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白居易《賣炭翁》原文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9W

白居易《賣炭翁》原文賞析【精品多篇】

《賣炭翁》課堂實錄與評析 篇一

教材簡介:

《賣炭翁》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以“同情弱者”為題的古詩。這是一個有頭有尾、情節完整的故事。通過對事件的描述以及對人物外形與內心的刻畫,塑造出一個勤勞、善良的賣炭老人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統治階級與不合理制度的憤恨與抗議。

教學目標:

1、能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地誦讀《賣炭翁》,進一步感受詩的節奏和韻律。

2、讀懂詩句的意思,通過想象、情境誦讀,瞭解賣炭翁生活的艱辛,體會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統治階級與不合理制度的憤怒與抗議。

3、用敍事的手法凸顯主題的方法。

教學流程:

一、揭示課題,瞭解詩人

師:同學們,唐朝是古代詩歌的鼎盛時期,最負盛名的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和詩王白居易。你對白居易有哪些瞭解?

生: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

生: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過渡時期,那時勞動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的作品中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比較多。

師:你知道的可真多,告訴老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我通過上網查資料知道的。

師:這真是一種不錯的學習方法。今天,我們就跟隨白居易來認識一個人——(指課題,生齊讀。)

生:《賣炭翁》。

師:通過讀課題,你知道了什麼?

生:通過讀課題我知道這首詩歌寫的是一位以賣炭為生的老漢。

師:你怎麼知道課文寫的是一位老漢呢?

生:從“翁”字看出來的,我查過字典,“翁”就是“老漢”的意思。

師:非常正確!以人物為題,引發了我們對人物命運的思考。讓我們一同隨着作者的視線跨越千年,走近賣炭翁,瞭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運。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師:請大家打開課本,翻到67頁,自由朗讀《賣炭翁》這首詩歌,仔仔細細讀上4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詩當中的生字,爭取把它讀得字正腔圓。讀後兩遍的時候,爭取讀通順,注意詩句內部的停頓。

(生自由讀古詩。)

師:誰來讀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注意聽這首詩中的3個生字,聽他有沒有讀準了。

(生讀古詩。)

師:誰再來讀一讀這首詩?(指名讀。)其他同學要特別注意聽,他在讀詩句時是怎麼停頓的,是不是讀得有板有眼。

師:我們一起讀,每句詩的前4個字你們讀,後3個字我來讀,第一句的前半句也由你們讀。

(師生合作讀。)

師:我們連起來讀,我讀題目和作者,你們讀詩歌,注意詩的節奏和味道!

(師生再次合作讀。)

師: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此時此刻的賣炭翁,你想到的是哪個詞?

生: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此時此刻的賣炭翁,我想到的是艱辛!

生:我想到的詞是貧窮。

生:我想到的詞是悲慘。

生:我想到的詞是可憐。

生:我想到的詞是勞苦。

生:我想到的詞是艱辛。

(師根據生的回答板書:可憐、艱辛、貧窮、悲慘。)

師:把你認為合適的詞語寫在書中題目的後面。

評析: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詩情時,教師從大處着筆,用“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此時此刻的賣炭翁,你想到的是哪個詞”這一問題引領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本詩,體會詩中的情味。

三、潛心會文,感悟詩情

師:孩子們,讀了《賣炭翁》,有的同學讀出的是可憐,有的同學讀出的是悲慘,有的同學讀出的是艱辛。我相信,一定是詩中的詞句向你傳遞着這樣的感覺和情緒。請大家靜靜地默讀《賣炭翁》,看看註釋,看看插圖,再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詩中哪些詞句讓你有了這樣的感受。

(生自由讀課文,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

師:我看大家都有了讀詩心得了。哪句詩讓你感受到了賣炭翁的艱辛、可憐?

生:我從“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這句詩中讀出了賣炭翁生活艱辛。伐薪:砍伐當柴燒的樹木。課文中的意思是砍伐能燒炭的樹木。燒炭:是對木柴進行特殊的燒製,使它發生變化而成為燃料。我從這兩個詞語中看到,一個上了年紀的老人,要上山砍伐樹木,砍完樹還要搬運,截成段,最後還要燒成炭,這種勞動多麼繁重啊?所以我覺得他可憐!

