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墨家墨子基本介紹(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5W

墨家墨子基本介紹(新版多篇)

重守備,尚技藝 篇一

墨子反對侵略戰爭,並且重視防守的戰略戰法③。

作為一個匠人,他有高超的工藝技術,膾炙人口的“止楚攻宋”的故事中説“……公輸般九設攻城之機變,墨子九拒之。

公輸般之攻械盡,墨子之守禦有餘”④,就足以説明這一點。

墨翟“止楚攻宋”所用的“九拒”之“守禦”沒有記載下來,不能不使我們深感遺憾。

但是,《墨子》書中詳記了構造原理的守備器物也為數很多,從《備城門》到《雜守》等十一篇就有不少這方面的記載。

如:

在《備城門》中提到“塹縣樑”時説:“……為塹懸樑,穿斷城,以板橋邪穿外,以板次之,倚殺如城勢”。

這是説,在城邊壕溝上安裝吊橋(縣,同“懸”。

懸樑,吊橋),使,同“令”,使)之從城穴向外邪向伸出,其長達不到地平面,再用木板順接(次,順接),板橋的斜度(倚殺,斜度)應以城牆的形勢為標準。

顯見,“塹縣樑”是應用斜面的原理裝配起來的,其目的是為了擒敵。

在《備穴》中提到“罌聽”時説:‘……令陶者為罌,容四十鬥以上,固瞑之以薄革,置井中,使聰耳者伏罌而聽之,審知穴之所在”。

這是説,使陶者製作大甕(罌,同“甕”),容量在四十鬥以上,用細而薄的生皮子(,生皮》把甕口牢牢地封住(,同“冪”,封),放置在井中,派聰耳者在井內坐聽,這樣,城外如有掘城道的聲音,就會從甕中聽到,從而可以準確地判斷敵人的地道在什麼地方。

顯見,“罌聽”是利用聲學原理製作的,其目的是為了探測敵人的隧攻。

應當説明,“縣樑”、“罌聽”等守拒器物未必是墨翟親手製作,但由這些記載,至少可以證明墨子精於此道,並把它們作為墨學的重要內容傳授給他的後學者。

墨子生活的時代,車子很多,或載重,或交戰,用途十分廣泛。

或許是墨子曾經注意到車輪經常從車軸上滑脱的事實,便“為車轄(豎插在車軸前端的楔子),須臾斫三寸之末,而任五十擔之重”⑤,根絕了車輪脱軸、車子傾覆的禍患。

轄之為物甚小,而所關至重,足見墨子悉心觀察,善抓關鍵的一番匠心。

重自然科學 篇二

要講墨子在自然科學方面的成就,就一定要提到《墨經》(《墨子》中的四篇,包括《經上》、《經下》、《經説上》、《經説下》)。

其中《經上》、《經下》兩篇初本當是墨翟自作,因為春秋末期,諸子爭鳴,墨家為了同別家辯論,就寫出《墨經》作為依據,並用它教授弟子,恪守墨家家法。

正因為這兩篇初本是墨子自作,所以墨徒相襲誦讀,並尊之為“經”。

(當然,《經上》、《經下》兩篇也有墨徒增補的文字,至於《經説上》、《經説下》兩篇,大概都出於墨徒之手了)⑥

在《經上》、《經下》兩篇中,記載了不少自然觀、力學、數學、光學等方面的知識,是我國古代科技寶庫中的珍貴財富。

應該説,在我國先秦典籍中與近代科學精神相懸契的,《墨經》自當首屈一指。

現舉例説明如下。

(一)自然觀

《墨經》中雖沒有提出一個系統的自然觀,但卻給“時間”、“空間”和“運動”下了比較明確的定義,並在運動與時間、空間之間建立了聯繫。

(1)“久,彌異時也”。

(《經上》)“久”即時間。

這裏是給“時間”下定義:“時間,包括(彌)一切特定時間在內”。

(2)“宇,彌異所也”。

(《經上》)“宇,即空間,這裏是給“空間”下定義:“空間,包括(彌)一切特定空間在內”。

(3)“動,或(域)徙也。”(《經上》)這裏是給“運動”下定義:“運動是物體在空間(域)中的位置移動。”

