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業項目建議書(整理24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5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4篇《農業項目建議書》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農業項目建議書》相關的範文。

農業項目建議書(整理24篇)

篇1:農業項目建議書

3.2 項目建設的可行性

3.2.1 項目符合黨的科學發展觀和國家產業政策

黨的十七大提出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和發展循環經濟的產業政策。社區支持農業(CSA)項目正是體現了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精神,符合國家的循環經濟的產業政策。

3.2.2 項目有成熟的“自然農法”生態農業技術的支持

目前,我們國家的生態農業技術已逐步走向成熟,加之該項目與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和葫蘆島市綠德高效生態農業開發中心合作,並取得他們在“自然農法”生態農業技術和新品種方面的支持,技術上有保障。

3.2.3 項目有國內社區支持農業(CSA)的經驗可以借鑑

國內民間組織從2005年開始推動城鄉互助的社區支持農業(CSA),這其中包括香港社區夥伴(PCD)、成都河流研究會、雲南昆明綠耕城鄉合作促進中心、沃土工坊等,一些小型的倡導城鄉互助的形式在四川、廣西、雲南等地發端。 2008年中國人民大學----海淀區政府產學研基地項目“小毛驢市民農園”則是比較完整的將CSA中直銷、預付費用、風險共擔以及會員制、箱式計劃、實習生項目納入到農場運作中的開始。由此引發了中國各地CSA型農場及契約式消費者與農户直接聯合的熱潮,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中國各地CSA型農場有將近200多家。他們的經驗可以使我們少走一些彎路。

3.2.4 項目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物質生活的需求

近十年,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特別是我國的中產階層已發展到近3億。他們的收入處於社會中上水平,一般擁有優厚的薪金,富有個人財產,較高的'個人文化素養,豐富的生活內容。他們對食品安全有着較強烈的需求。他們有也閒暇時間去追求高品質的觀光、休閒生活。據有關部門調查,我市在中原地區消費能力處於中上等水平,對於生態農產品和休閒、觀光有一定的需求。

3.2.5 項目主辦單位有廣泛的社會影響

近些年來,新鄉市環境保護協會和會長田桂榮對環境保護工作做出了貢獻,有着廣泛的社會影響,也取得了政府部門和廣大民間組織的一致支持。這次新鄉市環境保護志願者協會的環保工作由單純的環保宣傳到介入農業污染治理生產實踐的轉型,藉助她的品牌效應,一定會得到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廣泛支持。

4 項目的主要經濟技術路線

4.1 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把過去單純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的二維農業模式調整為種植業、養殖業和菌草業(白色農業)的三維農業模式,通過養殖業消化糧食和秸杆,以增加農民的收入;通過菌草產業消化種植業、養殖業的廢棄物,使廢棄物得到循環利用,從而增加產值,減少農村的面源污染,使農村環境得到確實的保護。

4.2 通過種植業結構調整,把過去“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二元結構改變為“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的三元結構,本項目通過種植鮮食玉米和高蛋白牧草來促進肉牛養殖業。

4.3 通過農業生態鏈結構的調整,把種植業大量用化肥 農藥,養殖業大量用抗菌素、激素的化學農業生產模式改變為大量使用有機肥和生態飼料的自然農法的生態農業生產模式,解決農村和農產品的污染問題,使農產品得到更安全、更健康的保障。

5 園區規劃

5.1 項目規劃的指導思想及規劃原則

5.1.1 指導思想

倡導並實踐“支持生態農業、發展綠色消費、促進城鄉互助”的理念,借鑑國內外社區支持農業(CSA)經驗,遵循“三低三高”(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投入,高起步,高產出,高品味)的原則。建設以系統工程、生態循環理論為指導,以低本高效生態農業生產為中心,以生產、科研、營銷、加工、信息、培訓等多功能服務為一體的田園生態農莊。並以生態農業項目為基礎,逐步建設成為具有吸納遊客能力並具有中原地區觀光、休閒特色的生態農業觀光園。

5.1.2 規劃原則

堅持“科學規劃、分區建設、一邊開發、一邊開放、長短結合、早收效益”的原則,制訂“田園生態農莊社區支持農業(CSA)規劃”,以短期能見效益的項目來養活長期項目,使園區建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堅持系統工程及生態循環原理相結合的原則,整合“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可持續能源等多種資源,實現以食物鏈相連結的人工生態系統。

堅持統一規劃、自主發展與招商引資相結合的原則,自主掌握生態生產的核心區,並通過招商引資把自己暫時不具備條件的生態食用菌、生態肉牛、生態豬、生態雞和觀光、休閒項目對外承包。

堅持生產上抓高新技術與營銷上抓高端市場相結合的原則,應用生態技術,生產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通過高端配送,打入高檔超市、酒店和社區,以實現生態產品的高附加值。

堅持生態農業生產項目與生態觀光、休閒項目相結合的原則,同步規劃,分期實施。

堅持建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本地區農户致富,即“ 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户”的原則,建立“新鄉市田園生態農莊專業合作社”,把農民組織起來共同致富。

堅持生態農業生產項目開發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的原則,發展以玉米皮為原料的草編和以柳條為原料的柳編工藝品。

堅持生態農業生產項目開發與生態技術培訓項目開發相結合的原則,要在生態農業生產基地的基礎上,建立新鄉市生態農業職業技術培訓中心。

堅持吸引人才與培養人才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建立新鄉市大學生創業實習見習基地和高效生態農業研究所,吸引人才、培養人才。

堅持取得國家及各級政府的立項支持與艱苦創業、回報社會相結合的原則,為創辦“社會公益企業”打下基礎。

5.2 園路規劃

依照生態農莊規劃設計思路,從園林的使用功能出發,根據生態農莊的地形、地貌、功能區域和風景點的分佈,結合園務管理活動需要以及生態農業生產操作上的方便,設置兩條幹路和多條人行小路。

5.3 節水排灌工程規劃

生態農莊以生產有機農產品為主,園內根據作物的不同需要,設置噴灌、滴灌和滲灌等節水灌溉系統。同時要考慮到環保及遊人、園工的飲用水需要。規劃中要利用地勢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溝,將雨水排入附近的水體;一切人工給水排水系統,均以埋設暗管,避免破壞生態環境和園林景觀;農產品加工廠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排水系統,不排入園內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環境。

5.4 園區綠化設計

園內的綠化規劃,以不影響園內生態農業運作和園內區域功能需求出發來考慮,結合植物造景、遊人活動,採用多樣化的樹木方式和多年生花卉、草坪。主要幹道路邊以桃樹為主,堤壩及低窪地以柳樹為主,餐廳及科普館周邊觀賞花卉以牡丹花為主,池塘以荷花為主。

5.5 園區的功能區規劃

田園生態農莊依據資源屬性、景觀特徵及其現存環境,在考慮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原生態的基礎上,結合未來發展和客觀需要,規劃中採取適當的設計實現園內的功能分區,初步考慮設置生態農業生產功能區、生態農業休閒、觀光功能區和環保、科普教育功能區。

5.5.1 生態農業生產功能區

田園生態農莊生態生產功能區是規劃設計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態農莊最主要的效益來源和示範區域,是生態農莊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態生產功能區裏主要分種植業(生產者)、養殖業(消費者)和菌草業(白色產業即分解者)等三個小功能區。通過三個小功能區裏邊廢棄物持續、反覆的循環利用,向人們展示生態農業完整的循環鏈條,既體現出生態生產的功能,又具有觀光和體驗的功能。

5.5.2 休閒、觀光功能區

休閒、觀光功能區主要包括:生態生產體驗區其中有生態生產區,體現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循環生產過程;大棚蔬菜、水果,勞動份額和配送份額區;採摘區,有蔬菜、水果;垂釣區,有魚塘及配套設施;休閒區,有生態建築小木屋等;娛樂區,攀巖、摸魚、手工DIY等娛樂設施;生態餐飲區,有生態餐廳和燒烤區。

5.5.3 環保、科普教育功能區

環保、科普教育功能區將遵循知識性、科技性、趣味性原則,如通過在生態農莊中設立“農業科普館”和“未來農業大世界”等科普教育中心,向遊人介紹農業發展歷史、農業發展現狀、農業發展前景。還要在這個功能區建立“生態農業培訓中心”,向廣大農民傳播生態農業技術。要把田園生態農莊辦成中國小生的“科普教育基地”,辦成“環境保護教育基地”,辦成“大學生創業、就業見習基地”,另一方面也為各種農業展覽和大型農業技術交流、學術會議提供場所。

6 投資評估

投資:共229萬元

6.1 100畝土地租金: 100畝×800元×10年=80萬元

6.2 種植:26萬元

6.2.1生態冬小表 60畝×500元/畝=3萬元 (3萬)6.2.2生態鮮食玉米 複種60畝×500元/畝=3萬元 (7.20萬)

6.2.3裸地生態蔬菜 8畝×1600元/畝=1.28萬元 (16萬)

6.2.4保護地生態蔬菜 6畝棚×30000元/畝=18元 (16萬)

6.2.6生態桃園 6畝×400元/畝=0.24萬元

6.2.7生態葡萄園 6畝×400元/畝=0.24萬元

6.2.8生態桑園 4畝×600元/畝=0.24萬元

6.3. 養殖業 :44.72萬元

6.3.1生態肉食牛 100頭×2800元/頭=28萬元 ( 30萬)

6.3.2生態雞 1000只(發酵牀)×35元=3.5元 ( 20萬)

6.3.3生態豬 100頭(發酵牀)×1100元=11萬元 ( 26萬)

6.3.4生態魚 22畝×250公斤×2.4元=1.32萬元( 12萬)

6.3.5生態蚯蚓 3畝×3000元/畝=0.9萬元

6.4 菌草產業 (白色產業)

6.4.1 生態食用菌 2個大棚×14000元=2.8 萬元 ( 5萬)

6.4.2 堆肥(微生物營養液) 0.2萬元

6.4.3 發酵飼料 0.3萬元

6.4.4 發酵牀 6000元×2=1.2萬元

6.4.5 沼氣 2.8萬元

6.5 排灌設備 6 萬元

6.6 養魚池、垂釣場 6萬元 ( 2萬)

6.7 生態餐廳 6萬元 ( 3萬)

6.8 生活、辦公、倉庫用房 10萬元

6.9 環境教育、技術培訓區 10萬元

6.10 修路、節能路燈 4萬元

6.11 休閒娛樂廣場、停車場 3萬元

6.12 勞務費、管理費 16萬元

6.13 不可預見費 10萬元

注:括號中為該項目產值

7 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評估

本項目建成後預計可實現產值146萬元/年,淨利潤48萬元/年,投資回收期5 年(含建設期)。

本項目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對於減輕農村面源污染,促進農村和生態農業觀光旅遊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本項目對於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實現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加快農村市場化進程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本項目通過社區支持農業(CSA),城鄉互助的模式,使農民穩定的增加收入,使市民能夠獲得價格較穩定、安全的生態農產品並得到與農民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的平台,是抑制通貨膨脹和維持社會穩定的優化的組織形式。

篇2:農業項目建議書

一、項目概要

1、項目名稱:__鎮觀光農業項目

2、項目實施單位:__鎮人民政府

3、項目主管單位:__區農業委員會

4、技術依託單位:__區農業委員會

5、項目建設性質:觀光農業

6、項目建設地點:__鎮

7、項目建設期限:2年

二、項目區基本情況

__鎮屬__市__區,地處大別山東北麓餘脈,位於__區最南端,與__、__縣交界,北與__區__鎮接壤、東南與__縣__鎮、__鎮交界,西南與__縣__鎮相鄰,總面積__平方公里,八山半水一分半田,鎮建成區__平方公里。全鎮轄__個村,__個街道,常住人口__萬人,其中鎮區人口__萬人。

國道__線、省道__穿鎮而過,向西約__公里連接__高速公路。__鎮資源稟賦良好,歷史遺存豐富,文化氛圍濃厚,生態環境優美。

三、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生態農業與現代農業在概念和內涵上是相輔相成的。現代農業是農業發展的方向和新的歷史階段,在突出現代高新技術的先導性、農工科貿一體性、農業開發的多元性和綜合性的基礎上,強化資源節約、環境零損害的綠色性。生態農業實質上是生態化的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既符合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又符合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也符合農村社會人文發展的方向。因此,生態農業是一種可操作、可實現的現代農業,是未來中國農業發展的方向。 現代生態農業不僅具有生產性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閒、度假的生活性功能。人們對良好的鄉村環境所形成的森林浴、郊野露營、觀光采摘、休閒度假等消遣休閒活動的渴望和追求,滿足了自身迴歸自然的心理需求,緩解了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所帶來的緊張感和壓迫感。人們渴望多樣化的旅遊,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農村環境中放鬆自己。於是,農業、農村與旅遊業邊緣交叉的新型產業——生態觀光農業應運而生。可以肯定,生態觀光農業是非常具有前景的現代農業,但需要不懈的努力,才能實現預期目的。

四、市場分析

項目區位於__區__鎮__村、__村、__村和__村,

這裏青山綠水,藍天淨土。是國家4A景區__旅遊線路觀光和紅色旅遊採摘的黃金地段,適宜發展綠色農產品生產,科研、引種、示範推廣和品牌創立的理想場所。生態觀光園緊鄰__國道,與周邊縣市1小時路段,依託__旅遊區,適宜大力發展草莓、葡萄、茶葉和油茶等農作物的種植和觀光采摘。因此,各類產品銷售渠道多,其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明顯,是區域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市場發展潛力非常巨大。

五、項目投資概算、資金來源和建設內容模 項目總投資約3279.5萬元,其中,自籌資金1779.5萬元,申請財政資金_00萬元。

1、新建古鎮草莓大棚生態觀光采摘園,位於__村境內,佔地300畝,建設標準化框架大棚,投資約49.2萬元。

2、新建民樂葡萄生態觀光采摘園,位於__村境內,佔地500畝,建設標準化框架大棚,投資約30.3萬元。

3、新建__茶廠,位於__村境內,建設標準化茶廠500平方米,培育觀光茶園1.3萬畝,投資約_0萬元。

4、新建油茶生態觀光園,位於__村境內,佔地10000餘畝,綜合開發萬畝油茶基地,配以特色度假農莊、休閒垂釣中心等服務產業,投資約3050萬元。

六、項目實施進度安排及驗收投產

1、項目建設時間為20_年5月至2016年年底。

2、項目驗收投產為2017年2月。

七、綜合效益分析

立足生態園山青水秀、“綠色環保”以及生態的休閒園的特點,充分利用生態園的自然景觀,形成“可覽、可遊、可居”的環境景觀和集“自然一生產一休閒一康樂一教育”於一體的景觀綜合體,發展體驗農業與觀光農業相結合的特色旅遊。 生態農業觀光旅遊是旅遊業發展一個新方向,一方面拓寬了旅遊業的廣度,為旅遊活動增添了新景觀,有助於生態保護和環境優化,使環境恢復魅力,永保秀麗:另一方面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態結構,優化了農業經濟的組合,開拓了農業和土地被利用的新領域,強化農業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運行機制,增加農產品的商品量和農業附加值,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新型農業的轉變,是振興農村經濟、優化農業結構的有效措施。圍繞建設旅遊大產業、面向旅遊大市場,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通過生態農業園的建設,引導和推動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

八、項目建設的意義

1、觀光農業旅遊項目的出現是後工業文明社會渴望已久的同歸自然的旅遊主題。

今天,已擁有了輝煌工業文明的後工業社會,卻正在失去與自然的和-諧相依:熙攘的城市、忙碌的身影、林立的高樓大廈疏遠了人與自然、人與人的距離,緊張、煩躁壓迫着現代人的神經,

於是“生態熱”、“休閒熱”成為都市人的追求和渴望,而與此強烈對照的鄉村田園撲面而來的泥土氣息與花香、一望無垠的大地、純樸的農民、清新的綠色食品則構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另外,目前我國城市居民與農村的千絲萬縷的血緣聯繫,加之過去“上山下鄉”的歷史經歷,尋根的潛意識驅使他們尋找一個恰當的時機與方式重新體驗過去生活,於是旅行社的“當一天農民”、“插隊落户”等項目一經推出,即產生了強烈反響。

2、高效益的觀光農業,為我國傳統農業的現代化提供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命脈,發展農業是我國的國策。觀光農業改變了我國傳統農業僅僅專注於土地本身的大耕作農業的單一經營思想,把發展的思路拓展到關注人-地-人和-諧共存的更廣闊的背景之中,這也正好契合了長期以來農民渴型脱貧致富的願望。可以預見,基於“天時、地利、人和”的新型觀光農業,將成為我國傳統農業向高精尖、高附加值深度開發轉移的農業現代化主流方向之一。

3、觀光農業旅遊開發是國家宏觀經濟調整時期社會資金尋求新投資領域的必然選擇,並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近年來經濟界人士普遍寄予厚望的汽車、城市房地產,由於遠超越了現階段大眾的經濟承受力,加之缺乏相應的金融政策的支持,雖然短暫火爆,但終歸有價無市。而觀光農業旅遊卻由於其開發項目的農業特色,直接受到國家投資政策傾斜優惠。城市

劇邊農村地帶正是基於這種地緣加血緣的優勢,吸引了大批投資者紛紛進入,可能成為下一輪房地產開發的熱點地區。

篇3:農業項目建議書

一、項目概況

1、項目名稱:江西__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生態茶園

2、承辦單位概況:

(1)全湖鎮蘇區村位於全湖鎮西部,與塘城村、全豐村接壤,版圖面積13平方公里,轄22個村民小組, 1800多常住人口,山林面積9.2萬畝。

(2) 全湖鎮全豐村位於全湖鎮中部,與蘇區村、黃沙塅村、經幫村接壤,版圖面積14平方公里,轄25個村民小組,3100多常駐人口,山林面積10萬畝。

3、擬建地點:全湖鎮蘇區村及全豐村。

4、建設內容與規模:

(1)、整地2600畝;(2)、栽植茶葉650萬株。

5、建設期限:3年。

6、投資概算:總投資1080萬元。其中:

