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2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屈原【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18K

2022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屈原【多篇】

端午節故事 篇一

1、楚懷王被囚

公元前299年,秦國攻下楚國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武關和談。楚國大夫屈原勸楚懷王説:“大王不要去,秦王一定設了圈套等着你呢!”

楚懷王堅持前往,沒想到,剛進入武關,他就被抓起來押到了咸陽。秦昭襄王逼楚懷王割地保命,沒想到楚懷王寧死不屈。秦昭襄王沒辦法,只好把楚懷王軟禁起來。

這時,楚國人就立太子為王,這就是楚頃襄王。

2、楚懷王之死

楚懷王雖然曾經想辦法逃走,但還是被秦國軍隊抓了回去。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在咸陽去世了。隨後,秦國把他的遺體送回了楚國。

3、屈原被流放

楚國大夫屈原非常憤怒,勸楚頃襄王疏遠小人,重用人才,秣馬厲兵,替楚懷王報仇。沒想到,一些奸臣卻在楚頃襄王面前講屈原的壞話,最後還將屈原革了職,流放到湘南去。

4、苦悶的屈原

屈原被流放到湘南後,心中非常苦悶,就常在汨羅江邊徘徊吟詩。

一天,屈原遇到了一位漁父。漁父問他:“您不是楚國的三閭大夫嗎?怎麼會在這裏呢?”

屈原説:“我流落到這裏,因為別人是骯髒的,而我是乾淨的;別人都喝醉了,而我還醒着。”

5、屈原投江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帶兵攻破了楚國都城。屈原知道後,非常難過,眼看楚國就要滅亡了,他就在五月初五這天,抱着一塊大石頭跳進汨羅江裏自殺了。

6、營救屈原

百姓們聽説屈原投江後,都划着船去救他。他們在江裏打撈了很久,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

那位漁父非常難過,就站在江邊,把竹筒裏的米撒到江裏,以表哀思。

7、端午節習俗

到了第二年的五月初五,百姓們又紛紛划船來到汨羅江。他們把竹筒裝的米撒到水裏,以祭祀屈原。

後來,人們將米包成了粽子,把劃小船變成了賽龍船,使紀念屈原的活動成了端午節的一種風俗。

懷化的端午節有什麼風俗 篇二

龍舟活動:

居於江河兩岸的民眾,有賽龍舟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之俗。以懷化沉陵、辰溪等地濱江或寬敞溪河水面最為熱鬧。沉陵城區龍舟有紅、黃、白三種,各為一組,開展競賽。近年,又增加黑、花、綠各種,共有龍舟:30餘艘。

龍舟競渡,城區數萬人聚於河灘觀賽。公路沿線,沉、酉水上下民眾,外縣羣眾紛紛乘車、船前往觀看龍船。賽程從初五直到十五方止。

端午忌鰍魚:

端午節前不準吃鰍魚,不許下田捉鰍魚。吃過粽子後,才許下田捉鰍魚。在陰曆立夏後到五月初五前,也不準直説“泥鰍”,而要説是“短蛇”。有時小孩在溪壕中撈魚,偶然撈着,也要説“短蛇呀,我們不要你,下次不要來”,更不許帶回家拿進屋。只有到五月初五後,用鰍魚敬了祖宗才允許吃。

端午節的由來簡短 篇三

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最初本是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説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説法。

總的來説,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後來的端午節還有了紀念屈原的意義。

端午節的風俗 篇四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

我國以下地區,端午習俗繽紛多彩。貴州地區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地區的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説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我國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的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我國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划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説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説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衞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屈原 篇五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都城被秦軍攻破,楚國大臣屈原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人們划船撈救無果,盪舟江上,後來形成龍舟競渡的習俗,又害怕河裏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身體,便將糯米糰投入江中餵食魚蝦,希望這樣可以保全屈原的遺體,之後形成了端午食粽的習俗。

端午節來源於古時龍圖騰的信仰以及自然天象的崇拜,仲夏午月午日,蒼龍七宿運行至正南中方位,《易經》稱其為“飛龍在天”。傳説故事中,端午節的由來是為了紀念抱石投汨羅江自盡的楚國大臣屈原。

