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推薦10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5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0篇《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相關的範文。

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推薦10篇)

篇1: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

吃月餅

《洛中記聞》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感覺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可能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也更加精緻。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讚説:“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賞月

賞月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説,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燃燈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懸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代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説明在宋代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巔峯。

玩兔兒爺

兔兒爺是中秋節期間,給孩子們玩耍娛樂的一種泥塑玩具。其形狀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頭上豎兩隻長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沒什麼區別。現在尋常市面上已見不到兔兒爺的蹤影,只是作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館之類的地方展覽,或者在工藝品商店裏出售。年輕人對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來就津津樂道。

走月

中秋節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着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而解放後建的莫愁湖公園之抱月樓,則成了市民賞月的新景點。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遊夫子廟,隨後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偷葱偷菜

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台灣有句俗語“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吃鴨、螺和芋頭

我國西南的仫佬族講究在這一天買餅子,殺鴨子。南京的桂花鴨、鹹水鴨、樟茶鴨也往往在這個時候賣得很旺。如果你什麼都沒找到,拎一隻北京烤鴨回家吃,估計味道也不賴。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後經查,螺肉所含的維生素A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可見此説法言之有理。但為什麼一定要在中秋節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着明月,聞着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但到了現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

篇2: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

1、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至今已歷史悠久。“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於《周禮》。因我國古時的歷法,農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節才成了固定的節日。民間尚有“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説。

2、總之,根據史籍的記載,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動,日期定於農曆8月15日。因為此時正是三秋之半,故名為“中秋節”。

篇3: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

1、吃月餅: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2、賞月、祭月、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3、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4、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佳景,美不勝收。為了點亮這等美景,便有了“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

5、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着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6、玩兔兒爺:

兔兒爺最早原本是人們祭月的對象,由泥製成,外型如人端坐一般,供人們祭拜;從清代開始,逐漸變為兒童的中秋玩具

7、觀潮:

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關於中秋節的詩句

1、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李白《關山月》

2、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3、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好問《倪莊中秋》

4、可憐閒剩此嬋娟。——吳文英《思佳客·閏中秋》

5、月到中秋偏皎潔。——徐有貞《中秋月·中秋月》

6、強飯日逾瘦,狹衣秋已寒。——元好問《倪莊中秋》

7、尋常豈是無三五。——郭應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8、分明不受人間暑。——郭應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9、聲直上,蟾蜍窟。——史達祖《滿江紅·中秋夜潮》

10、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辛棄疾《太常引》

11、何處樓高,想清光先得。——吳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12、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蘇軾《中秋月》

13、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晏殊《中秋月》

14、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陽關曲》

15、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中秋月》

16、露蓼香涇,記年時相識。——吳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17、妙曲雖傳,畢竟人何許。——郭應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8、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鈎。——李賀《馬詩·大漠沙如雪》

19、涼霄煙靄外,三五玉蟾秋。——方幹《中秋月·涼霄煙靄外》

20、遮莫圓明似前度,不知誰續廣寒遊。——慧霖《閏中秋玩月》

21、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22、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23、禪邊風味客邊愁,饋我清光又滿樓。——慧霖《閏中秋玩月》

24、斟酌嫦娥,九秋宮殿冷。——史達祖《齊天樂·中秋宿真定驛》

25、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雲無留跡。——蘇軾《念奴嬌·中秋》

26、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27、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崔少府《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

28、風雨滿城,何幸兩重陽之近。——文天祥《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29、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擬還差。——劉克莊《木蘭花慢·丁未中秋》

30、人道是、清光更多。——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篇4: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

1、吃月餅

賞月和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了,俗話説:“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2、民間拜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3、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月中丹桂,聞着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佳節的一種美的享受。桂花,十里飄香,沁人肺腑,古人贊雲:“雖無豔態驚羣目,卻有清香壓九秋”。