(1)徵地、整地費用640萬元;

(2)栽植、撫育、工資費用210萬元;

(3)苗木、施肥、相關設備等費用210萬元

(3)各種税費合計20萬元。

7、效益分析:

(1)成本:第一年徵地、整地、栽植、撫育、工資、苗木、施肥及相關設備費用在740萬元左右;第二年撫育、施肥、栽植、工資及徵地整地費用為250萬元元左右;第三年撫育、施肥、徵地、徵地、購置相關設備費用在90萬元左右。三年合計大約成本為1080萬元。

(2)收益:茶葉第三年盛產後每畝可收新茶300斤,每斤茶葉價格在60元左右,每畝收益在18000元,即收益為18000元_2600畝=4680多萬元。

(3)比較分析:盛產後只需一年即可收回成本,茶葉園生命週期在40年以上,即可獲取總收益為1.8萬元/年·畝_2600畝_40年-1080萬元成本=18億元

8、資金來源

(1)自籌資金600萬元;

(2)創業無息貸款20萬元;

(3)商業貸款200萬元;

(4)獎補資金20萬元;

(5)資金缺口240萬。

二、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條件

1、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1)羣眾致富增收的需要;

(2)發展生態林業的需要;

(3)建設生態修水的需要

2、建設條件分析:當地羣眾積極支持,政府大力扶,有關部門出台了大量的優惠政策。另外土壤適宜,氣温與海拔高度都較適合栽植綠色生態茶葉。

三、建設規模

1、1000畝生態茶園;

2、栽植茶葉80萬株;

3、品種為西湖龍井、寧紅茶等;

4、建旅遊休閒設施10000㎡。

四、工程方案

1、茶葉苗必須是2-3年生;

2、修建配套排水設施,防止水土流失;

3、實施立體種養,發展循環經濟。在茶園套種蔬菜及藥材,養殖少量家禽,利用家禽排泄物做肥料;

4、實施滴水灌溉技術,發展節水農業;

5、發展綠色旅遊項目,集觀光、休閒於一體。

五、效益分析

(一)經濟效益

生態茶園所屬公司每年收入4680萬元,可帶動當地羣眾增收致富,促進當地羣眾350人就業,另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二)社會效益

本項目屬返鄉創業項目,對當地有志人士取到了示範

和引領作用,能促進更多的成功人士返鄉創業。

(三)生態效益

消滅了荒山,改善了農業生產環境,增強了林業發展後勁,再造了一個山川秀美的新全豐。

六、保障措施

1、組織領導體系

項目所在鄉鎮全湖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生態茶園的實施工作,特成立了生態茶園實施工作領導小組,由全湖鎮政府鎮長任組長,黨委副書記任副組長,環保、農業、林業、農技等分管領導和部門領導擔任小組成員。領導小組下設實施小組,由分管農業的副鎮長任組長。

2、技術支撐服務體系

主要由縣茶科所的技術專家提供技術指導,必要時可與省市有關科研院所的專家對接,進行對口支援。

七、結論

該項目是一項惠民工程,實施該項目能有效促進林農增收羣眾致富,能有效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

農業項目建議書範文5篇

篇4:農業項目建議書

農業項目建議書模板

建設生態農業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項目建議書

一、生態農業、綠色食品標準與內容

生態農業是相對於石油農業提出的概念,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生態農業要求提高廢棄物的再循環利用率,以促進物質在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和多次重複利用,以儘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儘可能多的產出,並獲得生產發展、能源再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經濟效益等相統一的綜合性效果,使農業生產處於良性循環中,要求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量,並保持其精耕細作、施用有機肥、間作套種等優良傳統。

綠色食品,是指產自優良生態環境、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實行全程質量控制並獲得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的安全、優質食用農產品及相關產品。

標準規定:

①產品或產品原料的產地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的生態環境標準。

②農作物種植、畜禽飼養、水產養殖及食品加工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的生產操作規程。

③產品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的質量和衞生標準。

④產品的標籤必須符合中國農業部制定的《綠色食品標誌設計標準手冊》中的有關規定。

綠色食品的標誌為綠色正圓形圖案,上方為太陽,下方為葉片與蓓蕾,標誌的寓意為保護。

在我國發展綠色食品有3個預期目的:一是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探索和推廣新的可持續食物生產方式,推動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二是滿足我國城鄉居民在生活水準提高的基礎上對高質量食物日益增長的需求;三是密切農業與食品製造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繫,為增加農民收入、提高食品企業經濟效益創造新的機會和途徑。

二、綠色食品對人體的好處

綠色食品具有農藥殘留少、安全、礦物質、維生素含量高,營養均衡全面等特點。

常吃綠色食品對人民的身體健康有很多好處:

1、綠色食品對於我們的視力有很好的緩解疲勞作用,可以舒緩我們易怒、焦慮的緊張情緒,另外,患有高血壓的人羣也比較適合多吃一些綠色食品。

比如在新鮮的綠色的水果和蔬菜裏面就含有豐富的葉綠素可以增強人們的免疫系統功能。

2、多吃綠色食物,有利於肝臟造血,幫助細胞再生,預防細胞老化,同時,還有利於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

對於愛喝酒的人來説,如果能夠堅持吃綠色食物,則有利於維護肝功能。

綠色食物有助於取出肺中的廢棄物,清潔腸胃,能為吸煙者的肺細胞提供氧氣和養分。

3、綠色食物我們時常見到,如所喝的綠茶,所吃的青菜。

新鮮的綠色水果和蔬菜中含有豐富的葉綠素,有利於促進新陳代謝和緩解疲勞,增強身體的自我調節能力。

中醫認為,綠色食物和肝臟的健康相對應。

4、綠色食品能夠,有利於人類的視力,緩解壓力,增強自身免疫力。

另外,絕大多數綠色食品,還含有人體所必需的維生素,因此他對於我們人類來説相當重要。

5、綠色食品能夠大幅度延長人類壽命,減少得病可能。

三、生態農業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項目實施方案

城鄉各種垃圾綜合處理廠項目有機物高温高壓水解生產出來的純生態高效有機肥,具有養分全面、總養分高、有機質含量高、無病蟲害蟲卵的優點,是改良土壤、生產無公害有機綠色食品的必用肥料。

方案計劃在當地政府領導、協調下,通過土地入股或租用方式取得“LJ”五化垃圾處理廠周邊的農用耕地3000至5000畝,其經營權限30年(與垃圾處理廠經營權同期),建設生態農業綠色食品基地項目,按每畝地投資1萬元進行基礎配套,對水源、周邊環境進行優化,以達到生態農業技術規範要求,並向有機農業技術規範要求靠攏。

園區設有養殖基地、種植基地,嚴禁使用化肥、農藥,徹底恢復傳統農、牧業,按生態農業標準管理運行,所產食品全面按綠色食品標準進行認證,銷售進入各大超市、高檔賓館、飯店;同時利用網絡電商銷售,在網上建立專營渠道,進入青年白領的消費範疇,讓當地人民吃上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前的無公害有機綠色食品。

冬天利用垃圾處理廠多餘的熱能供應暖棚,確保四季常青,常年有新鮮蔬菜、水果供應。

盡最大限度吸收耕地所有者及周邊農民為員工,帶領他們致富奔小康,以免舍家離子外出打工,為當地和諧社會、為經濟做貢獻。

四、生態農業、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園建設的意義

1,可自己消化利用生產的純生態有機肥,一個垃圾處理廠按日處理200噸計算可生產近50噸純生態有機肥,年產1.8萬噸,如果進入市場銷售一是要開發市場消耗人力財力,二是得不到應有的價值認可,這種生態有機肥,肥份高,無病菌雜質,可農民沒有應用經歷,會很慢才能打開市場。

而如果自己建立生態農業無公害食品生產基地園,自己開發3000畝地,按每畝6噸施用,一是不愁利用,二能產生更大的價值。

價值主要體現在:一是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探索和推廣新的可持續食物生產方式,推動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二是滿足我國城鄉居民在生活水準提高的基礎上對高質量食物日益增長的需求;三是密切農業與食品製造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繫,為增加農民收入、提高食品企業經濟效益創造新的機會和途徑。

2,可安排1200多人就業,按一年二季,春、夏為日光農業,秋、冬為暖棚精細種植業,用垃圾處理廠多餘的熱能為暖棚供熱,每3畝地用一個常年人工算需要1000人,再加上加工業,銷售、後勤及管理人員共需1200人左右,按每人每年收入6萬元算共提供7200萬元居民收入,此居民收入再帶動當地餐飲業、商業、房地產業發展,形成撒一粒種子長出一片森林的效果,其最後循環經濟不會低於1.5億元。

3,可為當地政府貢獻GDP及税收,生態農業無公害有機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園堅持精品路線,嚴禁使用化肥、農藥,施用純生態有機肥,暖棚農業以生產高附加值的四季蔬菜、水果為主,日光農業重點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經濟作物種植、養殖,面向各地高檔消費羣體定位產品,畝均年產出不能低於4萬元,按3000畝地計算可貢獻GDP1.2個億,根據《財政部、國家税務總局關於印發<農業產品徵税範圍註釋>的通知》(財税字[1995]52號)按13%徵繳增值税,因為抵扣很少,此税款可大部分抵消垃圾處理費。

4,可為當產業升級提供新平台,生態農業及綠色食品行業是新興的朝陽產業,它是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誌商標的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

包含種植、養殖、加工、包裝等全套產業鏈,基地完全可以在種植、養殖的基礎上發展產品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同時增加包裝、印刷行業需求,還可以發展休閒度假產業,觀光、採摘項目,在當地形成一業帶百業的書面。

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有4個顯著特徵:一是強調農業生態系統物質、能量、價值的良性循環,追求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率的提高;二是重視傳統農業技術與現代農業技術的有機結合;三是注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步提高;四是注重結合我國國情。

而這最重要一環是純生態有機肥,沒有有機肥不可能打造出生態農業,只有先抓住了有機肥這個龍頭建設有機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再向下游延伸產業。

5,抑制土壤退化,加強土壤改良和配合修復保護好祖國的青山綠水,由於長期的開發必然會造成水土流失類型的土壤退化,同時現代化學農業依賴化肥、農藥必然會造成土壤的有機質含量較低,水田土壤大多在1%~3%,而旱地土壤有機質含量較水田還低,此外,其它形式的土壤退化問題也十分嚴重如酸化沙化;化肥、農藥施用量逐年上升,地下水污染不斷加劇,因此國務院於 2016年5月28日印發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

這一計劃的發佈可以説是土壤修復及改良產業的里程碑事件。

採用上海季明LJ”五化綜合處理垃圾工藝從根本上為土壤改良提供了得力工具,純生態有機肥完全取代化肥,

恢復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通過三至五年的`施用把已經失去地力板結的土地恢復為富饒的黑土地,使農產品的營養、口感及產量有大的提高,通過逐步擴大產業園輪換使用耕地使土地得到改良。

五、方案結論

“LJ”五化垃圾處理廠與生態農業綠色食品生產基地互為支持,垃圾處理產生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同時生產出優質的純生態有機肥;生態農業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需要純生態有機肥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時能帶動經濟發展,產生GDP和税收,補助垃圾項目的財政支出;兩個項目相輔相承,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和良性互動,在治理好環境的同時又能促進經濟發展,生態農業綠色食品生產基礎是立項建設垃圾處理廠後的應配套首選項目。

寫好生態農業項目建議書的五個關鍵因素

一、以縣為單位加大經濟規模

從規模來説,生態農業建設可以是以户、村、鄉和縣為發展單位。

縣具有相對獨立的行政和經濟的自主權,從行政的角度,它有權運用政策等措施,藉着調動自己擁有的財力和資源,發揮對生態經濟系統的調控能力,達到經濟規模和危機分擔等功能。

從規劃的角度,縣是具有一定規模和特點的自然羣體,是宏觀與微觀的結合,能就農民的需要,設計優化的土地利用形式,也能定出合理的人均耕地面積,有效統籌農村的勞動人口。

從生態的觀點出發,只有在一定大的區域範圍內,其生態系統才能發揮出穩定的功能和效益。

所以,以縣為單位加速生態農業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農民接受程度

生態農業建設能否成功,除了取決於本身設計的優劣外,農民的接受程度亦是關鍵所在。

長久以來,農民最關心的問題一直是如何在短期內解決温飽和改善生活。

因此,農民是否願意接受生態農業建設,往往是從短期的經濟效益出發,看看能否即時為他們增加收入。

中國農民並不容易改變他們既有的觀念和生產方式。

技術水平低,生產方式落後,也容易造成資源浪費、環境退化等問題。

因此,教育工作便顯得格外重要。

藉着教育,令農民放棄短視的眼光,讓他們懂得運用一些合乎生態環境的耕作方式,以使長期效益得以確保。

建立示範區是一有效的方法。

通過示範區可以使農民直接看到新系統對提高生產和改善生活水平的潛力。

此外,政府增加投入的資源或補貼,也有助農民支持一些具長期效益的項目。

當這些項目成熟的時候,長期效益出來了,農民定會大力支持這些項目並貫徹下去。

三、農民對市場的把握

改革開放後,中國由全面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

市場經濟的好處是能讓農民自由地生產具有市場價值的產物,從而有效地增加生產效率和農民收入。

然而,產品能否在市場上立足,取決於生產者對市場的瞭解和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中國大部分的農產品都缺乏市場競爭力。

因為生產技術落後,難以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品質檢定又沒有保證,沒法建立自己的品牌;自然難以為農民賺取可觀的利益。

其實,產物的質和量可藉着科研和品種改良等方法而提升,但在這方面中國的投入一直很少,以致產物的質和量均難以突破。

每年中國投入農業的科研少於國民總產值的 0.5%,而其他先進國家可達 5% 或以上。

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和建立品牌可以説是高產值農業的兩大支柱,中國在這兩方面宜多努力。

四、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因為生態農業建設最主要的目的是達到中國農村可持續發展,所以生態農業建設的發展方向也必需共同考慮經濟、環境和社會三個方面。

從經濟上來説,生態農業建設作為一種社會投資,它的長期總回報必須大於總成本。

沒有足夠的長期回報,便是虧本的生意,是沒有持續性的。

投資的成功與否取決於能否有效控制成本和賺取回報,其竅門是要精確計算和預計建設的成本與回報。

五、解決資金的途徑

資金短缺是中國生態農業建設的另一大困難。

現今,很多生態農業建設仍然處於建設的初期,財政未能獨立,只有提交資金申請報告來申請國家補貼。

可是,國家現時的整體經濟實力仍弱,補貼有限,以致很多生態農業建設未能全面地展開,部分項目遲遲未能付於實行。

這樣便形成惡性循環,生態農業建設一天未能獨立運作,國家便要不斷給予補貼。

無可否認,單靠國家補貼來完成生態農業建設似乎是不可能,而長期的補貼為國家構成負累,也不是件好事。

解決的方法不外有二:節流和開源。

有關資金的開源節流問題,外國(無論是發展中國家或是發達國家)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可供借鑑參考。

篇5:農業項目建議書

第一章 概 況

1.1項目概況

武威位於河西走廊東端,是歐亞兩洲陸路貿易往來交通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就有“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地位。

隨着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武威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國道312線改建工程完工,達到了國家一級公路標準;自籌建設了武威至武南寬幅公路;武民公路建成通車,蘭新鐵路西隴海線武威段建設工程業已開工建設,以上交通設施的建設,極大的改善了武威的交通狀況。

截止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以城市為中心,城鄉公路四通八達,路網林帶和相應設施配套的公路交通網絡。

近年來,武威市憑藉豐富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初步形成了以人文景觀、自然風光、農業設施和沙漠探險為內容,以東南西北中五條旅遊線路為主的旅遊格局。

為不斷適應現代旅遊者的個性化、特色化的需求,加快我市旅遊產業的發展步伐,儘快把我市創建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武威市委、市政府把生態旅遊、農業觀光旅遊和沙漠探險旅遊定為我市特色旅遊產業,並專門成立了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管理委員會,由涼州區具體負責實施。

涼州區以生態旅遊、農業觀光和沙漠探險作為旅遊業開發的突破口,大力發展區域遊,規劃建立一個以民俗風情觀光旅遊為主線,歷史文化風景區、農業科技示範區、莫高旅遊度假區、沙漠綠洲遊覽區、珍奇動植物觀賞區、沙漠腹地探險區、沙漠生態旅遊區和農耕飲食品嚐區等相對獨立、彼此銜接、功能各異、設施齊全、特色鮮明的“一線八區”綜合旅遊風景區。

這裏既有迷人的西部戈壁和田園風情、古老的漢、明長城遺址、古絲綢之路的駝隊足跡、長河落日的大漠風光,也有以反映歷代詩人有關《涼州詞》內容的葡萄長廊和葡萄酒文化。

尤其主要的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藏歸屬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白塔寺遺址和有“石窟鼻祖”之稱的天梯山石窟也坐落於此。

在這裏,不但可以觀賞戈壁風光的雄渾與壯美,感受沙漠綠洲的旖旎與靈美,追尋古代文明的遺蹤與舊夢,領略戍邊將士的豪邁與風流,還可以品嚐葡萄美酒的醇厚與清爽,親近西部農村的泥土與鄉俗,體驗沙漠探險的驚險與刺激。

國家、省、市先後投資對這裏進行開發建設,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已初具規模。

但是,由於這裏的旅遊產業起步較晚,旅遊基礎配套設施相對滯後,特別是旅遊交通條件很差,公路等級低、路況差,從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景區發展。

為此,整修現有道路,提高道路等級,縮短旅遊交通時間已經成為當前工作的`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經過認真調查,建議對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路網進行改造擴建。

1.2項目的必要性

1.2.1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需要。

近年來,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旅遊應先行”的號召,設立了旅遊國債基金,在旅遊景點建設和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大了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別對生態旅遊、西部旅遊和扶貧旅遊重點扶持,爭取和利用好國債資金來開發建設武威旅遊事業具有重要的作用。

