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歷史重點知識點歸納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7W

八年級歷史重點知識點歸納多篇

歷史的模板 篇一

第1課:

1、19世紀上半期,英國 成為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打開中國的商品市場,向 中國 大量走私鴉片,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2、1839年6月3日,林則徐 下令將繳獲的全部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燬,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林則徐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3、中國近代的第一場戰爭:1840年,英國 政府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1842年英國政府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英《南京條約》。(關天培——虎門海戰)

4、《南京條約》的內容:割 香港島 給英國;賠款 2100 萬銀元;開放 廣州、廈門、福州 、寧波、上海 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交納的税款,中國必須同英國商定。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2課:

1、1856年至1860年,英法 聯軍為主兇,美俄 為幫兇,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2、1860年,英法聯軍 佔領了北京城,並搶劫、火燒我國的建築藝術精品——圓明園。

3、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 趁火打劫,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讓了中國東北和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 的土地。

4、1851年,洪秀全 領導的太平天國 運動爆發,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組成“洋槍隊”鎮壓太平軍。在浙江慈溪的戰鬥中,天平軍擊斃“洋槍隊”統領華爾,嚴懲了洋槍隊。

第3課:

1、19世紀60至70年代,控制印度的英國和與新疆接壤的俄國,都想爭奪新疆,新疆面臨危機。

2、1865年,中亞浩罕國派陸軍司令阿古柏 率兵入侵新疆。英俄支持阿古柏偽政權,俄國 還直接出兵佔領 伊犁。

3、1875~1878年,左中棠率兵收復新疆(除伊犁外)。19世紀80年代,中俄簽約,中國收復伊犁。

4、1884年,為了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第4課:

1、1894年,日本挑起了侵略中國的 甲午中日戰爭。1895年,簽訂了《馬關條約》。

2、在黃海大戰中,以鄧世昌 為代表的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頑強的反侵略鬥爭,他們是甲午中日戰爭的民族英雄。

3、《馬關條約》的內容:割遼東半島半島、台灣 、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 2億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增闢通商口岸。《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華民族面臨着更加嚴重的民族危機。

第5課:

1、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聯軍兩千多人,由英國海軍司令西摩爾率領,進犯北京。

2、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奧等國,簽訂了《辛丑條約》。條約內容是:經濟上:清政府賠償 4.5億兩,以 海關 等税收作擔保;政治上:清政府保證禁止人民參加反帝運動;軍事上:清政府拆毀 大沽 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紮北京到 山海關 鐵路沿線要地;外交上: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條約的簽定,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6課:

1、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洋務派 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的洋務運動。主要目的是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朝統治。中央代表是恭親王奕訢,地方代表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2、洋務運動的內容:①洋務運動 前期 ,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了一批近代 軍事工業;②後期又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了一些民用工業;③籌建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軍;④興辦新式學堂,培養近代人才。(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3、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但它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華民族資本主義 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闢了道路。

第7課:

1、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 邀請各省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圖強。史稱“公車上書”。它揭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

2、公車上書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創辦了《萬國公報》(後改名為《中外紀聞》),組織強學會,宣傳維新變法。

3、“百日維新”:

時間:1898年6月,光緒帝 發佈了一系列變法令,變法開始。

內容: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宂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軍隊等。

結果:被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鎮壓而失敗

意義: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對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產生深刻影響。

4、為中國變法而流血犧牲的第一人是——譚嗣同。

八年級歷史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二

一、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雲南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北京人生活的時間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

1、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這表明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通過推舉選出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2、約公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時盤庚遷都至殷並使統治穩定下來。

3、商朝製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青銅器。(記熟書P12的司母戊鼎圖)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銅器中的精品。

4、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發兵滅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實行分封制,春秋時期,分封制開始瓦解。戰國時期,分封制逐漸被郡縣制取代。秦時實行中央集權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機構:中央實行一省制:元朝廢除三省,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設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地方實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三、春秋戰國(東周)