4、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中秋節的禁忌事項

1、中秋節禁忌:男不拜月

舊時漢族中秋節的拜月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秋節“惟供月時男子多不扣拜。故京師諺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俗謂月亮屬於太陽,而月神嫦娥是女性,所以拜月活動只能女性參加。

2、中秋節禁忌:忌剛剛搬家,又沒“鬧房”的人賞月

最近剛剛搬家,而搬家後沒有“鬧房”的人最好不要賞月,或者感覺搬家後自己的身體,運勢不好的人,最好謹慎賞月。

3、中秋節禁忌:忌身體弱、體質差的人賞月

中秋節的時候,身體很弱的人不建議去野外賞月,拜月。特別是最近流產過或者剛生育過寶寶的婦女,也不宜賞月,就算在自家陽台也最好不要看月亮。

4、中秋節禁忌:忌失意、運勢弱的人賞月

如果最近的運勢比較低落,情緒差,比較失意者,比如官場失利,情場不順,工作不順心,家庭不順心,考試考砸,生意虧本的人等,最好不要賞月。

5、中秋節禁忌:忌果餅不圓

當中秋節的月亮高高掛的時候,人們設壇燃香,陳列月餅瓜果等拜月亮。許多人家都會在月圓之夜祭拜月亮,焚燒月光紙,擺下供月食品,然後分給家人。全家聚在一起吃月餅。月餅又稱為團圓餅,吃了讓全家同心協力,團結不離散。所以果餅必須是圓的,就算把瓜果月餅切開來也必須是月牙瓣的蓮花狀。

篇5: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

中秋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節日的起源説法較多,一説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説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説,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八月中秋時,農作物基本都成熟了,農民為了慶祝豐收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也有歷史學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的時候。這一天,唐軍裴寂看見月亮,成功發明了月餅作為軍糧,成功解決了軍中糧食不夠的問題。此後,人們便把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以此作紀念。

篇6: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代。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祭月作為民間過節的重要習俗之一,逐漸演化為賞月、頌月等活動。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農曆八月十五日。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篇7: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

1、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2、吃月餅

我國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中秋節傳説故事

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説,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嫦娥將藥藏進梳粧枱的百寶匣。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沒有外出。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持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

由於嫦娥牽掛着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

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着夜空呼喚嫦娥,這時他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篇8: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

1.祭月

祭月其實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習俗,本質是在古代人們的認知有限,而產生對月亮的一種崇拜,全球各地都有這樣的習俗,只是對應的時間和意義並不相同。在我國廣東地區,每年中秋節就有這樣的習俗。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其意義已與古時大不相同。

2.賞月

賞月就是從祭月演化而來,從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休閒。中國古代最早出現賞月是在魏晉時期,到了唐朝,中秋賞月已經成了流行的風潮,賞月也成了一種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寄託和嚮往。

3.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和元宵節的習俗猜燈謎類似,實際兩者區別不大,也是我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文娛形式。中秋節晚上,人們把謎語寫在紙條上,然後把紙條貼在五顏六色的燈籠上,供人猜謎。

4.月餅

吃月餅絕對是中秋節大家最喜歡的習俗了,月餅在古代是祭祀月神的供品,慢慢地,人們把賞月和品嚐月餅,視為家人團圓幸福的一大象徵。月餅發展至今,已經衍生出各種各樣的種類和口味,發展出了廣式、晉式、京式、蘇式等月餅,深受人們的喜愛。

5.桂花酒、桂花糕

桂花的花期是在每年的9-10月上旬,剛好就是中秋節這個階段,所以人們經常在中秋節的時候,一邊賞月,一邊喝着桂花酒,以及品嚐一些桂花做的糕點。

6.舞火龍

舞火龍也是中秋節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代表地是香港、廣州市。人們用一些藤草、杆子、稻子編製成幾十米的龍頭龍身,由幾名名年輕小夥子舞動,走街串巷,好不熱鬧。

中秋節的唯美祝福語

1、願你福氣滿家園,事圓人團圓,夢圓圓夢夢兒圓!