1.2.2旅遊路網改造擴建是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旅遊業是一個綜合關聯度高,輻射帶動性強的產業,近年來,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遊業在一、二、三產業中所佔的比例也越來越高,旅遊給人們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愈來愈大。

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是制約旅遊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旅遊路網改造擴建會促進區域內旅遊業和其它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1.2.3現代旅遊業發展的需要。

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路網的改造擴建,旨在建立快捷、便利的高標準旅遊公路,以提高旅遊景區(點)的可進入性,拉近景區(點)與旅遊者之間的距離,滿足旅遊者的心理需求和消費需求。

在一定程度起到了增大旅遊者的選擇性,刺激旅遊消費的目的。

1.2.4旅遊路網改造擴建能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旅遊公路的建成,將帶動沿線鄉鎮經濟的發展,加之,公路兩側的綠色通道、小康住宅、燈箱廣告等風景線建設,本身就是一種“流動”的旅遊景觀,從側面豐富了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的內涵。

1.3項目的可行性

1.3.1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現有的路網設施為區內旅遊公路改造擴建提供了基礎條件,項目實施後,可逐步改造旅遊道路等級,提高交通便利,擴大旅遊客源。

1.3.2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十分重視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多次組織有關人員到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實地調研、規劃,並專門成立了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管理委員會,統一指導、管理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的規劃和建設。

1.3.3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旅遊景區(點)建設初具規模,許多旅遊景區(點)在本省已家喻户曉,並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市場認可率,旅遊公路的建設將極大地提高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省外甚至國外打響旅遊區的品牌。

第二章 建設內容及規模

2.1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路網現狀

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涉及旅遊點23處,沿途道路主要有312國道、涼古公路、黃哈公路、雙清公路、黃吳公路等8條,公路總里程近150公里,其中:涼古公路(涼州至古浪)前5公里涼州至清水三級公路已於2002年8月建成,清水至長城段38公里已立項待建;白塔寺至312國道2.5公里道路正在建設,2003年7月底可完工;黃羊至王景寨5公里道路為土路;長城鄉通往鄧馬營湖前4公里為沙礫路,其餘為土路;黃哈公路、雙清公路、黃吳公路等均為無等級公路,以上道路路況較差,且年久失修。

2.2項目建設內容、規模

2.2.1通往黃羊河農場、十八里葡萄長廊的黃吳公路(黃羊至吳家井)全長約20公里,以現路為基礎拓寬改造為二級公路;黃羊河農場──吳家井鄉──長城鄉道路兩側建成防風固沙寬林網風景線;黃羊鎮──黃羊河農場公路兩側建成渠路林配套風景線;長城路段公路兩側主要種植風沙防護林帶。

2.2.2黃羊河農場至王景寨農場約5公里,改造為三級公路。

2.2.3沙漠公園至蘭墩灘原種場約3公里,改造為三級公路。

2.2.4沿明長城邊沿便道,總長約10公里進行砂石硬化並逐步改造為三級公路;

2.2.5通往葡萄基地、延壽寺的雙清公路(下雙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改造為三級公路;

2.2.6通往黃羊綠色食品科技園區、天梯山石窟的黃哈公路約35公里,改造為三級公路。

2.2.7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設立交通疏導標識牌。

第三章 投資估算和資金來源

3.1投資估算

3.1.1該項目預計總投資7196萬元,詳細預算見附表。

3.2資金來源

3.2.1申請旅遊國債資金3000萬元,銀行貸款1000萬元,地方自籌3196萬元。

第四章 項目實施步驟

4.1建設週期安排

4.1.1第一階段(2003年5月——2004年7月)

完成黃吳公路20公里道路拓寬改造,沙漠公園至蘭墩灘原種場3公里道路拓寬改造,黃哈公路35公里路面改造;黃吳公路兩側建成防風固沙寬林網風景線,黃羊鎮──黃羊河農場公路兩側建成渠路林配套風景線建設;完成長城路段風沙防護林帶建設。

4.1.2第二階段(2004年8月——2005年12月)

完成黃羊河農場至王景寨農場5公里道路拓寬改造,下雙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道路路面改造,沿明長城邊沿10公里便道進行砂石硬化並逐步改造為三級公路;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設立交通疏導標識。

4.2建設投資安排

4.2.1 2003年5月 前期準備工作 投資100萬元。

4.2.2 2003年8月 施工準備工作 投資500萬元。

4.2.3 2003年8月──2005年10月施工 投資6000萬元。

4.2.4 2005年12月 工程收尾 投資696萬元。

第五章 項目效益評估及分析

項目建成後,將對沿線鄉鎮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迅速推出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精品旅遊線路,逐步拉長各功能區的產業鏈條,不斷完善旅遊項目和基礎配套設施,培育全區旅遊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旅遊業、農業及其它產業的共同發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篇6:農業項目建議書

農業項目建議書

一、總論

1、項目名稱:xx村生態農業旅遊開發

2、承辦單位概況:

冷水關鄉xx村是南川區首批新農村建設推進村,五台山位於xx村境內,距離南川主城區34公里,南涪公路依山而過,一條村級水泥公路直通山頂。五台山又名“xx庵”,xx庵寺有較為深厚的佛教文化。海拔高度920M,幅員1.5平方公里,已整治300餘畝國土待用,山坪塘水源豐富,水質良好,整體是三面懸崖,一面依山。山上,山巒逶迤,森林茂盛,多以常綠闊葉林為主,森林覆蓋率在60%以上,林間小道縱橫,氣候涼爽。山下,一目萬頃葱籠,田園平坦,果樹盛多,民居集中;水資源豐富,大小38個山坪塘分佈於村落之中,道路交通佈局合理,7公里水泥公路縱橫貫川於全村各院。

3、擬建地點:冷水關鄉xx村6社。

4、建設資料與規模:(1)、維修恢復“xx庵寺”,(2)、硬化林間人行道路10公里,(3)、改植少數林種500畝,(4)、高山移民,(5)、修建避暑農莊,(6)、整治28口山坪塘打造釣魚村。

5、建設年限:2年。

6、概算投資:總投資1200萬元。其中:

(1)、維修恢復“xx庵寺”50萬元,

(2)、硬化林間人行道路10公里10萬元,

(3)、改植少數林種500畝20萬元,

(4)、整治28口山坪塘堤壩打造釣魚台村40萬元,

(5)、高山移民補助及土有償使用280萬元,

(6)、修建避暑農莊(或別墅)及遊樂園800萬元。

7、效益分析:

(1)、出售避暑農莊(或別墅)一次性盈利900萬餘元,

(2)、服務業年純收入200萬元。

二、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條件

1、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1)、山上原有居民就少,近年來,許多青年一代到外地發展後自然移居城裏,空閒地越來越多。

(2)、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十分青睞到生態園林居住,曾有涪陵的知名人士和學者幾次前來考察,對此地的風光讚不絕口,投資開發慾望十分強烈。

(3)、越來越多的城市人十分青睞於生態園林休閒度假,高口味有檔次的'星“農家樂”乃當今餐飲業中的上品,夏天的山下,人來車往,魚杆林立。可集中28口山坪塘,投資打造成釣魚村,構成集釣魚、農業生產、觀光、生活體驗型旅遊勝地。

(4)、山上生態養殖、林下經濟發展空間大。

2、建設條件分析:

(1)、地質結構簡單,沙石丘陵地帶,氣候宜人。

(2)、交通方便,水泥路直通山頂,電網布局各處,施工條件齊全,天然氣通至山腳。

(3)、山上住户少(30户左右),移民、徵地、拆遷工作基本沒阻力。

(4)、爭取國家高山移民、水利建設項目資金空間大,當地府將以最優惠的政策資源給予支持。

三、建設規模與產品方案

1、建設規模

(1)、山上各有500畝以上的耕地、林地可供種植和養殖業發展。

(2)、山下有500畝以上四面環山、而且十分幽靜的盆地形坡地適合梅花鹿養殖。

四、工程方案

1、在生態林中新建巴渝民居住房、別墅數N棟,遊樂園一個。

2、維修恢復“xx庵寺”。

3、硬化林間人行道路10公里。

4、整治28口山坪塘堤壩打造釣魚台村。

五、效益分析

(一)經濟效益

1、銷售收入估算

(略)

2、利潤與税收分析

税後第一次年利潤490萬元,第二次起年利潤可在500萬元上。

3、投資回收期:2年半。

4、投資利潤率:30%以上。

(二)社會效益

1、刺激消費,拉動產業發展。

2、解決就業人口。

七、結論

從區位優勢看,投資xx村生態農業旅遊開發得天獨厚,交通便捷,資源獨特,是個聚寶盆;從發展大局看,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十分青睞到生態園林居住和休閒度假是投資xx村生態農業旅遊開發的最佳時刻;從效益分析看,潛力無限,可開發可利用的空間十分看好,成本低、效益高。總之,投資者大發財,地方經濟大發展!

篇7:農業項目建議書

第一部分總論

一、項目概況

(一)項目名稱

(二)項目的承辦單位

(三)項目報告撰寫單位

(四)項目主管部門

(五)項目建設資料、規模、目標

(六)項目建設地點

二、立項研究結論

(一)項目產品市場前景

(二)項目原料供應問題

(三)項目政策保障問題

(四)項目資金保障問題

(五)項目組織保障問題

(六)項目技術保障問題

(七)項目人力保障問題

(八)項目風險控制問題

(九)項目財務效益結論

(十)項目社會效益結論

(十一)項目立項可行性綜合評價

三、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彙總

在總論部分中,可將項目立項報告中各部分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彙總,列出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表,使審批者對項目作全貌瞭解。

第二部分生態農業項目發起背景和建設必要性

一、生態農業項目建設背景

(一)國家或行業發展規劃

(二)項目發起人以及發起緣由

(三)……

二、生態農業項目建設必要性

(一)……

(二)……

(三)……

(四)……

三、生態農業項目建設可行性

(一)經濟可行性

(二)政策可行性

(三)技術可行性

(四)模式可行性

(五)組織和人力資源可行性

第三部分生態農業項目市場分析及前景預測

一、生態農業項目市場規模調查

二、生態農業項目市場競爭調查

三、生態農業項目市場前景預測

四、產品方案和建設規模

五、產品銷售收入預測

第四部分建設條件與廠址選取

一、資源和原材料

二、建設地區的選取

三、廠址選取

第五部分工廠技術方案

一、項目組成

二、生產技術方案

三、總平面佈置和運輸

四、土建工程

五、其他工程

第六部分環境保護與勞動安全

一、建設地區環境現狀

二、項目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三、項目擬採用的環境保護標準

四、治理環境的方案

五、環境監測制度的建議

六、環境保護投資估算

七、環境影響評價結論

八、勞動保護與安全衞生

第七部分企業組織和勞動定員

一、企業組織

二、勞動定員和人員培訓

第八部分項目實施進度安排

一、項目實施的各階段

二、項目實施進度表

三、項目實施費用

第九部分項目財務測算

一、項目總投資估算

二、資金籌措

三、投資使用計劃

四、項目財務測算相關報表

(注:財務測算參考《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依照如下步驟進行:

1、基礎數據與參數的確定、估算與分析

2、編制財務分析的輔助報表

3、編制財務分析的基本報表估算所有的數據進行彙總並編制財務分析的基本報表。

4、計算財務分析的各項指標,並進行財務分析從項目角度提出項目可行與否的結論。)

第十部分財務效益、經濟和社會效益評價

一、生產成本和銷售收入估算

二、財務評價

三、國民經濟評價

四、不確定性分析

五、社會效益和社會影響分析

第十一部分可行性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與建議

二、附件

三、附圖

篇8:農業項目建議書

項 目 名 稱:XXXXXX超高產栽培技術試驗

示範與推廣

項目承擔單位:XXXXX推廣中心

負 責 人:王 憲

電 話:XXXXXXXX

項目依託單位:XX農業大學

首 席 專 家: 陳XX

電 話:XXXXXXXXXX

二○XX年一月

目 錄

一、項目提出的目的及意義......................... 1

二、與項目相關的國內外發展趨勢及市場需求分析..... 2

三、主要推廣內容及技術路線....................... 4

四、推廣面積(規模)及效益目標................... 5

五、實施地點(鄉鎮)............................. 5

六、預期成果和考核目標........................... 6

七、推廣及應用前景............................... 7

八、經費概算及來源............................... 8

九、現有工作基礎和條件........................... 8

十、項目參加人員................................ 11

一、項目提出的目的及意義

玉米是當今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僅次於水稻、小麥居第三位,單位面積產量居第1位。主要生產國是美國、中國、歐洲、巴西、墨西哥等國家,其中美國產量增至2億噸穩居世界玉米生產大國之首。中國是第二大玉米生產國,年產量為1.2億噸以上,佔世界生產總產量的20%以上。從世界糧食生產發展速度看,由快速增長階段到目前處於穩定發展階段;主要是發達國家增長速度下降,發展中國家糧食總產在不斷增長。主要作物比重發達國家穀物增長1.4%;發展中國家年增長率達2.7%;無論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穀物總產的平均增長率下降。但中國的穀物單產水平高於世界水平。據專家預測,在2010年我國人口接近14億,如按人均糧食需求量390公斤計算,總需求量將達到5.5億噸,2030年人口將達到16億,按人均需求量400公斤計算,總需求量達6.5億噸。糧食安全及糧食緊缺問題是急待解決的根本性問題。

目前,遼寧玉米種植面積2005年是3115萬畝,單產424公斤;2006年3195萬畝,單產402公斤;2007年玉米種植面積是3206萬畝,單產457公斤。玉米產量佔遼寧糧食總產量的75%左右。2015年遼寧省糧食增產50億斤,其中玉米要增加35億斤。增產的途徑主要靠先進的技術集成與應用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但目前遼西地區玉米生產上存在着:1.品種多、亂、雜,密植品種應用少;2.種植密度偏低,每畝只有2700~3000株,達不到計劃密度;3土壤耕作措施跟不上,玉米出現倒伏和早衰;4.二代玉米螟危害嚴重,5.農機農技不配套。針對遼西地區玉米生產中存在着上述急待解決的問題,需立項進行研究。該項目實施目的就是要在遼西地區推廣密植新品種、新技術,提高增加單位面積產量,實現超高產,即畝產達噸產。使玉米產量有一個新突破,上一個新台階,保證糧食安全,使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與項目相關的國內外發展趨勢及市場需求分析

1.國外玉米生產發展趨勢

2003年世界糧食主產國,中國穀物總產3.77億噸,佔世界穀物的18%,美國第二產糧國穀物總產3.49億噸,佔世界總產的17%;印度第三,穀物總產2.32億噸,佔世界總產的11%;俄羅斯、法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德國、猛加拉國,烏克蘭等大國的穀物佔世界穀物總產量的64%。穀物單產1991~2003年,法國單產455.1/667㎡、德國411.4kg/667㎡、日本390.27 kg/667㎡、美國356.85 kg/667㎡、中國314.31 kg/667㎡、加拿大177.8 kg/667㎡、巴西172.1 kg/667㎡、印度146.4 kg/667㎡、澳大利亞124 kg/667㎡。

世界人均穀物產量較高的國家:1991~2003年加拿大1664.7 kg/人均、澳大利亞1573.2 kg/人均,美國1170.4 kg/人均,法國1041 kg/人均。日本、韓國、荷蘭、古巴、蒙古等國人均穀物產量102.1kg,荷蘭97.1 kg。

2.國內玉米生產發展趨勢

玉米是我國第二大作物,1995年總播種面積3.79億畝,總產量1.33億噸;2003年總播種面積3.61億畝,總產量1.16億噸;2006年總播種面積4.05億畝,總產量1.45億噸。單產由1995年的351kg/667㎡提高到2006年359 kg/667㎡。我國玉米分佈2006年華北區種植面積1.59億畝,單產360 kg/667㎡;東北區種植面積1.08億畝,單產404 kg/667㎡;西南區0.535億畝,單產268 kg/667㎡;西北區種植面積0.48億畝,單產352 kg/667㎡;長江中下游區種植面積0.28億畝,單產332 kg/667㎡。從而看出東北地區是玉米的主產區,種植面積較大,且產量最高,發展潛力較大。近幾年由於科技人員的深入研究,新?種、新技術、高產樣板田產量提升較快。特別是玉米的種植密度由原來的稀植改為密植;種植方式由小壟種植為大壟種植,由清種變為空壟種;由多次深翻地為耙地+深鬆的土壤耕作等措施,實現噸產。所以,研究玉米密植超高產栽培技術集成與推廣,使玉米產量提高,為玉米超高產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推動糧食生產具有指導意義。

3.市場需求分析

我國糧食過去是南糧北調,現在是北糧南調。糧食每年向外調出1000萬噸的商品糧只有黑龍江、吉林、河南、安徽四省,其他省份都不能調出。從我國糧食總產1億噸提高到3億噸用了29年,由3億噸到5億噸用20年,今後十幾年,總產由4.3億噸提高到6.2億噸,要求年增長2.6%。2010年我國耕地減867萬畝,人均0.09公頃;2020年我國耕地減1052萬公頃,人均0.07公頃。耕地缺口2500~2800公頃。2020年世界人口達56億~75億,對穀物需求85%;2020年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將超過水稻和小麥,糧食增加40%。根據需求加快提高玉米單產,勢在必行。所以推廣玉米密植超高產栽培技術集成具有深遠意義。

篇9:農業項目建議書

一、項目概況

生態農業觀光園,是兼具現代農業發展和生態旅遊的新型產業業態。近年來,伴隨着農業產業化發展,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性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閒、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隨着收入和閒暇時間的增多,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渴望多樣化的旅遊,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農村環境中放鬆自己。於是,農業與旅遊邊緣交叉的新型產業——生態農業觀光園孕育而生,拓展了農業發展的新空間,開闢了旅遊發展的新領域。

XXX正是來源於XXX——“地平掘土為黃”,XXX是XX東部最大的湖跡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歷來盛產稻穀、玉米、小麥、紅薯、洋芋、油菜、花生、西瓜、水果、畜禽,自古就為XX部重要的商品糧和畜禽基地。XX萬畝大壩生態農業觀光園項目,堅持現代農業發展思路,擬以農業發展帶動觀光旅遊,打造一個集農產品種養殖、農產品深加工、旅遊觀光體驗、生態餐飲服務等為一體的多業態農業園區。