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到公元前476年結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是齊國的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使國家日益強大。最後一個霸主是越王勾踐。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有齊、楚、秦、燕、趙、魏、韓,史稱“戰國七雄”(各主要諸侯國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東齊、上中下是趙魏韓)。趙、魏、韓是由春秋時期的晉國分裂而來的。

4、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實行商鞅變法,戰國時,地處最西邊的諸侯是秦國。

5、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制度形成於西周。最早出現鐵農具的時期是春秋時期

6、戰國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變成“水汗從人,不知饑饉”,有“天府之國”美稱。

7、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漢字源於甲骨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稱鐘鼎文。雕塑藝術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於商朝。

8、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經》裏;莊子是戰國時道家學派的繼承人物。

9、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詩經》,編訂了《春秋》,其言行記載在《論語》中;戰國時期的孟子是孔子學説的繼承人物,他們主張實行“仁政”,認為“民為貴,君為輕”,反對連年不斷的兼併戰爭。

10、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子,他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權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現實需要進行改革,以法治國。

12、孫武是春秋晚期齊國傑出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一書;戰國時傑出的軍事家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13、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對社會變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説,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八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三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五四運動

⑴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⑵經過:①爆發: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主力是北京大學生。②高潮:上海等地工人罷工,商人罷市來支援北京學生的鬥爭。工人階段參加鬥爭起了巨大作用。

⑶口號:“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等。

⑷結果:取得三大初步勝利a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的學生b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c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⑸五四愛國運動意義: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⑹“五四”精神內容:憂國憂民,不屈不撓,樂於奉獻的精神。

⑺五四運動與中共成立的關係:①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②五四運動中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共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③五四運動中,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陳獨秀,李大釗)起了重要作用,不久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為中共成立奠定了組織基礎。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①時間:1921年7月。

②地點:上海(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

③代表:董必武,李達等13人。共產國際代表。

④內容:A、通過第一個黨綱,確定黨的奮鬥目標的實現共產主義。

B、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

C、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

⑤中共一大召開的歷史意義:標誌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⑵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意義:

①中國共產黨不僅代表工人階段利益,而且代表着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

②是中國曆開天闢地的大事。

③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了。

在一戰中,中國也是戰勝國,為什麼仍然擺脱不了主權被侵略的命運?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北洋政府仍實行封建專制統治,帝國主義在中國仍然享有許多特權。中國仍沒有擺脱貧窮和落後,中國的綜合國力仍然很弱。所以,即便是戰勝國,中國仍然擺脱不了主權被侵略的命運。

3、1922年中共二大,在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八年級歷史重點知識點歸納 篇四

一、英國發動鴉片戰爭(1840—1842年8月)

1、英國發動鴉片戰爭背景(原因):

①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成為大的資本主義國家;

②清朝閉關鎖國政策和自給自足經濟的危機;

③禁煙運動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根本原因:英國為了擴大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原料(把中國變為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的傾銷市場)。

2、林則徐虎門銷煙(鴉片):1939年6月3日—25日,林則徐(清朝道光皇帝時)在廣州虎門銷煙。林則徐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

啟示:是遠離毒品,珍愛生命。

國際禁毒日:6月26日(記:P2虎門銷煙圖)

3、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歷史意義:林則徐虎門銷煙是中國禁煙運動的重大勝利。它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氣焰,表明了中國人民維護民族尊嚴的決心。

4、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時間和經過:

①1840年6月,英國艦隊封鎖珠江口,進行武裝挑釁,鴉片戰爭爆發。

②1841年,英國強佔香港島;

③1842年8月,英艦侵入到南京江面,清政府向英軍求和。

(鴉片戰爭中的抗英英雄:關天培、陳化成,規模的抗英鬥爭:三元里人民抗英)

5、《南京條約》:1842年8月,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1843年,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附件。

主要內容:

①中國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②賠款2100萬銀元;

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④英商在華進出口貨物應繳納的税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助記法:割香港、賠銀元、開口岸、議關税)

