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8W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一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暢談讀書、笑談碰壁、救助車伕、關心女傭,告訴我們伯父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的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敬愛之情。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抓住涵義深刻的句子理解並感悟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之後通過朗讀表達人們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一‘‘質疑問題’’,強調教師的點撥、點化。

對於學生探索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首先應組織學生討論,發揮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教學‘‘暢談‘碰壁’’’這一段時,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想想有什麼問題,先和同桌商量一下,解決不了的,再前後四人討論,任解決不了的提出來大家討論。目的在於學生能夠發揚協作的學習精神,做到思維互補。而在學生解決不了問題時,及時地加以點撥,點撥不夠,還需點破、點化。其中‘‘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理解這個句子是很困難的,因為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生活很遠,學生根本無法體會句子的含義,這是恰當的引導、啟發和點撥。這裏我及時向學生資料,瞭解社會背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思路,使學生能夠更準確的理解句子的含義,感受魯迅敢於同反動勢力作鬥爭的品格。學了‘‘談《水滸傳》’’這個故事後,學生只懂得魯迅對侄女的關心和愛護,還不能理解他對廣大青少年的關心和幫助,這時我適時地給學生出世補充介紹魯迅關心愛護青少年的品格。

二、強調求實、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就是拓展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獲得創造的成功。在課結束前,我設計了一個啟發學生想象的拓展訓練:假如你現在在萬國殯儀館裏,你想對魯迅説些什麼?讓學生給魯迅寫副輓聯或寫一兩句話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因為通過前面兩個故事的學習,教師對一些必要的課外資料的補充介紹,學生對魯迅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魯迅的敬佩之情也隨着課文的深入學習而越來越厚,情到深處不吐不快,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思維又一次被激活。他們在想象的過程中進行着創造性思維,體驗着創造成功後的喜悦。

只要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多引導學生根據閲讀自己發現問題,找出答案,學生之間最大限度地開展互説互評。答案模式也可多樣化,拓寬多樣思維。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二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告訴我們伯父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愛戴之情。

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課時,我開門見山地直奔主題,出示了自學提示,讓學生通過默讀課文了解作者寫了哪幾件事。給各部分加上相應的小標題,使學生把握了課文內容。理解課文時,我始終以“為什麼魯迅先生受到這麼多人的愛戴?”為主線,把這個問題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之中,組織學生有針對性地研讀課文,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教學中就是抓住一個訓練點,指導學生學習使用抓住描寫人物神態、動作、語言的句子和抓關鍵詞的方法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品質。在教學這一課時,為了突破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會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

眾於水火的無奈,我在此時讓學生和着音樂接讀相關語句,使學生對魯迅的崇高品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這樣做,包含着幾層意思:

一是繼續引導學生學習使用抓住描寫人物言行舉止和抓關鍵詞句的方法體會人物的品質;

二是通過各種方式的讀,深刻體會作者對伯父的情感,促使學生將認識在實踐中具體體現。這兩層意思又都緊密地聯繫語言文字訓練,既提高學生的認識,受到思想教育,又鍛鍊了語文能力,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但是由於想把整篇文章的內容在一節課中完整的呈現,以至於沒有深挖“半跪”一詞,沒有很好地突破難點。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專研教材,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三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人教版國小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四件事,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偉人形象,表達了作者對伯父深切的愛戴之情。對於國小生來説,這篇課文的時代背景是比較遙遠的,這位偉人是比較陌生的,因此我在執教這一課時,努力做到從孩子的視角認識魯迅。

