圖書館

在回答“以下選項中,您認為哪些文化消費場所應當加強建設?”時,73.9%的受訪者認為應着重加強“書店、圖書館、社區講座場所”建設,超過排名第二的“劇院、音樂廳、娛樂場所”近20個百分點;而對於“以下選項中,哪些場所是利用率不高,羣眾參與熱情一般的?”這一問題,選擇“書店、圖書館、社區講座場所”的僅兩成多。對於以上兩個問題的回答,各地區、各行業、各個收入羣體的結果較為一致。調查結果還顯示,45.9%的受訪者對“(日常生活圈)周邊能找到更多合適的文化設施或場所”懷有極大期待。

【第13篇】2022年下半年中國人奢侈品消費最新調查報告

本文有應屆畢業生網整理!

中國奢侈品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品位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其中,購物動機從送禮為主轉變為自用,購物地點也更多地轉向海外。

報告中顯示,兩年前,超過1/3的中國消費者以購買送禮的奢侈品為主,品牌上包括勞力士手錶、gucci手袋等。現在中國消費者對於奢侈品的購買動機已不是送給上司或者官員的禮物,轉變為自用或者給朋友代購。報告顯示,“三公”消費受限,讓購買奢侈品送禮的行為大幅縮減,致使大量中國遊客減少在國外消費時的奢侈品購買數量,甚至匿名購買。

海外渠道的奢侈品消費已成為大部分中國消費者購買奢侈品的選擇。調查顯示,超過2/3的中國消費者購買奢侈品的渠道是海外消費,主要集中在法國、米蘭、倫敦、紐約和日本這些奢侈品消費熱門國家和地區。歸功於匯率、税以及其他折扣,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奢侈品以低於中國地區奢侈品價格的超過50%出售。調查顯示,約20%海外消費為朋友自用而代購。

諮詢公司貝恩(bain&co)駐意大利的daniele zito表示,中國消費者曾經購買奢侈品的目的是炫耀財富,但現在他們想通過奢侈品展示品位,並傾向於選擇奢侈品行業可以提供的最好奢侈品。“這也使規模較小但品質好的小眾品牌得到了更多機會。”調查中顯示,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在購買奢侈品時選擇服裝品類和新品牌。

目的和需求的改變導致奢侈品行業也在發生變化。來自財富品質研究院的分析表示,電商和代購等新渠道的發展使很多消費者可以有更多機會接觸和購買到奢侈品。渠道大眾化也在進一步加速奢侈品牌大眾化。在傳統奢侈品牌普遍大眾化的同時,高端消費領域出現一定機會,這個機會屬於高端定製服務。據財富品質研究院的調查發現,2022年已有67%的中國富豪認為傳統奢侈品不是真正的奢侈品,定製才是,並且開始鍾愛更多領域的定製內容。

【第14篇】中國茶葉消費市場調研報告

中國是茶葉有發源地,茶區分佈廣、資源豐富,茶葉種類之多堪稱世界之最。下面內容由小編為大家分享中國茶葉消費市場調研報告,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茶葉消費市場調研報告一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喝茶已成為多數中國人的一種生活習慣,茶已成為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品。隨着經濟的發展,茶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喜愛和追求。

消費者性別

圖1

在本次調查中如圖1所示,喜歡喝茶的人數中男性比女性要來的多,男性是茶葉消費市場的一大主力軍,而女性更偏愛與花茶,例如玫瑰花、茉莉花等之類的茶,其消費市場要比男性來的弱些。

消費者年齡

圖2

在本次調查中如圖2所示,19歲以下的佔總比例的9%,20--39歲之間的佔總比例的21%,40--59歲之間的佔總比例的32%,60歲以上的佔總比例的38%。由此可見,在購買茶葉的消費者中都是年齡在逐漸增大的,茶葉的銷售在高年齡人羣中是比較好的。

圖3

茶葉購買渠道

在本次調查中如圖3所示,大部分消費者是選擇去茶莊購買茶葉(32%),因為他們認為茶莊裏面的茶葉在質量上是有保證的;其次是選擇茶葉連鎖店(27%),第三是批發市場或零售店(21%),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消費者是選擇在網上購買(17%),認為在網上購買可以不受地域、環境等因素限制。