6、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①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標誌着中國近代史的開始。

②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前者成為最主要矛盾;

③革命性質發生變化:中國人民開始了反對外國侵略,同時反對本國封建統治者的鬥爭;中國歷史進人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⒎戰敗原因:政治腐敗,經濟和軍事技術落後。

⒏教訓:落後就要捱打。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1、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原因:英法等為了取得更多的侵略權益,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2、過程:1856年英國炮轟廣州,戰爭開始。第二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1958年俄,美,英,法強迫清政府分別簽定了《天津條約》。1860年英法聯軍攻進北京,火燒了圓明園。給中國文化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也是對世界文明的踐踏和破壞。10月下旬英法強迫清政府簽定了《北京條約》,鴉片戰爭結束。(圓明園殘跡圖)

啟示:這是人類文明歷的一次浩劫。充分暴露了侵略者野蠻、兇殘的本質,有力的駁斥了所謂歐洲人是“文明人”,中國人是“野蠻人”的謬論。

3、到19世紀80年代為止,俄國割佔中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俄國是近代侵佔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其中《璦琿條約》割佔中國北方6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

4、影響: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並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5、太平軍抗擊洋槍隊:李秀成率太平軍分別在青浦大敗洋槍隊,1862年在浙江慈溪擊斃華爾,後來又多次擊敗由戈登率領的洋槍隊。

三、左宗棠收復新疆和甲午中日戰爭

(一)左宗棠收復新疆

1、19世紀60年代,中亞地區浩罕國阿古柏入侵新疆,1971年俄國出兵侵佔伊犁,中國西北邊境出現危機。

2、1878年,左宗棠收復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區。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第一任巡撫是劉錦棠。

3、認識:左宗棠收復新疆,粉碎了英俄分裂中國的陰謀,鞏固了祖國西北邊防,維護了祖國統一,功垂青史,是我國的民族英雄。

4、“大將西征人未還,湖湘弟子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贏得春風度玉關。”歌頌了左宗棠收復新疆,開發新疆的功績。他還是洋務派地方代表。

(二)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

1、甲午中日戰爭:1894年(農曆甲午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戰爭。

2、黃海大戰:1894年9月,日本艦隊與北洋艦隊在黃海激戰,北洋艦隊損失慘重,同時也給敵軍以重創。

3、鄧世昌的主要事蹟:黃海大戰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率領全艦官兵英勇殺敵,壯烈殉國,他英勇作戰、不怕犧牲,是我國的民族英雄。

4、中日《馬關條約》:1895年,清政府派李鴻章去日本議和,簽訂了《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

①割地: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

②賠款:白銀2億兩;

③開商埠:沙市、重慶、蘇州、杭州;

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5、影響(危害):條約簽訂後,刺激了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野心。帝國主義列強經濟侵略加強並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美國提出“門户開放”政策,主張利益均沾,共同掠奪中國。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6、啟示: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為實施對外擴張政策而挑起的',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落後是中國一次次捱打的主要原因。甲午戰敗和《馬關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的震撼與刺激,促成了中華民族的奮起。唯有不斷變革、自強、自立,才能使自己的祖國屹立於民族之林,受到世界的尊重。

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年6月—1901年)

1、原因:為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興起于山東,性質是反帝愛國運動。)

2、時間:1900年6月3、國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奧匈帝國)

抗擊八國聯軍的鬥爭:

⒈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重大戰役有:

①廊坊之戰

②大沽口之戰

③天津保衞戰。

⒉評價義和團:義和團運動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對於阻止帝國主義瓜分中國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義和團的矇昧迷信及籠統排外傾向,也留下了深刻教訓。

4、結果:中國戰敗,1901年,英、美、俄、日、法、德等11國強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主要內容:

①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税等税擔保;

②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③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紮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

④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不準中國人居住。

八年級歷史知識 篇五

一、洋務運動(開始)(19世紀60至90年代)

1、什麼是洋務派和洋務運動?

