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杜甫《兵車行》全詩賞析《兵車行》古詩鑑賞答案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39K

杜甫《兵車行》全詩賞析《兵車行》古詩鑑賞答案精品多篇

《兵車行》【翻譯 篇一

車輛隆隆響,戰馬蕭蕭鳴,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爺孃妻子兒女奔跑來相送,行軍時揚起的塵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見橫跨渭水的咸陽橋。攔在路上牽着士兵衣服頓腳哭,哭聲直上天空衝雲霄。

路旁經過的人問出徵士兵怎麼樣,出征士兵只是説按名冊徵兵很頻繁。有的人十五歲到黃河以北去戍守,有的人四十歲到西部邊疆去種田。去時里長給有的壯丁裹頭巾,他們回時已經白頭還要去守邊疆。邊疆無數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開拓邊疆的念頭還沒停止。您沒聽説漢家華山以東兩百州,百千村落長滿了草木。即使有健壯的婦女手拿鋤犁耕種,田土裏的莊稼也長得沒有東西行列。況且秦地的士兵又能夠苦戰,被驅使去作戰與雞狗沒有分別。儘管長輩有疑問,服役的人們怎敢申訴怨恨?就像今年冬天,還沒有停止徵調函谷關以西的士兵。縣官緊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從哪裏出?如果確實知道生男孩是壞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還能夠嫁給近鄰,生下男孩死於沙場埋沒在荒草間。

您沒有看見,青海的邊上,自古以來戰死士兵的白骨沒人掩埋。新鬼煩惱地怨恨舊鬼哭泣,天陰雨濕時眾鬼啾啾地喊叫。

《兵車行》 篇二

作者:杜甫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税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兵車行》【作者介紹 篇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別名: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漢族,祖籍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一般認為出生於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500多首,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

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經歷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過程。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大將杜預之後裔(杜甫為杜預二十世孫)。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雖然杜甫在當朝不為世人所知,但經過後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終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作品集為《杜工部集》。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稱他的詩為“史詩”。

杜甫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裏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

清初文學評論家金聖歎,把杜甫所作之詩,與屈原的《離騷》、莊周的《莊子》、司馬遷的 《史記》、施耐庵的《水滸傳》、王實甫的《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在當代,杜甫對國家的忠心和對人民的關切被重新詮釋為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含義,而他本人因為使用“人民的語言”而受到現代研究者的讚賞。

杜甫不只在中國流名,還揚名海外。1481年韓國將杜詩翻譯成韓文,叫《杜詩諺解》。他對日本文學影響相對較晚,直到十七世紀他在日本擁有和在中國一樣的名聲。杜甫對松尾芭蕉的影響尤深。杜甫也是美國作家雷克斯羅斯(Kenneth Rexroth)最喜歡的作家。

《兵車行》【講解 篇四

題解

《兵車行》是杜詩名篇。詩人以滿腔悲憫之情,含蓄而深刻地揭露了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寄寓着對苦難的強烈同情,充滿非戰色彩。

它的寫作時間,有天寶七載(748)、八載、九載、十載、十一載等多種説法。其實唐朝戰爭十分頻繁,抽丁拉夫、生離死別的情形並不少見。因此,這首詩有着深刻的典型意義,不一定為某一具體歷史事實所侷限。清代浦起龍的《讀杜心解》編入天寶五載至十三載,其間杜甫都在長安。

句解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戰車隆隆地響過,戰馬不停地嘶鳴;出征的士兵,都把弓箭佩掛在了腰上。詩一開篇即展現了兵車隊伍出征時的情形,場面真實,語言流暢,聲韻鏗鏘有力。 “轔轔”,車行的軋壓聲。“蕭蕭”,戰馬嘶鳴聲。“行人”,指兵士。相對於下文的“役夫”(從軍多年的征戍軍人)而言,這裏是指行經咸陽橋的新徵軍士。

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這四句寫軍隊開拔時送行的悲慘場面,從聽覺、視覺上的強烈感受中,集中表現了當時眾多家庭妻離子散的悲劇,令人觸目驚心。爹孃、妻子和兒女跑着為被徵的親人送行,踏起來的塵土遮住了咸陽橋。他們有的扯住親人衣裳,有的因情緒激動而以腳跺地,攔堵着京郊大道放聲哭嚎,哭聲一直衝上了九重雲霄。