圖4

在本次調查中如圖4所示,在購買茶葉時36%的人會優先考慮其質量,質量就對茶葉好壞最直接的評價;21%的人考慮其價格,正所謂“好貨不便宜,便宜沒好貨”,商品價格也是衡量一個茶葉是否優質的一個重要標準;20%的人是在意其品牌,還有18%的人在購買時會考慮其包裝是否精美,一些消費者會將茶葉當做送禮佳品,因此,茶葉的包裝就會影響其檔次。

圖5

在本次調查中如圖5所示,半個月--1個月購買一次茶葉的消費者佔總比例的22%,2個月--3個月購買一次的佔總比例的34%,在4個月--5個月之間購買一次的佔總比例的30%,半年以上的佔總比例的14%。

通過此次的調查我們認為中國茶葉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相關部門可以加大往茶葉市場推進,提高經濟的發展。

中國茶葉消費市場調研報告二

一、摘要

在國內,茶類消費者為中老年人居多,但年輕人佔據的比例也逐漸加大,説明茶在年輕人的消費中有了很大的提升空間。中國茶葉出口主要有六大國際市場,分別是摩洛哥、日本、美國、歐盟、俄羅斯、中東地區。由於國際市場質量門檻越來越高等原因,中國茶葉市場發展受到了阻礙,但從總體來看,我國茶葉產業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雖然面臨許多困難,但總體向上的趨勢從未改變。相信隨着我國茶葉種植、生產水平的迅速提高,產品安全體系日趨完善,我國茶葉的優勢會越來越顯現,世界各國對我茶葉的消費會逐步增加。

二、調研的背景和目的

1、調研背景

商品經濟的日益的發展,我國的外貿份額越來越大,其中不可或缺的傳統的商品茶葉市場也相當的活躍。

2、調研目的

更好的研究我國的茶葉市場,以點看面瞭解中國的市場行情,

三、調研採取的步驟和方法

一)通過上網查閲相關資料瞭解中國茶葉的品種及其分類

二)對國內市場進行調研,獲取國內消費者對茶葉的需求情況和市場主要賣點。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渠道獲得:

1、通過上網收集相關資料,瞭解國內茶葉市場行情,獲取相關數據。

2、通過查閲有關書籍、報刊,詳細瞭解情況

3、走訪一些茶葉銷售店,詢問一些社區的消費者

4、學校學生的意見和想法

三)詳細瞭解我國茶葉的出口現狀及出口目標市場,主要渠道:

1、通過互聯網瞭解我國茶葉的主要出口國對象及其出口特徵

2、根據其出口特點制定營銷方案

四、調研情況介紹

一)中國茶葉概述

1、茶葉分類

我國茶葉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基本茶類,一種是加工茶類。其中基本茶類又可分為六類:綠茶、青茶、紅茶、白茶、黃茶、黑茶。加工茶類可分為花茶、果茶、緊壓茶、保健茶等。

1) 綠茶

以製作方法不同可分為:

a、炒青綠茶:眉茶、珠茶、細嫩炒青;

b、烘青綠茶:普通烘青、細嫩烘青;

c、曬青綠茶:滇青、川青、陝青、黔青、桂青;

d、蒸青:煎青、玉露;

2)青茶(烏龍茶)

以製作方法不同可分為:

a、閩北烏龍茶:武夷巖茶、閩北水仙、烏龍。

b、閩南烏龍:鐵觀音、永春佛手、閩南水仙、黃金桂、閩南包種。

c、廣東烏龍:鳳凰水仙、包種、鐵觀音、烏龍。

d、台灣烏龍茶:木柵鐵觀音、文山包種茶、洞頂烏龍茶、白毫烏龍、竹山烏隆、梅山烏龍。

3)紅茶

以製作方法不同可分為:

a、小種紅茶:星村小種、正山小種、人工小種、煙小種。

b、工夫紅茶:滇紅、祁紅、川紅、宜紅,閩紅。

c、紅碎茶: 葉茶、碎茶、片茶、末茶。

4)白茶

製作方法不同可分為:

a、白牙茶:銀針白豪,

b、白牡丹。

5)黃茶

以製作方法不同可分為:

a、黃牙茶:銀針

b、黃小茶:毛尖

c、黃大茶:大葉青

6)黑茶

以製作方法不同分為:

a、湖南黑茶:黑磚茶、黑毛茶。

b、湖北黑茶:麪茶、裏茶。

c、四川黑茶:四川邊茶、康磚、金尖。

d、滇桂黑茶:雲南普洱茶、六堡茶、白牛茶。

二)茶葉的市場

1、茶葉市場的特點

通過市場的調查發現我國的茶葉市場有很大的漏洞缺陷,走訪的一些茶葉經銷商透露説先進茶葉種類相當的多,而且很多都是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價格也是經常地變動。