2、月亮代表太多人的心,讓它歇歇吧。

3、有你月缺也月圓,沒你月圓也月缺。希望能夠見到你,代表天天都月圓。

4、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圓圓的月亮,圓圓的月餅,圓圓的笑臉,月光的清輝翻過院牆灑在地上,一地流銀。

5、出來看月亮嗎,不看月亮看我也行。

6、中秋節快到了,______媽喊你記得回家吃月餅咯回了記得帶個祝福:祝你祝我中秋團圓閤家幸福!

7、月亮不睡我不睡,我是人間小美味。

8、無權鳥飛絕,沒錢人蹤滅。品餅蓑笠翁,獨過中秋節!

9、許一個美好的'心願,祝你萬事圓圓,傳一份短短的祝福,祝你微笑甜甜。中秋節快樂!

10、祝節日快樂!願您在這國慶中秋相逢的佳節裏,閤家團圓,萬事如意,身體健康!

11、皓月當空灑清輝,中秋良宵念摯心;祝願佳節多好運,月圓人圓事事圓!

12、我正着手籌備公司生產月餅。用浪漫做皮;用温馨做餡;幸福做蛋王;懂得品味的人不需要多,最好只有你一個!

13、抱歉,月亮今天忙着營業,所以中秋快樂我來對你説。

14、榮幸邀請您及家人出席中秋夜宴,菜單如下:紅燒快樂,火爆開心,油炸浪漫,清蒸健康,水煮團圓,乾煸四季歡樂豆,烘烤友情黑麪包,謝拒自帶月餅!

15、讓最圓的明月陪伴你和我,讓明月傳達我的心願與祝福…祝福中秋佳節快樂,月圓人圓事事圓滿。

16、正帥副帥爭風流,小小娃娃修地球。從來不過中秋節,兄弟姐妹一覺休。

17、又是一年月圓夜,月下為你許三願:一願美夢好似月兒圓,二願日子更比月餅甜,三願美貌猶如月中仙。

18、月圓家圓人圓事圓圓圓團團,國和家和人和事和和和美美。祝全家幸福和氣滿堂閤家歡樂!

19、擁有的細細品,祈求的再努力。祝生意順利!宏圖大展!今日有喜。

20、中秋時節,祝福綿長,一家都吉祥!

21、中秋佳節同喜日,捧杯聚首秋月中。

22、中秋節到了,願君月圓人圓事事圓滿,福事樂事好事不斷,中秋節快樂!

23、正甩副甩都風流,男娃女娃修地球。從來不過中秋節,東北月餅像石頭。

24、中秋佳節,願你日子美,幸福樂無邊,快樂好運永相伴。

25、月升代表我的牽掛,月落代表我的關懷,月盈代表我的惦記,月虧代表我的思念。中秋節快樂!

篇9: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説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節習俗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裏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着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説,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1906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兔爺兒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着獅、象等猛獸,有的騎着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玩花燈

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着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説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頗有愛國的思想。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説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後,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於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於峯火台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這個傳説與中秋吃月餅的傳説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秋節簡介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説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着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説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節日祝福語

1、抱歉,月亮今天忙着營業,所以中秋快樂由我來對你説。

2、異地他鄉,時時有親情的包裹;歲月溜走,天天有親情的浸泡。中秋將到,讓一聲純樸的鄉音温暖你的心房願你中秋快樂,萬事如意!

3、銀色,月圓,嫦娥白兔臨飛天。愛戀,憶懷,中秋望月獨傷懷。

4、一個人的中秋節,難免有些傷感。家人在時,會覺得此日同往常無異;只有當孤身一人,面對空蕩蕩的房間時,才深刻地覺出這當是一個多麼喜慶歡騰的節日。願珍惜眼前人,盡享團圓夜。

5、金秋送爽,舉家歡笑,中秋來到。喝起桂花酒好運伴君走,吃起園月餅幸福美滿一輩子。

6、伊人淚中花落,離人歎中秋深。

7、希望中秋節這幾天的假期,每個家庭都可以團聚。,這就是一個讓我們回家團聚的日子,我覺得也喜歡一家人在一起的感覺。

8、想家是一種説不出的感覺,想家是一種難以言表的情感,中秋假終於到了,回家的心情愈來愈激動!