二、區位交通條件

XX位於XX省XXX西北部,東臨XX和XX縣、南壤XXX,西接XXX、XXX,北連XXX。距離省會XXX公里,距離XXX公里。項目所在地XX古鎮位於XX中部偏西北方向,距離XXX公里,距XXX公里。

XX縣交通便利,XX公路橫穿縣境,省道湄黃公路直達XX通XX、XX,周邊五縣公路暢通黃平;XX鐵路橫穿縣境,XX經XX至XX的高速公路已納入全省高速路網規劃,列為第一批縣縣通高速的實施範圍,年內將全程貫通;黃平機場正式通航,已開通昆明-凱里-杭州往返航班、海口-凱里-北京往返航班,將陸續開通到北京、上海、成都、深圳、重慶、三亞、桂林等國內大中城市的航線航班。滬昆高鐵的開通優化了黃平對外的交通條件。XX縣城距離XXX約為XX公里,通過滬昆高鐵,黃平縣與長株潭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區將更加密切,XXX將能更為便利地承接中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同時中東部地區遊客也能更方便到達XXX。

為推進XXX快速發展,XX投入資金XX億元建設XX至XXX快速通道,工程已全面動工,預計XXXX年末將建成;XXX至XXX高速公路距XX也僅XX公里。

三、環境條件

1、氣候條件

項目區海拔XXX米,屬亞熱帶温暖濕潤性氣候,平均氣温XX℃,年均降雨XX毫米。區內人口密度較低,幾乎不受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的污染,同時受城市的熱島效應的影響也非常小,森林覆蓋率為XX,温度適宜、空氣清新,適宜於綠色(有機)農副產品的生產。

2、土壤條件

舊州萬畝大壩中部平坦開闊,四周羣山環繞,為河谷壩子和丘陵地帶,屬中亞熱帶黔北高原黃壤帶區,以黃壤為主,其次有石灰土、紫色土、潮土等。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有“黔東糧倉”之美譽。

3、水利條件

XX大壩,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水利基礎設施較好,灌溉條件優越,有中型水庫舞陽湖,小一、二型水庫X座,建有水渠XX公里、機耕道XX公里,有效灌溉面積XX千公頃,旱澇保收面積XX千公頃。灌溉用水,水源豐富、水量穩定、水質清澈。PH值XX,酸鹼適中。

四、農業發展基礎

XX以種植水稻為主,主產玉米、馬鈴薯、紅薯等農作物,是XX省糧食主產地之一,被列為農業綜合開發試點縣。項目區內農民種植技術水平較高,接受農業新技術、新知識的能力較強,是全國XX個農技推廣點之一,利於園區建設和新品種、新技術的示範和推廣。

五、旅遊資源條件

XXX緊鄰中國歷史文化名城——XXXX(約X公里),同時與舞陽河國家級水利風景區距離約為X公里,片區內旅遊資源豐富、旅遊頗具規模,旅遊形態包括歷史文化觀光、紅色旅遊、生態觀光旅遊等。項目的建設,以發展農業帶動農業體驗旅遊,能夠豐富片區旅遊形態,促進當地旅遊協調發展。

3、建設方案

篇10:農業項目建議書

農業項目建議書

一、總論

1、項目名稱:xx村生態農業旅遊開發

2、承辦單位概況:

冷水關鄉xx村是南川區首批新農村建設推進村,五台山位於xx村境內,距離南川主城區34公里,南涪公路依山而過,一條村級水泥公路直通山頂。五台山又名“xx庵”,xx庵寺有較為深厚的佛教文化。海拔高度920M,幅員1.5平方公里,已整治300餘畝國土待用,山坪塘水源豐富,水質良好,整體是三面懸崖,一面依山。山上,山巒逶迤,森林茂盛,多以常綠闊葉林為主,森林覆蓋率在60%以上,林間小道縱橫,氣候涼爽。山下,一目萬頃葱籠,田園平坦,果樹盛多,民居集中;水資源豐富,大小38個山坪塘分佈於村落之中,道路交通佈局合理,7公里水泥公路縱橫貫川於全村各院。

3、擬建地點:冷水關鄉xx村6社。

篇11:農業項目建議書

項目名稱:**縣農業綜合開發高產油茶基地示範項目 項目性質:新建

項目單位:

單位負責人:

聯繫電話:

申報時間:

聯繫電話:

一、項目背景建設背景和必要性

1、項目建設背景

油茶是我國特有的鄉土油料樹種,與油橄欖,油粽、椰子並稱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樹種,也是為數不多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俱佳的樹種之一。茶油產業是新時期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濟發展的朝陽產業,大力發展油茶產業不僅可以增加森林碳匯,有利於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且還可以維護國家糧油安全,滿足社會對良好生態環境、天然綠色食品的需求,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鞏固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 1.1產業政策背景

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一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油茶產業發展,回良玉副總理曾多次對發展油茶產業做出重要批示和指示。20xx年12月,國家林業局出台了《關於發展油茶產業的意見》,提出我國將建立以湖南、江西為中心產區,廣西、福建、貴州、湖北、浙江、安徽、廣東省(區)共同發展的油茶區域化、規模化產業格局。國家農業局將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對油茶高產示範基地進行扶持,推動油茶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20xx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頒發了《關於促進油料生產發展的意見》,提出當前我國油料產業發展主要任務是適當恢復種植面積,努力提高單產,大力改善品質。在20xx年召開的全國油茶產業發展現場會上,回良玉副總理強調,要以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契機,廣泛調動山村農民和龍頭企業

的積極性,進一步挖掘山地資源利用潛力,努力把油茶產業做大做強,為保障國家糧油安全,改善食物消費結構、促進山村農民增收做出新貢獻。20xx年11月,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在江西召開的全國油茶產業發展現場會上指出,當前,各地要把油茶產業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舉措,作為興林覆命支柱產業及維護國家糧油安全、推動山村綜合開發的重要手段來抓,進一步加快油茶產業發展。因此,發展油茶產業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政策。

1.2區域發展背景

江西是我國油茶栽培最適宜區,油茶種植面積位居全國第二,約佔全國油茶總面積的四分之一。20xx年江西省開展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通過“明晰產權、減輕税費、放活經營、規範流轉”,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農民參與油茶建設的積極性,特別是在以我國油茶低改工程,跨世紀油茶先導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一村一品”工程以及農業綜合開發等一系列油茶產業項目示範帶動下,農民參與油茶產業發展積極性空前高漲。為進一步加快油茶產業發展,20xx江西省出台了《關於加快茶油產業發展決定》,提出要把油茶產業建設成為我省

推進農業產業化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一個新興支柱產業。 1.3項目定位

農業綜合開發是中央政府為保護、支持農業發展,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綜合效益,設立專項資金和農業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利用的活動,其任務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民增收。

**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以低山丘陵為主,土壤多為紅壤、黃壤,自然條件優越,是江西省油茶重點產區之一,全縣現有油茶林面積***萬畝,素有“油茶之鄉”美譽。但長期以來,由於多種原因,油茶的單位面積產量和經濟效益很不理想,主要表現在產量不穩定,大小年差別大,而且有30%的油茶林常年處於每畝產油5公斤以下。造成油茶低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油茶樹齡老化;二是品種混雜退化;三是缺乏科學經營管理;四是投入不足;五是採摘不及時。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木本油料尤其是綠色有機茶油的需求越來越大。茶油在市場上不但十分暢銷,而且價格走勢看好,銷售量呈逐年遞增之勢,市場發展前景廣闊。為了改變目前的油茶經營現狀,滿足市場需求,急需建設低產油茶林改造示範基地,以樣板示範形式宣傳低產油茶知識,培訓農民集約經營技術是最為直接、最為有效改變農民觀念,提高農民新技術應用能力的措施,也是目前加快**縣油茶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

2、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2.1推廣應用新技術,示範帶動農民科學經營需要

**縣油茶栽培歷史悠久,種植面積大,但由於經營主體對高產油茶認識不足,現有油茶林處於半荒蕪狀態,林內雜草灌木叢生,長勢不旺,單位面積產量很低,僅有5公斤左右,經濟效益不高。近年來,江西省在油茶良種培育與油茶經營管理等方面研究取得了較大突破,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實驗中心、江西省林科院、江西省農大、贛州市林科所先後培育出一批油茶優良無性系品種,在集約經營管理下,每畝平均產茶油50-80公斤。農民是林地主要經營者,由於文化素質不高,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強,短時間內通過廣播、電視、宣傳冊宣傳,要使農民完全接受現有高產油茶林產油量是傳統油茶林的10餘倍是不現實的,他們只相信“眼見為實”這句古訓。****公司在高產油茶苗木培育及嫁接技術、苗木栽植和油茶林改造,撫育管理、農民技術培訓等方面具有較強的技術優勢。通過建設低產林改造基地,實行集約經營,促進農、林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提高產品數量和品質,以樣板形式展示高產油茶“魅力”,才是提升農民對高產油茶認知度、促進其集約經營油茶的最佳方法。因此,實施本項目意義重大,非常有必要,而且很迫切。

2.2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緩解食用油供需矛盾的需要

我國是世界食用植物油消費第一大國。隨着全球環境變化和人口激增,糧油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我國人多地少,糧油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據統計,20xx年,我國食用植物油消費總量大約達到2400萬噸,但自產的食用植物油生產總量約為1000萬噸,自給率僅為40%,隨着人們對食用植物油需求的不斷增加,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在國內耕地面積有限,單位面積農作物產量難以大幅提高的情況下,將提高國內糧油產量任放置於山地,通過新造高產油茶林,改造現有油茶

篇12:農業項目建議書

1 項目概述

田園生態農莊社區支持農業(CSA)項目建設地選址為新鄉市新鄉縣和河鄉範嶺村。項目地距新鄉市12公里,有長濟高速公路在村旁經過,交通便利。有衞河和共產主義渠環繞周圍,年平均降水量573.4毫米,水利資源豐沛。無霜期為220 天。全年日照時間2400小時,光照充足。

該項目以系統工程,生態學原理為指導,建立了中原地區農業生態生產模式。她通過社區支持農業(CSA)的展開,建立了城鄉互助、和諧的生態經濟模式。

該項目的建設,對於農民增收、農村環境保護、食品安全都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1.1 項目名稱

新鄉市田園生態農莊社區支持農業(CSA)項目

1.2 項目主辦單位

新鄉市環境保護志願者協會。

1.3 項目實施單位

新鄉市田園生態農莊專業合作社。

1.4項目負責人

田桂榮

1.5 項目主辦單位基本情況

新鄉市環境保護志願者協會成立於2002年5月12日,是我國第一個由農民創立的環境保護團體。發起人為現任會長田桂榮。

協會主要活動領域為宣傳普及環保知識、諮詢服務、開展環保調查、信息交流等。九年來,調查了黃河主流和支流污染的情況,並協助環保部門整治了污染企業。開展了大量的普及環保知識的活動,特別是在青少年學生中作了大量宣傳普及環保知識的工作。2008年以來,協會實行了由“務虛”到“務實”的轉型。即通過從事 社區支持農業(CAS)項目,開創了農業污染治理的一條新路。

1.6 項目編制的依據

田園生產農莊社區支持農業(CSA)項目運用系統工程和生態循環理論,通過“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等食物鏈的展示,建立了中原地區以沼氣為中心的“生態鮮食玉米---生態肉牛---沼氣---生態蚯蚓—生態食用菌---生態蔬菜”的生態模式。

同時根據“社區支持農業”(CSA)的經驗,組建新鄉市田園生態農莊專業合作社和新鄉市綠色消費合作社,使生態農產品由基地直接到餐桌。

1.7 項目主要建設內容

1.7.1種植業:生態冬小麥、生態鮮食玉米、青蘿蔔為主的生態蔬菜

1.7.2養殖業:養生態肉牛、生態雞、生態豬 、生態魚 、生態蚯蚓

1.7.3菌草產業(白色產業):有生態食用菌、堆肥(微生物營養液)、發酵飼料、發酵牀雞舍豬舍、沼氣等項目

2 項目規模及工期安排

2.1第一期工程(2011年-2012年)

2.1.1 修路

2.1.2 植樹:杞柳、曲柳、美國竹柳(用柳樹取代低窪地的楊樹)

2.1.3 生態冬小麥(下茬生態鮮食玉米)

2.1.4 裸地生態蔬菜 4畝

2.1.5 保護地生態蔬菜 2個棚

2.1.6 生態桃園 3畝

2.1.7 生態葡萄園 3畝

2.1.8 生態桑園 2畝

2.1.9 生態肉牛(高端牛肉) 20頭

2.1.10 生態雞 200只

2.1.11 生態豬 20頭

2.1.12 生態魚 (脆魚鯇) 4畝

2.1.13 生態蚯蚓: 1畝

2.1.14 沼氣:(2011年秋)

2.1.15 生態餐廳 300平方米

2.2 第二期工程(2013年-2014年)

2.2.1 植樹

2.2.2 生態冬小麥 60畝

2.2.3 生態肉食牛 80頭

2.2.4 生態蚯蚓 2畝

2.2.5 裸地生態蔬菜 4畝

2.2.6 保護地生態蔬菜 2個棚

2.2.7 生態桃園 3畝

2.2.8 生態葡萄園 3畝

2.2.9 生態桑園 2畝

2.2.10 生態雞 1000只

2.2.11 生態豬 100頭

2.2.12 生態魚 18畝

2.2.13 生態餐廳 300平方米

3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3.1.1實行社區支持農業(CSA),可以有效地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

目前,農村的環境污染十分嚴重,社區支持農業(CSA)採用“自然農法”生態農業技術,尊重自然規律和法則,拒絕使用農藥、化肥、激素和抗菌素等化學農業的辦法,避免了農田和農村環境的污染,使之成為解決農村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

3.1.2 實行社區支持農業(CSA),可以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在市場經濟中,由公司來運作的農業生產方式,他們會首先追尋自己的利益。生產者和消費者通常都是被動的接受不合理的價格,而使中間商得到大部分差價利潤。

社區支持農業(CSA)的中心思想是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平等,他們一起在田間勞作,一起享受勞動果實,一起享受大自然帶來的和諧的美。他們追尋的是一種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處的新的生活方式。在CSA的體系內,農產品的定價,成本的核算由雙方共同商議完成,會趨於較為公平合理的水平。這樣的交易過程不但大大減少了流通過程中的成本,還使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由對頭冤家轉變為同舟共濟的夥伴。CSA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組織或社會細胞,能夠使社會達到和諧與穩定,是有內在生命力的一種組織形態。

3.1.3實行社區支持農業(CSA),引進了消費者參與,這是保證食品安全的可靠辦法

社區支持農業(CSA)實行了“參與式保證監管體系”,消費者與生產者共同勞動,共同協商,全程監督。這種組織形態確保了農產品生產流程的無害化,也確保了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信認。成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可靠辦法。

3.1.4實行社區支持農業(CSA),可以平抑農產品漲價,從而抑制通貨膨脹的惡性發展

實行社區支持農業(CSA)可以使農產品從田間直接送到餐桌,減少了中間環節。它起到了期貨的某些作用,一方面可以使農民通過預付的貨款化解風險,增加農民的收入;同時還可使消費者用低於商場同類農產品的價格買到高質量的生態農產品,實現雙贏。從而抑制通貨膨脹的惡性發展。

3.1.5實行社區支持農業(CSA),可以為農業的多功能化、三產化提供平台

在社區支持農業(CSA)中,由於城鄉互助,拓展了農業向多功能方向發展。如由社區支持農業(CSA)發展到生態觀光、休閒養生、教育培訓、農產品深加工、工藝美術品等等。這無疑都可以為農民增加收入開創新的渠道。

特別是讓廣大青少年學生參加CSA健康有益的體驗農業,在大自然中進行種植、養殖活動,他們不僅可以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增加動手能力、收穫新鮮的農產品,還可以養成與大自然和睦相處、特別是減少青少年沉迷網絡遊戲的時間,甚至減輕或戒除網癮。

篇13:農業項目建議書

一、內江東興區趙家壩——自然流域農業灌溉的典型地貌

趙家壩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經過當地先人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及稍加改造建立的一個適合自然流域灌溉農耕地方。她是南方淺丘陵地區,我們的祖先利用自然環境的一個典型。雖然不如都江堰宏偉,但卻是我國西南丘陵地區的一個難得的自然水利工程,同樣造福了一方(見衞星圖片)。

趙家壩處於兩個小溪即將匯合處的中間地帶,匯聚于田家鎮。在趙家壩處用水土壩抬高水位,自流灌溉農田。其中一條小溪的名為“團龍溪”,上游已經建成有“松林水庫”和“團結水庫”,團結水庫海拔511米,趙家壩,海拔310米(經緯度:N29 40.259 E105 09.899)。趙家壩一帶,的確實一個富饒的人造沖積小平原。體現出了我們祖先採用的梯次建壩,沖積成田,再自流灌溉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利用自然的案例。由於內江經濟長期發展滯後的原因,這個自流灌溉農業帶依舊保持了比較完整的自流耕作狀態。

趙家壩特有的小流域農耕環境,由於沒有受到城市化、工業化的干擾,離城市的距離又很近,交通通暢。完全可以建立一個封閉的生態農業生產區,生產無污染的農產品及其它養殖產業;也可以作為一個自流灌溉的水利工程,充分發揮趙家壩的觀賞和示範價值,作為一種古老且現在仍在使用的水利――農業模型向全國、全世界介紹。

二、項目啟動

由當地人大政協發起,東興區農業的自我定位,並徵集民間意見。媒體配合。

當地黨委政府引導,完成相關的規劃提案(例如:東興團龍溪自流灌溉的水利工程;水利--農業發展的典型意義(特別是今年特大的高温乾旱氣候,修復該片區自然灌溉水利設施更具有現實意義)東興生態農業的規劃,東興趙家壩--範長江故居的模型,東興田家鎮--範長江紀念館的民俗一條街模型)

