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研活動記錄內容幼兒園簡短 幼兒園教研活動記錄40篇簡短(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11K

教研活動記錄內容幼兒園簡短 幼兒園教研活動記錄40篇簡短(精品多篇)

中班教研記錄 篇一

在貫徹《綱要》、解讀《綱要》的實踐活動中,幼兒教師又經歷了一次觀念更新——實踐反思——自我成長的重大洗禮,開始並注重教育反思成為我們在實踐中的最大收穫,有力地推動了我園教研活動的進一步開展。廣大教師在活動中不斷思考、審視、反省、確定、分析、總結,不斷調整教育行為,自身素質有了明顯提高。下頭結合我園教研活動,談談我的認識和反思。

一、經過“一課多研”的教研活動,促進教師在反思中學習

每學期班級教育總結時,我們要求教師對教材中有難於把握或有困惑的問題都寫在上頭,以便在來年用“一課多研”的方法解決,即“一個資料,多人講或一個資料一人多次講”。我們把課後的研討作為重點,使每個教師在討論中,找到解決的辦法和對策,有效地促進了教師間的學習。

如大班的《認識日曆》,在三個平行班由三名教師來上,資料目標相同,可是教育效果各不相同。我們在討論時,孫悦教師感觸最深:“時間概念對幼兒來説較為抽象,儘管我在活動中,把各種日曆、月曆、年曆都用上了,孩子們就是難以配合,可是丁麗教師將年曆進行了擬人化——年媽媽有許多日娃娃,住在大小不一的月房子裏,孩子們學習興趣很高,還發現了閏月的問題,孩子們主動學習的進取性也調動起來了,以前我總是認為是孩子的問題,此刻看來完全是我自我的職責,這樣的教研活動太有説服力了,不用大家説,我自我臉就紅了”。

分析評價:“一課多研”比以前由指定教師承擔的觀摩課和示範課更能起到示範引領作用,過去“本事強的教師機會多,本事差的教師遠遠躲”,此刻教師在相互的學習中,激發了潛在的本事,加強自身學習成為了教師的自覺行為,別人的事變成自我的事。之後孫悦教師在《認識時鐘》的教育活動中,把分針、時針形象化,小白兔與小烏龜賽跑,孩子們學起來饒有興趣,教師不僅僅體驗到了學習中獲得成功的愉悦,更重要的是在“一課多研”中學會了尋找差距,學會了反思,找到了教師人人學習的動力。

二、經過專題研討活動,促進教師在反思中研究

如果説:“一課多研”是展開教師互相之間的學習競賽,那“專題研討”就是體現了班與班之間進行的競賽,如五大領域或薄弱學科方面的研討,充分發揮了各班級教師之間的合作力量。

如我們搞的區域活動研討,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區域活動是孩子們比較喜歡的活動,可是由於孩子們多,需要準備的半成品、材料也多,孩子們精力較分散。所以,幼兒園裏常常是有參觀的、檢查的,才組織孩子們玩,平常就放在玩具櫃裏或收起來。

案例一:大一班在開展了豐富的區域活動,孩子們見有客人來,就“人來瘋”,一會玩這,一會玩那,氣的教師顧這顧不了那。大二班的孩子們在玩娃娃市場,孩子們細聲細語買賣着東西,悄然無聲,沒有真正投入,有點悶。

“針對區域活動難組織”這一專題,我們進行了討論分析:大一班亂的原因是不經常玩,孩子們什麼都想玩玩。大二班悶的原因是孩子們沒有體驗,像做“秀”。另外還有材料不足孩子多,不容易組織,使得有的活動玩一次就夠了,孩子不能長久堅持興趣的問題。

解決對策:

1、針對孩子多,每月少開幾個區域,材料讓孩子們平時多收集,分梯次分階段進行。

2、開放的時間長一些,開設的區域從幼兒意願出發,尊重幼兒選擇。

3、多開發適合幼兒的本土資源材料。

對策的實施改變了區域活動質量,大一、大二班在區域活動中有了新舉措,收到了好效果。

案例一:大一班,在美術教研活動的基礎上,開設以美術為基礎資料的各種活動,活動資料由易到難,紙屑粘貼、彩沙拼圖等精彩紛呈,孩子們井然有序,活而不亂,津津樂道。

大二班,以編織蠟染為基本材料,進行紙編、草編、線編各種簡單趣味的蠟染技術,充分發揮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發展了幼兒的動手動腦本事,幼兒玩的樂此不疲。

分析評價:這兩班的活動,既豐富又突出了特色,引起全體教師的關注。區域活動資料要圍繞班級的課題研究或教研活動,有針對性地選擇資料,對幼兒感興趣的活動要不斷加深難度。以大一班為例面面俱到,華而不實的區域活動不能推進幼兒的可持續性的發展,教師從幼兒的本事出發,讓所有幼兒都能體驗成功的歡樂,教師也在區域活動的組織探討中找到了解決對策。

三、經過“課題研究”活動,促進教師在反思中成長

過去我園是以青年骨幹教師為主,成立課題小組,然後根據自我的計劃完成自我的子課題,也就是説寫一篇“心得”或“經驗”。此刻我們由從教師中徵集的問題入手提煉出急需解決的問題,擬定園本教研課題,由全體教師完成。

**年,我園提出“在藝術教育中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的課題研究。各班教師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除了在音樂、美術的團體活動中下功夫,還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的對孩子情趣的培養。大一班《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大二班《經過文學活動激發幼兒的藝術情感》;大三班《在音樂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中班《在形體訓練中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分別從這四個子課題開始研究,由於各班找到了研究的切入點,有可操作性,教師研究起來有信心,課題研究較為順暢。在20**年慶“六一”活動中,孩子們各個上陣,室內外到處是孩子們的美術作品。孩子們編織、蠟染、粘貼精彩紛呈,舞蹈、歌聲引人入勝,詩歌朗誦、講故事繪聲繪色。一時間,幼兒園裏成了歌的海洋、畫的世界。課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分析評價:這樣的課題研究,能夠從教師的實際工作出發,既減輕了教師的為難情緒。也能使課題研究更深入更有價值,讓教師在反思中成長。

經過以上教研活動,廣大教師迅速成長,他們不滿足於課堂效果分析,能獨立思考,自我反思。正如波列亞所説:“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我求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和聯繫”。對孩子的學習是這樣,對教師的學習也是如此。尤其是三者之間結合起來,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調動了教師的進取性,並能逐漸構成我園開展教研活動的長效機制。可是,我們的教研水平有待提高,我們的教研缺乏相應的理論依據和專業機構的指導,今後,我們將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謀求發展,為幼兒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礎。

教研活動記錄內容幼兒園 篇二

教研活動時間:20xx年2月25日

教研活動地點:幼兒園教研室

教研活動主持人:李xx

參加對象:全體教師

活動實錄:

主持人:在一日常規中,教師制定的常規就是要確保幼兒安全,發展幼兒的自我意識及自我管理能力。規則的制定原本為了促進幼兒的良好發展,它只是一種手段,並不是最終目的。但幼兒園的常規教育往往存在着為管而管的誤區。我們中班級部就“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一日常規”這一主題進行教研活動。中班全體教師帶着自己的經驗與心得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交流。

王老師:常規是社會的客觀存在,幼兒期是個體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逐步認識、理解和掌握活動中的常規是必要的。常規對幼兒秩序感的建立及保障幼兒園教育活動順利進行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常規的培養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是一項長期的延續性工作,教師要注意從多種途徑來對幼兒進行常規方面的培養。今天就請各位老師圍繞主題,結合自己的經驗説説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趙老師:讓孩子形成一種規則意識。首先讓孩子明確自己應該做什麼,一些小細節不能忽略掉了,例如:鍛鍊後要洗手。為保持環境整潔,洗手後的水要儘量甩在水池裏等。其次,教師要督促孩子將每一個環節都進行好,從而逐漸形成一定的規則,如洗手時不玩水,午睡時不和別人説話等,這都需要教師給幼兒一個明確的概念,並且要一如既往的實施下去,讓孩子慢慢形成一種規則意識,久而久之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秦老師:常規的制定要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尊重幼兒的要求。幼兒一日常規的培養,還要注意趣味性,例如:認識小水杯、毛巾的標誌時,如果由教師指定,幼兒就不容易記住,效果就極差。我們要注意從幼兒興趣出發,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喜歡的圖案貼在小水杯、毛巾架上,再經過教師平時檢查、詢問進行強化,幼兒便能在很短的時間裏認識自己的物品,因此常規的制定從興趣出發很重要。

嶽老師:運用榜樣示範法,讓幼兒自覺遵守常規,富淺顯的道理於榜樣事件中,為幼兒提供正確範例,引起幼兒模仿,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為主,生活經驗有限,只有具體生動的形象提供給幼兒才能引起幼兒的注意,激發幼兒學習模仿的興趣。要大聲地批評一個人還不如笑着表揚另一個人。

張老師:首先,教師要做個有心人,提高孩子對教師的信任和喜愛,教師要注意抓住幼兒的心理,用愛心去博得幼兒信任,特別是一些“個性幼兒”。其次,樹立榜樣,要給孩子以正面的指導,孩子是最愛模仿教師的,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進入孩子的腦中,教師一些好行為都在無意中被孩子模仿並接受着。因此,我們應該嚴格要求自己,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只有這樣,幼兒的常規才會嚴謹有序。再次,讓幼兒在愉快的活動中自覺自願的形成良好的常規習慣也很重要。

王老師:規則的制定要着眼於孩子的發展,如何抓好幼兒的一日活動常規,我們的心得是:教師認真制訂一日活動計劃,各個環節的過渡要相當的緊湊,主配班老師之間的配合也要相當默契。在環節過渡時是幼兒比較混亂的時候,教師不能讓幼兒無所事事,除了認真上好每個活動外,必要時還可以同他們一起進行小遊戲。另外,讓幼兒參與規則的制訂也有利於良好常規的培養。如在“貼人”的遊戲中,以前讓幼兒三人一組玩,但總有幼兒輪不到,後來經過幼兒自己討論,乾脆六人一組,這樣決定,效果果然不錯,這樣有更多幼兒參與遊戲的同時也解決了常規問題。

