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劉禹錫人物簡介(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03W

劉禹錫人物簡介(通用多篇)

人物生平篇一

早年生活

劉禹錫,自稱祖先為漢景帝賈夫人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七代祖劉亮,北魏冀州刺史、散騎常侍,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父親劉緒,為避安史之亂,遷居蘇州。劉禹錫生於大曆七年(772年),其父、祖均為小官僚,父劉緒曾在江南為官,劉禹錫並在那裏度過了青少年時期。他很小就開始學習儒家經典和吟詩作賦,既聰明又勤奮,在做詩方面,曾得當時著名詩僧皎然、靈澈的薰陶指點。

貞元六年(790年)十九歲前後,劉禹錫遊學洛陽、長安,在士林中獲得很高聲譽。

貞元九年(793年),與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同年登博學鴻詞科。兩年後再登吏部取士科,釋褐為太子校書,不久丁憂居家。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節度使兼任徐泗濠節度,闢劉禹錫為掌書記。後隨杜佑回揚州,居幕期間代杜佑撰表狀甚多。

貞元十八年(802年),調任京兆府渭南縣主簿,不久遷監察御史。當時,韓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職,三人結為好友,過從甚密。

貶謫生涯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駕崩後,李誦即位,是為唐順宗。原太子侍讀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這時受到唐順宗信任進入中樞。劉禹錫與王叔文相善,其才華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為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參與對國家財政的管理。這段時間裏,劉禹錫政治熱情極為高漲,和柳宗元一道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

“二王劉柳”集團在短短的執政期間採取了不少具有進步意義的措施,但由於改革觸犯了藩鎮、宦官和大官僚們的利益,在保守勢力的聯合反撲下,很快宣告失敗。唐順宗被迫讓位於太子李純,王叔文賜死,王伾被貶後病亡,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貶為遠州刺史,隨即加貶為遠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司馬事件”(同時貶為遠州司馬的共八人,史稱“八司馬”)。此後,劉禹錫在朗州近十年。期間,劉禹錫創作了大量寓言詩,表達了對當朝權貴的極大不滿,又寫了許多賦來表達自己不甘沉淪的雄心。由於接觸當地民間歌謠,從中吸取了營養,他的詩歌創作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同時,他還寫了多篇哲學論文,最重要的便是與柳宗元《天説》相呼應的《天論》三篇。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816年),劉禹錫創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一詩,得罪執政,被貶謫到更遠的播州去當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諸人幫助,改為連州(今廣東連州市)刺史。此後,劉禹錫在連州近五年。

元和十四年(819年),劉禹錫因母喪才得以離開連州。長慶元年(821年)冬,劉禹錫被任為夔州(今重慶奉節縣)刺史。長慶四年(824年)夏,調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

寶曆二年(826年),劉禹錫奉調回洛陽。827年,任職於東都尚書省。從初次被貶到此時,前後共歷二十三年。

晚年生活

大和元年,劉禹錫任東都尚書。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寫了《再遊玄都觀絕句》,表現了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志。以後歷官蘇州、汝州、同州刺史。從開成元年(836年)開始,改任太子賓客、祕書監,分司東都的閒職。

會昌元年(841年),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劉禹錫晚年到洛陽,與朋友白居易、裴度等交遊賦詩,唱和對吟,生活閒適,和白居易留有《劉白唱和集》《劉白吳洛寄和卷》,與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對吟唱和佳作。此後,他歷任集賢殿學士、禮部郎中、蘇州刺史、汝州刺史、同州刺史,最後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會昌二年(842年),劉禹錫病卒於洛陽,享年七十一歲,追贈為户部尚書,葬在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

參考譯文 篇二

江邊的楊柳青青,垂着綠色枝條,水面平靜,忽然聽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聲音。東邊出着太陽,西邊還下着雨,説是沒有晴天吧,卻還有晴的地方。

課時 篇三

[師導人]同學們,我們用了幾個周的課餘時間研究了劉禹錫的三十六首詩文,大家積極撰寫了研讀論文,這兩節課,我們就來彙報交流我們的研究所得,我們的課題就叫《解讀劉禹錫》(板書)。劉禹錫是距今一千二百餘年的中唐時期的政治家、哲學家,較傑出的詩人,我們現在去解讀他,是通過品其詩,品其文,來了解他;而瞭解他,則是為了對其情、其理的感悟,來指導我們的人生。因此,“品詩品文,品有字書之美味;悟情悟理,悟無字書之文章” (板書)。

先請同學談他的看法。

[生1]劉禹錫,生活在各種矛盾日益尖鋭,處於嚴重危機時期的中唐社會。他熱情奔放,不滿當時的社會現實,所以他的詩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和多重目的。

在詩的藝術上,其詩語言自然,風格清秀深沉,內容新穎,耐人尋味。其詩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優良傳統,在藝術結構、敍事方式、細節描寫等方面深得漢樂府民歌精髓。如《插田歌》、《淮陰行五首》等都具有這一特色。詩中化用漢樂府詩中的句子也不乏見。這與他學習所取得的成就是分不開的。古樂府詩《雞鳴歌》中的“汝南晨雞登壇喚”中的“汝南”似乎專為劉禹錫詩《平蔡州三首》(之二)中“汝南晨雞喔喔鳴”所作。劉詩形象鮮明、音調婉諧、清新雋永,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寄離情于山水,用悵望以寫哀,詞盡篇中,情溢詩外,既深遠又綿緲。《竹枝詞二首》、《踏歌行四首》又以俚歌民謠的形式揭露重大社會問題,劉詩在藝術上的成就,為中唐新樂府運動增添了光彩。