在農業規劃和城鎮規劃的基礎上,對外招商、向上申請相關資金,分批實施,“小步快跑”。

三、發揮“範長江品牌”的作用

範長江出生和在東興田家鎮趙家壩。由於範長江在武功新聞界的地位,他家鄉發生的一切都是國家級媒體可能感興趣的。每年策劃一個主題,對團龍溪生態農業項目做報道,(即在全國做免費的廣告)譬如:地靈人傑——“範長江家鄉西南丘陵小流域自流灌溉的典型地貌”; “範長江家鄉的自然生態農業”;“長江家鄉的新故事”。

將每兩年一次的“範長江新聞獎”活動的某一個環節在田家鎮舉行。譬如《獲獎記者手印牆》。

(親屬在農業及投資公司的人脈關係)

四、小結

(在北京,一枚沒有用配合飼料養殖的雞,其雞蛋12元一個……。中國的農業開始走出靠單產獲得收益的階段。)範長江家鄉“團龍溪”——自然水利灌溉與生態農業發展的典型。(很有可能在全國樹立一個典型)

更多熱門相關文章推薦:

1.2016最新工程項目建議書範文集錦

2.2016養老項目建議書格式範文精選

3.2016最新建議書的格式與範文集錦

4.2016最新項目建議書範文【精品】

5.2016監察建議書範文模板【最新版】

6.公司項目建議書範文格式

7.公司物流投資項目建議書

8.關於工業項目建議書格式模板

篇14:農業項目建議書

建議書是作文的一種形式。其內容很廣泛,像弘揚雷鋒精神,開展精神文明活動,援助貧困山區孩子讀書,開展工作擁軍優屬活動家等,都可以寫建議書。

農業項目建議書-1

一、內江東興區趙家壩——自然流域農業灌溉的典型地貌

趙家壩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經過當地先人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及稍加改造建立的一個適合自然流域灌溉農耕地方。她是南方淺丘陵地區,我們的祖先利用自然環境的一個典型。雖然不如都江堰宏偉,但卻是我國西南丘陵地區的一個難得的自然水利工程,同樣造福了一方(見衞星圖片)。

趙家壩處於兩個小溪即將匯合處的中間地帶,匯聚于田家鎮。在趙家壩處用水土壩抬高水位,自流灌溉農田。其中一條小溪的名為“團龍溪”,上游已經建成有“松林水庫”和“團結水庫”,團結水庫海拔511米,趙家壩,海拔310米(經緯度:N29 40.259 E105 09.899)。趙家壩一帶,的確實一個富饒的人造沖積小平原。體現出了我們祖先採用的梯次建壩,沖積成田,再自流灌溉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利用自然的案例。由於內江經濟長期發展滯後的原因,這個自流灌溉農業帶依舊保持了比較完整的自流耕作狀態。

趙家壩特有的小流域農耕環境,由於沒有受到城市化、工業化的干擾,離城市的距離又很近,交通通暢。完全可以建立一個封閉的生態農業生產區,生產無污染的農產品及其它養殖產業;也可以作為一個自流灌溉的水利工程,充分發揮趙家壩的觀賞和示範價值,作為一種古老且現在仍在使用的水利――農業模型向全國、全世界介紹。

二、項目啟動

由當地人大政協發起,東興區農業的自我定位,並徵集民間意見。媒體配合。

當地黨委政府引導,完成相關的規劃提案(例如:東興團龍溪自流灌溉的水利工程;水利--農業發展的典型意義(特別是今年特大的高温乾旱氣候,修復該片區自然灌溉水利設施更具有現實意義)東興生態農業的規劃,東興趙家壩--範長江故居的模型,東興田家鎮--範長江紀念館的民俗一條街模型)

在農業規劃和城鎮規劃的基礎上,對外招商、向上申請相關資金,分批實施,“小步快跑”。

三、發揮“範長江品牌”的作用

範長江出生和在東興田家鎮趙家壩。由於範長江在武功新聞界的地位,他家鄉發生的一切都是國家級媒體可能感興趣的。每年策劃一個主題,對團龍溪生態農業項目做報道,(即在全國做免費的廣告)譬如:地靈人傑——“範長江家鄉西南丘陵小流域自流灌溉的典型地貌”; “範長江家鄉的自然生態農業”;“長江家鄉的新故事”。

將每兩年一次的“範長江新聞獎”活動的某一個環節在田家鎮舉行。譬如《獲獎記者手印牆》。

(親屬在農業及投資公司的人脈關係)

四、小結

(在北京,一枚沒有用配合飼料養殖的雞,其雞蛋12元一個……。中國的農業開始走出靠單產獲得收益的階段。)範長江家鄉“團龍溪”——自然水利灌溉與生態農業發展的典型。(很有可能在全國樹立一個典型)

農業項目建議書-2

1 項目概述

田園生態農莊社區支持農業(CSA)項目建設地選址為新鄉市新鄉縣和河鄉範嶺村。項目地距新鄉市12公里,有長濟高速公路在村旁經過,交通便利。有衞河和共產主義渠環繞周圍,年平均降水量573.4毫米,水利資源豐沛。無霜期為220 天。全年日照時間2400小時,光照充足。

該項目以系統工程,生態學原理為指導,建立了中原地區農業生態生產模式。她通過社區支持農業(CSA)的展開,建立了城鄉互助、和諧的生態經濟模式。

該項目的建設,對於農民增收、農村環境保護、食品安全都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1.1 項目名稱

新鄉市田園生態農莊社區支持農業(CSA)項目

1.2 項目主辦單位

新鄉市環境保護志願者協會。

1.3 項目實施單位

新鄉市田園生態農莊專業合作社。

1.4項目負責人

田桂榮

1.5 項目主辦單位基本情況

新鄉市環境保護志願者協會成立於2002年5月12日,是我國第一個由農民創立的環境保護團體。發起人為現任會長田桂榮。

協會主要活動領域為宣傳普及環保知識、諮詢服務、開展環保調查、信息交流等。九年來,調查了黃河主流和支流污染的情況,並協助環保部門整治了污染企業。開展了大量的普及環保知識的活動,特別是在青少年學生中作了大量宣傳普及環保知識的工作。2008年以來,協會實行了由“務虛”到“務實”的轉型。即通過從事 社區支持農業(CAS)項目,開創了農業污染治理的一條新路。

1.6 項目編制的依據

田園生產農莊社區支持農業(CSA)項目運用系統工程和生態循環理論,通過“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等食物鏈的展示,建立了中原地區以沼氣為中心的“生態鮮食玉米---生態肉牛---沼氣---生態蚯蚓—生態食用菌---生態蔬菜”的生態模式。

同時根據“社區支持農業”(CSA)的經驗,組建新鄉市田園生態農莊專業合作社和新鄉市綠色消費合作社,使生態農產品由基地直接到餐桌。

1.7 項目主要建設內容

1.7.1種植業:生態冬小麥、生態鮮食玉米、青蘿蔔為主的生態蔬菜

1.7.2養殖業:養生態肉牛、生態雞、生態豬 、生態魚 、生態蚯蚓

1.7.3菌草產業(白色產業):有生態食用菌、堆肥(微生物營養液)、發酵飼料、發酵牀雞舍豬舍、沼氣等項目

2 項目規模及工期安排

2.1第一期工程(2011年-2012年)

2.1.1 修路

2.1.2 植樹:杞柳、曲柳、美國竹柳(用柳樹取代低窪地的楊樹)

2.1.3 生態冬小麥(下茬生態鮮食玉米)

2.1.4 裸地生態蔬菜 4畝

2.1.5 保護地生態蔬菜 2個棚

2.1.6 生態桃園 3畝

2.1.7 生態葡萄園 3畝

2.1.8 生態桑園 2畝

2.1.9 生態肉牛(高端牛肉) 20頭

2.1.10 生態雞 200只

2.1.11 生態豬 20頭

2.1.12 生態魚 (脆魚鯇) 4畝

2.1.13 生態蚯蚓: 1畝

2.1.14 沼氣:(2011年秋)

2.1.15 生態餐廳 300平方米

2.2 第二期工程(2013年-2014年)

2.2.1 植樹

2.2.2 生態冬小麥 60畝

2.2.3 生態肉食牛 80頭

2.2.4 生態蚯蚓 2畝

2.2.5 裸地生態蔬菜 4畝

2.2.6 保護地生態蔬菜 2個棚

2.2.7 生態桃園 3畝

2.2.8 生態葡萄園 3畝

2.2.9 生態桑園 2畝

2.2.10 生態雞 1000只

2.2.11 生態豬 100頭

2.2.12 生態魚 18畝

2.2.13 生態餐廳 300平方米

3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3.1.1實行社區支持農業(CSA),可以有效地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

目前,農村的環境污染十分嚴重,社區支持農業(CSA)採用“自然農法”生態農業技術,尊重自然規律和法則,拒絕使用農藥、化肥、激素和抗菌素等化學農業的辦法,避免了農田和農村環境的污染,使之成為解決農村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

3.1.2 實行社區支持農業(CSA),可以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在市場經濟中,由公司來運作的農業生產方式,他們會首先追尋自己的利益。生產者和消費者通常都是被動的接受不合理的價格,而使中間商得到大部分差價利潤。

社區支持農業(CSA)的中心思想是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平等,他們一起在田間勞作,一起享受勞動果實,一起享受大自然帶來的和諧的美。他們追尋的是一種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處的新的生活方式。在CSA的體系內,農產品的定價,成本的核算由雙方共同商議完成,會趨於較為公平合理的水平。這樣的交易過程不但大大減少了流通過程中的成本,還使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由對頭冤家轉變為同舟共濟的夥伴。CSA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組織或社會細胞,能夠使社會達到和諧與穩定,是有內在生命力的一種組織形態。

3.1.3實行社區支持農業(CSA),引進了消費者參與,這是保證食品安全的可靠辦法

社區支持農業(CSA)實行了“參與式保證監管體系”,消費者與生產者共同勞動,共同協商,全程監督。這種組織形態確保了農產品生產流程的無害化,也確保了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信認。成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可靠辦法。

3.1.4實行社區支持農業(CSA),可以平抑農產品漲價,從而抑制通貨膨脹的惡性發展

實行社區支持農業(CSA)可以使農產品從田間直接送到餐桌,減少了中間環節。它起到了期貨的某些作用,一方面可以使農民通過預付的貨款化解風險,增加農民的收入;同時還可使消費者用低於商場同類農產品的價格買到高質量的生態農產品,實現雙贏。從而抑制通貨膨脹的惡性發展。

3.1.5實行社區支持農業(CSA),可以為農業的多功能化、三產化提供平台

在社區支持農業(CSA)中,由於城鄉互助,拓展了農業向多功能方向發展。如由社區支持農業(CSA)發展到生態觀光、休閒養生、教育培訓、農產品深加工、工藝美術品等等。這無疑都可以為農民增加收入開創新的渠道。

特別是讓廣大青少年學生參加CSA健康有益的體驗農業,在大自然中進行種植、養殖活動,他們不僅可以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增加動手能力、收穫新鮮的農產品,還可以養成與大自然和睦相處、特別是減少青少年沉迷網絡遊戲的時間,甚至減輕或戒除網癮。

篇15:農業項目建議書

一、項目背景

蔬菜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特殊商品,是人類保持膳食平衡的重要食物,蔬菜生產屬於勞動密集性產業,屬高效農業項目之一,也是農民增收的主渠道。

1、襄垣概況

襄垣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的西麓,上黨盆地之北,地理座標為東經112°42′-113°14′,北緯36°23′-36°44′之間。襄垣全境地形西北高而東南低,屬半山丘陵地區,平均海拔在1000公尺左右,是內陸黃土高原的一部分。東與黎城分界;西和沁縣相連;南與潞城、長治郊區、屯留接壤;北和武鄉為鄰。全縣東西長48公里,南北寬40公里,總面積為1160平方公里。襄垣現轄8鎮3鄉,323個行政村,總人口26萬人。

襄垣大陸性氣候特徵明顯,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500小時左右,年平均降雨量在550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温9.7°C,全年無霜期一般為170天左右。

襄垣屬海河流域,境內有濁漳河西源、南源、北源,三大幹流和史水、郭水、郝水等十多條主要支流和數百條小溪,河 1

流總長度為90.5公里。全縣共有水庫14座,其中後灣水庫為全縣最大,是山西六大水庫之一,總庫容量9890萬立方米。全縣水資源總量為7.8億立方米。

2、北底鄉概況

北底鄉位於縣城東北部2.5公里處,南、西、北三面分別與古韓鎮、善福鄉、下良鎮為鄰,東與黎城縣接壤。全鄉總面積69.68平方公里,總人口8062人,總户數2357户,耕地面積16664畝。共轄17個行政村,57個自然村。

北底鄉境內石灰巖、白雲石分佈較廣,儲量較大,資源豐富,主導產業為建材業。石子場、石灰粉廠產品遠銷左權、平順、屯留、武鄉、郊區等周邊縣區。

全鄉交通便利,“夏監”、“北強”兩條幹線貫通所轄的17個行政村。17個行政村實現了村通水泥(油)路。境內製高點設有移動、聯通通訊塔,信號覆蓋全鄉各村。村村通程控電話、有線電視、廣播。

3、當前農業政策

襄垣縣去年在、縣政府的帶領下,依照《政府襄辦發201555號文件》,建設冬暖式日光大棚每畝補助1萬元,建設生貴式春秋大棚每畝補助3000元,凡規劃在示範園區內的大棚種植户每畝補助購買工廠化育苗款300元,已經發展了春秋大棚3000畝。

2

、縣政府在2011年的工作佈署 “以農業產業化為着力點,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 中,提出了發展大棚蔬菜種植6萬畝的目標,並對引進的技術團隊,給予優厚的待遇。

4、項目選址及發展規模

北底鄉韓村位於襄垣縣城北七公里處,交通便利,具有發展設施農業的特殊優勢,為促進菜藍子工程的健康發展,確保設施農業的持續發展,四川融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計劃在北底鄉韓村及周邊各村投資建設設施蔬菜種植園區,種植冬暖式大棚2000畝。

二、項目概況

1、建設地點:北底鄉韓村及周邊各村。

2、建設規模:項目佔地約2000畝,其中冬暖式蔬菜大棚1950畝,蔬菜育苗日光温室30畝。保鮮庫、冷藏庫、化驗室及辦公運輸場地20畝。並依據國家及省、市相關政策把韓村蔬菜種植園區打造成省級乃至國家級設施農業種植龍頭企業。

3、建設條件:地理環境優越,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氣候温暖,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對蔬菜生產非常適應。

三、項目可行性

1、符合當前國家、省、市的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大政策,縣政府對蔬菜大棚種植有政策的優待和資金的扶持。

2、生產環境條件具備。襄垣縣北底鄉沒有大型的工礦企業, 3

生態環境較好、土地肥沃,是大棚蔬菜理想的生產基地。

3、勞動力條件。勞動力資源豐富,特別是隨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力資源更加充沛。

4、效益良好。除直接的經濟效益外,還可大量安置失地農民就業,使傳統的農民轉變為現代的農業產業工人。這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化發揮一定作用,為改善城郊環境景觀也大有益處。

5、金融部門的資金支持

中國農業銀行襄垣縣支行和襄垣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根據《襄辦發201555號文件》下發了《襄農銀髮2015第81號文件》和《襄信聯發2015133號文件》,制定了積極支持信貸的意見。農行申請貸款額度為3000元-30000元;信用聯社貸款額度為20000元-50000元。

四、投資公司簡介

四川融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農業投資的科技有限公司,註冊資金為人民幣9000萬元。目前已在新疆的和田、甘肅的定西、重慶的黔江成功建設了大棗種植基地、依拉雪兔養殖基地和肉豬養殖基地。

五、設施蔬菜種植園區建設方案

1、設計年限

本項目擬在2011年6月開工,工程分三期,其中第一期工

程550畝,第二期工程500畝,第三期工程950畝,於2015年10月 底全部竣工。

2、園區基礎建設

供水設施:水由公司自己打機井解決,可根據今年中央1號文件申請財政補貼,能滿足廠區日常用水和園區蔬菜灌溉用水的需要。

供電設施:韓村的供電條件優越,基地由城市供電系統供電,只需在廠區安裝大功率的變壓器即可使用。

排水設施:園區內的排水設施採用傳統的土溝排水(規格為寬50㎝×50㎝),廠區的排水設施自建化糞池定期外排。

交通設施:園區內的道路採用簡易路面修建(規格為6㎝厚的泥結碎石面層、泥漿石屑封面,路寬2.5m)。園區外的道路借用鎮上的村鎮公路。

3、規劃目標

一是本園區產出的反季節蔬菜多是外銷,種植的蔬菜種類首先應該是中高等檔次,即蔬菜的批發價在3—5元/公斤之間。爭取在2到3年內打造出自己的蔬菜品牌;集約化管理,建立立體的科學管理體系;解決當地四百多户農民就業的問題。

二是轉向真正的無公害種植。

三是轉向高檔次的特色稀有蔬菜。

四是轉向觀光農業生態園。

4、操作流程

一是在襄垣註冊山西融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二是發展改革局申請立項;

三是投資建設設施蔬菜種植園區;

四是逐級申報龍頭企業並通過驗收。

六、投資概算

經測算建設1棟1畝蔬菜大棚、基礎設施、種子農藥化肥及人工和管理費需投資5萬元左右,1950畝需投資9750萬元,育苗棚投資1200萬左右,保鮮庫、冷藏庫、化驗室辦公場所及運輸場地共投資1000萬左右,租地費用按每畝產值70%計取利潤,計算每畝每年約600元,徵地可採取分年逐徵的方式,前三年租地費用約216萬元。共計投資約1.22億元。