李老師:角色遊戲中的。常規也尤為重要。教師要為孩子創設良好的遊戲條件,提供充足的、豐富的、可塑性強而富有吸引力的遊戲氛圍。教師要以好朋友的身份出現在他們眼前,無意中灌輸孩子各種知識的儲備,潛移默化的把規則印入孩子的腦海。教師參與到幼兒的遊戲中,就可以豐富幼兒遊戲的內容和情節。如此輕鬆的引導可以讓孩子既自由又自覺地遵守規則。

王老師:讓幼兒在遊戲活動中逐步形成規則意識。就拿角色遊戲來説吧,教師可以以一種角色的身份參與在幼兒的遊戲中,通過教師與幼兒、角色與角色之間的互動對幼兒的遊戲規則進行指導。另外,可以讓幼兒通過相互間的討論來解決在遊戲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只需充當一個參與者、發問者、傾聽者和解決問題的幫助者。充分體現幼兒的主動性。

程老師:各項規則的制定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徵。教師要明確該用什麼心態來維持班上的。常規,當孩子做出違反常規的舉動時,我們要了解是什麼原因讓孩子無法遵守規則,是忘記了?是不懂?還是孩子的生理、心裏還沒有發展出足夠的自制力?有時問題不一定都出現在孩子身上,也許是某一項常規根本不適合該年齡層的孩子,所以常規的制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徵,讓他們儘可能的瞭解一日生活的安排,如果各個環節過渡緊湊、有序,那麼良好的一日常規的形成也並非難事。

李老師:在愉快的遊戲活動中樹立常規。中班的幼兒,自我意識強,他人意識差,行為表現中處處以自我為主,我們可以引導幼兒在遊戲中認識自我,自我協調,讓他們知道要禮貌待人,從而對事物有一種正確的態度,慢慢形成一種常規意識。

石老師:的確,規則的制定要着眼於孩子的發展。規則的實施要推動孩子的發展。要讓孩子在自由的活動中理解紀律,要讓他們由理解而愉快地接受和遵守集體的規則。

後記:本次教研活動中每位教師就自己遇到的問題或普遍存在的現象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討論的過程中有部分教師的觀點和看法相似,為了便於整理,我們將相同的觀點收集在了一起。另外,交流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具體實例也不一一列舉了。教研教研活動是教師交流的平台,是一次相互學習的機會。教師們在交流與學習中不斷地成長與成熟!

幼兒園教研活動記錄 篇三

幼兒園教研活動記錄

教研時間:2016年5月10日 主持人:楊兆勇 參加人員:全體教師 教研地點:多媒體教室 教研過程:

張老師:幼兒期是一個人行為習慣養成比較重要的時期,而幼兒園裏不外乎做早操、做遊戲、喝水、盥洗等基本環節,而排隊問題始終貫穿其中,可是我發現我們中班的孩子的規則意識薄弱,雖然排隊常規是從小班的時候就開始實施了並有了一定的規律和習慣,但在這個基礎上,想要把它做得更好,一直是我頭痛的問題,剛開始讓他們來排好隊伍,幼兒總是三三二二的上來,而且總會有幾個幼兒在隊伍的最後面遊耍,排隊的時候總喜歡你推我擠,較為混亂。一定要等到老師的口令:“請你照我×××,請你照我××ׄ„”“小手拉牢前面小朋友的衣服“他們才會排好,而且排得並不怎麼整齊,也沒拉牢前面小朋友的衣服,一天兩天還好,長時間這樣我的自信心馬上降了下來。

劉老師:我是上課前先讓小朋友教室裏集中,我將小朋友分成4個小組,確定好排頭,然後按組在教室走道上排好隊,要求上、下樓梯做到靜、齊、快,不要落隊地隨老師到操場上排好隊。讓小朋友讓住自己的學號,是第幾號,第幾排,排頭是誰,聽到老師指令後,馬上到操場上排隊。

蘭老師:我採用的是同伴激勵法,在活動的組織中,我們要給予幼兒一定的結伴自由,讓他們在自由結伴的遊戲中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相互評價,這既可以防止幼兒的心理朝想着自我的方向發展,也可使他

們對自身接受和自我價值感的確立,納入社會性的軌道,如讓幼兒示範和講解這裏排隊的原因與好處?鼓勵幼兒相互評價和學習,如此的排隊迅速又整齊,因為競爭的意識已初步萌芽哦!

吳老師:每次排隊時,都請幼兒邊排隊邊跟着老師的拍法拍,如肩上拍拍,雙手拍拍,不停的交換拍,引起幼兒的興趣,讓幼兒靜下來的同時將隊伍也排好了!當鈴聲停止後,那一句“立正”很關鍵,這讓幼兒知道“立正”包含:“

1、要對齊前面的小朋友;

2、要像解放軍叔叔那樣有精神的站立”。最後鼓勵那些聽到鈴聲就過來排隊,動作又快的幼兒。這就有激發幼兒聽到信號就要動,而不是無動於衷,特別是中班應加強聽信號排隊的習慣。

李老師:我覺得,首先,作為一個老師,她所預設的每一個活動都是有目的的,當確立了目標以後,一定要分析孩子的年齡特點,然後採用這個年齡層次可以接受的形式來組織活動。排隊的目的就是培養幼兒能跟着老師走,並有秩序的走。只要孩子能跟上來,而且能一個跟着一個就可以了,至於找哪個朋友,前後秩序,並不重要。

主持人:希望大家能根據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不斷更新。從而培養幼兒良好禮儀和習慣,謝謝大家!

近期工作

1.班級區域材料投放的層次性。 2.運動項目環境的創設評比。

3.教師一物多玩自制運動器械評比。 4.年段特色課程的開展。

幼兒園教研活動記錄

教研時間:2016年10月20日 主持人:楊兆勇 參加人員:全體教師 教研地點:多媒體教室 教研過程:

主持人:今天我們的教研內容是“教師提供什麼樣的環境支持孩子的體驗 性活動”目的是通過教師們的研討交流,碰撞,進一步明確教師如何提供適宜的環境,來支持孩子的體驗性活動,促進孩子的發展的過程。在今天的研討過程中,教師們要把握住3點:(1)適宜的環境支持。(適宜的環境是什麼?是如何提供的?)(2)體驗性活動。(是什麼樣的體驗性活動?)(3)孩子的發展。(在什麼樣的體驗性活動孩子獲得了哪些發展?)在研討前,我們首先感謝今天上午做活動的2位教師,為我們今天的教研活動提供了鮮活的案例和交流的平台。下面先請2位教師分別來介紹今天活動的設計思路及活動後的體會、反思。

主持人: 剛才老師對上午的活動進行了反思,反思中徐老師發現了一些自己 在組織教學活動中的問題,也找到了一些解決的辦法。比如當她發現 孩子説“我把蛋寶寶放在抹布上”的時候,還有許多孩子都想説的時 候,老師應該採取的是一種什麼策略去及時迴應孩子,徐老師也談了 自己的一些想法,一會兒老師們在評論她的這個活動時可以繼續發表 教 自己的見解。 下面請老師介紹活動思路及體會反思。

1、體驗性活動增加了孩子對活動的興趣性,它調動的是一種情感, 而且我們也能夠體會到,在這樣的體驗性活動中,孩子能從小體驗中明

白大道理,有些深奧的道理就藴藏在體驗活動當中,還有我們感覺 到孩子在體驗活動認識了許多事物,獲得了許多經驗,那就是為他今後的人生奠定了基礎。

2、孩子在對問題的解答和探究過程中,激發了孩子的求知慾和好奇心,

3、時間、空間的支持:教師能夠給孩子提供時間、場地和各種條 件,讓孩子有機會進行操作體驗活動。 教師經驗的支持: 比如在認識小動物的過程中, 當孩子遇到困難 的時候,教師及時的給予孩子一些經驗的支持,也是支持孩子進一步 體驗的策略。

以上主要是針對今天的教研活動內容而言對教師談到的支持孩子體驗性活動策略進行的簡單梳理,支持的策略還很多,我們會在今後的教研活動中還要繼續地總結和梳理。

幼兒園教研活動記錄

教研時間:2016年10月27日 主持人:楊兆勇 參加人員:全體教師 教研地點:多媒體教室 教研過程:

主持人:本次教研活動我們小班將針對韻律活動材料的選擇來研討,首先從音樂和動作兩方面研討。

吳老師:動作是韻律活動的血肉。動作分三類:一般生活動作、律動模仿動作和舞蹈動作。小班選材時以一般生活動作為主。初期,讓幼兒知道用身體的各個部位都能跳舞,如:小頭點一點、屁股扭一扭。小腿彎一彎。小班後期,應在四肢動作上稍微提出具體要求。如:小手的五個指頭動,使勁或輕輕抓一抓;小胳膊像柳枝條那樣輕柔地動或像鐘錶那樣直直地動。

張老師:首先我認為是要貼近幼兒,被幼兒所喜歡。隨着幼兒的不斷成長,孩子們對喜愛的音樂風格和樣式也在不斷變化。在小班階段可逐步加大幼兒對音樂和一般性中國風格音樂的比例,讓幼兒有充分的機會熟悉和喜愛這些類型的音樂。

李老師:我個人認為中外可以結合在許卓婭老師的韻律活動研究中就採用了許多有代表性的音樂,有國外的也有國內的。如:中國成人舞蹈音樂《紅綢舞》的片段,中國輕音樂《趕花會》,外國輕音樂《單簧管波爾卡》《特快列車波爾卡》《口哨與小狗》,外國芭蕾舞曲片段《撥絃》、《西班牙鬥牛舞》,這類音樂結構清晰,便於根據教學的需要節選和重組,其中有些甚至可以直接拿來使用。

劉老師:韻律活動本身就是用體態語言組織起來的藝術品,因此我認為教師在講解動作要求是應該同時配合體態語言的“註解”,起到示範或榜樣的作用。

蘭老師:在用語言講解時要注意:第一精煉講解的語言,第二分散講解的內容,邊講解邊示範,第三多使用幽默語言、輔助語言和輕鬆愉快的談話式表揚或批評。教師的講解要讓幼兒易懂、要富有啟發性,以幫助幼兒找到感覺。

主持人:韻律活動應具有多樣性,對於小班幼兒要設計和他們年齡相符的、多趣味性的活動。隨着幼兒的成長,從表情到姿態,從內心表現到動作連接,每個幼兒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教師應鼓勵幼兒大膽、創造的表演,使他們感受到韻律的美。幼兒園韻律活動是指教師有計劃、有組織的一種集體教學活動,是通過人體有感情、有節奏的動作,表現音樂內容。韻律活動可以調節幼兒的情緒,發展動作協調性,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幼兒表現美、感受美的方式。