9、小時候的中秋,和家人一起去買月餅,一家人吃着月餅賞月,後來的中秋節經常是在學校度過,有時候是和舍友,有時候是一個人。今年的中秋仍是一個人過,想一個人去旅行,寄給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最深的思念。

10、月缺時我想你,月圓時我念你,無論月圓月缺,我的心如那恆古不變的月光默默的追隨着你的每一次微笑!

11、月餅愛上饅頭,拼命追求,饅頭誓死不從。月餅難過:這是為了什麼?饅頭:俺娘説啦,你肚子裏都是花花腸子。

12、遊子回家,餐桌團聚,夜晚賞月。祝大家中秋節快樂,一家人要團聚喲!

13、爸好想你你在另一個世界過的好嗎?今天是中秋節了該是一家人團聚的時刻可是你卻不在了我們好想你時間過的真快你走了都快一個月了你在那邊一定要快樂保佑我媽跟我弟他們一生平平安安的度過。

14、中秋節了,一個人吃兩個人的飯,假裝有人陪我。

15、中秋節快到了把情人節那股勁拿出來和父母團圓。

16、祝福中秋佳節快樂,月圓人圓事事團圓。人順心順事事都順。祝全家幸福、和氣滿堂、閤家歡樂!

17、看着熟睡的孩子,我想到了您,一個人含辛茹苦撫養我長大有多不易。

18、萬馬奔月,閤家團圓,千里試問平安否?且把思念遙相寄,濃濃情意和祝福,中秋節快樂。

19、中秋,是一扇厚厚的門,門內是故鄉,門外是遠方。

20、共賞圓月一輪,喜迎中秋良宵。

篇10: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羣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祭月(拜月)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

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

追月

所謂“追月”,即是過了農曆八月十五,興猶未盡,於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約親朋好友,繼續賞月,名為“追月”。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着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聞着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中秋為什麼是團圓節

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念想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團圓是中秋的主題,也是中國人文化心理的最終歸宿;無論是寄託給滿月的願望,還是中秋夜各種有趣的風俗,最終都在家人的笑臉中凝成永恆的快樂。

中秋節為啥要觀賞月亮呢

中秋賞月,是指八月十五中秋節觀看滿月,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盛於唐宋。中秋節賞月的來歷最早是源於“祭月節”,它源於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季節在八月內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逐漸約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從科學觀察來看,秋季地球與太陽的傾斜度加大,華夏大地上空的暖濕空氣逐漸消退,而此時,西北風還很微弱。如此,濕氣已去,沙塵未起,空氣即顯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別潔淨,月亮看上去既圓又大,是賞月的最佳時節。恰如古詩所云:“光輝皎潔,古今但賞中秋月,尋思豈是月華別,都為人間天上氣清澈。”

描寫中秋節的詩句

1、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2、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3、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辛棄疾《木蘭花慢·滁州送範倅》

4、一月可曾閒幾日,百年難得閏中秋。——慧霖《閏中秋玩月》

5、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6、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7、柳下系舟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劉過《唐多令·蘆葉滿汀洲》

8、萬里嬋娟,幾許霧屏雲幔。——吳文英《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9、細數十年事,十處過中秋。——范成大《水調歌頭·細數十年事》

10、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辛棄疾《木蘭花慢·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11、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晏殊《中秋月》

12、想子胥今夜見嫦娥,沉冤雪。——史達祖《滿江紅·中秋夜潮》

13、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14、陰晴圓缺都休説,且喜人間好時節。——徐有貞《中秋月·中秋月》

15、每圓處即良宵,甚此夕偏饒,對歌臨怨。——吳文英《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