師:你能結合重點的詞語來體會,這是一種非常好的讀書方法。老師聽明白了,是賣炭翁艱苦的勞動讓你覺得他可憐。

師:同學們也許還不知道,燒炭的工序其實很複雜。要把截成段的木材周圍鋪上雜草,隔絕空氣點燃,燒到一定程度後封閉炭窯,只留一個排氣孔。乾柴要連續燒四晝夜,濕柴要連續燒七晝夜。為了保持穩定的火温還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視,一大堆柴也只能燒製成一點點木炭。而這些工作都是由一位已經上了年紀的老人來完成。此時此刻,你想説什麼?

生:賣炭翁,你真是一位可憐至極的老人!

師:你來讀,帶着你的感受讀出賣炭翁勞動的艱苦。

生:賣炭翁,你一個人能受得了嗎?能熬得住嗎?

師:你來讀,讀出賣炭翁的無奈!

師:賣炭翁的艱苦生活讓我們覺得他可憐,牽動着我們的心,我們齊讀這句詩,把這位讓人憐惜的老人的苦和累也一同展現出來。

(生齊讀這句詩。)

師:對這句詩,還有補充嗎?

生:南山:終南山,那裏山高林密,荒蕪人煙,常有豺狼出沒,在這種環境中還要這麼艱苦地勞動,我感覺他十分可憐!

師:秋風瑟瑟,樹葉落盡,你看,賣炭翁——

生:伐薪燒炭南山中。

師:日近黃昏,北風呼嘯,你看,賣炭翁——

生:伐薪燒炭南山中。

師:月黑風高,豺狼嚎叫,你看,賣炭翁——

生:伐薪燒炭南山中。

師:多麼悽苦的畫面,多麼可憐的老人!還有哪一句也讓你讀出了賣炭翁的可憐?

生:我從“滿面塵灰煙火色”這句詩中讀出了賣炭翁的可憐。滿面塵灰的意思是由於燒炭的工作特別髒也特別累,所以賣炭翁看起來滿面灰塵。煙火色就是由於他長期受煙火燻烤所以皮膚變成了黑黃色。

師:是啊,你讓我們看到了蓬頭垢面的賣炭翁,臉上滿是貧窮的顏色,的確可憐。還有補充嗎?

生:我從“兩鬢蒼蒼十指黑”這句詩中看到賣炭翁簡直太可憐了。

師:知道“鬢”指的是哪兒嗎?

生:指的是耳朵前邊的頭髮。

師:那兩鬢蒼蒼呢?

生:是指耳朵兩邊的頭髮都已經花白了。

生:老師我來補充。我還從“十指黑”中看到他十分可憐。十指黑的原因是由於他長時間燒炭把十指都染黑了。從他的頭髮和手指的顏色我看出他年紀已經很大了,還日夜不停地燒炭,所以我覺得他可憐。

師:體會得不錯,帶着你的感受讀一讀這句詩。

(生讀這句詩。)

師:(屏幕出示這句詩,師指着“煙火色”“蒼蒼”和“黑”這3個詞。)這是賣炭翁生命的顏色,這十個木炭一般烏黑的手指擔負着生命的全部希望,為了生存他已經——

生: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師:如果説前面兩句的場面是遠景的話,那麼這兩句詩為我們展現的則是一組以顏色為代表的賣炭翁肖像的特寫鏡頭。詩中雖然沒有從正面介紹賣炭翁的勞動場面,卻通過對人物肖像的刻畫使我們感受到了他每天伐薪燒炭的艱辛和歲月刻在臉上的痕跡。

師:其他詩句中還有哪些地方也向你述説着賣炭翁的可憐?

生:我從“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句中讀出了賣炭翁的可憐。“何所營”的意思是幹什麼用?這句話的意思是賣炭得來的錢做什麼用?是為了身上的衣服和吃的食物。他賣炭只是為了能穿上衣服,填飽肚子。所以我覺得他可憐。

師:這是個設問句,我們來讀好它。女生讀問句,男生讀答句。

(生讀。)

師:老人的生活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他凌霜冒雪,不分晝夜伐薪燒炭的目的原來如此簡單。

師:(高昂地)賣炭得錢何所營?

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師:這要求簡直低得可憐,只為了穿衣吃飯,僅此而已。

師:(低沉地)賣炭得錢何所營?

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師: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師:這是一句千古傳誦的佳句。之所以成為佳句,是因為只要你讀起它,就會有一種別樣的滋味在心頭。讀一讀,是哪個詞語觸動着你的心絃?

