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春節資料【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64K

春節資料【多篇】

春節節日習俗 篇一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拜年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象徵意義 篇二

1、團圓

不知何時起,人們已經不再像先前那般對春節另眼相看了。至於其中的原因人們早已説得尤其不少的了。然就個人而言,或許還不至於不把春節放在心裏,因為就着這樣的節日可以圖個全家團圓,共敍一年中的悲喜得失苦樂酸甜,證明家庭仍然是現在的社會中的最牢不可破的組成單元。

2、聯誼

在國人的心目中,在我國五大傳統節日中沒有哪一個比春節更讓人看重的了。春節裏除了自己家人團圓之外,走走親戚串串鄰居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這樣不僅使人們在交流相互信息的過程中,增進了解彼此間的其他相互的盲點,也讓人們的之間的關係得到進一步的拉近,和諧了家人也和諧了朋友更和諧了社會,和樂融融。

古代人吃年夜飯嗎? 篇三≮≯

年前準備。按中國人的習慣,每年一到陰曆十二月(俗稱臘月),就到了準備過年的時候了,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特別是臘月二十三要祭灶,“臘月二十三,灶王老爺上西天。”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人們都要祭灶,人們供灶王已經供了2000多年,傳説灶君老爺是原始社會管理火種的人,也有的説是炎帝、神農、蘇吉利、張子郭等。給灶王爺上供的目的是讓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而祭灶用的就是關東糖。有一種説法是:關東糖是粘的,粘住灶君的嘴,上了天就什麼也不説了。或者説他只説好話,甜話了。除糖以外,祭灶的時候還要預備清水、草糧,這是給灶王的馬吃的。過去祭灶的時候不準婦女參加。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古代人開聯歡晚會嗎?古代人過春節有哪些活動?

2022春節是怎麼來的 篇四

春節是怎麼來的

春節是由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於一歲(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歲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蹟。如嶺南部分地區沿承有在新年七年級拜歲的習俗,新年期間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節儀活動,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的蛛絲馬跡。

原始意義上的歲首是指立春,立春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意味着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故立春為“歲始”(歲首),也即“歲節”。立春歲節賀歲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後世歲首節慶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春節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春節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底藴,也記錄着古代人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

春節又叫過年的原因

古時候,人們認為有兩個怪獸,一個叫“夕”,一個叫“年”,前者是個壞獸,專幹壞事,後者是好獸,專幹好事,這兩個獸,前者喜歡冷,後者喜歡熱,所以前者在冬天出現,後者在春天才出來。由於春節正是冬春交替的時候,正是夕睡年醒的時候,所以人們就在這個趕走壞獸,迎接好獸。冬天的最後一天叫“除夕”,就是趕走前者的意思,而迎新年又是指迎接後者。

現在春節就有兩個意思,一個是過春節本身,二是迎接新年,後來合起來,就成了“過年”。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農曆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夜飯以後有熬年夜(守年歲)和發壓歲錢的習俗,表示從農曆上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來年的第一天,因此,春節又稱之為過年。

廣東人春節吃什麼食物

年糕

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農曆年的應時食品。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着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廣東人喜歡把年糕切成片,放進鍋裏煎香了。一口咬下去,表面香氣撲鼻,裏面則是黏稠軟糯的年糕,加上甜甜的味道,大人小孩都喜歡極了。

最傳統的廣式年糕呈深橙色,樣子樸實無華,吃起來卻別有一番滋味。現在,不少商家還將年糕做成鯉魚的形狀,既有年年高的意思,又有了年年有餘的意思,成了雙重好意頭,不少人除了自己吃,還喜歡買這些鯉魚年糕送禮。

糖環

以前未有現代的水龍頭,水喉上只有一個尖尖的突起。每家每户總有一箇中空的鐵環,要取水時,將中間的小洞對準突起按下一扭,自來水便嘩嘩地流出來。這鐵環被稱為糖環。廣東人過年也愛吃糖環,此糖環當然不同彼糖環,糖環由糯米粉做成,兩個糖環唯一相似之處是形狀,兩個都像一個一個扣起來的環狀物。