我在備課時做了如下考慮:一、整堂課緊緊圍繞“伯父是怎樣一個人”展開,開頭由魯迅的外貌描寫導入,讓學生初步感知魯迅,學生認為魯迅是一個嚴肅傳統的人。接着通過“痛別伯父”和“笑談‘水滸’”兩個部分讓學生認識魯迅是一個深受人們愛戴、幽默風趣、關心下一代的人。這樣兩個部分的學習,與上課之初學生對魯迅的認識形成反差,更加加深了魯迅在學生心中的影響。二、教給學生一些方法。在學生完成導學單“課前預習”時,我發現用小標題概括每個部分的內容對我們班的學生有些難度,因此我在教學中教給學生用小標題概括內容的方法,層層遞進,降低學生的難度,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痛別伯父”時,我帶着學生一起學習,學習用“抓住關鍵詞句感悟法”和“朗讀感悟法”來解讀課文。而“笑談‘水滸’”部分則放手讓學生運用剛才説學的兩種解讀文本的方法來自主學習,再小組內交流,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學生能緊緊抓住“伯父摸着鬍子,笑了笑,説:‘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這個關鍵句來感悟。在學生自主解讀的基礎上,我加以引導,效果更佳!

想想容易,做做難!課堂總是瞬息萬變的。上完課後,我也發現我的課堂存在着以下問題:時間安排不當,這是最嚴重的問題。由於我基礎部分所花時間太多,尤其是字詞部分和魯迅介紹環節花了太多的時間,導致最後的小練筆沒來得及完成。這樣的問題在公開課上是不應存在的,以後我會多加註意。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四

本課的講授有以下幾個反思:

1、遵循常規,教中求變: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有常規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種多樣,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學要求、不同教學對象而有所變化。這是在教學實踐中常中求變的一個可貴的創造。《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傳統的教學程式,由課文開頭向末尾講,而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先講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課時講完),最後再講第一段。這樣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將部分和整體有機地銜接起來,整個教學過程重點突出,安排緊湊,氣氛活躍,效果顯著。

2、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在本節課裏,我對課文中的基礎知識字斟句酌,從不放過。如對第三段開頭兩句話的歸納棗時間、風勢、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對“淌”“流”“滴”等詞語的辨析比較;對“扶、蹲、跪、來、洗、敷、扎”等動詞的推敲,無不精雕細鏤。更可貴的是,在語言文字的講解過程中,啟發學生進一步認識到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從而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我這樣做,包含着幾層意思:一是從誘發感知入手,啟發學生的認識;二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學生將認識在實踐中具體體現。這兩層意思又都緊密地聯繫語言文字訓練,既提高學生的認識,受到思想教育,又鍛鍊了語文能力,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

3、創設情境,豐富想象:

創設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瞭解作者的心境,體會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課文。在本節課裏,我結合課文娓娓地創設了一段黃包車伕在嚴寒的黃昏拉客覓食的悽慘情境,使學生如聞共聲、如臨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鳴,收到了應有的效果。想象力是學生智力中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愛因斯坦説:“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在講課中,把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作為一件大事來抓。

其作法是:

1、運用插圖,啟發想象;

2、結合課文、展開想象;

3、延伸情節,豐富想象。

在本節課,我結合課文,引導學生想象魯迅先生可能會回答的話,既幫助學生悟出課文的真諦、又使學生從中受到生動活潑的思想教育。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五

《新課程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由此可見,在課堂上,教師要把握好這個“導”字,也就是在課堂上教師不再只一個傳遞信息、講書本知識複製給學生的人,而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促進者。於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這篇課文是周曄寫的回憶伯父的紀念性文章,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幾件事,説明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熱愛勞動人民;憎恨黑暗的社會)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文中有許多重點的句子在教學時要注意點撥學生理解。

這時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見,而且現在也清清楚楚地記得,他的臉上不再有那種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變得那麼嚴肅。他沒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後深深地歎了一口氣。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個重點句的含義,我主要採用了讓學生揣摩魯迅先生的內心的心理活動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體悟魯迅先生看到了舊社會的罪惡,他無法控制對它的憎惡之情而怒形於色。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六

有遺憾的課堂留給我們的是什麼呢?除了遺憾,還應該有進步的空間吧!