一期工程投資500畝大棚2500萬元,育苗棚10畝400萬元,租地費用33萬元,保鮮庫、冷藏庫、化驗室辦公場所及運輸場地共投資1000萬左右,約3933萬元。

二期工程投資500畝大棚2500萬元,育苗棚10畝400萬元,租地費用63萬元,約2963萬元。

三期工程投資950畝大棚4750萬元,育苗棚10畝400萬元,租地費用120萬元,約5270萬元。

七、資金籌措

採取國家投資與企業自籌相結合的辦法籌措項目資金。總

投資1.22億元中,申請國家補助資金 萬元,其中補貼資金 萬元,灌溉設備配套資金 萬元;銀行貸款 萬元;企業自籌 萬元。

一期工程3933萬元中,申請國家補助資金 萬元,其中補貼資金 萬元,灌溉設備配套資金 萬元;企業自籌 萬元。

二期工程2963萬元中,申請國家補助資金 萬元,其中補貼資金 萬元,灌溉設備配套資金 萬元;銀行貸款 萬元;企業自籌 萬元。

三期工程5270萬元中,申請國家補助資金 萬元,其中補貼資金 萬元,灌溉設備配套資金 萬元;銀行貸款 萬元;企業自籌 萬元。

補助標準按照國家、省、市相關政策執行,由企業申請。 八、效益分析

1、社會效益:該項目完成後,將進一步滿足國家及相關地區蔬菜缺乏的需求,並能合理開發農村勞力資源,提高農民整體素質,解決部分下崗人員就業,帶動相關產業協調發展。

2、經濟效益:建設1棟高標準大棚,年產蔬菜1.5萬公斤,按每公斤平均3.6元計算,年產值為5.4萬元,去除成本年純收入可達3萬元。

第一期500畝大棚,可實現收益1500萬元。

第二期1000畝大棚,可實現收益3000萬元。

第三期1950畝大棚,可實現收益5850萬元。

1950棟蔬菜大棚三期工程竣工後可實現收益約1.03億元,除去財政補助資金, 年左右即可收回全部投資,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九、結果分析

通過設施蔬菜種植園區建設,可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促進城郊型和城鎮園區特色農業的又快又好發展,為指導和引導全縣設施農業的建設和發展發揮良好的示範和帶動效應,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篇16:農業項目建議書

農業項目建議書

一、項目基本情況:

1、項目區所在位置

王坡鄉下觀村地處平山縣東北部山區,天台山南麓,距平山縣城22公里,總面積1.5平方公里,是下觀水庫移民村。全村轄2個村民組,28户,110人。共有丘陵地1600畝,耕地200畝。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250元,村集體沒有固定收入,是平山縣較為貧困村之一。

項目區地處下觀水庫北岸下觀村二隊自然莊,現有丘陵地900畝,多年來,由於缺乏資金投入不足,項目區至今尚沒有通水泥路和動力電,豐富的丘陵資源一直沒有得到開發利用。本項目旨在通過農業綜合開發,發展核桃生產和散養雞養殖,增加羣眾收入,加快發展步伐。

2、項目區農業資源情況

項目區地質由於歷經多次的地殼運行和長期的剝蝕堆積,形成了南鄰水庫,東西北三面,北高南低簸萁狀的地貌輪廓。地貌屬山地類型,低山、丘陵、海拔500-600米的低山區,屬暖温帶半濕潤季風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季節性強,光照充足,降水量偏少,夏暑冬寒,温差較大。受大氣環流分佈的制約表現為春暖夏熱秋爽冬寒。年平均氣温12.7度。年平均降水量560毫米,分佈不均,7--9月份降雨佔全年降雨量70%.年平均日照時數2600—2750小時,日照率為60%,全年無霜期130—190天。項目區地處滹沱河流域南甸河支流,現有下觀水庫一座,水資源以地下水、降雨和庫存水為主,較為豐富。項目區植被豐富,沒有工礦企業,生態環境優良,適合核桃生長髮育和散養雞養殖,是綠色食品的理想生產基地。

3、項目區農業生產狀況

項目區農業基礎設施較差,主要表現在:一是交通條件較差。通往項目區的道路由天台山旅遊路桃林村南向東,途徑二隊自然莊,止於東嶺,全長4.5km,仍然是泥土路,寬2至4米不等,蜿蜒曲折,坎坷不平,拖拉機都難以通行,特別是每年三伏多雨季節,更是無法通行,經常斷交。只有拓寬硬化,才能為立體農業建設奠定基礎。二是電力較差。由於資金困難,項目區僅有照明電,沒有動力電。只有架設動力電,才能為澆地、飼料加工等提供廉價動力。

項目區資源豐富。一是丘陵地資源豐富。現有丘陵地900畝,沙土壤土質,有機質豐富,適合核桃樹等果樹生長。二是水資源豐富。項目區緊鄰下觀中型水庫,該水庫流域囊括天台山,面積達50平方公里,四季有水。只要修建揚水設施,就可以實現引水上嶺,增產增收,造福於民。

項目區產業結構以小麥玉米養豬等等傳統種養業為主,收入較低,僅處於温飽狀態。近年來,由於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農產品行情相對底下、基礎設施較差等諸多原因影響,農業效益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見,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行農業綜合開發,建設立體農業,確保農民增產增收勢在必行。

4、項目區建設條件

(1)區位優勢十分明顯。交通條件非常優越,項目區距平山縣縣城22公里,距王坡鄉政府所在地東王坡1公里,背靠天台山景區和藤龍山景區,有天台山旅遊路、藤龍山旅遊路和孟王出縣路繞行,只要把項目區內道路寬開硬化,與上述公路對接,項目區就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而且所在王坡鄉又是林業大鄉、養殖大鄉,東與靈壽縣相靠,南有南甸、東王坡集貿市場相鄰,西與西柏坡接壤,北與天台山藤龍山交界,輻射周邊較多鄉鎮,人氣、財氣比較旺盛,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因此項目區是建設立體農業發展優質種植業的有利區域。

(2)自然資源豐富。項目區內有丘陵地900畝,沙土壤質,土地肥沃,只要加以開發利用,就可以成為抗旱防澇良田。同時,水資源豐富。項目區緊鄰下觀中型水庫,四季有水。可為農業綜合開發提供足夠水源

——生態環境較好。項目區地處滹沱河流域南甸支流,無工業污染和環境污染,水質清淅,空氣清潔,是農業綜合開發生產綠色食品的理想區域。

——科技力量較為雄厚。有豐富的農業種植、養殖和果樹管理的多年曆史經驗,廣大人民羣眾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種植、養殖的新技術。下觀村是移民村,王坡鄉對該村發展非常重視,明確了林業站、畜牧站、水利站等涉農部門支持該村的目標任務時間要求,已經形成了支持該村發展強大的農業科技隊伍。

二、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1、建設的依據

進行農業綜合開發,發展循環經濟是國家重點農業開發項目,也是平山縣縣政府2010年工作重點,農業的模式是農業資源開發利用的新亮點,開發丘陵地,強化設施配套,發展林業養殖業循環經濟,對推動當地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提升農業質量,加速產業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2、建設的必要性

項目區內的丘陵地,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但是由於交通、電力,資金等多方制約,一直沒有得到開發利用,這不能不説是嚴重的浪費。加快移民村科學發展步伐,就必須要依託資源優勢。開發丘陵地無疑是下觀村發展的強大動力。所以,加大投入,儘快開發丘陵地,造福於民,既是下觀村科學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黨和政府關心移民羣眾的具體表現。開發改造勢在必行,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三、項目規劃設計

1、設計標準

(1)、項目區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和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抵禦自然災害能力明顯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較大提高,通過項目建設,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加快項目區農業現代化進程

(2)、項目區有明顯區域範圍,符合本地區農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堅持近期與遠期相結合,採取綜合措施,集中整治,連片開發。

(3)、項目區堅持嶺水林牧路綜合治理,達到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實現園田化。

2、水電措施

(1)、灌溉工程:灌溉系統科學規劃,揚水站、機房、管道、閥門、蓄水池配套齊全,性能與經濟指標達到有關規劃標準要求。同時,修好排水系統,做到抗旱防澇。

(2)、電力工程:架設動力電,配套機房、變壓器等設施,滿足揚水、飼料加工等電力需求。

3、交通措施

做到佈局(規劃)合理,循環暢通,機耕路建設分幹道、支路兩級,幹道要與鄉村公路連接,水泥硬化,滿足中型以上的農業機械的通行,寬度為5m以上,支路能保證農機通行,晴雨天暢通,便於農機進出田間作業和農牧產品運輸,寬度3.5m以上。

4、林業措施

丘陵地開發要因地制宜,堅持嶺水林牧路綜合治理,便於機械作業和果樹管理,工程以開水平溝、打魚鱗坑為主,樹種以核桃為主,苗林要達到二級以上的標準,造林當年成活率和三年後保存率要達到85%以上,林相整齊,結構合理。

5、牧業措施

立足於雞糞還田雞食昆蟲相互利用的循環發展模式,以核桃林為活動場地在東嶺建設散養雞基地。要按養殖場建設設計方案標準,充分考慮風向、排污和生產管理實際需要,搞好選址,建設雞舍。

6、科技措施

配備必要的儀器設備,完善項目區農業服務體系和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強化科技服務功能。在項目建設期間,對項目區基層幹部、農民技術是和科技示範户先進適用技術培訓,做到村有3—5名農業科技骨幹,每10户有1户科技示範户。

7、建設目標

項目建設堅持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通過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開發,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發展循環經濟,實現高產高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架設動力電、寬開硬化道路、興建水利設施,綜合開發丘陵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

(2)、培植支柱型農業產業,改善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開發適銷對路的`核桃、散養雞雞蛋等綠色食品,並推向市場,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支柱型生態農業產業,並帶動有關產業的發展。

(3)、發揮項目區示範帶動功能。把項目區建成高產、高效生態農業的示範樣板,為全市移民村的農業發展提供經驗,有效地帶動區域性經濟發展。

四、建設內容

1、水電措施:

(1)、新建揚水站1座;

(2)、新建機房1座;

(3)、新建200立方米蓄水池4座;

(4)、鋪設管道20km;

(5)、架設電力線路2.5km;

(6)、新增100KV變壓器1台套

2、交通措施

(1)寬開硬化主幹路4.5㎞,設計路寬5m,厚20cm,水泥混凝土路面,建橋2座。

(2)架橋2座。

(3)新築機耕路砂石路面2km;

3、林業措施:開發丘陵地500畝,栽植植核桃樹3萬株。

4、牧業措施:工程設計養殖規模10000只,佔地320畝,其中建築面積1000㎡。

5、其他:建設辦公室200平方米,倉庫1000平方米

五、投資概算及籌資措施

1、投資概算:

本項目計劃總投資420萬元。

其中:水電措施80萬元;

交通措施200萬元;

林業措施60萬元;

牧業措施50萬元

其他30萬元;

2、資金籌措:

投資420萬元,其中,申請移民專項資金380萬元,村集體自籌30萬元,羣眾以勞帶資解決10萬元

六、預期效益

1、經濟效益:

通過開發丘陵,發展核桃樹3萬棵,五年後,每棵結果至少5kg,年共計增收300萬元。發展散養雞1萬隻,每隻雞年產蛋至少10kg,年共計增收100萬元,綜上所述,項目實施後,合計可增收400萬元,人均4萬元。

2、社會效益:

①項目實施後,可年產優質核桃150萬kg;

②項目實施後,可年產散養雞雞蛋10萬公斤;

③項目實施後,農業高新技術普及率將達100%,有利於發揮資源優勢,有利於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

④項目實施後,將促進當地綠色農業迅猛發展,有利於人民的健康。

⑤項目實施後,能帶動當地科技型龍頭企業的建立與發展,起到深化農業結構調整,提高土地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帶動其他產業發展。

⑥項目實施後,由於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改造,健全了水系排灌功能,避免一家一户灌水機械的重複投資,節約發能耗,節約用水,降低農本。砂石路面的建設,改善了交通條件,提高農副產品的運流速度,增加了效益。

7、項目實施後,極大的增加了廣大移民收入,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物資保障,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移民村的扶持和關懷。

8項目實施後,可依託毗鄰天台山景區、藤龍山景區的優勢,發展觀光農業,吸引顧客,成為平山縣的有一個亮麗景點。

3、生態效益:

項目實施後,由於農業綜合開發,強化設施配套,推廣新品種、新措施、新技術,規範農業投入品質量,改善土壤使肥、供水狀況。減少農業污染,保護生態環境,有利於保護、提高土壤肥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農業產業化持續健康發展。

七、保障措施

1、組織機構:

為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成立下觀村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領導小組,由王坡鄉人民政府有關涉農部門和下觀村兩委要負責人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項目技術指導小組,辦公室負責日常事務工作,項目技術指導小組負責工程施工和技術指導。

2、監督機制:

項目實施中,實行項目管理和資金管理分離,單獨建賬,獨立核算,建立項目內部相互監督機制,確保項目和資金管理正常運轉。

3、保障措施:

由項目管理部門與項目實施單位簽訂目標責任書,分解細化建設目標、內容、標準,強化項目管理、工程招投標、工程質量監理,確保工程按時完成。

篇17:農業項目建議書

項目名稱:**縣桑園冬季間套種馬鈴薯技術研究和示範

項目申報單位:**縣農業區劃辦 通訊地址:

郵政編碼:

法人代表:

聯繫電話:

電子信箱:

主管部門:

聯 系 人:

聯繫電話:

電子信箱:

項目申報時間:XX年8月29日

一、項目摘要:

項目名稱:**縣桑園冬季間套種馬鈴薯技術研究和示範

建設地點:**縣 鄉鎮 村。

建設年限:XX年12月~XX年12月。

建設規模:建設試驗面積12畝,建設示範面積100畝。

建設性質:該項目由省**縣農業區劃辦、**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共同承擔。

二、項目建設的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1、農作物間套種是近時期**地區農業增效的有效措施

農作物相互間套種是提高土地複種指數和高效農業生產的有效手段,尤其是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的間套種研究,是事關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的戰略問題,也是近來農業技術研究的熱門課題。

2、**地區冬季間套種馬鈴薯的研究取得初步進展

從XX年開始,**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在**開展冬季間套種馬鈴薯的試驗,取得初步成功,在**縣果園冬季連片間套種馬鈴薯的試驗示範中,畝產量達到 1500公斤 以上,為**地區冬季間套種馬鈴薯打下了較好的研究基礎。

3、根據《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規劃XX-20xx》中的佈局規劃,馬鈴薯是我國第五大糧食作物,糧菜飼兼用,加工用途多,產業鏈條長,增產增收潛力大,因其營養豐富,被譽為“地下蘋果”和“第二麪包”。近年來,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產量穩步提高,在增加食品營養源、豐富市場食品種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未來發展空間十分廣闊。但是,我國馬鈴薯生產也面臨着優質高產品種缺乏、脱毒種薯供應不足、耕作方式粗放、機械化水平低、貯藏技術和加工增值程度低等因素的制約,亟需提升生產、加工、貯藏、流通水平,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區域佈局:着力建設東北、華北、西北、西南、**5個優勢區。其中,**馬鈴薯優勢區包括**、**、**3省,江西南部、湖北和湖南中東部地區,主要包括82個重點縣,着力發展鮮食用薯和出口鮮薯品種。

4、以**縣為主要代表的**地區桑園在冬春季的苗前期,土地空間和時間適宜進行馬鈴薯間套種植,增收效應將十分明顯

**地區桑園在冬春季的苗前期,土地空間和時間適宜進行馬鈴薯間套種植的。**縣的桑園面積在**萬畝左右,間套種植馬鈴薯每畝產量可達 1000公斤 左右,每畝增收1000元(按1.0元/公斤計算)計算,如果全縣桑園全部進行馬鈴薯間套種,種植面積按一半進行統計,預計全縣**萬畝桑園(實際面積為**萬畝)可多增加生產收入*億元。

5、在我縣開展冬春季桑園間套種植馬鈴薯的研究和示範,拓寬我縣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體系,符合國家農業七大體系建設和**省錢糧雙增的農業產業政策,該項技術的推廣,將給**地區桑蠶生產增加產值奠定更好的基礎。

6、本項目的技術依託單位**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是省綜合研究實力三強所之一,長期進行馬鈴薯的育種、栽培、免耕及間套種技術研究,XX年通過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馬鈴薯品種3個,“**冬種馬鈴薯新品種篩選和春夏繁種技術研究”通過XX年**科技廳研究成果鑑定。現本單位又是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的實施單位。有過強過硬的技術支持本項目的研究工作。

因此,在**縣開展冬春季桑園間套種植馬鈴薯的研究,建立示範基地,推廣項目技術成果,帶動**地區春季桑園間套種植馬鈴薯產業發展,增加農民和農業的收入,意義十分重大,符合國家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規劃和農業七大體系建設的產業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同時,以**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的作為技術依託單位,本項目在技術上也是可行的。

(2)增加農業生產總值

農民種植效益方面,經初步估算,應用本項目研究、選育的馬鈴薯新品種進行高效間套種栽培,每畝增加收入1000元,我縣桑園種植區將增加*億元的總收入。

(3)增加桑農生產性純收入

按每畝投資500元計算,桑園冬春季間套種馬鈴薯畝增加純收入500元,我縣**萬畝桑園全部進行間套種,將為桑農增加純收入****萬元。

2、項目社會效益分析:

(1)產業效益:本課題研究將在**帶動和培養一批桑園冬春季間套種馬鈴薯研究和種植技術人員,增加桑園種植效益,改善和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實現農業和農民錢糧雙增收。

(2)農業人力資源效益:通過本項目的實施,將培訓一大批桑園間套種馬鈴薯的技術人員,為今後農業發展打下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

(3)桑園間套種馬鈴薯的產業發展,在農資供應、產品技術服務、產品流通和運輸等各個環節增加就業人數,在很大程度上擴大項目發展的受益人羣,

3、生態效益:

在我縣進行桑園冬春季間套種馬鈴薯,充分利用了桑園生產的時間和空間,可以起到水土保持和抑制雜草生長的作用,改善桑園生態環境,對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4、項目風險評估

(1)本項目的研究成果是篩選出馬鈴薯間套種的新品種,以及桑園冬春季節間套種馬鈴薯的技術模式、技術示範,資金全部應用與試驗和示範工作,不存在資金風險的問題。

(2)項目實施過程中,不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和化肥,不對農業環境造成污染,不存在環境風險。