這樣一個行軍相送的場面,古今皆有,但如此倉促、混亂、悲慘,説明戰爭正在進行,社會處於混亂動盪之中,百姓正在遭受苦難。父母送兒、妻子送夫、兒女送爹,説明一個家庭的主要勞動力被抓走了,只剩下老弱婦幼。“走”,奔跑之意,既説明不忍分別,又點出行軍之急。這一走,凶多吉少,誰知道是死是活?因而家人追奔呼號,這樣的生死離別,怎不使人悲痛欲絕!“耶孃”,同“爺孃”,指父母。“咸陽橋”,在西安西北的渭河上,又稱西渭橋,是唐代長安通往西域的要道。

道傍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道旁有個過路的人,向征夫詢問這情景的起因。征夫們匆匆地答道:“朝廷徵兵太頻繁。”這樣的分別場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為了什麼。詩人故意通過設問的方法,讓當事者,即被徵發的士卒出場。但士卒們行色匆匆,一語作答,未及多言,大概有的也只是怨言。“傍”,同旁。“點行”,根據丁籍徵發差役。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有的人從十五歲起就被北調守河右,直到四十歲又被西征去屯田。從這以下,詩人借用漢樂府常用的對話形式,將武皇開邊以來人民飽受的征戰之苦集中在一個老兵身上,設為“道傍過者”與他的回答之詞,概括了從關中到山東,從邊庭到內地,從士卒到農夫,廣大人民深受兵賦徭役之害的歷史和現實。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去的時候年紀小,還沒有成丁,須由村長裹頭巾;回來時已是滿頭白髮,卻還得應徵去守邊。由此可見,當時的戰爭給百姓帶來了無窮的災難,青壯年已徵光了,未成年的孩子和老年人,仍要去戍邊。“里正”,唐制,百户為一里,置里正一人,管户口、賦役等事務。“裹頭”,用綢或布裹在頭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邊疆上戰士的鮮血匯成了大海,可皇上哪管他們的死活,擴充領土的意圖還沒完沒了。“邊庭”,這裏指西部邊地。“武皇”,漢武帝,這裏喻指唐玄宗。詩人以漢喻唐,大膽地把矛頭直接指向最高統治者。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您沒有聽説嗎,華山以東二百多處州縣,千千萬萬個村落,因連年征戰變得人煙蕭條,田園荒蕪,荊棘橫生,滿目凋殘。這兩句從眼前之景言及全國,擴大了詩的容量,也加深了詩的表現深度。“漢家”,此借指唐朝。“山東”,指華山以東的地方。“二百州”,唐代潼關以東有七道,二百十七州,從後文來看,詩中實際指的是關中以外的所有地區。“荊杞”,荊棘、枸杞,野生灌木。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男人都被徵兵打仗去了,即便有健壯的婦女在家耕田犁地,那莊稼也是長得橫七豎八,行列不整,收成怎能維持生計?是婦女種不好莊稼嗎?不!是因為戰爭使得經濟凋敝,人民負擔加重,民不聊生。“無東西”,指莊稼長得雜亂不堪,行列不整,難辨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何況關中的士兵最能忍苦作戰,更像被驅趕的雞狗一般。“秦兵”,即眼前被徵調的陝西一帶的兵丁。因為這地方的兵丁素來耐戰,所以更是無休止地被徵調。他們身不由己,何曾被視為“人”,其命運跟雞犬又有什麼不同!這正應了那句痛徹至極的話:“寧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唉,軍中地位顯貴的人雖然也過問軍士的生活,可那些征夫怎敢向他們申述自己的怨恨?在古文中,“長者”一般不用作自稱,而用作他稱,除“年長之人”、“位尊之人”這種通常意義外,“長者”還有另一種解釋:“顯貴的人”,這裏是對軍中長官的稱謂。這裏可能隱去了一個問句,大概是“如此悲慘,難道就沒有人過問嗎?”然而即使過問,還不是敢怒不敢言?其痛之深,由此可見。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税從何出