幼兒園教研活動記錄

教研時間:2016年11月1日 主持人:楊兆勇 參加人員:全體教師 教研地點:多媒體教室 教研過程:

學習文章:《“小小馬路”變身記》

中心議題:備課時如何備好重點和難點。如何合理組織幼兒吃餅乾、喝牛奶,避免等待現象。

一、備課時如何備好重點和難點:

主持人:平時我們備課,經常是把兩個活動目標分一分,一個寫在重點裏,一個寫在難點裏。這樣其實是不正確的,那我們在備課時該如何備好重點和難點呢?請各位老師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李老師:首先,我們來找問題,然後針對問題提出檢查要求。拼湊各科內容,時間安排不合理,理解整合含義,找準整合點,突出主題。沒有難點,幼兒在原有經驗上踏步,設置難度,實現“跳一跳,能摘到”目標難度太難,大部分幼兒不能克服,難點應該大多數幼兒通過努力能克服的,而且克服了難點對幼兒的發展具有較大意義的。

吳老師:如中班上學期適宜:大表格,統一教師記錄,幼兒認同;中班下學期適宜:小組記錄;大班適宜:小組、個體記錄——彙總。

蘭老師:重點就是要求所有幼兒都要掌握的東西;難點則是在掌握過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礙。

張老師:教學難點多數處在教學重點之中,少數處於教學重點之外,他們佔教材知識總量比例較少。教學重點容易被確定,而教學難點不易

性、差異性、局部性的特點。

二、如何合理組織幼兒吃餅乾、喝牛奶,避免等待現象

主持人:我們在早上廣播操以後要吃餅乾和喝牛奶那怎麼樣避免幼兒吃餅乾、喝牛奶的等待現象?請老師發表一下自己的想法吧! 李老師:讓值日生作為小小檢查員,每天安排一組幼兒擔任班級的“檢查員”,讓他們檢查和評價全班小朋友的生活常規表現,對幼兒的良好行為的養成作用很大。

吳老師:可以請能力強的孩子來擔任小老師,每天的值日生可以分工合作。

蘭老師:通過做手指遊戲,即讓孩子靜下心開安靜地等待,又能鍛鍊小手,使小手靈活起來。孩子在遊戲中能有所動、有所思、有所悟。

張老師:老師可以開展一些念兒歌等活動讓幼兒念兒歌、唱歌等,再請幾位小朋友分餅乾,等到分好了以後,孩子們兒歌也念完了,歌也唱好了。

主持人小結:遊戲是孩子最喜愛的活動方式之一,我們利用一些遊戲活動,來減少孩子在牛奶時的、餅乾時的等待現象。

幼兒園教研活動記錄

教研時間:2016年11月8日 主持人:楊兆勇 參加人員:全體教師 教研地點:多媒體教室 教研過程:

活動主題——如何優化幼兒一日活動過渡環節

一、此次教研活動的背景

我們開展了“幼兒園一日活動過渡環節”的研討,目的在於:在研討中通過思維的碰撞轉變教師觀念,改變一日活動以及過渡環節的處理方法,統籌安排,豐富環節的組織形式,優化幼兒的一日活動安排。

二、活動準備

每位教師事先了解“過渡環節”的概念,對自己在過渡環節中得組織方式進行概括、小結,並尋找一些資料,學習他人在過渡環節中的組織方式,開展年級組討論,改進自己在過渡環節中的組織方式。

三、本次教研活動的過程

主持人:近段時間發現老師們在組織過渡環節中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請大家説説什麼是過渡環節?都包括那些環節?

蘭老師:過渡環節就是幼兒一日的學習與活動分割為不同的版塊,在版塊與版塊之間便出現了一個轉換時間,被稱之為過渡環節。

劉老師:兩個教學活動之間的時間是過渡環節。 張老師:午餐與午睡之間的時間也是過渡環節。

李老師:其實過渡環節包括了每個活動之間的轉換,不過是有的時間長,有的時間短而已。

主持人將教師列出來的過渡環節在大白紙上羅列:

短時間過渡環節:晨間活動與早點之間、早點與教學活動之間、兩個教學活動之間、户外活動與餐前活動之間。

長時間過渡環節:午餐與午睡之間、午睡與午點之間、午點與遊戲之間。

主持人:前兩個星期,大家對如何組織過渡環節進行年級組討論與學習,大家根據自己這段時間的學習與實踐,來談談自己這兩週來在組織過渡環節中成功的經驗。

李老師:我們中班孩子很喜歡拖拖拉拉,又的過渡環節之間只有短短一兩分鐘時間,因此我在過渡環節時注重規則意識培養,例如整理物品、洗手等環節,我就用音樂來建立常規,規定孩子在我把樂曲彈完之前,一定要把做好一切事情。

蘭老師:我認為小託班的孩子,在兩個教學活動之間就是孩子上廁所,洗手,培養一些生活的習慣,我們會在過渡環節中教孩子洗手等。

張老師:我們班為孩子們提供了圖書,在孩子們進行完生活活動後,可以自由看書,又便於收拾。

劉老師:我在大塊時間的過渡環節中,讓孩子們玩區角,但孩子們每天玩好不懂得收拾,常規很亂。

吳老師:我有辦法,我在班級裏的每個區角,都設了一個小小管理員,給他們做一個掛牌,他們很有責任心,會管理、監督好區角的整理工作。

主持人:今天大家都參與得很好,對於過渡環節的重視和改變,是一個師幼共同探索、共同調整、適應的過程。今天討論了那麼多的方法,與好的經驗,希望老師們能運用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教師要依據實際的情況,在追隨幼兒興趣並提供支持的前提下,處理好教師指導和幼兒自主之間的關係。讓過渡環節成為師生積極交流、互動,充分發揮幼兒個性的過程,同時也讓這個過程自然、和諧,充滿樂趣!我們可以制定怎麼樣更合理的作息。

幼兒園教研活動記錄

教研時間:2016年11月15日 主持人:楊兆勇 參加人員:全體教師 教研地點:多媒體教室 教研過程:

主持人:在一日常規中,教師制定的常規就是要確保幼兒安全,發展幼兒的自我意識及自我管理能力。規則的制定原本為了促進幼兒的良好發展,它只是一種手段,並不是最終目的。但幼兒園的常規教育往往存在着為管而管的誤區。我們就“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一日常規”這一主題進行教研活動。

蘭老師:常規是社會的客觀存在,幼兒期是個體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逐步認識、理解和掌握活動中的常規是必要的。常規對幼兒秩序感的建立及保障幼兒園教育活動順利進行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常規的培養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是一項長期的延續性工作,教師要注意從多種途徑來對幼兒進行常規方面的培養。今天就請各位老師圍繞主題,結合自己的經驗説説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李老師:讓孩子形成一種規則意識。首先讓孩子明確自己應該做什麼,一些小細節不能忽略掉了,例如:鍛鍊後要洗手。幼兒園教研活動記錄。為保持環境整潔,洗手後的水要儘量甩在水池裏等。其次,教師要督促孩子將每一個環節都進行好,從而逐漸形成一定的規則,如洗手時不玩水,午睡時不和別人説話等,這都需要教師給幼兒一個明確的概念,並且要一如既往的實施下去,讓孩子慢慢形成一種規則意識,久而久之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張老師:常規的制定要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尊重幼兒的要求。幼兒一日常規的培養,還要注意趣味性,例如:認識小水杯、毛巾的標誌時,如果由教師指定,幼兒就不容易記住,效果就極差。我們要注意從幼兒興趣出發,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喜歡的圖案貼在小水杯、毛巾架上,再經過教師平時檢查、詢問進行強化,幼兒便能在很短的時間裏認識自己的物品,因此常規的制定從興趣出發很重要。

吳老師:運用榜樣示範法,讓幼兒自覺遵守常規,富淺顯的道理於榜樣事件中,為幼兒提供正確範例,引起幼兒模仿,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為主,生活經驗有限,只有具體生動的形象提供給幼兒才能引起幼兒的注意,激發幼兒學習模仿的興趣。要大聲地批評一個人還不如笑着表揚另一個人。

劉老師:首先,教師要做個有心人,提高孩子對教師的信任和喜愛,教師要注意抓住幼兒的心理,用愛心去博得幼兒信任,特別是一些“個性幼兒”。其次,樹立榜樣,要給孩子以正面的指導,孩子是最愛模仿教師的,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進入孩子的腦中,教師一些好行為都在無意中被孩子模仿並接受着。因此,我們應該嚴格要求自己,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只有這樣,幼兒的常規才會嚴謹有序。再次,讓幼兒在愉快的活動中自覺自願的形成良好的常規習慣也很重要。

主持人:規則的制定要着眼於孩子的發展。規則的實施要推動孩子的發展。要讓孩子在自由的活動中理解紀律,要讓他們由理解而愉快地接受和遵守集體的規則。

幼兒園教研活動記錄

教研時間:2016年11月22日 主持人:楊兆勇 參加人員:全體教師 教研地點:多媒體教室 教研過程:

一、學習文章《努力提升教師的四種素養》,提出了四點:一是希望廣大教師愛崗敬業、關愛學生; 二是希望廣大教師刻苦鑽研、嚴謹篤學; 三是希望廣大教師勇於創新、奮發進取; 四是希望廣大教師淡泊名利、志存高遠。 二、一名合格教師的全部內涵,即:師德、師能、師風、師魂。

三、師以德為高,德高,則可為人範。 一是修師德。 一要鼓勵教師把“愛”字寫好。二要讓教師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三要鞭策教師一生只做一件事。

師以能為基,無能,則誤人子弟 。二是養師能。 一要讓教師能夠站起來做人。二要讓教師能夠坐下來做事。 三要讓教師能夠蹲下去做師。

師以風為力,風正則懸帆競發。 三是樹師風。求真之風。求進之風。求益之風。求美之風。

師以魂為上,有魂則自成人師。 四是鑄師魂。 一是走自己的路。二是做名師“追星族”。三是快樂於桃李芬芳。

幼兒園教研活動記錄

教研時間:2016年11月29日 主持人:楊兆勇 參加人員:全體教師 教研地點:多媒體教室 教研過程:

主持人:我給大家呈現了一個老師“請你幫幫我”的教育案例,這也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每個老師都遇到的實際問題,為什麼現在孩子越來越活躍了,而生活獨立能力卻越來越疲軟了,今天我們就以孩子的生活行為習慣這個話題為例開展互動研討,希望大家能各抒己見,將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與大家進行交流和溝通。

張老師:首先我覺得,對於小班的孩子,生活行為習慣的培養不是靠一次兩次就能達到教師預期效果的,孩子很容易忘記,例如:讓孩子排隊這個環節,為了讓幼兒養成有序排隊的習慣,我就在一日活動中進行練習,上廁所練習、户外活動練習、吃飯練習,每一次老師都要不斷重複排隊的要求,幼兒才能一個跟着一個排隊。

吳老師:確實,對小班孩子的生活行為習慣的培養是件難事。有的時候,在我們成人看來是很簡單的一個要求,然而要在孩子身上達成的話,老師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就如剛才計老師提到的幼兒排隊練習,我也在班上訓練了很多次,但是效果總是不明顯,我讓孩子排一條直線,也就是縱向排隊,孩子要麼這裏斷開來了、要麼那裏擠在一起了、要麼這裏彎曲了、要麼那裏有幾排了,真的是很費時間,很費精力。

主持人:剛才兩位老師結合了自己工作的實踐,談到了自己的困惑孩子的排隊練習,老師要讓孩子排成一個直線的隊形,我就在想,孩子理解什麼是直線嗎?如果孩子還沒有直線的概念,那麼我們老師是否首先要讓孩子接受直線的概念呢?有了概念的內化,孩子才可能在行動上得以體現。

李老師:這倒是個問題的關鍵所在,孩子還沒有直線和曲線的概念之分,所以往往在排隊的時候,排不整齊。

主持人:對於小班的孩子,他們離開家庭,來到幼兒園,要適應集體生活,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剛才張老師講到了利用孩子的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練習,這是一個不錯的策略,雖然排隊這是個簡單的規則,但是,我們也是要讓孩子在有興趣的情感氛圍下自然接受規則意識,讓孩子主動獲得,而不是教師的灌輸。老師們還有其它的策略嗎? 蘭老師:我覺得,孩子來到幼兒園,首先一定要讓孩子有規則意識:這是孩子適應集體生活,開始有序活動的第一步,記得以前我總覺得孩子剛上幼兒園還小,情緒還不穩定,所以不大在意孩子行為習慣的習得,也覺得只要孩子不哭不鬧,慢慢來吧,不着急的,但後來我覺得自己的這種想法不可齲因為我發現,在我組織孩子集體活動時,總有孩子進進出出的,一會兒要小便,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我抱,這個時候,我就發現,問題的嚴重性了,班級常規有問題了。這是我工作第一年的感受,所以工作第二年開始,我就在班級常規方面做了很大的實踐,比如我要讓孩子養成舉手的習慣,那我就有時候一個星期就抓孩子的舉手問題,一個星期不行,那就兩個星期,堅持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效果還是蠻好的。

主持人:剛才蘭老師説的方法我感覺也很有一番道理,班級常規一定要抓好,否則老師的活動多半是很無效的,有了一些不聽話的孩子,或者是有的孩子課堂常規不好,會影響其他孩子的傾聽,我覺得教師在培養孩子課堂常規時,採用恰當的引導方式是很重要的。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比如有的孩子上課眼睛亮亮的,就引導其他孩子效仿;比如有的孩子坐得穩穩的,就及時表揚他;比如有的孩子上課舉手積極,就引發其他孩子給予響亮的掌聲,孩子是喜歡聽好話的,也很想被老師表揚,所以這些方法還是滿可行的。

幼兒園教研活動記錄

教研時間:2016年12月1日 主持人:楊兆勇 參加人員:全體教師 教研地點:多媒體教室 教研過程:

主持人:《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 作夥伴,應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家園共育是幼兒健康成長的基礎,是幼兒園工 作的重要環節,孩子能夠茁壯成長,也是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心願。儘管如此,由於教師和家長之間教育觀念、思考角度不同,常常會引發一些矛盾和衝突,作為領導,我們不乏接到家長對幼兒園工作的投訴,老師們也不希望有家長對你們的工作進行投訴。如何解決家長的批評和抱怨,可以説是一門藝術。家長工作做好了,我們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我們請大家結合工作實際,就“如何提高家長工作的實效性?”這一問題,談談 自己的一些想法與做法。

李老師:與家長交流時説話不能太直接,要有藝術性,婉轉地把孩子的不足以家長接受的方式轉告家長,先説好的地方,再説不足之處。

劉老師:一日活動中每個孩子的表現都不一樣,即使是同一個孩子的表現也會有所不同,當孩子表現特別不一致或者有時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類似錯誤時,老師有時會採取一些諸如“暫時隔離”或者嚴厲批評的方式進行教育,當家長來接孩子的時候,老師應該爭取主動,以積

極主動的態度先與家長溝通交流,以免孩子回去向家長訴説時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蘭老師:在家長工作中,我經常利用的是電話溝通、交流意見和家訪方式。我的家裏和幼兒園一樣備有全班孩子的家長聯繫電話,因為我們老師帶班半天,備課半天,如果在自己當班時間孩子發生什麼狀況,作為當事人是最清楚不過的,雖然在老師交接班時也會有所交待,但是都不比自己親自向家長解釋得清楚。因此,我經常利用晚上時間與家長溝通交流,或者通話或者發信息。對於生病的孩子我除了通過電話問候的形式外,還與班級老師一起,利用雙休或者班後時間到家裏或者醫院慰問,主動、及時交流。

主持人:也就是説在跟家長溝通和交流時我們要把握“度”,既要把家長當作朋友、合作伙伴,又不能太隨意,注意交流時的語言是以給家長建設性的意見方式提出,切忌因為覺得與家長很熟而説話太過隨意引起家長誤會或者不快。

幼兒園教研活動記錄

教研時間:2016年12月5日 主持人:楊兆勇 參加人員:全體教師 教研地點:多媒體教室 教研過程:

主持人 :今天我們討論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你們班裏有沒有這種兩面性行為的幼兒? 2.他們分別體現在哪些方面? 3.產生這些行為的原因有哪些?

張老師:我先説説我們班的一個小朋友,小班的時候很乖很乖,幾乎坐着不動, 但是他媽媽經常對我説這個孩子在家裏卻是調皮的不得了。這個就是孩子的兩面性行為。

蘭老師:我們班也有這樣的情況。我在想會不會我們老師給的壓力太多?而孩子對於家裏人已經熟悉,或多或少的寵愛讓孩子已經摸透了性格,才會壓不住他們而導 致兩面性行為的出現。

吳老師:我們班有個孩子在家裏老愛發脾氣,可是在幼兒園卻很聽話,他奶奶曾經對我們説過,他們老是在家裏告誡孩子,要他們在幼兒園應該怎樣怎樣?不然會怎樣?也許是家長給孩子灌輸了不良思想,造成孩子對我們幼兒園和老師的恐懼心理。

劉老師:可能是孩子對新環境和陌生環境的不適應,孩子的自尊心不強,對自己的自信心不夠,才形成了在園在家的兩面性。

張老師:有些孩子在家裏表現越強烈,可能在園就會越難表現自己的個性。

李老師:這一週去仔細觀察下這些具有兩面性行為的孩子,並記錄下來。我們盡力去幫助調整他們的兩面性,碰到問題也請記錄下來,留到下週來討論。

吳老師:可是這些孩子在幼兒園很乖,我們怎麼去幫助調整他們?

主持人: 這就是需要我們平時多和家長溝通,把他在園和在家的行為表現聯繫起來,及時觀察並做好反思,和家長共同來克服孩子的兩面性行為。

幼兒園教研活動記錄

教研時間:2016年12月10日 主持人:楊兆勇 參加人員:全體教師 教研地點:多媒體教室 教研過程:

主持人:幼兒自身是潛在着創造力的,三至六歲的幼兒精神世界充滿着好奇、探索和幻想,他們的思維不受習慣的約束,是十分靈活的。他常常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 。這説明人的一生中,在幼兒期就有豐富的想象力,有一定的創造性。創設良好的運動環境,促進幼兒創造性身體活動有效的利用幼兒園的場地。《綱要》指出:兒童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生成並開展活動。這是因為幼兒是在於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環境對幼兒的發展起隱性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請大家談談各班是如何組織的?

李老師:我們首先利用幼兒園中現有的設施、場地開展活動。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將場地創設、佈置成了許多有趣的情景,讓幼兒在這些場地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創造出許多有趣的遊戲活動,如鑽爬區,小班的幼兒會穿着一隻只布袋身子在袋中扭來扭去,象蠶寶寶在漫漫嬉戲,不時還抬起頭翹起小嘴吃上幾口桑葉; 中班的幼兒則邊鑽邊翹起小屁股動幾下、扭幾下,美其名曰“美人魚游泳”“海豚表演”;大班幼兒則戴上軍帽(或 自制的草帽),手拿手榴彈,匍匐向前爬,揮手、扔彈、炸敵堡;在這麼一個小小的區域中,孩子們的想象和創造都是不同的,在不斷遊戲和情節的不斷完善豐富中,孩子的機體得到了鍛鍊,思維得到了發展。

劉老師:我們將每個場地設計成不同的主題,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不同的任務。如:探寶區、車類區、投擲區等。幼兒在完成的任務的同時,要通過自己的努力,運用智慧和身體來解決自己遇到的困難,最後獲得成功。提供不同活動材料傳統場地一般安置的是一些固定的常規運動設施,單個、零星地散佈在開闊的草坪、土坪、水泥地上,但每種設施只有一種功能,很少有機地聯繫在一起,不利 於幼兒想象力的發揮。我們在幼兒活動的場地上安放了多功能組合的運動設施、投放了可移動的設施和器械,教師們並本着實用、新穎的原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了許多體育活動器具,如:紙箱寶寶,教師們提供了不同大小的、高低的紙箱供幼兒自由選擇,小班的幼兒看到大紙箱,一下就鑽了進去,還直嚷嚷:鑽山洞嘍!看到小盒子就迫不及待地一次次壘高,嘴裏喊着:造房子啦!中班的幼兒則躺在中等紙箱中側身滾,身體帶着紙箱不停地翻滾這;大班幼兒看到大紙箱她們會兩人甚至三人鑽進紙箱一起站着行徑,大家一點都不能出現差錯,否則就會摔倒。他們看到小盒子紙箱,就會嘗試玩雙腳夾箱跳、小和尚抬水、拎物等。孩子們在不斷的嘗試活動中,積累了運動經驗,大大增加了想象力和創造力。