2、洋務派的主要活動

1)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在“自強”旗號下,創辦了哪些主要軍事工業?此外還有什麼重大措施?

答:1865年,李鴻章在上海設立江南製造總局。1866年,左宗棠成立福州船政局,開辦船政學堂,派遣留學生到英國、法國深造。洋務派為了實現“自強”的目的,積極籌建新式路海軍,採用西方軍隊的訓練方式操練。到80年代中期,洋務派籌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

2)北洋海軍的命運如何?標誌着什麼?答:全軍覆沒,標誌洋務運動失敗。

3〉19世紀70年代後為什麼從興辦軍事工業轉向民用工業?答:建設軍事工業需要大量費用,為軍事工業服務。

4)19世紀70至90年代,洋務派在“求富”的口號下,創辦了哪些民用工業?答:三局一廠。

3、評價洋務運動

目的:維護清政府的統治

失敗原因:洋務運動指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而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封建制度;

外國帝國主義百般阻撓;

洋務派所要維護腐朽落後的封建社會,與歷史的規律與趨勢相悖;

客觀影響:

①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它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中國出現第一批近代工業企業,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②有利於中國近代技術人才的平日樣,留學生回國後帶來了西方的先進技術,新思想,新文化,有利於中國民主革命繼續發展。

③洋務派興辦的近代民用工業在客觀上抵制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經濟掠奪。

二、中國近代交通和通訊事業的出現

交通:1872年,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

1880年,開平煤礦為運送煤炭,修築唐山至胥各莊鐵路。

通訊:1880年,清政府在天津設立電報總局。

1881年,天津至上海之間的電線架設完工。

三、狀元實業家:張謇實業救國

(啟示)大生紗廠

①愛國精神

②執着的創業精神

③民族的緊急發展與國家富強有很大關係

四、詹天佑於京張鐵路

1、意義: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和修築的第一條鐵路幹線。它的建成,振奮了民族精神,為中國工程界贏得了榮譽。

2、啟示:

①立志報效祖國的精神

八年級上學期歷史知識點歸納 篇六

第八課

興中會: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1894年,孫中山創辦於美國檀香山。

1、中國同盟會:(1905年)1地點:日本東京;

2、領導人:孫中山

3、性質: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4、同盟會的機關報是:《民報》

5、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6、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辛亥革命:

1、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爆發,史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

2、中華民國的成立:1912年1月1號(即中華民國元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3、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統治。

4、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5、性質: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6、正確評價:辛亥革命既有成功的一面(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又有失敗的一面(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統治。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7、失敗原因: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力量過於強大;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

第九課新文化運動

1、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①開始標誌: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提出民主與科學口號。②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③主要內容:前期: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等。後期:宣傳馬克思主義。

2、“新世紀曙光”:指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李大釗是舉起社會主義大旗的第一人,1918年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預言:“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建立了《每週評論》

3、評價: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的性質)。它啟發着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條件,推動五四運動的發生。不過,新文化運動中也有對東西方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這一直影響到後來(侷限性)。

八年級歷史知識點歌謠式 篇七

一鴉片戰爭

(一)十九世紀上半期,英國鴉片牟暴利,

鴉片輸入中國後,中國貧弱更加劇。

1839林則徐,虎門銷煙長志氣,

銷煙200多萬斤,民族英雄後人記。

(二)1840鴉片戰,琦善與英搞談判,

民族英雄遭查辦,1842籤條款,

《南京條約》割香港,賠款2100萬(西班牙銀元),

開放五處商口岸,近代歷史此開端。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一)1856到60,二次鴉片起戰爭,