三、結論

1、綜上所述,本項目符合國家農業產業政策和農業發展趨勢,農村和桑蠶行業也需要新的技術模式來促進蠶桑業綜合效益的提高,所以本項目研究意義重要重大;而且本項目以**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和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南寧試驗站為技術依託單位,在技術上是可靠的,操作上是現實可行的。

2、建議**省農業區劃辦對上述項目的立項予以研究,批准立項。

篇18:農業項目建議書

第一章、項目總論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不僅對玉米的認識也在逐步提高。在八十年代以前,玉米主要是進入家庭的粗雜糧。八十年代中期,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食物的要求已不僅滿足於充飢,而且對食物結構和營養狀況有了更高的要求,對肉、蛋、奶的需求量是越來越大,工業化,產業化的養殖業蓬勃發展,使玉米以家庭直接食用的角色轉變為飼料工業最主要的原料,通過飼養業最終以肉、蛋、奶及水產品的形式回到人們的餐桌。

可以説,玉米對改善城鄉人民的生活作出了巨大貢獻。進入九十年代以來,人們對玉米深加工技術的發展,玉米的用途越來越廣泛,已成為農產品中最重要的可應用於食品、化工、醫藥、造紙、紡織等多行業的工業原料。

第二章、項目建設意義

目前,我國食用糖主要來源於甜菜的種植和加工,而澱粉糖是對澱粉深加工後獲得的產品,澱粉生產原料主要來源於玉米,而玉米是我國農作物中的高產作物,比較甜菜畝產有着明顯的優勢,按照甜菜和玉米轉換比例情況計算,生產每噸中等甜度的澱粉糖所用玉米種植面積佔用土地比甜菜種植所佔的土地節約2—3畝,從這一意義上來説,生產加工玉米為原料的澱粉糖,可以為國家節省有大量的土地資源,擴大其它作物的種植面積。

要確保5萬噸玉米深加工項目的順利實施,必須建立高糖、高澱粉的玉米生產基地,保證原料供應,實行公司+基地+農户的一體化生

產,實現玉米的就地深加工增值,提高玉米資源的利用率和商品率,這不僅能極大地提高貧困山區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使農民達到增產又能增收,而且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促進了高效農業的發展。同時,澱粉糖是一種能改善人類健康的功能產品,適應了食品工業加工不同產品的特殊要求及人們追求健康的要求,有利於提高廣大消費者的健康水平,促進我國食品加工業技術水平的改善與提高。

第三章、建設條件

一、自然條件

該項目基地中心示範區地處XX西部丘陵區,土地集中連片,土壤較為肥沃。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温9.1℃,年總降雨量600㎜,海拔高度1050m,年日照2600小時,年無霜期180天,年平均相對濕度63%,年平均風速2.5/s,標準凍土深度50cm,上述自然和氣候條件,可以滿足基地建設的要求。

二、交通條件

該基地中心示範區,距縣城20公里,高平火車站25公里,處於曲輝路中段,交通極其便利。

三 、基礎條件

該基地中心示範區曾承擔國家級“生物覆蓋加保護性耕作技術”和“旱作農業示範區建設”項目,為高澱粉玉米生產基地建設奠定了基礎。目前正在實施的W膜集雨補灌技術為主的旱作節水農業示範項目又為玉米基地建設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第四章發展現狀及需求分析

近年來,隨着經濟的不斷髮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改善,人們的消費理念不斷成熟,綠色、健康逐漸成為食品消費的'主流。澱粉糖作為澱粉的深加工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熱捧,成為當今保健食品市場上的明星產品。據山東卓創資訊有限公司玉米澱粉的產品分析師介紹,作為澱粉的主要種類之一,目前,在全球範圍內,玉米澱粉的產量與價格均處於上漲態勢,但其發展前景卻並不樂觀。

據悉,目前,玉米澱粉的需求量佔據全球澱粉量的80%—85%。近年來,玉米澱粉的產量上升優勢尤為明顯,主要原因在於下游澱粉糖需求量的不斷增加。據專注於農資、農產品領域資訊及諮詢服務的山東卓創資訊有限公司的玉米澱粉產品分析師介紹,從20xx年到20xx年的10年間,在澱粉下游產品需求不斷增加的帶動下,國內玉米澱粉行業經歷了高速發展階段,大型企業紛紛建立,澱粉產能和產量也持續攀升,整體呈現了一個上漲的趨勢。20xx年我國玉米澱粉的產量在1892萬噸,是20xx年的500萬噸的3.7倍多,平均增長率14.17%。玉米澱粉產量的快速增加,主要得益於國內澱粉消費需求的提升以及玉米作為再生資源受到市場的普遍關注。

第五章基地建設目標及建設規模

一、建設目標

1、高澱粉玉米產量目標

項目區通過實施W玉米膜蓋集雨補灌高效種植技術為主的旱作農業技術示範與推廣,高澱粉玉米平均畝產達到500公斤,較20xx年的390公斤提高110公斤,較項目實施前三年的256公斤提高244公斤,實現中產變高產,旱地變水地,單產穩定在500公斤以上。

2、土、水、肥資源利用目標

通過實現該基地建設項目,使土、肥、水資源利用目標實現“四個提高”,即:化肥利用率提高30%以上;土壤基礎地力提高一個等級;土壤肥料在農業生產中的貢獻份額提高10個百分點。

3、集雨旱井建設目標

在基地建成與W膜蓋集雨補灌技術相配套的旱井10000眼,使基地的高澱粉玉米在需水關鍵時期得到補灌。

4、化驗室建設目標

化驗是公司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擔負着對原料、中間體及產品產量進行全過程監測的任務。隨着產量的增加,基地水斷擴大,急需增加能迅速進行土壤、肥料、植物樣品、農藥殘留分析測試的儀器,為基地進行配方施肥、無公害高澱粉玉米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5、土地壤情測試網點建設目標

在基地設置有代表性的土壤墒情、地温監測網點100個,購置地温監測儀器設備10套,以便能及時準確監側土壤墒情、地温動態變化及年度演變趨勢,為基地合理耕作、種植、培肥提供科學依據。

篇19:農業項目建議書

一、總論

1、項目名稱

2、承辦單位概況(新建項目指籌建單位情況,技術改造項目指原企業情況)

3、擬建地點:

4、建設內容與規模:

5、建設年限:

6、概算投資:

7、效益分析:

二、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條件

1、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2、建設條件分析:包括場址建設條件(地質、氣候、交通、公用設施、徵地拆遷工作、施工等)、其它條件分析(政策、資源、法律法規等)

三、建設規模與產品方案

1、建設規模(種植規模、養殖規模、農副產品加工規模)

2、產品方案(種植產品方案、養殖產品方案、農副產品方案)

四、技術方案、設備方案和工程方案

(一)技術方案

1、種植業生產技術與流程

2、養殖業主生產技術與流程

3、農副產品加工生產技術與流程

(二)主要設備方案

1、種植業要設備選型(種植業、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設備列出清單表)

2、主要設備來源

(三)工程方案

1、建、構築物的建築特徵、結構及面積方案(附平面圖、規劃圖)

2、建築安裝工程量及“三材”用量估算

3、主要建、構築物工程一覽表

五、投資估算及資金籌措

(一)投資估算

1、建設投資估算(先總述總投資,後分述建築工程費、設備購置安裝費等)

2、流動資金估算

3、投資估算表(總資金估算表、單項工程投資估算表)

(二)資金籌措

1、自籌資金 2、其它來源

六、效益分析

(一)經濟效益

1、銷售收入估算(編制銷售收入估算表)

2、成本費用估算(編制總成本費用表和分項成本估算表)

3、利潤與税收分析

4、投資回收期

5、投資利潤率

(二)社會效益

七、結論

篇20:農業項目建議書

1、項目區所在位置

項目區位於##公路以西,##鎮 內,涉及新碰、野為、徵拖、七氦、周開、平垛、蔣論、南可、四還、董是、小袁11個行政村,總人口2.0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209人,耕地總面積26427.82畝,20xx年農業總產值7874.91萬元,其中:種植業6369.32萬元,漁業896.2萬元,林牧業109.6萬元,養殖業498.7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08元。下面來看看農業項目建議書範文參考。

2、項目區農業資源情況

農業調查報告指出:項目擬建區屬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温和,全年雨量充沛,總降雨量1000mm左右,日照充足,常年2305.6小時積温較高,日均氣温13-16℃,無霜期較長,達220-240天。該地區地勢高低窪不等,水網密佈,河溝面積3198畝,80%左右的耕地面積地面增高1.8—2.5 米,其中澇漬型低產田面積達9200畝,因此,在前幾年農業結構調整時,開發了近380畝提水養殖魚池,區域內土壤屬勤泥壤種,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生態環境優良,灌溉水質較好,無污染,是發展稻漁共作無公害農業的理想基地。

3、項目區農業生產狀況

項目區涉及5個防洪聯圩,現有聯圩基礎較好,骨幹水利工程完好率40%,聯圩內有圩口閘42座,活口門15個,排灌動力蘇ⅱ泵5座,50泵5座,貫流泵2座,灌排總動力660千瓦,現有機耕路56條,機耕橋14座,基礎設施已具一定規模,設施基本配套,農田灌排率達 100%,渠系水利用係數100%,有效灌溉面積2.42萬畝,這些為項目區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項目區產業結構以稻麥連作為主,提水養殖為輔,其中稻麥種植面積近2.1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86.8%。近年來,由於市場行情的不斷變化,加之基礎設施配套不夠完全,良種推廣未能全面的種種原因,特別是今年水稻條紋葉枯病的大量發生,農民的種植效益大幅度下降,尤其是遇水災年份,形勢更是十分嚴峻。今年的武育粳三號水稻有三分之一絕收,三分之一畝產僅有200公斤左右,還有三分之一的最高產量也不過400公斤左右,另有少部分生產的稻穀為優質無公害農產品十分暢銷,由此可見,實行中低產田的改造,完善基礎設施的配套,大力推廣優良品種,確保農民增產增收,發展無公害農業勢在必行。

4、項目區建設條件

——區位優勢十分明顯。交通條件非常優越,##公路、##河從##鎮內腹部穿過南北長27華里,###公路從鎮域的中部橫穿東西長13華里,四通八達,水陸交通十分便利,而且##鎮又是位於##市的較東部地區的家禽養殖重鎮,東與陶破鎮相靠,南有戴跨相鄰,西與和垛接壤,北與昌還鎮交界,輻射周邊較多鄉鎮人氣,財氣比較旺盛,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因此##鎮是發展優質種植業和無公害農業的有利區域。—基礎設施初具規模。項目區內2.64萬畝,雖有部分低產田和部分提水養殖,但灌、排、防等生產設施相對齊全,規範化程度較高,種植條件很好,條田方整化面積較大,十分有利於農業的綜合開發。

項目區內有畝澇漬型和設施不夠配套有低產田,嚴重影響着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效益,必須進行基礎設施的改造和建設,從而提高這類低產田的綜合生產力和抗禦片段災害的能力,提升農業質量,所以既是農業發展的需要,又是農產品市場競爭的需要,也是農民增長收入的需要,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三、項目規劃設計

㈠設計標準

①項目區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和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抵禦自然災害能力明顯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較大提高,通過項目建設,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加快項目區農業現代化進程。②項目區有明顯區域範圍,按流域或灌區統一規劃,並符合本地區農業發展的總體規劃,採取綜合措施,集中整治,連片開發。

③項目區達到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實現園田化。

㈡水利措施

①灌溉工程:灌溉系統科學規劃,田間灌溉設施、橋、涵、閘等建築物配套齊全,性能與經濟指標達到有關規劃標準要求。

渠為基準形成格田。

②田間道路:做到佈局(規劃)合理,循環暢通,機耕路建設分幹道、支路兩級,幹道要與鄉村公路連接,滿足中型以上的農業機械的通行,寬度為5m以上,支路能保證農機通行,晴雨天暢通,並配套橋、涵和農機下田(地)設施,便於農機進出田間作業和農產品運輸,寬度3.5m以上。③土壤改良:通過農家肥的施用,秸稈還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土壤耕作層有機質含量提高0.1個百分點以上。

④良種繁育與推廣:項目區農作物的良種覆蓋率在100%,在有條件而又需要的項目區建立優質良種繁育基地,修建種子晾曬場和侖儲設施,配備必要的種子加工檢測設備。

⑤農業機械化:做到積極推廣農業機械化作業,主要作業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

㈣林業措施

篇21:農業項目建議書

一、項目基本情況:

1、項目區所在位置

王坡鄉下觀村地處平山縣東北部山區,天台山南麓,距平山縣城22公里,總面積1.5平方公里,是下觀水庫移民村。全村轄2個村民組, 28户, 110人。共有丘陵地1600 畝,耕地 200畝。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250元,村集體沒有固定收入,是平山縣較為貧困村之一。

項目區地處下觀水庫北岸下觀村二隊自然莊,現有丘陵地900畝,多年來,由於缺乏資金投入不足,項目區至今尚沒有通水泥路和動力電,豐富的丘陵資源一直沒有得到開發利用。本項目旨在通過農業綜合開發,發展核桃生產和散養雞養殖,增加羣眾收入,加快發展步伐。

2、項目區農業資源情況

項目區地質由於歷經多次的地殼運行和長期的剝蝕堆積,形成了南鄰水庫,東西北三面,北高南低簸萁狀的地貌輪廓。地貌屬山地類型,低山、丘陵、海拔500-600米的低山 區,屬暖温帶半濕潤季風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季節性強,光照充足,降水量偏少,夏暑冬寒,温差較大。受大氣環流分佈的制約表現為春暖夏熱秋爽冬寒。年平均氣温12.7度。年平均降水量560毫米,分佈不均,7--9月份降雨佔全年降雨量70%. 年平均日照時數2600—2750小時,日照率為60%,全年無霜期130—190天。項目區地處滹沱河流域南甸河支流,現有下觀水庫一座,水資源以地下水、降雨和庫存水為主,較為豐富。項目區植被豐富,沒有工礦企業,生態環境優良,適合核桃生長髮育和散養雞養殖,是綠色食品的理想生產基地。

3、項目區農業生產狀況

項目區農業基礎設施較差,主要表現在:一是交通條件較差。通往項目區的道路由天台山旅遊路桃林村南向東,途徑二隊自然莊,止於東嶺,全長4.5km,仍然是泥土路,寬2至4米不等,蜿蜒曲折,坎坷不平,拖拉機都難以通行,特別是每年三伏多雨季節,更是無法通行,經常斷交。只有拓寬硬化,才能為立體農業建設奠定基礎。二是電力較差。由於資金困難,項目區僅有照明電,沒有動力電。只有架設動力電,才能為澆地、飼料加工等提供廉價動力。

項目區資源豐富。一是丘陵地資源豐富。現有丘陵地900畝,沙土壤土質,有機質豐富,適合核桃樹等果樹生長。二是水資源豐富。項目區緊鄰下觀中型水庫,該水庫流域囊括天台山,面積達50平方公里,四季有水。只要修建揚水設施,就可以實現引水上嶺,增產增收,造福於民。

項目區產業結構以小麥玉米養豬等等傳統種養業為主,收入較低,僅處於温飽狀態。近年來,由於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農產品行情相對底下、基礎設施較差等諸多原因影響,農業效益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見,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行農業綜合開發,建設立體農業,確保農民增產增收勢在必行。

4、項目區建設條件

(1)區位優勢十分明顯。交通條件非常優越,項目區距平山縣縣城22公里,距王坡鄉政府所在地東王坡1公里,背靠天台山景區和藤龍山景區,有天台山旅遊路、藤龍山旅遊路和孟王出縣路繞行,只要把項目區內道路寬開硬化,與上述公路對接,項目區就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而且所在王坡鄉又是林業大鄉、養殖大鄉,東與靈壽縣相靠,南有南甸、東王坡集貿市場相鄰,西與西柏坡接壤,北與天台山藤龍山交界,輻射周邊較多鄉鎮,人氣、財氣比較旺盛,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因此項目區是建設立體農業發展優質種植業的有利區域。

(2)自然資源豐富。項目區內有丘陵地900畝,沙土壤質,土地肥沃,只要加以開發利用,就可以成為抗旱防澇良田。同時,水資源豐富。項目區緊鄰下觀中型水庫,四季有水。可為農業綜合開發提供足夠水源

——生態環境較好。項目區地處滹沱河流域南甸支流,無工業污染和環境污染,水質清淅,空氣清潔,是農業綜合開發生產綠色食品的理想區域。

——科技力量較為雄厚。有豐富的農業種植、養殖和果樹管理的多年曆史經驗,廣大人民羣眾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種植、養殖的新技術。下觀村是移民村,王坡鄉對該村發展非常重視,明確了林業站、畜牧站、水利站等涉農部門支持該村的目標任務時間要求,已經形成了支持該村發展強大的農業科技隊伍。

二、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1、建設的依據

進行農業綜合開發,發展循環經濟是國家重點農業開發項目,也是平山縣縣政府20xx年工作重點,農業的模式是農業資源開發利用的新亮點,開發丘陵地,強化設施配套,發展林業養殖業循環經濟,對推動當地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提升農業質量,加速產業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2、建設的必要性

項目區內的丘陵地,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但是由於交通、電力,資金等多方制約,一直沒有得到開發利用,這不能不説是嚴重的浪費。加快移民村科學發展步伐,就必須要依託資源優勢。開發丘陵地無疑是下觀村發展的強大動力。所以,加大投入,儘快開發丘陵地,造福於民,既是下觀村科學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黨和政府關心移民羣眾的具體表現。開發改造勢在必行,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篇22:農業項目建議書