張老師:將創造性的身體活動滲透在一日的運動中我們的運動形式豐富多彩,如、早操、户外活動、遠足等等。我們在一日活動中都給孩子自由想象的空間,讓他們不斷的探索。早操我們嘗試給幼兒一段節奏幹明顯的音樂,讓幼兒自己來編一編。開始孩子們幼兒不適應,都不知應該這樣做。老師先讓幼兒跟着一名能力較強的孩子做。每天做的都一樣。漸漸孩子們能夠放開了,會自己來做了,我們又進一步要求他們會聽節奏來做。孩子們每個人創造的動作都是適合自己的。又如每次給孩

子簡單的情節讓他們來用身體表現。“發芽的種子”“雞蛋裏的小雞”等,孩子們的經驗不同表現出的肢體語言也不同。

主持人:當代幼兒是未來社會的主人,他們要適應 21 世紀高科技的社會生活,就必須具備較強的創造能力和探索精神。幼兒期的孩子已經藴藏着一定的創造潛力,但這種創造潛力具有不穩定性,可塑性強的特點。因此利用他們的可塑性,使他們 處於萌芽狀態的創造力得到發展。創造性的身體活動是幼兒探 索客體環境的最有手段,他們通過運動感知世界,在運動中積累經驗,為將來的創造活動奠定基礎,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幼兒園教研活動方案 篇四

一、活動目的及意義:

園本教研是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發展,推動幼教改革的重要手段。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家已意識到園本教研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樹立了科研興園、科研興教的理念,寓研於教、寓教於研,努力尋求有自身特色的教研之路。在實際的工作中如何針對這一特點,有效地開展教研活動,使教科研源於教學、高於教學、指導教學,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我園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研究的內容。

二、活動目標:

探索適合本園的教研活動的形式與方法,有效地促進教師的成長。

三、活動對象:

幼兒園全體教師。

四、活動內容:

小班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以課題組提出的尊敬父母、團結友愛、熱愛集體、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等為主題,開展系列活動。

中班開展傳統節日教育,開發具有特色的活動課程,讓幼兒瞭解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加深對祖國五千年文化認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讓幼兒接受優秀文學薰陶,提高幼兒審美能力,豐富知識啟迪智慧、發展潛能。

大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以開展古詩詞教學為切入點,讓幼兒從詩詞中體會韻味,品味詩詞的無窮意境,從而體會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五、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準備階段:二月份

1、成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

組長:王霞

副組長:朱麗、石海霞

成員:馬瑩、聶靜、張靜

2、以自學和集中學習相結合,由教研組長組織學習有關如何開展教研活動的理論文章。

3、組織全體教師學習與研究,對方案進行分析和研討,通過交流討論達成共識。

(二)實施階段:三至六月份

大班組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本活動採取分階段、分主題的辦法逐步落實。

第一階段:摸索開展階段(以誦讀為主):

1、摸索出有效的誦讀方式與方法,為今後更深入地開展活動奠基。

2、、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的開展,使幼兒對國學經典誦讀產生興趣。

3、在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有韻律的誦讀古詩。

4、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古詩,激發幼兒對古詩的興趣,陶冶幼兒的性情。

5、利用部分時間,採用教師範讀、優生領讀、幼兒齊讀、幼兒自由誦背等多種形式,讓幼兒堅持天天吟誦。

第二階段:鞏固提高階段(以班級教學為主)

1、各班結合幼兒實際情況選擇內容進行教學,運用畫、唱、演等多種形式學習古詩。

2、採取一人一課的方式教學古詩,在一起觀摩交流,共同討論最佳方案,力求教學形式多樣性,靈活性,科學性,更適應幼兒的年齡特點,易於接受。

第三階段:活動展示階段(以集中表演為主):

開展豐富多彩的古詩詞活動,。進行真實的情感教育。組織和指導幼兒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建設班級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幼兒最喜歡各種形式的活動,在活動中幼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幼兒的才藝能得到很好地展示,因此我們開展形式多樣的誦讀活動,以鞏固幼兒學習的成果。

如採用古詩新唱、情景表演等方式讓古詩詞更具新意,讓所有幼兒參與其中,充分感受古詩詞的美妙意境。

通過活動的開展,把古詩文融入幼兒心中,讓中國的傳統文化不經意間給幼兒以影響,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班組開展快樂的“中國節”活動:這個活動共分四個主題,每個主題又分為四個版塊:導入——討論——實踐——評價,四個主題分別是:

第一主題:三八節的由來以及其深遠的意義。

第二主題:清明節的由來以及其深遠的意義(公曆4月4日至6日之間)

第三主題:中華母親節的由來以及其深遠的意義(農曆四月八年級)

第四主題:端午節的由來以及其深遠的意義(農曆五月初五)

第一階段

1、組織課題組認真學習教育科研基本知識和有關節日活動課程的理論,使課題組人員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研究,以保證課題研究的科學化。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

2、培訓全體教師,以觀念轉變帶動行為和變化,確立節日活動的重要地位。

3、收集有關中國特色的節日活動資料,並以傳統文化中一些特色的節日活動作為研究的起點。

4、建立多樣化的活動模式:

——節日活動設計

——經典誦讀

——節日活動創作(如繪畫、文學文藝表演等)

第二階段

1、行動研究法:主要解決在班級傳統節日活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制定課題研究計劃並落實到行動中,並根據行動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活動方案,再進行實踐,從而保證研究的正常開展。

2、訪談法:與班級教師和幼兒家長進行傳統節日方面的訪談,瞭解班級教師和家長開展傳統節日教育活動的現狀,為以後的工作提供依據。

3、案例分析法:主要針對研究中出現的典型事例,加以科學的分析和論證,促進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4、經驗總結法:通過傳統節日在日常班級活動中的滲透,總結出傳統文化促進班級精神形成的實踐經驗。

第三階段

1、課題報告:《多彩傳統節日》。

2、論文集:參與課題的每位教師撰寫一篇有現實意義的論文。

小班組開展美德教育:

方案一:

活動主題:利用兒歌培養幼兒禮儀交往(2——4月)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召開小班組教研會議,提出幼兒在禮儀交往方面存在的問題,並針對這些問題收集、創編相關兒歌。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1、各班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兒歌教學,及時溝通、交流、改進教育教學方法

2、教師在一日活動各環節選擇適當兒歌讓幼兒誦讀,在一日教學中滲透文明禮貌教育。

3、以班為單位舉行兒歌比賽,評選出“文明小標兵”

第四階段:整理總結階段

1、收集、整理優秀兒歌,創編園本教材;

2、教師總結、反思,撰寫園本教研活動總結。

方案二:

活動主題:利用傳統美德故事滲透美德教育(5——7月)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召開教研會,共同確定適合小班教學的傳統美德故事,商討適合小班幼兒的教學方法。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1、以語言課的教學形式教授美德故事。要求每班充分準備一節課(有教案、有教具、有多媒體課件),4個班相互聽課、評課,確定最佳方案並交流使用,達到資源共享。

2、召開家長會,説明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家長可選擇合適的傳統美德小故事講給幼兒聽,實現家園共育。

3、以班為單位,舉行“小小故事會”,評選“故事大王”。

4、教師在一日活動中抓住各種時機對幼兒進行傳統美德的教育和滲透。

第三階段:收集整理

召開教研會,收集、整理適合幼兒的傳統美德故事,各班上交一篇語言課教案及反思,形成園本教材。

(三)總結階段:七月份

1、各組專題研討。總結出有效的方法和途徑進行園本課程教育教學。

2、展示教育教學成果。

3、教師撰寫論文。

幼兒園教研活動記錄 篇五

幼兒園教研活動記錄

——如何進行幼兒一日常規的培養

教研活動時間:2016年3月25日 教研活動地點: 教師辦公室 教研活動主持人:王 芳 參加對象:全體教師 活動實錄:

主持人:在一日常規中,教師制定的常規就是要確保幼兒安全,發展幼兒的自我意識及自我管理能力。規則的制定原本為了促進幼兒的良好發展,它只是一種手段,並不是最終目的。但幼兒園的常規教育往往存在着為管而管的誤區。我們各班就“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一日常規”這一主題進行教研活動。各班全體教師帶着自己的經驗與心得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交流。

王老師:常規是社會的客觀存在,幼兒期是個體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逐步認識、理解和掌握活動中的常規是必要的。常規對幼兒秩序感的建立及保障幼兒園教育活動順利進行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常規的培養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是一項長期的延續性工作,教師要注意從多種途徑來對幼兒進行常規方面的培養。今天就請各位老師圍繞主題,結合自己的經驗説説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陳老師:讓孩子形成一種規則意識。首先讓孩子明確自己應該做什麼,一些小細節不能忽略掉了,例如:鍛鍊後要洗手。為保持環境整潔,洗手後的水要儘量甩在水池裏等。其次,教師要督促孩子將每一個環節都進行好,從而逐漸形成一定的規則,如洗手時不玩水,午睡時不和別人説話等,這都需要教師給幼兒一個明確的概念,並且要一如既往的實施下去,讓孩子慢慢形成一種規則意識,久而久之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彭老師:常規的制定要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尊重幼兒的要求。幼兒一日常規的培養,還要注意趣味性,例如:認識小水杯、毛巾的標誌時,如果由教師指定,幼兒就不容易記住,效果就極差。我們要注意從幼兒興趣出發,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喜歡的圖案貼在小水杯、毛巾架上,再經過教師平時檢查、詢問進行強化,幼兒便能在很短的時間裏認識自己的物品,因此常規的制定從興趣出發很重要。 鍾老師: 運用榜樣示範法,讓幼兒自覺遵守常規,富淺顯的道理於榜樣事件中,為幼兒提供正確範例,引起幼兒模仿,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為主,生活經驗有限,只有具體生動的形象提供給幼兒才能引起幼兒的注意,激發幼兒學習模仿的興趣。要大聲地批評一個人還不如笑着表揚另一個人。