1860佔天津,10月攻入北京城,

聯軍大火燒圓明園,燒殺搶掠無人性。

沙俄乘機起歹心,系列條約不平等,

割地一百五十多萬,民族災難更加深。

(二)金田起義太平軍,1853佔南京,

奮起抗擊洋槍隊,擊斃華爾快人心。

三、收復新疆

阿古柏侵新疆,自立為汗想稱王。

陝甘總督左宗棠,主張收復我新疆,

1876率清軍,“先北後南”好方針,

“緩進急戰”打敵人,收復新疆快人心。

1884建行省,歷史意義大得很。

四、甲午中日戰爭

(一)日本稱霸野心狼,甲午中日戰爭響,

民族英雄鄧世昌,黃海大戰英名揚,

指揮“致遠”撞“吉野”,日軍艦隊遭重創。

(二)清朝政府太無能,《馬關條約》又簽定,

“遼台澎島”給日本,賠償二億兩白銀,

讓日辦廠又通商,半殖民地更加深。

五、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一)“義和團起山東,不到三月遍地紅”,

反帝愛國立戰功,抗擊聯軍逞英雄。

1900銘記心,八國聯軍佔北京,

燒殺搶掠喪天盡,馨竹難書此罪行。

(二)1901要記住,《辛丑條約》受屈辱,

賠款白銀4.5(億兩),反帝活動被禁錮,

東交民巷為使館,拆毀炮台佔鐵路,

“半殖半封”全形成,人民生活更痛苦。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整理 篇八

第三課土地改革

1、時間:1950年----1952年

2、法律依據(開始的標誌):《中華人民土地改革法》

3、原因(P13):①舊的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根本);②新解放區的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4、主要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5、土地改革意義(P15):①廢除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②解放了生產力,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③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和人民政權的鞏固奠定了基礎,也為工業化的順利進行開闢了道路。

第四課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1、第一個五年計劃:

2、時間:1953年----1957年

3、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原因(P18):我國工業水平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

4、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5、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進行重工業建設,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發展重點及是重工業主要分佈的地區是東北地區)

6、目的: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7、成就:在蘇聯的協助下,到1957年底,各項經濟指標超額完成。

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建成投產,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製造機牀的工廠——瀋陽第一機牀廠建成投產。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毛澤東詩詞中“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中的“一橋”(長江第一橋)是指:武漢長江大橋)

8、意義和影響: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初步基礎。

9、一五計劃的任務(主義內容):①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②相應的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③相應的培養建設人才。

10、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11、時間地點:1954年9月,北京

12、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的內容:①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②大會選舉了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為副主席,劉少奇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決定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13、憲法的性質: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14、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佈:1954年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①內容:憲法確定了社會主義原則、人民民主專政原則、民主集中制原則、各民族平等原則等。

②意義:憲法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礎。

③性質: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

④問:為什麼説《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答:因為在憲法中確定了堅持社會主義原則、人民民主專政原則等內容,真正反映了人民大眾的利益,所以説它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第五課 三大改造

1、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2、原因(P23):土地改革後,農業分散經營的狀況影響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3、農業、手工業改造的方式是:建立生產合作社

4、目的(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5、階段:①農業互助組。②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③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6、公私合營:

7、時間:1954年----1956年

8、對象:資本主義工商業

9、特點(政策):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

10、三大改造:

11、三大改造的內容: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2、農業、手工業改造的方式是:建立生產合作社

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方式是:公私合營;對資本家佔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它被稱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

13、三大改造的完成:①時間——1956年底。

②意義——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我國進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4、評價:三大改造總體是成功的,但局部出現要求過急、工作過粗等缺點。

15、中國近現代史上,社會性質發生過哪三次變化?簡要説明每次變化的主要原因。?

答:①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由封建社會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於外國侵略,清政府腐敗無能,中國戰敗)

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中國人民進行100多年艱苦鬥爭,終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壓迫,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③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上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在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決定性勝利)

第七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1、真理大討論(背景):

1、1978年,思想理論界開展的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是(針對“左”傾思想和“兩個凡是” 的束縛展開):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討論序幕:1978年5月11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表於光明日報。

3、思想運動開展的主要原因是當是中央領導人仍然堅持:“左”的錯誤

4、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思想基礎的是: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5、大討論實質:一場重新確立實事求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思想解放運動。

2、“兩個凡是”的方針:“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二、十一屆三中全會:

3、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

4、主要內容:①思想方面:這次會議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的思想路線;②政治方面:果斷放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政治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③組織方面:全會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傳統,提出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務。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5、時間:1978年

6、意義(P36):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也是共和國曆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從根本上衝破了左傾錯誤的束縛,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又一次解決了“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成為開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時期的偉大起點。

7、撥亂反正:1979—1982

為劉少奇恢復名譽,是黨的歷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正確評價毛澤東,標誌着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任務的勝利完成。

問:新中國成立後,中共的“左傾”錯誤和“左”的錯誤有哪些表現?這些“左傾”錯誤又是怎樣得到全面糾正的?

答:①1958~1960年大躍進。農業浮誇風和工業全民大辦鋼鐵是其主要內容

②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運動高潮,挫傷廣大羣眾生產積極性,極大地防礙了農業生產的發展;③“文化大_”嚴重破壞了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打亂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正常進程,拉大了同世界發展水平的差距。(都是通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得以全面糾正的。)

第八課 經濟體制改革

農村改革背景:人民公社體制已經不適應農村的生產發展。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改革的目的:改革先從農村開始,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2、形式:把集體土地長期承包給農民耕種,農民自主經營。(包產到户,自負盈虧)

3、意義:①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②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③為鄉鎮企業提供了大量剩餘勞動力。

二、城市經濟體制:

1、背景:改革在農村取得成功,為繼續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礎,改革的浪潮從農村湧向城市。

2、主要內容:①主要是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②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濟責任制。③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共存的制度。

3、建國以來我們黨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領導集體,在解決“三農”問題上,對農村生產關係進行過哪幾次重大調整或變革?這些重大調整或變革各有何作用?

答:分別有: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4、歷史意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於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第九課 對外開放

一、經濟特區的建立:

1、目的:吸收僑資、外資,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現代化建設。

2、時間:1978年12月

3、經濟特區的建立: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1988年建立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經濟特區。

4、特區建立意義: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5、對外開放的意義:設立經濟特區,對引進外資、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

1、建立沿海經濟特區:1985年起,建立了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上海浦東新區、閩三角開放區。

2、對外開放格局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特點)的對外開放格局。

3、加入世界貿易組織(P44):1995年7月11日

第十課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一、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P46):

1、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中共“十三大”(1987):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並制定了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確立在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分三步走,並制定了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P52

3、南方談話(1992):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闡述了他的觀點。是鄧小平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因為解決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許多重大理論問題,如下: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4、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發展生產力。

4、中共“十四大”(1992):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5、中共“十五大”(1997):首次使用“鄧小平理論”這個概念。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並正式寫入黨章。

6、中共“十六大”(2002):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三個代表”與鄧小平理論關係是繼承與發展的關係。)

7、鄧小平的評價: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8、中共“十七”大(2007年):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9、中共“十八”大(2012年):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為難,堅定不移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

10、中共“十九”大:不忘初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第十一課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中國夢:

首次提出“中國夢”:2012年11月,習近平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夢想。”

2、再次提出“中國夢”:2013年,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國家主席。在會上,他深刻地闡述了中國夢的宏偉藍圖。

3、“中國夢”的內涵: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4、怎樣實現“中國夢”?(實現中國夢的途徑):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5、“中國夢”的本質: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

6、“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①第一個一百年目標(1921--2021):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誠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②第二個一百年目標(1949--2049):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

1、內容: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②全面深化改造。③全面依法治國。④全面從嚴治黨。

2、“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意義:“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是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總方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三、新發展理念:

1、時間:2015年10月

2、五項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發、共享。

3、新發展理念的意義(作用):新發展理念針對的是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國當前最為緊迫的現實問題,關係我國發展全局和未來前景。

四、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1、表現:①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持續高速增長。②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③綜合國力不斷躍上新台階。

2、措施: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籌建和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3、影響: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使中國在實現國家重大戰略發展目標、主辦國際盛會、應對突發事件、戰勝重大自然災害等方面具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

4、什麼是“一帶一路”?

