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秋節的習俗和意義【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1W

中秋節的習俗和意義【精品多篇】

中秋節的習俗是什麼呢 篇一

1、廣州:樹中秋

在廣州,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

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2、湛江:編豬籠

把做成小豬形狀的月餅,裝進竹篾編的小籠子中,中秋節時用紅線戴掛在孩子們胸前、脖子上或小竹杆上,籠子一頭是紅色一頭是綠色,有的還綁上彩帶或碎花,既是舊時中秋節的應節食品又是小孩子的玩物。以這種方式迎接慶祝中秋節是粵西湛江中秋節時的傳統習俗。

每年農曆五月,吳川、雷州、廉江、麻章等地的村民們就開始編竹籠,一直持續到八月十五,這段時間,各村可熱鬧了,家家户户都忙碌着買竹子、開篾、浸柱、織籠、着色、扎彩,一家大小圍在門口的大樹下,鄰里串門,你幫我編,我幫你織,大家忙得不亦樂乎,村裏的中秋氣氛也越來越濃。

3、惠州:駁山歌

對歌(也叫“駁山歌”)是中秋節惠州人的傳統娛樂形式之一,以前西湖邊時有中秋之夜駁山歌(對唱)娛樂活動。入夜,一些喜唱山歌的人自動集中到預先約定或適宜對歌的場所,如西湖邊。對唱時,以“今夜山歌我開始,哪個敢對我就來”開始,隨後對方必須隨聲相應,否則,即算落敗。

對唱內容十分廣泛,歎命苦者有之,揭人隱私者有之,猜謎者亦有之;對歌者不分男女,有歌就唱,以唱惠州話山歌為主,間或出現少量客家山歌,直至月過中天,歌聲漸歇,人們才盡興而歸。

4、佛山:舞青火龍

獅山鬆崗萬石村有中秋夜舞青火龍的習俗。當日紮好的龍身放在祠堂,等天色逐漸入黑,村裏面的青年吃完團圓飯之後,就會舞起長龍,先到村附近的東風水庫,把龍頭和龍尾沾一下水,寓意採水。

完成青龍採水後,青年又舞動青龍就回到村中,拜過祠堂後就開始穿街過巷,為村民祈福。青龍舞到巷口的時候,村民紛紛上前在青龍上插香添燭,變成火龍。村民還會給舞龍的人送上紅包,並從青龍身上拿回一柱香插在家中神位前,祈求得到保佑。

5、梅州:捧菜籃姊

梅州客家傳統的中秋節除賞月、吃月餅外,還有一習俗:叫“捧菜籃姊”又叫“捧月華姊”(捧即抬也),這一習俗在客家農村長盛不衰。每到中秋(農曆八月十五,有的地方廷長至至八月十六)月圓之夜,明月從東方升起,銀色的光普照大地之時,便是賞月的最佳時候,各家各户男女老幼在皓月當空,一家人喜氣洋洋,擺上月餅、果品之類焚香祈禱、化財帛(這一過程叫中秋賞月接月華姊)之後,一家人團坐分吃月餅、飲茶,共享無倫之樂。

中秋節的賞月亮寓意 篇二

1、團圓

碧空如洗,圓月如盤,人們在盡情賞月之際,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遊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許多古詩表達了人們此時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中寫道,萬里無雲境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中國人歷來把家人團圓、親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看得極其珍貴,歷來有“花好月圓人團聚”之謂。

2、寄託情懷

蘇軾《水調歌頭》詩云,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鈎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光的皎潔,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凝聚了人類美好的憧憬與理想。

中秋詩句 篇三

《望月懷遠》

唐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水調歌頭》

宋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中秋節的習俗 篇四

中秋,是民俗"四時八節"中的一個大節,因農曆八月十五居於秋季三個月之中,故得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自古而今,無數的佳句源於天上的那輪白玉盤。 又到了一年一度賞月品茶嘗月餅的最佳時節,在潮汕地區,中秋前後的天氣不熱不寒,秋高氣爽,宜人的氣候總能激發人過節的熱情,關於中秋習俗,在潮汕這一地帶還真不少。

首先是拜月,潮汕人稱為"拜月娘",體現出對大自然,對天象的一種熱愛,同時也體現人類的一種原始崇拜,對自然力的尊崇和敬重。潮汕人拜月,供品除月餅, 芋頭和其他果品,水果外,最具特色的還有化粧品和文具。化粧品美其名曰是個月娘梳粧打扮的,實際上則是年輕的拜月者祈求自己能變得越來越漂亮。拜文具是祈求讀書的小孩能更加的聰明伶俐,學習進步。這些習俗由來已久,寄託的都是人們的美好願望。