端午節風俗 篇六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大習俗,至於賽龍舟這個習俗從何而起,還是來源於歷史典故。根據古時傳説,屈原含冤投江之後,楚國人十分悲傷,他們相信楚原是忠心賢臣,便划船去拯救屈原。

然而當他們奮力到達洞庭湖時卻不見屈原的蹤跡了,他們擔心湖中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便借划龍舟來驅散湖中的魚。後來每年的端午節都會有賽龍舟活動,賽龍舟之習俗盛行於當時的吳、越、楚三國。之後人們以端午賽龍舟的方式來祈禱風調雨順。

吃粽子

從醫理的角度來看,端午時節,潮熱難耐,人們普遍食慾不佳。在這個節氣裏吃粽子,不僅健脾養胃,還清浮火。傳統的粽子主料是糯米加大棗,在中醫裏,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經,粽子裏的糯米一般都煮得很軟,適量食用對健脾養胃有很好的功效。如果在粽子里加些蓮子,可以健脾除濕,加些小豆,還可以消腫。

掛艾草

在端午節,在門上和牀頭掛艾葉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習俗,寓意是驅瘴、辟邪。為什麼要掛艾葉呢?艾葉的莖和葉都含有一種揮發性的芳香油,它所產生的香氣,能夠驅趕蚊子、蒼蠅、螞蟻、淨化空氣。而且,艾葉是一種純陽植物,能夠幫助祛除體內的寒濕之氣。其實,除了掛艾葉,還可以用艾葉來泡腳,進行艾灸,對袪濕驅寒非常有好處。當然,不僅僅是在端午節可以泡腳、艾灸,其它時候同樣也可以進行。

佩戴香囊

香囊不僅能滿足愛美之心,還是中醫裏的一種香薰療法,根據藥材不同,具有疏肝解鬱、醒腦提神、驅除蚊蟲、芳香化濕、祛毒防疫等功效。端午佩戴香囊主要是因為這一時期陽氣最盛,這時掛香囊養生效果會更明顯。香囊內可根據需要選用蒼朮、藿香、佩蘭、艾葉、肉桂、砂仁、白芷、菖蒲、陳皮、丁香、薄荷、檀香、甘鬆、山柰、冰片、樟腦等芳香藥物的幾種,研成粉末,然後裝入緻密布袋中,縫合好,佩於胸前、腰際等位置,或是懸於汽車、室內。

端午節的來歷——屈原故事介紹 篇七

一、端午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被人們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

“端午節”為我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很多人都 ua 不明白,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在有的地方還要喝雄黃酒,賽龍舟。

傳説端午節跟我國古代一位名人有關——屈原,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里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二、屈原與端午節有什麼關係?

在公元前278年的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屈原聽到了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

他雖然有心報國,但是也無法挽救這一局面了,於是屈原選擇了以死明志,毅然決然的寫下絕筆詩《懷沙》之後,便抱着石頭投入了汨羅江,以身殉國。

沿江的百姓聽聞此事,因為怕屈原的身體被江裏面的魚蝦吃掉,於是都划着小舟去打撈,也有一位老醫師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了江裏。這樣子是為了驅趕蛟龍水怪以免傷害了屈原的身體。看到老醫師這樣子做,百姓們也紛紛將米糧投進江中,希望魚蝦吃飽了米糧,就不會傷害屈原的身體。

因此,紀念屈原之説,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傳統的端午節又稱什麼節 篇八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舟節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説,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地支,農曆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龍舟節: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廣東地區,廣東地區稱之為扒龍船。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歷史悠久,已流傳兩千多年,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七年級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端禮節:在湘南地區沿古俗,於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當五汛:在上海部分農村,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區域,如奉賢、南匯等地區,習慣上稱“端五節”為“當五汛”。

天中節:此名稱根據陰陽術數而來。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為天中節”。日本以五月五日為“男兒節”,可能也是據天中節而來,因其認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氣。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粽節: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遊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七年級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端禮節:在湘南地區沿古俗,於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菖蒲節:端午節除是古代圖騰祭祀節外亦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關於屈原的介紹 篇九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裏(今秭歸縣屈原鄉屈原村)人,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屈原作品的出現,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離騷》為代表的《楚辭》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為“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逸響偉辭,卓絕一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後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週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