煎堆

在廣州過年,一定要吃煎堆,黃蹬蹬的煎堆像個大胖小子,稍微觸動一下,隨即滾動到老遠。因此廣東有句俗語:“煎堆轆轆,金銀滿屋”,意思就是吃煎堆能夠為家裏人帶來財氣。

煎堆由糯米粉做成,傳統的煎堆分為兩種:空心和實心。實心煎堆是常見的“苞谷餡”,吃起來又香又脆。不過老人家如果牙不好,吃這煎堆就成了折磨咯,搞不好還會磕了牙齒。

另一種是空心煎堆,顧名思義,空心煎堆沒有餡料,只有薄薄一層煎堆皮。煎堆皮由糯米粉搓成,先要搓成一個小小的空心糯米粉團,然後主婦們像吹氣球一樣往裏吹氣,少頃,煎堆便鼓起來。等到丟進油鍋炸好後,空心煎堆就成了金黃色的圓球。放置一晚後,吃起來又軟又香。

蛋散

蛋散也是煎炸食品的一種,用薄條麪皮旋扭後,丟進油鍋中炸成。常見的蛋散有兩種,一種是鹹味,常常在麪皮中揉進芝麻,吃起來又香又脆。另一種則是甜味,口感沒有鹹味的脆,卻多了一份酥感,蘸了蜜糖丟進口,一咬下去就化掉了。

蛋散不像其他傳統煎炸食品厚重,由於是用薄面條炸成,往往一碰就散掉。因此,廣州人又喜歡把膽小怕事或不成氣候沒出息的小人物稱之為蛋散。

油角

小小的油角長得就像一隻餃子,不同的是油角比餃子多了一條好看的花邊,就像漂亮的荷葉形荷包。同樣是油炸食品,油角里面的內涵就豐富多了:芝麻、花生白砂糖拌起來,就是香噴噴的油角餡。炸起來,放進口,又酥又甜,大人小孩都喜歡。時代發展,在傳統的餡料基礎上,現在市面上又有了葱油餡、椰絲餡等等,口味多樣,任君選擇。

油角給老廣們帶來的回憶,不僅是香甜的味道,也有濃濃的親情。舊時臨近過年,一家人會聚在一起,大人們擀麪開“油角皮”,準備餡料,而後包油角,順便拉拉東家長西家短。而小孩子則在旁邊,邊玩邊等着吃油角。最開心是聽到家裏人一聲“吃得!”小孩子們趕緊擦乾淨嘴角邊的口水,一窩蜂地跑到放油角的桌邊,伸了小手便要搶。不過,這行為通常引來大人們一頓海扁:“熱氣啊!衰仔!”

春節的禁忌

1、出嫁女兒不能回孃家

回門又稱“歸寧”,亦即“回孃家”。正月七年級是一年之始,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了。大年伊始,闔家團圓,自然不便回孃家去。

2、忌摔壞東西

大年七年級忌打破碗、鏡子等玻璃、陶瓷器物品,以防破財破運,若真不小心打破了,可以用紅紙包起來,先放置在神桌上,默唸“歲歲平安”吉祥話語,等待破五日再丟棄。

3、忌剃頭、洗頭、洗澡、洗衣物、動掃帚

大年七年級早上忌剃頭,也不要洗澡、洗頭、洗衣物,那樣意味着將財富與財運洗掉,因此忌洗衣。同理,也不能動用掃帚,打掃屋子,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

4、忌叫人名催人起牀、給沒起牀的人拜年

大年七年級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牀,這樣會讓對方整年都被人催促做事。此外,對方還在睡夢中,也不要跟對方拜年,等對方起牀再拜年,因為這樣做會讓對方一整年都在病牀中。

5、忌吃稀飯、吃葷食

大年七年級早上忌吃稀飯、忌吃葷食,過去的傳統窮人家才吃稀飯,所以在年七年級的上午一定要吃乾飯,表示家裏整年度都會很富有,而年七年級的早上叫做萬神盛會,表示所有的神出來拜年,因此為表尊敬首先不要吃葷,要吃素,另外除了重病不得不吃之外,一般的補品補藥七年級最好不要吃。

6、忌午睡

大年七年級忌睡午覺,依古訓“禁晝寢”勸人不要懶散,若於大年七年級睡午覺會影響事業運。

7、禁忌動刀、剪、針

大年七年級,禁忌動刀子和剪子,俗話説“七年級動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難免”。此外,民間也流傳不要動針錢的説法,説是“七年級動了針錢,挑了龍筋長生下的小孩,眼睛如同針眼一樣小、針眼”。

8、忌斧子劈木柴

民間流傳,“七年級斧子劈開柴(財),劈開再也回不來”。

9、忌借錢、討債

説是“七年級借了別人的錢,一年四季靠外援;七年級借給別人錢,財產外流整一年”。此外,過年期間不管是被要債或者是跟人家要債的人,在一整年間都會很倒楣,因此忌諱向人討債。