1) 茶葉種類多樣

中國是茶葉有發源地,茶區分佈廣、資源豐富,茶葉種類之多堪稱世界之最。現有紅茶、綠茶、青茶、黃茶、黑茶、白茶六大茶類之分;具體到某種茶葉又有細分,如紅茶有工夫紅茶、小種紅茶,綠茶有烘青、炒青、蒸青等;就質量特徵而言,同類茶葉也有名優茶、大宗茶的區別。並且,各地的區域環境、氣候、茶樹品種、栽培方式、製茶工藝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如工夫紅茶的滇紅與祁紅的質量差別、閩南(北)烏龍茶與台灣烏龍茶的質量差異等。

2) 茶葉價格波動大

由於我國茶葉種類、質量的差異性,茶葉質量缺乏國家標準來統一規範,高品茶的質量級別較為混亂,售價較為模糊。面向渠道經銷商的出廠價、批發價尚能保持相對穩定,而面對消費者的零售價,往往隨意訂價、茶價畸高或是價質不符,消費者無從判斷商品茶的真正價值及真實價位。

3) 茶葉品牌雜亂

目前,商品茶價格缺乏誠信,茶葉品牌過少,消費者對商品茶的質量和價格,往往是無所適從、一頭霧水,無法判斷產品的真偽、優劣和真實價位。由於茶葉企業經營規模小、品牌意識淡薄,知識產權方面投入不足,導致茶葉市場運營不規範、質量不穩定,消費者購買力受阻,從而制約了茶葉市場的深度拓展。

4)茶葉的升值空間大

包裝茶增值空間大、盈利性強。品牌包裝茶的開發商機,為茶葉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茶葉作為快速消費品面對着多還元化市場,市場的定位與細分要求茶葉包裝應符合現代消費理念的變化,從包裝材質、外形、裝飾、規格及包裝需求的系列化包裝機。茶葉包裝應在堅持中國特色的同時,重視與國際包裝慣例接軌,

2、茶葉市場消費對象情況分析

1)茶葉消費者年齡結構分析

經調查發現,茶葉的消費年齡結構主要是在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階段,是茶葉的主流消費者,與此同時我們發現15-25歲的年輕消費者也佔據了比較重的比率。

2)茶葉消費羣體特徵

經調查發現,茶葉的消費羣體主要是集中1000—xx收入階段的消費者。(此資料是閲讀書籍得知的)

3)茶葉消費者消費習慣調查

調查發現,茶葉倍受人們的推崇,喜歡飲茶的消費者佔到76% 的比重,人們對茶葉喜愛有加。

4)消費者對茶葉產品價格認同情況調查分析

調查發現,消費者購買茶葉的價位約為200-400,而400元以上的中高檔茶葉也佔一部分很大比重。這説明市場正引導茶葉市場向中高檔茶發展。

5)茶葉消費者飲用頻率分析

通過調查發現,一半以上消費者幾乎每日飲茶,茶葉成為日常生活的休閒方式,飲茶更成為大部分人們每日必修。

6)消費者茶葉功能關注度調查分析

個人喜好佔最大比重47%,其次送禮茶、禮品茶也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方式發展起來。

7)茶葉消費的區域差異調查分析

大部分的茶葉小羣體分佈在廣東江浙等沿海一帶,受其氣候天氣的影響以及一些歷史文化背景的薰陶。

三)中國茶葉出口現狀

目前茶葉年產量超過百萬噸的國家主要有印度、中國、斯里蘭卡等。世界茶葉三大出口國是印度、中國和斯里蘭卡,主要進口國為俄羅斯、英國、美國、巴基斯坦等。

xx年,我國取消茶葉出口配額。同年5月,日本實施新的 “肯定列表制度”。xx年1月歐盟發佈了新的食品中農藥殘留標準,新標準涉及範圍廣泛。其中有些標準是針對我國農藥的使用情況而做出的調整。據統計,我國茶葉出口品種以綠茶為主,綠茶出口量佔整個世界綠茶貿易量的90%左右,分析顯示我國的綠茶影響着國際綠茶市場價格。自xx年起,我國綠茶出口總量佔出口茶葉總量的最低達60.9%,最高達77.5%。全世界茶葉銷售總量中,紅茶佔多數,綠茶次之。俄羅斯進口茶葉總量的90%均是紅茶,中國紅茶對俄羅斯的出口表現不佳。