——題記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句話對於老師同樣適用。這一次我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一課時,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充分準備所以犯了許多不應該的錯誤。

之所以決定上一課時,除了因為之前聽了很多一二年級的識字課,老師們平常交談中想知道高年級一課時是怎樣上的。也因為在聽課的過程中,發現有的老師一、二課時沒有明顯區分,課時目標不清晰,所以在我們五六年級集體備課的時候,我上一課時的想法得到了認可。在集體備課的過程中,除了進一步明確了一課時的課時目標,還出現了一個問題:我總怕上的內容少了,所以挖了不少“語文點”。當時就有老師告訴我:“不要怕沒內容上,40分鐘一晃就過去了。”後來的課證明了這句話是相當正確的。

這節課我採用直接導入的方式引出課題,然後帶領學生對比三個題目感受原題目對魯迅先生的懷念和崇敬。接着安排了三次讀,初讀識字;再讀,整體感知;三讀,瞭解敍述順序。結果下課鈴響了以後,三讀還沒有開始。

我感覺這節課上,自己的語言多了。另外,雖然留給學生的活動時間很多,但是也有好多是可以節約下來完成第三次讀課文。比如,對於六年級的學生,勾出文中的生字詞在指名領讀,這個步驟完全可以省略,而當時我居然喊了兩個學生來讀,這裏就花了6分鐘左右。還有當堂聽寫的環節,完全可以聽寫完後學生兩兩互改,統計各小組滿分人數加分,應該用5分鐘左右可以完成,而當時我一一給滿分的學生檢查,也耽誤了4分鐘左右的時間。就是由於前面花在初讀識字的時間多了,所以後兩次讀的時間不夠。

課結束以後,我一直遺憾於自己沒有能完整展示自己的課堂,因為“再讀”和“三讀”才是這節課的亮點,但是,由於之前的考慮不充分導致課程節奏拖沓囉嗦,課堂效率不高。怎樣才能使下一次的課不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想到了以下辦法:

1。充分準備。

2。一定要想清楚這節課的目標是什麼,重難點是什麼,在那個部分花的時間應該多些。上課要有直奔目標的感覺,不能在“路途”中隨意耽誤。

3。為了保證課堂的高效,有些任務學生能獨立完成的應該留到課後完成。

4。如果是這樣公開展示的課,還是應該把每個環節要花多少時間計算好,這樣才不會出現我這次上課的情況。

5。把平時的每節課都當成比賽課來練習,增強時間觀念,提高課堂有效性。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七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用倒敍的方法記敍了“悼念伯父”、“談《水滸傳》”、“談‘碰壁’”、“救助車伕”、“關心女傭”這五件事,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告訴我們伯父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敬愛之情。

在備課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通過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領悟的方式,理解並感悟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如:“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之後通過美讀表達人們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教學流程上,緊緊扣住為什麼會愛戴‘伯父’”這個問題來展開,並以填空伯父魯迅先生是一個()的人,作為每一段的小結。這樣,隨着學習過程的深入,學生自然而然地對“伯父為什麼得到各色各樣的人的愛戴?”這一問題越來越明白,答案會越來越豐滿,越來越完整,最終得出:因為伯父關心青少年、敢於與惡勢力作鬥爭、同情和關心勞苦大眾,所以得到廣大青少年、進步人士和勞苦大眾的愛戴。

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同學們對魯迅先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和認識。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八

今天,我有幸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構築高效課堂公開課活動,我上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收穫良多。課後聽了左校長和老師們中肯而精闢的評課意見,靜心反思自身教學過程,總結本課教學得與失如下。

本次教學比較成功的地方有兩處:

一是調動各種課堂資源創設課文情境,激發學生感情,感受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悼念魯迅先生逝世九週年的紀念性文章。它回憶了魯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現了人們對他的愛戴和懷念之情。怎麼讓學生能讀懂課文,領會文章中心,感受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呢?這無疑是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它,我採用了情境創設辦法。首先是結構的安排。在課文的結構上,我跨越時空整合文本,首先在第一課時通過學習第一段創設了弔唁魯迅先生的場景,並以此為軸心,通過回憶引出四件事的學習,感受魯迅先生對少年兒童及勞動人民的關懷和熱愛。每學完一個故事,再輔以描寫弔唁人們表現的資料,鋪設“在弔唁的人羣中,我看到了工人——看到了農民——看到了學生——看到了。.。.。.——看到了。.。.。.”的情感主線,使學生感受到魯迅先生受到全國各行各業人們的愛戴和尊敬。然後由魯迅先生之所以受到那麼多人的愛戴和尊敬,與他“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是密不可分的”。話題一轉,轉到了課文回憶魯迅先生的四件事上。愛之深,痛之切,自然而然激發起對魯迅先生深切的懷念。本課我還運用了圖片及音樂藝術手段創設情境,在渲染氣氛上、入境悟情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別是三段配樂朗讀令學生在憂傷的樂曲聲中一次次掀起了情感的波瀾。

二是能抓住重點詞語深入開掘,構建人物形象,並滲透寫作方法指導。

在第三個故事中有魯迅先生救助車伕的場面描寫,我在引導孩子發揮想象進入畫面後,抓住“跪”字深入開掘,讓學生感受到這是一個寒冷的冬夜,一位受人景仰的偉人為救助低層勞動人民的長時間的一跪,體會到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深切的關懷和熱愛,構建起閃爍着“俯首甘為孺子牛”精神的偉大形象。在感受語言文字內涵的同時,我還適時地滲透抓住人物動作表現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讓閲讀習得的技巧在寫作中得到遷移。

由於個人的水平所限,本課還有許多的不足。首先在時間分配上,第三個故事精講,花時間太多。第四個故事則略略帶過,沒有對前面的認識進行深化與提升。例如可以抓住女傭的話品味魯迅先生在乎什麼,不在乎什麼,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的中心: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其次,本次學習的資源,如課外材料與名言都是老師出示,應該培養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把展示的空間讓給學生。此外,本節課在朗讀的形式上比較單調,小組學習討論的機會不多,個別字發音未夠標準,都是我以後要注意改進的地方。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九

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為了營造強烈的文化氛圍,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終堅持情感體驗去把握教材,在上課之前,我對教材進行了深入和獨到的解讀。以“悼念”這條明線貫穿全課,輔以“關愛”這條暗線統領全文,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會魯迅先生那種博大的胸懷。綜觀整堂課,具體體現在,用“悼念”把文本內和文本外的內容聯繫起來,把文本和擴展內容結合起來。以反映魯迅先生高尚品質的“深受愛戴”“教育兒童”“頑強鬥爭”“和藹慈祥”“同情大眾”“關心他人”為小標題,將課文內容進行高度的濃縮和提煉。

“我呆呆地望着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這句話是小周曄失去伯父時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線,文章以此為情感軸心,回顧了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的幾件小事。教學時,我設計周曄在追悼會上的這種情感,在“預習檢測”這一環節用回憶引出每一個小故事,在“探究新知”這一環節上再返回到該句的誦讀上,以形成一詠三歎的效果。用這樣的設計,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魯迅先生的博大精神上來。相互照應,讓課更顯精緻。

在課堂進行的過程中,對課堂節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車伕”這一個小故事濃墨重彩,從魯迅先生救助車伕的那幾個動作入手,通過對“半跪”的分析,讓學生説出了哪個動作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讓學生想象,通過想象讓畫面動起來。讓學生去尋找魯迅跪了多長時間,讓學生有了一種震撼。然後通過設計情境,自然體會到魯迅先生對勞苦大眾的同情。最後反覆誦讀兩個“清清楚楚”的句子,體會魯迅先生當時憂國憂民的神情和給周曄留下的極其深刻的印象。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共分六段,我不是按照傳統的教學程式,由課文開頭向末尾講,而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以疑問“為什麼伯父深受眾人的愛戴”入手,從追悼會引出生前的四個故事,最後再講第一段。這樣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將部分和整體有機地銜接起來,整個教學過程重點突出,安排緊湊,氣氛活躍,效果顯著。這樣,隨着學習過程的深入,學生自然而然地對“伯父為什麼得到眾人的愛戴?”這一問題越來越明白,答案會越來越豐滿,越來越完整,最終得出:因為伯父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所以伯父深受眾人的愛戴。