就説今年吧,已經到了冬天,朝廷仍不把我們這些關西的士兵放還。縣官逼命催交租,租税又從哪兒出?前面説“山東”,這裏又云“關西”,可見到處都在用兵。“租税從何出”,與健婦、鋤犁二語相應。兵革未止,耕夫都已出征,地都荒了,租斂又從何而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現在確實感受到,生男不如生女好。生女還能嫁近鄰,生男難免戰死埋荒草。在中國這樣一個素有“重男輕女”傳統的國家,説這樣的話,並非一時憤激之語,而是為社會現實所逼。生個女兒,就算出嫁了,好歹還可以嫁給近鄰,有個照應。生個兒子呢,只能被徵去打戰,即便活着,也讓家人牽腸掛肚,擔驚受怕,更何況凶多吉少。在這裏,生兒生女“好”與“不好”的標準,似乎只有一個,即是否能活下來。這種異樣的心態,進一步點出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精神上的苦難。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您沒看到嗎,自古以來那青海邊,遍地白骨沒人收掩。舊鬼在啼哭,新鬼在訴冤,每當天陰雨濕,哭聲啾啾,真是悽慘!開篇是人哭,終篇是鬼哭,悲慘的場面、寂冷陰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慄,這都是“開邊未已”導致的惡果。詩人將眼前的生死離別與千百年來無數徵人有去無回的事實相聯繫,使這首詩從更為高遠的角度,暗示了統治者窮兵黷武的歷史延續性。 “青海頭”,即青海邊。原為吐谷渾之地,唐高宗時為吐蕃所佔,以後數十年間,和吐蕃的戰爭大都在這一帶發生,唐軍死亡很多。“煩冤”,愁悶冤枉。“啾啾”,古人想象中鬼的叫聲。

評解

這是一首諷世傷時的七言歌行,它寓情於敍事之中,在敍述中張翕變化有序,前後呼應,嚴謹縝密。詩的字數雜言互見,韻腳平仄互換,多處使用了民歌的“頂真”手法,誦讀起來,累累如貫珠,聲調抑揚頓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條,又曲折多變。另外,還運用了對話方式和一些口語,使讀者有身臨現場的真切感,真可謂“新樂府”詩的典範。其主旨,單複分析説:“此為明皇用兵吐蕃而作,故託漢武以諷,其辭可哀也。先言人哭,後言鬼哭,中言內郡凋弊,民不聊生,此安史之亂所由起也。籲,為人君而有窮兵黷武之心者,亦當為之惻然興憫,惕然知戒矣。”(《唐宋詩醇》卷九)

作為杜甫最早的一首新題樂府,《兵車行》標誌着杜甫創作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唐詩發展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關鍵。《兵車行》一詩,因事命題,對於以舊題寫時事之舊習,進行了革新。杜甫之前的樂府詩,往往“文不對題”,詩題與時事之間存在着間隔,不同步地反映現實。《兵車行》則使這一詩歌形式恢復了與現實之間的密切聯繫,而不再受古題的束縛,使讀者很自然地把詩歌描寫的內容同當時發生的史事聯繫起來。原載:《杜甫詩精品賞讀》

《兵車行》【註解 篇五

1、兵車行:選自《杜詩詳註》。這首詩大約作於天寶中後期。當時唐王朝對西南的少數民族不斷用兵。天寶八年(749),哥舒翰奉命進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西寧西南)一役,死數萬人。十年(751),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兵八萬進攻南詔(轄境主要在今雲南),軍大敗,死六萬人。為補充兵力,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往軍所,送行者哭聲震野。這首詩就是據上述情況寫的。這是一首樂府詩。題目是詩人自擬的。

2、轔(lín)轔:車輪聲。《詩經·秦風·車轔》:“有車轔轔”。

3、蕭蕭:馬嘶叫聲。《詩經·小雅·車攻》:“蕭蕭馬鳴”。

4、行(xíng)人:指被徵出發的士兵。

5、耶:通假字,同“爺”,父親。

6、走:奔跑。

7、咸陽橋:指便橋,漢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陝西咸陽市西南,唐代稱咸陽橋,唐時為長安通往西北的必經之路。

8、幹(gān):衝。

10、過者:過路的人,這裏是杜甫自稱。

11、但云:只説

12、點行( xíng )頻:頻繁地點名徵調壯丁。

13、或:不定指代詞,有的、有的人。

14、防河:當時常與吐蕃發生戰爭,曾徵召隴右、關中、朔方諸軍集結河西一帶防禦。因其地在長安以北,所以説“北防河”。

15、西營田:古時實行屯田制,軍隊無戰事即種田,有戰事即作戰。“西營田”也是防備吐蕃的。

16、里正:唐制,每百户設一里正,負責管理户口。檢查民事、催促賦役等。

17、裹頭:男子成丁,就裹頭巾,猶古之加冠。古時以皂羅(黑綢)三尺裹頭,曰頭巾。新兵因為年紀小,所以需要里正給他裹頭。

18、邊庭:邊疆。

19、武皇:漢武帝劉徹。唐詩中常有以漢指唐的委婉避諱方式。這裏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唐人詩歌中好以“漢”代“唐”,下文“漢家”也是指唐王朝。

