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劉伯温的簡介及“曠世寓言”(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3W

劉伯温的簡介及“曠世寓言”(精品多篇)

劉伯温斬龍的事蹟 篇一

明朝有一個做大官的王爺,大傢伙都稱他為李靖王。他因惹怒了皇上被貶離京,被髮配到了西部,在一個山清水秀的風水寶地定居,但是李靖王脾性差,很想回到京城,但是沒這機會。

直到李靖王的父親死了,他請來了一位道士,那位道士跟他説讓他在守孝一百天之後,再去河東射上三箭,就可以攻回京城。但是總有人耐不住,在倒數最後一天時,他夫人就督促他早點射箭,不差這一時半天,他就射了,沒想到就射到了京城,三箭都差點要皇上的命。

當時的朝中軍師還是劉伯温,他無所不知,更是有名的風水大師。他得知皇上差點被西邊射來的三支箭給射死,他就帶大軍前往西頭,李靖王得知皇上沒有死,劉伯温還帶軍過來了,迅速退回老窩。

劉伯温帶大軍趕到西邊,沒發現是誰幹的,就觀察起來了這裏的地形,他發現這裏多有龍山、鳳山,日後鐵定會出真命天子的,命令大軍把這些龍山和鳳山所存有的脈氣給一一砍斷。他還發現民和三川,有二龍戲珠和雙鳳展翅的跡象,並且兩者都快要到臨界點了,他知道倘若出現,就會出現改朝換代。

劉伯温心驚後怕,暗想自己幸好發現的早,不然再過幾年,大明帝國就要完蛋了。他就命人連夜挖山看脈,想把這裏的風水攪弄的一塌糊塗。但是他發現鳳翅怎麼挖都會隔天生長起來,

一日有個士兵大喊:“我去,在這麼挖下去就快要挖斷了。”引得劉伯温注意,率領大軍連夜急挖,挖到深處時,發現了一根極其粗大的樹根,這就是鳳山的血脈。他就一劍割去,割斷樹根,流出源源不斷的鮮血,鮮血一直流向黃河去。恰巧有個人在經過,把地面踩了許多坑坑窪窪,血就流了進去,在也沒有跡象,要是流回黃河,這血脈就會復燃,依舊會有大人物出現。

吳歌(六首)·蛾眉二八不曾愁 篇二

朝代:明朝|作者:劉基

蛾眉二八不曾愁,有色無媒郎不留。

月裏蟾蜍推落地,幾時再得廣寒遊。

劉伯温傳説故事 篇三

相傳,劉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温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温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覆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温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贔屓説:“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温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脱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劉伯温的簡介及“曠世寓言” 篇四

在民間神奇傳説中,劉伯温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覺者、料事如神的預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説。

相傳,劉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温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

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温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

當它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覆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温的斬仙劍號令九子。

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贔屓説:“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

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

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

劉伯温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脱離肉身返回天廷。

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劉伯温之死的真相解 篇五

明朝著名忠臣劉伯温,一生都奉獻給了明朝,為明朝的開創以及後世的鞏固都做出了諸多的貢獻。但是,劉伯温的死卻是令人十分的寒心以及惋惜。

在洪武八年的正月下旬,劉伯温的身體出現了不適,經檢查發現,只是普通的風寒罷了。朱元璋知道了劉伯温生病了,於是就派胡惟庸帶上御醫到劉伯温家中為劉伯温治病。當時,當劉伯温服用了御醫所開的藥方之後,發現病情越來越嚴重了,而且還發現肚子都中有堅硬的物品存在,這令劉伯温感到十分痛苦。

在二月份,劉伯温抱病面見朱元璋,告訴朱元璋自己在服用了御醫開的藥之後,病情不但沒有減輕,反倒加重了不少。但是朱元璋卻不以為然,告訴劉伯温不要想太多,安心養病就好了。朱元璋的反應令劉伯温十分的寒心,於是劉伯温只好自己返回家鄉。在家中,劉伯温只能依靠一些藥物來維持自己的正常進食。