答:“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第十二課民族大團結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民族構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有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統一國家。

特點(分佈格局):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設立不同級別的民族自治區域和自治機關。在自治區域內,由當地民族當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地位: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實施:目前,全國已經建立了內蒙古、新疆、廣西、寧夏、西藏5個民族自治區。

意義:(1)體現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2)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3)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共同繁榮發展:

措施:①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因地制宜,進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廢除了剝削和壓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邁進了社會主義社會。②國家採取許多優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員,還通過技術、資金、物資等多種方式,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③各民族也根據本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發揮自身優勢,發展經濟,取得了很大成就。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④國家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

西部大開發:20世紀末,中央決定進行西部大開發,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加快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歷史機遇,極大地帶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大大加強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繫,促進了青海、西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第十三課香港和澳門的迴歸

“一國兩制”的構想:

提出: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後,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目的:實現祖國統一

內涵(什麼是“一國兩制”?):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台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地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香港和澳門迴歸祖國:

(1)中英兩國政府在1984年12月正式簽署聯合聲明,中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2)1987年4月,中葡兩國政府簽署聯合聲明,中國政府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3)1997年7月1日,中英兩國政府舉行交接儀式,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葡兩國政府舉行交接儀式,中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意義:香港、澳門迴歸祖國,標誌着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為什麼香港能夠順利迴歸?

答:①中國的綜合國力的提供,國際影響提升。②“一國兩制”方針的有效運用。③中央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④中華民族的共同心願。

第十四課海峽兩岸的交往

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對台政策:(1)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把實現台灣與祖國大陸的統一,作為神聖的使命,明確提出要解放台灣。(2)20世紀50年代中期,又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灣的思想。(3)改革開放以後,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方針。

兩岸交往的史實:(1)197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奉命停止對金門和馬祖的炮擊,中央人民政府倡議海峽兩岸直接實行通郵、通航、通商。海峽兩岸局勢逐步走向緩和。(2)1987年,台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三不”政策,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關係發生歷史性的變化。(3)1990年台灣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祖國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係協會。(4)1992年,兩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箇中國原則”的共識,即“九二共識”,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5)1995年1月,江澤民提出了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6)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中國大陸,雙方重申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主張台海和平穩定。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會見,促進了兩岸關係的新發展。(7)2015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台灣方面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雙方就進一步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了意見。這次會面是1949年以來兩岸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係歷史性的一頁。

意義:海峽兩岸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日益密切的交往:

原因:①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指引下。②經過海峽兩岸同胞港澳的海外僑胞的共同努力。③兩岸人員往來已經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以及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蓬勃發展。

表現:2008年11月,兩岸達成空運、直航、郵政合作等協議。

阻礙兩岸統一的因素:①“台獨”勢力。②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反華勢力。

第十五課鋼鐵長城

一、陸、海、空軍的建設

1、陸軍: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發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裝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種的現代化部隊,武器裝備不斷更新。

2、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迅速的表現:①由單一兵種到諸軍兵種的轉變。②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

3、海軍:(1)部隊建設:①第一支海軍部隊: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部隊——華東軍區海軍建立。②三大艦隊: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東海、南海和北海艦隊。

(2)裝備建設:1971年,我國自行研製的導彈驅逐艦完成了多次科學試驗和對外出訪任務,後又陸續裝備了我國自己製造的核潛艇。

(3)兵種建設:①20世紀90年代以後,海軍已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活動範圍也逐步擴大。②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

4、空軍:(1)是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空軍剛剛誕生,就面臨_的考驗。(2)人民空軍建立早期,飛機主要從國外購買,後來逐步走上國產化道路。改革開放以來,自行研製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空軍的現代化建設有了新的飛躍,成為保衞祖國領空的鋼鐵衞士。

二、導彈部隊的發展:

1、組建:1966年,中國組建第二炮兵部隊。2015年,更名為火箭軍。

2、任務:是中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遂行核反擊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