生:“單”這個詞觸動着我的心絃。從這個單字中我能看到賣炭翁只穿着一層衣裳,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多可憐啊!

師:穿着單薄的衣裳,應該盼望温暖的天氣,可他忍受着刻骨的寒冷,祈盼的。卻是更無情的寒流,更肆虐的風雪,為什麼?

生:他擔心天氣如果暖和的話,炭就賣不上好價錢了。

生:他祈盼寒冷的天氣是因為這樣的天氣炭銷售得好。

師:所以他——

生:心憂炭賤願天寒。

師:願:是希望,盼望,奢望。他希望下雪,他盼望天再冷些,他奢望把炭都賣出去。這一憂一願,飽含着賣炭翁多少辛酸與無奈。

課件出示句子,根據你的感悟,把句子補充完整:

賣炭翁擔心( ),他盼望( )。

生:賣炭翁擔心天氣如果太暖和,自己燒的炭就賣不出去了,他盼望天氣再冷些。

師:所以,他心憂——

生:炭賤願天寒。

賣炭翁擔心( ),他盼望( )。

生:賣炭翁擔心自己年紀大了,再也幹不動了,他盼望天氣再冷些,自己賣出的炭再多些。

師:正因為如此,他心憂——

生:炭賤願天寒。

師:我們的心也和可憐的賣炭翁一樣備受煎熬。他曾經在艱苦的環境裏辛苦地勞動着,堅強地生活着,心中在不斷地祈禱着,所有的希望都在升騰着。讓我們一起來吟誦這首詩,記住這位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的賣炭翁吧!

(生齊讀。)

評析:語文學習重在讀中感悟,朗讀是感悟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同時也是教學的基本任務。此環節中,教師緊緊抓住了“可憐”這一核心詩眼,設計了自由讀,指名讀,教師引讀,引領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感悟詩情,這才是學語文。

四、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師:假如天隨人願,真的大雪紛飛,天寒地凍,賣炭翁的木炭能賣上好價錢嗎?我們本節課學習的四句詩是節選的前半部分,(課件出示《賣炭翁》的全文)這是賣炭翁的全文,讀一讀,誰能告訴我賣炭翁的炭賣掉了嗎?(指名讀。)

生:沒有。他的炭被官吏搶走了,只換得了“半匹紅紗一丈綾”。

師:(配樂動情地描述。)是啊,賣炭翁終於盼來了一夜大雪,天還沒有亮,他就把這一冬天裏所有燒好的炭裝進了牛車裏,跋涉在風雪中向長安城奔去,幾十裏的山路,他一口氣走完。可是,在集市南門外歇腳的時候,連牛帶車被兩個宮吏強行牽走了。這凝結着賣炭翁血汗的一車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只換取了皇宮裏的半匹紅紗一丈綾,在聖旨面前,賣炭翁的辛苦勞動顯得多麼卑微啊!這就是1 600多年前封建統治下的唐朝可憐的賣炭翁悽苦的人生。詩人的筆悄然而止,然而我們的心海卻波濤澎湃。我們彷彿看到了——

生:風更猛了,雪更大了,賣炭翁衣衫襤褸,步伐蹣跚,一邊走一邊抹着眼淚。

師:應該是步履蹣跚。

師:我們彷彿聽到了——

生:在狂風呼嘯聲中,賣炭翁淒厲而絕望的哀嚎,他哀歎自己的命運,他哀歎當時的統治階級的專橫跋扈。

師:這就是封建社會中無數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因為同情勞動人民的疾苦,憤恨統治階級與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北宋詩人張俞這樣寫道:

(大屏幕出示: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師:北宋詩人范仲淹這樣寫道:

(大屏幕出示:君看一葉舟,出沒**裏。)

師:唐代詩人李紳這樣寫道:

(大屏幕出示: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師:孩子們,讓我們再來吟誦《賣炭翁》,寄託我們對賣炭翁的無限同情,緬懷敢為民而歌,詩為民而作的偉大詩人白居易!