在全球金融危機蔓延的籠罩下,xx年我國茶葉出口逆勢上揚,據海關統計,xx年我茶葉出口量30.3萬噸大關,首次突破30億大關,同比增長2%,一舉打破了近5年來始終在28-30萬噸之間徘徊不前的局面;出口金額7.05億美元,突破7億美元大關,同比增長3.3%,實現了全國茶人期盼已久的歷史性雙突破,總量和金額連續6年創歷史新高。

五、分析問題及建議

我國茶葉出口正處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茶產業出口主要問題是:

1.隨着茶葉出口經營權和出口配額的逐步放開,茶葉出口企業逐步增多且優劣混雜,少數企業為追逐眼前利益在出口中低價競銷、以次充好,不但嚴重擾亂了國內經營秩序,使得茶葉出口價格整體下滑,茶葉出口全行業利潤水平難以保證,更為嚴重的是損害了我國茶葉在海外市場的口碑。

2.茶樹種植農户平均每户僅有茶園1畝左右,種植水平低,良種普及率比起其他主要產茶國低很多。全國僅加工茶葉的茶廠達六、七萬家,平均每個茶廠年加工茶葉僅10餘噸,一些小型加工企業設備落後、技術水平低、生產效率低下,原料安全難以保證。

3.國內外檢驗標準不統一,科研人才隊伍、科技投入嚴重不足,茶業發展的支持體系不健全。茶葉生產整體水平仍有待提高。

4.由於茶葉出口企業走上市場經濟道路只有短短几年的時間,我國目前尚缺乏真正意義的茶葉行業龍頭企業和全球知名品牌。我國主要茶葉出口企業目前已發展出不少自有品牌,駱駝牌還曾榮獲商務部頒發的優秀出口品牌獎,但由於當前茶葉出口企業規模與世界知名企業相比仍然偏小且缺乏國外市場分銷渠道,目前還難以憑藉自有品牌佔領國際市場,企業多以定牌生產等方式為外商供貨。我國要發展成世界茶葉強國,離不開行業中龍頭企業的帶領,也離不開龍頭企業帶動下的品牌戰略。中國茶葉出口發展到現階段,如單純依靠茶葉企業自身發展,想完成以上目標需要經過漫長的培育階段。要想在最短時間內培養出自己的龍頭企業和國際知名品牌,則需要政府和行業對具有一定規模和發展潛力的企業給予大力支持,幫助他們走出整合行業資源的第一步。

六、小結

一)針對上述問題,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總體來看,我國茶葉產業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雖然面臨許多困難,但總體向上的趨勢從未改變。

1、避免少數企業的劣質茶葉損害行業形象。

2、大肆的宣傳中國的茶文化史,通過政府間的交流傳播中國茶的千年文化;

3、加強與主要消費國行業組織的聯繫,溝通行業信息,幫助中國企業瞭解海外市場最新趨勢;

4、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開拓市場;

5、為培養中國茶葉核心企業競爭力,全面提升中國茶葉行業地位和質量聲譽,打造中國茶葉行業的新形象,茶葉分會已向國家工商總局申請註冊中國茶葉出口行業集體標識。

6、為儘快消除海外市場對我國茶葉的錯誤認識,我們呼籲政府部門、行業組織和茶葉企業共同對我國茶葉形象進行大規模宣傳,包括在主銷市場召開新聞發佈會、行業推介會、中國茶葉品評會、免費品嚐活動及宣傳資料發放,打造我國茶葉整體形象。

二)茶葉營銷策略

1、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的定位及宣傳推廣:茶葉企業根據自身發展戰略、產品質量特性及市場營銷需求,進行科學、明晰的品牌定位,保持品牌形象的穩定性、連續性和成長性。茶葉企業的廣告宣傳應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加強社會協作、分銷渠道、市場終端等途徑的品牌展示;並通過廣播電視、平面媒體(報刊)、户外廣告、互聯網及茶博會和茶葉節等途經,針對性地宣傳推廣茶葉品牌。