回到家鄉之後不久,劉伯温發現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差,連正常的進食都已經無法保證了。最終,劉伯温發現自己已經時日無多時,便叫來了自己的兩個兒子交代後事。

劉伯温叫自己的兒子將自己書房當中的一本天文書拿出來,告訴他們,從今以後,劉家的後人不許學習這一本書上的內容。並且,在自己死後,一定要立即送給朱元璋。此外,劉伯温還告誡自己的兒子為官為民之道。之後,劉伯温便逝世於自己的故鄉,享年六十五歲。

遊仙(九首)·天高河漢清 篇六

朝代:明朝|作者:劉基

天高河漢清,露白秋宵永。

朝華炫紅芳,蟪蛄吊馳景。

繁思靡志帥,內疚積心梗。

涉江無方舟,汲井悲短綆。

歲暮霜雪寒,泣涕沾項領。

劉伯温的簡介及“曠世寓言” 篇七

1、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旅之者知。

2、制萬變者在乎專,察萬微者在乎定。

3、能閒世人之所忙,方能忙世人之所閒。

4、值太平世,生湖山羣,官長廉靜,家道優裕,娶妻賢淑,生子聰慧,人生如此,可謂全福。

5、近水知魚性,靠山識鳥音。

6、魚無定止,淵深則歸;鳥無定棲。林茂則赴。

7、身無恆守,勢窮則屈;心無定主,情急則親。

是以失時之言,每多謙己;墜井之呼,不暇擇人。

8、空谷來風,谷不與風約而風自致;深山榆木,山不與木約而木自生。

9、急雨之漲,可以決山;及其息也,得坻則止。

10、鑑能照物,翳之以塵則不可照;

水能瀚物,淆之以泥則不能瀚。

11、千斤之象,不惴虎而惴鼠;三寸之蠍,不蠹棘而蠹鬆。是以制(制服別人)必取其所畏,防必究其所容,故能不震而威於斧鉞,不勞而固於垣墉。

12、食人之虎,不能容一蝟;牽牛之綆,可以御九犍。

13、善撲火者不迎其煙,善防水者不當其急。

14、志大業者,必擇所任;抱大器者,必擇所投。是以樑湖不取螬殘之木,釣鯨鯢不適雨盈之溝。

15、勢有所梏,則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格,則大猛不能破小堅。

16、海納污然後成其大,君納眾然後保其榮。

17、虎之躍也,必伏乃厲;鵠之舉也,必拊乃高。

18、春原之草,拔盡復生;夏廚之蠅,驅去還集。

19、時未至而不可強爭,勢方來不可以力戰。

20、拂雲之鬆,生於一豆之實;縱壑之魚,穿於一絲之溜。

21、堯舜至仁而三苗不服,桀紂極惡而多罪皆歸。

劉伯温簡介 篇八

劉伯温是一位家喻户曉的人物,他是明朝的重臣,盡心盡力輔佐朱元璋,但他也是治世的能手,他善於嚴懲貪官,對百姓以禮待之,為人正直,就好像唐朝的魏徵一般,是朱元璋的一面明鏡,用以淨身。

他字伯温深受別人瞭解,但是原名劉基卻被不少人忽視了,但是並不影響他在歷史上的影響力。

他在朱元璋起義後幾年,就以謀士的身份進入他的帳下,並逐漸受朱元璋的器重。朱元璋起義於現在的浙江左右,發展迅速,但是缺乏根基,備受腹敵,他的力量不足以直接對抗張士誠和陳友諒,在這種危急關頭,他認為張士誠沒有稱雄的野心不足為慮,陳友諒挾持舊主,名號不對,並且身居上游,宜可早先征戰。深得朱元璋心意,先滅陳友諒,後滅張士誠,這兩個勁敵已滅,何愁不成帝業。

