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歸王官次年作古詩閲讀答案【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35K

歸王官次年作古詩閲讀答案【精品多篇】

歸王官次年作古詩閲讀答案 篇一

歸王官①次年作

司空圖

亂後燒殘數架書,峯前猶自戀吾廬。

忘機漸喜逢人少,覽鏡空憐待鶴疏②。

孤嶼池痕春漲滿,小欄花韻午晴初。

酣歌自適逃名③久,不必門多長者車④。

【注】①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濟縣東南的中條山上,是司空圖的故鄉。②鶴疏,書體名,古時用於招納賢士的詔書。③逃名,《漢書·逸民傳》載:東漢人法真恬靜寡慾,朝廷四次徵辟皆不就,遁形遠世,世人謂之逃名。④陶淵明《讀山海經》詩句:“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長者車,達官貴人的車。

1、結合詩歌的頷聯與頸聯,概括作者“戀吾廬”的兩點原因。

2、結合全詩,簡要分析作者流露出哪些情感。

3、請簡要賞析尾聯的表達效果。

1、①遠離費盡心機的官場人事,可以不問政事;②故居擁有生機盎然的美景,可以樂在其中。

2、①對故居遭受戰火、譭棄嚴重的痛惜之情;②對自己遠離官場、不用機心的欣喜之情;③對自己等待詔書、急於做官的後悔之情;④對故居清新明媚、盎然春景的沉醉之情;⑤自己絕緣政治、深隱故居的閒適之情。

3、①照應頷聯,闡釋了“忘機漸喜逢人少”中的“人”為“長者”即達官貴人。②用典。③借用法真和陶淵明不與達官貴人交往、遁形遠世的典故。④表達自己深隱故居、嘯歌山林的悠然自適之情。

做語文閲讀題的方法和技巧 篇二

回讀來源

採用跳讀的方法對文章進行再次閲讀,把握全文及各個層次的主要內容,並對文章中所寫的具體現象或具體事實進行概括,對文中的抽象內容作出闡釋,理解文句中隱含的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觀點態度,並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在這一階段,也可適當合上書本,回憶並複述每個部分或某些重要知識點的主要內容,檢查記憶效果,初步鞏固已經獲得的知識。

賞析

在記憶、理解、記憶的基礎上,對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作者的觀點、感情以及遣詞、造句、謀篇、佈局、表達方式等各個方面來作出分析和評價,鑑別其正確與錯誤,好與壞以及為什麼好和為什麼壞。在賞析藝術作品時,需要運用聯想和想象,也需要進行判斷和思考,即在正確理解作品本意的基礎上,發揮讀者的主觀能動性,以獲得具有創造性的認識。

將問題帶回文段中再次閲讀

在解答試題時,我們不妨將問題帶回文段中,在反覆閲讀之後,答案有時會清晰可見。同學們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可以用文中的原文加以做答,這樣做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原文的語言有時比我們自己組織的語言要簡練、明確、生動。因此,學會在文段中尋找有用信息,是閲讀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當遇到考查“這”、“那”、“它”等代詞的指代作用時,我們可以用自己所尋找到的答案去替代這些代詞,看看文段是否説得通,銜接是否恰當,以此檢驗答案的正確性。同學們還可以用鉛筆將文段中提出問題的句子勾畫出來,以明確問題的所在,增強答題的針對性。另外,學會在文中抓中心句,抓關鍵詞也是至關重要的。

語文記敍文閲讀答題技巧 篇三

要把握記敍的要素

以記敍為主的文章,一般都要包含時間、地點、事件、人物和事件發生、發展的原因和結果這六個基本要素。當然,這並不是説,每一篇記敍文,對這六個要素都務必寫明,在有的文章中,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讀者熟知的,只要不影響表達效果就不必非寫出來。也就是説:有些要素雖然沒有寫明,文章中也已經具備了。

閲讀記敍文,把握記敍的要素,是瞭解全文內容的基礎和關鍵。只有把文章所寫的人物的活動或事件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了,才能由材料出發準確把握文章的宗旨。

要理清記敍順序

記敍文以寫人記事為主。為了表達主題思想的需要,對記敍的材料必然要作一個主從、先後、詳略的安排。記敍人的活動和事件的過程,可以按照時間先後或事件發展過程來寫;也可以打破事物本來的發展順序,把最後結局或發展過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寫,然後再回過頭來按照事件發生發展的順序敍述;也可是在敍述過程中,暫時中斷,插入另一段與中心有關的內容,然後繼續進行原來的敍述。這就形成了記敍文的順敍、倒敍、插敍等幾種敍述方式,成為記敍文體的一個特點。

閲讀記敍文,把握住文章記敍的順序,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才能獲得較好的閲讀效果:

1、分辨文章記敍的順序類型。其方法是仔細讀課文,看看其中有無時間上的先後錯落現象,或者事件的開端——發展————結局模式的變動現象。如果有,那麼這些地方就出現了記敍順序的變動,可能運用了倒敍或插敍方式。

2、思考文章為什麼要運用這樣的順序。文章選擇哪種記敍方式,是為了更好地表現內容和寫作意圖。這就需要我們在閲讀時思考:這種敍述方式對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達有什麼好處?就是説,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這種思考的途徑在於聯繫文中各部分材料之間的關係,比較其它記敍的方式,看看文中選取的敍述方式的特點,並始終與文章主題的表現相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