20、開邊:用武力開拓邊疆。

21、漢家: 漢朝。這裏借指唐。

22、山東:崤山或華山以東。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外,統稱山東。

23、荊杞(qǐ ):荊棘與杞柳,都是野生灌木。

24、隴(lǒng)畝:田地。隴,通“壟”,在耕地上培成一行的土埂,田埂,中間種植農作物。

25、無東西:不分東西,意思是行列不整齊。

26、況復:更何況。

27、秦兵:指關中一帶的士兵。耐苦戰--能頑強苦戰。這句説關中的士兵能頑強苦戰,像雞狗一樣被趕上戰場賣命。

28、長者:即上文的“道旁過者”,即杜甫。徵人敬稱他為“長者”。“役夫敢申恨”:徵人自言不敢訴説心中的冤屈憤恨。這是反詰語氣,表現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態。

30、役夫:行役的人。

31、敢:豈敢,怎麼敢。

32、且如:就如。

33、關西:當時指函谷關以西的地方。這兩句説,因為對吐蕃的戰爭還未結束,所以關西的士兵都未能罷遣還家。

34、縣官:官府。

35、比鄰:近鄰。

36、青海頭:即青海邊。這裏是自漢代以來,漢族經常與西北少數民族發生戰爭的地方。唐初也曾在這一帶與突厥、吐蕃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37、煩冤:愁煩冤屈。

38、啾啾:象聲詞,形容淒厲的哭叫聲。

《兵車行》【賞析 篇六

這是一首反對唐玄宗窮兵黷武的政治諷刺詩,可能作於天寶十載(751)。天寶以後,唐王朝對我國邊疆少數民族的征戰越來越頻繁,戰爭的性質,已由天寶以前的制止侵擾,安定邊疆,轉化為殘酷征伐。連年征戰,給邊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帶來深重的災難。

《資治通鑑》卷216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大敗於滬南。時仲通將兵八萬,……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敍其戰功。……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雲南多瘴癧,未戰,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於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

這首詩大概就是為此事而作的(沈德潛認為此詩乃“為明皇用兵吐蕃而作”(《唐詩別裁》),不確)。全詩分為兩大段:首段敍事,寫送別的慘狀。“問行人”以下為第二段,由征夫訴苦,是記言。詩人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窮兵黷武給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達了對人民不幸的真摯而深厚的同情。這是杜甫第一首為人民的苦難而寫作的詩歌。

這是一首七言歌行,詩中多處使用了民歌的“頂真”手法,誦讀起來,累累如貫珠,音調和諧動聽。另外,還運用了對話方式和一些口語,使讀者有身臨現場的真切感。《唐宋詩醇》雲:“此體創自老杜,諷刺時事而託為征夫問答之詞。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為戒,《小雅》遺音也。篇首寫得行色匆匆,筆勢洶湧,如風潮驟至,不可逼視。以下出點行之頻,出開邊之非,然後正説時事,末以慘語結之。詞意沉鬱,音節悲壯,此天地商聲,不可強為也。”

《兵車行》【韻譯 篇七

戰車叮鈴響不停,戰馬聲聲嘶嘯;

遠征的壯丁,個個把弓箭背在腰。

爹孃呵妻兒呵,都匆匆跑來相送,車馬揚起的塵埃,遮蔽了咸陽橋。

拖的拖抱的抱,攔路頓腳放聲哭,悲慘的哭聲,一陣陣衝上九重霄。

有一個行人,同情地問一個壯丁,壯丁只輕輕説:頻繁地點名徵兵。

有的人十五歲,就徵去駐守黃河,到了四十歲,還編入屯田的軍營。

當年出發,還是村長替他扎頭巾,歸來頭白了,還要再去衞戍邊境。

邊境上的戰士,鮮血已流成海水,皇上拓邊的雄心,仍然沒有休止。

你沒聽説嗎?

漢朝的華山以東,有二百多個州,千村萬落,處處長滿野草和荊棘。

雖有健壯的婦女,把握鋤犁種地,但是莊稼雜蕪,阡陌也難辨東西。

再説關東士兵,素以苦戰稱第一,如今被人驅趕,與狗雞並無差異。

要不是你這個老人家來問究竟,我怎麼敢把心中怨恨向你提起?

且説象今年已經是冬天了,關西守卒沒一個回家休息。

縣官衙役急匆匆追逼租税,無人種地租税從哪去籌集?

早知生男孩招來許多麻煩,倒不如生女孩還來得適宜。

生女孩可以嫁給隔壁鄰居,生男孩屍骨埋在戰場草地。

你沒看見嗎?就在青海頭的那邊,自古來白骨堆成山,沒人去料理。

新鬼含冤煩惱,舊鬼不停地哭泣,倘若是陰天雨天,更是啾啾咿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