3、組成:由核導彈部隊、常規導彈部隊、作戰保障部隊等組成。

三、新時代強軍之路:

1、政治保障:2014年,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福建古田召開,強調軍隊政治工作要為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2、強軍改革:調整組建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五大軍種。成立了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構建軍隊聯合作戰體系。

3、指揮體系: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軍隊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實現革命性重塑。

第十六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P81):

1、建國初期實行的外交政策:新中國建立以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建國初期的外交形勢: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支持;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敵視。

3、建國初期的外交成就:①1949年10月2日,蘇聯第一個宣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我國正式建交。②1950年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③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提出: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

(2)推廣(首次確認):1954年,周恩來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係的基本原則。

(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4)影響: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本準則。

二、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

1、萬隆會議的召開:(1)召開:1955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

(2)地位: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

(3)方針: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4)影響: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2、“萬隆精神”:亞非人民團結一致,保衞世界和平,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精神。

3、“萬隆會議”的意義:中國代表團還積極地開展會外交往,與很多國家的代表團舉行會晤,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第十七課 外交事業的發展

一、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史實、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

2、背景:聯合國成立於1945年,是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中國是創始會員國之一,也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當時由國民政府代表中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作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理應享有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3、70年代我國的外交成就:①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起合法權利。②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③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二、中美、中日建交:

1、中美建交的原因:①新中國成立後,美國政府敵視新中國,對新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包圍威脅的政策,雙方敵對的狀態長達20多年。

②隨着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初,改善中美關係成為兩國共同的要求,中美關係出現了轉機。

建交過程:①1971年7月,基辛格訪問中國,同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②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正式簽署並發表了《聯合公報》,兩國關係開始走向正常化。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美國承認只有一箇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影響:許多國家紛紛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全方位外交:

外交政策:改革開放以後,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其他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係。

外交策略:(1)中國注重改善和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注重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合作,力爭中美、中日關係穩定發展,逐步實現中蘇關係正常化,積極發展與歐盟國家的關係。(2)積極發展全球夥伴關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3)拓展多邊外交,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為解決區域性爭端、維護世界和平和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4)廣泛參與多邊經濟、社會領域的活動,在環境、糧食、預防犯罪、禁毒、難民、婦女等全球性問題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外交成果: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佈局。中國已與世界上170多個國家建交,參加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工作。多次舉辦國際會議,加強國際合作。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堅定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外交佈局: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

第十八課科技文化成就

一、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

1、“兩彈一星”

(1)成就①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②導彈:1966年,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試驗取得成功,我國有了可用於實戰的導彈。③氫彈: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④人造地球衞星: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衞星的國家。

(2)影響: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2、航天成就(1)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發射成功,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2)2003年10月,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併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3)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

二、雜交水稻與青蒿素

3、袁隆平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

(1)地位:袁隆平是成功培育雜交水稻的第一人,獲得我國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同時他也是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的獲得者,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2)影響: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對解決世界性飢餓問題也有重要貢獻。

4、青蒿素: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三、文化事業的發展

5、改革開放前

(1)方針: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2)成果:文學、戲劇、電影、音樂等領域取得累累碩果。長篇小説《紅巖》《青春之歌》、話劇《茶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6、改革開放後: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成果豐富。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第十九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日常生活的變化

1、概況: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當家做主,經濟恢復,物價穩定,人民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2、表現

二、交通、通信的不斷髮展

3、交通運輸的發展:(1)截至2010年底,中國的鐵路營運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2)公路運輸獲得較快發展,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3)中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4)城市道路建設發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狀況。(5)人們的出行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

4、電信事業的發展

(1)電信事業:①新中國成立後,國家不斷增加對電信事業的投資,逐漸形成全國電信網絡。②改革開放後,電信產業快速發展,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户數均居全球第一。(2)互聯網:起步晚,但發展迅速,中國網民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

5、影響:通信事業的發展和通信方式的變遷,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着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