張老師:首先,教師要做個有心人,提高孩子對教師的信任和喜愛,教師要注意抓住幼兒的心理,用愛心去博得幼兒信任,特別是一些“個性幼兒”。其次,樹立榜樣,要給孩子以正面的指導,孩子是最愛模仿教師的,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進入孩子的腦中,教師一些好行為都在無意中被孩子模仿並接受着。因此,我們應該嚴格要求自己,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只有這樣,幼兒的常規才會嚴謹有序。再次,讓幼兒在愉快的活動中自覺自願的形成良好的常規習慣也很重要。

王老師:規則的制定要着眼於孩子的發展,如何抓好幼兒的一日活動常規,我們的心得是:教師認真制訂一日活動計劃,各個環節的過渡要相當的緊湊,主配班老師之間的配合也要相當默契。在環節過渡時是幼兒比較混亂的時候,教師不能讓幼兒無所事事,除了認真上好每個活動外,必要時還可以同他們一起進行小遊戲。另外,讓幼兒參與規則的制訂也有利於良好常規的培養。如在“貼人”的遊戲中,以前讓幼兒三人一組玩,但總有幼兒輪不到,後來經過幼兒自己討論,乾脆六人一組,這樣決定,效果果然不錯,這樣有更多幼兒參與遊戲的同時也解決了常規問題。 彭老師:角色遊戲中的常規也尤為重要。教師要為孩子創設良好的遊戲條件,提供充足的、豐富的、可塑性強而富有吸引力的遊戲氛圍。教師要以好朋友的身份出現在他們眼前,無意中灌輸孩子各種知識的儲備,潛移默化的把規則印入孩子的腦海。教師參與到幼兒的遊戲中,就可以豐富幼兒遊戲的內容和情節。如此輕鬆的引導可以讓孩子既自由又自覺地遵守規則。

王老師:讓幼兒在遊戲活動中逐步形成規則意識。就拿角色遊戲來説吧,教師可以以一種角色的身份參與在幼兒的遊戲中,通過教師與幼兒、角色與角色之間的互動對幼兒的遊戲規則進行指導。另外,可以讓幼兒通過相互間的討論來解決在遊戲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只需充當一個參與者、發問者、傾聽者和解決問題的幫助者。充分體現幼兒的主動性。

陳老師:各項規則的制定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徵。教師要明確該用什麼心態來維持班上的常規,當孩子做出違反常規的舉動時,我們要了解是什麼原因讓孩子無法遵守規則,是忘記了?是不懂?還是孩子的生理、心裏還沒有發展出足夠的自制力?有時問題不一定都出現在孩子身上,也許是某一項常規根本不適合該年齡層的孩子,所以常規的制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徵,讓他們儘可能的瞭解一日生活的安排,如果各個環節過渡緊湊、有序,那麼良好的一日常規的形成也並非難事。

鍾老師:在愉快的遊戲活動中樹立常規。中班的幼兒,自我意識強,他人意識差,行為表現中處處以自我為主,我們可以引導幼兒在遊戲中認識自我,自我協調,讓他們知道要禮貌待人,從而對事物有一種正確的態度,慢慢形成一種常規意識。

後記:本次教研活動中每位教師就自己遇到的問題或普遍存在的現象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討論的過程中有部分教師的觀點和看法相似,為了便於整理,我們將相同的觀點收集在了一起。另外,交流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具體實例也不一一列舉了。教研教研活動是教師交流的平台,是一次相互學習的機會。教師們在交流與學習中不斷地成長與成熟!

精選教研活動記錄內容幼兒園簡短 篇六

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效結合的過程。在課堂內外,如何促進教師有效地“教”、學生有效地“學”是一項全方位的系統工程,着力點很多,但真正積極有效的方法卻很少,而主題教研活動正是其中之一。

主題教研活動的“主題”內容很廣泛,既可以是教師備課中遭遇的困惑,也可以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生成的問題,還可以是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總之,這個“主題”可以在教師和學生身上挖掘,也可以在課內和課外尋找,只要有利於教學,有利於教師有效地“教”,學生有效地“學”,那麼,主題教研活動的方向就是正確的。

1、提前一週確定下一週主題教研活動的“主題”,以有利於教學為標準;

2、教師獨立思考,蒐集相關資料,對活動主題進行深入思考與剖析,寫發言稿;

3、在教研活動中提出個人觀點,交流經驗;

4、歸納問題,總結經驗,確定可行的實踐方案。

提前準備,全員參與,充分討論,明確有效,積極實踐,反芻昇華。

主題教研活動的評價分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是否參與:一票否決,不參與則評價為不合格。

2、是否準備充分:視情況分3級,分別給予3、2、1分。

3、是否參加討論:討論給予2分,不討論不予分。

4、討論的深度:視情況分3級,分別給予3、2、1分。

另:在情況允許下(課時充足等),教師可以在任課班級對主題教研活動的成果進行實踐,並通過教學反思、教學案例或組內公開課的形式呈現,以便明確活動效果。

中班教研記錄 篇七

教研活動時間:。.。x年2月25日

教研活動地點:幼兒園教研室

教研活動主持人:李xx

參加對象:全體教師

活動實錄:

主持人:在一日常規中,教師制定的常規就是要確保幼兒安全,發展幼兒的自我意識及自我管理本事。規則的制定原本為了促進幼兒的良好發展,它只是一種手段,並不是最終目的。但幼兒園的常規教育往往存在着為管而管的誤區。我們中班級部就“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一日常規”這一主題進行教研活動。中班全體教師帶着自我的經驗與心得進行了一次應對面的交流。

王教師:常規是社會的客觀存在,幼兒期是個體個性構成的重要時期,逐步認識、理解和掌握活動中的常規是必要的。常規對幼兒秩序感的建立及保障幼兒園教育活動順利進行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常規的培養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是一項長期的延續性工作,教師要注意從多種途徑來對幼兒進行常規方面的培養。今日就請各位教師圍繞主題,結合自我的經驗説説自我的觀點和看法。

趙教師:讓孩子構成一種規則意識。首先讓孩子明確自我應當做什麼,一些小細節不能忽略掉了,例如:鍛鍊後要洗手。為堅持環境整潔,洗手後的水要儘量甩在水池裏等。其次,教師要督促孩子將每一個環節都進行好,從而逐漸構成必須的規則,如洗手時不玩水,午睡時不和別人説話等,這都需要教師給幼兒一個明確的概念,並且要一如既往的實施下去,讓孩子慢慢構成一種規則意識,久而久之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秦教師:常規的制定要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尊重幼兒的要求。幼兒一日常規的培養,還要注意趣味性,例如:認識小水杯、毛巾的標誌時,如果由教師指定,幼兒就不容易記住,效果就極差。我們要注意從幼兒興趣出發,讓幼兒根據自我的意願選擇喜歡的圖案貼在小水杯、毛巾架上,再經過教師平時檢查、詢問進行強化,幼兒便能在很短的時間裏認識自我的物品,所以常規的制定從興趣出發很重要。

嶽教師:運用榜樣示範法,讓幼兒自覺遵守常規,富淺顯的道理於榜樣事件中,為幼兒供給正確範例,引起幼兒模仿,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為主,生活經驗有限,僅有具體生動的形象供給給幼兒才能引起幼兒的注意,激發幼兒學習模仿的興趣。要大聲地批評一個人還不如笑着表揚另一個人。

張教師:首先,教師要做個有心人,提高孩子對教師的信任和喜愛,教師要注意抓住幼兒的心理,用愛心去博得幼兒信任,異常是一些“個性幼兒”。其次,樹立榜樣,要給孩子以正面的指導,孩子是最愛模仿教師的,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進入孩子的腦中,教師一些好行為都在無意中被孩子模仿並理解着。所以,我們應當嚴格要求自我,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僅有這樣,幼兒的常規才會嚴謹有序。再次,讓幼兒在愉快的活動中自覺自願的構成良好的常規習慣也很重要。

王教師:規則的制定要着眼於孩子的發展,如何抓好幼兒的一日活動常規,我們的心得是:教師認真制訂一日活動計劃,各個環節的過渡要相當的緊湊,主配班教師之間的配合也要相當默契。在環節過渡時是幼兒比較混亂的時候,教師不能讓幼兒無所事事,除了認真上好每個活動外,必要時還能夠同他們一齊進行小遊戲。另外,讓幼兒參與規則的制訂也有利於良好常規的培養。如在“貼人”的遊戲中,以前讓幼兒三人一組玩,但總有幼兒輪不到,之後經過幼兒自我討論,乾脆六人一組,這樣決定,效果果然不錯,這樣有更多幼兒參與遊戲的同時也解決了常規問題。

李教師:主角遊戲中的常規也尤為重要。教師要為孩子創設良好的遊戲條件,供給充足的、豐富的、可塑性強而富有吸引力的遊戲氛圍。教師要以好朋友的身份出此刻他們眼前,無意中灌輸孩子各種知識的儲備,潛移默化的把規則印入孩子的腦海。教師參與到幼兒的遊戲中,就能夠豐富幼兒遊戲的資料和情節。如此簡便的引導能夠讓孩子既自由又自覺地遵守規則。

王教師:讓幼兒在遊戲活動中逐步構成規則意識。就拿主角遊戲來説吧,教師能夠以一種主角的身份參與在幼兒的遊戲中,經過教師與幼兒、主角與主角之間的互動對幼兒的遊戲規則進行指導。另外,能夠讓幼兒經過相互間的討論來解決在遊戲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只需充當一個參與者、發問者、傾聽者和解決問題的幫忙者。充分體現幼兒的主動性。

程教師:各項規則的制定要貼合幼兒的年齡特徵。教師要明確該用什麼心態來維持班上的常規,當孩子做出違反常規的舉動時,我們要了解是什麼原因讓孩子無法遵守規則,是忘記了是不懂還是孩子的生理、心裏還沒有發展出足夠的自制力有時問題不必須都出此刻孩子身上,也許是某一項常規根本不適合該年齡層的孩子,所以常規的制定要貼合孩子的年齡特徵,讓他們儘可能的瞭解一日生活的安排,如果各個環節過渡緊湊、有序,那麼良好的一日常規的構成也並非難事。

李教師:在愉快的遊戲活動中樹立常規。中班的幼兒,自我意識強,他人意識差,行為表現中處處以自我為主,我們能夠引導幼兒在遊戲中認識自我,自我協調,讓他們明白要禮貌待人,從而對事物有一種正確的態度,慢慢構成一種常規意識。

石教師:的確,規則的制定要着眼於孩子的發展。規則的實施要推動孩子的發展。要讓孩子在自由的活動中理解紀律,要讓他們由理解而愉快地理解和遵守團體的規則。

後記:本次教研活動中每位教師就自我遇到的問題或普遍存在的現象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討論的過程中有部分教師的觀點和看法相似,為了便於整理,我們將相同的觀點收集在了一齊。另外,交流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具體實例也不一一列舉了。教研教研活動是教師交流的平台,是一次相互學習的機會。教師們在交流與學習中不斷地成長與成熟!