並且劉伯温在機場重大戰役中,身居前線,臨陣不危,適逢陳友諒親率重兵攻打金陵,雙方兵力懸殊,陳友諒大概以3比1的遠超於朱元璋,朱元璋帳下文武百官亂成一遭,主見四起。有主戰,有退戰以保實力,也有投降……這麼多的主見,卻沒有計謀用以克敵,老天還是眷戀朱元璋的,在這之前劉伯温就已投奔他的帳下,他效仿赤壁之戰,採用先派人詐降,用以降低陳友諒的戒心,最後以火攻、火炮給予重創,使其兵敗如山倒,逃回老窟,遂就佔領大片的州府,替朱元璋反敗為勝,並立下大功。

劉伯温的功勛遠不只這些,之前的大戰小戰只不過是他幫朱元璋奠定一些根基,遠不能最終摧毀陳友諒的勢力。時不待人,陳友諒在上次失敗之後,整頓旗鼓,率領號稱百萬的雄獅與朱元璋決一死戰,時間是1363年夏天,地點在潘陽湖。一次偶然的機會,劉伯温跟朱元璋在一首船上探討軍事,劉伯温發現飛鳥驚飛,猛然醒悟,知道陳友諒想要集中兵力攻打朱元璋,於是,跟朱元璋避其鋒芒,腳還沒落定,就發現之前的那艘船被陳友諒的炮火猛烈打擊,驚得朱元璋一身冷汗。而陳友諒覺得朱元璋就在那首船上,肯定對面的指揮已經被擊斃,於是發令進攻,但是出乎他的意料,朱元璋並沒有死,反而率領軍隊拼死反抗,不斷地鼓舞士氣,最終的結果反而是陳友諒戰死潘陽湖,朱元璋勝了,又是一起我們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俗稱潘陽湖之戰。

劉伯温是明朝的朝廷柱石,朱元璋想冊封他為丞相,但是劉伯温深知為官之道,知道君主不希望臣子功高蓋主,而且朱元璋也不是那種大度的皇帝,遂就告老還鄉,也不忘走前叮囑,勸誡朱元璋實行仁政。他的早日告老還鄉,雖避免了朱元璋對他的猜忌,但歷史上對他的死抱有懷疑,覺得他的死跟朱元璋分不開關係。

一代偉人就這麼歸隱於江湖,但是他的偉績依舊被後人所讚美,深受後世傳誦。

劉伯温傳説故事 篇九

在渭源民間,至今流傳着劉伯温斬龍脈的故事。當人們觀察每條山脈時,在分支處或在相距一兩裏遠的山體上,開挖出大小不等的土壕,現稱豁峴,有的叫白土豁峴、紅豁峴、吳家豁峴、鵓鴿峴、姜家豁峴等,每條山系有好多處,至今顯眼可見。

劉伯温,是民間傳説的神奇人物,把他同姜子牙、諸葛亮同等看齊。

在風雲動盪的元末明初,劉伯温給人們留下了無數的故事,至今人們依舊在民間津津樂道的傳説。劉伯温名基,字伯温,諡文成,浙江青田縣人。在正史中,劉伯温是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在民間傳説中,劉伯温卻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關於他的傳説可以説不勝枚舉。至今,渭河源頭民間還流傳有劉伯温斬龍脈的故事。

當年渝中一位老頭説,他死後不要聲張,不要給任何人講,把“身體”用清水洗乾淨後,赤身用草蓆裹好,用草繩捆上,向着興隆山快跑,啥時候草繩斷了,就地埋下,不可隨便移動,墓修好後,要守墓100天,每天還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在太陽剛出的時候,要用老頭留下的“桑弓柳箭”拉弓三次。等到100天,將柳箭對着太陽射出去。這樣你們就出人頭地了。

兩個兒子按照老爹遺言安葬時,蒲陰陽的姑娘説,老人家辛苦了一輩子,赤身下葬終究不妥。在她的堅持下,兒子們只好給老漢穿了一條褲子。最後,兩個兒子抬着去埋葬了。埋葬後,蒲陰陽的兩個兒子天天堅持在日出時分拉弓射日,可他們終究不是細心人,關鍵時候又出岔子了,日期算錯了,到了99天時,他們以為是100天,便迫不及待地拿出桑弓柳箭。等太陽出來時,拉開弓將柳箭射了出去。