(生齊讀古詩《賣炭翁》。)

評析:“始當求其入,終當求其出。”教學結尾處,教師出示了3首描寫勞動人民悽苦生活的詩句,學生齊讀。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進一步瞭解了在封建王朝不合理的制度下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觸發了學生心中的積蓄,形成了語言和精神同構的心靈產物。

總評:

陳老師執教的《賣炭翁》,短短的一堂課,短短的四句詩,向我們呈現了一個精緻、開放、和諧的語文課堂地。靜靜回放教學場景,我覺得“盡情的誦讀,智慧的引領,巧妙的擴展”是本節課的三大亮點。

一、盡情的誦讀

古代經典詩詞是古文化中燦爛的奇葩,反覆誦讀乃古詩詞研習之道。綜觀本節課,學生由讀準字音開始,直到讀得字正腔圓,讀出節奏,讀出味道,讀出感覺和情緒,乃至讀得入境動情,聲音哽咽。期間,不論是自由讀、指名讀、合作讀,還是教師的引讀,都可謂獨具匠心,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驗着、感悟着、震撼着,直至與詩中的賣炭翁“同呼吸,共命運”,直至與作者白居易“同悲慼,共憤恨”。課已畢,我們仍無法忘記課堂上師生那直面心靈盡情的誦讀。

二、智慧的引領

古詩教學最重要的是要品出詩的意藴。在陳老師的課堂,沒有煩瑣的分析,沒有空白的説教,孩子們卻讀出了意,研出了情。細細品味,是教師智慧的引領達到了這種“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1、問題的引領。

陳老師在引導學生初步體會詩情時,用“讀了這首詩,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此時此刻的賣炭翁,你想到的是哪個詞”這一問題引領學生抓住了“詩眼”,從總體上把握了本詩的情感基調。

2、詞語的引領。

由於學生年齡尚小,對“燒炭”這一工序不清楚。而這個複雜的工序又恰恰是學生體會賣炭翁勞動艱辛的重點所在。通過教師對“燒炭”這一工序的動情描述,引領學生與賣炭翁對話,引導學生感受賣炭翁勞動的艱辛可謂水到渠成。

3、語言文字訓練的引領。

如對“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句詩的理解,陳老師設計了這樣的説話練習:賣炭翁擔心( ),他盼望( )。學生在練習説話的過程中教師又設計了引讀,不但使學生體會到了老人的生活已陷入了絕境,貧困到除了“賣炭得錢”外別無出路,而且不同語調的讀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賣炭翁“衣正單”和“願天寒”矛盾的心理,可謂一舉兩得。

三、巧妙的擴展

課文中的四句詩只是詩歌《賣炭翁》的前半部分,出示詩的後半部分後,在悽婉的音樂聲中,教師講述了故事的結局,這無疑已經激起了學生對賣炭翁的同情和對封建不合理制度的憤恨。但是陳老師並沒有急於讓學生用理性的話語來作出回答,而是出示了同樣描寫勞動人民悽苦生活的詩句,然後再讀《賣炭翁》,學生體會到在封建王朝不合理的制度下,無論是蠶婦、漁者還是農夫,他們的命運都和賣炭翁一樣悽苦。短短的一首詩,教師上得這麼厚,拓得這麼寬,讓我們覺得似乎在與古人對話,目睹勞動人民的生活,感受詩人的情感。

有人説:教師站得有多高,我們的學生就能看得有多遠。因為,語文課我們留給學生的不僅是基礎知識,更是一種對人生,對生命的思考。願我們的語文教師都能成為一個思考者,帶着我們的思考,走進文本,走進學生……