2、產品開發

茶葉企業的經營定位,決定了產品開發及產品線的規劃設計與走向。目前,許多茶葉企業產品結構較為單一,名優茶與大宗茶、內銷茶與外銷茶等經營進於細化,到xx年我國規範管理的公司大都將獲得自營進出口權,一體化的國際市場將對茶葉產品的開發定位和策略提出更高的要求。茶葉市場的高端產品(名茶)的開發有利於品牌塑造,中低端產品(優質茶、大宗茶)則是提高市場份額和盈利之源。茶葉企業可根據貨源供應、經營規模、市場需求等因素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商品茶經營檔位不高偏廢,可以各有側重,經營範圍也不宜過廣,避免經營品類過多過濫,以及產品特色和訴求點不明晰。並可根據快速消費品的營銷特點,加強市場調研和產品研發的力度,保持茶葉產品線和創新現延伸,從原料、加工工藝與設備、包裝等方面人手不斷推出新品,以滿足細分市場的消費需求。

3、商品茶價格的調整

價格因素直接影響到商品茶的市場競爭力、市場份額與經濟效益。高端途徑及消費羣相對固定,禮品饋贈比例很大,價格彈性小,從而訂價較高,以保持名茶的珍貴形象。中低端產品(大宗茶)屬於大眾消費品,價格彈性大,應堅持薄利多銷、走量為主的訂價原則,追求批量化的規模效益。

加強銷售渠道及終端的價格管理與監督,實施商品茶批發、零售的指導價,鼓勵、引導經銷商遵循行業價格規則。避免售價畸高而損害消費者利益及出貨量減少,或者是低價批零、跨區衝貨而引起的價格混亂、品牌形象受損。確立商品茶良好的價格穩定與互利,從容應對原料收購、產品銷售中的價格戰。

4、市場促銷

市場促銷包括渠道促銷和消費促銷兩個層面,渠道促銷主要有提高鋪貨率、銷售費用率、返利率、銷售資源分配比例,提供渠道及終端形象設計與宣傳支持等。茶葉市場促銷以消費促銷為主,首先要加強區域市場、目標消費羣的調研分析及信息反饋,深入分析消費者層次、茶葉消費程度、成長潛力、消費傳統或傾向。根據市場調研結論,結合產品特點和市場競釹需要,針對性地確定促銷推廣方案。

【第15篇】關於2022中國消費者一季度消費意願的調查報告

調查時間;20xx年

調查地點:中國

調查內容:中國消費者一季度消費意願

調查對象:中國消費者

尼爾森xx日發佈了20xx年一季度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報告顯示,一季度中國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回升至39點,為9個季度以來的最高水平。

調查報告顯示,xx%的中國消費者表示,未來三個月計劃增加在食品飲料類快速消費品上的支出;近15%的消費者表示,將增加非食品飲料類快速消費品上的支出。其中,近五成(45%)的一線城市消費者計劃增加在食品飲料類快速消費品上的支出;近四成的消費者將增加在非食品類快速消費品上的支出。

尼爾森大中華區總裁嚴旋分析説,與前一季度相比,中國消費者的就業前景、個人經濟狀況和消費意願均保持穩定,這表明消費者對中國整體經濟持有樂觀和積極的態度。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宋立則在當日出席尼爾森中國消費者360論壇時表示,當前中國經濟增速下行僅是短期低迷,而非趨勢性變化,未來10年中國經濟仍會較快速增長,消費也會出現樂觀的增長。 城鎮化將會是避免中國經濟出現硬着陸的重要因素,且與以往產業發展推動的勞動力為主的城鎮化模式不同,未來將會是以消費升級推動的非勞動人口城鎮化。

而對於如何擴大消費,宋立認為,可以從城市、城鎮、農村各個方面着手,城鎮化將成為中國經濟得以避免硬着陸的重要因素。

過去的模式是,產業發展推動的以勞動力為主的城鎮化;而現在的模式將是,消費升級推動的非勞動人口城鎮化,具體包括:服務導向型農民工家屬城鎮化、消費升級型農村先富人口城鎮化、以及消費升級型城鎮人口大城市化。宋立説。

宋立還表示,擴大消費的着力點會集中在城市、農村等不同地區的人均耐用消費品上,如家電等。

尼爾森大中華區總裁嚴旋則預計,20xx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將從目前的50%提升至60%,人口遷移將達到10%,而這種改變對於經濟結構調整、擴大消費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