實用幼兒園教研活動記錄 篇八

實用幼兒園教研活動記錄

全國教研員參觀――教研活動

李建麗:各位老師,剛才我們都參觀了,也都休息了一下,現在我們進行下一個環節,就是我們的教研活動。這次活動是由我們棉花衚衕幼兒園副園長張立老師主持。(立:大家好!)好,張老師情。

張立:各位專家、幼教同人,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全體教師歡迎大家到棉幼做客。首先我先介紹一些我們的教研活動。我們教研活動的目的是發揮教師同伴互助的作用,讓教師在研究自己、教育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追求選擇教育構成,以及貫徹《綱要》 的全過程,我們經過“十五”課題――《創設豐富可選的環境,促進孩子富有個性的發展》,我們的教師已經知道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必須創建豐富可選的環境,而且在實踐中也嘗試去做。大家可能剛才也看到了,我們有許多豐富的活動,比如説《參觀小吃店》,然後再回到班上開小吃,“小吃館”;還有是親子郊遊活動;還有給孩子籌備一些藝術展;讓孩子自己設計小舞台;等等。還創設有個性化的區域供孩子游戲。但是活動是否真的能夠促進孩子的發展,師幼互動是否真的有效,是否真正尊重了幼兒個體差異,還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我們進一步的研究。為什麼教師知道怎麼做,在實踐中又往往做不到呢?通過觀察及不斷地與教師溝通,我們發現教師對《綱要》條文非常熟悉,但是理解不夠,而且在實踐中不知如何操作,有時會回到以前的做法。目前教師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三點:一個是忽視幼兒原有經驗,第二個是對玩教具的研究不夠,第三個是師幼互動的有

效性有待提高。針對教師的問題,本學期我們建議研究的問題是:區域活動如何有效的促進幼兒發展?由於教師對玩教具是比較關心的,所以我們決定將研究玩教具作為一個切入口,引導教師反思玩教具和互動,是否真的有效的支持幼兒,反過頭再調整教師自己的行為。教師的學習特點其實就是具體可操作的,於是我們就在日常教研中引導教師步步深入,我們也給教師提供了一些台階,比如説操作式體驗,環境和行為的設計不應該是老師憑空想象的,必須是源自孩子的,在設計活動和玩教具投放過程中,教師先親身操作,通過教師這種親身操作能夠提前預知和把握教育目標的價值,以及幼兒可能遇到的難點,使教師的支持有準備;第二個是再現事實的方法,“當事者迷,旁觀者清”,所以很多時候教師做不到位,不是能力不夠,而是沒有機會從第三者的角度觀察自己,想要真正做到尊重個體差異,就必須去了解孩子,再現事實的方式可以不

斷調化教師關注孩子的行為,非常有助於我們瞭解孩子的個體差異,並引發我們因人施教的思考。第三種方法是追問和質疑,每個人都有思維的侷限性,通過質疑可以幫助教師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平時很平常、順理成章的觀點和行為,可以引發教師的思考,這個方法對教師學會反思非常有幫助;第四個是對比分析,通過實際操作我們也感到對比分析特別好,為什麼呢?單獨看有時看不出問題,但是在對比分析中能夠凸現問題,引導教師注意和思考。我們的具體步驟是這樣的:第一步就是像我們照片上所呈現的,我們在交流自制玩教具,我們想解決的問題就是玩教具本身的問題,想知道教師對提供玩教具有哪些困惑,她們是如何理解玩教具要貼近幼兒生活的。我們要思考的是:什麼是物化目標,物化什麼目標?

第二步呢,就是我們通過大班看實踐活動,分析去看孩子具體表現,通過這種多層的教研活動,解決教師觀察孩

子的問題,引導教師發現孩子的不同表現,思考怎麼主動的、有目的的去觀察孩子的表現。

第三步活動就是以大班搭磚房的活動為切入口,組織教師親身體驗搭磚房的這個遊戲。然後就是今天我們組織的這個教研活動,通過錄像研討的方式,引導教師思考,區域活動在觀察幼兒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有拓展、豐富滿足不同幼兒發展的需要。那我們現在就開始進行今天的活動。

老師們,昨天我們都親自玩了搭磚房的玩具,你們能不能回答上次我提出的思考問題?我上次提的問題是什麼還記得嗎?(教師眾口紛紜)還有就是説這個玩教具能夠發展孩子什麼,它的價值是什麼?好,咱們順着説,咱們先説這個玩教具能發展孩子什麼?你們覺得呢

(T1:我來吧。)

王培:通過和老師昨天玩這個玩具,我覺得發展最大的可能是孩子之間的合作、交往問題,因為它提供的這些

東西比較多,如果一個人搭建肯定是困難,這時就需要同伴的加入,所以我覺得通過這個玩具能發展孩子的同伴交往和合作能力。

張立:好,還有嗎?

張曉豔:因為我們昨天在玩時,一開始沒搭成,後來又一個老師就問“唉,有圖嗎?”所以,我覺得這個材料可能能發展孩子的識圖本領。

蔣小燕:我覺得可以發展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因為積木比較輕,所以孩子需要手眼協調比較好才能網上堆。

李宏東:我認為可以發展孩子觀察能力,他必須要仔細地去觀察。(立:觀察什麼?)觀察比如説樣圖,它是有樣圖的,所以你必須要不斷地去仔細觀察;還有一個我覺得可以發展他的空間知覺。

劉鳳閣:嗯,我覺得它可以發展孩子的創造力,還有孩子原有經驗,對已經知道的房子的記憶,進行提取。而且孩子在看圖的情況下,不一定非與圖搭得一樣,可以與圖不同,這就發展了孩

子的創造力。

張立:嗯,還有嗎?剛才大家説得很多,有社會性方面的合作,有認知方面的識圖;還有空間知覺、觀察、創造性;等等等等。那好,在你玩完後,如果你是大班教師,你預設孩子有什麼困難?因為你們也遇到困難,所以你們預設一下孩子在玩時會遇到什麼困難?

張曉豔:我覺得在搭的過程中吧,就是有那個,他可能有搭高的經驗,但是在搭磚房的過程中的第一排、第二排的錯位搭的經驗,有的孩子會有,可以這樣搭,但有的孩子只用搭高的經驗,會搭得不穩。

胡素華:我認為孩子還會遇到的一個困難就是門和窗子的區別。雖然它們大小有些差異,但對孩子來説哪個當門、哪個當窗户,我覺得也是一個問題,因為窗户與門的結構是一樣的,而且是一樣開的,所以我覺得孩子會遇上此問題。

劉鳳閣:還有一個我認為是孩子在搭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是對着的,就是一

個對着一個的。(立:就像剛才那樣。)唉,對,也有可能是錯着的。(立:這樣。)對。(立:是嗎,孩子可能是這樣?)還有錯位的這樣搭。(立:這樣嗎?)唉,對。他有時還可能用那種小的,就是單的那種的。(立:這樣呀?)對,這種錯位搭。就是錯位在那個拐角處,他可能用這個小的去搭。

張立:孩子還會有什麼困難?

蔣小燕:那個房頂,我認為是比較難搭的,因為房頂有一個層次,要搭出個層次再往上安。而且房頂是兩邊各有一個孔,中間沒有,所以它要對上去也是比較困難的。(立:等於是這個地方。)對對對。而且它有層次上去,才能搭出那種尖尖的感覺。

張立:房頂比較難搭。還有嗎?

李宏東:我認為材料比較多,把房子建好的時候需要一個過程,孩子有沒有堅持性,他能否堅持把這個房子蓋好。

張立:孩子搭建時需要時間比較長,還有嗎?

慄育紅:我覺得還有就是他在什麼時候才可以搭那個房頂,對他來説也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有的孩子可能就是想搭牆,他會搭搭搭,當他想搭房子時,會發現,因為還有個維度問題,這點對他來説應該挺難的。還有一個窗户的問題,窗户在中間,它兩邊還要有牆,還要去砌,這也是挺難的。

張立:嗯,還有嗎?

張曉豔:我覺得還有一個就不是這種技能方面的,還有就是像剛才王老師説的,這裏有一個合作的問題,所以我覺得像昨天在上面我們玩時,老師搭時特着急,搭錯了就拆了,另一個老師就跟孩子一樣會説,“哎呀,這塊根本不用拆的。”所以我覺得孩子這種合作在這個遊戲中會體現得比較多,應該孩子會遇到比較多這種問題。

張立:好,剛才都預設了很多孩子可能遇到的問題,那現在咱們看看孩子是怎麼玩的。(放PPT)看到嗎,孩子在幹什麼?(T:搭迷宮。)小姑娘在幹什麼?這

個小姑娘在炒菜。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説明什麼?

張曉豔:我覺得可能是他不知道這是做什麼使的,因為他沒有樓這個概念在他腦海裏,她只是對這個材料覺得在那扒拉扒拉挺好玩的,可以當作炒菜來用。

張立:還有其他想法嗎?孩子為什麼這麼玩?

張曉豔:因為孩子有他原有經驗,她會像玩娃娃家那樣把棍當炒勺。

張立:孩子的需要是什麼?這個是大二班的孩子,是吧?

單銀雪:我想先問一下張老師(即,張曉豔),剛才看到這張圖,説孩子原有經驗是玩娃娃家,是吧?!如果是你,你覺得孩子這樣玩可以嗎?