劉詩所反映的思想也很深刻。一首《望夫山》表達了詩人思念京國的迫切心情,表現他具有一顆強烈的愛國之心。《平蔡州》等詩作表現了詩人反對藩鎮割據、渴望國家統一的政治理想。詩人在“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中所表現出的樂觀情懷,“靜看蜂教誨,閒想鶴儀形”中表現山的高潔傲岸的節操、不甘沉淪的思想更是令人敬佩……這些思想使詩人在備受打擊時,能不屈服,堅定信念,揚起生活的風帆,奮鬥不息。

劉詩不僅在思想藝術上有所建樹,在意境的開拓上也勇千創新,“法酒調神氣”“暫憑杯酒長精神”與一般文人的“借酒消愁”完全不同。在寫秋抒懷時,又一反一般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令人激奮的勵志高歌。

劉詩在藝術、思想、風格等方面都有許多令人感奮、值得學習的地方,可以説,它是我們學習古代文學、領悟古人思想,以至於形成人文素養的極好教材。

[師]同學從整體上感悟了劉禹錫的詩歌,從藝術、思想、人生等方面作了闡發。(板書“藝術”、“思想”、“人生”)下面我們先來賞析劉禹錫的'詩歌的藝術。哪位同學夾談談?

[生2]我讀了劉禹錫的一些詩,覺得他的詩獨具特色,以精煉含蓄的描寫,流暢自然的語言,清秀深沉的風格,構成自已詩作的特色,在藝術上,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精煉的語言和深沉清秀的風格。

讀劉詩,可悟到他描寫的美妙。如廣為人們傳誦的《烏衣巷》中的“烏衣巷口夕陽斜”,使烏衣巷不僅映襯在敗落淒涼的古橋的背景之下,還籠罩在斜陽的殘照之中。原來繁盛至極的烏衣巷口,車馬喧鬧,衣冠往來,而今,作者用一抹斜陽,使烏衣巷完全籠罩在寂寥、慘淡的氛圍當中,表達了作者的世事滄桑之感。它在藝術表現上集中描寫的是烏衣巷的現況,對它曾繁華的過去,僅僅是巧妙地加以暗示。而後面通過燕子依舊,主人變易,所表現出來的滄海桑田、世事變遷之感慨,自然水到渠成。而詩人的這一感慨,更是深藏不露,寄寓在對景物的具體描繪之中。

讀劉詩,可以領悟到他風格的獨特。如《秋詞》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首詩將對秋天和秋色之感翻出新意,借秋來抒發自己的壯志,通過排雲而上的鶴的藝術形象來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藴,也極富藝術魅力,發人思索。耐人尋味。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説過:“藝術是思想的結晶,藝術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喚起人們的想像,形象而深刻的美感。他的這首《秋詞》給予人們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由此更喚起人們為了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生3]我想從劉禹錫的《烏衣巷》和《淮陰行》這兩首詩來談劉詩藝術中的託物寓意。在這兩首詩中,詩人都描繪了燕子的形象,借燕子來表達思想感情。

《烏衣巷》的後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百姓家。”用燕子的棲身之所由王謝權貴的門第變成普通百姓人家的巨大變化,燕子成了這一歷史變遷的歷史見證者。從而抒發了作者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淮陰行》這首詩,“何物令儂羨?羨郎船尾燕。銜泥趁牆竽,宿食長相見。”詩中不説女主人公想以身相隨,而説羨慕可以停留在丈夫船尾的燕子,希望能像燕子那樣天天見到大夫的食宿情況。詩中沒有寫送別時的甜言蜜語,但通過燕子這一形象把少婦那種對丈夫的無限依戀的微妙和細膩情感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劉詩中這種託物寓意的手法的運用,使他的這些詩作立意新穎,表意含蓄,耐人尋味,值得再三賞玩,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師]託物寓意,是指通過事物的描繪來表達思想感情。在不同的場境和心境下,同一事物可以賦於不同的意義。如杜甫面對山河破碎、妻離子散的慘狀時,對花鳥的感受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而當他在成都有一草堂可暫且安身時,對花鳥的感受則是“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還有哪位同學來談談呢?

[生4]劉禹錫在中唐文學中頗有建樹。通過研究他的詩作,我覺得他筆下的風景形象逼真,給入耳目一新、身臨其境之感。他文筆清新、精煉、含蓄,有着他別具一格的特色。

主要作品 篇四

劉禹錫在元和十三年(818年)曾自編其著述為“四十通”,又刪取四分之一為“集略”。這是最早的劉禹錫集和選本,今都不傳。載《劉禹錫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僅剩餘30卷。而後宋敏求蒐集遺佚,輯為《外集》100卷,但仍有遺漏。《劉禹錫集》三十卷,《外集》十卷,集中卷二十六,二十七收樂府兩卷。

現存劉禹錫集古本主要有三種:

①清代避暑山莊舊藏宋紹興八年(1138年)董刻本,題為《劉賓客文集》,屬小字本,今有徐鴻寶影印本。又於淳熙十三年(1186年)陸游據董本重刻,稱“浙本”。明清以來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屬於這個系統。

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蘭館所藏宋刻本,題為《劉夢得文集》,屬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務印書館縮印本。

③北京圖書館所藏宋刻殘本《劉夢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兩代的毛晉、惠棟、何焯、馮浩、黃丕烈等人曾對劉禹錫集作過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數是抄本,流傳不廣。現通行劉禹錫集版本:《四部叢刊》本《劉夢得文集》,《四部備要》本《劉賓客文集》,《叢書集成》本《劉賓客文集》。此外,尚有校點本《劉禹錫集》。 今人卞孝萱著有《劉禹錫年譜》,對劉禹錫的生平和各種史料多有考訂。

此外,劉禹錫還寫了一本醫書,名叫《傳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