另外的還有"男不拜月"之説,所以拜月就成了婦女的專利了。 第二,是不可不説的中秋月餅,中秋月餅是潮汕人一年一度的傳統食品,潮汕的傳統月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正圓形的佔絕大多數,意為好兆頭,在次日,沒有一個潮汕人無不品嚐一下月餅的滋味的。其中,芋頭和餈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潮汕月餅主要可分為三類:一是糕餅類,潮汕各地月餅,甜的,鹹的,葷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樣種類繁多。還有面餅,軟糕,雲片糕均為潮人送親戚之家假品,可説潮人送月餅是睦親的習俗。 潮汕人過中秋的還有另一大習俗———燒塔。塔置與廣場路口等處,高1米以上,系用磚塊與碎瓦片壘砌而成。塔基留有塔口,便與支撐竹木等燃料,塔尖不密封, 以透煙火,燒時火舌從塔縫塔尖伸騰而出,加上噼噼啪啪的聲音,可謂有聲有色,大為壯觀。燒塔源於中秋夜百姓舉火為號上午抗元鬥爭。

中秋節的芋頭也是不可忽略的主角之一。民諺雲:"河溪(銀河)對中(音"冬"),芋頭珊珊(鬆脆之意)""河溪正對,芋頭食到畏。"中秋是芋頭大豐收和可口的時候,所以大吃芋頭成了中秋的一大樂事。

另外潮汕人過中秋還有盪鞦韆這一習俗,古書説:"鞦韆者,千秋也。漢武、帝祈千秋之壽,故後宮多鞦韆之樂。" 潮語沒有把千秋倒轉為鞦韆,卻稱其為"丁秋",把盪鞦韆叫為"疏丁秋","疏丁秋",這可能是和中秋的"秋"有關。昔日潮洲不少村落都在中秋節前後高塔" 丁秋棚",要蕩好長時間。蕩的越高越精彩,觀者掌聲如雷。

盪鞦韆是潮汕地區中秋節期間一項很有益的民間體育活動。 舊時民俗,隨着歲月的遷移,一些已不復再現,但仍有很多流傳至今,成為中秋節潮人必備"節目" 一樣的月光,一樣的民俗,一樣的美好,依然是團團圓圓。

中秋節的習俗 篇五

今天是中秋節,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處於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

晚上媽媽做了好吃的飯菜,我們一家人高興的吃完了飯,我還給住在遠方的奶奶爺爺打了電話,問候他們,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今天本來是可以看到又圓又美的月亮,但是西安下了大雨看不成月亮了,我希望下一年的中秋節不下雨,讓我可以看到美麗的圓月!

中秋節的習俗 篇六

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南京人閤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南京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中秋節的習俗 篇七

八月十五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每到中秋節的晚上,家家户户都團聚在一起,在陽台上吃着月餅,欣賞着月亮,那天的月亮特別的圓,如一張金黃的煎餅。

去年八月十五日,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吃過晚飯,我便拿出一大盒月餅,那個月餅的包裝盒子十分漂亮,它是用金屬鐵皮做成的一個精緻的盒子,盒子上面用塑料紙貼着,紅紅的、黃黃的,在燈光下還會不停地閃爍着,特別華麗。我想:裏面的月餅可能也一定很好吃吧,我迫不及待地打開包裝盒,裏面是一個個圓圓的月餅,月餅的外面竟然還有一張透明的塑料紙包着,我撕開包裝紙,月餅的香味一下子從中跑出來,跑進了我的鼻子裏,“好香好香!”我忍不住吃了一口,説:“這月餅真好吃。”我讓爸爸、媽媽也嚐嚐。他們嘗後連忙説好吃、好吃。後來我們發現一盒月餅中有不同的種類,有豆沙、椒鹽、瓜子仁、花生仁等各種月餅。”我們邊吃邊欣賞着窗外的月亮,有説有笑的。那晚的月亮真美麗,我彷彿看到了嫦娥在月宮中跳起了歡樂的舞蹈。看着看着,我覺得那晚的月亮特別特別的圓,就像祖國大家庭的人在一起團團圓圓的樣子。

中秋節的月餅真好吃啊!它一直甜到了我的心裏;中秋節的月亮真美啊!它美得讓我賞心悦目。

中秋節的習俗 篇八

一、端午賽龍舟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製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

二、掛艾草與菖蒲

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温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艾草也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從中國古代開始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鍼灸裏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説已經流傳很久,主要也是因為它具備醫藥功能而來。

三、端午食粽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並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四、端午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

在廣東,則用苦草麥藥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説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五、端午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説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説即艾人的別樣形式。

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羣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蠍,又葫蘆瓜果,色的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六、栓五色絲線

據説,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因而,端午節清晨,各家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説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

七、端午畫額

畫額,漢族習俗,在端午節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邪。

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七年級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八、端午佩長命縷

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繫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繡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於漢代。

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闢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牀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九、端午戴香包

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闢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着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鬥雞趕兔等。

十、飲雄黃酒

古語曾説:“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

《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

中秋節風俗習慣

祭月、賞月、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説時節事》一文説:“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説:“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聞着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玩花燈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

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着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説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