《賣炭翁》賞析 篇二

本詩開頭四句,寫賣炭翁的炭來之不易。“伐薪、燒炭”,概括了複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活畫出賣炭翁的肖像,寫出勞動的艱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現。“南山中”點出勞動場所,這“南山”就是王維所寫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的終南山,豺狼出沒,荒無人煙。在這樣的環境裏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好容易燒出“千餘斤”,每一斤都滲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寫出賣炭翁的炭是自己艱苦勞動的成果,這就把他和販賣木炭的商人區別了開來。但是,假如這位賣炭翁還有田地,憑自種自收就不至於挨餓受凍,只利用農閒時間燒炭賣炭,用以補貼家用的話,那麼他的一車炭被掠奪,就還有別的活路。然而情況並非如此。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沒有自己出面向讀者介紹賣炭翁的家庭經濟狀況,而是設為問答:“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一問一答,不僅化板為活,使文勢跌宕,搖曳生姿,而且擴展了反映民間疾苦的深度與廣度,使讀者清楚地看到: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貧無立錐,別無衣食來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萬苦燒成的千餘斤木炭能賣個好價錢。這就為後面寫宮使掠奪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兩句詩用同情的口吻,寫出了賣炭翁艱難的處境和複雜的內心矛盾。當時正是“夜來城外一尺雪”的寒冬季節,身上只穿着單衣的老翁照理應該盼望着天氣和暖起來,可是他卻巴望着更冷一些,因為天氣一暖,他的炭也就不值錢了。兩句詩只寫了老翁的一個心理活動,便把當時在飢寒交迫中掙扎的勞動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示了出來。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幸而天公作美,夜裏突降大雪,而且有“一尺”之厚,天氣是足夠寒冷了。因此這位老翁一大早就趕着牛車沿着那結了冰的車道向集市趕去。“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他希望能賣個好價錢,所以他來得很早,此時集市大門尚未打開,他不得不在門外的泥地中休息一會兒。人餓了,拉車的牛也累了,但他心裏是高興的,充滿了希望,他差不多可以如願以償買上冬衣了。讀到這兒,也許讀者會憐憫他寒冷天氣中只穿着那單薄的衣裳,但一想到他的炭因此可能賣個好價錢,也會不由替他高興。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賣炭翁心裏盤算着怎樣才能賣個好價錢的時候,遠處兩騎人馬翩翩而來,原來是“黃衣使者白衫兒”駕到。“翩翩”二字本來是用以形容英俊瀟灑之態,用在這裏卻含有諷刺、挖苦的意味,揭露了這兩員太監趾高氣揚,目中無人的嘴臉。因為是皇帝派來的,所以稱“使者”。他們手裏高舉皇帝頒佈的文告,口稱皇帝的命令,不由分説,強行扭轉車頭,驅趕着老牛向皇宮方向走去。千餘斤炭就這樣被太監拉走了,留給老翁的不過是半匹紅紗一丈綾而已。唐代商品交易,多用絹帛等絲織品充作一般等價物來代替貨幣,宮廷購買貨物,往往按照官方高抬絲織品價格計算,而不依民間流行的實價,因此太監們僅用半匹紗一丈綾來支付千餘斤炭錢,實際等於強行掠奪。讀至此處,不由令人想起詩人的另一首詩《宿紫閣山北村》中,描寫宦官們掌握的神策軍強盜般搶劫百姓財物的野蠻行徑。他們都是為宮廷官府服務的,然而他們的共同特點卻是置平民百姓的身家性*命於不顧,強行掠奪民間財物。

從“南山中”到長安城,路那麼遙遠,又那麼難行,當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飢”;如今又“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飢了。那麼,當賣炭翁餓着肚子,走回終南山的時候,他會想些什麼呢,他往後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然而讀者卻不能不想。當想到這一切的時候,就不能不同情賣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統治者的罪惡,而詩人“苦宮市”的創作意圖,也就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首先在於白描藝術手法的成功運用。作者通篇沒發一句議論,説宮市給人民帶來怎樣的苦處,人民在這種殘暴的掠奪下,怎樣難以生活。而是通過一個賣炭老人的身世、磨難、燒炭、賣炭以及炭車被搶的前後經過,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催人涕下的悲劇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宮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形象地告訴了人們,從而使人們更加清楚、深刻地瞭解到當時階級對立的現實,激起人們強烈的愛憎感情。這是作者發多少議論也難以達到的藝術效果。

其次,詩中對人物形象的描寫刻畫細膩、逼真,使人們從人形象中受到強烈的感染。一是對人物外貌的刻畫,二是對內心世界的描寫。試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簡單而深情的十四個字,活活地勾畫出賣炭老人的辛苦、貧困、衰老、遭難的外貌,使人見之同情,思之痛心。“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又是簡單而深情的十四個字,把老人瑟縮、委曲、矛盾、希求的心理又描寫得多麼深刻、細膩。使人彷彿看到一個蜷縮在屋角凍得發顫的老人,在愁苦地思索籌劃着自己可憐的生活。從而更加拽拉人們的心靈,使人感到殘酷的現實對老人是多麼不公平!