張曉豔:我覺得應該是暫時的可以的。(張立:為什麼?)因為看她我覺得她的表情是很專注的,無論老師認為這個材料、遊戲是什麼、要發展什麼,她是在很認真地操作,所以我認為老師沒必

要打斷她,可以觀察或參與她的炒菜過程,在參與中引導她觀察這些材料構造,問她“我們可以做什麼?”那她可能就會通過這個遊戲引發到別的遊戲,或者是教師根據材料預設她的發展點。

單銀雪:我還想接着再問,就是説你認為孩子是暫時可以這樣玩的?(張曉豔:恩。)你大概預設一下時間能有多久。

張曉豔:我覺得這個孩子不會玩太久,這個時間我認為可以在孩子這個互動的情況下去把握這個時間。

張立:這樣啊,這個是大二班的孩子,大二班的哪個老師説説,你是怎麼想的,在你看到這個照片以後。

袁瀅:我們孩子這個原有經驗是我們班原來有這個迷宮遊戲,歐文拿到這個小積木後也就搭成迷宮,而那個在炒菜的小朋友,她也屬於那種對娃娃家遊戲很感興趣,我覺得,反正當時看到這點後還是讓他們繼續,還是在玩這些東西。

張立:嗯,因為你也跟我提到,你

們班男孩子多,女孩子少。

袁瀅:嗯,對。我們班情況比較特殊吧,男孩子有20多個,女孩子只有7個,所以,一開始我也沒覺得這個特別大的差異對孩子會有什麼影響,後來我感到,尤其是通過這次看孩子玩的情況吧,我忽然感覺到我們班女孩子的這種需求在班裏得到滿足的特別少,因為男孩子多嘛,所以會更多地關注男孩子他們的活動嘛,女孩子可能是被我們稍微忽視了,所以通過這次活動,看這個遊戲嘛,應該更多關注女孩子,讓這些女孩子她們的興趣點、她們的活動多一些,所以呢,等於在後面,因為我們大班也做那個排練場的搭建嘛,所以我們也製作一些小頭花或一些頭繩,因為女孩子比較愛漂亮,所以在班裏給這些女孩子一些任務,讓她去做,一是滿足她們的需要,能夠給自己打扮或更漂亮。(立:有點像王培她們班那個芭比娃娃個性區。)嗯,對,當時我去她們班看,覺得我們班那些女孩子挺需要這些女性化的

東西的。

張立:看到孩子這些表現你可能會想到孩子的需要到底是什麼?她現在可能不需要搭房子,她需要一種情感的滿足,所以像王培她們班為女孩子提供一個個性化區域,女孩子可以去那滿足自己情感的需要,也可能像大二班那樣,給她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給女孩子找些她們想做的事,讓她去做。非常好。那現在我們回過頭再説,剛才大家説過這個玩教具有很多教育價值,回過頭再看這些玩教具,你怎麼實現它的價值呢?你怎麼讓孩子實現這個玩教具所要感受的價值呢?要是你,你怎麼做?像剛才大家提到,引發孩子興趣,和孩子一起玩,有的可能是提供一些參考圖或者有一些介紹,你打算怎麼做?

李宏東:中間那個圖是迷宮的。我覺得這個孩子可能對迷宮感興趣,我們可以繼續引導他,比如提取他原有經驗,以此為基礎,讓他繼續搭迷宮。我可以是高牆的,在找一些小玩具讓他走一走,

讓孩子體驗這個玩具的多種價值,可以堆高等等。然後呢,再給他提供些相應的圖,還可以引導他跟他一起玩,還可以問她這個玩具還可以搭什麼,就這樣去引導他。

張立:大一班,你們會怎麼做,你們也有這個玩具。

李莎:這個玩具的名字叫做搭磚房,顧名思義,開發這種玩具就是為了讓孩子讀圖,然後讓他搭這種房子,當然就是看老師你想讓它達到什麼目的。如果想發展創造性呢,你就可以讓他自己去搭,如搭城牆;如果你想讓他體會娃娃家那類的,你可以讓他搭小牀什麼的;如果你想發展他的讀圖能力呢,或者是思考能力、觀察能力,就可以把圖示出示給他看,讓他根據圖示搭。主要是你想發展什麼,然後根據孩子不同需要提供不同的指導和材料。

單銀雪:我想問一下老師,因為這個玩具對投放在大班的,你認為大班的孩子應該發展什麼?

李莎:我覺得大班可以發展他的讀圖能力,在小班可以培養孩子的創造性和那些能力。

單銀雪:今天我們就是針對這個玩具在大班的投放去研討,這個玩具的價值和孩子的表現,所以老師剛才説像迷宮呀什麼的,那是中班的,我主要是針對大班孩子來研討。

孫豔:我覺得大班孩子的自主性要比中、小班孩子強一些,他們可能更願意有目的地去搭建,更願意克服困難有一種成功的體驗。

張立:好。讓我們先看看孩子是怎麼玩的,好不好?(放錄像)孩子怎麼做的?(T:放棄了。)為什麼放棄?剛才咱們預想過,當他玩不下去或不會玩時我給他一個圖,就是盒子上的圖,剛才看見旁邊有個盒子,就是這樣的圖,不過給他這個圖後,他跟旁邊的小女孩説,“你搭的是這個房子,我搭的是那個房子”,可他問什麼還要放棄呢?

孫豔:他沒有搭的那個經驗,雖然

你給他圖了,他還是不會去搭,就是説他還是不會去搭那個城牆,所以,你看他搭那個門的時候,他只會在那個門的上面搭,因為它那又小揪揪嘛,他就跟那搭,可他搭了兩、三層後就倒了,門就倒了,所以他不知道要怎麼固定門,所以它經常這麼倒的話,孩子就會放棄,因為他不會搭,他不知道那個房子怎麼樣才能搭起來。

張曉豔:我覺得那個圖雖然很清楚,但放旁邊孩子也沒有看,我覺得這個最後就是説效果的問題。要達到這個效果,這是需要一步一步來做的。如果孩子沒有這個經驗和技能的話,他不知道怎麼樣最後才能達到這種效果,所以他最後會選擇放棄。(立: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你給他提供什麼樣的圖?)就可能是那種分解的吧。(立:步驟圖。)或者是那種預設的難點的地方,就像剛才説的那種雙層的時候是錯開的那種的圖,哪部分是難點的話提供分解的吧。

張立:這個玩具中本身有這麼個

圖,一個步驟圖。盒中有這麼個圖,但是小燕説可能想給各部分圖,別是成品圖,可能他就能夠搭。還有別的意見嗎?你還會怎麼支持他?

慄育紅:我覺得孩子在這兒搭着,但他沒有個整體意識,意識到玩具應該是整個在一起,最後合成個房子,他們只不過是自己在那隨意的搭,他們沒有這麼一個明確的目標。(立:那你怎麼讓他建立這個目標?)我也在想。(立:是直接提問嗎?還是直接告訴他?)我也在琢磨,如果這個玩具在我們班,我可能剛開始就是讓孩子隨意的搭,然後我會給他個指示或任務,讓他只要能搭成房子就可以了,到最後他要搭在這個板上,這對孩子來説就很難了,有一個限度問題。最後,我在出示這個要求,然後再一步一步讀圖,就像剛才張老師説的一個分解圖。但是我覺得孩子缺一個什麼呢,是一個他搭建的分解圖,對他來説是很有益的指導,很有效的。

胡素華:我説一下吧。孩子最大的

困難是什麼?為什麼那個房子他老弄門那塊?就我看到的這個孩子,我認為他對房子的結構瞭解需要教師去指導,就是房子除了有人之外,有牆體,對吧,有窗户,那麼如果你這樣引導他,他就明白了,“我這門這塊失敗了,我可以還有別的線索可以走”,這是第一我要指導的地方。第二我要指導的地方是什麼呢?我嘛,就是遷移,就是培養孩子那種遷移能力,咱們是大班的孩子,他有建構的能力,對吧,搭高這些技能他都有,我覺得,你看咱們大班也有積木區,我不相信孩子不知道如何往上搭。錯位呢,因為大班前一段也搭過奧體場館之類的,就牽涉到錯位搭的問題,那麼我就像一定要調動他已有的生活經驗,這個老師就是説必須要把握住這一點。這是我第二個要做的。第三個要做的呢,就是説,如果這個孩子這方面的經驗呀,比如説,趕上個別孩子他搭時就是一片不是錯位搭,那這時怎麼辦,我想我可能就提供一個小的圖,那個圖就是錯位

搭。我就想呢,咱們老師不管提供什麼支持,一定要建立在你對這個孩子瞭解的基礎上,他到底原有經驗是什麼,然後給予他適當幫助,不同的方式呀。

張立:剛才那個胡老師説了,要調動他原有經驗,而且在他困難時給他交錯搭的一個圖,是吧?!咱們可以在看看孩子是怎麼玩的,好嗎?咱們再換一個孩子啊,這個孩子是一開始就提供圖的,提供成品圖的。(放錄像)大家看到孩子是怎們看的、怎麼用的這個圖,他玩得怎麼樣?(T:拐角處看不清楚吧?)就是看圖上的那個拐角處是否能看得清楚。能吧,能看清楚。就是這個於天他讀圖怎麼樣讀的?(T:不錯。)怎麼能看出他好?(T:看着搭。)對,他一邊看圖一邊搭,然後不會搭再去看圖,然後他剛才那四個孔是幹嗎用的?(T:窗户。)對,他告訴別的孩子這不能搭東西,然後用手比劃四個以後才能再搭牆,這是留給窗户的,所以圖上是一個正面和稍微側面的一個圖,所以他完全是按着讀圖這樣做的,

是不是?他遇到什麼困難?(T:拐角。)拐角什麼困難?(T:連接。)就是牆體和牆體之間沒有那個。(T:連接。)對,連接上。他為什麼遇到這個困難?他開始打挺好的,就那個角沒問題,他前面看圖時那個角沒問題,為什麼這個角會出現問題?(T:因為這個角沒在圖上,圖上沒有。)那你給圖解決沒解決他牆體之間應該如何連接的問題?

慄育紅:因為這個圖它應該是個立體的。這個孩子只是他看到這面了,他照着去搭,他沒看到的面,他就沒有想到,他沒有想到是一樣的,他要遷移過去,他沒有遷移過去,而且他在搭的過程中也意識到了,他那個不是倒了嗎,拆了,拆完了以後他沒想到要兩面一起拆,他只是拆一面,拆完以後他又搭回去了,他又拆另一面,之後又搭回去了,當時有一個女孩,在第三層搭了一塊,是遷過去了,但好像於天又給拿過來了。就是這樣,等於現在還是沒有很好的能照顧到他不能看到的那面搭出來。(張

立:就是你的意思是,他能看到的他能搭出來,他看不到的就不能。)唉,對。(張立:這要是你,你怎麼辦?這説明什麼?)這説明他看了他就能搭,看不見就不能,他立體的那種空間的東西還沒有發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