只見那支箭“嗖”的一聲,鑽入了雲霄不知去向了。兄弟倆見此情形,頓時驚呆了。他們害怕惹出什麼禍事,趕緊收拾上東西,跑回家去了。

這支箭飛到了哪裏呢?飛到南京城。這時,坐天下的正是朱元璋。早上,朱元璋正在洗漱,就聽見“呼”的一聲,抬頭一看,只見一支箭如同流星一般,帶着紅光而來,“嘭”就釘在金鑾殿的柱子上。這還了得,朱元璋非常生氣。讓錦衣衞徹查,誰知無所不能的錦衣衞卻一籌莫展,根本就找不到是何人所為。

無奈中朱元璋讓劉伯温看看究竟。劉伯温屈指一算説,箭從西北方向而來,主西北方向出龍人,將對大明江山不利。朱元璋聽後,趕緊讓劉伯温帶人到西北去看看,斬斷龍脈,確保大明江山平安。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元朝滅亡,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為了鞏固政權,穩定江山,招集文武百官商討國策。軍師劉伯温奏曰:“全國各地出帝王的風水寶地很多,只要破壞這些寶地,斬斷龍脈,在高山龍抬頭處,‘鎮(扎)山脈’,等於座艾鍼灸,龍脈僵死永不起勢,永不出帝王,才能確保大明江山永不變色”。朱元璋立即下令,命令劉伯温帶領人馬,斬斷全國西地山脈,請佛教喇麻,鎮扎山脈。為了持續傳承下去,並編造虛假慌言,悶哄百姓,把‘鎮(扎)山’活動説成是防雹減災。從此以後,各地把‘鎮(扎)山脈’當作防雹雨的規程推廣,一直延續到上世紀文化大革命前夕終止,到八、九十年代,個別地方又開始扎山活動,至今未絕。

勵經數朝代,遺蹟依舊在。渭源境內的主山系為鳥鼠山,經關山到葫麻嶺樑,西接馬啣山,是洮渭河的分水嶺,是中國獨一無二的“鳥鼠同穴山”。從關山分支的“七聖山”,距與渭源縣北部,東南走向,到陽坡磨終止,全長十二公里,劉伯温斬龍脈時,在清源柯寨村紅莊斬出一道豁峴;又在清源劉家河村陳家屲斬了一道,現稱姜家豁峴;又在清源新林村老虎灣分支處斬了一道,可見當年斬龍脈的氣勢膀脖,規模宏偉,聲勢浩大。在這條山系上,‘鎮扎山脈’的土堆僅達十五處之多。

王家店溝堖“鳥鼠山”與“關山”營盤咀接壤處,據傳説,準備在此出斬斷鳥鼠山的龍脈,官府組織民工挖了五六丈深的口子,底層突然出現了一棵大樹根,採取刀削、斧劈、劇改,毫無效果,白日砍劈,夜晚生長,恢復原狀,刀斧劈進,難以取出,砍爛處流淌血水。就這樣一日連一日,費了許多工日,想盡了一切辦法,上摧下逼,民工輪流換班,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無有進展,到一百天時,突然山內雷聲哄鳴,響聲不斷,施工人員綱撤出垛口,兩壁塌陷,劈開的山口被埋,只剩丈餘深,到此終止。後來,被劈的豁峴演變成當今的臨渭公路。

鍬峪河口村的砂坡子,是老君山系的落脈之地,本山系屬西秦嶺北坡太白山支脈,老君山是太白山的支脈系,砂坡子居於老君山末尾處,在黃土與巖石層接壤處,有一溪水常流,下有一大清泉,泉水清香甘甜,俗稱神泉,泉邊有一人高巨大巖石三個,泉前十米處有一高五米左右的土堆,象似饅頭形狀,泉水流與鍬峪河匯入渭河。劉伯温斬龍脈時,説此地是藏龍之地,下令鑿泉斬龍。組織民工挖掘,用釺、錘、打綻,掘止二米深,出現甕形洞,內有九玫瑪瑙玉珠,施工人員觀賞爭奪不休,最後被監工全部收去。又往深處掘挖時,水洞中挖出一條蛇,一指之壯,尺四五之長,赤褐色,奇怪的是爬在洞中,不行動。監工説:“誰將它送走,免除以後投工”。一名年過七旬的老人,暗自思想,整日繁重勞動,難以忍受,不如送蛇,一死了之。老人雙蹄跪定,用搌抖雙手點燃香表,禱告一番,升出兩手,嚇的緊咪雙眼,蛇一時變得又粗又長,約兩米多長,纏繞在老人兩膀上,老人急忙向河邊跑去,快到河沿時,老人感到兩膀很輕鬆,睜開眼看,什麼都不見。後來人們稱此地為“蛟龍戲珠”的寶地。現在“316國道”沿此通過,泉水變小,沿邊溝不停流淌,知此事者,取水醫病。