閲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堂課,教學時加大了朗讀訓練的力度。也成為這節課訓練的主要內容。默讀,小聲讀,師生角色朗讀,引讀,重點句子反覆讀,形式多樣。這節課基本上克服了滿堂課串講串問的弊端,做到了“以讀為本”,比較重視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這節課中尚有不足之處,在“總結提升”、“達標檢測”這兩環節中對學生語言文字訓練尚欠到位;抓住詞句,讓學生深入細緻地去挖掘,與學生產生共鳴還不夠深入;鼓勵學生談出帶有個人情感的見解,鼓勵創見性的發言還做得不夠。在今後教學中會不斷改進。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十

在這堂課上,如果當時老師只是把“飽經風霜”的含義直接地解釋給學生聽,學生雖然知道了這個成語的意思,但不一定能深刻領悟到它的含義,並進而靈活運用它。再説,平時學生作文,一是常為沒有寫作材料發愁,覺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二是寫出來的文章假話、空話、套話比較多,言不由衷、無病呻吟的現象也比較普遍。因此,面對此情此景,我隨機應變,巧妙地利用了動態生成資源,使一個成語成了學生練筆的好素材。這樣做,不僅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保護了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而且,讓學生通過聽、想、説、議的過程,把直觀感受和抽象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激發了學生觀察、思考、練筆的興趣。

自己的收穫和不足

上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要談反思,説實話,真不知從哪裏説起。那麼就按最土的方法,先談收穫,再分析不足和差距吧!

收穫,形成了一個理念:

本來選擇的課文是《景陽岡》,設計理念是抓住一個訓練點,即通過揣摩人物的語言和人物個性品質之間的關係,進而提高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最初設計的時候,沒覺得有不妥之處。試教過後,有些老師建議改課文,還挺老大不樂意的。假期裏,看了從圖書館借來的一些雜誌,尤其是拜讀了王淞舟《磨你千遍也不厭倦》的文章後,覺得這樣的設計,缺少人文氣息,有點像80年代的訓練課,而且中間環節通過研究劇本,表演的方式來學文,可能缺乏實效性,達不到想象當中在認真揣摩人物特點之後,進行再現,再創造的理想境界。

而從情感角度入手,先動學生的情,在濃濃的“情”場創設好之後,再進行語言文字也好,閲讀理解也好,都很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為所有的知識、技能的學習都是為了更好的體會,感悟這個情字。一堂普通的語文課因為有了情感的浸淫而變得豐潤,令人回味。拿到一篇課文,一定要先緊緊把握住他的感情基調。這種感情也許出自於作者,也許出自於作品中的人物,也許出自於品味文章的讀者。只有先抓住了感情的線,才有可能在設計教案,安排步驟時,舍次而求主,舍形式而直奔關鍵。才能使課堂牢牢抓住聽者的心靈。

於是選擇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樣一篇,感情基調明顯,利於學生進行感悟的文章。這篇文章,既有作者周曄對作為伯父的魯迅先生濃濃的感激,思念之情,也有千千萬萬素不相識的以車伕和傭人阿三為例子呈現的人民大眾對魯迅的深沉的質樸的感情,更有,再瞭解這些,瞭解更多魯迅事例之後,讀者,也就是我們的老師和學生產生的對魯迅的敬佩,懷念之情。這些感情應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教師要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和學生一起烹製一桌濃濃的感情的盛宴。

然而,光有情感,你來我往,就像水上浮萍,沒有根基,課堂的時效性如何體現?在鑽研教材和繼續閲讀特級教師的真知灼見的過程中,我體會到,感情不能高高得飄在空中,要找到那些最寄予作者情感,最能體會到,或觸摸到作者和主人公內心世界的那些詞,那些句,那些課外有益的材料,引領學生進行感悟。

總結一句話,這個理念就是,語文課要抓住情感的主旋律,上出語文性來!

不足,教案的設計和學生不能共鳴,課堂氣氛不活躍。自己的語言不夠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