總論

縣是XX區確定的第一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縣。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根據中發【20xx】1號和新黨發【20xx】1號文件及《自治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意見》,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結合實際,按照“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統籌規劃、因地制宜,以村為主、兼顧鄉鎮,改建為主、新建為輔,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建設原則,力爭通過兩年集中建設(到20xx年底),重點解決試點縣生產發展、基礎設施配套和社會各項事業基礎條件得到有效改善等三大關鍵問題,達到示XX縣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現代化農業步伐加快,通村公路硬化、村內道路平整通暢、飲水安全衞生、供排水系統配套、供電得到有效保障、村莊生態環境良好、農村醫療衞生設施完備、廣播電視電信服務健全、公共服務設施和體育活動場所齊備、市政基礎設施加強、社會各項事業基礎條件得到有效改善等“五改、五通、五清、五有”的目標。使全縣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民居住環境徹底美化,村容村貌明顯變化,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明顯加強,為全自治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好局、邁好步,發揮良好的示範帶動作用。

一、項目概況

1、項目名稱:農業綜合機械化項目

2、建設內容及規模:

依瑪鄉推廣站修建300㎡培訓室;古勒巴格鄉修建600㎡的辦公室和培訓室,依肯蘇鄉修建1000㎡農具棚;給縣推廣站修建200㎡的實驗室;配備4套教學設備和教具。購置植樹挖穴機100台,病蟲害防治機械100台,半自動果樹修剪及採摘機械10台。購置玉米聯合收穫青貯機5台;需購置殘膜回收機25台;購置免耕播種機100架;購置小茴香播種機125架;購置捲簾機600台;萬能田園管理機60台;購置激光平地機2套。

3、項目投資預算:715.1萬元

4、建設單位:縣農機局

5、建設地點:縣波斯卡木鄉,依瑪鄉、古魯巴格鄉、賽力鄉,依肯蘇鄉,圖乎其鄉,奎依巴格鄉、阿克塔木鄉、阿依庫勒鄉、布依魯克鄉。

6、建設期限:20xx年至20xx年底(兩年時間)。

二、縣基本情況

1、基本情況:

縣位於XX區西南部,崑崙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緣,葉爾羌河與提孜那甫河沖積扇中上部。全縣總面積989平方公里,人口18.1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萬人,耕地總面積53萬畝。轄十鄉、兩鎮、四場共147個行政村。通過長期努力,形成了以種植業、畜牧業、林果業、設施農業為主導和以石油天然氣化工、能源、建材、棉紡為輔的經濟發展格局,鞏固和發展了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

2、自然資源條件

(1)氣候資源條件:縣屬於暖温帶乾旱氣候區,年平均温度11.7℃,四季分明,晝夜温差大,氣温四季變化顯著,春季氣温回升快,秋季降温迅速,年平均降水72㎜,光熱資源豐富,≥10℃積温平均為4832.6℃,無霜期平均為217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716.6小時,總輻射量為150千卡/平方釐米,氣候資源比較適宜發展農業生產。

(2)水資源條件:縣屬綠洲農業灌溉區,灌溉水以引用河水為主,提取地下水為輔,農業用水主要引用葉爾羌河水和提孜那甫河水,僅葉爾羌河的平均徑流量就達64億立方米,縣境內有東岸大渠、大渠、佰什乾渠、波斯喀木大渠、圖呼其渠等十一條主幹渠,總長140公里,有庫容納800萬立方米,水資源豐富,年可引地表水5.5億立方米,地下水補給量5億立方米。水源穩定,水質良好,豐富的水資源和完備的灌溉設施給縣的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土地資源條件:多年來,縣認真貫徹,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塊土地的方針,積極推行耕地保護制度,加強耕地管理,使土地資源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和利用。全縣地勢平坦,土壤結構好,以灌淤土和潮土為主,質地較好,保水保肥能力強,容重為1.1~1.4克/每立方厘米,主要為輕土壤和中土壤,通透性適中,土層有效厚度在1米以上。

3、經濟發展現狀

20xx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8.63億元,比xx年增長76,五年平均增長12,20xx年人均生產總值達到5168元,比xx年增長69;地方財政收入大幅提高,20xx年達到0.99億元,比xx年增長73,五年平均增長11.6。在經濟總量增長的同時,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業結構調整成效凸顯,種植業、林果業、畜牧業、設施農業四大主導產業格局基本形成。工業經濟加速發展,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國有、集體企業改制任務基本完成,傳統工業技術改造步伐加快,順利實施了棉紡精梳、水泥廠3號窯、發展塑業、藍欣油脂等企業技改工程,企業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高,並着力引進了一批新的工業企業,培育了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壯大了縣域工業整體實力。20xx年全縣完成工業增加值0.98億元,比xx年增長68,五年平均增長11。以旅遊業為主導的服務業蓬勃興起。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招商引資取得成效。“十五”期間簽訂招商引資合同35個,到位資金3.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縣城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20xx年全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1億元,比xx年增長4.5倍,五年平均增長4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650元,五年平均增長12。

縣是一個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縣,種植業以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為主,糧食作物主要以小麥、水稻、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棉花為主,由於實施“科技興澤”戰略,縣的糧食、棉花產量逐年提高。素有“塞外江南,魚米之鄉”的美稱,被列為自治區商品棉、商品糧和大紅棗基地。現已跨入全國棉花生產百強縣和全疆噸糧縣的行列,多年來糧食生產和棉花生產一直位居全地區前列,是XX區主要的糧食和棉花基地縣。

4、農業機械化現狀:全縣有十個農機管理推廣服務站,管理的範圍為十個鄉、兩個鎮、四個場。農機管理服務站承擔着農機技術培訓、農機具檢修、農機技術推廣、農機作業質量的監督、檢查和管理,農機技術指導和服務、農機作業市場的管理等職能。十個農機管理推廣服務站有在編職工36名。各鄉站屬全額預算管理事業單位。全縣拖拉機保有量5169台,其中大型拖拉機799台,小型拖拉機4370台今年新增拖拉機602台,農機總動力77243千瓦。各類大中型農具保有量20xx台(架),小型配套農具保有量10300台,各類犁20xx架,小麥播種機487台,鋪膜播種機548台,噴霧機162台,鍘草機436台,割曬機428台,脱粒機672台,聯合青貯飼料收穫機12台。小麥聯合收穫機14台,聯合整地機26台,農機固定資產3836萬元。全年完成機械耕地53萬畝,機械播種35.8萬畝,其中:棉花播種面積17萬畝,小麥播種面積11萬畝,玉米播種面積7.8萬畝。聯合整地面積16萬畝,機械中耕、施肥、植保面積分別為16萬畝。機械鋪膜20.5萬畝。機械收割7.8萬畝,機械完成青貯玉米飼料9萬畝28萬噸。林果業機械打藥4萬畝。綜合機械化程度78.6。完成農機經營總收入3545.4萬元,其中農機户收入3511.5萬元。

“十一五”期間,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方向是以種植業、畜牧業、林果業、設施農業四大產業為主。農業機械是農業科技的載體,目前我縣農業機械水平遠不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需要。由於缺乏購置機械資金,一些在我縣試驗成功的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機具難以大面積推廣使用,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發展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

篇23:農業項目建議書

一、內江東興區趙家壩——自然流域農業灌溉的典型地貌

趙家壩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經過當地先人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及稍加改造建立的一個適合自然流域灌溉農耕地方。她是南方淺丘陵地區,我們的祖先利用自然環境的一個典型。雖然不如都江堰宏偉,但卻是我國西南丘陵地區的一個難得的自然水利工程,同樣造福了一方(見衞星圖片)。

趙家壩處於兩個小溪即將匯合處的中間地帶,匯聚于田家鎮。在趙家壩處用水土壩抬高水位,自流灌溉農田。其中一條小溪的名為“團龍溪”,上游已經建成有“松林水庫”和“團結水庫”,團結水庫海拔511米,趙家壩,海拔310米(經緯度:N29 40.259 E105 09.899)。趙家壩一帶,的確實一個富饒的人造沖積小平原。體現出了我們祖先採用的梯次建壩,沖積成田,再自流灌溉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利用自然的案例。由於內江經濟長期發展滯後的原因,這個自流灌溉農業帶依舊保持了比較完整的自流耕作狀態。

趙家壩特有的小流域農耕環境,由於沒有受到城市化、工業化的干擾,離城市的距離又很近,交通通暢。完全可以建立一個封閉的生態農業生產區,生產無污染的農產品及其它養殖產業;也可以作為一個自流灌溉的水利工程,充分發揮趙家壩的觀賞和示範價值,作為一種古老且現在仍在使用的水利――農業模型向全國、全世界介紹。

二、項目啟動

由當地人大政協發起,東興區農業的自我定位,並徵集民間意見。媒體配合。

當地黨委政府引導,完成相關的規劃提案(例如:東興團龍溪自流灌溉的水利工程;水利--農業發展的典型意義(特別是今年特大的高温乾旱氣候,修復該片區自然灌溉水利設施更具有現實意義)東興生態農業的規劃,東興趙家壩--範長江故居的模型,東興田家鎮--範長江紀念館的民俗一條街模型)

在農業規劃和城鎮規劃的基礎上,對外招商、向上申請相關資金,分批實施,“小步快跑”。

三、發揮“範長江品牌”的作用

範長江出生和在東興田家鎮趙家壩。由於範長江在武功新聞界的地位,他家鄉發生的一切都是國家級媒體可能感興趣的。每年策劃一個主題,對團龍溪生態農業項目做報道,(即在全國做免費的廣告)譬如:地靈人傑——“範長江家鄉西南丘陵小流域自流灌溉的典型地貌”; “範長江家鄉的自然生態農業”;“長江家鄉的新故事”。

將每兩年一次的“範長江新聞獎”活動的某一個環節在田家鎮舉行。譬如《獲獎記者手印牆》。

(親屬在農業及投資公司的人脈關係)

四、小結

(在北京,一枚沒有用配合飼料養殖的雞,其雞蛋12元一個……。中國的農業開始走出靠單產獲得收益的階段。)範長江家鄉“團龍溪”——自然水利灌溉與生態農業發展的典型。(很有可能在全國樹立一個典型)

篇24:農業項目建議書

一、項目背景

1.自然條件

雙河口鎮太坪村位於巴南區東北部,屬三峽移民村和麻柳沿江開發區範疇村。地處北緯29°09′與29°47′,東經106°20′與107°00′之間,屬四川盆地東部、重慶市市區東南部的丘陵地帶,東與巴南麻柳嘴鎮、長壽江南鎮比鄰,南與涪陵區新妙鎮相連,西與木洞鎮為鄰,北與江北區隔江相望。東西寬2.9km,南北長2.3km,總幅員面積約6.5平方公里,下轄6個合作社,耕地面積3187畝,其中農田面積1850畝,土地面積1337畝,林地面積1500畝。平均海拔約500米,四季分明,氣候温和,降雨量充沛。年均日照1134.0小時,高低海拔175—650米,平均氣温攝氏18.6度。

項目擬建設在太坪村千秋磅社和姜家嘴社,兩個合作社森林覆蓋率高達60%,綠化率達96%。屬亞熱帶温潤氣候,平均氣温18.6度,年降水量1100mm,相對濕度80-95%,無霜期308天,土壤PH值5.5,有機質含量高。雲霧多,濕度大,空氣清新,水質純淨,土壤未受工業等污染始種植優質茶葉的理想生態環境。

2.基礎條件

太坪村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善,交通便利。南涪路橫穿該村,正在修建的沿江高速公路在該村有一個出口,十二五期間擬修建的涪陵至機場的快速幹道也將橫穿該村,並規劃

有1個出口在該村。據重慶市27公里,據長壽14公里,據涪陵區1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同時該村還修建有農村公路、人行便道等10餘公里,基本達到集中三户以上通人行便道,集中10户以上通公路的標準。在供電方面,雙河口有35KV變電站一座,可覆蓋全鎮的基本用電。在通信上,無線、有線和寬帶網絡覆蓋全村。

3.政策條件

千秋磅社和姜家嘴社屬於三峽後續項目建設範疇,種植生態茶葉也符合三峽生態屏障建設的要求。同時在千秋磅社和姜家嘴社興建生態茶園也符合雙河口鎮現代工貿旅遊生態鎮的打造要求,更符合巴南區的總體規劃。

二、項目建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可行性

1.項目是適應市場要求,壯大茶葉茶葉的需要

茶葉繫世界三大飲料之一,世界飲料專家斷言,21世紀將是茶的世界。我國每年出口茶葉20多萬噸,創匯4億多美元。全國茶葉消費約40多萬噸,消費量逐年增長。近年來,隨着科技發展,茶含有豐富的營養和藥效保健成分被人民共識,各種茶飲料、茶食品應運而生。茶葉已被公認為現代最佳保健飲料,有着廣闊的市場前景。

2.項目建設是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雙河口鎮產茶歷史悠久,我鎮生產的茶葉曾是明朝貢

茶,有600多年曆史。但由於缺乏開發資金,優質良種茶葉栽培面積小,茶葉產量低而不穩,生產效益差,村民管理較為懶散,茶葉產出較低。另一方面,茶葉加工落後,設備、工藝較低,產業組織程度低,制約了當地茶葉產業發展。為了充分發揮太坪村得資源優勢,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茶葉產業,同時開發生態旅遊項目,我鎮迫切需要新建生產茶園,帶動當地農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

(二)有利條件

1.政府高度重視,政策措施得力

早在2015年,區農委(原重慶市巴南區農牧漁業局)出台的《巴南農業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提出,要培育壯大了花椒、花卉、茶葉、乾果四大產業,同時區旅遊局也出台了《巴南區旅遊產業總體發展規劃(2015-2020年)》,明確提出要打造茶文化旅遊產業。

為深入貫徹區委、區政府關於茶葉產業發展精神,我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把茶葉產業作為支撐農村經濟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支柱產業來抓。大力恢復,改建原有的茶園,茶葉產業已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態勢,成為我鎮農村經濟中最具發展活力、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

2.綜合環境好,項目實施優勢明顯

從自然環境上看,項目建設地屬亞熱帶東温潤氣候,四季分明,光照條件好,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温在18.6C,

年降充沛,土壤富硒而有機質含量豐富,根據歷年種茶實踐來看,適合多種茶樹苗木生長。

從政策環境上看,雙河口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茶葉產業發展工作,出台了《關於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並以此作為全鎮農業產業調整的綱領性文件,明確提出加大茶葉等產業支持。

3.市場前景廣闊

從市場需求來看,茶葉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它以其保健作用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二十一世紀,隨着消費者健康意識增強,綠色無公害茶葉產品的消費量將會迅猛增長,茶葉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實施生態茶園建設項目,可為茶葉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給予。從雙河口地域優勢來看,區位優勢明顯,藉着區委、區政府努力推進“巴南銀針”等茶系列品牌打造政策,急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增加茶葉產業發展。

(三)必要性

1.有利於發揮當地農業資源優勢

雙河口擁有悠久的產茶歷史,僅千秋磅、姜家嘴社現有茶園面積500餘畝。目前,千秋磅社、姜家嘴社多處荒地、山地空缺,無人開發。如果建設生態茶園,可借原有的茶園擴大規模,充分利用閒置的荒地、山地,帶動農户增收。同時,若該項目實施後,將帶動更多的附加產業發展如茶文化

觀光旅遊等,這對當地農業資源開發,第三產業發展有着積極的作用。

2.有利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

雙河口為農業大鎮,產業化程度低,產業結構主體為傳統農業,主要農產品為糧食作物,經營方式粗放,經濟結構老化單一,農村經濟增長緩慢。雙河口自然條件優越,具有茶葉生長的良好條件,長期以來,茶葉資源未得到有效開發,茶葉產業發展滯後。而茶葉產業又有着廣闊的發展前景,因此建設生態茶園,有利於促進當地農業產業調整,促進當地農民增收。

3. 生態環境的保護的需要

雙河口鎮屬於三峽後續項目建設範疇鎮,生態屏障建設是後續項目的重要內容之一。建設生態茶園,可以很好的將生態建設與農業產業調整完美結合,暨增加了羣眾收入,又保護了生態。同時隨着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污染日趨嚴重,人類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開發有機產品、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維護農業生態平衡,是農業生產朝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方向。因此開發生態茶園具有很強的可行性。

三、項目建設內容及規模

1.新建生態茶葉基地2500畝;

2.改建原茶園500畝;

3.引進茶葉加工坊1個。

四、資金概算

(一)新建有機茶葉基地2500畝,擬投資950萬元

1.茶苗。每畝補助無性系良種茶苗5000株×0.3元/株=1500元,合計450萬元;

2.開墾,種植費。300元/畝,合計75萬元;

3.有機肥等。400元/畝,合計100萬元;

4.茶園區水池等建設,按照50畝/個,每個5萬元標準,共計250萬元;

5.管理費,三年每畝約300元,共計75萬元;

(二)改建有機茶基地500畝,擬投資130萬元

1.茶苗,每畝補栽3000株,共計45萬元;

2.開墾,種植費。共計15萬元;

3.有機肥等,共計20萬元;

4.水池等基礎設施,共計50萬元。

(三)茶葉加工廠房2000平方米200萬元

加工廠房2000平方米×1000元/平方米=200萬元

(四)葉加工設備引進70萬元;

五、資金籌措

項目總投資1350萬元,其中自籌資金500萬元,擬申請三峽後續項目補助資金850萬元。

六、效益分析

(一)經濟效益

項目正式投產後畝年產名優茶鮮葉60公斤,可加工名優茶20公斤;產普通茶鮮葉100公斤,可加工大眾茶25公斤;名優茶按150元/公斤計算,大眾茶按20元/公斤計算;畝茶葉產值可達3500元,3000畝有機茶園年產值可達1050萬元。

(二)社會效益

項目建成後,可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和下崗職工1000餘人再就業,帶動當地羣眾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有效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同時,又可保護植被,涵養水源,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並能依託豐富的茶園基地資源,大力發展生態觀光旅遊,帶動雙河口鎮都市農業休閒旅遊產業蓬勃發展。

(三)風險評價

本項目發展空間大,前景廣闊,對於產值、價格、投資額、工期、經營成本等因素的變化均不敏感,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

九、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本項目建設條件優越,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投資回報率高。

(二)建議:懇請上級將本項目建設立項,列入三峽後續建設項目,並解決建設資金8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