歷史上的劉伯温 篇十

劉伯温是一位家喻户曉的人物,他是明朝的重臣,盡心盡力輔佐朱元璋,但他也是治世的能手,他善於嚴懲貪官,對百姓以禮待之,為人正直,就好像唐朝的魏徵一般,是朱元璋的一面明鏡,用以淨身。他字伯温深受別人瞭解,但是原名劉基卻被不少人忽視了,但是並不影響他在歷史上的影響力。

他在朱元璋起義後幾年,就以謀士的身份進入他的帳下,並逐漸受朱元璋的器重。朱元璋起義於現在的浙江左右,發展迅速,但是缺乏根基,備受腹敵,他的力量不足以直接對抗張士誠和陳友諒,在這種危急關頭,他認為張士誠沒有稱雄的野心不足為慮,陳友諒挾持舊主,名號不對,並且身居上游,宜可早先征戰。深得朱元璋心意,先滅陳友諒,後滅張士誠,這兩個勁敵已滅,何愁不成帝業。

並且劉伯温在機場重大戰役中,身居前線,臨陣不危,適逢陳友諒親率重兵攻打金陵,雙方兵力懸殊,陳友諒大概以3比1的遠超於朱元璋,朱元璋帳下文武百官亂成一遭,主見四起。有主戰,有退戰以保實力,也有投降……這麼多的主見,卻沒有計謀用以克敵,老天還是眷戀朱元璋的,在這之前劉伯温就已投奔他的帳下,他效仿赤壁之戰,採用先派人詐降,用以降低陳友諒的戒心,最後以火攻、火炮給予重創,使其兵敗如山倒,逃回老窟,遂就佔領大片的州府,替朱元璋反敗為勝,並立下大功。

劉伯温的功勛遠不只這些,之前的大戰小戰只不過是他幫朱元璋奠定一些根基,遠不能最終摧毀陳友諒的勢力。時不待人,陳友諒在上次失敗之後,整頓旗鼓,率領號稱百萬的雄獅與朱元璋決一死戰,時間是1363年夏天,地點在潘陽湖。一次偶然的機會,劉伯温跟朱元璋在一首船上探討軍事,劉伯温發現飛鳥驚飛,猛然醒悟,知道陳友諒想要集中兵力攻打朱元璋,於是,跟朱元璋避其鋒芒,腳還沒落定,就發現之前的那艘船被陳友諒的炮火猛烈打擊,驚得朱元璋一身冷汗。而陳友諒覺得朱元璋就在那首船上,肯定對面的指揮已經被擊斃,於是發令進攻,但是出乎他的意料,朱元璋並沒有死,反而率領軍隊拼死反抗,不斷地鼓舞士氣,最終的結果反而是陳友諒戰死潘陽湖,朱元璋勝了,又是一起我們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俗稱潘陽湖之戰。

劉伯温是明朝的朝廷柱石,朱元璋想冊封他為丞相,但是劉伯温深知為官之道,知道君主不希望臣子功高蓋主,而且朱元璋也不是那種大度的皇帝,遂就告老還鄉,也不忘走前叮囑,勸誡朱元璋實行仁政。他的早日告老還鄉,雖避免了朱元璋對他的猜忌,但歷史上對他的死抱有懷疑,覺得他的死跟朱元璋分不開關係。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