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小柳樹和小棗樹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5W

小柳樹和小棗樹教學反思多篇

小柳樹和小棗樹教學反思1

《小柳樹和小棗樹》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話故事,文中主要描寫了小柳樹和小棗樹的可愛形象,借小柳樹和小棗樹生長情況的不同,賦予它們不同的性格特點。小柳樹因自己長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棗樹;而小棗樹不因自己長得沒有小柳樹好看而泄氣,也不因為自己能結又大又紅的棗子而自大,相反還誇獎小柳樹。通過它們之間的對話,生動形象地使學生懂得“要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不足”這一深刻的道理。

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説,識字是最基礎的,沒有生字作為支撐,以後就很難談寫話、閲讀了。我們班孩子已經初步掌握了識字、記字的方法。所以在本節課中,我大膽讓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字。並且讓他們自由找小夥伴來合作學習。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小夥伴面前顯得積極,愛表現。識字慾望非常強。大部分生字都是在孩子自由、輕鬆的學習環境中學會的。

為了儘快讓孩子學會閲讀,我有意識地從低年級開始進行訓練閲讀技巧。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思考題:請讀讀一至四自然段,找一找小柳樹和小棗樹長得怎樣?於是孩子們自己去讀文段,然後畫出描寫他們的句子。這樣孩子能夠獨立、自主地帶着問題去文本找答案。找出答案後,我讓學生通過比較小柳樹和小棗樹的不同來讀懂課文。

其中,我從柳樹和棗樹的生長特點分析他們的不同,抓住小柳樹和小棗樹的語言進行不同語氣地朗讀、比較和體會。學生不僅在讀中感悟課文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點,也體會到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別人的長處。

總之,這堂課也讓我明白,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要多發現優點,繼續保持,找出缺點,努力改正,爭取更大的進步!

小柳樹和小棗樹教學反思2

《小柳樹和小棗樹》是一篇童話故事。它既生動有趣又寓意深刻。從課堂上走下來的我仍然充滿了激情和自信。回想起我和學生一起走過的這難忘的四十分鐘,靜靜回味我們的真心交流,品味學習過程中感情的碰撞和思維的火花,我感到了快樂,同時也激動不已。

在愉悦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樂學,並積極投入其中。如果學生感到了快樂,那麼他們就會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所以,本課我力爭創設愉悦可持續型氛圍,讓學生樂學,積極投入其中。課前交流時,我們玩“找朋友”的遊戲。説説你找的朋友有哪些優點和不足。接着又根據幾幅圖片認識了“柳樹”“棗樹”“紅棗”等詞語。識字中,學生認識蘋果園裏的生字朋友,請出捉迷藏的詞朋友,於遊戲中自主識字,合作交流。

指導朗讀時,讓學生分角色進行表演,體會小柳樹和小棗樹外形的不同特點,感悟小柳樹的得意、驕傲和不懂禮貌。小棗樹的寬宏大量,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同時在讀讀演演中積累語言。佈置開放型作業時,我激趣引入:“學了這個故事,你一定想給小柳樹寫幾句話吧!除了給柳樹寫幾句話外,你還想幹些什麼呢?”這樣,課堂自始至終都充滿了情趣,學生興趣盎然,積極投入其中。

小柳樹和小棗樹教學反思3

《小柳樹和小棗樹》這篇課文是以國小生喜愛的童話故事形式出現,借小柳樹和小棗樹生長情況的不同,賦予它們不同的性格特點。小柳樹因自己長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棗樹;而小棗樹不因自己長得沒有小柳樹好看而泄氣,也不因為自己能結又大又紅的棗子而自大,相反還誇獎小柳樹。通過它們之間的對話,生動形象地使學生懂得“要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不足”這一深刻的道理。

二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較小,對童話故事有濃厚的興趣,好奇心極強,但缺乏一定的鑑別能力。大多數學生活潑、好動、大膽而且獨立,他們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喜歡讀書和表演,但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欠佳,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較短。針對這些情況,在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利用媒體的.技術吸引他們的感官,通過品讀課文,讓他們體會人物的情感和態度,從而達到文章情感教育的目的。如,在朗讀小柳樹説:“喂,小棗樹,你的樹枝多難看哪!你看我,多漂亮!”我先讓學生自己想一想,小柳樹説這番話時得意、驕傲的神態,再結合自己得意時的表現,加上動作、神態來讀一讀,這樣一番體會,學生能夠讀得惟妙惟肖。

在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比較小柳樹和小棗樹的不同來讀懂課文。其中,我又是從三方面進行引導:一是從柳樹和棗樹的生長特點分析他們的不同;二是從兩者的性格特點來理解不同;三是通過小柳樹的前後表現不同來體會。在進行這三方面的引導中,我抓住小柳樹和小棗樹的語言進行不同語氣地朗讀、比較和體會。學生不僅在讀中感悟課文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點,也體會到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別人的長處。其中對小棗樹心情與性格地方理解比較到位,而對小柳樹的性格與説話語氣方面不是很清楚,造成有些學生在回答仍存在含糊不清的地方。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多學習課上靈活引導學生,過渡語言簡練準確,利用學生的完整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