春節放鞭炮有啥寓意説法

相傳春節放鞭炮是為了驅趕“年”,寓意甩掉過去一年的壞運氣;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壯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莊裏為非作歹,被一家門口晾的大紅衣服嚇跑了。到了另一處,又被燈光嚇得抱頭鼠竄。

於是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放鞭炮、掛紅燈,院子裏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聲音,來驅趕年,從此以後便流傳下來。放鞭炮是源於驅除鬼怪的行為的,但是今天人們過年放鞭炮是為了喜慶,因為鬼怪被趕跑了,晦氣也被趕跑了。

春節自古以來就有着放鞭炮的傳統,放鞭炮,讓春節更加熱鬧,有着濃濃的年味,還寓意着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放鞭炮有着辭舊迎新之説,寓意對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春節的含義 篇五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一般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也有的從臘月初八開始,一直過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七年級為高潮。春節時間延續長、地域跨度廣,節日活動豐富,是我國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歷史最悠久、最熱鬧的傳統節日。

中國農曆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説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説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説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但是,中國曆代元旦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漢武帝劉徹感到曆紀太亂,就命令大臣公孫卿和司馬遷造“太陽曆”,規定以農曆正月為一歲之首,以正月七年級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春節的小知識 篇六

1、春節從前不叫“春節”。

正月七年級在古代不叫春節,而叫元旦。辛亥革命後採用公曆記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國民黨曾試圖廢除春節,但是被中國人民強烈抵制後以失敗告終。

2、“春節”從前不是節日。

中國歷史上的“春節”一詞,不是節日,而是特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後漢書·楊震傳》中有載:“春節未雨,百僚焦心,而繕修不止,誠致旱之徵也。”到南北朝時,“春節”是泛指整個春季。

3、春節有狹義、廣義之分。

現今狹義的春節一般指中國農曆年的歲首,即農曆正月七年級。民間廣義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4、春節的時間(農曆正月七年級)在公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遊動。

“最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個月。

根據曆法計算,如果農曆不進行人為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曆2月20日,為1920年和1985年。

5、春節可能過兩個。

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 1645 年使用歷理置閏制開始,到公元 2800 年,農曆閏正月只發生 6 次,其年份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

嗯。最近一次要等到 2262 年,我們沒緣分碰見了。

碰到這種情況,原則上春節過第一個正月的,不過也有過兩次的。

6、大年三十也會在“二十九”。

一個月沒有30天,這在農曆中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現行農曆是根據地球、月亮、太陽三者運行的天文數據來安排的,必須每個月的七年級看不到月亮任何明亮的部分,也就是“朔”。

而事實上,月亮從圓到缺的時間,平均週期是29.53天,安排月份的天數必須是整數,這就導致了大月、小月的出現,便會發生某個月擁有30天,某個月29天的情況。

如果這個月剛好是臘月,那麼這一年(農曆)就沒有大年三十了,除夕也就提前到了臘月二十九。

7、春節每天慶祝內容都不同。

春節雖然是一個整體性的習俗,但是每天的慶祝內容卻不相同。從七年級到初七,分別是雞日、犬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和人日。傳説女媧先用六天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積累了經驗後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所以,初七為什麼要上班?!

8、春節不只中國有。

世界上除了中國之外,還有很多國家將農曆新年列為法定假期,分別是:韓國、朝鮮、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緬甸、文萊。另外,以前的日本也過農曆新年,但明治維新後廢除了農曆,節日也直接搬至陽曆。

9、壓歲錢其實不是“錢”。

壓歲錢其實不是“錢”,而是鑄成錢幣形狀的辟邪品。傳説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夜裏出來害人,壓祟錢就是專門用來嚇走這貨的。

10、“福”字倒貼有講究!

大門上的“福”字不能倒貼,在民俗傳統中,水缸、垃圾箱和櫃子才要倒貼福字。為了避諱在倒水和倒垃圾時把家裏的福氣倒走,便在這兩處倒貼福字,巧用“福至”來抵消“福去”。

11、最早的爆竹真的是竹子!

關於爆竹的最早可靠記載見於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當時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裏燒,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而新年起牀第一件事也是爆竹。

以後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漢族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

12、正月不理髮。

“正月不理髮”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認為春天應該讓頭髮散開自由生長,而不該剪斷,診察發爪可以斷重病、決生死,但“剃頭死舅舅”的説法純屬無稽之談啦。

13、拜年抱拳有學問。

男子拜年抱拳要“左抱右”,中國傳統習慣尚左貶右,所以抱拳時要用左手包右手,此謂“吉拜”。女性抱拳則相反。

Tags:多篇 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