(4)“宇或徙,説在長宇久”。

《經上》這裏是説,物體位置的移動,與一定長的時間和一定大的空間密不可分。

毋庸諱言,墨子關於“時間”、“空間”和“運動”的定義不免帶有相當大的直觀性,而這些直觀性的定義與作為哲學範疇的“時間”(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和順序性)、“空間”(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存在的廣延性)和“運動”(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最根本的屬性)之間還有一段距離,但他是在時間的推移和空間位置的變動中來考察運動,就是説,他已經看到了運動與時間、空間之間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顯示出辯證唯物主義時空觀的燦爛光輝,只要看一下恩格斯的著名論斷:“它(運動)的本質是空間和時間的直接的統一”⑦,就會知道,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在這一方面,固守“絕對時間”、“絕對空間”和“絕對運動”的牛頓是望塵莫及的。

(二)力學

《墨經》對於經典力學的研究對象多所闡述,其中以力的概念和力矩的原理的闡述最為精到。

(1)“力,刑之所以奮也”。

(《經上》)?這裏是對“力”下定義:“力是物體(刑,通“形”,此指“物形”、“物體”)發生運動(奮,飛,此指“運動”)的原因。

有必要指出,上述“力”的定義與近代物理學上“力”的概念幾乎完全一致。

牛頓第二定律説,力這個物理量表示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它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這種運動狀態的變化表示物體離開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用數學公式表達為F=ma。

試對照《墨經》關於“力”的定義的表述,其中有“力”(即F),有“刑”(即m),也有“奮”(運動),並且明確地提到力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雖然尚未歸納為“加速度”這個物理量,可是我們完全有理由説,《墨經》給出的“力”的定義可以視為牛頓第二定律的雛形。

不要忘記,墨子是公元前五世紀時代的人,而牛頓創立動力學三定律卻是在公元1687年⑧,前後相距兩千年之久!

(2)“而必 ,説在得”。

(《經上》)這是説,稱杆(,古文“衡”,稱杆)必定是平正(,俗“正”字)的,原因在於提起提攜稱量重物時,重物在稱頭上的位置和稱錘在稱尾上的位置搭配得當。

顯見,這是以稱為例説明槓杆原理。

稱的提攜處為支點,稱錘為力點,稱鈎(或稱盤)為重點。

支點和重點的距離短,即稱頭;支點和力點的距離長,即稱尾。

稱頭之物有所增減,稱尾之錘將左右移動,才能使之重新平衡。

當然,墨子沒有對槓桿的平衡問題提出明確的數量分析,這是他的不足之處。

但是,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墨子已經大體上知道“重”、“權”(力)、“稱頭”(重臂)、“稱尾”(力臂)之間存在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關係了,應當説槓桿原理的原始形式已經具備,這要比公元前三世紀古希臘的`阿基米德關於槓桿原理的研究更為先進。

(三)幾何學

數學是研究數與形的科學。

《墨經》中較多地涉及到形的抽象,即幾何學的問題,有概念的描述,也有定理的表達。

如:

(1)“端,體之無厚而最前者也”。

(《經上》)

這是説,點(端,點)是沒有體積、不佔空間的最為原始的幾何元素。

顯見,這是對幾何學的“點”加以描述,這種描述與歐幾里得《幾何原本》卷一前面所給出的二十三條定義中的第一條:“點是沒有部分的”,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2)“厚,有所大也”。

(《經上》)

這是説,體都佔有一定大小的空間。

這裏,“厚”即體積,亦即三維空間,如果連同《經説上》“……尺前於區而後於端”中所提到的“尺”(線)和“區”(面)在內,我們可以説,最早對於幾何學中“點”、“線”、“面”、“體”四個基本元素及其聯繫進行研究的不是歐幾里得,而是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