《賣炭翁》課堂實錄與評析 篇三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熟讀成誦

2、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分析賣炭翁和宮使兩種人物形象

3、感受賣炭翁可憐的遭遇,體會作者對他的深切同情。

重點

通過反覆誦讀、品析、積累詩句,把握詩歌內容,人物形象

難點

通過朗讀領會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賞讀入境】

(一)情境導入:

白居易在詩歌上一向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應該為了反映時代而寫,詩歌應該為了反映現實而作)今天我們就學習他的一首“為事”所做的詩歌——《賣炭翁》。

(二)預習先知:

1、走近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在詩歌創作理論上,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主張。現存詩3000多首,由《白氏長慶集》。

2、簡介寫作背景,瞭解宮市:

《賣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雲:“苦宮市也。”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唐憲宗年號,806—820)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有十分的瞭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宮市”的“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皇宮所需的物品,本來由官吏採買。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採購權也抓了過去,常有數十百人分佈在長安東西兩市及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進奉”的“門户錢”及“腳價錢”。名為“宮市”,實際是一種公開的掠奪。

(三)字詞積累:

1、給加點字注音

輾冰轍翩翩兩騎口稱敕

2、重點詞語:

薪:柴輾:通“碾”,軋騎:騎馬的人

敕:皇帝的命令或詔書叱:吆喝直:通“值”,價格

(四)初讀古詩。

(1)範讀詩歌並指導學生自由讀兩遍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朗讀,師生評價。

(3)藉助註釋疏通詩意,小組之間互相合作交流完成。

【悟讀品味】:

1、詩歌主要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一個賣炭翁辛苦燒的一車炭,被宮使用半匹紅綃一丈綾掠奪一空

2、全詩圍繞賣炭翁賣炭,寫了哪幾個層次的內容?

燒炭,運炭,賣炭(炭被掠奪)

3、詩歌出現了哪些人物?

賣炭翁,宮使(黃衣使者白衫兒)

4、在詩中標劃出描寫人物的具體語句,並從語言表達的角度(可以是人物描寫,可以是修辭方法,可以是詞語運用……)談談你最欣賞哪句話?為什麼?

指導:

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來分析,引導學生關注重點詞語

5、通過這兩種人物形象的塑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本詩用賣炭翁艱難謀生但橫遭掠奪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宮市”、封建統治階級對百姓的殘酷剝削,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6、本詩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請找出文中有哪幾處對比?並談談它的作用是什麼?

詩中將賣炭翁的悲憤無助與宮使太監的驕橫無禮對比,將伐薪燒炭的艱辛不易與宮使巧取豪奪對比,揭露了宮市掠奪的殘酷,以及勞動人民生活的艱難不幸。

【精讀積累】:

1、背誦默寫全詩

2、根據你對詩意的理解用原文語句填空

(1)勾畫賣炭翁的肖像,表現燒炭生活艱辛、痛苦的詩句是: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2)揭示賣炭翁的悲苦處境和矛盾心情的詩句是: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3)極言搶佔賣炭時機、急切賣炭的詩句是: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碾冰轍

(4)描寫宮使的囂張氣焰,直接掠奪的詩句是: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美讀運用】:

從南山中到長安,路那麼遙遠,又那麼難行,當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飢;如今又“回車敕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飢了。那麼,當賣炭翁餓着肚子走回終南山時,又想些什麼呢?他往後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請大家想象一下。

課堂小結

這首詩運用了對比手法,前一詩節寫賣炭翁老人的貧窮艱辛,後一詩節寫宮使的公開掠奪,在對比中揭露了宮市個黑暗,在對比中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附板書:

賣炭翁

白居易

賣炭翁——悲苦——同情

對比

宮使——霸道——諷刺

國中文言文《賣炭翁》知識點 篇四

一、原文: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二、譯文:

有位賣炭的老翁,在終南山裏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頭髮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碳燒得很黑。賣碳得到的錢做什麼用?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裏吃的食物。可憐他身上只穿着單薄的衣服,心裏卻擔心炭賣的太便宜,還希望天更寒冷。夜裏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着炭車碾軋冰凍的車轍印往集市上趕去。牛累了,人餓了,太陽已經升到很高了,他(本站☆)們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歇息。那兩個得意忘形的騎着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太監手裏拿着文書,嘴裏説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趕着牛車朝皇宮拉去。一車的碳,一千多斤,宮裏的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着走,老翁是百般不捨,但又無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賣炭的價錢了。

三、註釋:

1、伐:砍伐

2、薪:柴

3、煙火色:煙燻色的臉,此處突出賣炭翁的辛勞

4、蒼蒼:灰白色,形容鬢髮花白

5、得:得到

6、何所營:做什麼用

7、營:經營,這裏指需求

8、可憐:使人憐憫

9、願:希望

10、曉:天亮

11、輾:同“碾”,壓

12、轍:車輪滾過地面輾出的痕跡

13、困:睏倦,疲乏

14、翩翩:輕快灑脱的情狀。這裏形容得意忘形的樣子

15、騎:騎馬的人

16、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皇宮內的太監

17、白衫兒:指太監手下的爪牙

18、把:拿

19、稱:説

20、敕:皇帝的命令或詔書

21、回:調轉

22、叱:呵斥

23、牽向北:指牽向宮中

24、千餘斤:不是實指,形容很多

25、驅:趕着走

26、惜不得:捨不得

27、得:能夠

28、惜:舍

29、系:綁紮,這裏是掛的意思

30、直:通“直”,指價格

四、作者介紹:

白居易,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被詩人稱“醉吟先生”。是杜甫之後,唐朝的又一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詩人中作品最多的一個。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倡導了“新樂府動”“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強調繼承《詩經》的優良傳統和杜甫的創作精神。他曾經將自己的詩分為:諷喻、閒適、感傷、雜律。他本人最得意,價值也最好的是他的諷喻詩。

五、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題下自注:“菩宮市也”,説明了詩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於宮市的巧取豪奪;二是指宦官的惡行,敗壞了宮市之名,毀了皇家的聲譽。既為民生叫屈,又為皇上擔憂。“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自唐德宗貞元末年起,宮中日用所需,不再經官府承辦,由太監直接向民間“採購”,謂之“宮市”,又稱“白望”。太監常率爪牙在長安東市、西市和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進奉的“門户錢”及“腳價錢”,百姓深受其害。韓愈《順宗實錄》一語道破:“名為宮市,其實奪之。”

宮市:所謂“宮市”,就是宮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購男物品,任意勒索、掠奪。名為“宮市”,實際上是一種公開的掠奪,是種極其殘酷的剝削方式

六、理解性默寫:

1、開頭四句,寫賣炭翁的來之不易,概括了複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活畫出賣炭翁的肖像,寫出勞動的艱辛: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2、文章一問一答,不僅化板為活,使文勢跌宕,搖曳生姿,而且擴展了反映民間疾苦的深度與廣度的句子是: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3、是從前半篇向後半篇過渡的橋樑,從畸形與矛盾的心理中讀出勞動人民生活之艱辛的句子是: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怨天寒。

4、膠帶漫探汪好不容易燒出一車炭,看到一場雪,一路上滿懷希望地盤算着賣炭得錢換衣食,牛困人乏,休息於泥濘之中的句子是: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5、運用外貌與動作描寫,交代出宮使飛揚跋扈之態的句子是: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6、詩人只是簡短的交代了事情的結果,但更含蓄,更有力,更能發人深思,諷刺了當時腐敗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的句子是: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七、主題:

這首詩通過記敍一個賣炭老翁的辛苦勞動所得被宮使掠奪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宮市的黑暗和統治階級的殘暴,同時也表現出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註釋 篇五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四百二十七。下面是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陝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霍松林教授對此詩的賞析要點。

開頭四句,寫賣炭翁的炭來之不易。“伐薪、燒炭”,概括了複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活畫出賣炭翁的肖像,寫出勞動的艱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現。“南山中”點出勞動場所,這“南山”就是王維所寫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的終南山,豺狼出沒,荒無人煙。在這樣的環境裏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好容易燒出“千餘斤”,每一斤都滲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寫出賣炭翁的炭是自己艱苦勞動的成果,這就把他和販賣木炭的商人區別了開來。但是,假如這位賣炭翁還有田地,憑自種自收就不至於挨餓受凍,只利用農閒時間燒炭賣炭,用以補貼家用的話,那麼他的一車炭被掠奪,就還有別的活路。然而情況並非如此。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沒有自己出面向讀者介紹賣炭翁的家庭經濟狀況,而是設為問答:“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一問一答,不僅化板為活,使文勢跌宕,搖曳生姿,而且擴展了反映民間疾苦的深度與廣度,使讀者清楚地看到: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貧無立錐,別無衣食來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萬苦燒成的千餘斤木炭能賣個好價錢。這就為後面寫宮使掠奪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這位賣炭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託在“賣炭得錢”上的,所以他“心憂炭賤願天寒”,在凍得發抖的時候,一心盼望天氣更冷。詩人如此深刻地理解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複雜的內心活動,只用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了出來,又用“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催人淚下。

這兩句詩,從章法上看,是從前半篇向後半篇過渡的橋樑。“心憂炭賤願天寒”,實際上是期待朔風凜冽,大雪紛飛。“夜來城外一尺雪”,這場大雪總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憂炭賤”了!“天子腳下”的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們為了取暖,不會在微不足道的炭價上斤斤計較。當賣炭翁“曉駕炭車輾冰轍”的時候,佔據着他的全部心靈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麼難走,而是盤算着那“一車炭”能賣多少錢,換來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説家筆下,是可以用很多筆墨寫賣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動的,而詩人卻一句也沒有寫,這因為他在前面已經給讀者開拓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

賣炭翁好不容易燒出一車炭、盼到一場雪,一路上滿懷希望地盤算着賣炭得錢換衣食,結果卻遇上了“手把文書口稱敕”的“宮使”。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書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聲,賣炭翁在從“伐薪”、“燒炭”、“願天寒”、“駕炭車”、“輾冰轍”,直到“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為泡影。

從“南山中”到長安城,路那麼遙遠,又那麼難行,當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飢”;如今又“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飢了。那麼,當賣炭翁餓着肚子,走回終南山的時候,他會想些什麼呢,他往後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然而讀者卻不能不想。當想到這一切的時候,就不能不同情賣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統治者的罪惡,而詩人“苦宮市”的創作意圖,也就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這首詩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藝術上也很有特色。詩人以“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兩句展現了幾乎瀕於生活絕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這是全詩的詩眼。其他一切描寫,都集中於這個詩眼。在表現手法上,則靈活地運用了陪襯和反襯。以“兩鬢蒼蒼”突出年邁,以“滿面塵灰煙火色”突出“伐薪、燒炭”的艱辛,再以荒涼險惡的南山作陪襯,老翁的命運就更激起了人們的同情。而這一切,正反襯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賣炭得錢,買衣買食。老翁“衣正單”,再以夜來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轍”作陪襯,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憐”。而這一切,正反襯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天寒炭貴,可以多換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飢”和“翩翩兩騎”,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的懸殊;“一車炭,千餘斤”和“半匹紅紗一丈綾”,反襯出“宮市”掠奪的殘酷。而就全詩來説,前面表現希望之火的熾烈,正是為了反襯後面希望化為泡影的可悲可痛。

這篇詩沒有像《新樂府》中的有些篇那樣“卒章顯其志”,而是在矛盾衝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絃。這首詩千百年來萬口傳誦,並不是偶然的。

註釋 篇六

⑴賣炭翁:此篇是組詩《新樂府》中的第32首,題注云:“苦宮市也。”宮市,指唐代皇宮裏需要物品,就向市場上去拿,隨便給點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唐德宗時用太監專管其事。

⑵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⑶煙火色:煙燻色的臉。此處突出賣炭翁的辛勞。

⑷蒼蒼:灰白色,形容鬢髮花白。

⑸得:得到。何所營:做什麼用。營,經營,這裏指需求。

⑹可憐:讓人憐憫。

⑺願:希望。

⑻曉:天亮。輾(niǎn):同“碾”,壓。轍:車輪滾過地面輾出的痕跡。

⑼困:睏倦,疲乏。

⑽市:長安有貿易專區,稱市,市周圍有牆有門。

⑾翩翩:輕快灑脱的情狀。這裏形容得意忘形的樣子。騎(jì):騎馬的人。

⑿黃衣讓者白衫兒:黃衣讓者,指皇宮內的太監。白衫兒,指太監手下的爪牙。

⒀把:拿。稱:説。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詔書。

⒁回:調轉。叱:喝斥。牽向北:指牽向宮中。

⒂千餘斤:不是實指,形容很多。

⒃驅:趕着走。將:語助詞。惜不得:捨不得。得,能夠。惜,舍。

⒄半匹紅綃一丈綾:唐代商務交易,絹帛等絲織品可以代貨幣讓用。當時錢貴絹賤,半匹紗和一丈綾,比一車炭的價值相差很遠。這是官方用賤價強奪民財。

⒅系(jì):綁紮。這裏是掛的意思。直:通“值”,指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